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传统文化习俗简介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广西三传统风俗是众多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这些文化体现了广西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也是广西人民独特的精神符号。
三传统风俗由黎族的“赛龙船”、壮族的“歌圩”的“月牙龙”和“牛鬼节”组成,它们经历了岁月沉淀,历久弥新,成为了广西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下面将对这三项传统文化一一阐述。
一、赛龙船赛龙船,是广西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和运动项目,也是世界三大龙舟赛之一。
据传赛龙船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时期的江南地区,通过世纪的演变和升华,后来来到了广西黎族的生活中。
赛龙船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是黎族人民纪念其挣脱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的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所有的村子都会组织自己的龙船队,展开角逐。
龙船体长9-11米,表面装饰着用鲜艳的锦缎制成的五颜六色的龙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赛龙船比赛是几十人的队伍共舞,掌舵技能和船员之间的协同配合相当关键,讲究的是“人齐、划一、行一、停一”。
特别是在比赛的最后一刻,“划一、齐一”两声口令,船员们会齐木弛划,一同向前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成为年度龙舟赛的冠军,也为广西黎族人民增添了一份节日气氛。
二、歌圩歌圩,是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是壮族人民举办集会、耍技能、大快朵颐、恋爱交友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歌圩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开始,为期三天。
这时,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广场,感受到了壮族招财进宝的文化特色。
歌圩场上,男女老少都会参加,有刀枪骑射、歌舞、戏剧和抢茶、赛龙等民间特色文艺节目。
各色面点和美食也令人难以抵挡,车水马龙,德高望重之家经营的店铺生意兴隆。
在歌圩中,壮族人民更看重的是交友和恋爱,这也是歌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战”、“莫借故而约”等情诗经典在歌圩中一遍遍传唱,从中流露着壮族人民的热情、乐观和豁达。
三、牛鬼节牛鬼节,是广西南宁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南宁独特的文化表达和民俗遗产。
它是源于当地僵尸传说和土地神信仰,被共同认为是祭祀偎灵神的一种活动。
广西上林县拾骨二次葬探析 --以庐丰山墓葬群为考察对象文献综述
广西上林县拾骨二次葬探析--以庐丰山墓葬群为考察对象摘要二次葬是一种古老的葬式,上林庐丰山墓葬群是研究上林拾骨二次葬丧葬文化的典型范例。
本文通过对上林县拾骨二次葬形制与庐丰山墓葬的形制解读,探究了上林县拾骨二次葬形制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上林县拾骨二次葬礼俗包括首次葬及其礼俗;金坛、祭品等二次葬的器物符号;寄葬、“后土制”等二次葬的礼制以及聚合宗族力量、寻求心理支撑理念四方面内容。
上林县拾骨二次葬与上林地方社会的关系呈现出人地关系的紧张与和谐、民族关系的冲突与融合、上林丧葬礼俗的重组。
关键词:上林县,拾骨二次葬,地方社会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来备受关注。
20世纪初的壮学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壮族的源流、社会组织、生活习俗、文化模式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
壮族人对其族群礼俗传承与发扬的坚守,是壮族族群存在与壮大的精神信仰。
拾骨二次葬是壮族地方普遍存在的丧葬习俗。
广西是壮族的聚居地,上林县墓葬群是极具代表性的壮族墓葬群,它所涉及的文化符号,涵盖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民间信仰体系下的社会关系,是广西壮族发展与壮大的结点。
研究上林县拾骨二次葬礼俗文化,有助于促进族群与个体的和谐相处,构建一个有利于壮族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秩序。
有关广西壮族丧葬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大多来自历史文化专著,广西壮族的风俗民情,刘映华《壮族古俗初探》介绍了广西壮族各式各样的葬式、葬礼。
梁庭望《壮族风俗志》对广西壮族的丧葬仪式作了具体的介绍,覃圣敏主编的《壮泰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第三卷中“壮泰民族的人生礼仪”对广西壮族的安葬方式,殡葬进行介绍,与泰国泰族进行葬礼、丧葬观念的对比,是广西壮族丧葬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郭立新的《荣耀的背后:广西龙背壮族丧葬仪式分析》通过对广西龙脊壮族丧葬仪式的分析,揭示了当地壮族举办丧葬的目的在于使死者荣耀,丧葬仪式的重点是进行角色的传承和接替,强调死者与生者之间转续与重新整合,展演、终结、均衡、重构各种关系。
上林县旅游概况
上林县旅游简介上林县位于广西的中南部,大明山东麓,北回归线横贯县城,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890平方公里,有壮、汉、瑶、苗等11个民族,其中80%以是是壮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各民族聚居县。
南宁后花园——上林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上林境内的大明山是我国在北回归线上保存最完好的“绿色明珠”,具有“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的特点,有“小庐山”的美誉。
上林母亲河清水河横贯上林全境,清水河上的“三里·洋渡景区”素有“小桂林”之美称。
北回归线穿过的世界其他地区,大多是海洋、沙漠和荒原,而穿过上林县城和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是唯一经过的一个县城和原始森林。
大明山脚下生长着一棵260多年的“木棉王”。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清水河的“三里·洋渡景区”驻足游览达54天,并写下一万多字的游记。
清水河岸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誉为唐代岭南第一、第二碑,即《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
唐城城址被誉为唐代壮都。
金莲湖综合旅游景区是一个以佛文化为内涵的景区。
根据金莲湖的规划方案,其发展方向是以佛教文化为中心,依托东盟,把金莲湖打造成为具有浓厚的东盟风情,集朝拜、度假、会务、观光于一身的综合旅游景区,这对于提升上林县旅游品位,推动上林县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已经落户南宁市,上林县是南宁市的后花园,若把金莲湖打造成东盟的会议和接待基地,这对于提高南宁市的旅游接待能力,打造南宁市的城市名片,将具有非常高的战略意义。
不孤村是闻名国内外的“岭南状元村”,“全国小康文明示范村”,不孤村自古崇尚教育,现今平均3人就有1个大学生,科技兴村,致富小康。
大龙湖、金莲湖是上林县两块翡翠,大龙湖是北回归线上神秘的高山平湖,金莲湖是一个集旅游、宗教、娱乐休闲于一身的旅游胜地。
石门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和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源头,龙母的故事记载了上林壮族人民自古至今对善、孝两大传统美德的不懈追求。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广西上林师公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形态,也是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公舞起源于上林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广西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
下面将对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进行简要介绍。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多样,包含了舞蹈、音乐、服饰、道具等多个方面。
舞蹈形式上,师公舞主要以舞蹈表演为主,舞姿优美、气势磅礴、舞步独特。
舞者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戴着鲜艳的花冠,身披彩带和流苏,舞动间展现出充满活力的美。
在音乐方面,师公舞常以壮族民族乐器如板胡、马角琴、木琴、锣鼓等为伴奏,伴随着节奏欢快的旋律,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师公舞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起初,师公舞是作为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存在的,起源于古代壮族的祭祀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公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舞蹈形式,用以表达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师公舞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但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广西上林师公舞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推崇,并有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广西上林师公舞在艺术形态和创新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师公舞,不少舞蹈团体和个人积极进行艺术创新与延伸。
如有些团队将表演形式融入到现代的舞台设计和灯光效果之中,使传统的师公舞更具视觉冲击力。
一些优秀的师公舞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广西上林师公舞作为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的一种传统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师公舞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保持了广西传统舞蹈的特色和风格。
展示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也成为了广西地域文化的窗口之一。
希望广西上林师公舞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使其在保护传承的发扬光大,为广西和整个中国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壮族“灯酒节”传承保护——以上林县石寨村为例
壮族“灯酒节”传承保护——以上林县石寨村为例梁 栋(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摘要:“灯酒节”是广西地处大明山一带的壮族民俗节日,这种民俗有着上千年的延承。
上林县有六成以上的乡镇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一举行“灯酒节”,又名“十一灯酒”。
本文以广西上林县巷贤镇“灯酒”节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参与观察、直接体验等方法全面解读“灯酒”节浓厚的壮乡文化精髓,同时深思“灯酒节”在当代的意义,以及保护和传承该少数民族文化的见解。
关键词:壮族;灯酒节;传承保护一、灯酒节日概述1、节日前夕的筹备。
灯酒节在上林县的多个乡镇村庄广为流传。
县里各个地方欢庆节日的规模大不相同,但其节日活动的内容、形式、框架、以及过程都基本相同。
灯酒节的主要活动是正月十一日的“灯酒会”,其活动规模以村为单位,筹备组织工作是由村长来主持和上届选出的人员负责实施。
这些人员是从村里的每一户中抽出一名男丁,然后编排组合,每届十人左右,轮流担任,俗称之为“头”。
到了正月初八、初九,这些“头”就聚在一起,统计今年村里有多少个新生男孩,商议参加“灯酒会”的每户每人该收多少钱。
统计完了之后,由选出来的“头”去集市上购买酒、猪肉、油、葱蒜以及祭祀所用到的香烛、鞭炮、纸钱等这些或不可缺的节庆必需品。
“灯洒会”的活动地点就设在社坛周边空旷的地上。
到了正月初十,“头”们拿出家里的锅、刀等集聚在社坛附近宰杀新生男孩人家捐献的羊和新生女孩捐献的公鸡阉鸡,为正月十一灯酒节做好准备。
2、祭祀仪式。
“灯酒会”的“大祭”是整个“灯酒节”的焦点。
对于祭台,祭品的摆放须按照古代流传下来的祭祀章程进行。
祭台分为三张,正对着社坛由前往后依次排开。
第一张祭台比较大,因为上面摆放山羊,山羊嘴里衔着一把青草。
第二张祭台摆放阉鸡或公鸡和鲤鱼。
而第三张祭台空着。
各个祭台的下面都设有跪拜时的铺垫。
铺垫下面先垫着一捆稻草,上面铺上一层摊子。
从祭台上的祭品可以看出今年村里有多少个新生男孩和新生女孩。
女生抄完上林赋为什么要烧掉
女生抄完上林赋为什么要烧掉
上林赋,被誉为“三千古文库中的经典之作”,历史悠久且拥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据传,上林赋最早记录于春秋战国的中国古代历史,当时的诗歌手们竭尽所能,用深奥的文字来描绘那时发生的战争并捍卫国家的尊严。
然而,这首动人心弦的诗歌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它被烧掉了。
历史记载,在宋朝(960-1279),数百位女子被派往上林,抄写上林赋来取缔残害和仇恨。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诗歌的价值和重要性,但这首诗歌仍然受到非常小心的对待。
据记载,宋朝女子们抄写完上林赋后,将它们卷成册子,然后用火将它们烧掉,为的是保护它免受被损坏的危险。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它,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它涉及连接宋朝女子和政治力量的重要秘密。
随着抄写进行,政治力量越来越强大,女子们也越来越聪明,他们发现自己有能力从中受益,于是把他们的知识用作反对宋朝统治的武器。
因此,朝廷决定将抄写结束后的上林赋烧掉,以免被流传出去,影响到朝廷的统治。
面对这一状况,女子们也只能忍痛败退,毕竟自己的安危比政治力量更重要。
虽然上林赋被烧掉,但它不会被遗忘。
宋朝女子们抄写它的行动充分表明,上林赋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篇文章也提醒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让罗曼蒂克的中国文化继续永存。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广西上林县“师公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从非遗视角出发,探讨了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师公舞”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形式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地区。
这种舞蹈通常由一众男性表演,舞姿优美、神态独特,每年都有固定的表演时间和场合。
在传统的农民节日、婚礼、葬礼、祭祀等场合,人们会邀请“师公舞”团队来表演,以祈祷丰收、祭祖、送别等仪式。
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师公舞”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是广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师公舞”的传承现状却在不断恶化。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师公舞”的传承人数持续减少;其次,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难以评估,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也给“师公舞”的传承带来了诸多困难。
为了改善“师公舞”的传承现状,在非遗保护和发展方面需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是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师公舞”的认知度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是加强文化市场化经营,通过举办文化节、比赛等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师公舞”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加其市场价值。
三是加强保护政策和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总之,“师公舞”是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广西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项目,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和努力,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让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到非遗文化带来的美好体验。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1. 引言1.1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广西上林师公舞是广西壮族民间传统舞蹈中的一种,以其优美的舞姿、独特的舞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师公舞源于宋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并在广西地区广泛流传。
上林师公舞在表现形式上独具特色,舞者多为年轻壮族男女,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绣花绸帕或银饰,舞蹈动作优美婉转,节奏明快轻快,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舞蹈中融合了歌唱、器乐等元素,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林师公舞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种种挑战。
广西上林师公舞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和支持。
未来,广西上林师公舞将继续传承发展,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为广西民间艺术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上林师公舞的起源和特点上林师公舞是广西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形式,起源于上林县的师公寨,故得名为“上林师公舞”。
这种舞蹈形式最初起源于民间庆祝活动,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表演形式。
上林师公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舞蹈动作简洁明快,舞姿优美大方,展现出一种婉转动人的艺术美感;舞蹈音乐节奏感强烈,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舞蹈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绚丽夺目,体现了广西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舞蹈表达了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希望和向往。
上林师公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不仅是广西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的舞蹈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上林师公舞将在未来展现出更为灿烂的光芒,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
2.2 上林师公舞的表演方式和技巧上林师公舞是广西地方传统舞蹈之一,其表演方式和技巧在舞蹈界备受瞩目。
上林师公舞的表演方式主要以舞者身姿轻盈、舞步流畅为主要特点,舞者们通过优美的动作和舒缓的舞曲展现出舞蹈的美感。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广西上林县的师公舞是一项传统文化艺术,是当地人民祭祀、庆祝等重要场合的表演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增加,师公舞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亟需加强保护和传承。
首先,师公舞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受到其他舞蹈艺术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师公舞的传承人数逐渐减少,表演质量也在下降。
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使得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师公舞的传承方式和手段也亟待改善。
现有的师公舞传承过程主要依靠老一辈传承人口口相传,但这种方式存在信息不对称、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容易导致传承失真,如传承人口语表达不清、不准确等问题。
同时,目前缺乏有效的教学机构和教材,缺乏规范的舞蹈表演标准和管理体系。
针对师公舞的传承现状,有以下建议及措施可以有效加强师公舞的保护和传承:一是加强宣传和发扬传统文化,提高民众对师公舞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在城市和农村开展师公舞的演出和比赛活动,增加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爱好。
二是创建师公舞的教学机构和培训班,培养更多的中青年师公舞传承人,传承师公舞的精髓和技艺。
可开设课程,制定教材,建立规范的传承和考核体系,使师公舞的传承更加规范、科学、系统。
三是重视师公舞的比赛和表演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和表演,提高师公舞的表演质量和影响力。
可以组织师公舞的比赛和表演,设立奖项和荣誉,激发民众的爱好和表演热情。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推广,将师公舞加入到旅游和文化产业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师公舞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可以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推广师公舞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提高师公舞的传承质量和水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维护。
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力度,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师公舞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师公舞”是广西上林县的一种传统舞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舞蹈起源于明代,源于民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已成为上林县的重要文化瑰宝。
本文从非遗视角出发,对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
上林县“师公舞”起初由民间艺人传承,以完成庆祝、祈福等宗教祭祀活动为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公舞”逐渐融入了民间生活,成为百姓喜爱的节日娱乐活动。
一方面,这说明了“师公舞”历经千年的传承,已经融入了上林县人民的生活中,成为其自身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这也意味着“师公舞”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接纳和喜爱,为其传承提供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师公舞”的传承面临一些挑战。
受到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舞蹈在年轻人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下降,较少参与到传统舞蹈的传承中。
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舞蹈的观众群体面临减少的情况。
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观看更现代、更受欢迎的节目,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师公舞”,上林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为“师公舞”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上林县通过组织舞蹈培训班、成立舞蹈协会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师公舞”的传承中,注重培养传承人的继任。
上林县还积极开展“师公舞”展演和巡回演出,提高了舞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参与。
尽管上林县在保护和传承“师公舞”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传统舞蹈的传承需要长期和持久的努力,不能仅仅依靠一次或者几次活动来完成。
需要继续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力度,保障其传承的持续性。
需要进一步提高舞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文化,广西上林县的“师公舞”就是其中的一种。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师公舞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记忆,在当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师公舞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非遗视角下,对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师公舞的历史渊源师公舞是广西上林县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相传,师公舞最早起源于上林县的民间婚丧喜庆之间,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专门用来祭祀和祈福的舞蹈。
师公舞以其优美的舞姿、传神的表达和独特的音乐曲调,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二、师公舞的表演形式师公舞通常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舞蹈,舞者们手执彩绸、风车等舞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跃起舞。
整个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通过不同的舞步和动作,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神灵的崇拜。
师公舞舞蹈形式多样,有腰鼓舞、哈尼族舞、手风琴舞等,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
三、师公舞的传承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师公舞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师公舞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师公舞。
师公舞的传统表演场所逐渐减少,很多乡村和农村地区的传统庙会等活动也在逐渐减少,导致师公舞的表演场合越来越少。
师公舞的相关传统技艺和习俗也在逐渐失传,很多传统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已经无人传承。
四、保护与传承之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师公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
加强对师公舞的挖掘和收集,搜集和整理师公舞的相关资料和历史文献,建立起相应的档案资料,以便更好地推广和传承。
加强对师公舞的宣传和推广,开展一系列的师公舞展示和演出活动,向社会大众展示师公舞的魅力和价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广西上林师公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区的一种地方民间舞蹈艺术形态,起源于上林县的师公文化和宗教活动。
该舞蹈受到了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中融合了多种舞蹈、歌曲、乐器等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广西上林师公舞起源于唐代,与唐代僧人师公的传说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说师公在上林山上身患重病,为了不影响其他僧人的修炼,便把自己隐居到山谷中。
后来,师公死后,留下了一段满篇咏史的诗歌《上林赞》并留有他为寺庙供奉的神像。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僧人,上林县民便开始了师公文化的传承,其中师公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舞蹈动作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多种舞蹈元素,在表现形式上包括了单人、双人、三人等不同的组合方式,表现出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了故事、神话、历史、民俗等等。
在音乐制作上,上林师公舞重视用民族乐器,如板胡、芦笙、锣鼓等,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还让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上林师公舞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传承、表演和宣传等方面。
其中传承是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师公舞主要是由老一辈的传承下来的,而这些老艺人一个个都在年事已高,由于人才的缺乏和限制,新的师公舞爱好者较少,致使师公舞难以得以传承。
在表演方面,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上林师公舞的表演场所和演出活动难以与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相适应,因此师公舞的表演也难以与时俱进。
在宣传方面,上林师公舞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等尚未被全面展示,而且媒体的宣传品质和传播方式也有待提高。
在面临上述的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上林县文化部门和师公舞爱好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推广和宣传,逐渐让上林师公舞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我们需要了解“师公舞”的起源和演变。
师公舞起源于上林县的民间传统活动,最初是农民在庆祝丰收和祈求好运的时候表演的舞蹈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公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艺术特色的民间舞蹈。
它通过舞蹈动作、表情和音乐等元素,展现了上林县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貌。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师公舞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传承者数量的不足。
由于上林县的农村人口外流,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舞蹈的传承,这导致传承者的数量日益减少。
其次是传承环境的变迁。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娱乐方式和文化形式,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流行和时尚的东西,而不是继承传统文化。
资源的匮乏和市场需求的缺乏也限制了师公舞传承的发展。
尽管面临这些困难,上林县的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师公舞的传承。
上林县非遗部门通过组织培训班和比赛等形式,提高了人们对师公舞的认识和兴趣,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相关部门还加强了对传承者的保护和支持,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资助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继续传承和发展师公舞。
一些文化机构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师公舞进行记录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也需要看到,目前的传承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师公舞的传承还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尚未形成全面的传承机制和长效机构。
传承者的培养和选拔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教育资源。
师公舞的传承在经济上仍然面临困难,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还需要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
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师公舞的传承保护,培养更多的传承者,拓宽市场需求,使师公舞成为上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师公舞”起源于上林县罗茂镇丰料村,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据传,这个舞蹈形式最早是由罗茂杰、罗为新等人在当地大仁观山门口表演而起。
这些舞者将自己的功夫传承给下一代,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师公舞”。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部环境的冲击,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活动逐渐被忽视和淡忘。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当地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或上大学,导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不断减少。
由于缺乏专业的传承人和培训机构,年纪较大的“师公舞”艺人很难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面对这些挑战,上林县政府和文化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师公舞”。
成立了专门的“师公舞”传承保护团队,由年长的艺人和专业人士组成,负责传授技艺和组织演出。
开展了“师公舞”传统文化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生前来观看和学习。
还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将“师公舞”纳入课堂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这项传统文化艺术。
通过这些努力,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现在,每年都有许多观众和游客来到上林县观看“师公舞”表演,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当地居民对“师公舞”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很多年轻人也被吸引并加入了“师公舞”传承保护团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
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来提升上林县“师公舞”传承的质量和效果。
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培训和引导,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应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加非遗传统文化保护的经费投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环境。
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成功的非遗传承经验,推动上林县“师公舞”传承的发展。
上林县“师公舞”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经过多年的传承和保护,现在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来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文化艺术。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广西上林县“师公舞”是广西民间传统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本文旨在研究广西上林县“师公舞”传承的现状,从非遗视角探讨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需要了解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基本情况。
师公舞起源于广西地方民间宗教信仰,是一种以神明供奉为核心的宗教舞蹈表演形式。
该舞蹈通常由一群由民众组成的舞者组成,舞者们穿着华丽的戏服,手持巨大的道具表演。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继承者的数量减少。
由于传统舞蹈技艺的复杂性和智力要求,传统的口口相传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学习需求。
当代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和学业负担也无形中限制了他们对于“师公舞”传承的参与程度。
为了促进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相关传统舞蹈技艺的培训与教育。
应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舞蹈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更多的舞蹈专业人才。
应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与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师公舞”的认识和兴趣。
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舞蹈比赛、展览等,为年轻人提供展示才华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还可以将广西上林县“师公舞”与现代文化元素进行结合,创新发展新的舞蹈形式。
可以引入现代舞蹈的元素和手法,将传统的表演方式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喜爱。
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也有许多机遇。
只有加强对该非遗项目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和兴趣,并创新发展新的舞蹈形式,才能促进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一、引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
广西上林县的“师公舞”作为广西地区非遗的代表之一,自古至今一直被人们传扬并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林县“师公舞”传承现状的研究,探讨非遗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和展望。
二、上林县“师公舞”的历史渊源“师公舞”是广西上林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唐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传说,当年上林县的一位富家千金失踪,寻找她的父亲四处奔波,终于在男儿摘桃林的树下找到了她,于是父女俩在树下跳起了舞蹈,以示欢庆。
这一舞蹈传承下来,便成为了上林县的民间舞蹈文化,并被称为“师公舞”。
“师公舞”在历史上曾多次被列为宫廷舞蹈,是上林县特有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舞姿优美、动作矫健、舞曲欢快,常常在当地的各种庆典、集市上演,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三、上林县“师公舞”传承现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城乡发展的差异,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也面临一些挑战。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由于新一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加之现代生活的压力和诱惑,导致愿意学习和传承“师公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这导致“师公舞”传承的延续性受到了威胁。
2. 传承途径单一:目前,“师公舞”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傅口传心授,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使得传承的范围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更广泛的传承需求。
3. 缺乏资金支持:传承非遗文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在上林县,“师公舞”传承团队缺乏资金支持,导致传承工作难以开展。
虽然上林县“师公舞”传承面临诸多困难,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如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支持、相关政策的倡导和推动等,为“师公舞”传承带来了一些希望。
四、非遗传承的展望和建议为了更好地传承上林县的“师公舞”和继承广西的非遗文化,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和建议:1. 弘扬传统文化:在当地学校和社区开设“师公舞”课程,向年轻人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浅谈如何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
浅谈如何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发表时间:2019-08-13T09:59:08.470Z 来源:《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作者:莫世东[导读] 上林县渡河公是自明朝起就流传于三里一带的一种特有的壮族民俗,原叫渡老头公。
如今,县级文物保存单位-三里汇水河边的"明清摩崖石刻"上,还记载着当年渡河公的盛况。
上林渡河公风俗历经400多年的历史演变,仍然保持着壮族本土风俗的简朴美,在整个上林壮族本土风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针对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现状、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中面临的问题和有效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莫世东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文化馆摘要:上林县渡河公是自明朝起就流传于三里一带的一种特有的壮族民俗,原叫渡老头公。
如今,县级文物保存单位-三里汇水河边的"明清摩崖石刻"上,还记载着当年渡河公的盛况。
上林渡河公风俗历经400多年的历史演变,仍然保持着壮族本土风俗的简朴美,在整个上林壮族本土风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针对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现状、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中面临的问题和有效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九重天上的银河突然缺堤,天河之水淹了大地,只有一对金童玉女幸运地抱住一个大南瓜浮在水面得以幸存下来,人类也因此避免了来顶之灾,幸存的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的祖先"。
后来人们就制作渡河公,以寄托后人纪念祖先,普渡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是壮族本土风俗的缩影,在全区乃至全国民俗史上,能保持着壮族本土风俗都不多见,挖掘、抢救和保护渡河公风俗,对丰富完善我国民俗史或世界民俗史都起到推动作用。
一、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基本内容一是祭祀活动。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傍晚,男女老少云集河边点香烧蜡,意在祭祀祖先,寄托哀思,保佑平安吉祥。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一、引言师公舞是广西上林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作为广西壮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师公舞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是广西地区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师公舞的传承面临着很多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了人类非物质精神文明的重要遗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本文通过对广西上林县师公舞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探讨非遗视角下师公舞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对策,以期为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师公舞的传统与特点师公舞是一种以男子舞者为主的民间舞蹈,通常是在春节、过年、坟祭或是其他重要节日或活动中表演。
舞者们身着传统的壮族服饰,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
师公舞的舞姿优美、身姿矫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种舞蹈以顽强的民族精神和乐观的情感为表现主题,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
师公舞的表演节奏快速、魂魄炽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表演中,舞者们往往会伴随着唱歌或吹哨,在欢快的鼓乐声中展示出壮族人民的豪情壮志。
师公舞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是当地人民钦佩和热爱的传统文化符号。
三、师公舞传承现状调查1. 师公舞传承人口减少实地调查发现,师公舞传承人口减少的情况相当严重。
在上林县,能够良好掌握和表演师公舞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
很多年轻人对师公舞的兴趣不高,更愿意追求新潮的时尚文化,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和忽视。
师公舞传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传承传统技艺需要较长时间,传承人口老龄化不仅使得传统技艺传承受限,同时也面临着彻底失传的可能性。
2. 师公舞传承环境恶劣师公舞需要在特定的场所和条件下进行传承和演练,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场所正在受到破坏。
一些原本用于舞蹈传承的场所或舞台被用于其他用途,甚至被拆除,导致师公舞传承环境的恶化。
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减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师公舞传承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师公舞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1. 师公舞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师公舞起源于上林县,具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口头文传,师公舞始于宋朝,是为了纪念忠诚、正直与奉献精神的一个表演艺术形式。
舞蹈中通过动作、动态和音乐表现出忠诚、勇敢、智慧等正面价值观。
2. 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目前,在上林县,仍有一些舞团或集体保持师公舞的传承和表演。
在一些重要节日和活动中,师公舞会被引入进行表演,并且在一些文化活动或文化交流中,师公舞也能有一定的展示机会。
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师公舞的传承面临一些困难。
一方面,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减少,人们更多关注现代化的休闲方式和娱乐方式,导致师公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弱;传承之人的衰老和离世也造成了人才的濒临断裂。
这些因素都对师公舞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传承师公舞的保护与发展为了保护和传承师公舞,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该加强对师公舞的宣传与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一些文化艺术节、舞蹈展示等活动,提高社会对师公舞的关注度和兴趣。
开展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师公舞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增强社会对师公舞的认同感。
应该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
鼓励年轻人参与师公舞的学习和表演,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舞蹈学校,为有兴趣的年轻人提供机会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才艺。
传承人自身也要积极传承经验和技艺,找到合适的机会向年轻人传授。
加强舞蹈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通过收集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口述传承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师公舞的历史和演变,以便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
应该加强对舞蹈文化的保护,保护师公舞的原汁原味,防止过度商业化。
师公舞作为广西上林县的非遗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承师公舞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培养传承人以及加强研究保护等措施,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师公舞,让广大的人们了解和喜爱上林师公舞,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林传统文化习俗简介
上林县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14年,属桂林郡管辖。
汉代属郁林郡领方、潭中县管辖。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从领方析分无虞、上林两县。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隶属南宁专区,2003年划归南宁市。
下辖辖7镇4乡,总面积为1890平方公里,总人口48. 26万,其中壮族约占80%,是一个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聚居地。
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不断的衍生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禳灾祈福的狂欢节--渡河公
渡河公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较大的传统节俗之一,除了吃粽子、洗药浴、
插香艾、喝雄黄等传统习俗外。
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人家重点祭祀的不是屈原,而是他们信仰的人类先祖“救世神主”——渡河公。
渡河公是当地特有的一种集体禳灾祈福的节俗仪式活动。
它始于元朝,盛于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这一具有丰富壮族文化内涵的民间传统节俗,以其历史悠久、寓意深刻、魅力无穷而远近闻名。
2006年6月被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制作精美的渡河公,寄托着
对平安的祈福
轻巧的船,承载着厚重的希望
二崇尚和美的盛会--灯酒节
灯酒节是环大明山一带壮族民间传统祭社习俗,是乡村以社为单位集资,在每年的正
月十一,民间自发组织举行祭社祀祖、镶灾祈福的盛大信仰仪式活动。
其主旨是祭祀社神,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
传统的灯酒节祭社这天,村庄里凡头年头胎生男孩的“灯主”,要给村社献出一只羊,其他本年出生男孩的家庭,要献出一个“猪头”,生女孩则献出一只鸡,各家各户也要按人丁筹资备办祭品,全村老少一起到社坛前祭拜,之后集体就餐。
丰厚的祭品
庄严的仪式
三善孝文化的载体--龙母节
龙母节,源于一个寡妇收养一条蛇的传说故事。
据说,“乜特屈”在三月初二仙逝,次
日“特屈”呼风唤雨,借风雨之神力,将养母棺材送上村后岜仙岩洞的峭壁上安葬。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一两天,“特屈”都回来扫墓,风兵雨将一路随行护驾,风雨交加,呼啸而过,那凄凄啸啸声便是“特屈”对养母的哀思和感恩的诉说。
龙母崇拜活动,是对龙母乐善好施与“特屈”知恩图报高尚品德的缅怀、传承和发扬。
龙母金身像
虔诚的信众前往龙母洞朝拜
龙母节文艺表演
四信仰习俗的传承-----木山庙会
据上林县志记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木山乡群众就自发组织了民间庙会活动,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办。
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200多年。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庙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游客可以看到斗牛、斗鸡、
斗狗、山歌对唱、狮公舞表演、打陀螺等。
山歌对唱
观看斗牛表演
五信仰感恩的节俗--万寿节
韦厥,世称万寿公王,是唐高祖时人。
唐武德七年(625年),韦厥从唐朝繁华的京城不远万里来到澄洲,开拓这片蛮荒之地。
当时这里山峦叠嶂,豹狼出没,人烟稀少。
韦厥将中原先进的汉族文化与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用“仁”治人,以“德”治邦,做了大量造福于民的事,使得上林有一个蛮荒之地变成一个讲礼节、积德行善、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礼仪之邦。
后世的人为纪念
韦厥的丰功伟
绩,尊称韦厥为
万寿公王,每年
都举办万寿节以
彰其功德。
历代
以来,上林壮族
百姓都自发于每
年的农历2月11
日举办万寿节活
动。
六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又叫“三顿欢”或“三跳欢”。
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上林、马山、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
包括三个声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第二声部又主唱者演唱,第三声部由二人以上合唱者合声附唱,一声部、二声部独立音调,三声部陪衬和声。
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
山歌对唱
山歌对唱
底蕴深厚的上林传统文化习俗,是长期生活在上林这块土地上的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等在内的十几个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上林人民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最好见证。
我们要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指导下,立足社会实践,广泛交流,继承好、发展好上林传统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