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开创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马克思博士的论文是现代文化哲学的开端之一。
马克思博士主张自由,平等和公正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文化和哲学对社会的构成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论文中,马克思博士主要探讨了社会的本质、观念和价值以及它们与文化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他相信,规范和价值观并不是从神那里获得的,而是由人类社会所创建和诞生的。
因此,他提出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其他信仰的象征。
马克思博士认为,文化是人类共有的一个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
他强调,文化的形成和提升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因为文化是使我们人类不断进步,并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需求的核心要素。
马克思博士关于文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观念上,即文化是最广泛的社会科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表现。
他特别强调文化与社会文化、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习惯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残留。
马克思博士所强调的文化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马克思博士强调了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社会的作用和作为。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道德原则的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其次,马克思博士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启示了人类关于人类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概念。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以及我们作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
最后,马克思博士强调了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现代文化是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反映。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存在,我们必须了解人类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背景,以及它们与文化和哲学之间的重要联系。
总之,马克思博士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他的想法对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以及人类文化和哲学历史的认识方面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马克思博士的思想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核心价值和信仰,以及建立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公正的社会。
浅析马克思的公平观
浅析马克思的公平观作者:杨琪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点内涵十分丰富。
它是社会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增长和效率的提高,公平相对被忽视,社会矛盾多元化、复杂化并呈现蔓延趋势。
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理论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50-02马克思的公平观形成是建立在对批判又继承人类以往公平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公平观念。
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古希腊人以及罗马人看来,其社会中存在的奴隶制是一种公平、合理的制度,但是在资产阶级看来,封建制度并不是公平的,而将其废除是公平的。
”①一、马克思的公平观主要思想(一)马克思的公平观起源公平这个话题很早就有了,古希腊柏拉图的观点认为公平等同于正义,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一些思想家展开了对公平问题的研究。
如霍布斯提出了“人人平等”的口号,主张公平地占有财产的权利,主要是摆脱封建和教派的束缚。
洛克和卢梭的观点则认为假若没有私有财产也就不会有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的公平观最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就是这样表达的:“维护林木占有者利益的权利感和公平感乃是一项公认的原则。
这种权利感和公平感正相对立……”②说明马克思认为公平是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的,不存在绝对范围的全民公平。
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公平观由此逐渐形成,马克思认为公平问题不能脱离现实中的经济关系,同一个阶级的人们如果在所属的经济关系中地位和利益一致时而会有相同的公平观,不同阶级的人们也会由于自己在特定的社会阶段而表现出一致的共通性。
(二)马克思公平观的内容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护》中马克思指出,“维护林木占有者利益的权利感和公平感是一项公认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当代启示-精品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很少直接论述公平正义,但不意味着他们对此没有关注。
事实上,在他们的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展望当中。
深刻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公平正义思想,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同所有理论创作一样,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了以往思想家的理论精华,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学说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诸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经过深邃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公平正义观。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公平正义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德国古典哲学理论庞杂、学派林立。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借鉴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公平正义思想。
黑格尔指出:“正义思想、正义概念一下子就得到了承认,非正义的旧支柱不能对它作任何抵抗,因此正义思想现在就成了宪法的基础,今后一切都必须以此为根据。
”由于受阶级属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制约,这种观点虽然深刻,但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是本末倒置的辩证法,没有认清公平正义的本质。
而费尔巴哈却指出:“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而思维是宾词。
思维是从存在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可以说,费尔巴哈扶正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其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启迪,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平正义的思考从单纯的抽象思辨转换到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当中去。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两者的合理内核,总结出经典结论,“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公平正义观。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亚当·斯密公平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他的公平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经济伦理学说当中,他一生有两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道德情操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提出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体现在其思想体系的内涵之中。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合理现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他主张消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使社会财富公有化,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其提出时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们认为,社会的公正应该是按劳分配,即按照个体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财富。
这一原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经历社会主义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计划经济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按需分配,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实践证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建立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考虑到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
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重要指导,但其本身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改革,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理论体系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致力于探讨社会问题并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其基本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一、社会公平的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许多国家和民族追求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的实现是一种历史必然,通过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建立起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阶级剥削,少数人通过剥夺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而获得财富和权力。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公平体现为劳动者之间按照劳动贡献分配社会财富的原则。
这种分配原则使得社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二、正义观念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致力于实现社会正义,为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待遇。
1. 平等的机会马克思主义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公平就业机会的提供等措施,努力创造平等的机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
2. 公平的待遇马克思主义主张每个人应该根据其贡献来获得相应的回报。
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建立劳动价值体系、确保工资分配公平、保障社会福利等方式来实现公平的待遇。
三、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
1. 改革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导致贫富差距巨大。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彻底改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状况,建立起公有制经济。
2.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了保障社会公平,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以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目标, 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各种积极因素, 提出了关于正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原则。
诚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少从正面论述正义, 却经常对关于正义的理论持批判的态度。
但是, 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宗教批判时所说的: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 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 而是要人扔掉它, 采摘新鲜的花朵”。
同样, 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伪性, 并不是不要正义, 而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正义。
他们认为, 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条件下, 离开消灭阶级的要求而侈谈正义只能转移人们对于消灭阶级这一根本任务的关注。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的思想视野中没有正义问题的地位。
相反, 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 蕴涵着他们对于正义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且他们之所以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消灭阶级的伟大事业, 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非正义的, 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今天,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正义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注意正义观的价值基点任何一种正义观念, 都有一个价值基点问题, 即以个人作为思考正义问题出发点还是以社会作为思考正义问题的出发点。
出发点不同, 决定着正义观念的不同思想倾向和理论特点。
与正义的价值基点问题相联系, 还有一个正义的主题问题, 即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还是理解为社会制度的正义。
一般来说, 以个人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的主题集中在社会制度的正义上, 即以正义的社会制度来实现和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而以社会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 即通过个人的合乎正义要求的行为来推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致力于分析与改变社会现象,是一种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框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构成。
其核心思想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等。
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的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总财富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而资本家占有了大部分剩余价值,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从每个人能力出发,向每个人按其需要回报”的原则,主张废除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实现财富的公有化和分配的公平化。
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正义是指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结果。
为了实现社会正义,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消除阶级差异、消除异化和压迫,并追求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社会正义的目标。
4.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意义在当代社会,虽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被批评和质疑,但其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可以提供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方式,并且为探索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提供思路。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全球化与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观察和理论分析的框架。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与社会公正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与社会公正理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人的解放与社会公正,是对旧有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解放和社会公正的理念,并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和实践。
一、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是指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私有制对劳动者进行剥削,导致人们无法实现自身的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
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从而解放人类的劳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念在实践中体现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福利的提升。
例如,工会组织的兴起使劳动者能够通过集体行动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和薪资待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劳动者在生老病死等方面得到保障;教育机会的普及使人们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二、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它强调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社会财富被少数剥削者垄断,导致社会资源极不平等的分配。
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无产阶级掌握生产手段,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社会公正。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理念在实践中体现为对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
例如,通过税收制度的调整,富人将承担更重的负担,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发展使得社会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政治参与的推广使人们能够获得平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与社会公正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它提醒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
其次,它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重视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再次,它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改变现实的指引和思路。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与社会公正理念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挑战。
马克思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
马克思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世界观。
在这一世界观中,革命和正义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的不公,主张革命改造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义。
在本文中,将探讨马克思哲学中革命和正义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剥削,少数富裕的资本家阶级占有并控制着大部分财富,而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则贫困困苦。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正义无法得到实现,革命成为了改变社会现状的必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改造,实现社会的公有化和民主化,才能真正实现正义,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其发展会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阶级斗争的加剧。
革命不是主观意志的行为,而是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和对抗的力量将推动社会向着革命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正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
在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古巴革命等历史事件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得到了实践验证,使得原本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得以解放,社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也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革命运动也出现了失控、走向极端、带来了混乱和破坏的情况,这也使得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产生了质疑和争议。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革命的形式和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理论不再仅仅局限于武装起义和政权夺取,而更多地表现为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方面的革命。
新型的社会运动和抗议活动如环保运动、女权运动、民主运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关于公平正义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公平正义的论述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对公平正义的论述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指出,公平正义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观念,更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要求。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不公平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而大多数人陷入贫困。
因此,要实现公平正义,必须摒弃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只有这样,社会财富才能真正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认为,公平正义不仅仅是财富分配的问题,更是人们享有权利和机会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阶级的存在,少数人可以享受教育、医疗、住房等优质资源,而大多数人则面临着缺乏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的困境。
为了实现公平正义,马克思主张消除阶级差别,建立起无阶级社会,使人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公平正义。
马克思还强调了公平正义与劳动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财富的源泉。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往往被剥削,他们只能获得微薄的报酬。
为了实现公平正义,马克思主张消除剥削关系,建立起劳动者自主管理的社会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合理回报。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劳动者的尊严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马克思强调了公平正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只有实现了公平正义,才能够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公平正义可以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使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马克思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马克思关于公平正义的论述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实现公平正义需要摒弃私有制,建立起公有制;消除阶级差别,实现人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剥削关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并且,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主要内容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有着丰富的关于公平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导工人进行阶级斗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深刻地阐述了社会公平的基本理论,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公平思想。
标签:公平的内在规定;公平的历史性;绝对性;相对性一、公平的内在规定由于经济地位不同,不同社会利益集团对公平的感觉和标准也必然不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当应用道德学或法学,也不应当诉诸任何人道,正义甚至慈悲之类的温情。
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而从社会上来看很可能是很不公平的。
”[1]人们总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现实社会关系。
没有适合所有社会团体和成员的公平观念,能被一切人认可的普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说过“公平不是先验的、决定经济关系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1]公平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一种意识形态,决定它的东西只能是现实的经济基础。
公平的性质和内容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公平问题的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剖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
在各种公平观中,有的要维护现存的经济关系,有的要变革当前的经济关系。
“当一种分配关系已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仍说它是公平的,实际上是把它保守的方面神圣化;当一种分配关系还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说它是公平的,实际上是把它革命的方面神圣化。
”[2]对此,恩格斯曾指出:“在法学家和盲目相信他们的人们眼中,法权的发展只在于力求使获得法律表现的人类生活条件愈益接近公平理想,即接近永恒公平。
而这个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
”[1]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集团总是把现存经济关系的保守方面神圣化;反之被统治阶级和代表新兴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总是从革命方面对公平理想加以神圣化。
恩格斯曾经专门论述过公平观念的产生。
他指出,公平直接来源于人们的法权观念:“人们往往忘记了他们的法权起源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正如他们忘记了他们自己起源于动物界一样。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揭示社会现实、探讨社会变革规律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目的是要解放人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公平正义是其理论建构的核心。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实现进行探讨。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和剥削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处于被剥削地位,这导致了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要为工人阶级谋取利益,促进社会的阶级解放。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能真正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社会的资源分配才能更加公平合理。
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追求消除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此外,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行劳动价值观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了财富,但却往往未能从中获得合理报酬。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应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应该根据劳动的贡献来分配社会资源。
只有通过劳动价值观念的贯彻实施,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实现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旨在解决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等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通过阶级斗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推动劳动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策略,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社会的公平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体系,强调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旨在通过消除阶级差异、保障社会福利以及确保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实现全面的社会公平。
1. 社会公平的内涵及意义社会公平是指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得资源和发展。
这种公平性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分配,更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平正义需要通过消除社会经济阶级差异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视阶级关系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达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着重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价值,并追求实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标。
3.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平正义实践3.1 经济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迫,强调消灭贫富差距,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策上注重国家干预,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和福利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和分配的公平。
3.2 教育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工具,提倡实现教育的公平。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主张免费教育、普及教育以及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
3.3 社会保障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将强调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权利,主张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各个方面,以保障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权益。
4.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正义观的实践与进展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实践与进展。
在经济领域,通过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促进了贫富差距的缩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公平正义的机会。
马克思主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运动,对于建立公平正义社会的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底层阶级应当推翻统治阶级,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秩序,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并分析其现实意义及挑战。
一、阶级斗争与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阶级斗争的本质,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因此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必然要消灭压迫和剥削。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公平正义必须基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在这样的社会中,劳动者将不再被剥削和压迫,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将得到充分的保障。
社会财富将公有化,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共享。
二、社会变革的实践与挑战然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社会,需要进行长期而艰苦的社会变革。
首先,我们需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
这需要广大劳动者的觉醒和组织起来的力量,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社会的转型。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仍需面临许多挑战。
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官僚主义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注重民主参与和社会公平。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正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
其理念的核心是消除剥削、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这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平等现象愈发突出。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目标和方向,激励着我们为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而努力。
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需要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理论和社会运动。
它以阶级斗争为动力,倡导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观点在不同的方面和层面都有所体现。
一、经济领域的社会公正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社会公正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不公正的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使得少数人拥有绝大部分的财富和生产资料,而大多数人则处于劳动阶级地位,被剥削和压迫。
为了实现社会公正,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消除贫富差距,实现人们的平等和自由。
二、政治领域的社会公正观点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正必须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之上。
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统治阶级通过掌握政治权力来维护自身利益,压迫多数劳动人民。
为了实现社会公正,马克思主义主张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无产阶级专政。
这样的政权体制使得社会的政治权力得到充分民主化,劳动人民能够参与到国家政治管理中,实现社会公正和权力的民主分配。
三、文化领域的社会公正观点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文化创造力。
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阶级差别和利益冲突,少数资产阶级控制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使得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受到限制,文化多样性受到压制。
为了实现社会公正,马克思主义主张推动群众文化,提倡大众参与和创造文化,消除文化的阶级差别和地域差异,实现人们在文化领域的平等和自由。
四、社会关系的社会公正观点在社会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关系的公正和平等。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被商品关系所统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竞争。
为了实现社会公正,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协作与互助的社会关系,摒弃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助的社会联系,实现人际关系的公正和和谐。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观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都有具体的体现。
它追求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平等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与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与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解放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思想体系。
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试图揭示社会的本质,并寻求实现人类自由和社会公平的路径。
本文将从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意义和影响。
一、人类解放1.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应该是全面的、多方面的。
不仅仅是从物质层面实现解放,还包括精神上的解放。
只有当所有人都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自由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
2.摆脱剥削和压迫: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机制,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才能摆脱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压迫关系,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3.人的自由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
只有当人们不再受制于物质的束缚和经济的压迫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社会公平正义1.消除阶级差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消除阶级差异。
通过公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变,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
2.平等机会和权利:社会公平正义强调每个人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受到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的歧视。
通过建立公平的教育体系和就业机会,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之一是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
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影响1.揭示社会矛盾与变革规律: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变革的规律。
这个意义在于,为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
2.激发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变革意识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情怀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情怀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情怀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分析社会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消除剥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重要理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情怀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一、经济领域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不平等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情怀追求的是消除社会中产生的经济差距,实现经济上的公平与正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资料的公共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生产资料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拥有和管理的财富,而不是被个人或少数人所占有。
通过公有制的建立,可以避免富人通过资本积累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其次,马克思主义推崇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应该使劳动者获得公平地分配财富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情怀追求劳动者得到劳动成果的分享,避免剥削和不公平的现象。
二、政治领域的追求除了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情怀也在政治领域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政治权力的公共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应该由人民所有,而不是由少数人或特权集团垄断。
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可以保障公平的权力分配和决策过程。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马克思主义情怀认为,只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才能使个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这意味着人民可以自由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保障社会中每个人的利益被公正地代表和维护。
三、社会领域的追求除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情怀追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还体现在社会关系和文化领域。
首先,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关系的平等与共享。
马克思主义情怀追求以合作和互助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团结。
通过消除社会中的敌对和对立,社会将更加公平和和谐。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文化的解放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情怀认为,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应该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文化的福利。
【推荐下载】有关马克思主义:正义人类学哲学
有关马克思主义:正义人类学哲学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有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创立自己哲学的时候,就反对传统哲学仅仅停留于空谈或思辨性的方面,不关心人民疾苦,不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着实际上不公平正义的问题,他要求自己的哲学要从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出发,使自己的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些奠定了马克思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的发展方向。
这种哲学发展方向指引着马克思的哲学视野关注探索和解决人类社会不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
由此,马克思开创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
18至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完成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变革,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说,不仅要摆脱传统的和封建的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而且也要摆脱新兴的资本主义的人对人、人对物的不合理的依赖,进一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的新时代。
因为,从西欧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又产生了新的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人类社会又因为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当代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合理生存和健全发展造成新的阻碍,资本主义和劳动异化给人类社会造成新的深重灾难。
这与马克思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是绝对不相容的,马克思也由此走上对资本主义不公平、非正义进行深刻批判和辩证否定的理论研究道路。
19世纪前后,在西欧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多种追求公平正义的哲学流派和政治思潮,对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的研究和创立产生过重要影响。
譬如说,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社会政治革命以来,人类进步精神超越宗教的统治而关注人类生命、人类尊严、人类自由、人类平等、人类价值、人类幸福、人类解放等等,但这些都是一种广义的追求公平正义的哲学思潮。
其最激进的表现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克思正是这一哲学流派和政治思潮中最进步的代表,由此马克思开创和发展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
马克思在1842年就基于理性思考提出追求公平正义的哲学思想,马克思认为: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就是开创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
马克思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末期,人们为了摆脱人与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追求社会真正的公平正义的新时代。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从哲学态度和哲学对象、人本论基础、唯物论基础、辩证法基础、社会存在论基础、观察世界的哲学立场、哲学的使命和性质、哲学价值观、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家的人格理性精神十个方面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把握马克思这些思想的深刻蕴涵,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现代哲学凸显“以人为本”时代主题的历史根源和思想逻辑有所助益。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正义;人类学哲学;以人为本一马克思创立自己哲学的时候,就反对传统哲学仅仅停留于空谈或思辨性的方面,不关心人民疾苦,不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着实际上不公平正义的问题,他要求自己的哲学要从“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出发,使自己的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些奠定了马克思“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的发展方向。
这种哲学发展方向指引着马克思的哲学视野关注探索和解决人类社会不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
由此,马克思开创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
18至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完成了由封建专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变革,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说,不仅要摆脱传统的和封建的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而且也要摆脱新兴的资本主义的人对人、人对物的不合理的依赖,进一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的新时代。
因为,从西欧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又产生了新的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人类社会又因为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当代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合理生存和健全发展造成新的阻碍,资本主义和劳动异化给人类社会造成新的深重灾难。
这与马克思“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是绝对不相容的,马克思也由此走上对资本主义不公平、非正义进行深刻批判和辩证否定的理论研究道路。
19世纪前后,在西欧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多种“追求公平正义”的哲学流派和政治思潮,对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的研究和创立产生过重要影响。
譬如说,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社会政治革命以来,人类进步精神超越宗教的统治而关注人类生命、人类尊严、人类自由、人类平等、人类价值、人类幸福、人类解放等等,但这些都是一种广义的追求公平正义的哲学思潮。
其最激进的表现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克思正是这一哲学流派和政治思潮中最进步的代表,由此马克思开创和发展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
马克思在1842年就基于理性思考提出“追求公平正义”的哲学思想,马克思认为:“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这种“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
对于这样一种哲学应该如何命名呢?马克思把它定义为“为人类而工作”的哲学,是要从理论上批判现实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哲学。
马克思始终强调他的哲学是“因为人而为了人”的哲学,这就进一步表明了马克思创立的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新哲学。
这种“追求公平正义”的新哲学用“人类学哲学”来命名是最贴切的,因为,这种命名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物”和“人”、“人类世界”的整体意义上实现了近代哲学革命的转向,马克思不仅实现了自己哲学世界观的革命,而且开创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哲学发展的新时代。
二马克思实现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开创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哲学发展的新时代,这种哲学变革表现在十个基本方面:1.马克思哲学在哲学态度和哲学对象方面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任何时代都会有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同时,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既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又能够开辟时代发展的新领域。
马克思正是在19世纪末的时代背景中,特别是面对广义人类学思潮,确立了自己“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新的哲学追求。
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费尔巴哈提出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超级强兵/,马克思一开始进行哲学研究时,就非常关心“人”和“人类”的问题。
这种影响直接促使了马克思在哲学态度上的重大变化。
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精华,从一开始就反对传统哲学高高在上、从来不关心现实问题和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哲学态度,他要求自己的哲学要从“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出发,他的哲学要成为时代问题的反映。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现实世界的不合理性这一“迫切问题”,引发了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考,使马克思把一般人本思想转化和上升为“为人类的幸福”进行哲学研究的立场和态度,就是要为解决时代问题指明方向,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的“因为人而为了人”的人类学哲学理念。
马克思秉持这样一种哲学态度和哲学理念坚定不移地从事自己的哲学研究,所以就能够较为科学和深入地批判一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哲学的弊端,从一开始就把哲学目光锁定在具体的“人”和“人类”生存,发展着的“人”与“人类世界”、“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上。
所以,在马克思那里,哲学发生了从“超世”到“人世”的根本性转变,它决定了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世界哲学”。
因为,任何时代的“迫切问题”,都不能不是“人”和“人类世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这就开创了以“一切存在”或“存在的存在”为研究对象的新哲学,开创了“以人为根本”的人类学哲学方向。
马克思的这一哲学变革是历史性的,这是哲学对象上的革命性的新开拓。
这一开拓实现了哲学对象由客观存在向人和人类世界的转向,它既超越了一切存在的本原以及思维对存在的认识这种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也超越了“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谁是第一性”这种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开创了哲学关注人类世界的新时代。
由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最根本和最基础的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而,这一哲学的真正任务,就不能不思考人类的现实生存“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这一哲学态度和哲学对象的变革,使马克思哲学成为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人类学哲学。
人类学哲学就是研究人和人类世界及其问题并通过人的生存活动来理解客观世界的新哲学。
2.马克思哲学在人本论基础上的变革如何理解人和人类世界,是人类学哲学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既反对青年黑格尔派从“自我意识”来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唯心主义立场,也反对费尔巴哈从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类本性的非人道立场理解人和人类世界,更反对施蒂纳从“唯一者”的反社会立场理解人和人类世界。
马克思强调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剑道真解/,人的个体与类群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而人本身是个体性与类本性的统一。
他提出“社会人”这一范畴,强调要从“社会人”的立场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理解人所面对的一切“事物、现实、感性”即客观世界,从而确立了他理解和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社会本体论的人本立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就明确强调:“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所谓“立脚点”,不外两种涵义:一是站在这个立脚点上研究“社会化了的人类”,形成以人和人类世界为对象的新哲学,这是哲学对象的重大变革;二是站在社会化了的人类的立场上观察理解客观世界,这就进一步形成了这一哲学的^本世界观。
这一人本论基础上的变革,创立了以“社会人”来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社会人本论的人本哲学立场。
这是人类学哲学的核心立场,在这一立场上就可以开展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深入探索。
3.马克思哲学在唯物论基础上的变革传统的唯物主义,是直接地、直观地研究物质世界的形而上学哲学,或者以物质为本体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虽然声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他的唯物主义超越了这种“旧唯物主义”,是立场性、态度性和方法性的“新唯物主义”,即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态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正是这一科学态度使他发现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生产基础,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唯物史观”。
这是马克思在唯物主义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
所以,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一唯物论基础上的变革,使马克思哲学成了立场性、态度性、方法性的新唯物主义,并由此发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而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机制,为从历史深度把握人和人类世界奠定了基础。
4.马克思哲学在辩证法基础上的变革马克思在哲学对象和唯物论基础上的变革,决定了他在辩证法基础上的变革,即他的辩证法既不是客观精神的辩证法,也不是物质世界的辩证法,更不是抽象的辩证法,他所强调的是人和人类世界的辩证法,因而也创立了理解和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辩证方法。
马克思既否定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世界,也不研究抽象的一切存在,当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辩证法,在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有它的否定的理解,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它对每一个已经生成的形态,都是在运动的流中,从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因而“引起资产阶级和他们的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烦恼和恐怖”时,他正是把辩证法作为人和人类世界的辩证法来理解的。
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把辩证法作为辩证方法运用于人类世界。
他的“唯物史观”,就是研究人类世界的现实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所以,在马克思那里,辩证法不过是把握自然界、人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性的反映而已。
对辩证法的存在论基础的这一变革,把黑格尔的在天上的辩证法拉回到了地上,拉回到了人和人类社会的世界,从而确立了马克思辩证法的人类学基础和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辩证方法。
5.马克思哲学在社会存在论基础上的变革对象性变革和唯物论变革决定了马克思哲学社会存在论理念:即它扬弃了关于一切存在、存在的存在、客观存在、人的存在、人的自然存在、人的精神存在的哲学,而把哲学目光聚集在他所提出的“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社会存在”之上,从而形成了他的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由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在于生存,这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生存借以实现的生产活动;由于人的社会存在的本质在于社会,马克思的哲学目光也就进入了人类的社会世界,创立了从生产、从社会上把握人与人类世界的新哲学。
这种在社会存在论基础上实现的变革,确定了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特有的对象和范围,即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人的一般本性和作为“人的社会存在”的人的社会特性,其他都在它的考察范围之外。
6.马克思观察世界的哲学立场变革对象性变革、存在论变革和人本立场变革,规定了观察世界的哲学立场变革。
马克思既反对从人之外的客观立场看世界,也反对从主客对立的立场看世界。
而是从人的生存实践的哲学立场看待世界,从而,把自然“客观”本体论,以及人和人类社会对自然“客观”的认识、真理的争论,转化成了人和人类社会只能是根据自己的生存实践去观察和解决问题。
这一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就表明了自己观察和把握世界的人类生存实践论的哲学立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