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郦道元到三峡考察过吗 精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三峡》教案 语文版
23. 三峡1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2学情分析《三峡》是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名篇。
因其文质兼美,广为传诵,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重点篇目。
文章以凝炼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能否做到投入情感地体会出三峡的美(农村学生,平时活动范围有限,更谈不上游历名山大川,没有这种切身的感受);其次在于对景象的意韵把握;第三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
目前,不少同学只局限于“考试”,把对古文的学习当成一项为了完成考试而不得不学的任务。
对古文的美少有感知。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2、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实词。
2、品析语言,感受意境。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了解作者郦道元及《水经注》。
4.1.2学时重点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4.1.3学时难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实词。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余先生这么回答?(学生齐答“三峡”)对,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下面我们就通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郦道元及《水经注》简介
郦道元及《水经注》简介《水经注》简介《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二说晋郭璞撰,一说东汉桑钦撰,又说郭璞曾注桑钦撰的《水经》。
当代郦学家陈桥驿认为即使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确有其事,但这部《水经》和《水经注》也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其成书年代,诸家说法不一,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戴震认为是三国时作品,今人钟凤年又认为是新莽时所作,诸说尚难确认,不过大体应为汉魏之作不成问题。
《水经注》则是以注《水经》而得名。
郦道元简介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
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
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23三峡》PPT课件 (6)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许多趣味。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高处的猿猴时常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 快啊。
读“三峡之山”
1、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 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连绵(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
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 峡山的特点?
比喻修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 到___上___顺__流_而__下__逆__流__而__下__断____有__时___宣__布_、__传__播_
•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 这__,__指__白__帝_城__到__江__陵__的__距_离_____即__使___奔__驰_的__快__马_
作者抓住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哪些特征进行描绘的?请填写下表。
段落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季节 主要景物 景物特征
四季
山
夏季 水
连绵、高耸 汹涌、迅疾
春冬 水、山、柏 清幽、秀丽
秋
水、猿 凄异、哀转
山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奇险)
襄 阻 (正面)
三
夏水
(急猛)
朝发 暮到 (侧面) 水:素、绿、
七上郦道元《三峡》课文内容
上郦道元《三峡》原文: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上郦道元《三峡》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
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
每到天刚晴或刚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甚是凄凉。
空荡的山谷里回声阵阵,悲哀的啸声久久不消。
所以渔夫和船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上郦道元《三峡》注释: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三峡》赏析
《三峡》赏析地理学家郦道元向我们走来,在他身后,三峡以重岩叠嶂的高度,以俯视天下的豪情,以吞吐日月的气度,以奔流直前的朝气,一往无前。
衣襟被长风拂起,三峡之美霞慑华夏神州,纵目一眺,看穿天地,藐视千难万阻。
《三峡》是血气喷射却又仪态万千之作,更是大自然折服世界的见证。
开篇直抒胸意,见情见态,锤炼字句。
“七百里中”可见三峡连绵通天、势压群峰的风姿。
“略无阙处”更是亦惊亦喜,想那长江困于三峡之中只顺三峡蜿蜒而蜿蜒,一种掌控天下的傲气喷吐。
峭壁高耸已是厅,却“重重”以“隐天蔽日”之气势,更令人措手不及,仰望三峡之姿以重山连绵与高耸衬出三峡之壮阔。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使人想起“阴阳割昏晓”。
三峡与泰山两者相比,似乎都是天生造化的宠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傲然自得。
阳光普照南北不同,山南山北,同一节令,同一时辰,却一如拂晓,玉免东升,西东不同,山西山东,同一节令,同一时辰,却一如黄昏。
何故?三峡高入云霄,泰山之高本谓天下奇绝,而三峡之高可与泰山并称天下双绝!“不见”在此处看来,郦道元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已让我们有石破天惊之惑。
虽是平凡的字眼却有如此惊人之意。
细写三峡之夏水放肆地漫上丘陵,将道路阻断,眼到之处便是夏水“泛滥”但这“泛滥”却令人觉得可爱,如顽劣的孩童,嘻闹如斯,想见见行船之人眉头紧锁的窘样,或玩笑开够了,力推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给人畅快淋漓之感,故郦道元提笔写道“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此感叹更不如说敬佩,那是对三峡水的魂灵的赞颂,它勾画了一幅“轻舟已过万重山”疾行图。
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如千军万马奔涌而来,故用“湍”字也不为过,心胸旷达有冲破牢笼万般狂野的气势,回旋婉转凝成一块碧绿的宝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装饰其间。
少了驰骋惊天动地的气势,多了氤氲山间石林的雅致,再现绝山献,水便在松柏之间追逐被陡峭的崖壁倒挂成白绸,宛若从天而降的银河令人心旌摇荡不已,三峡的水哟真是“良多趣味。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23 三峡
水急、景美、猿啼
读出美感:体会
情感和写法
作者对笔下的三峡流露出怎样 的感情?
请试读出来
用文中语句 描述图片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
悬 泉 瀑 布
飞 漱 其 间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
多 生 怪 柏
先写山: 连绵、高峻
三
夏 水势大
流速快
雄壮美
峡
色 “素”“绿”
后写四 春冬 季之景
形“怪”“悬”清秀美
总特点 清荣 峻茂
秋
“长啸” “凄异”
“哀转”
凄异美
有山、有水;有色、有形、有声
达标检测
(1)给黑体字注音并解释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 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激流,倒影着各种景物的样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 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读懂文意
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 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 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翻译 抢答(5题)每题 10 分
4.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丘5.到陵虽了,乘上夏奔行季御和,风下江不行水以的上疾航涨也路,。都淹被没 阻断即隔使绝是了骑。上快马,驾着疾
走近郦道元
走近郦道元—读《三峡》有感后坪中学秦赛婵我没关注过郦道元,只在教授《三峡》时和他有几次照面。
《三峡》放在七年级一期的语文课本里。
平时教学时,我认为它只是一篇简短、简单的写景散文。
事出偶然,我的一个学生问我《水经注》在历史上的地位,我答不上来。
只好查查资料,这才发现这本书是郦道元写的。
资料上显示:“《水经注》40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我是语文老师,关于《水经注》的地理意义我是不感兴趣的,但最后一句“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让我产生了莫大兴趣。
于是了解郦道元,他生466年或472年,卒于527年。
如果从他20岁开始工作,那么《水经注》距今约1500年之久。
那1500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事情:朝代的更替、战火的洗礼、人事的变迁……神州大地真可谓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但1500年的时间却没有淘走《水经注》!一切经得起时间洗涤的作品都是无价之宝。
怀着这份敬畏,我捧读《三峡》,走近郦道元,感受他的情怀。
细读第一段,三峡的山犹如排山倒海般呼啸而来。
山连绵七百里,山之长,可见一斑。
我是张家界人,山是我们张家界人的骄傲,但如此之长的山还是自愧弗如。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山高峡深跃然纸端。
这点的确和张家界山有相似之处。
我多次游张家界山,常常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试想郦道元游山时肯定被三峡震住了!但开篇一个“自”却显得波澜不惊,很自然、似脱口而出,你感觉不到激动、惊叹诸如此类的感受。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峡》课件2语文版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lín hán jiàn sù),常有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三十一页,共37页。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探究:三峡大坝建成之 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风光会有哪些(nǎxiē)变化? (哪些(nǎxiē)景观将不复存在?又会增加哪些 (nǎxiē)景观?)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
其间千二百傍里晚(,bàn虽gwǎ乘n)便奔可到御江风陵,,不以疾也。
它们之中间相距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
也不觉得得快啊。
至于:到了……的时候。 襄陵:漫上山陵。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绝:断 或: 有时。 虽:即使。 以:认为,觉得。 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郦道元
第一页,共37页。
走近作者
(zuòzhě):
•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 人。他好学博览(bólǎn), 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 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 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 撰成的《水经注》,是一 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第二页,共37页。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 峻/ 茂/ ,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十三页,共37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应并成一句。 如: 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yǐnbì)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精品课件《三峡》
相结合
1、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
㈢读“三峡的夏水”
水势盛大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正面描写 迅疾 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侧面描写 2、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夏水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对比手法 3、写三峡山的“高峻”与写夏水的“迅疾”有什么关系?
写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为写夏水的迅 疾做铺垫。
小结:第三段写三峡的春冬之 景。气氛由紧张变得轻松,向 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静相杂、 色彩各异的山水画卷。
“良多趣味:直抒胸臆、作者写三峡秋景时集中描写了什么?突出了 什么气氛(特点)? 猿啸 凄清、肃杀
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有什么作用? 一是突出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特点 二是突出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春冬之时,则 / 素湍 / 绿潭,回清 / 倒影。绝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 转久绝。故 /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翻译课文
• ①先自己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理出不会的词句。 • ②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会的生字词及句子翻 译。 • ③质疑,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 共同解决。 • ④归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 ⑤教师检查。
㈦课文小结
(1)先写山,后写水。 (2)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夏天——春冬——秋天,描绘不同季节的不 同景象。 夏天:突出水势,写出水的大、急快。气势磅礴, 一泻千里。突出“奔放美” 春冬:突出水色,写出水的清、绿。清澈见底,奇 异峻秀。突出“清幽美” 秋天: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突出“凄婉美”
《三峡》知识点整理(共五则范文)
《三峡》知识点整理(共五则范文)第一篇:《三峡》知识点整理《三峡》知识点整理知识要点整理一.原文注释和翻译原文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注释;①自:在②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③阙:同”缺”,中断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原文2: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注释;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隐,蔽:遮盖③自:如果④亭午,正午。
⑤夜分,半夜⑥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翻译: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原文: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注释;①至于:到了②襄陵:上,漫上;丘陵③沿:顺流而下;④溯:逆流而上⑤绝:断翻译: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原文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①或:有②其: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③虽:即使④乘奔御风: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
奔,奔驰的快马。
⑤不以:不如;以,认为,如⑥疾:快翻译:(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原文5: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注释;①之时:的时节;时,季节,时节②素湍:白色的急流③回清:回旋着清波翻译: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原文6: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①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巘,山峰②飞。
飞泻③漱(shù)冲荡④其,它们,指怪柏⑤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⑥良:实在,的确翻译: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三峡》郦道元赏析
《三峡》郦道元赏析三峡郦道元【作者介绍】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原文】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
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
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中断。
(3)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8)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
郦道元《三峡》译文《三峡》文言文鉴赏及赏析
郦道元《三峡》译文《三峡》文言文鉴赏及赏析《三峡》是由郦道元所创作的,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峡》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三峡》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左山右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三峡》注释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怎样仔细领会巧妙背诵郦道元散文《三峡》
怎样仔细领会巧妙背诵郦道元散文《三峡》第一篇:怎样仔细领会巧妙背诵郦道元散文《三峡》怎样仔细领会巧妙背诵郦道元散文《三峡》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期散文家、地理学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北魏官员。
少年时代起就好游览。
于各地任职期间,每至一处,都要游览当地名胜,留心勘察水流地势。
公务之余,勤读地理著作,累积诸多地理知识。
所作《水经注》,名为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述祖国大地上一千多条河流的情况及相关历史遗迹,使之成为地理学巨著,为中国古代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四段文字,若不计后人所加标点符号,仅一百五十五字符,却将三峡地理水质风物等刻画得细致入微,贴切生动,形象逼真。
(第一段)第一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七四四句式,十五字概括出三峡地理特点。
“自”字开篇,单刀直入。
“七百里”、“两岸”,数量词连用,不仅不感到枯燥,反倍觉生动形象。
前一四言句“两岸连山”正面描写群山逶迤;后一四言句“略无阙处”反面描写群峰相叠,遣词造句,出神入化,化转自然,鬼斧神工。
第二句:“⑴重岩叠嶂,⑵隐天蔽日,⑶自非亭午夜分,⑷不见曦月。
”四四**句式,十八字具体描写三峡特殊地势。
句⑴“重岩叠嶂”,从横看的角度细写首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情状,而用字减省一半;句⑵“隐天蔽日”,从仰望的视角概描山陡狭窄,句⑶“自非亭午夜分”假设不是正午或午夜(当然是指农历每月十五前后)着笔;句⑷“不见曦月”又从反面说明两岸高山“隐天蔽日”的情景。
曦,日光。
这样描写,三峡两旁山势如何壁立千仞,读者可以想见。
这段主要写山。
(第二段)第三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这句写三峡航道之险。
常识告诉我们,水也有热胀冷缩特性,又加长江源头夏天雪峰消融,夏天三峡水位就高。
说到夏水漫上丘陵,表面看三峡河道宽了,其实很多地方成了暗礁,无论是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都更危险,因为航道被阻塞了。
第四句:“⑴或王命急宣,⑵有时朝发白帝,⑶暮到江陵,⑷其间千二百里,⑸虽乘奔御风,⑹不以疾也。
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郦道元到三峡考察过吗 精品
郦道元到三峡考察过吗?
手头有一本《地学史话》,偶然翻到一段关於郦道元(?-527)的记述。
书中说:“郦道元久闻长江三峡之名,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他不辞艰险,长途跋涉来到了三峡。
”“他自己也深有感触地说:‘耳闻不如亲见矣。
’”还说:“他的足迹遍及秦岭、淮河以北、长江以南和长江中游一带”。
读后,颇有点困惑。
因为郦道元生於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当时南北分裂,他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未有出使南朝,到过三峡的记载。
难以道是发现了新的史料?书中的著释说,见《水经注》卷三十四。
一查原文,这下明白了,原来是引用史料时出了张冠李戴的差错,说出“耳闻不如亲见矣”这种感受的,不是郦道元,而是《宜都记》的作者袁山松(?-401)。
他是晋人袁乔之孙。
袁乔曾赞桓温伐蜀。
山松博学有文章,也到过三峡,所著《宜都记》,为郦道元多次引用;《水经注》卷三十四引用他的文字之前,明明白白有“山松言”三个字,可惜被忽略了。
这也许是未解古文原意,但很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想把郦道元个人的作用表现得突出些,所以他的“足迹”也遍及长江以南了。
我认为,还是侯仁之教授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中,为《水经注》选释所写的一段话说得对:“没有郦道元那种访渎搜渠的精神,固然写不成《水经注》;但是没有东汉、魏、晋以来所积累的那样众多的有关地方的记述,同样的也不能使郦道元写成《水经注》。
”“无论如何,郦道元是在大量地理著作与地方性的记述出现之后,才有可能去详注《水经》。
”这种态度也才是我们在研究地学史时所应采取的。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23三峡》PPT课件 (4).ppt
作者简介
郦道元(466?—527)字善 长,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 家。曾任御史中尉,执法严峻, 后为关右大使,赴任途中为雍州 刺史萧宝夤所杀。他对我国的地 理和当时各地的风土景物都有一 些研究,尤擅长写景。
代表作《水经注》。
读通课文
读对字音
轻声朗读课文,如 有读不准的求助课下注 解,如还有困难的请用 小圆画下来。
夏水
(急猛)
朝发 暮到 (侧面) 水:素、绿、
峡 水 春冬
清、悬、漱 :绝
(清幽) 柏:怪
大处落笔 小处刻画 情景交融
秋
(凄婉)
林寒、涧肃、猿啸
(正面)
泪沾裳 (侧面)
文章在描写三峡的水时为何 不按春夏秋冬季节来写呢?
因为三峡的水,以夏季为盛, 故先写“夏 水”
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 特点的 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 汹涌的江流, 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 悲凉的渔歌,三峡 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 奔 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 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无限赞 美和欣赏之情.
轻两千朝李早 舟岸里辞白发 已猿江白 白 过声陵帝 帝 万啼一彩 城 重不日云 山住还间 。,。,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朝发白帝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瞿塘峡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 省宜昌县南津关,分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 个谷段,全长约二百公里。
巫峡
长江三峡驰名中外,古代这里航道曲折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23 三峡
峡
郦 道
元
正安县俭坪中学 万前军
学习目标
1、理解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感受三峡风光的美,激发热
爱祖国山河之情。 4、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
物的方法。
你记住了吗?
• 郦道元,北魏 时期 地理学 家,散文 家。他撰写的《水经注 》不仅是一部 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 地理巨著,而且 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 山水游记 。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 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 挡住阳光。
课后巩固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用行楷抄写课文并背诵 3、揣摩作者写景的方法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现了作者对三峡风光的 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怎样写景
首先、描绘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其次、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描 绘景物。如动、静相互衬托;正面 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可调动视、 听、嗅、味、触多种感观多角度写; 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还 可以仰视、俯视、平视不同的视角 写。
赏读与品味
• 作者多角度多方法的描写了 景物,朗读全文,找出相应 语句认真体会。
山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的确,实在
1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打着回旋的清波,碧绿 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品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三 作者抓住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峡 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结合
课文语句说一说。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 命急自宣三,峡有七时百朝里发中白,帝两,岸暮连到山江, 略自陵不非无,以亭阙其疾午处间也夜。千。重分二岩,百叠不里嶂见,,曦虽隐月乘天。奔蔽御日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郦道元到三峡考察过吗?
手头有一本《地学史话》,偶然翻到一段关於郦道元(?-527)的记述。
书中说:“郦道元久闻长江三峡之名,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他不辞艰险,长途跋涉来到了三峡。
”“他自己也深有感触地说:‘耳闻不如亲见矣。
’”还说:“他的足迹遍及秦岭、淮河以北、长江以南和长江中游一带”。
读后,颇有点困惑。
因为郦道元生於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当时南北分裂,他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未有出使南朝,到过三峡的记载。
难以道是发现了新的史料?书中的著释说,见《水经注》卷三十四。
一查原文,这下明白了,原来是引用史料时出了张冠李戴的差错,说出“耳闻不如亲见矣”这种感受的,不是郦道元,而是《宜都记》的作者袁山松(?-401)。
他是晋人袁乔之孙。
袁乔曾赞桓温伐蜀。
山松博学有文章,也到过三峡,所著《宜都记》,为郦道元多次引用;《水经注》卷三十四引用他的文字之前,明明白白有“山松言”三个字,可惜被忽略了。
这也许是未解古文原意,但很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想把郦道元个人的作用表现得突出些,所以他的“足迹”也遍及长江以南了。
我认为,还是侯仁之教授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中,为《水经注》选释所写的一段话说得对:“没有郦道元那种访渎搜渠的精神,固然写不成《水经注》;但是没有东汉、魏、晋以来所积累的那样众多的有关地方的记述,同样的也不能使郦道元写成《水经注》。
”“无论如何,郦道元是在大量地理著作与地方性的记述出现之后,才有可能去详注《水经》。
”这种态度也才是我们在研究地学史时所应采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