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家的正义观
克法洛斯的正义观
克法洛斯的正义观
克法洛斯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位富有的老人,也是苏格拉底的对话者之一。
在对话中,克法
洛斯提出了他的正义观,认为“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即欠债
还钱。
他认为,当人们借钱时,他们就与债主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
这种关系是基于信任和义务的。
因此,当欠债人偿还债务时,他们就
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是正义的体现。
然而,柏拉图认为克法洛斯的正义观是狭隘的,只考虑了个人利
益和债务关系,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和道德问题。
柏拉图认为,正
义应该是一种更广泛的道德准则,不仅包括欠债还钱,还包括公正、
平等、友爱等更广泛的价值观。
因此,克法洛斯的正义观是一种狭隘的、个人主义的正义观,而柏拉图的正义观则是一种更广泛的、社会性的正义观。
浅谈罗尔斯正义两项原则
浅谈罗尔斯正义两项原则什么是“正义”?西方古典政治学创始人之一的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一种有所差别的对待。
对相同者采取均等的对待和对不同者采取不均等的对待是正义的,与之相反则是不正义的,这体现了一种差别对待的原则。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的构建他的正义理论,特别是他的正义两项原则时,便将这种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进行推导并进行一些讨论,以更好的理解两项原则的思想。
我们先提出罗尔斯的两个预设:第一,人是自私而有理性的,称这种状态为原始状态;第二,人们是在不知道任何人的地位,天赋和能力的基础上制定规则的,称这种行为为无知之幕。
在这两种预设之下不难得出,处于原始状态的人不会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因为没人愿意自己的利益被牺牲或承担这样的风险;由此,在原始状态下的人在社会分配上将趋向平等分配。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制定正义的两项原则。
首先,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基本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分配的方式。
其原文为:They are to govern the assignment ofrights and duties and to reg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dvantages.由此可见,“正义”的基本体现就在于“分配”。
无论如何对正义进行定义,其落脚点都在强调“分配的正义性”,即分配的合理性和恰当性。
这样看,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分配的合理性和恰当性的追求。
我们不妨在此时引入“公平”。
何为“公平”?我们可以把公平理解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而从分配的领域看,公平问题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物品如何被正义的分配。
这样对比一看,我们发现分配领域的公平,几乎代表了正义。
带着这种思想,我们提出罗尔斯的正义两项原则:第一原则: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大的基本自由权利,都和他人相等(平等自由权原则);第二原则:社会和经济上不平等的制度设计,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i)对每一个人都有利(差别原则difference principle);(ii)地位和职务对所有人平等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中西方正义思想对比
中西方比较法———社会公平与正义西方正义思想1.古希腊正义思想如果诸多其他问题一样,西方关于正义问题的探讨也始于古希腊。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率先对公平正义展开讨论,奠定了公平正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基础地位,为后人的探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最早对社会正义做出完整的理论叙述的哲学家是柏拉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正义的观点,并将正义总结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智慧、自制和勇敢为国家做出最好的贡献,也就是做分内该做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
对统治者来说,正义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为社会服务并且不计较私利。
对武士而言,正义就是就是发挥他们勇敢的天性。
对农夫,商人等劳动者而言,他们的正义就是要有节制。
他认为国家正义的实现是通过个人正义来实现的。
在柏拉图那里,个人正义就是能在智慧的统帅下,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一致,各司其职。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正义理论。
他从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角度来论述正义。
亚里士多德眼中的正义就是平等。
“既然不公正的人与不公正的事都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与不平等之间就存在一个适度,这就是平等”。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区分了正义的不同学科归属。
“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作为品德的个人正义,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分配、法律的公正、正义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将具体的公正分为两类,即分配(钱财、荣誉)上的公正,以及私人交易中起矫正作用的公正。
矫正作用的公正又分出于意愿的和违反意愿的、强迫的矫正。
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公正是以法律的存在为前提的。
因为“法律的运作就是以对公正和不公正的区分为前提的” 。
所以当人们出现纠纷的时候便需要法律的标准来判断怎么样才能达到公正、平等。
所以说依法办事才能得到公正。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明确的把“正义”纳入了利益分配和调节利益冲突的范畴。
2.近代西方正义思想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近代西方思想家在古希腊理论的基础上对正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略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是所有理念的源泉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他的正义观。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种最高的理念,是所有社会和个人的基础。他强调,正 义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不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正义的真正含义是追求真理、智 慧和卓越,这需要内在的自我提升和超越个人的欲望。
然而,柏拉图的正义观也受到了批评。首先,他的理念论和理式论被认为是超 验的,无法被经验所证明。其次,他的正义观被认为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 社会中实现。然而,这些批评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总之,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尽管其中的理念 论和理式论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想 的影响。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真正的正义。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正义的理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和 著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柏拉图的众多著作中,《理想国》是最为 著名的一部,该著作主要探讨了正义问题。本次演示将阐述柏拉图在《理想国》 中关于正义观的核心观点及其方法论,并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略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
基本内容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 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正义有着至高无上的地 位。本次演示将探讨《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分析其内涵、地位、实现方法及 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主张,一个理想的国家应 该由哲学家来领导,因为哲学家是最具有智慧和真理追求的人。在这个国家中, 人们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卫士和生产者。统治者负责制定和执行法律,
西方哲学家对正义的自由平等之观点的论述
西方哲学家对正义的自由平等之观点的论述一、古希腊时期的平等思想古代希腊一般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远在荷马时代,希腊社会已经是一个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社会。
在社会的一端,是拥有大量土地的、有权势的、富有的贵族群体,他们有很大势力,拥有从属于他们的小民和附庸。
而在社会的另一端,则是没有土地的雇工以及处于最低层的、没有自由的奴隶群体。
大部分人是中间阶层,也就是靠自己的一块或大或小的土地为生、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隶属于贵族的公民。
古代希腊的平等思想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
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扎就是最早谈及公平问题的,但他谈及的公平也只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公平,奴隶和异邦人并不包含在内。
毕达哥拉斯派遣最早说道至公民间的公平就是真理和正义所建议的公平,伯里克利指出法律对所有的人都同样地公正。
希腊人国家理念的基本思想就是:国家全体成员共同拥有一种生活的人与自然。
柏拉图不仅就是古希腊的、而且就是整个哲学、政治学和法学史上最优秀的思想家之一。
尽管他指出每个人天生适合于某种分工,相同等级的人就是由相同元素形成的,鼓吹赤裸裸的不能公平的自然正义观。
但在他的理想国中,妇女在权利与机会上就是与男子公平的。
柏拉图反对不公平的现实。
他对贫富悬殊的不断扩大并由此产生对付和骚乱则表示愤慨和忧虑。
他指出,累积财富就是一种罪恶,而财产上的差别可以并使统一的社会土崩瓦解。
但他又指出,从腐化堕落的原因来看,富于和贫困都会并使人沦丧。
富有者不愿再劳动,而沦为满脑罪恶性欲的游手好闲之徒;而贫困则并使人无法赢得生产工具和生产上所须要的各种东西,无法缔造高质量的劳动产品,无法较好地教育子女,因而也不能存有高尚的道德。
直观地说道,富于并使人软弱、本该;贫困则并使人卑微、反感。
他在“法律篇”中,明确提出了统治者必须同时对贫困和富于的现象并作斗争的忠告。
“立法者必须同两个敌人——贫困和富于——登陆作战”。
因为社会中存有着旗鼓相当非常大的富人和穷人,可以在社会内部出现矛盾直到战斗的现象。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辨正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辨正一、本文概述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其著作《理想国》被誉为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柏拉图提出了自己对正义的独特见解,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
本文将从《理想国》的文本出发,分析柏拉图的正义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析和评价。
二、《理想国》概述三、柏拉图的正义观1、正义的定义: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这种正义观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体系中,正义被赋予了深远且独特的意义。
柏拉图坚信,正义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他眼中的正义,是每个人在社会中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恪守本分,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同时尊重并保护他人的权益,互不侵犯。
这一观念源于柏拉图的理念国家理念,他认为理想国家应当是一个各司其职、和谐共处的共同体。
在这样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职责,无论是哲学家、士兵还是工匠,都应当恪守自己的职责,以此来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在这样的社会中,正义不仅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国家运转的法则。
柏拉图强调,个人的行为必须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都应当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得到保障。
他认为,只有这样,个人和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实现真正的正义。
柏拉图的正义观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念。
它不仅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还要求每个人都应当尊重并保护他人的权利,以此来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和正义。
这种正义观体现了柏拉图对于理想社会的深深向往和追求。
2、正义与政治哲学: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政治哲学的核心。
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基于正义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应该为正义服务。
同时,柏拉图还强调了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重要手段。
正义与政治哲学: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正义不仅是道德伦理的基石,更是政治哲学的核心。
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正义正义是一个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个体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不过,尽管存在多种观点,但正义的核心思想可以被归纳为公平、公正和道德的原则。
正义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们认为正义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以平衡和促进社会的和谐。
正义是一种旨在创造一个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道德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平等、公平的机会分配、对他人尊重和权利的保护等。
正义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正义的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
这些理论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公正的社会秩序?不同的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解答。
例如,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符合其本质的角色。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正义是一个平等和充分发展人类能力的社会秩序。
斯多葛主义则认为正义是信仰和顺从自然法则的社会秩序。
在后来的历史中,正义的理论受到了不同文化和时代观念的影响。
例如,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将正义与仁爱和慈善相结合,主张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
伊斯兰教的正义理念强调真实和公平处理事务,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同时,现代哲学和政治理论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正义。
根据现代正义理论,正义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它的目标。
正义的核心要素包括平等、公平、尊重自由和权利、公共利益等。
正义要求平等机会,不论种族、性别、宗教或社会地位,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正义要求公正的分配资源和福利,以确保社会的最大福祉和最小不平等。
在正义的理念中,法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规则和制度来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以及维护社会的正义。
然而,正义的实现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存在不同的利益冲突和不同的权力结构。
正义也常常被主观的解释和个人意愿的左右所影响。
因此,正义的实现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演变。
公民教育、法治建设、社会公义等都是实现正义的重要手段。
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
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苏格拉底是希腊哲学家,他所提倡的正义观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认为正义需要遵守法律以及道德规范,但并不是只要遵守了这些规定就可以认为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认为,“无知即罪恶”,他的正义观既包含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包括个人品德和智慧的修养。
首先,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认为,人们不仅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还要遵守心灵的法律。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的内心是最需要管理的,关注个人内在行为和动机,树立对善与恶的正确认识。
他明确表示,人类不依赖于外部的规律和制度才能实现道德和正义,而是依赖于自己内心的态度和选择。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包括内心的思想、情感以及动机,这是实现正义的基本条件。
其次,苏格拉底的正义观强调智慧和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智慧不仅是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决策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行为的指导。
他认为,智慧不仅包括对事物的知识,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点。
只有通过自我探索和知识的积累,人才能够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动机,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真正的力量”,仅仅是受到规范和法律的约束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知识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最后,苏格拉底的正义观强调了个人责任和监督。
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权利对别人做出任何影响,而他自己却有一个行为必须接受监督的义务。
他明确表示,每个人必须对他所做过的事情负责,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苏格拉底在多个场合中,驳斥了某些人善恶是主观的错误观点,强调道德行为是应该受到挑战和质疑的,需要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达成一致的舆论。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不仅包括了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遵守,也包括了对内心的规范和道德修养,以及智慧和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还关注个人责任和监督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受来自社会的舆论和监督。
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不单单是遵循规则,而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挑战,最终达成一致。
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主要内容如下: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政治学上的善,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
他将正义分为普遍的正义和特殊的正义。
普遍的正义指的是数量相等,即在平等的个人之间各人的所得在数目和容量上都相等;特殊的正义指的是比值相等,即在不平等的个人之间根据各人的价值不等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的核心在于平等,避免通过夺去另一个人的所有或通过拒绝给予某个人以他应得的尊敬、偿款和不遵守对他的诺言来为自己谋利。
这种正义观主要用于人的行为,并逐渐被专门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道德标准。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浅析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浅析【摘要】本文将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
在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以及这一研究背景。
在我们将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以及他对公正的理解,探讨亚里士多德公正观的特点和现实意义,并讨论其引起的争议。
在我们将总结亚里士多德公正观的价值,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通过本文,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公正的看法,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公正观、生平、理解、特点、现实意义、争议、价值、未来展望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之一,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对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领域的贡献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人类思想史的影响深远,对后世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伦理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强调人类的幸福是最终目的,道德行为应当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他的伦理学理论奠定了后世伦理学的基础,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在政治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理想的政治体制和治理原则,对后世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政治是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幸福,提出了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等不同政体形式,为后世政治制度的演变提供了借鉴。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领域的贡献无可忽视,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持续至今,成为了人类思维史上的永恒之光。
1.2 研究背景亚里士多德公正观是哲学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深刻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研究亚里士多德公正观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背景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被誉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的奠基人。
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与柏拉图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哲学研究中,对于公正和正义的探讨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作为传统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柏拉图正义观研究
柏拉图正义观研究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理论,其中正义观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他认为,真正的正义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只有通过达到真正的正义,我们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详细探究柏拉图的正义观,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首先,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正义是超越人类的,是智慧之神赋予的基本法则。
在他的对话录《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到“正义就是为智慧之神行使的事情,依照一定的规则和法律去做事情,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这里的“智慧之神”是柏拉图的哲学概念,指的是宇宙和思维的本源。
他认为,正义的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
其次,柏拉图认为正义不单纯是公正,而是有内在的美德和美好状态。
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被划分为三个阶层:哲人王,护卫阶层和生产阶层。
哲人王是智慧之神的代理人,他负责领导国家,决策时不仅要考虑社会的利益,而且要服从道德规范和心灵的抽象原则。
护卫阶层的人要具有勇气和尊严,他们要忠实于哲人王和国家的使命。
生产阶层则要勤劳、和谐和谦虚。
这三个阶层的人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完美的协调状态。
再次,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实现不仅仅是规矩和法律的制定,还需要灵魂的修养。
他在《国家篇》中提到:“修养灵魂比纯粹地行善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超脱,把自己的灵魂提升到高尚的状态,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他认为,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智慧、勇气和节制。
只有这三个部分达到了平衡状态,一个人才能摆脱对物质和外部利益的追求,去追求内心的和谐和善良。
接着,柏拉图认为,正义的最高形式是真理的追求和爱的关怀。
在《饭局》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幸福?”他认为,只有通过真理的追求,人类才能够达到美德和幸福。
而真理不单是科学理念的获取,更是人类灵魂的呼唤和归属。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使命时,才能够真正关心他人、爱他人。
休谟正义观
休谟正义观
休谟的正义观是其道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人的本性和利益出发,强调正义是人为之德,而非自然之德。
首先,休谟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和有限的慷慨,因此人们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人的利益。
这种本性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因此需要一种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
其次,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人为之德,是人类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平衡利益而制定的一种规则。
他认为正义不是基于自然的感情或人类的本质,而是基于理性和社会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
正义规则的制定需要考虑到不同个体的权利和利益,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
最后,休谟认为正义是相对的,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正义观念。
他认为正义的观念和标准是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综上所述,休谟的正义观强调了人的本性和利益的重要性,认为正义是人为之德,需要考虑到不同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也承认了正义观念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正义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
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对正义和道德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
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正义,他主张人应该追求真理和美德,坚守正义。
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堪称是古代思想史上的典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在苏格拉底看来,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应该服从正义的准则,人们在做出决定时应该考虑到正义的因素。
他认为正义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的本性。
他坚信人性本善,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
苏格拉底的这种理念对后世的正义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经典之一。
苏格拉底坚守的正义是对于真理的追求。
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和真理是密不可分的,正义的实现是基于对真理的价值追求和不断的思考。
苏格拉底在他的对话中经常强调对真理的追求,他不停地向他的学生和同行提出问题,通过对话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以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他强调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实现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人们开始关注到对真理的探求和对正义的追求之间的联系。
苏格拉底坚守的正义是对于道德的坚守。
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不仅仅是对社会制度和法律的服从,更重要的是对于道德的坚守。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心灵和思想上与道德和正义相一致,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为此,苏格拉底强调了批判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信念,以期发现其中的道德和正义的不足。
苏格拉底的坚守正义的信念,对后世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持守道德准则和追求正义的榜样。
苏格拉底的坚守正义是对于公平公正的追求。
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还意味着对于公平和公正的保护,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
在他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反复强调了人们对于公平和公正的坚守,在这种追求中,正义才能得以实现。
两中正义观的比较——罗尔斯与诺齐克
两中正义观的比较——罗尔斯与诺齐克“正义”是人类的探讨的一个永恒话题。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最朴素的一种正义观——平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正义做了系统的探讨,遵守社会的分工等级秩序,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即是正义。
古典的功利主义的正义原则是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而不关心总福利在具体个人之间的分配状况,忽略了平等。
现代自由主义对正义的探讨要数罗尔斯和诺齐克了。
罗尔斯(1921~)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其著名的代表作《正义论》。
与罗尔斯同时代的诺齐克(1938~)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其著名的社会政治伦理学著作《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足以与《正义论》相匹敌。
本文试图对二人关于正义的思想做一些比较。
罗尔斯从“无知之幕”的初始状态推演一致同意的正义原则。
罗尔斯的第一个正义原则是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现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正义原则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安排应当被合理的期望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
罗尔斯认为仅仅消除导致不平等的社会偶然因素是不够的,还需要消除引起不平等的自然偶然因素(人与人之间天赋的差异)。
为此需要结合机会公平原则和差别原则(最大化状况最差者的利益)来实现社会基本制度的正义。
诺齐克坚持自由优先、权利至上的正义观,个人自由权利不可侵犯,且个人在行使自由权利过程中获得的其他社会权益也是不可侵犯的。
个人在个人权利界限类获取的利益即使造成财富分配状况的差距也是正义的。
诺齐克的权利原则是一种历史原则,即衡量分配是否正义不是看结果和发展趋势,而是看其来路和历史演变。
权利是道德边际约束的内在根据,即是个人活动的界限,也是国家活动的界限。
两人都认为国家在政治上应保障所有人享有广泛的平等的自由。
两人的分歧在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上,他们观点的对立实际上是在经济领域中强调自由和强调平等的对立。
卢梭社会契约论 正义观
卢梭社会契约论正义观卢梭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哲学家鲁梭于1762年发表的一部著作,该书重点论述了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则的大原则,即社会契约的理论。
本文就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正义观进行探讨,以期对社会伦理道德有所贡献。
社会契约的理论理解为一种社会的凝聚力,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共同认同,它使人们形成规则和约束,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
在卢梭社会契约论中,正义是此种共同认同必须依据和方式。
卢梭以英国法典为基础,认为社会尊重每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也即人人受法庭保护的权利,这是正义的基本原则。
卢梭的正义观特别强调“平等”的概念,他说,所有人都生而平等,在这种理论体系中,每个人都应该受到一致的对待,任何不公平的行为都是反对正义,不应该受到宽容。
此外,卢梭认为,正义是一种自我利益的表达。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利益的权利,但他们也要尊重其他人的权利,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仁慈而安宁的社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一个公正的社会,拒绝片面的政策,尊重社会的多元性,促进人权的完整和自主。
最后,卢梭的正义观还强调了人的责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公民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并视社会的利益最大化为职责,不应违反彼此的安全及尊严。
综上所述,卢梭的正义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促使人们遵守协议,尊重他人,改善社会环境,维护司法公正。
这个理论体系体现了人类集体智慧的普遍性,使得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和谐、安宁和伦理健全的社会。
同时,卢梭社会契约论也是当今宪法及人权宣言的重要参考,为人类社会道德架构的指导把关。
因此,当前的社会应该充分认识到卢梭的正义观的重要性,实施这个理论体系,以保护社会和谐,维持法律秩序,发展和谐社会。
只有推进正义观,才能实现个人及集体发展,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繁荣的社会。
柏拉图的正义观
柏拉图的正义观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
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
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柏拉图是第一个对正义问题做出系统思考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一书中,正义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理想国是一种正义的国家,正义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构建理想城邦的出发点与归宿。
柏拉图将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就个人而言,正义意味着理性、激情、欲望的各尽其责,而对于城邦,正义则意味着赋有智慧、勇敢、节制的人们各司其职。
另外,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柏拉图的正义观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拉图看来,每个人的天性不同,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
他认为,理想国中存在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
神明在制造统治者时加入了黄金,在辅助者身上加入了白银,在生产者身上加入了铜和铁。
虽然每个人的天性不同,但是由于“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而每一个人又有多种需要,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三个等级就结合起来,组成了城邦。
这三个等级必须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城邦统治者,应是哲学家,是具有知识、有能力对国家事务进行谋划安排的人;统治者的辅助者,也就是城邦护卫者,他们是被选拔出来专门从事战争、保卫城邦的军人;生产者,如工匠、农夫、商人等。
当城邦里的这三种人各司其职,各当其分之时,城邦就被认为是正义的。
如果一个生产者企图爬升至护卫者等级,而护卫者想进入统治者的等级,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位置,或者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的任务,这样必然就会给城邦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这些都是非正义之举。
当然,柏拉图考虑的不是城邦某一个等级的利益,而是城邦整体的利益,每个等级都是为了城邦利益而履行职责,是城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分类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对正义的分类提出了深刻而系统的观点。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义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分配正义、交易正义和补偿正义。
首先是分配正义( distributive(justice),它涉及到资源、荣誉和权力的分配。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配正义应当根据个人的贡献和价值进行合理和公平的分配。
这种正义要求在社会中实现公正和平等,确保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贡献得到适当的回报。
例如,社会福利的分配应当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社会的资源来进行公平的分配。
其次是交易正义 rectificatory(justice),它针对的是交易和契约关系中的公正和诚实。
亚里士多德认为,交易正义是基于契约和协约的原则,要求交易双方在交换和交易过程中遵守公平和正当的规则。
这种正义要求诚实守信、履行承诺、保持公正,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权益和待遇。
例如,商业交易和法律合同都要求各方恪守诚信,履行合同义务。
最后是补偿正义(corrective(justice),它关注的是对不公和不正的纠正以及对受伤害者进行补偿。
亚里士多德认为,补偿正义的目的是修复平衡和恢复公正的原则。
当有人遭受不公或受到伤害时,应当采取合适的手段进行赔偿,使受害者得到恢复和平衡。
例如,在刑事司法系统中,补偿正义要求对犯罪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和赔偿,以平衡犯罪行为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的损害。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分类为我们理解和追求公正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分配正义、交易正义和补偿正义是构建一个公正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这些正义形式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一个平等、诚实、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卢梭社会契约论 正义观
卢梭社会契约论正义观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著名哲学家,他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经典著作,他在该书中提出了他的正义观。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出了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之间的区别。
他认为,自然状态下,存在着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利益,此时可以没有规定好的政府。
但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秩序和安全可言,为此,人们必须签订一份社会契约,以换取秩序和安全。
最重要的是,社会契约应该建立在公正的原则上,以便每个人都得到公平的对待。
卢梭的正义观主要建立在他的“自由、平等和社会合约”原则上。
他认为,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并有平等的权利,但在社会契约里,每个人必须有一定的义务和义务体系,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义务,就应当受到惩罚。
此外,卢梭认为,“正义是形成社会的基本原则,它不仅包含着对每个人的基本权力,而且包括对每个人的公平和平等,允许每个人有平等的利益,以及有效的政策处理公平的方式,例如不得歧视任何一方或一群体。
卢梭的正义观解释了政府的功能和政治权力的动机,从而避免了社会主义对政治权力和政府功能的狭隘观点,进一步推动了自由政府的建立。
在卢梭的正义观中,政府有两重职责:保护平民的基本权利;实施和执行一套有效的法律制度,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义务。
此外,政府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即协调和处理各方利益,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仅影响了十八世纪的哲学思想,而且也深受社会学家、宪政学者和政治哲学家的影响,因为他的正义观被视为人权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公正社会的基础。
他认为,人们必须建立社会,签订社会契约,以维护人们的全部权利,这不仅能够避免自然状态下的混乱和专横,而且也能够保障人们的平等权利。
总之,卢梭《社会契约论》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之一,他提出的正义观已经成为宪政学、政治哲学和人权领域的基本原则,这使得人们能够从自然状态转向社会状态,从而更好的维护个人的权利和权利,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家的正义观一、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地思考“正义”的哲学家,他的正义观贯穿于《理想国》一书,是其民主和法治构建理论的基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首先在书中第一卷中对当时流行的“正义”概念进行了批判,与对话者一起一步一步去接近找到他所理解的正义。
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即言行诚实。
他认为,正义的实现与金钱有关,“有了钱财他就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
当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
”而柏拉图认为,这种正义只是一种行为正义。
且,还债的对象和还债的时机也会导致不正义的情况出现。
比如,一位朋友借给我们一件武器。
后来他发疯了,接着想要我们归还这件武器。
肯定有人会说我们不应该把武器归还给他,还给他是不对的、不正当的;毫无保留地把事情告诉一个疯子也是不对的、不正当的。
此时,我们就“不能用说实话和把我们受委托的任何东西归还原主来定义正当的行为。
波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即给每个人应得的。
根据他的说法,“善待朋友”相当于拯救生命的医生,水手们谨慎航行以确保托运人安全抵达目的地;“把恶给予敌人”就相当于“在战争中联友而攻敌的时候”。
而柏拉图认为,这种正义因为对象过于明确反而导致了模糊。
因为如果医生没有患者,而舵手没有航行或战斗,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正义是没有作用的呢?换而言之,“正义只对无用的东西有用,那么正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同时,有时敌友并不能明确分类,那么我们就会混淆善恶给予的对象,那么这样的话,很可能会出现帮助坏人、危害好人的情况。
色拉西马霍斯认为正义即强者的利益,公平正义完全是国家实际掌权者依法对臣民的任何行动所强加的名称,并认为他们都是为了增加他们自己个人的或阶级的利益。
柏拉图认为色拉西马霍斯的观点没有道德的含义,,统治者本人还会依据其欲望对权力尽行扩充。
当强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下属的利益时,他的行为也是非正义的。
柏拉图详尽地阐释了正义的两种形态: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并进而指出了正义实现的三种路径。
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国家的组织应该像整个宇宙和个人的有德行的、和谐的灵魂一样,由理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
同时,这个国家里有三个阶层,正如灵魂的三部分各自的功能那样: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也相当于康健灵魂中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有三个阶层的公民,即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
统治者拥有的德性是智慧,因而居于国家的最高层面。
他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职责是通晓治理国家的知识,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力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来管理国家;护卫者的地位仅次于统治者,其所拥有的德性是勇敢,他们经过一定的教育,作为治国者的辅助者,主要职责在于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定秩序;生产者作为最后一个阶层拥有节制这一品性,他们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主要职责是为国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
据此,柏拉图认为,如果每一阶层的人都能固守其位置,各司其职,那么“整个国家将以非常和谐的方式发展,所有阶级都将获得大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
”在讨论国家正义时,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三个阶层分别具备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美德,且各司其职、和谐共存,便可称为国家正义。
而一个人的灵魂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
有德才的人把理性置于支配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
这三个要素与城邦智慧、勇敢、节制的三个品质是一一对应的。
对于个人而言,柏拉图认为,理性高于智慧,为统治者拥有,他们以城邦整体利益为重,理性在其个人灵魂中起着主导作用。
激情是勇气的催化剂,为辅助者拥有,他们协助统治者治理城邦。
欲望是人们感受爱、恨等本能感受,属于生产者。
其中,理性和激情是人性善的一部分,欲望是人性恶的一部分。
过度的欲望往往会引人向恶,使人变得邪恶堕落。
与国家正义相对应,柏拉图因此提倡,在个体灵魂中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个部分也只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确保和谐平衡状态来实现个人正义。
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的统一。
他认为,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者的实现互为前提。
柏拉图认为,建立理想国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正义。
国家正义是个人正义实现的前提,只有个人所处的国家是正义的,才能为个人提供一个正义的环境,才有可能形成个人的正义;个人正义是实现整个国家正义的基础和条件,当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才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进而促进国家正义的实现。
柏拉图认为正义实现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哲学王”的统治、废除统治阶级的财产和家庭、重视公民教育。
柏拉图认为,要实现国家和个人的正义应该让拥有智慧的哲学家对国家进行统治,他认为他们作为“护卫者中间最好的人”是管理国家的最佳人选。
一方面,他们经过了良好的教育,具有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擅长管理国家;另一方面,哲学家作为统治阶层还应抱有“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真正关心国家的利益,应该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利益效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对不能损害国家和公民的利益。
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才能建立正义的国家。
柏拉图提倡废除统治阶层的财产是基于当时的政治现实需要的。
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人性自私和贪心的根源,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外,统治阶层不得有私有财产。
通过剥夺私有财产以防止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集中于统治阶层手中,这样他们才不会受到私利的影响,进而追求并思虑国家的安危和发展。
同时,必须废除统治阶层的家庭。
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对自己家庭的钟爱会导致其对国家的忠诚度减少。
只有废除小家庭,实行妻子和儿女公有,整个国家才会融合为一个大家。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在实现正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哲学王”即少数统治者的必要途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手段,统治者可以通过教育教化民众,塑造高尚的心灵,使得公民成为通情达理之人。
他认为,音乐和体操教育是培养智慧、勇气和节制三种品质的唯一途径,能使个体灵魂得到升华。
因此他认为,必须“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使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都具备善的德性和智慧,恪守本分,实现个人正义,进而实现国家正义。
二、休谟的正义观休谟认为,正义不是自然之德,而是一种人为之德;出于物质财富的有限和人性的局限,所以人类需要正义。
在正义与财产权的关系问题上,休谟指出正义起源于人类的约定,是人类出于尊重和维护财产权而设计的人为美德,并提出了经济正义的“三条基本的自然法”,即财产的稳定占有法则、依据同意而进行的财产转移法则和许诺的约束力法则。
休谟在探讨正义的时候规定了它的起源和性质,休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分别描述了两类不同的道德或德行:柔顺、慈善、博爱、仁厚、温和等;以及正义、许诺、忠顺、贞德等。
他敏锐地察觉了这两类德行之间的区别,把它们命名为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正义就是一种人为之德。
第一,从动机上理解,自然之德是人们自然拥有的并且会自然赞同的心灵倾向和品质;相反,人为之德不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天性做出的,正义作为人为之德是按照某种普遍的规则做出的。
举例来说,在父母对孩子的怜爱中,是一些自然而然的动机促使他们去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
父母爱孩子的动机不是某个外在动机迫使他们这样做,而是他们主动顺其自然的事情。
他们爱孩子的行为不是义务,自然的动机使得父母的爱怜行为是值得称赞的,而一个整天为义务而关怀孩子的行为是不值得称赞的。
第二,在功能方面,人为之德和自然之德促进人类福利的方式不同。
自然之德是以直接的方式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是无条件的;而人为之德是以间接、迂回的方式有助于人类福利的,是有条件的。
例如,当我不顾一切地减轻孩子痛苦的时候,是自然的同情在促使着我,而孩子因此而立即得到了好处。
但正义的人为之德却相反。
第三,从特征上看,人为之德尤其是正义之德显现出很强的理智品格和制度特征。
我们对子女的眷恋,对处境悲惨的人的同情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不需要理智的参与。
正义的法则需要理智的介入,规定精细的法则需要理智的分析和论证,要经过人的筹划和意向的参与。
第四,从产生机制上,正义之德产生的环境条件与自然之德不同。
正义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休谟的正义主要针对财产权,为了规范财产的占有与合法转移。
由此,主观条件就是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客观条件就是自然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准备的有限的供给。
三、马克思的正义观马克思的正义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现实的经济关系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对社会非正义性的批判,揭示了社会正义的根源和本质,实现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让每一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首先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而这个原则比其他很多原则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单是一个原则,而且还有事实。
专制君主总是把人看得很下贱。
”毋宁说,马克思对专制制度是极其厌恶和憎恨的,这种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兽性和人性是绝对没有办法相容的。
专制制度的实施是不同阶级利益的博弈,同时又在其表面展示多层次的阶级权利。
马克思充分认识到这点,深刻揭露了专制制度的本质。
农民战争的爆发就是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制度最好的证明,也印证了马克思对专制社会非正义性的批判。
其次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非正义性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事实,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创造,就是对剩余劳动的吸收。
”按照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的核心,经济制度只要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程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
正义并不在于抽象意义上的批判人们行为、生产方式自身的尺度,正义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与生产方式的目的和要求相符合。
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在形式公平,触碰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不正义的敏感神经,更直接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正义观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对于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所拟定的草案纲领——《哥达纲领》予以了强烈的反对和批判。
这主要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也在此书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反映。
在对非科学的正义理论的批判下,马克思科学分析了正义,提出自己的正义理论,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正义的最终目标。
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很有必要的,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这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比,生产资料公有制无疑具有社会进步性,但无法避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认为这种局限的克服,只能依靠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应该实行按需分配原则。
马克思正义观的内涵具体包含了两部分:第一,站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通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生产领域的剥削性和残酷性,来揭示附之其上的资本主义公平正义观的虚伪性和形式性,这为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阐述提供一定现实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