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
东华大学PPT
• 砺志。“砺”,是指“磨冶”、“磨炼”之意。“砺志”指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成就事业。语 出《尚书・费誓》“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 截至2017年3月,东华大学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新华路校区,分别位 于松江区和长宁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占地总面积近2000亩,校舍 建筑总面积78万余平方米。教职工2156人,专任教师1297人。全校各类学 生28497人,其中本科生14664人,硕士研究生5337人,博士研究生1002人, 成教生2720人,留学生4774人(规模居全国高校第10位、上海高校第1位)。
校名内涵
• 1.东华寓意中国东方、东方的精华。 • 2.东代表东方,华代表古代的华亭县。因为东华大学的位置恰好在古代的华
亭县。上海市就是由华亭县发展而来。 • 3.在明清两代,全国各地进贡到皇宫的服装和面料都是由东华门进出,不能
从西华门午门等进出。所以,东华也就成为纺织服装的代名词。 • 4.东华大学本部在解放前是光华大学旧址,1951年该址划归东华大学前身华
校园环境
东华大学目前有延安西路校区 和松江校区两大办学区域。延 安路老校区毗邻虹桥开发区, 位于延安西路、中山西路、轨 道交通三号、四号等交通干线 交界点,交通便利。学校通过 有计划的建设、修缮、改造、 绿化、整治,将延安路校区建 成一座环境优美、闹中取静的 花University),简称“东华”,地处中国上 海,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 “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 才引进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非高校 20+20合作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 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 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 予权的大学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
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关系的“延异”问题
• 148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受哈尔,就好像福斯塔夫是一扇窗,向我们敞开了对哈尔王子的认知时空;哈尔全然沉溺于和福斯塔夫 的交往中,他们一起放荡不羁,一起醉生梦死。而在《亨利四世》的下篇中,哈尔却在逐步摆脱福斯塔夫 的干扰,勇气和担当重新回归,他甚至主动反思自己不堪的过去,后悔和福斯塔夫之间的荒唐行为。最 初貌似稳固的关系在情节叙事的推移中潜伏着变化的可能,当哈尔决意放弃福斯塔夫这个所谓的朋友 时,他就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有的自我。这种断然的放弃不是简单的关系选择,不是或是或非的二元判 定,而是哈尔在认识他者的同时认识自己,透过他者眼中的自己而重新审视和评价自己。在建构人物关 系的过程中,哈尔的人物形象由哈尔和福斯塔夫的胶着状态而定义;在解构人物关系的过程中,哈尔的 人物形象由哈尔放弃福斯塔夫的友人身份而改变;在重构人物关系的过程中,哈尔的人物形象由自身的 道德和责任而转向。
二、莎剧人物关系的延异思考
莎翁一生代表作众多,为前赴后继的学者们着迷的是,究竟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被贴上莎士比亚式 人物的标签?无可否认的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无论何时重读,都不是形单影只,他/她一定身处在 一种关系联结中;就某一个主要人物而言,他/她身边的某一具体关系可能时而牢固、时而悬搁、时而断 裂。当牢固时,主人公具有清晰的自我关照,他们透过这层关系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剖析,在自我不断 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对自身行为的准确判断和掌控;当悬搁时,他们纠结、彷徨、无措,遭受各种力量的 羁绊和巨大的精神困扰;当断裂时,迷惘徘徊的主人公往往迅速坠入未知的深谷,他们在放弃关系对方 的同时,实际上也决然放弃了原有的自己。
曹苦男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莎士比亚戏剧中饱满的人物形象是文学评论家们反复研究的主题。基于解 构主义视角,借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延异观来探索莎剧人物关系中的变化张力和 他性叙写,是走入莎翁戏剧的另一种方式。延异的客体身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物关系 在往复迂回中的胶着与撕裂,而远距生成的力量则为读者开放了体味人物关系的差异态 度和诗性居所,文本的细读方式成为对一切已知的批判和挑战 。
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
研究与技术丝绸JOURNALOFSILK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杨㊀馨aꎬ王文玲bꎬ焦梦卉aꎬ林㊀靖aꎬ郑㊀嵘a(东华大学a.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ꎻb.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ꎬ上海200050)摘要:元代织金锦作为中国历史上南北交融㊁中西合璧的物质文化体现ꎬ独具创造性ꎮ受常州弘阳纺织博物馆委托ꎬ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制定了标准化复原流程ꎬ对元代邹县李裕庵墓出土的 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 面料进行技术性复原ꎮ首先结合纳石失和金段子特点ꎬ对出土织物进行界定ꎬ具体复原过程参照图文互证法㊁文献参考法及实物考察法ꎬ涵盖颜色考证㊁纹样考证㊁材质考证及工艺考证ꎬ历经定色㊁制图㊁选料及织造完成了复原过程ꎮ本文后续采用模糊评价法完成了本次复原评价ꎬ进行了元代织金胸背的缝制ꎮ实践表明ꎬ以传统考古视角与现代纺织技术相结合的方式ꎬ可完成织金锦可视化实物的制作ꎮ关键词:元代ꎻ织金锦ꎻ复原考证ꎻ金段子ꎻ机织ꎻ模糊评价法中图分类号:TS941.26ꎻK876.9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3)11005608引用页码:111107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3.11.007收稿日期:20220817ꎻ修回日期:20231008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专项项目(13S1070241)作者简介:杨馨(1990)ꎬ女ꎬ实验师ꎬ主要从事艺工融合方向的纺织品设计ꎮ通信作者:郑嵘ꎬ教授ꎬrzheng@dhu.edu.cnꎮ㊀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ꎬ其以强大的武力结束了 华夏民族之文化ꎬ历数千载之演进ꎬ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的宋代ꎬ并在短短数年之内三次西征ꎬ席卷半个欧洲ꎮ其中织金锦作为典型的物质文化体现独具特色ꎬ盛极一时ꎮ织物加金技术最早出现于战国ꎬ但因 奢华逾制 ꎬ一直没有被大规模使用ꎬ直至隋唐时期其被作为波斯特产引入中国ꎬ称为 纳石失 (波斯语 Nasich 的译音)ꎮ后经历辽宋时期发展ꎬ织金锦在元代达到鼎盛ꎬ官作坊大事制造ꎬ民间竞相效仿ꎮ明清时期ꎬ这一特殊织物成为宫廷御用的贡品ꎬ正式得名 织金 ꎬ又称 库金 ꎮ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领域国潮的崛起ꎬ古代传统服饰逐渐进入大众生活视野ꎬ越来越多服饰经典元素被运用于现代设计中ꎮ元代织金锦历经起源㊁发展与衰落ꎬ近年来相关研究却呈现停滞状态ꎮ对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实践ꎬ一方面可对其历史内涵㊁艺术特色㊁纺织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ꎬ有助于全面理解这种特殊文化遗产随时代变迁的融合与流变ꎮ另一方面ꎬ由于纺织品质地脆弱不易保存ꎬ技术性复原实践的方式也有助于元代纺织品文物的复制与传承ꎬ可为当下织金锦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供些许经验ꎬ以供参考ꎮ1㊀元代织金锦概述织金锦是通过传统织造技术经纬交织形成的一种金线显花特殊丝织物ꎬ具有强烈光泽感ꎬ在古时用于帷幔㊁倚仗等ꎬ更主要用作贵族服饰面料深受推崇ꎮ元朝作为一个中原政权与游牧体制相结合的民族大融合时代ꎬ沿袭女真部族 金为德运 的传统认知ꎬ 身披金锦㊁高贵典雅 的审美倾向[1]ꎬ其 尚金之俗 结合中亚发达的织造技法ꎬ直接推动了织金技术的高度发展ꎬ达到鼎盛时期ꎮ其中元代织金锦作为南北交融㊁中西合璧的物质文化体现ꎬ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工艺内涵ꎬ尤其在纹样图案上表达出农耕与游牧民族的文化共融㊁织造技术方面呈现中原与中亚的技艺交汇ꎮ其开放多样㊁时代特征鲜明㊁独具创造性ꎬ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的瑰宝ꎮ围绕元代织金锦的相关记录可从历史文献中有所洞见ꎮ«云烟过眼录»曰: 衣服ꎬ贵者用浑金线为纳失失ꎬ或腰线绣通神襕ꎮ然上下均可服ꎬ等威不慎辨也ꎮ [2]«松漠纪闻»云:甘㊁凉㊁瓜㊁沙旧皆有族帐ꎬ后悉羁縻于西夏ꎬ唯居四郡外地者颇自为国ꎬ又善结金线ꎬ相瑟瑟为珥及巾环ꎮ织熟锦㊁熟绫㊁注丝㊁线罗等物ꎮ [3]可见各类古籍对元代织金锦的记载多限于65第60卷㊀第11期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描述层面ꎮ当代学者对织金锦的研究则多侧重于历史文化㊁审美取向㊁传统工艺发展等方向ꎬ苏轩等[4]比较分析了织金锦中纳石失及金段子在蒙元时代的流行情况ꎬ总结出织金锦的风靡是自然环境㊁文化背景㊁政治局势等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ꎻ廖军[5]总结了元代丝织物纹样的艺术特色ꎬ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与尚金之俗的融入形成了织金锦独特的风格ꎻ尚刚[6]对织金锦的起源与发展做了详细的综述ꎬ结合出土织物ꎬ从汉代织金锦由西亚的传入ꎬ到隋唐时期的兴起ꎬ再到蒙古国的鼎盛ꎬ详细剖析了其流变历程ꎮ一方面由于元代存世时间短ꎬ织金锦实物存量零散且多藏于国外㊁不易参照(图1)ꎬ围绕元代织金锦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呈下降趋势ꎮ另一方面ꎬ随着国潮服饰的兴起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服饰研究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结合呈上升态势ꎮ刘凯旋等[7]通过2D及3D技术对«簪花仕女图»中的侍女服饰进行了虚拟复原ꎬ在服装样板绘制及虚拟展示方面探索出一种新模式ꎻ张辉等[8]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对新疆尼雅出土服饰进行了数字化复原ꎬ同时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ꎬAHP)的评价体系ꎬ可对织物虚拟仿真的效果评价发挥作用ꎻ张妤静等[9]探索了基于新媒体场景下的唐陵雕塑数字化复原ꎬ构建可视化㊁能共享㊁易互动的数字资源ꎬ为其 本体 的延续㊁保存及研究开发提供了参考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ꎬ在运用以上数字化手段对古代纺织品保护进行技术赋能的同时ꎬ传统文化及工艺的延续也迫切需要新路径推动其活态传承ꎮ受常州弘阳纺织博物馆委托ꎬ本文尝试技术性复原了中国历代25件(套)女装实物展品ꎮ在此过程中关注到元代织金锦工艺难度高ꎬ尤其缺乏复原方面的系统性实践ꎬ导致当代国人对织金锦的认知普遍处于空白地带ꎬ其研究应用也面临挑战ꎮ本文以文化考证结合现代纺织技术的方式复原元代织金锦ꎬ有助于探讨传统考古与当代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ꎬ为织金锦文化的载体传播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ꎮ图1㊀国外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元代织金锦Fig.1㊀PartoftheYuanDynastywovengoldbrocadecollectedbyforeignmuseums2㊀元代织金锦标准化复原流程为真实还原元代织金锦ꎬ本文研究团队前期查阅文献探索了纺织品复原相关界定及其原则ꎮ复原研究需要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究以求文物原貌的再现ꎬ而技术性复原则需要结合实物及文献资料ꎬ运用现代技术性手法对色彩㊁纹样㊁工艺等方面一一考证ꎬ对非物质性制作技术进行实践再现[10]ꎮ本次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立足于以上复原考证要点ꎬ初步形成标准化复原流程ꎬ以期后续实物制作与古物风貌一致ꎮ其步骤主要分为复原考证㊁技术性复原及复原效果评价三个部分ꎬ如图2所示ꎮ在复原考证过程中ꎬ结合相关文献选择待复原的元代织金锦样品ꎬ以其为基础充分了解在颜色㊁纹样㊁材质㊁工艺上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ꎮ在技术性复原过程中ꎬ采用图文互证法㊁文献参考法及实物考察法相结合的方式ꎬ基于前期复原考证相关内容ꎬ进行定色㊁制图㊁选料及织造ꎬ完成复原过程ꎮ后续为合理评价复原效果ꎬ运用数理统计领域的模糊评价法ꎬ以考证元素为评价指标ꎬ结合专业评审意见进行综合评判ꎮ图2㊀织金锦标准化复原流程Fig.2㊀Standardizedrestorationprocessofwovengoldbrocade3㊀复原实物考证: 纳石失 和 金段子纳石失 和 金段子 作为元代织金锦的两大类别ꎬ在纹样风格㊁制作工艺㊁使用阶层等方面均有所差异[11]ꎮ据相关记载ꎬ 纳石失 一词为波斯语 Nasich 英译ꎬ主要沿袭西域的丝织传统ꎬ其纹样风格保留浓郁的西域风情ꎬ如对鸟㊁对兽㊁龙鱼甚至阿拉伯文字ꎬ处处对称ꎬ工整繁复ꎬ呈高度模式化ꎬ体现了蒙古国王族对伊斯兰文明的仰慕ꎮ金线制作工艺也多采用75Vol.60㊀No.11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片金或皮金ꎬ即将金箔赋予薄皮或棉纸之上ꎬ切至细条作为金线进行织造ꎮ 纳石失 多为官家制造ꎬ产量较小ꎬ布局上也多将金线显花部分露于表面ꎬ体现华贵之风格ꎮ而 金段子 则更多结合了汉地特色ꎬ纹样题材体现出汉族与游牧文明的结合ꎬ如鸟纹㊁花卉纹及古代传统吉祥纹样ꎮ金线采用片金或捻金ꎬ其中捻金通过搓捻手法将金箔固定于丝线或棉线上ꎮ金段子可将金线布满整个纹样ꎬ也可以妆花的方式织入金线ꎬ多产于民间作坊ꎮ在判定元代织金锦的过程中ꎬ纳石失与金段子无法单纯从以上的某一特性进行划分ꎬ具体需结合多种因素进行合理判断ꎮ据考证ꎬ1975年山东邹县文物保管所发掘元李裕庵墓ꎬ在棺内发现了丝㊁棉㊁麻等各类衣物55件ꎬ含斜纹绸棉袍㊁缠枝莲纹绸夹袍㊁杂宝云纹绸绵被㊁菱纹绸帮㊁素绸棉袄㊁棉被等ꎮ由于木棺内具有绝氧㊁恒温及中药防腐条件ꎬ随葬衣物保存较为完好ꎬ其中男尸身着由 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 织成的半壁胸背袍重见天日[12]ꎬ其出土实物如图3所示ꎮ图3㊀元李裕庵墓出土实物Fig.3㊀MaterialobjectsunearthedfromLiYu antombintheYuanDynasty据«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记载: 李裕庵名俨ꎬ字裕庵ꎮ«邹县续志»云: 元李俨山教谕ꎮ[12]可见李俨有儒学博士的称号ꎬ邹县亦是儒家学派主要人物孟轲的家乡ꎮ而结合 腊梅图案的夹袍似为文官袍服 的描述ꎬ一方面可推断李裕庵曾为邹县官绅ꎬ且位居职级较低的县学教谕ꎮ另一方面ꎬ 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 中的 梅 与 雀 均为典型的汉文化元素ꎬ结合墓主人的身份地位ꎬ初步判定该出土织物为 金段子 ꎮ4㊀复原考证及技术性复原4.1㊀颜色考证及定色出土随葬衣物由于年代久远ꎬ纺织品色彩已基本退却ꎬ只能根据残留色彩遗迹结合文献史料进行合理推断ꎮ元代尚金ꎬ但纺织品中对 金 的使用却体现出严格的官阶之分ꎮ«元史 舆服志»云: 职官除龙凤外ꎬ一品㊁二品服浑金花ꎬ三品服金答子ꎬ四品㊁五品服金袖ꎬ六品㊁七品服六花ꎬ八品㊁九品服四花ꎮ [13]可见低品阶官员服饰中可使用金色ꎬ但比例不宜过大ꎮ除金色以外ꎬ元代还流行白㊁青㊁褐三色ꎮ尤其在元代中期ꎬ褐色成为官吏㊁儒生及学生主要的服用之色ꎬ既没有黑色较为负面的寓意ꎬ耐穿性也较高ꎮ«至顺镇江志»中也曾提到生产的胸背中大量使用褐色[14]ꎮ结合出土纹样的色块组成及残留深绛色对纹样颜色进行初步还原ꎬ可推断该纹样由两色组成ꎬ背景为褐色ꎬ梅花㊁枝干和雀均为亮金色ꎬ为元代基本的两色织金如图4所示ꎮ图4㊀纹样颜色初步还原Fig.4㊀Initialrestorationofpatterncolor4.2㊀纹样考证及制图«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中对纹样内容做了以下具体描述: 胸前和背后各织有一幅喜鹊闹梅的图案ꎮ一株枝干弯曲的梅树ꎬ梅花盛开ꎬ上下共有两对喜鹊栖在树上ꎮ在缝制袍服时需要精确的对合ꎬ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图案ꎮ 该出土衣片身长130cm㊁袖长30cm㊁袖口38cm㊁下摆136cmꎬ须根据实物原尺寸等比例复原纹样的大小ꎬ本文结合织造相关要求ꎬ确定该纹样为22.5cmˑ22.5cm的四方连续花回ꎮ梅花在元代织物中出现概率不及牡丹或莲ꎬ但作为几何骨架与喜鹊㊁球路纹或铜钱纹组合使用可表达幸福美满之意ꎬ尤其 雀 与 梅 的结合ꎬ寓意 喜上眉梢 ꎮ梅花在元代纺织品中常见的表达形式为 正面花头 及 半侧面花头 ꎮ前者常作为底纹ꎬ而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中则表现为写实性的半侧面花头ꎮ结合实物现有图案轮廓与颜色考证结果ꎬ本文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样描绘及花回制作ꎮ因出土纹样模糊ꎬ在制作花回过程中须充分参照纹样原貌ꎬ结合纹样的完整性及美学表达效果对四方连续连接处进行合理推断及补充ꎬ加入相关颜色信息ꎬ其纹样还原后为单个纹样分别沿左右及上下形成的循环ꎬ如图5所示ꎮ85第60卷㊀第11期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图5㊀纹样还原图示Fig.5㊀Patternrestorationdiagram4.3㊀材质考证及选料织金锦是以金线显花的特殊丝织物ꎮ其中金线作为其主要材质ꎬ在制作上有捻金法及片金法[6]ꎮ捻金法是将金箔捻为金丝同丝线交织而成ꎬ光泽较暗淡ꎬ但坚固实用ꎮ片金法是直接将金箔切成细直长条直接应用在织造过程中ꎬ特点是金光闪闪ꎬ体现华贵的风格ꎮ通过片金法制作的纱线通常较粗ꎬ呈细长的片状结构ꎬ与拟复原的出土实物不符ꎬ该纹样使用捻金法制作金线的可能性较大ꎮ无论是捻金法还是片金法ꎬ在古时都得来不易ꎮ结合现存的各类织金锦实物进行的织物组织结构分析ꎬ金线作为纬纱的情况较为普遍ꎮ随着科技的进步ꎬ捻金线的材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ꎮ元代使用在织金锦中的真金线及其相关工艺现已失传ꎬ却出现了以铜或者其他金属加捻制作成包芯纱的非真金线ꎬ其外观与真金线十分接近ꎮ结合上述色彩还原信息ꎬ经过前期市场调研ꎬ本文拟使用的一种深褐色加捻长丝为经纱ꎬ一种服用金线为纬纱ꎬ其纱线规格如表1所示ꎮ据记载ꎬ大多数元代织金锦经纬纱粗细差异较大ꎬ主要是由于当时金线制作工艺存在局限ꎬ技术上达不到太细的要求ꎬ因此织金锦中纬线细度普遍粗于经线细度ꎮ表1㊀复原织物纱线规格Tab.1㊀Yarnspecificationsofrestoredfabrics4.4㊀工艺考证及织造元代织金锦织造工艺极其丰富ꎬ各类工艺及其相关说明如表2所示ꎮ从织造学的角度出发ꎬ在组织结构上有平纹绢㊁斜纹菱㊁缎㊁罗及缂丝等ꎮ平纹绢虽为组织结构较为紧密的平纹ꎬ但每平方厘米仅有50~60根经纬线ꎬ材质轻薄ꎬ多用于里衣ꎻ斜纹菱面料表面有明显的斜线纹路ꎬ柔软且耐用ꎻ缎作为服饰外衣常用组织结构ꎬ浮线较长㊁光亮柔顺ꎻ罗为绞纱组织ꎬ呈网眼结构ꎬ通风透凉ꎬ适合制作夏季服饰ꎻ缂丝学术定义为通经断纬 的特殊纺织工艺ꎬ极具艺术装饰性ꎬ尤其缂丝织金ꎬ异常珍贵ꎬ在贵族阶层中才可见到ꎮ蒙古国时期胸背实物制造技术以织为主ꎬ但其制作工艺却没有明确记载ꎮ基于以上分析ꎬ拟复原织物组织结构上为 缎 的可能性较大ꎬ其作为胸背外衣ꎬ既保证有较高的耐穿性ꎬ又能体现其华贵之风格ꎮ表2㊀元代织金锦各类工艺及相关说明Tab.2㊀Variouscrafts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andrelatedexplanations通梭意为将金线作为纬纱全部织入ꎬ从纹样的一侧贯穿到另一侧ꎻ而挖梭则根据织物纹样的设计情况部分织入ꎬ也俗称妆金 或 挖花 ꎮ结合出土实物考证ꎬ该纹样颜色仅为两色ꎬ纹样呈全幅排列ꎬ表面显金部分纹样明显ꎬ为典型的通梭投梭方式ꎮ此外ꎬ复杂的织金锦会在纬纱排列方式及特殊连接方式上有所添加ꎮ如纬纱排列方式分为全越和半越ꎬ全越与半越均为地纬与金纬混合排列ꎬ但全越地纬与金纬排列比为1︰1ꎬ95Vol.60㊀No.11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半越地纬与金纬排列比则为2︰1ꎬ因此全越织物比半越织物金纱比例更大ꎮ特殊连接方式里分为地经接结与特经接结ꎬ均为复杂的多层结构ꎬ织金效果更加丰富多样ꎮ其中地经接结为一组经丝与两组纬丝(一组地纬㊁一组金纬)交织ꎬ特经接结以两组经丝为基础ꎬ一组与地纬交织ꎬ一组用于固结金线ꎮ因本次拟复原织金锦结构较为简单ꎬ以上工艺均不涉及ꎮ使用纹织CAD软件制作图样纹版ꎬ上机打样面料采用Evergreen ̄J大提花织机进行织造ꎬ具体工艺参数如表3 表5所示ꎮ选用30S双股的加捻棕色长丝作为经纱ꎬ16S金线为纬纱ꎬ纹样主体选用8枚纬面缎纹ꎬ为保证织造时经纱张力均匀ꎬ边纱选用2上2下方平组织ꎮ织物幅宽90cmꎬ织机装造为一吊一ꎬ可循环排花4次ꎮ织造过程中机速约为30min/mꎬ全程自动完成织造ꎮ表3㊀面料成品规格Tab.3㊀Fabricspecifications表4㊀上机工艺参数Tab.4㊀Machinerunningprocessparameters表5㊀织物组织结构Tab.5㊀Wovenfabricsstructure面料制作过程中ꎬ须历经整经㊁穿结经㊁织造等工艺流程ꎬ如图6所示ꎮ具体实践过程中ꎬ须注意工艺相关参数的调节ꎮ图6㊀整经㊁穿结经及织造Fig.6㊀Warpingꎬtyingandweaving5㊀复原效果评价本次面料的技术性复原最终织造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面料约10mꎮ为评价本次织物复原效果ꎬ参考相关文献综合复原考证要素拟采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 对织金锦面料的复原进行综合评价[8]ꎬ其流程如下:1)设定评价指标UꎬU=(u1ꎬu2ꎬu3ꎬu4)=(颜色ꎬ纹样ꎬ材质ꎬ工艺)ꎮ2)设定评价尺度VꎬV=(v1ꎬv2ꎬv3ꎬv4ꎬv5)=(非常差ꎬ差ꎬ一般ꎬ好ꎬ非常好)ꎮ3)采用秩和运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ꎮ由纺织工程㊁面料设计和纺织品复原方向的5位专家组成评委ꎬ对复原效果4项指标进行重要程度排序ꎬ分数 1~4 代表重要程度依次递减ꎬ如表6所示ꎮ表6㊀复原效果重要程度排序Tab.6㊀Priorityrankingofrestorationeffectindicators专家编号颜色纹样材质工艺P1132P2241㊀㊀4)计算权重前须对专家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ꎮ假设5位专家对复原效果指标评价重要度意见不一致ꎬ须计算06第60卷㊀第11期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统计量:X2=m(n-1)ðR2j-(ðRj)2/n12-1m2(n3-n)(1)式中:X2为统计量ꎬRj为1~4个评价指标的秩和ꎬm为专家个数ꎬn为指标个数ꎮ由式(1)计算可得X2=12.12ꎬ取显著性水平α=0.025ꎬ自由度df=3ꎬ查表得X20.025(3)=9.35ꎮ因为X2=12.12>9 35ꎬ可认为5位专家的意见是显著一致的ꎮ5)计算复原评价指标权重ꎮ其公式如下:aj=2[m(1+n)-Rj][mn(1+n)](2)式中:aj表示评价指标权重得分ꎬRj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秩和ꎬm为专家个数ꎬn为评价指标数ꎮ由式(2)计算可得a1=0.16ꎬa2=0.36ꎬa3=0.14ꎬa4=0 34ꎬ即各评价指标权重A=(0.16ꎬ0.36ꎬ0.14ꎬ0.34)ꎮ6)构建评价矩阵ꎮ采用问卷调研的形式对纺织产品设计系相关研究方向的40名研究生进行调研ꎬ其中有效问卷37份ꎬ有效率达92.5%ꎮ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后ꎬ结果如表7所示ꎮ表7㊀复原效果评价汇总Tab.7㊀RecoveryeffectevaluationsummaryR=000.320.580.10000.300.620.08000.480.440.08000.210.560.23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7)复原效果综合评价ꎮ公式B=A R计算得:B=[0.16㊀0.36㊀0.14㊀0.34] 000.320.580.10000.300.620.08000.480.440.08000.210.560.23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0㊀0㊀0.30㊀0.57㊀0.13]综上结论表明ꎬ30%评价者认为复原效果 一般 ꎬ57%评价者认为复原效果 好 ꎬ13%评价者认为复原效果 非常好 ꎮ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ꎬ本次织金锦面料复原效果为 好 ꎮ6㊀实物制作面料复原完成后结合出土纹样的服饰版型ꎬ将面料制作为元代织金锦半袖实物ꎬ如图7所示ꎮ该实物仿照元代胸背制法ꎬ 胸背 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通制条格 服色»中ꎬ其产地甚广ꎬ包括陕西㊁苏州㊁镇江和宁波ꎮ同时ꎬ随着蒙古国的快速扩张ꎬ胸背传入西亚后对当地服饰产生了重大影响ꎮ胸背的特点在于通过织造㊁刺绣或印花一次成型ꎬ和明代将染织绣品补缀于服装之上的 补子 有所不同ꎮ图7㊀元代织金锦面料及半袖实物Fig.7㊀PhysicalgoldbrocadefabricandhalfsleeveoftheYuanDynasty7㊀结㊀语实践证明ꎬ遵循元代织金锦面料标准化复原流程ꎬ本文以考古视角结合现代纺织技术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应的技术性复原ꎮ除去色彩㊁纹样㊁材质等方面的考证ꎬ在织金锦复原的织造方面ꎬ需要结合具体的考证结果完成工艺参数定制㊁上机纹版制作及织造实践ꎮ本次选用镀金包芯纱模拟捻金纬纱ꎬ采用通梭这种较为简单的织造方式进行了尝试ꎮ但织金锦内涵ꎬ尤其织金锦中纳石失和金段子织造工艺的丰富性与变化性在复原过程中任重道远ꎬ也期待后续更多研究人员能够参与探索ꎬ以技术性实践的方式还原古时织金锦风貌ꎬ为织金锦的创新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视化参考ꎬ也为基于商业性需求的纺织品复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ꎮ«丝绸»官网下载㊀中国知网下载参考文献:[1]张蓓蓓ꎬ束霞平.元代服饰面料织造中的尚金之俗[J].丝绸ꎬ2012ꎬ49(12):65 ̄71.ZHANGBeibeiꎬSHUXiaping.GoldfashioninapparelfabricweavinginYuanDynasty[J].JournalofSilkꎬ2012ꎬ49(12):65 ̄71.[2]周密.云烟过眼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ꎬ1982:2 ̄20.16Vol.60㊀No.11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ZHOUMi.CloudPassingThroughtheEye[M].Shanghai:ShanghaiPeople sFineArtsPublishingHouseꎬ1982:2 ̄20. [3]洪皓.松漠纪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ꎬ1986:15 ̄16.HONGHao.PineDesertDisciplineSmell[M].Changchun:JilinLiteratureandHistoryPressꎬ1986:15 ̄16.[4]苏轩ꎬ杨小明.织金锦及其在蒙元时期的流行[J].纺织科技进展ꎬ2012(3):22 ̄25.SUXuanꎬYAGNXiaoming.Gold ̄weavingfabricanditspopularityintheMongol ̄Yuanperiod[J].ProgressinTextileScience&Technologyꎬ2012(3):22 ̄25.[5]廖军.元代丝绸纹样的艺术特色及尚金习俗[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ꎬ2000(4):8 ̄10.LIAOJun.Ontheartistryandgold ̄worshipcustomofsilkpatternduringtheYuanDynasty[J].JournalofChinaTextileUniversityꎬ2000(4):8 ̄10.[6]尚刚.元代的织金锦[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ꎬ1995(6):63 ̄71.SHANGGang.YuanDynastywovengoldbrocade[J].ChineseCulture:TraditionandModernizationꎬ1995(6):63 ̄71. [7]刘凯旋ꎬ李晓宁ꎬ朱春.«簪花仕女图»仕女服饰复原研究[J].丝绸ꎬ2022ꎬ59(5):59 ̄67.LIUKaixuanꎬLIXiaoningꎬZHUChun.Studyontherestorationofladies costumesinBeautiesWearingFlowers[J].JournalofSilkꎬ2022ꎬ59(5):59 ̄67.[8]张辉ꎬ信晓瑜ꎬ马嘉琪ꎬ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疆尼雅出土服饰虚拟复原效果评价[J].毛纺科技ꎬ2022ꎬ50(4):66 ̄72.ZHANGHuiꎬXINXiaoyuꎬMAJiaqiꎬetal.EvaluationofvirtualrestorationeffectofNiyaunearthedclothinginXinjiangbasedonAHP[J].WoolTextileJournalꎬ2022ꎬ50(4):66 ̄72. [9]张辉ꎬ张妤静.唐帝陵雕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J].装饰ꎬ2022(4):127 ̄129.ZHANGHuiꎬZHANGYujing.StudyondigitaldisseminationofculturalheritageofTangMausoleumSculpture[J].ZHUANGSHIꎬ2022(4):127 ̄129.[10]包铭新.西域异服: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ꎬ2007:5 ̄20.BAOMingxin.DifferentCostumesintheWesternRegions:AStudyontheRestorationofAncientCostumesUnearthedfromtheSilkRoad[M].Shanghai:DonghuaUniversiryPressꎬ2007:5 ̄20.[11]茅惠伟.蒙元织金锦之纳石失与金段子的比较研究[J].丝绸ꎬ2014ꎬ51(8):45 ̄50.MAOHuiwei.ComparativestudyofNasijandJinduanziofMongolandYuanDynasty[J].JournalofSilkꎬ2014ꎬ51(8):45 ̄50. [12]王轩.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J].文物ꎬ1978(4):14 ̄20.WANGXuan.LIYu antombcleaningbriefinYuanDynasty[J].CulturalRelicsꎬ1978(4):14 ̄20.[13]宋濂.元史 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6:1 ̄8.SONGLian.YuFuZhiofYuanHistory[M].Beijing:ZhonghuaBookCompanyꎬ1976:1 ̄8.[14]俞希鲁.至顺镇江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ꎬ1999:9 ̄13.YUXilu.ZhiShunZhenJiangZhi[M].Nanjing:JiangsuAncientBooksPublishingHouseꎬ1999:9 ̄13.26第60卷㊀第11期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YANGXinaWANGWenlingbJIAOMenghuiaLINJingaZHENGRongaa.ShanghaiInternationalFashionInnovationCenter b.CollegeofFashionandDesign DonghuaUniversity Shanghai200050China Abstract 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 asacombinationofnorthernandsouthernelementsinChinesehistory andembodimentofmaterialcultureofintegrationofChinaandtheWest isuniqueandcreative.Inrecentyearswiththeriseofthenationaltideinculturalandcreativefield ancienttraditionalclothinghasgraduallyenteredthepubliceye andmoreandmoreclassicelementsofclothinghavebeenappliedtomoderndesign.The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experiencedorigin developmentanddecline butrelatedresearchhasstagnatedinrecentyears.CommissionedbyChangzhouHongyangTextileMuseum wedevelopedastandardizedrestorationprocessthroughliteraturereview andproceededtechnicalrestorationof SquareDiamondDarkFlowerSilkwithPlumBlossomandFinchPatternsunearthedfromLiYu anTombofZoucountyintheYuanDynasty.Firstofall theunearthedfabricwasdefined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NasichandJinduanzi.Nasichismostlymadebyofficials theoutputissmall andthelayoutisalsomostlyexposedtothesurfaceofthegoldthreadflowerpart.ItspatternstyleretainsastrongWesternstyle suchasbirds beasts dragons fishes evenArabiccharacters whicharesymmetrical orderlyandcomplex andhighlypatterned reflectingtheadmirationoftheMongolianroyalfamilyforIslamiccivilization.Jinduanziismainlycombined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andthepatternthemereflectsthecombinationofHanandnomadiccivilization suchasbirdpattern flowerpatternandancienttraditionalauspiciouspattern.Consideringthedescriptionthat thepaddedrobewithaplumpatternseemstobeacivilservantrobe weinferredthatLiYu anwasprobablyanofficialinZoucounty withalowrankintermsofcountyeducationandteachinginstruction.Inthemeanwhile the plumblossom and finch in SquareDiamondDarkFlowerSilkwithPlumBlossomandFinchPatterns aretypicalelementsofHanculture.Combinedwiththeidentityofthetombowner theunearthedfabricispreliminarilydeterminedas Jinduanzi .Thespecificrestorationprocessreferstothegraphiccross ̄proofmethod literaturereferencemethodandphysicalinspectionmethod includingcolorverification patternverification materialverificationandtechnicalverification.Aftercolordetermination drawing materialselectionandweaving therestorationprocessiscompleted.Basedonthecolorresearchandthedescriptionofancientliterature itisinferredthatthepatternisabasictwo ̄yarn ̄dyed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Thebackgroundisbrown whiletheplumblossoms branchesandfinchesarebrightgold.Accordingtotheoriginalsizeoftherealpattern thepatternwasrestoredinequalproportion.Combinedwiththerelevantrequirementsofweaving thepatternwasdeterminedtobeofasquarecontinuouscyclewithasizeof22.5cmˑ22.5cm.Photoshopwasusedtodescribethepatternandmakethepatterncycle.Bycomparingthedifferencebetweenthe twistinggoldmethod andthe slicegoldmethod inmaterialresearch itisconcludedthatthepatternismorelikelytobemadeofgoldthreadbytwistinggoldmethod.Duetothelimitationsofgoldthreadproductionatthattime thethinnessrequirementscouldnotbemettechnically sofinenessoftheweftofthewovengoldbrocadewasgenerallythickerthanthatofthewarp.Intheprocessresearch theweaveoftherestoredfabricis satin .Asachestcoat itnotonlyguaranteeshighdurabilitybutalsoreflectsitsluxuriousstyle.Inaddition thepatternisarrangedinfullwidth andthepatternonthesurfacewithgoldisobvious indicatingtypicalshuttlepickingmethod.Fabricrestorationhasgonethroughwarping warpthreadingweavingandotherprocesses and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adjustmentofprocess ̄relatedparametersinthepractice.Wethenusedfuzzyevaluationmethodtocompletetherestorationevaluation.Theresultsshowedthat30%oftheevaluatorsbelievedthattherestorationeffectwas average 57%believedthattherestorationeffectwas good and13%heldthattherestorationeffectwas verygood .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maximummembership therecoveryeffectofwovengoldbrocadeisconsideredtobe good .Thepracticeshowsthatthevisualobjectofwovengoldbrocadecanbemadeby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archaeologicalperspectivewithmoderntextiletechnology.Inthisstudy werestore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bycombiningculturalresearchwithmoderntextiletechnology whichcandeeplyanalyzeitshistoricalconnotation artisticcharacteristics textiletechnologyandotheraspects contributetothefullunderstandingoftheintegrationandevolutionofthisspecialculturalheritagewiththechangesofthetimes andexploringthemutualrelationshipbetweentraditionalarchaeologyandcontemporaryscienceandtechnology soastoprovideanewresearchperspectiveforthecarriertransmissionofwovengoldbrocadeculture.Keywords theYuanDynasty wovengoldbrocade restorationverification Jinduanzi weaving fuzzyevaluation36。
贺祥麟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成果
贺祥麟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成果莎士比亚是中国学者研究最多的外国作家之一, 中国已成为“莎士比亚又一片温暖的家园”。
莎学在国内可谓一门显学, 因为“在上帝之后, 莎士比亚决定了一切”。
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道路上, 贺祥麟是一位领路人。
他自称“莎迷”, 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 积极探究莎剧内蕴。
进入大学和研究生院后, 贺祥麟有了更多机会观摩莎剧。
1950年春, 贺祥麟回到祖国, 在高校讲授莎士比亚课程, “为中国的英语教育、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莎士比亚研究文集》(1982) 是贺祥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研究莎士比亚的文集。
1984年,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1564-1616》, 该书收录了贺祥麟前期的莎士比亚研究成果。
贺祥麟是中国莎学研究的探索者, 其莎评是中国乃至世界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研究过程中, 贺祥麟主要采用了阶级分析法, 始终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依据考察莎剧, 对中国莎学界的研究成果有肯定也有质疑, 具有科学的辩证思维。
贺祥麟提出哈姆莱特因没有机会而导致复仇的延宕, 这一结论值得商榷。
其实, 哈姆莱特的延宕是莎士比亚在创作技巧上欠缺“不忍之心”所致, 同时, 该作品也没有写出值得当代读者尊重的人世。
一人文主义思想是贺祥麟一生从事莎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不同时期的文章中, 他都呼吁中国学者加强对人文主义的关注, 并强调一个作家应该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贺祥麟曾以现代派文学为例, 指出尽管“现代派作家丧失自我, 轻残生活, 视人类为虫夯, 对未来看不见前途, 把世界看得漆黑一团”, 但不可否认, 其与人文主义传统依然一脉相承。
贺祥麟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依据研究莎士比亚, 高屋建瓴, 为早期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在关于《威尼斯商人》的研究中, 贺祥麟认为莎士比亚从人文主义者的立场谴责了放高利贷者夏洛克, 而商业资本家安东尼奥却是一个高尚的人物。
阐释、改编与传播、莎士比亚跨越时空
第13卷第1期2013年3月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13,No.1Mar.2013收稿日期:2013-02-25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莎士比亚作品的媒体重构与传播研究”(11BWW039)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培希(1973—),男,安徽定远人,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
E-mail:huangpeixi@dhu.edu.cn① “莎士比亚跨越时空”是“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的大会主题。
该论坛由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主办,杨林贵教授主持,于2011年10月15日在东华大学举行。
大会云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地40多个学校和机构的一百多名学者,围绕该主题进行了研讨。
阐释、改编与传播———莎士比亚跨越时空黄培希(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摘要: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能够跨越时空,属于整个世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作品的文本阐释研究是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重要前提,是莎士比亚研究的基础一环,也是莎士比亚研究的源泉和动力。
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和新的文学研究视角的出现,学者们不断将莎士比亚作品置于新的背景之下,从新的视角对其加以阐释。
改编是一种传承,是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
对改编及其遵循的原则进行研究将为改编提供理论指导;对改编后的作品进行研究,将促进改编质量的提高。
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是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集中体现。
对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培养适合传播莎士比亚的语境,对改编作品的本土化思考以及传播手段的研究,都将促使莎士比亚得到更好的传播。
关键词:莎士比亚;阐释;改编;传播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34(2013)01-0019-05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被誉为“时代的灵魂”[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综述
( 二) 能引 导 中国人 到现 代 的人 生 问题 , 与现 代 的 思
想 相接 触 ” 。莎 剧 无 法 满 足 现 实需 要 , 所 以翻 译 它 们 不够 经 济 实 用 。 而 支 持 翻 译 莎剧 的 郭 沫 若 则 在
如 西 方学 术 界 一样 , 中 国文 人对 莎士 比亚也 有
2 0 l 5年 4月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V0 l _ 3l No . 2
O U l 3 f l a l o f No r t h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Wa t e r Re s o u r c e s a n d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AD r . 2 0 1 5
二 十 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中 国 莎 士 比 亚 研 究 综 述
温松 峰
( 郑州轻工业 学院 外 国语学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2 )
摘
要: 二 十世 纪二 三十年代 , 中国的莎学研究起步 , 主要是 译介 西方的研究成 果。与西方 学界相 同, 中国文人 对 莎士比亚也有 着矛盾 的接 受态度 , 有人 称颂 , 有人贬低 , 也有 早期反对 、 后期提倡 的。尤其是 茅盾 , 后 期对 莎士 比亚的现 实主 义意 义进行深刻解析 , 直接服务于 当时的政治 需要 。梁 实秋 则坚持 莎剧的人 性论和无 阶级性 , 认 为莎剧描绘 了普遍 的人 性 , 莎士 r E , P _ 和其剧作都 不具有 阶级性 , 不能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东华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中期成果暨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成立汇报会
东华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中期成果暨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成立汇报会
沪莎
【期刊名称】《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2012年10月30日下午,外语学院举行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中期成果暨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成立汇报会”。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应杨林贵教授之邀来参加“2012年上海莎士比亚国际学术论坛”的国际国内莎学专家,包括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PeterHolbrook;国际莎学会上任主席外语学院名誉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Jill Levenson;重庆莎士比亚协会副会长、四川外语学院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李伟民教授;
【总页数】1页(P47-47)
【作者】沪莎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
【相关文献】
1.第十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暨“长宁·东华时尚周”即将在东华大学拉开序幕 [J], 无
2.“2018年功能性纺织品新技术论坛暨东华大学《产业用纺织品》杯优秀论文颁
奖会议”在南昌举行 [J],
3.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服研究所举行揭牌仪式 [J],
4.东华大学完成“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工作 [J],
5.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服研究所举行揭牌仪式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作者:李霓来源:《出版广角》2017年第19期【摘要】伟大的艺术家莎士比亚一直是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风向标和关注热点,如歌德所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二十世纪莎评简史》采用珍珠项链般的历史叙事手法,内容详实,结构脉络清晰,将20世纪西方莎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客观而又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对于研究20世纪西方莎士比亚文学批评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宝贵的史料价值,也为莎士比亚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莎士比亚;《二十世纪莎评简史》;历史叙事【作者单位】李霓,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文学批评蓬勃发展,文学批评流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无论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潮流的此消彼长,还是研究重点的两次重要转移(从作者到文本,从文本到读者),抑或是非理性和语言论的两大转向,西方文学批评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20世纪由此被誉为“批评的时代”。
在整个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领域,恐怕没有哪位作家能够像莎士比亚一样受到如此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和关注。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源自莎翁的谚语式句子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莎剧的开放性。
如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衍生的“红学”一样,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催生了百年的莎学研究。
不朽作品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它在不同时代被不断重新解读,被赋予新的意义。
正如歌德对莎士比亚的著名评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被视为莎评常试常新、永无止境的真实写照。
只要文学批评不断推陈出新,莎评的生命力就不会枯竭;只要莎评不断向前发展,莎评史的研究就自有其价值。
通过研究不同时代的莎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正如T·S·艾略特所言:“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人对莎士比亚的观点已然成为过去300年来变化与发展中的欧洲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二十世纪莎评简史》是由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辛雅敏主编的一部学术专著,它以20世纪西方莎评史为研究对象,以布拉德雷、斯托尔、蒂利亚德、奈特、格林布拉特等重要莎评家的观点为中心,从人物心理批评到历史主义批评,从形式主义批评到政治文化批评,作者将20世纪重要莎评家的经典论述穿针引线般地连缀成一部莎评史的图景和概貌。
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第三届)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分会年会
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第三届)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分会年会主题:莎士比亚与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地点:上海时间:2021年10月22—24日主办: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莎士比亚研究所协办: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分会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会务联系:shksl00@往届论坛信息:/sha/zbhd/main.psp一切文化跨人他种文化都必然产生比较、评鉴与合理吸收等问题。
本届论坛鼓励参与者 从跨文化,尤其是比较文化角度思考莎士比亚问题,但会议不局限于这个主题。
莎士比亚的 创作往往具有跨文化性质,其作品在全球的传播更是构成一种普遍的跨文化现象,但是这种 跨文化现象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却极需要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比较,以厘定 莎士比亚文化现象与他种文化现象的根本区别。
本论坛以跨文化主题为出发点,盛情邀请莎学同仁探讨下列话题:•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跨文化现象(比如跨种族婚姻等)•其他方式和性质的跨文化接触(比如涉及跨性别、跨阶层等)•莎士比亚创作与其素材的跨文化互文关系•莎士比亚与古典作家的跨文化接触•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创作的跨时代跨文化影响•莎士比亚与其他国家作家的比较研究(比如与汤显祖、塞万提斯)•莎士比亚传播过程中的跨文化、跨时空、跨媒体重构•影视莎士比亚与多元文化时代•莎士比亚在世界各国的接受和传播问题•莎士比亚翻译及跨文化文本的生成•欧美跨文化剧场中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话剧及戏曲改编•跨文化莎士比亚与全球化、本土化问题•流行文化与莎士比亚(如上范围仅供参考,本论坛也欢迎其他相关话题的论文)请在2021年9月1日前发送摘要及简历到指定邮箱,参会时需完成全稿。
参会回执另发。
最后,愿中国学者与全球的莎学同仁分享最新莎学成果及抗击疫情的卓越成就!• 197 •S h an g h ai In tern ation al S h a k esp e a re F o ru m( 3rd )Theme:Shakespeare and Intercultural EngagementPlace:ShanghaiTime:October22-24, 2021Host:Shakespeare Institute at Donghua Universit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hakespeare Association of ChinaContact:Conference Secretary by email:shksl00@(preferred)or by phone: 001-86-21-67792446For information on past forums,see /sha/zbhd/main.psp“Every engagement with a Shakespearean text is necessarily intercultural”—Antony Tatlow While participants are not restrained to this theme for presenting at the forum,they are encouraged to think what cues may be drawn from this turn of the century aphorism.Whether we deem Shakespeare's early modern past as another culture or our present as yet an other culture of the future,we have witnessed,with or without Tatlow,distinct forms of interculturalism and various levels of interculturalness in the creation as well as performances and readings of the Bard’s text. We may wonder how his text can be an intercultural artifact or what is intercultural Shakespeare, and in what ways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such text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round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and perhaps,in its challenge or even subversion by unilateralism and the current pandemic of COVID 19.We might well consider,in addition,a sort of interculture as a state of Shakespearean existence or perhaps an arguable site of deviation from his “original”entity,in the history of his reception in specifically local as well as global context such as,in his home country and othe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and in any land where his text is “appropriated.”This forumthus takes interculture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and invites papers to reflect on what intercultural Shakespeare means and what has happened to Shakespeare around the globe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beyond.Papers may explore various levels of intercultural engagement—as may be across language,ethnicity,gender,class,or age——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Shakespearean text.Such categorization can even go further as qualifies the crossing of any observable“cultural”boundary,e.g.,between textual and theatrical constructions or reconstructions, or between stage and movie or any other modem medium.Please submit paper proposals or abstracts for consideration,along with brief academic bios, by September 1, 2021. Complete drafts are due a week before the conference or the latest as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permits.Finally,in a non-academic note,we hope such an intercultural theme about Shakespeare provides interested scholars some relief from the tension of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the virus.• 198 •。
东华大学表演考试题目及答案
东华大学表演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表演艺术中,“第四面墙”是指什么?A. 舞台的第四面幕布B. 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虚构屏障C. 演员与导演之间的沟通障碍D. 舞台灯光的第四个光源答案:B2. 在表演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的是什么?A. 完全的即兴表演B. 演员的自然反应C. 角色的情感记忆D. 剧本的忠实再现答案:C3. 下列哪位是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和表演理论家?A. 莎士比亚B.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C. 莫里哀D. 达·芬奇答案:B4. 在表演中,“独白”通常用于表达什么?A. 角色的内心想法B. 角色的过去经历C. 角色的对话台词D. 剧情的背景介绍答案:A5. “Meisner技术”是由哪位美国演员和导演创立的?A. 李·斯特拉斯伯格B. 乌塔·哈根C. 桑福德·梅斯纳D. 艾尔·帕西诺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表演中的“角色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角色分析通常包括角色的背景故事、性格特点、动机、目标、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以及角色在剧情中的发展变化等方面。
2. 描述一下“即兴表演”在表演训练中的作用。
答案:即兴表演在表演训练中有助于提高演员的应变能力、创造力和沟通技巧。
它训练演员在没有预设台词和剧情的情况下,根据当下的情境做出反应,这对于培养演员的直觉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3. 解释“舞台区位”是什么,并说明其在表演中的重要性。
答案:舞台区位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和空间使用。
它对于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增强戏剧效果和表达剧情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4. 什么是“角色的潜台词”?请举例说明。
答案:角色的潜台词是指角色在台词之下的真实意图和感受,这些通常不会直接表达出来。
例如,当一个角色说“我很好”时,潜台词可能是“我其实很伤心,但我不愿意让你知道”。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情感记忆”在演员表演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及国内研究进路述评
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及国内研究进路述评
张琳;尚睿
【期刊名称】《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1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以及进路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渊源深厚.这种关系不仅是对基督教和<圣经>思想的宣扬,也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这种斟酌与反思既表现在其作品浅层结构上,又深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运用现代理性思维,借助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放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的空间做审视与剖析,无疑是对莎学研究的
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张琳;尚睿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安徽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安徽淮
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2
【相关文献】
1.国内语言政策研究述评:热点、主题及趋势—基于CNKI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
析 [J], 贾连庆
2.国内《威尼斯商人》主题思想研究述评 [J], 邓楠;郭旭明
3.国内外主题餐厅研究述评 [J], 梁心见;杨洋;熊鸣忠;
4.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国内研究进展述评 [J], 姜冠兰;张敏
5.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现状及主题述评 [J], 宋跃芬;潘文华;田起香;张卫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莎翁400:莎士比亚研究总序
致莎翁400:莎士比亚研究总序
杨林贵
【期刊名称】《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年(卷),期】2015(005)001
【摘要】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编辑了一套大型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学术丛书。
该系列丛书既是为第10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这一盛会献礼,也是为了让对莎士比亚研究感兴趣的年青一代更多了解世界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莎学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莎学向更加广阔的空间拓展做好准备。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杨林贵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3
【相关文献】
1.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J], ;
2.纪念莎士比亚40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年会会议通知 [J], ;
3.致莎翁450——“中国莎士比亚论丛”第一系列总序 [J], 杨林贵;
4.莎翁不觉江淮远,隔空犹唱黄梅韵——莎士比亚研究在安徽 [J], 田朝绪
5.结晶器脉冲磁致振荡技术对HRB400EG螺纹钢铸坯质量的影响 [J], 许英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通知
2016年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年(卷),期】2015(005)001
【摘要】“2016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将于9月11~14日在东华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由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及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主办,与“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同期举行,参会者参加戏剧节部分活动。
论坛邀请10余位重要国际嘉宾前来,与国内知名莎学专家、外国文学学者进行互动研讨。
论坛欢迎研究生参加,提交论文并参加会议研讨者免除会务费。
请在2016年7月1日以前递交论文稿或者摘要(中英文)。
【总页数】1页(P14-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3
【相关文献】
1.“2016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和“2016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暨首届中华戏剧学刊联盟学术会议”隆重开幕 [J], ;
2.莎士比亚跨越时空——阐释、改编与传播——从2011年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看国际莎士比亚研究 [J], 黄培希;杨林贵;
3.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会议通知 [J], 大会组委会
4.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会议通知 [J], 大会组委会
5.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会议通知 [J], 大会组委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敬世界的莎士比亚,悼念最杰出的莎士比亚目录学家
致敬世界的莎士比亚,悼念最杰出的莎士比亚目录学家
杨林贵
【期刊名称】《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年(卷),期】2016(006)001
【摘要】《世界莎士比亚索引》主编、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JimHarner教授是世界最杰出的莎士比亚目录学家,生前出版著作及编著30余部,其中《文学研究指南》是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指定书目,多次再版,获得美国出版学会优秀成果奖。
他主编的《世界莎士比亚索引》获得英国最著名的图书大奖Besterman奖章,是世界各地莎士比亚学者的最可靠参考资源。
本文通过追忆他生前与笔者的交往片断,缅怀他对世界莎学的杰出贡献。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杨林贵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
【相关文献】
1.艺术与学术交相辉映的莎士比亚盛会——第十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纪实 [J], 张薇;余翘楚;
2.世界文学最辉煌的殿堂:《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 [J], 无
3.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的当代回响——"'莎士比亚诗剧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暨'傅
译莎士比亚'对谈会"综述 [J], 李鑫
4.莎士比亚文化世界——评《简明莎士比亚辞典》 [J], 李伟民
5.莎士比亚是世界上第一位心理学家吗?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莎士比亚(中国)中心落户南京
莎士比亚(中国)中心落户南京
佚名
【期刊名称】《新闻知识》
【年(卷),期】2016(0)11
【摘要】近日,译林出版社、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学院、南京大学在南京签署“莎士比亚(中国)中心”协议。
据介绍,莎士比亚(中国)中心依托伯明翰大学和南京大学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以及译林出版社在外国文学作品与研究论著出版方面的丰富资源和经验,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莎士比亚出版和研究平台,计划出版具有一流水准的莎士比亚作品及相关内容资源。
同时,译林出版社与伯明翰大学中国中心、南京大学三方同时签订“前沿科普文丛”合作计划。
【总页数】1页(P45-4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把脉债权管理实务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疑难案件问诊中心落户南京 [J], 霍昌[1]
2.先正达集团中国创新研发中心落户南京国家农创园 [J],
3.先正达集团中国创新研发中心落户南京国家农创园 [J],
4.福特在中国首家汽车测试中心落户南京投资1亿美元 [J],
5.太尔中国研发中心落户南京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兰成这样的男人
84 ┸佟话黄佟佟广东作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著有《感情这东西》《最好的女子》等胡兰成这样的男人文/黄佟佟可以庆喜……”碰到有才华的女人,就要去撩拨一番,这是胡兰成风流自赏的性格,想当年他也是在《天地》上见到张爱玲的文章,“才看得一二节,不觉得身体坐直起来”,再三托苏青要见,不惜登门拜访,因为“所有要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
而当他落魄之际跑出一个才女隔空示爱,对于胡兰成而言,这哪里过得去?简直不撩拨都不行了,他马上隔海订了十三妹写专栏的《新生晚报》,更亲自连写两封信给十三妹。
谁知就是因为这一本下卷和这几封信反倒让麻辣的专栏女作家十三妹由喜变怒。
首先十三妹觉得胡兰成好的原因是她看了《今生今世》的上卷,写女人“不见俗笔”恐怕是十三妹敬重胡兰成的重要原因,“他对于女子,好像并不知道说一句刻薄话,来提高他的优越感。
”《今生今世》上卷里一大章专写张爱玲的《民国女子》写得华丽清嘉,包括胡兰成的侄女和原配都写得“皆极可爱且可敬”。
但是到了下卷,胡兰成的雾数就出来了,小周、秀美、一枝争相登场,还有与大汉奸吴四宝老婆佘爱珍的各种勾搭,连素来对两性关系极度宽容的十三妹都诧异地写道,“胡兰成处理两性问题的这种态度(因我觉得他根本无什么恋爱与婚姻观)……仿佛是海员式的,到了一个码头,便安一个家而已,而且是明目张胆的来。
而在所有跟他住在一起的这些女子之中又都互相知道彼此的存在。
这实在不得不令人稀奇。
”真正影响十三妹对胡兰成的观感的还是十三妹一个朋友的电话,“一位行家跟我谈起胡兰成,言语间极端不屑。
并责我肯把笔墨浪费在如此‘肮脏的家伙’之上。
继而曰:就因为你一提,于是他便以为有可为,于是也到香港某杂志来写了……对于此君,起初我取其文,但在其作品中获知其人之后,已顿生厌恶之感,甚而影响到我对张爱玲的评价了。
”对于这种变化,胡兰成本人茫然不知,还在信里得意地写道,“平生知已乃在敌人与妇人”,光是这一句也颇让十三妹不悦,因为胡兰成在书里提到的各种女性知已实在太多,十三妹想必不屑于成为其中一员,“胡敢言先生希望我千万别与胡兰成这样的人交往,‘无论他如何来捧你’,我曾一再声明过,我的售稿原则之一是决不与任何之读者直接联系,则胡兰成又何能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
一、推进科研项目成果的出版
研究所成员除了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为基础,继续在学术期刊发表较有影响的研究论文,还瞄准大型出版项目进行工作:
1、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工作,并以专著形式在国家顶级出版机构出版。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为基础,申报教育部或者上海市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研究所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研究基础和冲击国内重大社科项目的实力,启动“莎士比亚预现代文化变革及人文艺术教育”这样重要的国际前沿话题,联合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在沪高校合作申报并联合展开研究攻关。
3、研究所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包含在上述成果中。
(成果详细情况,见附表)
二、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担任领导工作
1、杨林贵再次当选国际莎士比亚学会执委。研究所所长杨林贵在2016年8月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办的“第十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上,再次当选为国际莎士比亚学会执委会委员。该学会成立与1971年,在全世界有2000余名会员,是世界上文学艺术专业组织中最具知名度的学会,每五年主办世界莎士比亚大会。杨林贵于2011年第九届大会上首次当选为执委会成员,是唯一一位中国委员。在2016年的第十届大会上学会领导机构进行了改选,经全体会员大会通过新一届执委会,因为近年来杨林贵在莎学出版以及学术活动方面的贡献,他再次当选,任期为2016-2021年。
专利名称
发明人
申请号
类别
申请时间
三、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1.队伍结构与队伍建设
序号
姓名
单位
年龄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任职情况ຫໍສະໝຸດ 人才计划等荣誉1杨林贵
外语学院
52
国际莎士比亚学会执委、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
浦江人才
2
谢志超
外语学院
41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励志计划
3
张淑琴
外语学院
54
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
4
李盛
后学之后的文学批评与莎士比亚研究的转向
杨林贵
外国文学研究
2016、6
CSSCI
2
World Shakespeare and WSB
杨林贵
多元文化莎学
2016、12
外刊
3
哈姆莱特的认知与行动力探析
杨林贵
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6、4
CSSCI
4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杨林贵
外语学院
46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
5
连幼平
外语学院
42
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6
赵晶
外语学院
39
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2.人才培养
类别
在读
已毕业
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博士后
博士生
硕士生
15
6
4
其它
注:已毕业人数、发表论文、获奖情况是指在建设期内的情况
介绍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情况
研究所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与国内外多位中青年学者讨论引进事宜,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研究成果的出版和发表
研究所的学术成果已经成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代表性成果:
1、研究所主持出版的“莎士比亚研究”(5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合同日期2016年12月)。
2、研究所成员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7篇,其中4篇CSSCI期刊论文,3篇论文作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代表性成果,被选入商务印书馆“莎士比亚研究”系列。
2、启动“莎士比亚大百科”的工作。商务印书馆计划修订《莎士比亚大辞典》(2001年版),杨林贵是这部2000万字的词典的主要撰稿人(所撰写的文字量占全书的五分之一),他还是最近的莎士比亚研究丛书的总主编。杨林贵获得出版方认可并获得前主编授权,全权负责修订,并更名为《莎士比亚大百科》,预计2500万字。
2、与国际学术机构展开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学术含量。和国外的研究机构(如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院、美国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等),联合培养研究生。以莎士比亚经典及其现代演绎等为题开设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指导学生莎剧演出,参加国际大学生莎剧比赛(英国文化文化委员会主办,香港大学承办),丰富学生课外文化和学术活动。
戏剧艺术
2016、5
CSSCI
5
《荒原》中地素的符号学研究——以“城市”一词为例
赵晶
外国文学研究
2016、1
CSSCI
6
翻译的诗学操纵——方平的两个《亨利五世》中译本评析
杨文义
杨林贵
海外英语
2016、3
一般
7
莎剧舞台艺术的口语化呈现——英若诚《请君入瓮》的翻译目的与策略
杨林贵
周婷
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年会
北京大学
杨林贵主持大会发言、作特邀报告
2016、10
80
国内学会会议
4
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
上海戏剧学院
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
杨林贵主持并作报告
2016、9
200
国内
5
重庆莎士比亚学会年会
西南大学
罗益民(杨林贵特邀报告)
2016、4
90
国际
6
中美诗歌研究会第五届大会
美国加州大学
Lauri Ramey(赵晶会议发言)
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
2016年度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表
基地
名称
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
立项日期
2013年1月
基地主任
姓名
杨林贵
出生日期
1965-03-21
职称
教授
最后学历
博士
职务
副院长
学科专长
文学文化
基地人员
姓名
出生日期
学历
研究方向
乔雪瑛
1978.3.6
博士
英美文学
张淑琴
1963.4.8
学士
英美文学
二、基地建设情况
1.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参加人员
研究期限
总经费
年度到
校经费
类 别
1
莎士比亚作品媒体重构与传播研究
杨林贵、殷耀、乔雪瑛、李盛、连幼平等
获得批准延期至2017年12月
15
国家社科基金
2
3
2.成果奖励
序号
项目名称
参加人员
获奖名称
单位排名
3.论文、专著
序号
名 称
作 者
发表期刊
年卷期页
类 别
1
三、提高依托学院的学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
1、以研究所课题为依托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引进较有影响的国内外青年才俊1-2名;以我校的莎学研究特色为基础,扩大外语学院学科建设的成果,配合学校外语学科以及学科学位点的申请。莎士比亚研究已经成为外语学院人才培养和科研建设的特色方向。将继续邀请国际知名莎学专家作为特邀研究员,定期邀请前来讲学,每年讲座1-2次。同时,选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第一阶段(2013-16)建设目标:引领国内莎学研究,为中国在国际文化学术奥林匹克中赢得更高地位。到2015年这个目标已经实现。
第二阶段(2016-19)建设目标:引导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深化,提升我国研究在国际本领域的学术地位,提高我国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层次,利用国际资源服务于我国的文化和学术建设。
2.杨林贵2016年4月23日应邀在西南大学做报告。
3.杨林贵2016年5月至6月应邀担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巡讲嘉宾:在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做学术讲座。
4.杨林贵2016年9月17日应邀在长三角戏剧影视专业研究生论坛作主题报告。
五、运行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了使研究系列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围绕研究进行成员管理,根据人员参与情况有条件剔除和吸纳加入,除了目前参与出版项目的国内外专家,未来拟议吸引更多中青年专家加入研究所的学术活动,以定期和非定期报告形式汇报最新研究成果。
2016、5
核心
著作
1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杨林贵
特约主编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2016、10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刊
2
莎士比亚研究丛书(6册)
杨林贵
总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6、12
国内顶级出版机构
3
世界莎士比亚研究选编
杨林贵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6、12
国内顶级出版机构
4.专利
序号
专利名称
发明人
授权号
类别
授权时间
序号
谢志超
1976.2.19
博士
比较文学
李盛
1971.8.5
硕士
英美文学
连幼平
1975.6.15
博士
戏剧
刘晶
1974.5.5
博士
戏剧
赵晶
1976.4.21
博士
英美文学
一、工作进展与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