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了解:组织的概念、要素、组织的分类和基本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历史,产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应用:思考各种人性假设在现实中的应用。
难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挑战。
重点: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理论发展过程、人类行为规律。
练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组织行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机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根据社会功能不同,分为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型维持组织;根据组织成员的受益程度,可将组织分成互利组织、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和公益组织;根据控制成员的方式,可将组织分成强制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规范型组织;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小型组织(3人—30人)、中型组织(30人—1000人)、大型组织(1000人-45000人)、巨型组织(45000人以上);根据目标不同,可以把组织分为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根据产权的归属,可把组织分成公有组织与私有组织。
3、行为是指人或动物的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运动、动作或活动。
行为的种类: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行为、团体行为;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可分: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4、组织行为应当是指人们在座位组织成员(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时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包括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把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把组织行为分成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5、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目标律、动机律、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本我律。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惯、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3.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4.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6.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9.印象:指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10.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11.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1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
13.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4.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有一种不自觉的准备状态,按其外部特征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出定势效应尤其是初见。
15.态度: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6.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17.非正式群体:指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18.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19.社会抑制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劳动力多元化:意味着组织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
工作场所的越轨行为:(1)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组织规则是指明令禁止某些行为的公司的政策,大家共享的隐性规则。
(2)越轨行为:侮辱同事、行窃、过度传播流言、蓄意破坏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转和作用。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心理能力(7个维度):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七个维度,即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以及记忆力。
行为塑造: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
行为塑造有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
强化对组织行为影响的结论:(1)一些强化类型对行为的改变十分重要(2)在组织中,一些奖励类型比另一些类型的效果更佳(3)学习发生的速度及其效果的持久性取决于施加强化的时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通过学习,个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逃避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但是把人的心理排除在人的行为影响之外,这是这一理论的缺陷。
能力与工作的匹配问题:为了达到高工作绩效而对人的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
当二者的匹配不良是,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员工如果缺乏必需的能力就常常会在工作中失利;当员工的能力远远超过工作要求而造成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时,可能会使组织缺乏效率,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尤其当员工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他们会因工作的局限性而灰心丧气。
第三章工作态度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组织行为学
OB重点集合第一章导论1.组织行为学定义和对其有贡献的学科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有贡献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
2.OB模型自变量:(1)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2)群体水平的变量(3)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1)生产率(2)缺勤率(3)流动率(4)工作场所种的越轨行为(5)组织公民行为(6)工作满意度第二章能力与学习1.能力定义及内容定义: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内容:(1)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体质能力:记那些从事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2.情商的五个方面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觉自我管理:监控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动力感同身受:识别别人的情绪社交技能:与他人的交往3.能力-工作的匹配:高工作绩效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的要求,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
4.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5.学习理论的内容:(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性条件反射(3)社会学习理论6.行为塑造的方法以及结论方法:积极强化:行为之后,给予积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消级强化:行为之后,取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惩罚:行为之后,给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不可能发生忽视:取消所有强化物—行为变的不可能发生结论:(1)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2)惩罚和忽视消弱了行为,并减少了以后类似行为发生的频率。
7.强化程序和结论:程序:(1)连续强化: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2)间断强化:只对部分理想行为给予强化。
a固定时距: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给与强化。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简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组织中个人如何与其他个体、群体和组织整体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组织的效能和绩效。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在当代组织中,组织行为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行为:个体的认知、态度、动机以及行为。
2.群体行为:小组和团队的形成、发展和维持。
3.组织行为:组织的结构、文化、领导和管理等方面的行为。
4.环境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适应。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概念在组织行为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个体和群体行为至关重要:1.个体认知:个体对于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个体的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和态度。
2.动机:个体在行为中所追求的目标和动机。
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
3.情绪:个体在工作中产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
情绪会影响个体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
4.组织文化:组织中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会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发展。
5.领导:组织中对员工进行指导、激励和管理的过程。
领导对于员工的行为和绩效有重要影响。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组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提供了对员工招聘、培训、激励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2.组织发展:组织行为学帮助组织改进其结构、文化和管理方式,以提高组织的效能和绩效。
3.领导力发展:组织行为学研究了领导者的行为和效果,可以帮助发展有效的领导力。
4.团队建设:组织行为学研究了团队形成、发展和维持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协作效能。
总结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科学,可以帮助理解个体和群体如何影响组织的效能和绩效。
它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在实际组织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组织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情景下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2.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
对于了解人和认识人,组织行为学是所有管理者的必修课。
3学习组织行为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组织中人的认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认识的进步奠定基础。
4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利于强化我们的民族自信和理论,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归因: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基本归因错误(总是低估外部因素如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内部特质与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和自我服务偏见(总是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等外部环境因素)价值观:代表了人最基本的信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工作价值观:工作价值观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休珀提出的,指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的表述,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梅耶及其同事认为组织承诺包括三个独立的维度:情感承诺、连续承诺、规范承诺能力:是个体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力人格:与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是指用于描述个人行为的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提出了16种根源特质大五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四个维度,外向的(E)、内向的(I),感觉的(S)、直觉的(N),思维的(T)、情感的(F),判断的(J)、知觉的(P)情绪:指的是由特定的人或事物引发的较为强烈的情感体验。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三:1、边缘性、综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2、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它既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3、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二、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三、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学特别是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1、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小沃特曼在1982年出版的《寻求卓越的经营之道》一书中提出,组织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四种类型:⑴20世纪初――30年代以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理性的“经济人".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以梅约、麦格雷戈、巴纳德、塞尔兹尼克为代表的行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把人看成“社会人"。
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钱德勒、劳伦斯、洛希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把组织看做是开放的理性模式.⑷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维克、马奇为代表的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强调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指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学科第三章1、刻板印象:是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的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2、参照框架理论:假设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这里的参照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知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3、虚假同感效应: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信仰和特质与自己的信仰和特质之间的相似程度的高估4、晕轮效应: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冲突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期望效应:指的是预先的期望会抑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题预期的方向6、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7、归隐的三要素(凯利):哈罗德﹒凯利提出了一个解释人们怎样决定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模型,他认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关注三个主要因素,即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8、自立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9、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和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10、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情绪分析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1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12、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⑴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① 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是指工作任务相关的压力源② 角色压力源:角色总是与组织或群体中某一位置的与其行为相联系,组织或群体中的个体会面临角色的要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要求。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可以作以下表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 定位于组织系统。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即组织行为学的自变量可以理解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而组织行为学的因变量可以包括生产效率、工作的满意度、工作的流动性、缺勤情况等四项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个体行为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人的行为存在着共性与特殊性。
对“共性”的研究是组织决策重要的依据条件。
对“特殊性”的研究,如人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价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美国学者霍夫斯德(Greet Hotstede)认为,人的个性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表现为四个维度:(1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前者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趋向建立松散的社会结构(如美、英、荷兰等),后者强调集体为核(2心,趋向建立紧密型的社会机构(如诸多亚洲国家)。
(3权力距离:表现为人们权力、权威、尊敬和崇拜的程度。
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人群表现为组织内权力差异的认可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反之,则表现为上下级之间更多的平等。
(4确定性规避:表现为社会人群对社会前景的估计以及对待风险和安全感的态度。
高不确定规避的社会,其成员常表现为不安,并能对风险泰然处之(如瑞士、北欧等国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前者强调自信和物质主义(如日本、美国),后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相互关心(如北欧国家)。
2群体行为群体是指个人的集合。
表现为三个特征:(1群体是一群人的集合。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试者(个人 或群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当前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最大特点在于, 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其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 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是,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 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 境,增添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 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持 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群体行为中 的情绪感染、冲突等,难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组织 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 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与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大家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 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通过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内容 体系,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通过了解组织行为 学的历史沿革,把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比较组织 行为学和相近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 性质。
四、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正常工作和劳动情景), 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如 对领导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研究,对于职工的工作技能、 工作压力等的研究都可以用现场观察怯。运用现场观察法,必 须明确了解“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录”等问 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群体不施加任何 影响,不改变活动进程,因此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 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可 信度较高。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 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 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群体中去。
组织行为学
二、观察法
观察者以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 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 内在的心理状态。现在许多研究采用录像机 和录音机协助观察。
说明观察法的分类并分析各类的优缺点(领会) 分类一:按照观察者和被观察这关系分为参与观察 法与非参与观察法两类 参与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 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不参与被 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成飞 非参与观察法。 二者比较:采用观察法的优点是确保观察到的资料 较为可靠和有效。缺点一是由于亲自投入现场作观 察者,可能会影响到观察的客观性。二是在观察别 人时,可能会是别人感到人自然。 此外,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均受本人的价 值观、个性等的影响较大,信度和角度也会受到一 定的影响。
2、人的行为的特点(领会)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可控性 (5)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 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1、定义(识记) 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 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 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 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雪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 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 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改造,增强活力,提 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 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 高工作绩效。 (应用)
(3)再次是由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组织 行为学也是管理学的反战,它是一种以人为 中心的管理学。而管理学既有作为人们共同 劳动的协调和指挥的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 监督劳动者劳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这种社 会属性和阶级性。
《组织行为学》
个性差异与管理对策
性格特征 开朗直率 沉默寡言 气质类型 多血型 粘液型 行为表现 坦白直爽、兴趣广泛、爱发牢骚、 不拘小节、言行有时易被人误解 管理对策 表扬为主,防微杜 渐
倔强刚毅 心胸狭窄
粗暴急躁 自卑心理 傲慢自负 疲疲沓沓
胆汁型 忧郁型
胆汁型 各类型 多血型 各类型
能吃苦、办事有始有终,但缺乏灵 经常鼓励,多教方 活性,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不冷静, 法 容易产生抗拒情绪,求胜心切
气质差异管理:
1、正确认识人的气质类型 2、根据员工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工作和选 拔人才 3、根据气质特征合理搭配群体成员 4、根据气质特征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五.性格
性格的概念: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比较稳 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和气质: 1、区别:先天与后天、可塑性 2、联系:气质影响性格形成,性格一定程 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
二.态度
态度的概念: 个体对某一种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 倾向。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态度的特征: 对象性/内隐性/后天性和社会性/相对稳 定性
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 解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影响行为:分离或一致 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行为反应方面的因 素/态度自身的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行为 可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两大类。 (1)微观行为: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群际行为。 (2)宏观行为: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 2、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行为、领导心理和 行为、组织心理和行为、组织环境和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
一、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
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
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
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2.大五模型: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
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3.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4.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的过程,同时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5.互动式沟通分析(TA沟通分析):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事情都牵涉到其自我状态的表现。
TA认为,沟通过程是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指向另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
在沟通中,根据沟通发起方选择的自我状态、发起者希望对方采用的自我状态、及接受方实际回应时的自我状态,可以将沟通分为三种型态:1、互补沟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2、交错沟通(Crossed transaction)3、隐藏沟通(Ulterior transaction)6.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7.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时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 基本归因偏见(基本归因错误):当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是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9.框架效应: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10.社会闲散(社会闲散效应):社会闲散效应是指当个人的努力与别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工作起来就没有分开来那么起劲,即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在多人共同完成比个人单独负责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付出较少的努力。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通过三个层面分析组织行为——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层面。
第二章1.人性假设理论埃德加•沙因(美):四种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2.马斯洛(美)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卢因人类行为公式:B=f(P•E)需要: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3.人格的概念: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
4.迈尔斯—布瑞格斯心理类型测量指标MBTI(1)美国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而著成MBTI。
该测验中所测量的心理类型其实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比较偏好的行为风格,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倾向。
(2)四个维度:外向-内向你从哪里获得能量?(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感知-直觉你注意并且收集什么样的信息?(获取的信息类型);思维-情感你如何评估和处理所获信息?(信息处理方式);知觉-判断你如何决策?(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表格看看拉就行了。
5.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能够有效预测组织行为的其他人格要素(1)、控制点(2)、马基雅维利主义:重视实效,与人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可以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崇尚成功,忽视道德内涵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3)、自尊(4)、自我监控(5)、冒险倾向(6)、A型人格6.价值观的内涵(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者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在工作经历和组织中的整体感受。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归因:当我们观察人类行为时,总是试图解释“为什么”他以某种方式行动,这种将观察到的行为归咎与某种原因的过程,成为归因。
2、情绪劳动:员工要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3、工作参与:它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4、角色冲突:当一个人同时扮演多钟角色时,他就承担了多钟角色期待,如果个体服从一种角色的要求,那么就很难服从另一个角色要求,这时就可能会产生角色冲突。
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包含这样的情境:个体所面临的两个或更多的角色期待是相互矛盾的。
5、折扣性原则:外在奖励越多,内部动机的效果就会越打折扣的规律。
6、自我服务偏见:在解释自己的行为表现时,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环境(如运气),这成为自我服务偏见。
7、组织公民行为:是指雇员的一种自由的非正式的工作所要求的行为,有效的组织公民行为能够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可以想到的组织公民行为包括:对工资群体和组织的建设性的陈述;帮助团队中的其他人;主动承担额外的工作任务;关心组织的财产;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惯例;能够接受临时的强制性任务。
8、工作倦怠:也称工作过劳,工作枯竭。
指的是个体在过重工作压力下出现的一种身心衰竭、厌弃工作的综合征。
这种综合症状有三个突出特点:自我感觉很糟,丧失成就感;待人冷漠,易受激惹;身心疲乏。
9、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压力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当工作任务比较简单时,压力强度较高时可达到最佳水平;当工作任务比较困难时,压力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10、集体效能感:一个团队中的成员对于他们的团队能够完成某项工作目标的共同的信心。
简答:1、间断强化分为哪四种类型?定义:间断强化指的是选取理想行为中的一部分进行强化。
现实生活中,几乎总是以间断强化为特征,这种强化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第二章1,P44需要与动机转化关系示意图2,行为科学:人的行为分三类,一是目标导向行为,指为了达到目标所进行的行为。
二是目标行为,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三是间接行为,指与当前目标暂无关系,为将来满足需要所做的行为。
3,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手段、办法、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4,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5,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7,感觉和直觉的关系:共同点:二者都是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所产生的主观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形状、色泽、气味、温度等),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应过程。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
8,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9,社会知觉的分类:A,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
B,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C,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D,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10,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1)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个人的价值观、对未来的预期、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
(2)知觉对象的特征: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3)知觉的情境因素:a,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连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27、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28、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从个体的角度看,它意味着在某种情景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
29、领导领导: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活动过程。
30、群体群体: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31、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到达目的的手段,侧重于解决组织内部或局部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
32、工作参与度工作参与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33、知觉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4、竞争竞争:与合作相对立。
是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利益的行为。
35、激励激励: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即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兴奋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36、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性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包括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设计组织结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活动,以期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组织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来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
37、组织认同感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包括三个部分: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38、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39、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40、合作合作:合作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合作有两种形式,即分工和互助。
41、事业生涯设计事业生涯设计:是指对个人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42、个性个性: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43、决策决策: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即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44、事业生涯管理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45、组织认同感对组织有何作用?作用:(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工作岗位;(2)有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色;(3)有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和贯彻执行组织的政策;(4)有认同感的员工能充分地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46、简析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1)优点: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增加观点的多样性;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2)缺点: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
47、简述组织老化的标志及克服组织老化的对策。
(1)标志:机构臃肿;反应迟钝;文山会海;模式僵化。
(2)对策:定期审议;破格行为;走动管理;越级建议;人员平移;灵活用工;组建团队。
48、领导决策应遵循那些原则?(1)信息健全原则;(2)可行性原则;(3)系统分析原则;(4)对比择优原则;(5)时效原则;(6)集体决策原则。
49、何谓冲突?处理冲突的应用策略有哪些?(1)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由于互不相容的目标、认识或情感而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紧张状态。
(或者说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相互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2)应用策略有:运用竞争;运用合作;运用回避;运用迁就;运用折衷。
50、简析人际关系的作用。
(1)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2)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3)人际关系还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51、简述创造性行为的特点与类型。
(1)特点:首创性;有用性;适应性;主动性。
(2)类型:技术发明型;科学发现型;艺术塑造型;组织管理型。
52、简述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
影响因素:(1)首先要受个人条件的影响;(2)要受到父母的影响;(3)要受到朋友、同辈群体的影响;(4)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5)学校教育对职业选择也有直接影响。
5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群体以前的成功经验。
54、简述组织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原则;(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5)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6)执行与监督分开的原则;(7)精简高效原则;(8)信息的灵活沟通原则。
55、试述领导权力的分配和运用(1)领导权力的分配,是指领导权力分配的形式与方法。
一般有两种基本的分配方式:确定等级层次后的结构权力分配方式和划分专业部门后的功能权力分配方式。
领导权分配在领导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有效领导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权威;体现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领导权的分配应坚持可以下原则:职权一致、责权对等原则;层次分明、权责明确原则;分配适度、系统优化原则;因事设人、量才授权原则。
(2)正确使用领导权力,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求:第一,正确使用权力性影响力。
运用法定权力一定要做到审慎用权和善于授权;第二,正确使用非权力性影响力。
各种非权力性影响力更能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56、管理者应该怎样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1)表明管理者真诚关心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鼓励员工;(5)与员工一起设置目标。
57、小道消息的特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减少小道消息的消极影响?(1)特点:首先,它不受管理层控制;其次,多数组织员工认为它比高级管理层通过正式沟通渠道解决问题更可信、更可靠;第三,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利益。
(2)目标:建构和缓解焦虑;使支离破碎的信息能够说得通;把群体成员甚至局外人组织成一个整体;表明信息发送者的地位和权力。
(3)建议:公布进行重大决策的时间安排;公开解释看起来不一致或隐秘的决策和行为;强调目前决策和未来计划积极方面的同时,也指出其不利一面;公开讨论事情可能出现的最差结局。
58、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1)当代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第一,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强化刺激和控制行为,求得行为的改造;运用“强化”以改造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
A)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称为奖酬;B)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使员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按要求方式行事;C)自然消退,取消正强化,对员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某种程度的否定;D)惩罚,以某种带有强制性的威胁性的结果,如批评、降职、罚款、开除等来创造令人不快甚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愉悦的条件,以表示对某一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消除该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人的需要、理解和认识等心理因素对激励的影响,在心理学上属于认知学派。
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对认知的心理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对行为结果及其反作用说明得不够。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建立帮助管理者能采取可以操作的激励措施,因而受到欢迎。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与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并不矛盾,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在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基础上的发展运用。
59、何谓组织文化?试分析组织文化的特性和所包含的内容。
(1)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特性:阶级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个体性;历史连续性;创新性。
(3)内容:(1)组织目标或宗旨,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2)共同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3)作风及传统习惯,为达到组织的最高目标和价值观念服务;(4)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确保组织文化的贯彻。
60、领导威信有何作用?如何提高领导威信?(1)作用:决定了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利于吸引人才。
(2)方法:威信的形成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成非权力影响力中的品格、感情、知识、能力等要素,所以可以通过树立优秀品格、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建立工作实绩、以身作则等方法来建立和提高领导者的威信。
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D 】A. 马斯洛B. 奥德弗C. 麦克里兰D. 赫兹伯格2、现代组织结构理论产生于【D 】A. 20世纪20年代B. 20世纪40年代C. 20世纪50年代D. 20世纪60—70年3、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 A 】A. 动态管理B. 静态管理C. 成本管理D. 固定管理4、提出Y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 】A. 麦克里格B. 海德C. 罗斯D. 马斯5、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在【 C 】A. 《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B. 《企业管理学》一书中提出C. 《工作和激励》一书中提出D. 《动机论》一书中提出6、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的现象称为【 D 】A. 互动效应B. 综合效应C. 沟通效应D. 协同效应7、领导权力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资源控制权、专长权和【 C 】A. 指挥权B. 决策权C. 奖惩权D. 人事权8、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 B 】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日本9、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 A 】A. 个体B. 团体C. 组织D. 事物10、影响人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有爱好和兴趣、价值观及【 B 】A. 家庭B. 抱负水准C. 学校D. 传媒11、依据组织的结构特征,沟通可分为【 A 】A.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B. 言语性沟通与非言语性沟通C. 横向沟通与纵向沟通D.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1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 D 】A. 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B. 人的行为反应的规律性C. 人际关系的规律性D. 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13、一般认为,一次冲突大约要经历的阶段有【 C 】A. 三个B. 四个C. 五个D. 六个14、有效的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C 】A. 个人至上B. 组织至上1. C. 个人与组织相结合2. D. 社会发展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 B 】A. 尊重需要B. 自我实现的需要C. 安全需要D. 爱与归属的需要16、5、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主要有【ABCDE 】A. 动机B. 信息沟通C. 威胁D. 组织文化E. 个性特征17、领导威信的特点有【AC 】A. 内在性B. 外在性C. 持久性D. 间断性E. 不可抗性18、依据沟通的表现形式,沟通可以分为【ABC 】A. 口头沟通B. 书面沟通C. 非言语性沟通D. 上行沟通E. 下行沟通19、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造成知觉错误的思想方法主要有【ACDE 】A. 首因效应B. 次因效应C. 知觉防御D. 投射E. 晕轮效应20、美国学者杰弗瑞把组织文化按工作作风的不同划分为【ABCE 】A. 学院型文化B. 俱乐部型文化C. 棒球队型文化D. 智力型文化E. 堡垒型文21、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