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说明提出观点举例论证重点
举例论证答题模式
![举例论证答题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b09e30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3.png)
举例论证答题模式举例论证答题模式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它通过列举具体的例子来支持或证明某个观点。
这种答题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观点:首先明确要论证的观点,确保观点清晰、简洁。
(2)选择例子:根据观点选择合适的例子,要求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够有效支持观点。
(3)描述例子:详细描述所选例子,包括背景、过程和结果等,使读者对例子有充分的了解。
(4)分析例子:分析例子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说明例子如何支持观点,可以引用数据、事实等进行论证。
(5)得出结论:总结例子的论证效果,强调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观点: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提高个人素养有很大帮助。
例子1:《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家族兴衰故事。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物性格以及家族伦理观念等,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认知。
例子2:《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陷入精神和道德困境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丰富的修辞手法、深刻的人性剖析以及对生死、爱情、权力等主题的思考,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哲学素养。
分析: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同时,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哲学素养。
题目:请说明为什么应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观点:应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例子 1:环保举例:城市交通拥堵导致汽车排放增加,空气质量下降。
分析:减少拥堵可以降低汽车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例子 2:交通效率举例:拥堵导致交通效率低下,人们浪费大量时间在交通中。
分析:减少拥堵可以提高交通效率,节省时间。
通过这个答案,我们使用了两个个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观点,每个例子都经过了分析,清晰地表明了为什么应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几种常见论证方法及举例解说
![几种常见论证方法及举例解说](https://img.taocdn.com/s3/m/d442cf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0.png)
几种常见论证方法及举例解说在逻辑学和辩论中,论证是指为了支持一个主张或立场而提出的理由和证据。
论证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子进行解释。
1. 演绎推理法(deductive reasoning):演绎推理法是一种从普遍原理或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特定结论的论证方法。
常用的演绎推理有三种形式:假言推理(hypothetical syllogism)、分类推理(categorical syllogism)和假设推理(disjunctive syllogism)。
-假言推理:如果A,则B。
如果B,则C。
所以,如果A,则C。
例如:如果今天下雨,那么街道就会湿滑。
如果街道湿滑,那么开车会很危险。
所以,如果今天下雨,开车会很危险。
-分类推理:所有A都是B。
一些C是A。
所以,一些C是B。
例如:所有狗都是动物。
一些小黑是狗。
所以,一些小黑是动物。
-假设推理:或者A,或者B。
不是A。
所以,是B。
例如:要么今天下雨,要么今天晴天。
今天不下雨。
所以,今天是晴天。
2. 归纳推理法(inductive reasoning):归纳推理法是一种从具体事实或例证出发,推导出普遍结论的论证方法。
归纳推理常用的形式有:类比推理(analogy)、因果推理(causal inference)和统计推理(statistical inference)。
-类比推理:情境A和情境B在一些方面相似。
情境A有一些特点。
所以,情境B也可能有这个特点。
例如:在过去的足球比赛中,小明总是表现出色,他具有很强的进球能力。
现在他参加了一场新的足球比赛,我们可以预期他在这场比赛中也会有很好的表现。
-因果推理:事件A和事件B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相关。
事件A发生之后,事件B也发生。
所以,事件A可能是导致事件B的原因。
例如:在实验中,给一组学生提供辅导课程后,他们的考试成绩显著提升。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辅导课程对学生成绩的提升起到了积极影响。
言语理解与表达(精讲)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精讲)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9001cff2e3f5727a5e962ec.png)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么—字词句段篇考情分析:•阅读量在逐年增加240字/分•综合难度比较稳定•试题资料来源: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材料《人民日报》《半月谈》《三联生活周刊》等应试测略:一、“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二、抓住基本题型、基本方法三、听课——演练——巩固四、多读多练,熟悉题源,丰富文字材料背景知识,提高敏感性第一节主旨概括题题型介绍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归纳或者把握中心主旨。
得主旨者得天下一、提问方式: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主旨”、“主要”、“核心”、“中心”、“概括”、“归纳”、“总结”等提法。
二、作答方法:总体上从两个思路:宏观微观行文脉络关联词语根据不同的逻辑关系找主旨——“关联词”是风向标做题原则:1.寻找主题句2.寻找对主题句进行同义替换的选项3.不能引申,必须基于原文•解题方向:•有主题句——找主题句——同义替换•无主题句——归纳概括——全面1、转折复句【典型格式】虽然A,但是B,…,其实…【关联词语】强转折:但(是)、然而、不过、可是、却弱转折: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2、递进复句【典型格式】不但A,而且B,(甚至)如“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
”如“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
”【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A,而且/并且/也/还/甚至/更/尤其B注意:递进复句表达的重点是有层次的,其中“而且”、“并且”、“也”、“还”等词是一级递进,语义程度较轻。
“甚至”、“更”、“尤其”、“重要的是”、“核心的是”、“关键的是”、等词是二级递进。
【解题要领】递进之后是重点主题句往往是递进之后的内容;一级递进和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言语技法之二:替换压缩法(针对选项)1、同义替换必须——必不可少辨证——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2、精简压缩:•课程小结1、答题顺序:2—1—32、递进关联词后是主题句——“而且”之后是重点3、同义替换和精简压缩是正确答案的标志3、因果复句【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关联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概而言之、言而总之注意:有些文段采用了倒装的语句形式,如“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子。
国考行测言语理解 中心理解题(思维导图)
![国考行测言语理解 中心理解题(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d63f9e0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2.png)
中心理解题提问方式:注意题干关键词解题思路:有中心句——同义替换;无中心句——全面概括解题技巧关联词转折关系: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理论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结构梳理话题(背景)引入+转折提出观点(但/可是...)话题(背景)引入+转折提出观点(但/可是...)+解释说明错误类型无关选项无关对比过度推断无中生有缺少核心话题转折之前非重点片面选项围绕例子的选项技巧提示选项出现A与/和/及/B,文段一般为并列结构鲁冰花在中西文化的不同含义解释说明中的转折不是重点举例(事实上...)说明中的转折不是重点逆向思维:转折前后句子意思相反适用文段特征: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少人认为、传统观点认为、人们往往认为适用情况:转折后句子长不好判断,转折后长句子做验证略读句子:例子类:比如、例如,原因类:因为、由于,背景类:近年来、随着转折后面也有可能是提出问题,此时非重点因果关系理论要点结论是重点引导结论的标志词可见,故,看来,致使,使得,造成,导致结构梳理话题引入+展开分析+尾句得出结论(所以...)话题引入+举例分析+尾句得出结论(因此...更应)提出观点+具体论证+尾句呼应观点(因此...)引入+结论(因此...)+举例说明引入+结论(因此...)+尾句得出最终结论(所以...)话题引入+结论(因此...)+转折引出观点(不过...)+原因解释错误类型结论之前的内容围绕例子的内容范围扩大范围缩小片面过度推断技巧提示文段特征结论句在结尾,多为文段中心句若尾句出现结论词,大部分情况下是对前文的总结,尾句通常为文段的中心句结论句在开头/中间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 结论句多为中心句后有其他关联关系 需结合多种关联关系共同分析转折词和结论词同时出现, 可能结论词优先,也可能转折词优先,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选项用绝对词不一定错误,要看文段是否绝对开头结尾结合来看出现两个结论词,重点在最后一个结论词有时候没做对可能是主题词没找全选项新宠:因果结构解释要抓住窗口期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原因说明鲁冰花成为母爱之花的缘由并列关系理论要点:全面概括文段特征包括并列关系词:此外 另外 同时 以及分号连接句式相同或相近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结构梳理从顶层设计上看...+从协同发展的视角看...相同句式并列结构:时间顺序,无关联词引导,无重点错误类型表述片面技巧提示巧用反向排除法,并列文段,直接概括不好判断时,可先排除干扰项,常见干扰项:主题词错误/表述片面如是古今对比:两方面,且有转折/程度词表强调过去...现在则是以往...但是今天必要条件关系:选项为对策典型格式:只有...才理论要点必要条件是重点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的中间部分结构梳理背景引入+具体分析+提出对策(...才...)对策常考很重要话题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背景引入+提出问题(但...)+解决问题(必须...)转折关系和必要条件关系同时存在,必要条件优先同时注意主题词找全2019联考互联网核心技术2021四川舞蹈审美特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法门之一...)+解释说明话题引入+提出对策(应...)+举例论证提出问题+提出对策(应...更注重...)+举例论证引入+转折提出问题(然而)+反面论证提对策(若+不好的结果):反面论证话题引入+提出问题(然而...)+反面论证提出对策(倘若...不好的结果)他人观点引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标志词应该 应当 必须 需要 要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渠道,才能前提 基础 保障负有...的义务 ...的必由之路 ...的法门之一 要领在于 势在必行越来越有必要若...则实质上错误类型选项主题词不对寻找主题词找错围绕提出问题的选项,非重点技巧提示选项新宠:形象化表达,正确答案对中心句进行拟人、比喻等形象表达的同义替换打造种子这枚农业“芯片”蜜蜂为何“单恋一枝花”“废墟”何以是美的高频话题:老年人,尊重理解提供服务满足需求反面论证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就是正确答案当文段中只出现“问题”表述时,“解决问题”可能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注意对策择优充分条件关系:只要...就,很少考察主题词: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文段要围绕其展开判断方法中心句非常明确,把握中心句的核心话题,即主题词,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此种类型包含了转折词中心句不明确,把握每句话都围绕的相同话题理论要点正确答案须包含文段主题词结构梳理引入+提出观点(需要...)+解释说明【主题词】艺术感受提出观点+并列分述(排比)提出观点+解释说明【主题词】以道观之话题引入+提出对策提出观点+具体分析+指代总结错误类型主题词错误主题词之前的内容转折之前的内容围绕解释说明的选项偷换概念偷换范围扩大范围缩小技巧提示提示“需要”一词引导对策“他们”反复出现只有...才引导对策重点不一定都紧接在转折词之后高频词不一定等于主题词主题词可以不止一个一个关键词找准,两个主题词找全忠于文段,找核心话题首先确定主题词,以作排除程度词典型标志词更 尤其 正是 特别是 真正 根本 最核心 最突出非典型标志词深为...倾倒 罪魁祸首 致命 堪比 极具特色理论要点程度词可提示重点位置,提示主题词或核心话题结构梳理话题引入+展开说明+程度词引出观点(更...)话题引入+程度词引出观点(尤其是...)+举例说明错误类型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行文脉络对策行文脉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举例论证问题标志词挑战瓶颈软肋难题不足缺陷风险差距行文脉络类型总分(观点+解释说明)结构梳理提出观点+解释说明(举例子)提出观点+解释说明(数据资料)提出观点+原因解释+反面论证提出问题+反面论证,此时反面论证是为了找对策提出对策(观点)+反面论证,此时反面论证非重点提出观点+并列分述(一方面..另一方面)错误类型范围扩大选项主题词不对原因解释非重点分总标志词这 此对此 有鉴于此 尽管如此 在这个意义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总之 换言之 简而言之 换句话说 这说明 这就要求 这就需要结构梳理引入分析+总结(总之...)引入分析+转折+指代词总结(这说明...)A影响B,B影响C,实际上强调的是A影响C,B非重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要求......)错误类型解释错误技巧提示选项往往为对策总分总分总分分分(并列关系)须全面概括2023国考超大规模经济体国内经济稳定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中心句特征形式:重点词提示内容:观点(结论 对策 评价)分述句特征可用于申论举例子:比如 例如 ...就是例证数据资料正反论证原因分析并列分述观点+个人 企业 国家 社会观点+【举例 正反 原因】做题技巧。
写作中如何运用举例和解释进行论证
![写作中如何运用举例和解释进行论证](https://img.taocdn.com/s3/m/2cd6f21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5.png)
写作中如何运用举例和解释进行论证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而论证则是写作中重要的一环。
在论证过程中,举例和解释是两种常用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举例和解释进行论证,并展示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举例的论证方式举例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论证方式,通过提供具体的实例来支持观点。
举例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增加读者对观点的认同感。
例如,当我们要论证"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时,可以举出许多实例来支持这一观点,比如"长期坚持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慢性疾病等"。
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然而,在使用举例进行论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恰当的例子。
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观点,因此选择的例子必须与观点相关,并且能够真实地反映问题的本质。
如果选择了不相关或不准确的例子,将会削弱整个论证的可信度。
2.提供充分的例子。
一个例子可能不足以支撑观点,因此在使用举例进行论证时,需要提供多个相关的例子,以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3.解释例子的意义。
举例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对例子进行解释,说明它们与观点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能够支持观点。
解释例子的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观点,并使论证更具有逻辑性。
二、解释的论证方式解释是一种通过解析和说明来支持观点的论证方式。
与举例相比,解释更加抽象和理论化,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展开。
解释的目的是使读者对观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合理的解释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
在使用解释进行论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解释的准确性。
解释必须基于准确的事实和逻辑推理,不能凭空臆断或含糊不清。
只有准确的解释才能使读者相信观点的合理性。
2.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解释应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或术语,以免让读者感到困惑。
简明扼要的解释可以使观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3.提供合理的推理和分析。
解释不仅仅是对事实的陈述,还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展开。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f7328c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3.png)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五种论证方法!你说这论证方法呀,就像是我们做菜的调料,能让观点这道菜变得有滋有味儿!先来说说举例论证吧。
这就好比你跟人说苹果好吃,光嘴上说可不行,你得举个例子呀,比如说“昨天我吃了个红富士,那叫一个甜呐”,这一下就让人明白了苹果好吃在哪儿。
你看那些厉害的演讲家,不都经常举例子嘛,什么谁谁谁通过努力成功啦,这样大家就更容易接受他们的观点啦。
再讲讲道理论证。
这就像是一位智者在给你讲道理,用那些大家都认可的道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努力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要努力呀”。
这种论证方法就很有说服力,让人觉得“嗯,是这么个理儿”。
对比论证也很有意思呢!就像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比一比,好坏立马就看出来了。
比如说“你看看人家多勤奋,再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这一对比,谁好谁坏不就清楚了嘛。
通过对比,能让你的观点更加突出,让人印象深刻呀。
还有比喻论证,这可太形象啦!把一个复杂的道理或者观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
比如说“知识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智慧的大门”,这样一说,大家一下子就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了。
这就像给观点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让人更容易接受呢。
最后说说归纳论证。
这就像是把一堆珠子串起来,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归纳出一个普遍的结论。
比如说你观察了好多天,发现每天早上太阳都会升起,那你就可以归纳出“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这个结论。
这种方法能让你的观点更有根基,更站得住脚呢。
你想想啊,如果我们说话、写文章都不用这些论证方法,那得多无趣呀,就像一道菜没了调料,寡淡无味的。
可要是用上了这些论证方法,那可就精彩啦!别人听了你的话,看了你的文章,就会点头称赞,说“嘿,这人说得真有道理”。
咱平时说话做事也可以多用用这些论证方法呀,让别人更能理解咱的想法,也让咱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比如说你想劝朋友好好学习,就可以用举例论证,说说谁谁谁因为学习好现在多厉害;也可以用比喻论证,说学习就像攀登高峰,只有努力才能登顶。
举例子的句子大全
![举例子的句子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84ee67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c.png)
举例子的句子大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举例子的句子来说明问题、支撑论点或者解释概念。
举例子的句子可以让我们的言辞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我们的观点。
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常见的举例子的句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运用举例子的句子。
1. 举例说明观点,例如,当我们想要说明某个观点或者论点时,可以使用举例子的句子来支撑。
比如,如果我们要说明“勤奋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举出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比如乔布斯、马云等,来说明他们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奋与努力。
2. 举例解释概念,有时,我们需要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这时候举例子的句子就可以派上用场。
比如,当我们要解释“爱情”这个概念时,可以举出一些真实的爱情故事,来说明爱情的甜蜜、坎坷和伟大。
3. 举例论证观点,在写作或演讲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举例子的句子来论证观点。
比如,当我们要论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时,可以举出一些科学研究或者真实案例,来说明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4. 举例说明事实,有时,我们需要用举例子的句子来说明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当我们要说明“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时,可以举出一些不同的动物种类,来说明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5. 举例比较对比,在说明问题时,有时候我们需要用到举例子的句子来进行比较对比。
比如,当我们要比较“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优劣时,可以举出一些城市和乡村的具体例子,来进行对比分析。
6. 举例引发思考,有时,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句子来引发读者或听众的思考。
比如,当我们要探讨“成功的定义”时,可以举出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来引发人们对成功的思考。
7. 举例警示,有时,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句子来警示他人。
比如,当我们要告诫别人“不要贪小便宜”时,可以举出一些贪小便宜导致的不良后果,来警示他人。
总之,举例子的句子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举例子的句子,我们可以让我们的言辞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的观点更加具体、有说服力。
综合应用能力c类论证评价题答题技巧
![综合应用能力c类论证评价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de92cf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b.png)
综合应用能力c类论证评价题答题技巧
综合应用能力C类论证评价题是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根
据所给的材料或情境,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
论证。
在回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在回答综合应用能力C类论证评价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要仔细阅读题目中所给的材料或情境,了解题目要求,明确自己需要
回答的问题。
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才能准确回答问题。
二、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考生需要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
观点。
要注意材料中的信息是否充分,是否存在矛盾或漏洞,是否需
要进一步补充或解释。
提出观点时,要言之有据,避免主观臆断。
三、论证观点,举例说明
提出观点后,考生需要进行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以通
过引用相关的数据、事实、案例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论证更加有
说服力。
同时,要注意论证的逻辑性,避免出现漏洞或自相矛盾的情况。
四、评价材料,提出建议
在论证完自己的观点后,考生可以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要出现主观臆断或过于片面的情况。
提出建议时,要具体、可行,能够解决问题。
综合应用能力C类论证评价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回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评价材料,提出建议。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怎么写综合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怎么写综合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b16c69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3.png)
怎么写综合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头,它用来引入整个话题并提供背景信息。
在写概述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段:引入话题首先,你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引言或一个有趣的事实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入到整个话题。
例如,你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综合范文的背景信息,或者强调综合范文在学术写作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概述主要内容接下来,你可以概述即将讨论的主要内容。
简要介绍一下本文将涉及的要点和观点,以及将会探讨的相关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对即将阐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三段:明确目标在这一段中,你可以明确阐明本文的目标。
你可以说明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收获或理解。
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四段:总结最后,你可以通过总结本节的内容,为接下来的章节做一个过渡。
简要回顾一下本节讨论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并提出一个引导读者进入下一节的问题或思考点。
概述部分的内容需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并能很好地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
想象读者对这个话题的了解程度可能不同,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确保能够让所有读者都能够理解和跟随你的思路。
最后,概述部分应该要与后续的内容衔接自然,为接下来的文章段落打下基础。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第一个要点在写综合范文时,合理的文章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文章的内容。
在安排文章结构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确定好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分类文章内容,确保文章的逻辑严谨性。
其次,在正文部分,我们需要合理地分段。
每一段应该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通过提供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观点。
段落间的过渡应该流畅自然,确保文章的整体连贯性。
除了分段,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结构性的方法来组织文章。
例如,可以采用因果分析的方式,将主要观点按照因果关系进行排列。
如何阐释观点和分析事例(学生用)
![如何阐释观点和分析事例(学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9ebcb60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3.png)
如何阐释观点和分析事例(学生用)第一篇:如何阐释观点和分析事例(学生用)议论文如何阐释观点和分析事例一、议论文如何阐释观点?例段1:皎皎月光,我掬一缕最亮的;点点星辉,我摘一颗最美的;灼灼红叶,我采一片最艳的。
此时我选择人生的支点——独立。
独立是一种光亮却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但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向周围的人申诉求苦的大气,一种不向周围的人阿谀奉承的清高。
它是一种风格,一种自然。
(2007年考场优秀作文《我的独立宣言》片段)例段2:虽然“摔跤”了,但是小孩敢于大胆尝试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我们因害怕“摔跤”而墨守成规,那么社会文明怎么进步?历史的长河又怎能向前?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害怕“摔跤”。
不怕“摔跤”,犹如老鹰敢于向蓝天白云冲刺,在天空划下美丽的弧线;不怕“摔跤”,犹如腊梅迎着霜雪依旧暗香满乾坤,令人心旷神怡;不怕“摔跤”,犹如青松咬定山崖不放,挺立于危崖涧畔,展现了一幅迎客松的华美篇章。
(2007年考场优秀作文《不怕摔跤》片段)例段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2006年考场优秀作文《谈意气》片段)例段4: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圆使我想到了循规蹈矩,稳定,规范。
有人认为这样就是死板,有人却偏爱这个图形,认为这才是个性的张扬。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嘿”是一种个性;女子十二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梵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个性……其实,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
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九年级论证方法有哪些
![知识点九年级论证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bda2d8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d.png)
知识点九年级论证方法有哪些在九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论点。
论证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推理、举例、引用和分析等手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式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九年级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法:举例论证法是通过提供具体的例子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时,我们可以列举各种污染现象或者解决方案的例子来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
2. 引用论证法:引用论证法是通过引用权威人士、著名的研究报告或文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引用权威人士的意见可以增加我们的论证的可信度,例如引用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来支持我们对某个科学理论的解释。
3. 比较论证法:比较论证法是通过将我们要支持的观点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比较能够突显出事物的特点和优势,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讨论健康饮食时,我们可以将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以证明某种饮食方式更为健康。
4. 因果论证法:因果论证法是通过说明某种因果关系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追溯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论证,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说明学习成绩提高的原因和学习努力的关联性来证明学习的重要性。
5. 递进论证法:递进论证法是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我们可以通过列出多个层次或者逐步展开的理由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例如,在提出某个建议或者解决方案时,我们可以逐步解释其中的步骤和好处。
6. 统计数据论证法:统计数据论证法是通过引用统计数据、调查结果等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通过提供相关的数据,我们可以增加观点的可信度,并与读者分享相关的信息。
例如,在讨论青少年沉迷手机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引用相关调查的数据来支持观点。
7. 实证论证法:实证论证法是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际案例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通过提供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的例子,来证明我们的观点的正确性。
举例子的作用都有哪些
![举例子的作用都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9b894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2.png)
举例子的作用都有哪些举例子作为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解释和说明:举例子可以用来解释和说明抽象的概念、理论或观点。
通过具体的实例,可以帮助读者或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要表达的内容。
例如,当讲解“坚持不懈”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成功人士如何在困难面前持续努力,如杰夫·贝索斯创办亚马逊的历程。
2.论证和说服:举例子可以用来支持和加强论证的力度。
通过提供具体的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使论述更加有说服力。
例如,在论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可以引用一系列的实例,如近年来全球气温上升、南极冰层减少等,以增加对观众的说服力。
3.增强记忆:举例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内容。
由于例子通常具有生动、具体的特点,容易被人们所记忆。
通过将抽象概念和理论套用到实际案例中,可以增加人们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历史时,老师经常使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4.激发兴趣和参与度:举例子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听众或读者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话题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商业演讲时,演讲人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讲述成功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5.帮助记忆和理解:举例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有助于记忆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经常使用具体的例子来演示和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举例子作为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在解释和说明、论证和说服、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和参与度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案例,可以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并增加说服力和参与度。
2021省考行测笔试方法精讲-言语(讲义+笔记) (3)
![2021省考行测笔试方法精讲-言语(讲义+笔记) (3)](https://img.taocdn.com/s3/m/c5b0c5c7fc4ffe473268abb1.png)
方法精讲-言语 3(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方法精讲 3学习任务:1.课程内容:中心理解题(行文脉络)、细节判断题2.授课时长:2.5 小时3.对应讲义:26 页~37 页4.重点内容:(1)中心理解题的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2)细节判断题的解题思维及错误选项特征【注意】1.本节课是言语与表达的第三次课程,前两节课主要讲解中心理解题,需要找中心,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中的第一手是重点词,讲解了三大类(其中主题词和程度词考查得不多,但在关键时可起到作用):(1)关联词:①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
②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
③必要条件关系,“只有……才”如: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只有”之后“才”之前是重点。
④并列,与前面三者不同,没有侧重,都是重点,需概括全面、完整。
(2)主题词。
(3)程度词。
2.中心理解题“两手抓”的第二手行文脉络,为本节课重点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分-总-分”。
(1)讲解行文脉络是为了了解中心句(“总”句)及分述句(“分”句,即解释说明的内容)的特征。
因此,解题时需掌握中心句的位置。
(2)细节判断题(虽然对学员有难度,但是为必考题型)的解题思维及错误选项特征。
(3)虽然本节课内容没有前两节课多,但题目比较难,需要大家上课认真听。
二、行文脉络1、总——分2、分——总3、总——分——总4、分——总——分5、分——分【注意】行文脉络:有的同学对其不理解,其实就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结构,在解题时,可将行文脉络划分为以下五种:1.总-分:是最基础的结构,中心句在开头。
如:开门见山提对策,后面进行原因的解释。
2.分-总:为基础的考点/结构,中心句在结尾。
如:……因此……,“因此”之后的这句话是文段的总句(中心句)。
3.总-分-总:是由第一种“总-分”变形而来的,是对首句观点的再强调。
4.分-总-分:是由“分-总”变形而来的,在“分-总”的基础上再一次解释说明。
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之行文脉络(二)
![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之行文脉络(二)](https://img.taocdn.com/s3/m/2c9b891cf18583d0496459bc.png)
公务员片段阅读之行文脉络(二)华图教育游济刚总分结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例子的典型格式为:比如、例如、以……为例;还要注意一些隐性标志,诸如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情况都在是举例论证。
例子不是文段的论述重点,而是为了论证观点、支持观点的。
观点才是重点。
第二种,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观点是文段的主旨句,解释说明的部分通常会出现一些典型标志,比如表示原因的关联词或者句式出现,或者出现一些标点符号,典型的是“:”和“——”,解释说明的部分是为了说明观点是,不是文段重点内容,略读即可。
凡是围绕解释说明部分的选项可直接排除。
例1. 人类思维进化的顺序,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图形到语言。
粗粗了解一点文物史的人都知道,早起文明及其器物上只有图形,如世界各地的史前壁画,如半坡陶器上的鱼纹、人脸等。
没有文字,因为语言能力不发达。
语言能力发达以后,才有文字,人类文明才真正脱离原始阶段。
而文字的进化本身也循同样过程,最初是图形,不脱具象,涵盖力很有限,慢慢离开图形阶段,真正成为文字,表示人的语言能力愈来愈深刻,思维愈来愈独立。
这段文字谈论的主题是:A.研究文物史的意义B.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C.史前文明的表现形式D.人类思维的演变过程【解析】D。
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
文段首句的内容为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图形到语言的变化过程。
这是一个观点句,同意替换得出D项。
之后是举例论证的部分,分别从史前壁画和半坡陶器上的鱼纹、人脸等图形慢慢变化出现了语言;从具象的文字到抽象的语言这个发展过程,都是论证文段首句的。
例子不是重点,首句的观点才是重点。
例2. 收入分配是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结果,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其实质就是改革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
收入分配改革,从严格意义而言,并非是“均贫富”的改革,而是使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更加靠近公平、公正和正义的改革,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平等发展机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改革。
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总结(优秀范文5篇)
![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总结(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9de51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5.png)
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总结(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总结常见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采取生活中的道理或者名人名言等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加概括深入。
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以强调突出论证。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以使论证通俗易懂。
常见的修辞方法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问题时用同他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两者的词叫喻词。
例如:我们是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比喻分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明喻。
明喻的结构特点是用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一般格式是:甲像乙。
比喻的好处: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另外,比喻可以用浅显常见的现象对深奥的道理假意说明。
帮助人深入理解。
4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但两者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要具体、浅显、贴近、让人一看就明白。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也就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
例如:小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好处: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本来不是人的东西人格化,使被描写的事物活跃起来,这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力。
3注意:运用拟人的写法必须是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描写的环境气氛。
只有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运用拟人时还应注意比拟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之处,才能把物写的像真正的人一般。
三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
例如:汽车在奔驰,钻机在轰鸣,人群在欢笑。
排比的句子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关系是并列或递进的。
论述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论述文常用的论证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f55d7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7.png)
论述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引言:论述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它通过论证来阐述观点、解释问题或者说明事实。
在论述文中,论证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和权威论证。
一、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论点。
通过提供实际的案例,可以使论点更加具体、生动,并增加说服力。
例如,要论证"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可以举出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说明他们通过阅读获得了知识和智慧,从而取得了成功。
二、比较论证比较论证是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特点和优劣来支持论点。
通过比较,可以突出论点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例如,要论证"电子书籍比纸质书籍更具优势"这一观点,可以比较它们在便携性、存储空间和环保性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三、因果论证因果论证是通过说明因果关系来支持论点。
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例如,要论证"健康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可以说明健康饮食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预防疾病,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四、权威论证权威论证是通过引用专家、学者或权威机构的观点来支持论点。
权威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可以增强论点的可信度。
例如,要论证"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这一观点,可以引用国际权威组织的研究报告,说明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总结:论述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论证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论述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支持论点,比较论证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特点和优劣来支持论点,因果论证通过说明因果关系来支持论点,权威论证通过引用专家、学者或权威机构的观点来支持论点。
在写论述文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张三. 论述文写作指南. 人民出版社, 2022.- 李四. 论证方法与技巧. 科学出版社, 2021.。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总结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f3a790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e.png)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总结●言语理解与表达整理的言语理解的总体知识脉络思维导图,可以结合自己笔记按需整理,24公考一起加油●主旨概括类●主旨概括题●判别标志:这段话的主旨/核心意思/概括最全面的……●解题步骤●主旨句特征●观点句●对策句●找主旨句●有主旨句,则对主旨句进行同意替换或精简压缩●无主旨句,需要对文段进行归纳概括●对比选项●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偏离主旨●解题技巧●微观技巧●关联词●转折关联词●关联词语●但是、可是、不过、却、然而、则、事实上、实际上、其实……●解题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多重转折,需要PK,看谁更重要●因果关联词●关联词●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可见、总之……●导致、造成、致使、使得……●解题要点●结果永远是重点●原因有时会缩略●并列关联词●关联词●正向并列●同样、同时、此外、另外、与此同时、加上、也、一方面……另一方面、分号、排比句●反向并列●不是……,而是……;是……,而不是……●隐性并列●解题要点●并列关系不分主次,主旨成分全面概括不偏颇●必要条件关联词●关联词语●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亟须、务必……/(对策),才能……●解题要点●必要条件是重点,结果可省略●必要条件用来引导对策,为文段重点●辅证法●背景铺垫法●常用句式:随着、近年来、以往、日前、当下、自从、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运用●可快速浏览●围绕背景的不能选●举例论证法●特征词●常规:比如、例如、××就是一个例证,以××为例……●变型: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运用●例子本身不重要,可以快速浏览●例子前通常是重点●围绕例子的选项不能选●观点援引法●特征词●有人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观点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人认为……●运用●可快速浏览●所援引观点的后面常为作者观点●围绕引用内容的选项不能选●原因推断法●特征词●因为、由于、原因,因此前……●运用●原因之前或之后表示结论的句子常为重点●原因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只提原因不提结果的选项不能选●反面论证法●结构●正+反●正面观点+“如果不/没有……、如果……”+不良后果●正面观点+“否则、不然”等引导词●只有反:“如果不/没有……、如果……”+不良后果●运用●“正”是重点,反面论证可快速浏览●通过“反”推出“正”,将“正”作为重点●围绕反面论证的选项一般不选●主体排除法●怎么找●文段高频名词●主旨句中强调的词,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运用:排除与文段陈述主体不一致的选项●何时用●某一个名词频繁出现时●文段脉络比较复杂难辨时●表达倾向法●分类●消极的倾向词: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的、遗憾的是……●积极的倾向词:创新、机遇、超越……●反问句式:是不是非得……呢?/难道一定……吗?●运用●正确选项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排除●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不能将含义理解反●行文脉络●总分:提出观点/对策/问题——展开论述/解释说明/举例论证/原因分析●分总:背景铺垫/原因分析——得出结论●总分总:提出观点/对策——展开论述/解释说明/举例论证/原因分析/反面论证——重申观点/对策●分总分:背景铺垫——提出观点/对策——展开论述/解释说明/举例论证/原因分析/反面论证●分分●观点1;观点2;观点3……●事例1;事例2;事例3……●主旨概括题变形●意图判断题●判别标志:这段文字意在说明/阐明/强调:●解题步骤(同主旨概括)●找主旨句●对比选项●特殊文段类型●摆问题——出对策●列现象——究本质●标题选择题●判别标志: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解题步骤●通读全文,分析文段,找出主旨句(与主旨概括题完全相同)●匹配选项,择优选择●解题技巧●文体不同,重点不同●议论文:提炼观点句、对策句●说明文:说明主体+特征●新闻类:看文段首句导语,提炼关键信息●散文:把握感情倾向●寓言故事:把握寓意、道理或启示●标题优先保证概括性,再寻求趣味性●态度观点题●判别标志:作者的原意/态度/观点/看法是:●解题步骤●根据提问明确什么人对什么事的态度●带着目的阅读题干●观点引导词:(我/作者)认为、(我)希望、依(我)看、在(我)看来,之后是重点●××是最佳人选,××是不对的,××会导致经济的衰退(明确观点)●匹配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方法切入类●细节理解题●判别标志:以下说法正确/错误/相符/不相符的是:●解题步骤●通读文段,圈点勾画●阅读选项,定位文段,选出答案●解题技巧●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偷换时态●偷换主体●偷换数量/程度/范围●偷换逻辑●●词语理解题●代词指代●解题步骤●定位原文●就近原则,只看前文●匹配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解题技巧●人称代词:找前一句主语●指示代词:找前一句宾语或前文一整句话●词语解释●解题步骤●定位原文●结合上下文小语境概括词语含义●匹配选项●解题技巧●标点符号:冒号、破折号等特殊符号之后的语句●关联词:通过转折、递进、因果、并列等关联词,确定小语境的范围●语句排序题●原则: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步骤●先判断首句●适合做首句:下定义、背景铺垫、援引观点等●不是和做首句:反面论证/补充说明/后置类关联词/代词指代●再找捆绑:关联词/时空顺序词/重复词语,即保持话题一致●后验证答案●下文推断题●解题步骤●通读文段●重点关注尾句,与尾句保持话题一致●分析选项●不选重复信息●不选跳跃信息●不选无关信息●语句填空题●分类●居首类:空在首句,统领后文●居中类:空在中间,承上启下●居末类:空在句尾,总结上文●步骤●通读文段●先看形式,后看内容●若横线与前后文是并列,要考虑句式不能乱●内容要求:话题一致;关联词搭配得当●答案择优选取●逻辑填空●语境分析●关联词暗示●转折●标志词:但是、却、然而、事实上、实际上、其实……●运用:转折关联词前后语义相反或相对●并列●标志词:和、且、与、同样、也……/不是……而是、并非……而是●应用:正向并列通常语义相近,反向并列语义相反●递进●标志词:甚至、更、进一步、不仅……而且、竟……●应用:递进词之前程度轻,递进词之后程度重●提示性语句●应用:提示词语可前可后,可近可远,大多数是在横线附近的位置●标点符号暗示●常考标点符号:破折号、冒号;顿号、分号;双引号●应用●顿号、分号表示并列,通常前后语义相近●双引号起比喻、拟人的作用●冒号、破折号解释说明,后面内容解释前面内容,且常在冒号、破折号前没空●选项辨析●语义轻重:词义相近但程度深浅和性质轻重不同●语义侧重:词义相近但侧重点不同●感情色彩:褒义、中性、贬义;积极、中性、消极●词语搭配:常用的固定搭配。
四大说明方法
![四大说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f88e6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5.png)
四大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指在进行解释、阐述、说明某一事物或现象时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在不同的场合和目的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来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加清晰、准确、有说服力。
下面将介绍四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首先,举例说明是一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的观点。
例如,当我们要说明“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或者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勤俭节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通过具体的例子,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的观点,并且更容易被说服。
其次,定义说明是另一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通过定义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对概念、名词进行定义来说明我们的观点。
例如,当我们要说明“幸福”的含义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词典或专业书籍,引用权威定义来说明幸福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定义说明,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观点,避免了歧义和误解。
再次,比较说明是一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通过比较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从而说明我们的观点。
例如,当我们要说明“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优缺点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生活的环境、生活方式、发展机会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
通过比较说明,我们可以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加具体、有说服力。
最后,因果说明是另一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通过因果说明,我们可以通过阐述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我们的观点。
例如,当我们要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通过阐述环境污染对空气、水源、土壤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
通过因果说明,我们可以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加科学、有逻辑性。
综上所述,举例说明、定义说明、比较说明和因果说明是四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在实际写作和演讲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目的,灵活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加清晰、准确、有说服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和演讲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收入均衡难以实现 B. 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
• C. 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 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改革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行文脉络之分分(并列)
• 并列的事例 • 并列的观点
全面概括
例题
《米莉茉莉丛书》是吉尔·比特专为4~8岁儿童所编读物,其创 作灵感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及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独特理解。她 以米莉、茉莉这两个肤色不同的小女孩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们 的成长故事。丛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立的主题,蕴涵对孩子 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作者吉尔·比特认为书中传达的这些个 性和素质,对于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肤色的孩子都是适用的。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 )。 A.谁适合读《米莉茉莉丛书》
B.《米莉茉莉丛书》的特点
C.《米莉茉莉丛书》作者对该书的评价
D.《米莉茉莉丛书》的主要内容
行文脉络小结
一、总—分 1、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2、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二、分—总 1、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2、列举原因——提出观点
三、总—分—总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3.行文脉络之总分总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重点:综合首尾句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问题
例题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媒体监督 不应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更不应“一枝独秀”。因为这个体系还 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 都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 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因为不同的监督力量,在整个体 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 是一种非强制性监督,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因此,将整个社会监督的“希望” 全部寄托在媒体身上,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四、分—分 1、并列的事例 2、并列的观点
“总”是重点, “分”是辅证
• 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或褒或贬,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的好恶。不惟南京 ,同样原因也引发了其他地名的变迁,宋廷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 姓造反,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 域,歙州被改为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睦州则被改成严 州,意思更是不言自明的。相比之下,朱元璋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 ”之义,将明州改成宁波,已经是很“友好”了。
•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 A.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因素 B.历史事件对地名的影响 • C.古代帝王在地名方面的偏好 D.统治者对某些地域的好恶
这段文字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A.目前媒体监督被赋予过多的期望
B.社会监督未引起监督对象的足够重视
C.媒体监督的效果尚不理想
D.强制性监督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例题
即使社会努力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制度,人们还是会在初次分配中形成 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也要取得报酬,拥有资本的人还可 以通过拥有资本来获取报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 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 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则,就会 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形成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和冲突,导致生产 过剩的矛盾。
如何寻找主题句(二)
主讲:大侠关联词法
解题技巧
宏观 行文脉络
总分式 分总式 总分总式 分分式
1.行文脉络之总分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重点:提出观点
例题
行为科学研究显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通常不那么复杂, 也宽松些。可能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更有规律,更易于预 料,因此也更容易协调。因为人们知道他们每天都要共同 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 • A. 普通的人际关系缺乏规律 • B. 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 C. 共同的目标使工作人员很团结 • D.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靠共同努力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例题
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儿童阅读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 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从读者年龄段来说 ,有的作家专心致志地为幼儿写作,有的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写作,还 有的着力满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需求;从写作内容来说,有的作家 专门为孩子写科幻故事,有的一心写冒险小说,有的则认真地为孩子 写生活故事。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 儿童图书写作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 B. 儿童图书作者的创作定位趋向精准 • C. 定位准确的儿童图书更适合儿童阅读 • D. 作家应结合自身特长与市场需求确定创作方向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B.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 C.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历史背景 D.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动力
列举原因—提出观点
例题
征地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耕地的减少和确保农业发展和 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二是对被征地农民的经济补偿问题;三是失地 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征地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赖于征地制度 本身的逐步改革。宪法规定土地所有权不许买卖,中国政府将继续实 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这段文字的主要含义是( ) • A.中国征地制度本身尚未改革 • B.改革征地制度是解决征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 C.征用农民土地引出了一些矛盾 • D.中国有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2.行文脉络之分总
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列举原因——提出观点
重点:提出观点
例题
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数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 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从研 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 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 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 奥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