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心理习题简答材料分析部分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 .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 .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2.学生在公共社交场合讲话,总是出现发抖、脸红、声音发颤甚至口吃,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的现象。
这种心理症状属于()。
A.抑郁症B .强迫症C .焦虑症D.恐惧症3.方老师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好几所学校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研究B.个案实验C .描述性研究D.实验室实验4.江珊同学每周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小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
他这种行为属于()。
A.自我认识B.自我反省C .自我体验D.自我调控5.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联结学习论B.结构学习论C .认知学习论D.建构学习论6.在英语学习中,某同学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这种现象属于()。
A.分化B.泛化C .消退D.遗忘7•学生在遇到有多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时,有些人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冲动型C.场依存型D.沉思型8.学生先学会了“电脑”的概念,然后再学习“笔记本电脑”这一概念,这种学习过程属于()。
A.总括学习B. 上位学习C .下位学习D.组合学习9.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的理论属于()。
A.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论B.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C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B.近景性外部动机C .远景性内部动机D .远景性外部动机11. 一般对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这体现的是()。
中学生心理辅导课后习题及答案 (2)
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一、理论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当人从黑暗走入亮处后,视网膜的光感受阈限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
A.适应B.对比C. 明适应D.暗适应2.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属于( )。
A.外部感觉B.内部感觉C.本体感觉D.机体感觉3.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4.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5.大教室上课,教师借用扩音设备让全体学生清晰感知,这依据感知规律的()。
A.差异率B.强度率C.活动率D.组合率6.“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A.强度的特点B.新异性的特点C.变化的特点D.对比的特点7.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了写字的间架结构,就忽略了字的笔画,注意了写字而忘了正确的坐姿,原因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较低。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8.“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B.注意的集中性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性9.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A.短时记忆B.感觉记忆C.长时记忆D.动作记忆10.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想不起来,这印证了遗忘的()。
A.干扰说B.消退说C.提取失败说D.压抑说11.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要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12.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定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A.重现B.保持C.回忆D.再认13.吟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辨析、简答、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辨析题一、题型透视辨析题是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中的必考题型。
一般面言每套试卷中有4道辨析题每题8分,一共32分,占总分比重约21%。
辨析题的题型由辨和析两部分组成,它的特点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辨是辨别判断,析是指对判断新的说明。
在全国教师资格科目二的考试中出现这种题型是为了考查大家对教育理论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观点本身错误的占绝大多数、且迷惑迷性题干比较多、考生难以判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陷阱题,因此该类题型难度较大。
对于析题的解题方法、我们可以遵从以下几点:(一)端正态度,认清辨析题大部分同学在备考过程中把这种题目简单的看成是判断题、不够重视、认为随意做一做就可以得分,太低的学习动机导致了做提题过程中只会简单的判断,对于分析无话可说。
从历年的教师资格试卷的辨析题部分来看,最后给出的标准答案往往把重点放在后面题的分析上,而不是判断上。
所以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给予重视、多多练习。
(二)仔细审题、注意答题格式在考试中,审题的重要性自不必说。
看清问题,明确答题的落脚点,是我们得分的关键。
对于辨析题的答题格式,我们应该首先亮明观点,判断正确还是错误。
接下来就是阐述理由。
如果题中观点正确,那么就要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对。
如果题中观点错误,则先要亮出正确观点,然后再分析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并要说明错误观点的原因和其相关的知识等。
(三)总结概括,确保答案完整性很多同学以为分析完,题目的解答使结束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分析完毕后,最后应该再整体总结,这一步往往被不少同学忽视,造成不必要的扣分。
所以,一份完美的辨析题答题模板可以概括为“一辨,二析,三小结”。
这需要我们用心对答案要点进行整合,使其逻辑严密,从而取得高分。
二、常考知识类型纵观历年考题,我们对高频考题类型进行了归类,以供大家参考:(一)以偏概全型该类型主要是针对一个大知识点由多个小知识点组成,但是考题考查方式住住认为这个大知识点只包括单个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材料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老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
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了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
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
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 )。
A.强化法B.自控法C.脱敏法D.放松法正确答案:A解析:杨老师的做法属于强化法。
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
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奖励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强化。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2.某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受到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学校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
A.消退B.抑制C.负强化D.正强化正确答案:C解析: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出现的概率。
撤销处分是一种摆脱厌恶刺激的做法。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3.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家长便撤销惩罚,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种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是( )。
A.正强化B.正弱化C.负强化D.负弱化正确答案:C解析: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出现的概率。
撤销惩罚属于负强化。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回避条件作用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正确答案:C解析: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题干描述的行为符合“逃避条件作用”。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5.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
心理学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心理的实质一、填空: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两大部分。
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等动态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4.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道德性原则)等。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调查法)两种。
6.心理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基本形式。
7.认识过程包括(感知)、(感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其核心的心理是(思维)8.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
9.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个性)。
10.(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1.(客观事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二、选择题1.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于1879年创立于( D )。
A.俄国B.中国C.美国D.德国2.心理现象又被称为( A )。
A.心理过程 B.心理活动 C.心理规律 D.个性心理3.心理现象与其他物质现象一样,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4.( B )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经验总结法 D.调查法5.( C )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6.( B )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7、“谈虎色变”属于( B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三、判断题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窥测别人心理究竟在想什么。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4.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4一、单项选择题1 一名教师在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2 上课时用红笔在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下边做标记.这是利用知觉的( )。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3 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
(A)恒常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整体性4 英语教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记忆单词,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的干扰是( )。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双重抑制(D)多重抑制5 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从而得出结论,这是一种( )。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D)创造性思维6 赵老师拿了一枚曲别针到课堂上,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内容就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曲别针的用途,赵老师旨在培养学生的( )。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聚合思维(D)发散思维7 体育课上,学生掌握体操动作主要是通过( ),因为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A)示范(B)讲解(C)练习(D)反馈8 写作、阅读、运算、解题等所属的技能类型是( )(A)操作技能(B)动作技能(C)运动技能(D)智力技能9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只有提前具有某种需要,才能积极接受知识,这体现的学习规律是( )。
(A)准备律(B)效果律(C)练习律(D)条件反射10 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物理学中的定律,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 )。
(A)接受学习(B)有意义学(C)发现学习(D)掌握学习11 小文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联结反射(D)习惯成自然12 在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这属于(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发展心理)模拟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发展心理)模拟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4. 材料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你来到户外锻炼,当微风拂面时,你会感到凉爽,阳光照在身上又感觉很温暖,这反映了哪种心理过程?( )A.情感过程B.情绪过程C.认知过程D.意志过程正确答案:C解析: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凉爽”“温暖”体现的是人的感觉。
知识模块:学生发展心理2.两个相同的灰色小方块,一个放在白色背景上,一个放在黑色背景上,结果白色背景上的小方块看起来比黑色背景上的要暗得多。
这种现象称为( )。
A.感觉后像B.感觉对比C.联觉D.感觉适应正确答案:B解析:感觉对比是指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样两个灰色小方块,一个放在白色背景上,一个放在黑色背景上,结果在白色背景上的小方块看起来比黑色背景上的小方块要暗得多”,这属于感觉对比中的同时对比。
知识模块:学生发展心理3.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正确答案:A解析:知觉有四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
选择性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楚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因此,学生在阅读时画重点线,把文章的重点作为知觉对象,这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
知识模块:学生发展心理4.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属于( )。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知觉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区别。
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材料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的表现了注意的( )。
A.指向性B.集中性C.稳定性D.分配正确答案:B解析: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得到比较清晰和明晰的反应。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体现了注意的集中性。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2.为了引起人们的兴趣,广告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喜欢在广告画面上空着一部分信息,让观者自己去完善。
这种利用“残缺”的画面使人形成完整印象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了知觉的( )。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正确答案:B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指的是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把不完整的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的知觉组织过程是知觉整体性的体现。
只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部分”“残缺”“完整”,就可以判断出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3.“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正确答案:C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4.假设你对以前一个同学对你谩骂时你愤怒的心情记忆犹新,这种记忆属于( )。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正确答案:C解析:情绪记忆指的是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这里对过往“愤怒”的记忆就是一种情绪记忆。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5.语文课文中关于火烧云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
它才站起来似的……”这属于( )。
A.随意想象B.不随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学生学习心理6.医生通过观察、号脉能诊断出患者的病情,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征?( )A.直接性B.间接性C.广阔性D.创造性正确答案:B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材料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分散注意正确答案:B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师讲课,声音的抑扬顿挫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2.同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把它看作一种双子叶植物,而木匠则常称之为优秀木材,这是( )的表现。
A.知觉整体性B.知觉理解性C.知觉选择性D.知觉恒常性正确答案:B解析: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语言把它标志出来。
题干中植物学家与木匠的经验不一样,对于香樟树自然有不同的体会,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3.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正确答案:D解析:再认或回忆是属于一个过程,是两种表现形式,所以选择答案D。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4.学生在学习较长的内容时,经常是前边和后边的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 )因素的干扰。
A.消退抑制和干扰抑制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C.前摄抑制和消退抑制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正确答案:D解析:前摄抑制指的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的是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中间部分遗忘多是因为受这两种抑制的干扰。
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5.“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旨在培养学生的( )。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聚合思维D.发散思维正确答案:D解析:发散思维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都是从各个方向分析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各章习题答案与解析
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 8、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也是构成学习与教学的要 素,他们属于____。
9、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 _和____等三个过程。其中,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 究的核心内容。
10、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三卷本主要包括人的本性、 ____和____。
3、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的《教育心 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并据此创设有效的 ____,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5、在学与教的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____, 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要素是____。
6、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 程,一是____,一是____。
6、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
)
A 、图表 B 、新知识 C、认知框架 D、以上都对
7、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一个联结 的失用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这是桑代克关于学
习的( )
A 、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消退律 8、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表现为对内调控的能力 是( )
12、通过施加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概率降低的方法 是( )
A 、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撤除
13、苛勒认为学习的实现是通过(
)
A 、尝试错误 B、顿误 C、同化 D、意义建构
14、儿童能运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从
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
)
一个(
)
A 、动物的存在 B、生物的存在 C、物的存在 D 、意
识的存在
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 、弗洛依德 二、填空题
中学生学习心理习题简答材料分析部分
中学生学习心理习题简答材料分析部分第一篇:中学生学习心理习题简答材料分析部分1.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4.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越多,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及答案(最新)
个性测试开始:你认为送什么样的年礼是最合宜的?A、腊肉、罐头等应景食品B、小孩爱吃的糖果桶C、水果提篮D、酒或茶叶中学生个性心理测试题结果分析A、你一向做事情都是中规中矩的,很有自己的原则,不会逾越自己的本份。
你总是在別人需要的时候出现,当灯光与荣誉都向著你罩下的时候,你会默默退出,让別人去出风头。
你像无所不在的空气,大家都习惯你的存在,有时也如和煦的春风,吹拂到每个人身上,让所有人都觉得与你在一起时,十分舒适愉快。
B、虽然你一点也不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始终维持个人本色。
不过,在团体中,大家很难会忽略你的存在。
因为你外向直爽的性子,很容易跟所有人搭上缐,就算是刚认识的朋友,你也能找得出共同的话题,聊个不停。
有你在的场合,总是热闹非凡。
也因为你能夠照顾到所有人,大家都能与你处得很热絡。
C、你希望能和大家和乐相处,所以就算碰到自己觉得委屈的事情,也闷不吭声,自认倒楣就算了。
大多数的时候,不太会听见你的怨言。
在唯繫团体的力量上,你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少有人能取代你的位置。
但因为你沒有将自己心底的话都讲出来,有时委屈求全久了,也让人习惯这样的相处模式,总是将你当受气包看待。
D、你在人群中的应对进退表现算是很棒的,不用花费太多力气,自然就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因为你懂得別人需要什么,正好搔到痒处,自然就能受到荣宠。
不过你倒是不会很在意这样的事情,取悅別人也是让你自己高兴的一种方式,这样就算是一种肯定,也足夠了。
你有时反倒会因为自己的古怪脾气,而不想成为注目焦点。
这是一组心理测验题,请凭直觉考虑你的选择。
1.一边是绿茵茵的草地,另一边是黑森森的原始森林,你是往草地走,还是向森林走?2.越过草地或森林,你希望在面前出现的是辽阔大海,奔腾的江河,还涓涓的小溪?3.涉过大海、江河或小溪,在你眼前出现了一间小茅屋。
当你走向小茅屋之前,你是不是会回头望一望大海、江河或小溪?4.当你走进小茅屋,看见桌子上面有只花瓶,你希望花瓶是古典式的,还是现代式的?是大的还是小的、或者是中等的?5.你希望这茅屋里有没有窗户?如有是大的还是小的?多还是少?6.桌子上有只杯子,你不小心把它摔在地上,你希望这杯子碎不碎?是摔得粉碎,还是摔缺一块可以修补?7.走出小屋,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大道,一条小路,你选择哪一条?8.你来到沙漠地带,你已经渴了,此时路边有杯水,你是看都不看就走?还是喝光再跑?或者只喝一半把杯子带着走?或者喝一点放回原处?9.天渐渐暗了,你来到一处山谷,突然你看见一个很吓人的白发魔女。
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
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2.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3.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后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学环境包括()A.课堂自然条件B.物质环境C.教学设施D.师生关系E.社会环境2.教学媒体包括( )A.投影B.录像C.计算机D.黑板E.图片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善时期等四个时期.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交叉学科。
3.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4.教学监控过程包括________、自我校正、________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四、名词解释1.教学过程2.微格教学五、简答题请阐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六、论述题请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精析】A教育心理学成熟期.人本主义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2.【精析】B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由此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体系。
3.【精析】D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生学习心理(选择辨析简答材料分析含答案和解析)
1.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将浅色的教具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放在白墙前演示。
这是考虑了感觉的()A.适应B.对比C.融合D.后效答案: B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的现象。
题干描述的是同时对比,因此选B项。
2.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A.开始部分B.结尾部分C.中间部分D.开始和结尾部分答案: D解析:前后端的材料内容只受到单一抑制的影响,中间内容受到双重抑制的影响,所以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
3.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长期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原因,会导致()A.自卑沮丧B.骄傲自满C.愈挫愈勇D.气愤敌意答案: A解析: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因此会感到自卑沮丧。
4.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的数目常常不能正确辨认,是因为他们()A.将非本质特征当作本质特征B.形状知觉水平低C.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D.方位知觉水平不高答案: C解析:小学生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把立体图形中的每个面作为一个图形来计算,因而造成多判的错误倾向。
5.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
这表明其创造性思维具有()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答案: A解析: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流畅性越好。
6.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自我创造的需要列入下列哪一种需要中()A.安全的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 D解析: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
7.在注意分配中,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A.协调的B.机械的C.自动化的D.新奇的答案: C解析: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自动化的)。
中学生心理辅导课后习题及答案 (1)
第二章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一、理论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代币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2.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A.行为改变技术B.认知改变法C.运动改变法D.精神分析法3.在心理辅导的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是由()首创。
A.皮亚杰B.沃尔帕C.艾利斯D.罗杰斯4.心理辅导老师帮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然后逐渐减少焦虑等级,直至完全放松,以缓解其考试焦虑,这种方法是()。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理性一情绪疗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5.行为塑造法是根据()的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模式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是操作条件作用法强化原则的有力应用之一。
A.皮亚杰B.斯金纳C.艾利斯D.奥苏贝尔6.()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
A.强化法B.理性一情绪疗法C.代币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7.李老师通过奖励小红花来表扬学生的行为,这种心理辅导方法属于()。
A.系统脱敏法B.代币法C.行为塑造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8.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请教老师时,韩老师就给予肯定或激励。
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B.系统脱敏法C.来访者中心法D.理性一情绪疗法9.()不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A.强化法B.代币法C.自我控制法D.演练法10.小伟过分害怕狗,通过让他看狗的照片,谈论狗,远看狗到近看狗、摸狗、抱狗,消除对狗的惧怕反应,这是行为训练的()。
A.全身松弛训练B.系统脱敏法C.行为塑造法D.肯定性训练11.当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于主动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耐心解答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师的这种做法属于行为改变方法中的()。
A.强化法B.示范法C.消退法D.行为塑造法12.认知疗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产生。
中学生心理辅导课后习题及答案 (1)
第三章自我意识一、理论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不包括()。
A.生理状况B.心理特征C.自己与他人关系D.他人2.()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主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调节D.自我控制3.对于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从认知矫正与()两方面来给予必要的指导。
A.系统脱敏B.说理辅导C.行为训练D.森田疗法4.中学生出现自负、自卑、逆反、自我中心等问题,归根结底是()需要发展。
A.自我观察B.自我体验C.自我评价D.自我意识5.“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A. 霍妮(K. Horney) 著的《自我的挣扎》B. 弗洛伊德(S. 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C. 米德(J. 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D. 詹姆斯(W. 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6.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它们分别是()A. 自我觉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B. 自我评价、自我情感、自我意向C.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控制D. 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意向7.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8.个体由于自身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体验,这属于()A. 自我认知B. 自我情感C. 自我意向D. 自我觉知9.公开的、社会的,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自我是()A. 实用自我B. 社会自我C. 理想自我D.公我10.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A. 生理自我B. 物质自我C. 社会自我D. 心理自我11.有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这种自我意识是()A. 可能自我B. 心理自我C.理想自我D. 实用自我12.发动和维持自我意识的条件是()A. 自我意向B. 自我表现C. 自我觉知D. 自我评价13.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A. 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B. 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C.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D. 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14.下列有关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基础,没有自我意识,不可能存在自我觉知B. 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发动和维持的条件,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C. 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的产生有关,但却不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D.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必要条件,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15.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A. 他们存在生理缺陷B. 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 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D. 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16.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A.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B. 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 自我觉知D. 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17.米德(G. H. Mead)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形成的顺序依次为()A. 游戏阶段、博弈阶段、玩耍阶段B. 博弈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C. 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博弈阶段D. 玩耍阶段、博弈阶段、游戏阶段18.对于同一次考试,考试失败的学生认为:“这是一次不能准确测试学生能力的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4.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越多,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5.简述有效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集中复习就是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复习,分散复习就是把材料分配到几段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
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复习难度大的材料可以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这种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果,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另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及时检查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结合。
6.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
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者,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特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
具有新奇性。
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特性越高。
7.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操作步骤。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
此外,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
(2)迁移。
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3)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4)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5)原型启发。
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动机的强度。
学习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9.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0.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
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
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1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3)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4)尊重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19.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0.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2)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21.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第一,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第二,选择与安排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第三,教授学习方法1.材料:在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会议上,王老师说:“我的课没人听。
”李老师说:“我们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
”张老师说:“考试是个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答辩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问题: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的困惑。
(1)王老师的课没人听,说明他的课缺乏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氛围,没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对此,王老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
(2)李老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张老师的言论是错误的。
第一,张老师错误地认为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途径,片面地放大了考试的功能。
教师应该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借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第二,张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创造力培养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创造力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教师应该意识到知识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问题:请问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相对于小方的回答,我更欣赏小明的回答。
小明的回答体现了发散思维。
在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按照习惯或传统经验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这时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思考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不仅想到了砖头不仅可以做建筑材料.还可以做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
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较强,其新颖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材料:材料一:考试过后,考卷发下,小康考得不理想。
老师让他分析原因时,他这样说:“因为我这段时间学习太不用功了,我就知道我这次会有麻烦。
不过我可不想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小方说:“我就不是学这个的料,我已经很努力了,可就是学不好,以后也不想在这门课上下工夫了。
”材料二:小容参加了英语口语班的学习,在最初的摸底考试中,老师说他的口语棒极了,很有学语言的天赋。
从此以后,小容在班上说英语的次数有了极大的增加。
问题:请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说明以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