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材料分析

合集下载

《心理学》复习教师资格证必备

《心理学》复习教师资格证必备

一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产生标志: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2、亚里士多德《灵魂论》西方最早研究心理现象的着作。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重要)⑴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②情感过程:情感、情绪③意志过程⑵心理状态:注意、⑶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4、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

(3)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具有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5、高级神经系统活动:⑴过程: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

抑制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神经过程。

⑵规律:扩散与集中规律;相互诱导规律。

6、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反射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等。

7、人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等。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人的心理活动是后天学会的,其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8、两种信号系统:①有具体的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引起的条件反射②以语言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特有的)9、人的心理的高级水平和主要形式:意识意识就是凭借语言而实现的心理反映,其核心因素是:语言与思维。

人的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10、心理学主要流派:①构造主义学派,冯特[美],研究人的经验、意识内容,意识能分为不同因素,“内省法”。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教资面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需要考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教育心理学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校中经常表现得孤僻而沉默。

与同学相比,他的交往能力较弱,很少主动与同学们交流。

在课堂上,小明总是低着头看书,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注意到了他的状况,并且对他进行了一次面谈。

【案例分析】针对小明这个案例,我认为他可能存在社交焦虑的问题。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不适应,导致个体在交际中表现得紧张、羞怯,甚至完全回避社交活动。

分析小明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首先,他在与同学交流时表现得孤僻而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他人的评判和批评。

其次,小明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看书,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可能是因为他害怕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致,或者害怕被他人嘲笑和排斥。

针对小明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和辅导。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主动与小明进行沟通,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他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注与尊重。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小明的自信心,减轻他的社交焦虑。

2.提供情境训练:针对小明害怕交流的问题,可以通过提供情境训练来帮助他逐渐克服恐惧。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与同学进行合作,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通过反复的练习,小明可以逐渐适应交流的场合,克服社交焦虑。

3.倾听和关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小明更多的倾听和关注。

当小明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他坚持表达。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小明有机会充分参与其中,提高他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和教育问题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与记忆
研究是个体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个体保存和再现所学内容的能力。

在教育中,了解研究与记忆的规律有助于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3.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和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教师合理引导和教育学生。

4. 个体差异与研究困难
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研究困难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了解个体差异和研究困难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和帮助学生。

5.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

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研究规律和发展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教育中的各个方面。

教师应该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做出贡献。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对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作用教育心理学是关注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探讨学习者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影响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惩,以促进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

2.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脑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启发性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与兴趣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时产生和维持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供成功体验和设立明确目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兴趣与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领域或主题的主动投入与追求。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从而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方法,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2.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3.个体辅导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个体化的辅导和支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论文研究理论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论文研究理论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论文研究理论1.引言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论文研究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心理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教育的需求,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本论文将探讨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方法和应用,以期为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进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2.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研究范围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教师资格证的心理需求通过研究教师资格证考生的心理需求,可以了解他们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压力来源以及应对策略。

这有助于针对性地改进培训方式,提供心理支持,使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压力,提高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

2.2 教师资格证心理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通过研究考生进行考前的心理准备过程,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

这有助于指导考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备考效果。

2.3 教师资格证心理评价教师资格证考试并非只侧重考生的知识水平,还需要考察其思维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背景等方面。

通过研究考生的心理评价过程,可以探索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教师资格证评价体系的完善。

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3.1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材料。

研究者可以通过访谈教师资格证考生、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和教育专家,了解他们对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的认知、体验和观点。

此外,观察教师资格证培训的过程、考试的形式和结果,也能够对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进行有益的观察和分析。

3.2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方法,采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者可以通过编制、发放问卷,调查教师资格证考生的心理需求、学习态度和备考策略。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考试情况,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嘿,各位小伙伴们!今天咱就来唠唠教师资格证里那让人又爱又恨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相信准备考教资的大伙都懂,这可真是一路上的“大怪兽”呀。

先来说说教育学那些知识点,那真是五花八门,从教育的起源到各种教学方法,感觉就像一个庞大的知识宇宙。

有时候看那些教育家们的理论,脑袋里就像有一群小蜜蜂在嗡嗡乱转。

比如说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哎呀呀,那一堆堆生僻的名词和理念,记起来可真不容易呀!咱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在知识海洋里拼命挣扎的小鸭子,努力想抓住那些知识点,但它们就像狡猾的小鱼,老是从手指缝里溜走。

再聊聊心理学吧,那简直就是一个神秘的迷宫!什么认知、情感、意志,还有各种心理过程,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转不过来了。

有时候看着那些复杂的思维导图,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进了“盘丝洞”。

特别是那些理论流派,什么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每个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咱就得像个小侦探似的,仔细甄别,找出其中的奥秘。

不过,别怕!虽然这些知识点看起来很吓人,但咱们也有办法应对。

首先呢,咱得有耐心,就像慢慢雕琢一件工艺品一样,一点一点把知识点啃下来。

可以把那些难记的地方编成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口诀,这样就容易多啦。

比如说把那些教育家们想象成超级英雄,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超能力”,这样记起来是不是更有意思呢?还有哦,多做练习题也是个好办法。

就像打怪升级一样,通过不断地做题,咱能把那些知识点运用得更熟练。

而且,做错的题可千万不能忽视,要认真分析原因,把漏洞补上。

这样,咱们就像给自己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考试的时候就更有底气啦。

总之呢,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虽然有点难搞,但只要咱有决心,有方法,就一定能把它们搞定。

加油吧,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在教资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冲向胜利的彼岸!哈哈,等拿到教师资格证的那一刻,咱就可以大喊一声:“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啦!”。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涉及到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教学方法、评价与改进等方面。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四个基本概念: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和心理发展。

心理现象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内心经验,心理过程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智活动过程,心理结构是指心理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能力和特点的总和,心理发展则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心理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人的心理能力和特点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作用下的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学说。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潜意识和冲动的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解决内心冲突来实现。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的逐渐成熟和发展,通过适应不同的认知环境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3.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而形成的,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在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时的信息加工过程,通过研究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四、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个体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科学。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个体通过与环境的刺激和反馈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2.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和解决认知冲突来促进学习的发展。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本篇案例分析将重点关注教育心理学在教资考试中的应用。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育目标。

2. 案例分析2.1 学生学习焦虑案例分析某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成绩下滑,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小明对于学习任务感到压力,常常出现胃口不好、失眠等生理症状。

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小明解决学习焦虑问题。

2.2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玩弄手机等行为。

这种情况影响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注意力理论等心理学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并有效管理课堂气氛。

2.3 学生情绪管理案例分析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情绪问题,如愤怒、焦虑、自卑等,这些情绪对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提高情商和学习能力。

3. 案例解决方案3.1 学习焦虑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采用“缓解焦虑”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情感引导、认知适应等措施。

通过与学生深入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改善学习焦虑问题。

3.2 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设立小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课堂纪律。

3.3 情绪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运用情绪管理理论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指导。

同时,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培养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

4. 案例实践效果评价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教育心理学应用介绍和解决方案分析,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实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学(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

心理学(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份。

1、动机指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2、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3、兴趣是进行探索认知的需要。

4、世界观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基本方向。

(二)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它们从不同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1、认知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2、情绪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三者在现实生活中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三)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地相对稳定的状态。

(四)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除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

通过对意误用和无意误用研究,能全面把握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各流派及其基本观点(一)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

(二)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认为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心理学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可观测的行为。

(三)认知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塞奈乐《认知心理学》发表,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其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过程。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要发起人是马斯洛,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人,把人当作一个理智与情感相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第一部分:心理发展理论1.1 蒙台梭利理论蒙台梭利理论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的,强调儿童在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本节将介绍蒙台梭利理论的主要观点,如儿童自主性、敏感期、自由发展等,并分析其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1.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节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并探讨这些阶段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3 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

本节将介绍维果茨基的理论,包括近发展区、潜在发展区和互助学习等概念,并探讨这些理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

第二部分:学习理论2.1 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

本节将介绍杜威的理论观点,如任务中心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学习等,并探讨这些观点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

2.2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本节将介绍斯金纳的理论观点,如正向强化、负向强化等,并探讨这些观点对教师课堂管理和激励的意义。

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人的需求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

本节将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情绪与动机3.1 情绪的表达与调节情绪是影响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节将介绍情绪的分类,如基本情绪、复合情绪等,以及情绪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并探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表达和调节情绪,以提高教学效果。

江苏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1

江苏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1

江苏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指导地位,关键作用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主要体现为:(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质量而变化。

(2)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

(3)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1.总论2.学生与学习心理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教育过程中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相关原理和理论。

了解心理学基础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要和行为,以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习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应建立的,教师应该使用积极增强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并提倡教师提供有意义的材料和引导学生发展学习策略。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其次,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阶段也对教师至关重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幼儿期,儿童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互动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基础是社会认知理论,它涉及到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居里夫人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维度,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得的。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和教授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情绪管理也对教师非常重要。

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交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应该建立积极的情绪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如焦虑和抑郁,以便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还可能涉及到教学评估和教育测量方面的内容。

教师需要了解常用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程度。

了解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测量设计也有助于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总之,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便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提供个体化的指导。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心理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习特 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学对心理学的需求
教育学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来指导教育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 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02
认知过程与心理发展
感知觉与注意
感知觉概述
06
教师心理素质与教育能力
教师心理素质的构成与特点
01
02
03
稳定的情感
教师应具备稳定的情绪,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避 免大起大落。
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应具备坚韧不拔、百 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能够 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困 难和挑战。
清晰的自我意识
教师应具备清晰的自我意 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调整自己的心 态和行为。
感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过程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 性的反映。
注意的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 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
意志行动的特征
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 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等特征。
意志的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 性和自制性等。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
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 性心理特征;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 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必备的知识领域之一。

作为教育者,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还能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因此,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教学评价等,以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准备教育心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通过激励和奖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心理结构。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着由感知到符号理解、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在这一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机会,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帮助下实现认知的转变和发展。

三、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挑战。

了解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教师资格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教育心理学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案例分析方法,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案例选择和收集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的第一步是选择和收集案例。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案例,如观察学生日常表现、与同事交流、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等。

案例的选择应当具有代表性,能够涵盖不同类型的学生和问题。

二、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有四个:观察、描述、解释和干预。

1. 观察: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获取案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和思维方式等。

2. 描述:在案例分析中,教师需要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描述。

描述时要客观、准确,并注意避免主观臆断。

3. 解释:解释是案例分析的核心环节,教师需要通过对案例的观察和描述,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4. 干预:案例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支持。

根据对案例的解释,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情绪疏导等,以帮助学生克服问题和提高自身能力。

三、案例分析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学生隐私: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需确保学生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不被泄露,避免伤害学生的权益。

2. 多视角观察: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观察学生,包括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同学关系等。

多视角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和背景。

3. 知识继续更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教师应该持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案例分析能力。

四、案例分析的实际应用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如学生学习困难的分析、行为问题的解决、情绪管理的指导等。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申请教师资格证时,教育心理学也是必考的一项内容。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师工作中的应用。

案例: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其他科目上表现良好,但是对英语课却不感兴趣。

每次上英语课,他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成绩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该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呢?一、了解小明的兴趣与需求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与需求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首先需要教师与小明进行沟通,了解他对英语课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了解小明对英语的兴趣程度、学习英语的目标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成绩等。

二、激发积极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对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针对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的积极情感。

例如,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英语活动,增加游戏性和互动性,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夸奖和认可来增加小明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他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个性化教学辅导教育心理学强调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针对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他的兴趣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例如,了解小明对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更感兴趣,通过给他提供适合他的学习材料和方法来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引导学习自主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他们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小明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的学习动力。

例如,让小明自主选择一些英语学习的内容或项目,给予他足够的自由度和责任感,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成就感。

五、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来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组织小组互动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和合作;展示一些英语学习成功的案例,激发小明的学习动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

2、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包括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3、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二、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学习定义:学习是指通过经验或练习获得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2、学习类型:学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情感学习等。

3、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包括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和运用。

三、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情,外在动机是指学生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进行学习的动力。

3、学习动机的激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合适的奖励、引导学生自我激励等。

四、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2、学习策略的类型: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等。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的策略,如计划策略、自我评估策略等。

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学生管理学习资源的方法,如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等。

3、学习策略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策略,如教授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等,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整学习策略。

五、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层面上的完整和稳定。

2、心理健康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教育心理学是指通过了解、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以提供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学科。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对策略,对于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育心理学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帮助教师资格证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1. 案例分析:学生学习焦虑某个班级的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出现了明显的学习焦虑症状。

他们对考试成绩压力很大,感到自己无法达到自己或者家长的期望。

2. 应对策略:减轻学习焦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焦虑:-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避免过分强调成绩。

- 设置适当的考试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 提供学习技巧和时间管理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

-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3. 案例分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某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心不在焉,对课堂内容不能专注。

4. 应对策略:提高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提高学生关注课堂内容的能力。

-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反馈机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进程。

- 通过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5. 案例分析:学生行为问题在某个班级中,有几个学生经常违反纪律,打架斗殴,对老师的话语不予以尊重。

6. 应对策略:处理学生行为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 建立明确的纪律和规则,让学生清楚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

- 设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在学生遵守纪律时给予奖励,在违反纪律时给予适当的惩罚。

- 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观点,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

上海教师资格专业课程(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

上海教师资格专业课程(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

判断题: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错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错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错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错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错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错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错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错9、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错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错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错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对14、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错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错16、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错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错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错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对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错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对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错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错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下面的说法反映了哪些心理现象?1、北方人直爽,南方人精明。

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焦在一起,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往往将聚焦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支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便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2、一美遮百丑。

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3、人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

感觉的适应现象。

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刚进入香气扑鼻的房间时,由于嗅觉的感受性较高,可以闻到浓郁的香味,在房间中久留,由于香气持久作用,会使嗅觉的感觉性降低,产生适应,就闻不到香气了。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行动有趣,人们就会时间过得很快。

(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

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

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人离我们越远,他在网膜上呈像越小,可是我们还认为他的身高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该现象的现象是因为知觉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的它的稳定性。

当物体向远处或近处移动时,大脑得到的信息一方面来自网像大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来瞬息自眼球自动调节而产生的距离知觉。

大小知觉是由网像大小与距离知觉二者共同决定的。

一个人离我们越远,他在网膜上呈像越小,可是我们还认为他的身高没有改变,就是这个原因。

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的效果更好,这是为什么?在视网膜上有两种主要的感光细胞,一种是锥体细胞,它专门反应光的波长(也就是颜色),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

这种感觉细胞主要分布在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

另一种感光细胞叫做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

离开网膜的中心向网膜的边缘扩展,锥体细胞逐渐减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多。

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的效果更好,是因为余视时物像落在离开网膜的中心的部位,这些部位棒体细胞较多,这种细胞对微弱光线敏感,所以知觉较清晰。

正视时物像落在网膜的中心,这里的锥体细胞较多,这种感觉细胞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所以知觉效果就不好。

夜间在亮灯的室内若戴上红色眼镜,当走出室外时就能很快地在黑暗中辨清东西,这是为什么?暗适应包含基本过程:瞳孔大小的变化及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

其中,视网膜的感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起主要作用。

人眼在接受光线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称为漂白过程),使感受性降低,产生明适应。

光线停止使用后,视黄醛与蛋白质重新结合,合成视紫红质,使感受性提高,出现暗适应。

暗适应程度与紫红质的合成程度相应的。

夜间在亮灯的室内若戴上红色眼镜,可以避免视黄醛与蛋白质的分离,即减少漂白现象的发生,提高暗适应的速度,所以走出室外时很快就能在黑暗中辨清东西。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记忆系统有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时映象,其保持时间不超过1秒或2秒。

虽然信息在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

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下列字母:ERATVCHIEFBIGMGEUSA,对于熟悉英语的人看上一二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很难一下子记住,这是为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组块所包含的信息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在记字母ER-A TVCHIEFBGMGEUSA 时,熟悉英语的人可以将其分成ERE—TV —CHIEF—BIG—USA6个组块,没有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看上一二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只能以字母为单位,将其分成19组块,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就很难一下子记住。

我们打电话时,从号码簿上查到要打的电话,可是常常是刚刚放下电话,却已经记不起刚才打过的号码了,这是为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短时记忆的时间是相当短的,大约只有20~30秒。

复述是使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必要条件。

在打电话时,我们查到要打的电话号码,然后拨打这个电话,这时电话号码便进入了我们的短时回忆。

可是如果不对这个号码进行复述使之进入长时记忆的话过20、30秒钟后,超过了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这个电话号码我们就记不出来了。

人们都知道,早晨起床后和上午10点钟左右记忆效果比较好。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心理研究表明,影响识记和遗忘的因素很多。

比如觉醒水平、各种干扰、加试浓度等。

在早晨床后的记忆效果较好。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识记和遗忘的因素很多。

比如觉醒水平、各种干扰、加式深度等。

早在早晨起床后的记忆效果较好,主要是因为昨天的经验和所学知识,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已经淡化,对当前学习的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作用减弱。

上午10点钟左右记忆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吃过早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机体的各种器官都已活跃起来,个体的觉醒水平较高。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出来,可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为两种: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遗忘。

平常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性遗忘,这是一种真遗忘。

平常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了一会以后却又忽然想起来,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忘。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张,过了一会儿,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排除以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了。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人们在试图打开瓶塞取出瓶中的东西时,总试图将瓶塞向外打开,而想不到可以将瓶塞推到瓶子里面也可以将瓶中的东西取出。

在心理学中对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在心理学中,称这种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为定势或心向。

也就是对于一件事的处理,如果屡屡采用同一方法去做,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以后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多数人都是将瓶塞向外打开,而不是将瓶塞向里推入瓶中,这样往往就形成了一种处理这种事件的心理准备状态,在遇到这种情境时,总尝试用类似的方式去处理,而想不到将瓶塞向里推入瓶中取出瓶中的东西。

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销,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

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么解释?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

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

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他功能。

学前儿童往往会把蝴蝶和蝙蝠认为是鸟。

这是怎么回事?在心理学中,将概念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

由于这类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历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科学概念:是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

这类概念也叫明确概念,其确切内涵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

学前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日常概念,即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特性,有时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

学前儿童往往认为会飞的就是鸟,因为蝴蝶和蝙蝠都会飞,所以会把它们当成是鸟。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重要的考试中,往往平淡会做的题目在考试过程中却不会做了。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心理学研究发现,动机与情绪是影响问题理解的重要因素。

当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时,动机越强效率越高,而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过大,情绪过度紧张,反而会使问题解决的效率明显下降。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重要的考试中,由于我们过度紧张,动机强度过大,所以常常会出现平常会做的题目在考试过程中却不会做的情况。

阿基米德在解决称皇冠的任务时,百思不得其解。

在洗澡的时候却突然受到启发,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

这一现象的心理学规律是什么?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酿期是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索和思考的时期。

在酝酿过程中,如果思路阻塞,可将问题暂时搁置,这时人的思路似乎已中断,实际上仍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因此,有可能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受到启发,使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也称为原型启发,起启发作用的事物被称为原型。

豁朗期也称为灵感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这个时期具有豁然开朗、突然出现的特点。

难证期是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

阿基米德创造性地解决称皇冠的任务,发现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的过程恰好符合心理学上的这一规律。

他是在酝酿期受到原型启发(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突然产生灵感,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

第六章智力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往往优于男生,但到青春期以后,这种优势往往被男生所占有,并且男生一直把这种优势保持到老年。

你能用心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从心理学上讲,智力是有差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