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新要求,新方法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新课改,新要求,新方法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学实际越来越呈现出能力的非凡作用。
所以,能力确定着新课改实施的成败。
能力在教学中主要表达在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两个方面,那么,在生物新课改实施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能力的教学,并能有效地增添能力、提高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新课改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和培育(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能力,首先应表达自己专业学问水平的高低。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各种不同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均需教师关怀解决。
再者,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有针对性的实施指导和教学,那么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高不同的能力水平,这均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学问与能力的转换。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如何将教师的学问水平有效地转嫁给学生,使学生很快地实现能力的直接对接,是教师课堂解决的核心问题,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变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只是“指挥官〞,让学生不断地觉察问题,把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到另一个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但实际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能力不行忽视。
二、根据高中生物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育进一步提出了新要求。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更科学的新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改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大胆放弃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可以尝试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开放课堂,并将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充分地利用学生们的学习空间,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把学生们的聪慧才智发挥出来,并不断的鼓舞他们。
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新课程改革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
新课程改革既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难得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代之以新思想、新理念、新策略。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
因此,我们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新课程,教师是关键。
对教师的成长而言,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
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和理论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二、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
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新课堂”对教师有新要求
新课堂对教师有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新课堂的实施更是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知识面的拓展新课堂要求教师要掌握新领域的知识。
传统的课堂模式注重的是内容的灌输,而新课堂模式更加注重过程的控制和引导,需要教师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2. 更高的教育技术水平新课堂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技术水平,掌握多种教学技术,如定制化、分层次教学、多元化教学等。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以更加开放和互动的方式参与课堂。
3. 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演讲、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充分考虑,设计和实现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4. 强化团队合作新课堂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仅仅依靠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教师也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师需要与同事协作,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发挥最大的效果。
5. 提高自我素质教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特别是情感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得到重视。
在新课堂模式下,教师需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掌握新领域知识,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加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开展更好的教学。
总之,新课堂的实施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以新角度看待教育,更好地发展自己,以专业、不断发展的态度服务于学生。
课改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课改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
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课改呢?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
然后,要积极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
“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
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
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
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
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学习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与提升
学习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与提升2023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新课程改革将在这一年得到全面实施。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习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与提升。
学习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因此,学习新课程的要求也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过去,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融合,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核心思想,转变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
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育技术。
新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提倡教育资源共享和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学习使用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积极参与课程研发。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要教师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研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教学设计、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沟通能力等。
教师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参加培训、读书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
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分享他们的教学心得和教育理念。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培训机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参观交流来学习借鉴。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其他地区或国外的学校,了解其他地方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扩大自己的教育视野。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路径和策略。
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翦铁刚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
我认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种条件:一、良好的道德素质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一本道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
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二、独立的人格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
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使教师们感到用老一套办法难以驾驭课堂,这就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要真正提高教师的内在素质,必须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
何谓“专业发展”?它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持续发展自己的素养,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
一、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迅猛,仅有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用起来常常捉襟见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教师“一桶水”相对于学生“一杯水”的丰富渊博,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否则,不仅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
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他就会陷入迷惘困惑。
孟子亦云:“思则得也”。
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思考和反思。
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拿来复制粘贴一下就可以了,而要做出科学分析,结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及自身优势,为我所用,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作为教师,不能盲目地迷信专家的权威,坐等专家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不假思索地照搬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而应持怀疑的态度,对之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检验其是否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改进,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精神。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篇文章将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思想品质等多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一、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需要掌握课件制作、教学软件使用等技能,熟悉特点和应用范围,并能灵活地采用,使教学更加新颖、有效。
2.跨学科知识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鼓励以学科整合为基础的跨学科教学,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善于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多个学科间无缝衔接。
3.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独立思考、创新实践,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策略,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师思想品质1.教育理念更新。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主体,学生情况、需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2.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不挑学生的毛病,不喜欢“严厉”地训斥学生的问题,给学生以尊重与关怀,培养共情能力。
3.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
教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其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为中国的未来与繁荣做出贡献。
三、教师的能力1.教学诊断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需要能够诊断学生的思想情况、学科完成的情况、学习困难的情况等,深入学生内心,切中学生需求,促进问题的解决及成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的、个性化的教育。
2.自主学习和能力规划能力。
教师需要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学术资料、网络学习、工作经验等实现自我提升,以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论点、新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3.多样化评价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考核评价的多样性,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评价方法、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新理论对新时代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的教师。
1.学科综合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新课程提倡各科知识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2.课堂的即时生成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民主化、开放化,学生可畅所欲言,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这可能会让我们教师防不胜防。
只有不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才会上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精彩纷呈。
3.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上完一节课,我们总有些感受,要么感觉神清气爽,要么感觉心烦气躁,在这种情绪的波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得意之处是什么,或者自己的失败之处是什么,憋气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进等等。
如果上完课后感觉木然,无喜也无忧,那就值得警惕,这种职业的麻木感很可怕,它能消磨掉人的意志和激情,让人在懈怠总一天天地重复着单调的日子,以至毫无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就更要反思,最简单的反思就是想想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收获了多少?课程的哪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个环节还有待提高?这样回忆教学流程、检点教学得失,既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人往往是在反思中走向进步的。
三.乐于合作——做合作型教师。
合作学习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
1.与同行合作。
新课程提倡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如其中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仅靠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是不可能的。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教师教学改进的四大新要求:思想开放平等;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整合教学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授之以渔;课堂效率;整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合理的调整教学思路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一、目前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理念陈旧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尊师重教“中毒”太重,所以教师总放不下架子与学生真正平等相待,总感觉自己是对的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学生,甚至不怕苦不怕累,想尽一切办法想把所有学生都变成同一类的合格产品。
所以尝过不少学生的闭门羹,体验过唇焦口燥呼不得、千辛万苦不等闲的无奈,更有想不通自己起早摸黑、默默奉献却费力不讨好的尴尬与烦恼。
曾经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园丁就是浇花除草、剪枝造型、护花育林之人。
在此逻辑面前我们老师坦然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即使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其目的都是要改变学生身上的缺点或为了让学生更好,出了问题也坦坦荡荡,自觉天地良心,问心无愧。
(二)教学认知不清晰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需要将知识教授给学生,对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并没有认真上升到教育终极目标的层面上来研究探讨,这使得大多数老师采用了知识填鸭法来教学,自以为只要将知识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他们的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就是符合时代不会被淘汰的人才,实际上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信息,知识的产生需要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才能达成。
(三)教师以自我为主导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导者,虽然教师的整体把控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继而演变成教师自说自话,课堂教学效率极低的情况发生,虽然这种模式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丧失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的培育,个人特质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和张扬。
(四)课堂效率不高由于所教学生双基不牢实,如果按部就班,每节课的安排都有基础、巩固、拓展、提高、检测等等肯定是行不通的。
(完整word版)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关晓颖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发展同步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课程实施是将变革付诸实践的过程。
一般而言,课程实践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忠实或程序化”的实践方式,另一种是“相互调适或适应性”的实践方式。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教师的作用和专业能力都是课程实践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教师发展必须与课程改革齐头并进。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培训进行了系统规划,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但首先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教师面对新课程,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意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形成教师的课程意识非常重要.新课程与以往课程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有几句通俗的话将课程意识概括得好,贴近教师的实际。
第一句话是课程不等同于课表上的科目.第二句话是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
第三句话是课程实践不等于教教科书。
那么教师要形成的关于课程和课程实践的课程意识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和表述不是唯一的。
但都要教师突破以往对于课程和课程实施窄化和简单化的理解,最终目的是教师从整体上理解新课程提出的改革目标,明确新课程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
将之植入自己的头脑,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富有创造性地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上面几句针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话可以续写为:课程不仅仅是课表上的科目,除了各门课程的独特课程价值,更应考虑课程的总体育人目标和各门课程的合力;课程不仅仅等同于教科书,更应考虑学生的学科目标、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比教科书更重要,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课程实践不等于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而这又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什么样?教育承担着怎么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模式等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这就是新课程中的教师发展应关注的根本和核心.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1、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新课程理念下的的教师合作既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一、教师应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
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首先,时代要求全民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学习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
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要求“新课标”是在对我国以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它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一、更新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教材分选修和必修,必修课程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五个系列。
必修课程每册教材为一个模块,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着导读”四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流”两个部分,共20个专题,每册4个,“梳理探究”有15个专题,每册3个,“名著导读”共10部,每册2部,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
但是,任何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把这个例子掌握得再好,也不等于就学好了语文。
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平时要注意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自己制定背诵计划,每天背上一句、一条或一篇;收集资料,重组信息,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分析、提取、整合、运用这些信息,就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D.N.Kagan,1992;V.Richardson & P. Placier,2001)。
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影响、指导、支配下进行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的教色和作用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知识、能力、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察等都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先进,是否持久,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至关重要。
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
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观点。
比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心里治疗家、替罪羊、人迹关系的艺术家等等(邵瑞珍,1988;N.Menldeson &W.F. Kron ,2003).。
可见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师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决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
即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服务者和评价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建平,2002)。
新课改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当我们走进新课程的时候,如果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改革的必要性,那么就难以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增强投身改革的自觉性。
众所周知,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就是要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实际上就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在“传承文明”,而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承文明”,更需要“开拓创新”。
正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造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的教育功能,基本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基础教育课程应当进行改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能力要做相应的调整。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优选)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XX(XXXX系XXX班,学号,指导教师:XX)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在教育工作者们面前,他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
何去何从,怎样抉择,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
怎样给自己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
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这就对今天的教师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老师们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把握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实质。
教师们懂得了自己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而用该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讨业、解决惑的主动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是“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不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识、人格等诸多方面的绝对权威上,而是与学生完完全全的平等。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单纯的“传授知识”,单项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培养。
而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语言幽默化,课堂管理艺术化。
”已经成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因此,此次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全面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等),而且在于能否真正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包括角色扮演、策略谋划、操作落实、工作模式等)完全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角色扮演上的新要求——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赏识者;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实质上是片面地学习,如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等)。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此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
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其具体要求是:(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
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及其对教师的要求【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改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的原因在于学生观的变化;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新学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
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新课改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新要求:学会组织;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引导。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是为了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对接受学习过分强调的极端倾向,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应是多种学习方式的合理组合。
为了改变教师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在目前要特别倡导新学习方式。
一、倡导新学习方式的原因1.学生观的变化①学生是具有生命的独立意义的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愿望,对外部世界的作用会做出能动反应,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可能由教师任意捏塑。
②学生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发展中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不是一张白纸,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存在。
③学生是完整独特的人,他们既有丰富完整的内心世界(教育者不能人为割裂只强调某一方面),又有差异(不能用同一方式看待他们,多元智力理论深刻地阐述了这一点)。
2.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近几十年来,学习理论的研究有了巨大发展,继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成为人们解释学习过程的主流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有如下基本观点:①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认识主体对外部信息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赋予特定意义。
②课本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只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通过学习对此做出检验和调整(即学习是改变观念、检验和调整已有假设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改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的原因在于学生观的变化;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新学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
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新课改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新要求:学会组织;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引导。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教师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是为了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对接受学习过分强调的极端倾向,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应是多种学习方式的合理组合。
为了改变教师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在目前要特别倡导新学习方式。
一、倡导新学习方式的原因
1.学生观的变化
①学生是具有生命的独立意义的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愿望,对外部世界的作用会做出能动反应,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可能由教师任意捏塑。
②学生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发展中的人,不
是生活在真空中,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不是一张白纸,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存在。
③学生是完整独特的人,他们既有丰富完整的内心世界(教育者不能人为割裂只强调某一方面),又有差异(不能用同一方式看待他们,多元智力理论深刻地阐述了这一点)。
2.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近几十年来,学习理论的研究有了巨大发展,继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成为人们解释学习过程的主流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有如下基本观点:
①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认识主体对外部信息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赋予特定意义。
②课本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只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通过学习对此做出检验和调整(即学习是改变观念、检验和调整已有假设的过程)。
③学习中知识的建构不是随心所欲的,需要通过交流进行调整、修正,以接受实践和他人的检验(即合作交流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方式)。
④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个人情感、经验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
3.新学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宽广、快捷,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性、主动性、选择性。
对传统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必然产生巨大挑战。
二、相关教育现象分析
在新课程观摩课上,新学习方式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基本面貌。
在课堂上,学生唱起了主角,他们常常很兴奋,很活跃,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但也出现了一些全然不顾他人感受的“话语霸权者”和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者”,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大胆试验新学习方式,这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话语霸权者”和“冷眼旁观者”的出现,不是运用新学习方式的必然结果,主要是由于广大教师对新学习方式的运用普遍缺乏经验,在实践中发生误用所致。
如作为新学习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想出不同的解法;其次要周密组织,使小组学习按“冲突——合作——理解”的程序有序展开;再次,让学生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既是认识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因此既要积极思考各尽所能,又要互助、互爱、互勉,培育团队精神;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应为小组所有,小组每个成员都有权分享。
如果不顾学习内容的实际、不进行有效的组织、不注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育而盲目使用这种新学习方式,不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而且还可能造成消极影响。
三、新课改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新要求
1.学会组织
新教学方式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学生活了,
秩序“乱”了,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用控制的方法显然不符合要求。
如何在“混乱”的课堂中进行组织,把教学活动从“无序”带向“有序”,是使用新教学方式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2.学会沟通
习惯于单向度传递式讲解的中国教师,怎样让学生愿意表达、袒露心声;怎样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信息;怎样即时向学生传达教师意图以影响学生活动,即如何沟通,也是新教学方式给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3.学会尊重
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自由的发表对学习内容的想法,由于家庭环境、教育经历、思维角度不同,学生的想法可能差异较大,有的幼稚,有的有悖常理,有的异想天开,甚至不可理喻。
但是,无论出现怎样离奇怪异的想法,都是学生的思维成果,都要学会欣赏,学会宽容。
4.学会引导
在新教学方式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人格意义上的平等。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更多知识与经验的占有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合作伙伴,必须学会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机智地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和智慧优势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不断把学生带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