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1)
农业气象学——精选推荐
农业⽓象学第⼀章1.农业⽓象学的定义农业⽓象学是研究农业⽣产与⽓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农业⽓象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农业⽓象基本⽅法与理论研究a.农业⽓象监测及试验研究⽅法研究b.农业⽓象仪器研制c.农业⽣产与⽓象条件关系研究d.农业⽓象指标研究e.农业⽓象模式研究(2)农业⽓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研究与服务(3)农业⽓象情报、预报⽅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候研究与服务(6)开展专业⽓象研究和服务农业⽓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有机体与⽓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的规律及其影响。
⼀⽅⾯要研究农业⽣产对⽓象条件的要求和⽓象条件对农业⽣产的影响;另⼀⽅⾯也要研究农业⽣产对⽓象条件的影响。
第⼆章1.植物叶⽚的光学特性及其应⽤单个叶⽚的光学特性: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
2、群体叶⽚的光学特性太阳辐射进⼊植被内部,经过植被中茎叶层层的反射、透射和吸收,当然还包括漏射,⽽被削弱,形成了⼀个较复杂的过程。
透光率:所测⾼度处的照度与农⽥上⽅照度的⽐值,⽤⼩数或百分数表⽰,也称相对照度。
农⽥中透光率的分布曲线与光强的分布曲线完全⼀致,亦随深度迅速递减,其递减率与叶⽚的铅直分布关系密切。
农⽥中各⾼度透光率存在着相同的⽇变化,由于太阳⾼度⾓的改变,中午时透光率最⼤,早晚时透光率较⼩。
(1)光在群体内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同⼀种农⽥的植被,对于不同波长的辐射,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不同。
同⼀种波长的辐射,不同作物、同⼀作物不同的⽣长发育状况(包括品种、密度、叶龄、叶形、叶⽚的颜⾊和含⽔量等等),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不同。
(2)反射、透射和吸收率不是⼀个常数,在任⼀光谱中有⼀定幅度。
(3)群体对⽇光的反射率和透射率要⽐单叶明显地⼩,⽽吸收率却明显地⾼于单叶。
2.⽣理辐射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理有效区,或称为⽣理辐射。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绪论名词解释题:1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与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气象学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与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填空题: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与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与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单项选择题: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D、大气科学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多项选择题: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肥力A、B、C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A、B、D问答题: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分〕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I = Io exp(-kF)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
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
.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1第一讲-绪论
描述一地气候状况的气象要素的统计量,如平均值、 极端值、变率等。
气候学
研究气候的形成、变化和规律的科学。
联系天:天气气与是气在候大气的候联的系背与景下区形别成的,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 气候是多年天气的综合
区别: 时间 天气 瞬时或短时 气候 长期
特点 瞬息万变 相对稳定
二 气象与农业
1 农业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2 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影响 3 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4 农业气象灾害
2. 大气的垂直结构
.下垫面:指位于大气层底部,在地-气系统热量和 水分交换过程中能与大气层发生相互影响的地球 表面(陆面、水面、冰面、森林冠面和草面等)。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底部明显,上界模糊。以 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作大气上界的标准, 大气层顶约距地面2000-3000Km高度处。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运动状 况及电离状态等物理特征,将大气分为五个层: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它能强烈吸收红外 线的能量,具有增温效应,因此又叫温室气体。
水汽: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又是生物所必须的物质 之一;水汽能强烈吸收红外线的能量,对地球和大气有 增温和保温作用;水是在大气成分中唯一能在大气的常 温常压下进行相态变化的物质,云、雨、霜、雪、雷电 等都是水相态变化的结果。因此又叫天气变化的主角。
主要内容 四 地球大气
一 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大气-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1 气象和气象要素
气象:就是由地球大气复杂运动所形成的各 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理过程,如风、云、雨、 雪、雾、霜和雷电、增温和降温过程、降水过 程等。
气象学: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 理过程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规律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讲义
农艺师职称考试辅导讲义农业气象学第一节黑龙江灾害性天气与预防一、霜冻与冷害(一)霜冻1.霜冻的概念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温暖时期,地面和作物体表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是由于低温造成的作物生理现象。
一般霜冻出现在春末和秋初作物生长季节的夜晚和凌晨。
形成霜冻的原因:一是发生大寒潮时,冷空气席卷的地区会剧烈降温,这叫平流霜冻;第二种是辐射霜冻。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由于地表或作物强烈地向外辐射散热冷却时,霜冻随之而生;第三种叫平流辐射霜冻,它要在既有冷空气,又有地表散热作用时才发生。
霜与霜冻是两个不同概念。
霜是近地面水汽凝结现象,出现霜时植物可能受冻也可能不受冻,而霜冻是气温陡降,引起植物遭受伤害的现象。
气象上常以秋季最低气温降至0℃时作为霜冻指标,它必须与作物的是否受伤害相联系, 这是与霜的重要区别,群众常以“白霜”、“黑霜”加以区别。
2.霜冻的危害霜冻发生时,由于温度过低,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这些冰不断地从邻近细胞中夺取水分从而导致原生质胶体物质的凝固,细胞死亡。
最有害的是霜冻后植物受到阳光直接辐射,温度迅速升高,蒸发加强,受冻细胞来不及从根系吸水导致受凉部位枯萎、死亡。
作物受害程度因其品种、种类、器官的不同而异。
繁殖器官(花和蕾)最不抗低温,大多数情况下轻微或短时间的低温(0~2℃)即可使之受害。
扁桃、杏桃的开花期在-3℃低温即可产生危害。
早春谷类和豆类能忍受短时间的-8~-10℃的霜冻。
大豆、苘麻能耐-3~-5℃的霜冻。
3.霜冻的防御防御霜冻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培育和选育抗霜冻能力强的品种;选择适当的播种期;根据小气候特征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品种。
此外还可采用灌水法、熏烟法、人工烟雾法及覆盖法等物理方法来进行防御。
由于霜冻发生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并且霜冻发生时间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就限制了各地区热量资源的充分利用。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霜冻危害,提高生产效益的潜力是巨大的。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1章 绪论
二、农业气象学的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运用数学物理概念和方法描述作物生长过程
它综合了大气、土壤、作物遗传特性和田间管 理等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的作物-天 气统计模型的缺点,是一种面向生长过程,机理性 和时间动态性很强的模型,已成为农业生态模型的 发展方向。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框架
降水 灌溉 最大蒸腾
渗透
实际蒸腾
Ta/Tm
蒸发 根区土壤含水量
课程简介
根据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本课程以理 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习,以加深对课 堂知识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 握有关基本概念与理论,并具备一定的分析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三章 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 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 第五章 二氧化碳、风与农业生产
。
“九五”期间农业气象科技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业 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历经野外试验, 科研攻坚,室内集成组装调试和大田示范 推广应用等5年的艰苦努力, 2000年底圆 满地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
“九五”期间农业气象科技
华北农业干旱综合应变防御技术研究、 西北抑蒸集水防旱抗旱集成技术研究、 农业涝渍灾害防御技术研究、 森林火灾防御和补救技术研究、 人工增雨农业减灾技术研究、 农作物低温冷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 人工防雹减灾技术研究 霜冻灾害综合防御实用技术研究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a) 请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重要性。
b) 什么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说明。
c) 农业气象学如何应用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举例说明。
2. 答案:a)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气候、天气和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农田管理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农民和相关农业机构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决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灾害风险。
b)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广泛的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胁迫植物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产量。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也会破坏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大量损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破坏农作物健康和生产。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和缓解措施以应对这些变化至关重要。
c)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有助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
通过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农民和农业机构能够更好地规划农作物种植和管理。
他们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和预测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灌溉计划和施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气条件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此外,在灾害风险减轻方面,农业气象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
总结: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风险的减轻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决策,以应对不确定的气候和天气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业气象学也有助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帮助农民和农业机构减少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非常重要。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一)2024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候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分管理等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报告旨在探究农业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以期增加农户对气象信息的认识与利用。
正文:一、农作物对气象因素的响应1.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温度对农作物萌发的影响b.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速率的影响c. 温度对农作物生理代谢的影响2. 光照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b. 光照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c. 光照对农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3. 湿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湿度对农作物蒸腾作用的影响b. 湿度对农作物病虫害传播的影响c. 湿度对农作物生理适应性的影响4. 降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降水对土壤湿度的补给作用b. 降水对农作物根系发育的影响c. 降水对农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5. 风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风速对农作物蒸腾作用的影响b. 风速对农作物灌溉水分分布的影响c. 风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影响二、农田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1. 常用的农田气象观测仪器a. 温度计b. 光照计c. 湿度计d. 降水量计e. 风速风向仪2. 农田气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a. 数据采集的方法与频率b. 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c. 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与技巧三、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气象预测与农作物种植调整a. 天气预报对作物种植的指导b. 气象数据对农作物生育期的调整c. 气象灾害预警与减灾措施的应用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a. 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b. 气象预测与病虫害防治的结合c. 气象数据在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3. 农田水分管理a. 气象数据在灌溉决策中的运用b. 气象因素对农田水分蒸发的影响c. 气象数据在农田水分平衡分析中的应用四、农业气象与农户生产的现状和展望1. 农户对气象信息利用的现状a. 现有农业气象观测体系的覆盖情况b. 农户对气象信息的认识程度c. 农户利用气象信息进行生产管理的情况2. 农业气象在农户生产中的潜在应用a. 提升农户对气象信息的认识与应用能力b. 推动农业气象观测体系的完善与扩大c. 提供有效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总结:农业气象学作为研究气候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农业气象学专业知识
(2)气温旳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特点:
回归线以外旳地域为单波型:最高为7 月,最低为1月,海上落后一种月; 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域为双波型: 最高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旳季节变化,在赤道 附近地域,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度时气温旳降低值。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旳升高面降低, >0 但 旳值是随时、随处变化旳,不是常数!
请注意与d 、 m旳区别!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旳升高而升高旳现象
( <0 ),就叫逆温。其形成原因:
辐射逆温(radiation inversion):晴朗微风旳夜晚, 地面因强烈旳有效辐射而降温,形成温度上高下 低旳现象。
3.气温旳垂直分布(vertical distribution)
(1) 气温垂直梯度:
气温随高度旳分布,称为温度层结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大气温度旳铅
直分布一般用气温垂直梯度(气温直减率,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来表达。
气温直减率( ):实际气层中高度每变化单位高
程中,所经历旳气压会发生变化,根据状态方程, 其温度必然也要发生变化。
气块上升时,气压降低,空气膨胀,对外作
功,消耗内能,气温降低。
气块下沉时,气压升高,周围空气对气块压
缩作功,使其内能增长,从而气温升高。
(1)干空气旳绝热变化 :
干空气(也涉及未饱和旳湿空气)旳绝 热 变 化 叫 干 绝 热 变 化 (dry adiabatic change) 。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 绪论
2
绪 论
气 象: 简单地说,大气中物理现象。 一、气象学
1、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 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及演变规律, 并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一门 学科。 2、物理现象:风、云、雨、雪等
3、物理过程:水汽的蒸发与凝结等
3
4、气象要素
用来描述各种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 物理量。 天气变化的特征量。如气温、湿度、 气压、日照、降水、风向、风速、云等 称气象要素。
32
大气上界的确定
以物理现象出现的最高高度作为确定上界 的标准: “极光”出现最大高度为1000—1200公里,因 此可确定大气上界为1200公里左右。 以空气密度作为确定上界的标准:接近星 际空间的气体密度的高度约为2000—3000公里。
33
三、大气与农业(氧气、氮气、CO2)
二氧化碳的利与弊 上世纪以来,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 上升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越来越显著,使地球表面 升温,导致全球气候的改变,对作物的生长和增产 关系也十分密切。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 少的原料,而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光 合作用快慢,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其浓度的增加, 光合速度和有机物质的积累也不断增加。实际上, 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都远远不能满足作物光 合作用的需要。作物光合作用每制造 1 克物质, 要吸收 1.47克的二氧化碳。 34
《农业气象学》课件
探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逆品种、改进农业管理等。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开发与农业气象相关的保险产品,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农业气象保险产品创新
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
气候定义与特征
天气系统类型
气候分类与区划
天气系统包括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根据气候特征,可将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如温带、热带、亚热带等。
03
02
01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有重要影响,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总结词
分析该地区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农业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等。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病虫害加重等。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各地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
农业气候区划有助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包括气象观测、气候分析和区划指标确定等步骤,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1. 农业气象学概念农业气象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的目标是理解和预测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内容详细阐述(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研究不同气象因子(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对作物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 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的作用机制。
(2)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气象条件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肥力等土壤环境的影响。
- 探讨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3)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 研究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
- 提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如光、热、水等。
- 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
(5)农业气象预报与服务- 研究和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技术。
- 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农业气象模式发展举例1. 经典农业气象模式(1)瓦德-皮尔逊模型- 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主要参数。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
(2)蒙德-弗洛斯特模型- 阐述模型的构建方法和适用范围。
- 讨论模型在作物产量预测中的作用。
2. 现代农业气象模式(1)作物生长模型- 介绍CERES、APSIM等模型的原理和结构。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 介绍干旱、洪涝等灾害评估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 讨论模型在灾害预警和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三、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描述田间试验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农业气象学试题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汇总(含答案)《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一)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3.在地面辐射差额R = (S'+ D)(1 - aT二r公式中,a为反射率,r为地面有效辐射;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糠有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一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 一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指向―;AA.地面;空气B.空气;地面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CA.短波辐射B.中波辐射C.长波辐射D.超长波辐射3.在北半球0 - 66.5° N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日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 ;AA.距平B.平均变率C.极差D.相对变率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A儿高;小 B.低;小^高;大 D.低,大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一倍的地方;BA. 1B. 3C. 4D. 6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一,低压在—;CA.右前方;左前方B.右前方;左后方C.右后方;左前方D.右后方;左后方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气候型_^儿草原 B.地中海 C.季风以高山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AA.大;大B.小;大C.大;小D.小;小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 ;CA.海陆风B.山谷风C.季风D.焚风四.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你认为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的标〃错〃)1.地球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错)2.白天地面辐射差额为正值,地面吸收了辐射能转化为热能地面温度高于贴地气层和下层土壤.(对)3.由于水汽压和绝对湿度其数值和单位都基本相同,所以气象上常用水汽压来代替绝对湿度.(错)4.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共有:季风性明显,大陆性很强,温度差异大,降水复杂化四个方面.(对)5. 土壤经耕翻后,其热容量和导热率会增大,而镇压后的土地,其导热率和热容量会减小.(错)简答题: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
(二)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最初来自天文,将黄道分为二十四弧段, 每段15°为一节。一节约15天,全年二十四节。 “节气”在古代中简称“气”,按阴历每月一般分为两 气, 前一气为“节气”,后一气为“中气”,后人把“节气” 和 “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表示昼夜长短的转折日。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温度的高低。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的季节。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状况和温度下降过程。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为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反射作用 (27%) 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
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层
云的反射作用
其反射能力随云状、云量和云厚而不同。云量愈多,
云层愈厚,反射愈强。云层平均反射率为50%~55%。
减弱因素——路径长短、大气透明程度 大气质量(m)
定义 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
m随h的变化
在各太阳高度时的大气质量
ω的确定 ω是用角度表示的时间,每15°为一小时 正午:ω=0; 上午:ω<0; 下午:ω>0,。 正午时刻h的计算公式 h正午=90°-φ +δ
太阳方位角 (A) 定义
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计算公式
sinh sin sin cos A cosh cos
变化范围: 1325 W· -2 ~1457 W· -2 m m 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 W· -2 。 m 太阳光量常数及范围 定义: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产生的平均光照强度。
范围:1.35×105~1.4×105lx
㈡、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和昼长
太阳高度角 (h) 定义 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交锋面,亦称锋区。
2、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3、终霜冻:春天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渡期间发生的最后一次霜冻称为终霜冻。
4、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5、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6、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后,以辐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7、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间/可照时间)*100%9、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0、三基点温度: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11、地球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和地面物体吸收太阳辐射后,按其本身温度不断向外发射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总称为地球辐射。
12、蒸腾系数:植物形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
13、气团:是指在对流层中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14、焚风:气流越过高大山脉后,在山的背风坡形成热而干的风。
15、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
16、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同时按其本身的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17、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18、活动面: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并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9、初霜冻:秋天温暖季节向寒冷季节过渡期间发生的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
20、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21、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22、小气候:指由于下垫面状况和性质的不同,以及人类的活动产生的近地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的气候。
23、农业小气候: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各种小气候。
24、切变线:风向、风速发生急剧改变的中间不连续线。
25、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产物中储存的能量占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率。
26、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农业科学与气象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中纬度天气系统一般是自西向东移动。
2、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空气分子散射蓝紫光的结果。
3、下午(或者秋季),土壤上下层温度分布特征分别为辐射型和日射型。
4、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有效辐射减弱,所以地面降温较慢。
5、气候的形成因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和下垫面状况。
6、降水的表示方法有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和保证率。
1、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的时间是 14:00-15:00 。
2、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第四个节气是冬至。
3、含水量越多的土壤,其容积热容量越大。
4、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的移动规律一般是。
5、随高度升高,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规律是变少。
6、某地面的温度为20℃,则其发射的辐射峰值是 9.9μm 。
7、调整最低温度表时,应使温度表的头部向下,使指标滑动到酒精柱的毛细管顶端。
8、冷锋降水大多在锋后产生,雨区范围一般比暖锋雨区小。
9、土壤温度日变化消失的深度大约是 0.35(或1)米,年变化消失的深度大约是15-20 米。
10、北半球从南到北风带依次为东北信风、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
1、中国云图把云分为低中高3 族。
2、近地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
3、大气层中水汽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4、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散射的结果。
5、含水量越多的土壤,其容积热容量越大。
6、某地面的温度是20℃,ε=0.91,则RLu = 380W/m2 。
7、下午(或者秋季),土壤上下层温度分布分别表现为辐射型和日射型。
8、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有效辐射减弱,所以地面降温较慢。
9、中纬度地区,土壤温度日变化消失的深度约 0.35(或1)米,土壤温度年变化消失的深度约 15-20 米。
10、一般情况下,地面温度越高,水分蒸发越快(多,旺盛),相对湿度一般较低(小),饱和差则越高(大)。
三、判断下列各叙述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判断符号填入表格中。
(每小题1分,共15分)1、“焚风”不属于干热风。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3点。
(×)3、近地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
(√)4、云和雾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天气现象。
(×)5、“副高”是夏季影响我国最大的高压系统。
(√)6、高山气候具有大陆性,高原气候具有海洋性。
(×)7、过分密植的农田,通风条件差,相对湿度增大。
(√)8、作物水分临界期不一定是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9、中纬度地区,土壤温度年变化消失的深度大约30米。
(×)10、一般情况下,计算气象要素保证率时,至少需要15年以上的气象资料。
(×)1、暖气团比冷气团变性快。
(×)2、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3、“副高”是冬季影响我国最大的高压系统。
(×)4、作物水分临界期是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5、土壤内部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是分子传导。
(√)6、干燥疏松的土壤比潮湿紧密的土壤温度变化缓和。
(×)7、地面高气压中,气流运动的主要形式是辐散下沉。
(√)8、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大陆性气候较强。
(√)9、降水变率可以表示某一界限降水量出现的可靠程度。
(√)10、日平均气温高于5℃时,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喜凉作物开始生长。
(√)1、气旋又称为高压。
(×)2、“黑霜”的危害大于“白霜”。
(√)3、云是贴地气层的水汽凝结物。
(×)4、冷空气从北方南下时就形成了寒潮。
(×)5、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均具有大陆性。
(√)6、土壤内部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辐射。
(×)7、自由大气中的风向一般与等压线平行。
(√)8、蒸腾系数大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比较高。
(×)9、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10、水汽含量不同的空气,其相对湿度一定不同。
(×)11、作物水分临界期不一定是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12、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一般表现为大陆性气候较强。
(√)13、气候型是根据气候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
(×)14、大陆性气候地区的植物根系不发达,淀粉含量比较高。
(×)四、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___②____。
①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②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③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④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2、温度愈高物体放射波长的能力愈向短波方向移动。
已知太阳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µm, 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___④__。
①5780K ②5900K ③6000K ④6100K3、大气中凝结核的存在_③____ ,促进水汽凝结。
①使水汽的饱和水汽压增大②使水滴曲率增大③对水汽分子具有吸引力④使温度露点差增大4、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③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5、冰雹在气流__④___过程中形成。
①上升②下降③水平运动④反复升降五、识图与计算(每小题5分,共15分)1、根据下图中等高线数值(单位:位势什米),标出高、低压和槽线的位置、空白等高线的数值,并指出A点风向。
(5分)2、标出沿海地区白天的气流运动方向,并写出风的名称。
(5分)3、根据某地某月1日到10日的日平均气温(如下表),求这一时段≥10.0℃的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5分)1、某地历年来的年降水量分别为R1、R2……Rn ,求多年的平均降水相对变率。
(5分)2、标出夜间山谷风气流运动的方向。
(5分)4、读下面“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0分)(1) 等压线a 的气压值是 1007.5hPa 。
(2) 图中虚线M表示的含义是锋面,天气系统①过境时的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常出现的天气阴雨天气。
(3) 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②,原因是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
(4) 图中①②两处气流运动状况而言,分别称为气旋、反气旋;若就气压分布而言,分别称为低压、高压。
六、问答题(5小题,共40分)1、农业气象学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5分)①分期播种法②地理播种法③地理分期播种法④人工气候试验法⑤气候分析法2、小气候的特点有哪些?(6分)①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日变化②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脉动性③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远超过水平梯度④气象要素垂直梯度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3、降水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9分)①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②充足的凝结核③水汽在云滴上的凝结增大④云滴多次碰撞合并增大⑤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对流运动4、什么是温度日较差?简述各影响因子的作用。
(10分)一日之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①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减小②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比冬天大,但在中高纬度地区,最大值在春、秋季③地形凸出的地形入高地、山地等气温日较差小,凹下的地形如谷底、盆地等气温日较差较大④下垫面状况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不同,气温日较差不同⑤天气状况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的日较差5、试论述海陆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0分)6、简述干热风的概念及危害指标。
(5分)干热风是一种复合灾害,是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出现的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按其强度分为轻、重两级。
主要危害指标有:日最高气温Tm≥30℃;14时的空气相对湿度R14≤30%;14时的风速V14≥3(m/s)。
7、大气由哪些物质组成?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分)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8、请写出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式,并解释各分量的意义。
(6分)Rn=H+G+LE,Rn表示土壤表面的净辐射,H表示土壤表面与空气间以乱流方式进行热交换的乱流热通量,G表示以土壤表面与下层土壤间以分子热传导方式进行热交换的土壤热通量,LE土壤表面与空气层间以潜热形式进行热交换的潜热通量,其中L为蒸发或凝结潜热,E为蒸发或凝结量。
9、叙述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9分)春、秋分两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不存在纬度差异;赤道上终年昼夜相等,均为12h;在北半球某一纬度,春分过后,昼开始长于12h,到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夏至后昼渐短,到秋分昼夜相等,以后昼短于夜,到冬至昼最短,冬至后昼开始变长,到春分昼夜相等;在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各地昼长于夜,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到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