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_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含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二(含解析)(2021年最新整理)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水鹿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2020高考语文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特点】文本材料来源广泛,既有摘编自报纸中的社论、新闻报 道,也有摘编自杂志刊物中的论文,还有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行文 条理清晰,表达简明精练,每则材料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又有一定 的内在联系,试题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 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强化了考生的探究意识。
45
3.基本结构 消息的基本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 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 要素,背景和结语有时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 时也可省略。
4.写法 消息一般都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写法,即先说结果, 再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先说主要事件,再适当 补叙其他相关事件。
新闻
通讯 1.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 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 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的一种新闻文体。
3.特点 (1)生动集中地再现新闻场景或新闻人物。 (2)着力渲染和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 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报告文学
新闻
1.概念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 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特点 (1)新闻性: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道的特点, 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道意义上的 真实性。
3.通俗性 科普文是一种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它担负着 向社会各阶层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即使 是比较高深的知识,也要向读者作深入浅出的 介绍和说明。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访谈类
访谈的概念 访谈的特点 访谈的技巧
访谈
访谈的概念
基于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一特定问题去访问事 件亲历者、知情者或专家,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 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叫作访谈。 访谈的对象肯定是人,而访谈的内容可以是新闻 事件或历史事件,可以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 题,也可以是人物专访。主要有答记者问、采访 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几种类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3分析传记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专题演练
考点三分析传记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
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
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唯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
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
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2020年(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三)word版含答案
2020年(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三)【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我的读书观。
研究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我认为陶渊明这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
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二字,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
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
自不害其宏旨,皆可略之耳。
”我想,这就是“会意”。
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不在“曲与生说”。
“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才能有所创新。
据日本人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也有三千余种。
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德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没有吧?!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
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在我的一篇文章中,为了说明我对“真、善、美”的看法,我就给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新解,认为这几句话是孔子说他自己追求“真”“美”“善”的过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9整体攻略 学案一经历 任何人的个性禀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 特定时代与成长环境等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 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通过梳理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准确把 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综合了解传主的为人,客观公允地评 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 2.关注典型事迹 传主一生的经历很多,但是最能凸显传主品格修养与情感志趣的 是传主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作者通常会选取典型事件来刻画传主 的形象。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着力刻画传主的言行细节,鲜活地 再现传主神态、心理,塑造出传主丰满的形象。
-7整体攻略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二、传记描写传主的常用手法 传记往往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 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做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 史功绩做横向的叙述。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对典型人物 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 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 人物传记对传主的描写,常采用如下方法: (1)对传主的肖像进行描写。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 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肖像描写可以是静态的描摹,也可以是 动态的。 (2)对传主的语言进行描写。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能表 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8整体攻略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3)对传主的行动进行描写。传主的行动要符合传主性格发展的 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心 理活动。 (4)对传主的心理进行描写。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 写就是要充分表现传主内心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 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等。 (5)对传主的活动环境进行描写。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传主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 性格极为有用。 (6)通过细节或从侧面进行描写。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 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 格更加鲜明。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 接描写。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
专题17.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爱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7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七(含解析)
专题17.7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
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
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
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
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
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
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
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
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
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
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
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
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3 实用类阅读之传记(测)(含解析)
专题03 实用类阅读之传记(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班级学号得分(说明:每题15分,共60分。
)1.【2017届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5分)亦诗亦哲方东美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
”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
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
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
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
’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
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
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
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
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
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
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
“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训练传记类文本阅读
2009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传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气人生夏明亮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
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
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
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
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
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
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
他欣然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无职无权的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
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
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
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
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
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l300万左右盼速度在继续剧增。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
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8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八(含解析)
专题17.8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八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
李叔同天资聪颖,很多时间内学会了作曲。
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
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
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留学日本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
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戏园学戏。
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滩》等。
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自李叔同的笔端,传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界,为现歌台说法身。
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先他四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
李叔同曾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
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
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
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
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
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
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
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
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
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
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
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
专题17.1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一-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7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讲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讲含解析08171116讲目标1.了解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筛选信息【真题导航】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最新新课标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传记阅读3
22001100届届高高考考语语文文三三轮轮冲冲刺刺::传传记记阅阅读读33一一、、阅阅读读下下面面的的文文字字,,完完成成文文11~~44题题。
((1188分分))不朽的甘地祝寿臣1869年10月2日,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出生在印度的波尔班达尔。
少年时的甘地记忆力较差,智力平平,曾一度对自己的才能缺乏信心。
但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教育使他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
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在外求学时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从事律师工作。
艰苦的磨练使甘地成长为一名出色律师,并成为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人。
回到印度时,他顺理成章地成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甘地作为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创造了独特的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运动一开始,甘地就率先垂范把自己在组织战时救护队中获得的两枚勋章退还印度总督。
与此同时,甘地还为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奔走呼号。
他周游全国,到处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却不乏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1947年8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
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
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然而,甘地鄙视权力,鄙视荣誉,依旧赤着上身,剃着光头,随身带着纺纱机,一有空闲就纺纱,依然保持着清心寡欲的本色。
当1947年8月14日子夜印度宣布独立时,甘地没有出现在首都庆典上,在加尔各答的贫民区里,他照常纺纱之后,在地上一块椰树叶编成的席子上睡下了。
当印度初饮独立和自由的甘露,这片多灾多难的南亚次大陆开始一个新纪元的时候,甘地正在沉睡,身边放着一双木底鞋、一本《薄伽梵歌》、一副假牙和一副铁框眼镜。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一(含答案)
高考冲刺: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育家吴汝纶吴汝纶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举为“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
1901年,议复办京师大学堂。
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来选去看上了栩城吴汝纶。
开始,张百熙派一位知县级官员前去专请,吴汝纶断然不见,后身为“宰相”的张百熙备礼亲自登门又遭拒绝。
接着,他“三顾”吴门,不惜揖拜以请,仍遭婉言谢绝。
他求贤若渴,搬出圣旨并加封吴汝纶为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
然此举也没使吴汝纶感到“皇恩浩荡”,仍是“不干”二字。
吴汝纶主持河北莲池书院十年之久,学生数千人,还有外国学生,极有声望。
他早年即锐意改革,力倡西学。
在莲池书院时即开设英、日文及格致课程。
办学校、走新路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事。
但为何真要他干时,又打“退堂鼓”呢?一非年迈体弱,二非不能胜任,而是他看透清廷腐败透顶,倾轧排斥太甚。
教育尽管无名无利,卷进“政府窝”里也不安生,雄图大略难以施展。
张百熙又提出只“暂留一年”的妥协条件,吴汝纶的心才软了下来,只得答允。
但却首先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
吴先生是为“答知遇,故自请为出海之行”;但此举主要还是改革教育的必然要求。
因他一贯力倡西学,认为只有西学才是强国富民之道。
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日本近年专仿西国公学’,所以学习日本教育制度,即学习西方教育制度。
1902年农历五月初三,吴汝纶以63岁高龄肩负历史重任,由京师出发东渡日本。
此时日本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
而吴汝纶道德、文章,蜚声瀛海。
他一到日本,立时产生了“轰动效应”。
连维新变法的强国之君明治天皇,竞也礼贤异国下士、不嫌吴汝纶官卑职低,破例接见了这位才五品的京卿。
吴汝纶每天黎明即起,在东京一天会客十人到一百多人。
他参观每所学校时,对讲堂教室的建筑面积、结构、图书、仪器,都详细询问,亲做笔记,回来详作整理,因此天天“开夜车”。
他在西京大学与该校总教习作深谈后,总教习私下谈道:“吴先生精思卓识,旷绝一世之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23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23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郑哲敏院士:“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开展孙自法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开展不遗余力、倾尽全力的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开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给力〞祖国,祖国给予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殊荣。
1943年,郑哲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
1946年,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清华园。
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
1947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多年后,郑哲敏回忆,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等根底学科对自己影响很大,使他确定研究力学的道路。
1948年4月,在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
在加州理工学院,郑哲敏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影响:着眼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
1955年,郑哲敏与钱学森师生俩相继回国。
郑哲敏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1956年1月,钱学森回国后,创立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
在钱学森指导下,郑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
1984年2月,郑哲敏接过钱学森的接力棒,出任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
郑哲敏最早期科研生涯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爱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爱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
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
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
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盟,他编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
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
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
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
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首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
他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
每次聚会,他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
那天只有啤酒,他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
参加聚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
他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
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他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他把这些都带走了。
多可惜,他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相关链接】①我喜欢看这部杂记里的文章,质朴的语言,平和的心态,以及时时造出的天真和风趣,让我在轻松愉悦中受益。
认识到作文可以质朴如斯: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
(田娟华《作文可以质朴如斯——读汪曾祺<榆树村杂记>》)②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
世界是喧嚣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汪曾祺《无事此静坐》)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是1986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C.作者与田娟华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D.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表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认可,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
2.汪曾祺为什么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请简要分析。
答:3.汪曾祺的“自然天成”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认识。
答:【答案】1.D2.①体现了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②不矜持作态,亲切自然。
③没有想在文章巾刻意表现自己,文如其人,可以看出作者的人品:谦虚,富有人情,有修养。
④完全没有感伤主义。
3.为文方面:①文章写得清新淡雅,少烟火味,略有修改,也处理得干净利落。
②作文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能读出恬淡悠远的境界。
③文章从不雕琢,平白如话,轻盈飘逸。
为人方面:①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了富人情、有修养的为人之道,并推崇这样的人。
②闹中取静,适应寂寞、享受恬淡生活,表现出恬淡、悠远的境界。
③纵酒诗书,为人散淡幽默,学识渊博,别人学不来。
【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较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学巨擘朱希祖刘宜庆史学巨擘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史学家是其根本,其史学研究范围很广,成果也非常丰富,在许多领域有开创之功。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
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许多史论。
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
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
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
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
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
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后以《史学绪论》发表在《晨报》上,这次谈话的要点有三:学历史要持主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
其次,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民史。
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不可以极力描写。
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
第三、研究史学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将来。
将来社会的善恶,全源于现在;现在的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源于历史的。
故现在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
朱希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大藏书家。
“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
终身伏几案,天地一书囚。
”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奔走一生的写照。
朱希祖藏书,大约开始于留学日本时期。
当时朱希祖的恩师章太炎鼓吹革命,倡导反清,热衷于收集并翻印明末抗清志士的文集。
朱希祖受其影响,“始留意于晚明史籍”,并以南明史为研究方向。
朱希祖在这时开始购书,几十年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聚成书的海洋。
至 1937年,朱希祖的个人藏书已达到惊人的二十五万余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了,而其中抄、稿本和古本方志、笔记、杂著等珍本善本多达七百余种。
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宋版《周礼》,明抄宋本《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
他素有“读书藏书家”之称。
在朱希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这是朱希祖治史的研究方向。
1934年2月,朱希祖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来南京就任史学系主任,他的七百六十多包善本,辗转运到南京的住宅。
抗战爆发后,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厄运而多方奔走。
朱希祖的奔波和操劳,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欲吞并中国。
在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开始了对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朱希祖在其日后完成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是“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
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北至长江。
举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
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
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
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享年六十有六。
一代史学家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
国民政府在中央图书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各届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7期,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谢国桢说:“朱氏一生搜集明季稗乘,用力甚勤,多所创获,给后人以启迪之功。
”朱希祖致力于南明史料收集达三十多年,收藏的抄本秘籍无人能比,发表了南明史籍题跋七十多篇,1961年中华书局以此整理出版为《明季史料题跋》。
(丹枫《朱希祖与南明史研究》)②从现代史学观念出发,朱希祖研习南明史,十分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结合,其所作《明季史料题跋》便明显反映了这一特点。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成绩卓然,他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无所不通。
B.朱希祖大约于日本留学期间开始藏书,并且把南明史作为主要的藏书类别,是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
C.朱希祖对六朝陵墓进行按图索骥的实地调查,实践了他北大时期形成的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
D.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5.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