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赏析
道德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8f4437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9.png)
道德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原文及鉴赏【导语】: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原典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大道无名上德不德玄功潜运几深莫译文赏析
![大道无名上德不德玄功潜运几深莫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e73e7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3.png)
《大道无名上德不德玄功潜运几深莫译文赏析》1. 大道无名上德不德玄功潜运几深莫译文赏析大道无名上德不德玄功潜运几深莫,这是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经典语录。
在这句话中,老子倡导“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大道无名的观念,引领人们进入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本文将对这句经典语录进行赏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内涵。
2. 语句分析我们来看这句话的结构。
这句话包括了“大道”、“无名”、“上德”、“不德”、“玄功”、“潜运”、“几深”、“莫”这几个关键词。
在这些词语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道”和“无名”了。
这里的“大道”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事物,而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或原则。
而“无名”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虚无的意味,显示出了老子所倡导的超越名利的思想。
3. 文化内涵在古代我国哲学中,“大道”通常被视为宇宙规律的统称,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普遍规律。
而“无名”则暗示着这种规律的超脱和无限,无法被任何言语或符号所定义,从而也就强调了虚无和自然的概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大道无名”旨在告诉人们,应该超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4. 道德内涵“上德”和“不德”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立,但同时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老子强调了道德的高深莫测,让人无法用一般的标准来衡量。
在他看来,真正的“上德”应该是超越凡俗世界的,而“不德”则是指世俗之德,是一种被界定和局限的伦理规范,不具有长久和普适的道德意义。
5. 玄功之深而“玄功”和“潜运”这两个词语,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隐秘和深远的意味。
玄功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技艺或智慧,是一种高深的境界。
潜运则表达了一种无声无息的运动和变化,更多地暗示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
6. 深意莫测最后一句“几深莫”,则表达了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他看来,真正的境界是无法被凡人所理解和评价的,因此他用“莫译”来表达这种境界的玄妙和深远。
这也暗示了老子对于理性和言语的限制,以及他对于超越世俗的境界的倾慕。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83792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7.png)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道德经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道德经章全文及译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ed971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e.png)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过失。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它深邃幽远,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消磨掉锋芒,消除掉纠纷,调和着光芒,混同于尘俗。它是那样的深沉啊,好像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解析:老子通过车毂、器皿、房屋等例子,阐述了有和无的相互关系,强调了无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乐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味觉败坏,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珍贵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声色之娱,所以摒弃那些外物而选取这些内在的东西。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并非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定义的名,并非永恒不变的名。无,被称为天地的初始;有,被称为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称之为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解析:这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老子提出了道和名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原和规律,它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表达。无和有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无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有则是从无中产生的具体存在。通过对无和有的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领悟道的奥秘。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9d467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11.png)
叁 文段赏析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注释】
• 宠辱:荣宠和侮辱 • 宗:祖宗,祖先 • 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
肆 作品鉴赏
比喻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 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 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 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 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壹 感悟
要按照大道的方式去创造去做事,在坚持道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不断积累。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光这些还不够,还要学会顺势而为,了解形势,这样才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贰 启示
为人父母,不要觉得是自己养育了他,就凭借这点去压制孩子 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想着控制他。有些事情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相信他们自己解决问 题。孩子虽然是父母生育的,但是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有了具体的形状。周围的环 境使万物得以生长。道受尊崇,德被珍贵,不妄加干涉而是 万物顺应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是万物生长 作育,是万物成长成熟,是万物得到养护保护。生成万物而 不占有,化作万物而不把这当做是凭借倚仗,长养万物而不 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c16ed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d.png)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道德经(第八章)周·老子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深沉。
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尤:怨咎、过失、罪过。
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a000e0ba1aa8114531d967.png)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道德经经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望唯沕。
沕呵望呵,中有象呵。
望呵沕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中有精呵。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道德经释义解答:大德的运动,完全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道生成万物的时候,太深远微妙无穷。
道虽然深远、深奥,但还是有迹可寻。
深远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
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
其精是真的,有着不变的东西。
从今天到古代,其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使万物都顺着道的理念生长变化。
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长规律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道德经读后感赏析:这一章阐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观,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孔,意为大。
容,意为运动。
道是世界内在运行规律,德是根据道制订出来的行为规律与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道。
道是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与员工都必须遵守的。
道是原理,德则是操作手册。
不学道,就不知道德从何而来,德就会被质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释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
这个词的《道德经》中多次出现。
帛书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远的意思。
象,事物的表面显现,如天象。
中医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皮肤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内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远。
冥,暗。
精,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
中医中的精,可以理解为DNA,精气。
精能够形成物质,物质形成世界的象。
读后感·信,理解为诚信,不变的规律。
老子认为道中有精,是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律,精形成物体,然后进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
其实老子的看法与现代的宇宙观极其相似,我们的世界首先从一个点开始的,通过宇宙大爆炸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父,也作甫,事物的开端。
老子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万物都是顺着道的理念生长的。
老子认为首先有信,然后形成精,再形成物,后形成象,这四个层面都包括道里面。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7d4c6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d.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上篇:《道经》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i:四声),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二声)龠(yue:四声)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读〗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读〗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读〗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i:一声)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e:二声),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11.三十辐,共一毂(gu:三声),当其无,有车之用。
《道德经》赏析
![《道德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f7542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4.png)
《道德经》赏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主要从哲学和文化两个角度来进行《道德经》的赏析。
一、哲学角度1.道德经的基本思想《道德经》主张人要顺应自然,不要去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地位,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让自己和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依存。
该书认为宇宙中有一股无形的“道”,它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源头。
人应该跟随这股“道”去生活,而不是逆其自然。
例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十四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乃謂之“天下之母”。
气壮则胜,坚强则毁;木兰折而不折,朽木犹可雕也”(第三十四章)等等。
这些都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
2.从现代教育的角度解读道德经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而《道德经》也反映了一些人文精神,比如说它主张不要太过追求功利,不要缺乏思想,要追求真理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在现代教育中引入一些《道德经》中的思想,比如说“尽心而为”(第二十七章),它所表达的就是做事要认真投入、一心一意地去干。
这个方法也可以运用在教育中,老师教学生,要集中精力、尽数心思去教,而学生也要一心一意去学习。
另外,《道德经》还提取了“稀泥不可淘,厚礼不可屈”(第十九章),它告诉我们应该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如果面对挫折就该像淘稀泥一样能够自我纯化,成为更好的人。
它告诉我们要坚韧不拔,不要轻易退缩。
二、文化角度1.道德经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巨著之一,是黄老学派的代表作品。
其价值在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使人们从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促使人们在亚洲哲学和世界哲学中有更高的代表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
《道德经》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地位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
《道德经》赏析第1章
![《道德经》赏析第1章](https://img.taocdn.com/s3/m/2e9fb7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e.png)
《道德经》赏析第1章
《道德经》第1章是一篇极为经典的哲学性短篇,以简洁的语言
表达了关于道德和宇宙的思考。
全章内容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文字表达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所界定和命名,名字只是对
实体的一种符号化的称呼,而道却远超出了这种限制。
宇宙开始无名,而一切万物的母源却拥有名字。
对于道的理解,不能被欲望所干扰,
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观照;同时,对于万物,我们常常会被欲望所驱使,从而失去了对其本质真实的观察。
这两种境界,虽然源自同一根基,却因为命名的不同而显得有别。
这种最为高深玄奥的境界被称为玄,而玄本身又是无尽的奥妙之门。
总之,《道德经》第1章通过对道和名的性质进行探讨,启发人
们反思世界的本质和个人的追求,呼吁人们超越欲望、保持纯净的内心,以更深入的方式体验和理解宇宙的奥秘。
老子四章赏析
![老子四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b570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9.png)
老子四章赏析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哲学界的圣经”。
本文将着重探讨《道德经》第四篇中的四章,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第一章:“道经”这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概括,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和万物的本源和根源,是贯穿始终的规律和原则。
他还指出,“道”具有永恒、无形、不可感知等特点,用言语去描述它是一件困难的任务。
这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概括,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和万物的本源和根源,是贯穿始终的规律和原则。
他还指出,“道”具有永恒、无形、不可感知等特点,用言语去描述它是一件困难的任务。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一章主要讨论了美的问题。
老子认为,美并非某个特定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认知。
他借用“美”这个概念,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表面的诱惑和物质的享受,而要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
第三章:“故常有以困苦相枕藉”这一章表达了老子对困难和困苦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困苦,并不可怕,反而应该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和锻炼人性的试炼。
他还指出,人们在面对困难和困苦时,应该学会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思考,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
第四章:“胜人者有力”这一章主要探讨了胜利和失败的问题。
老子认为,胜利并非最重要的,而是失败中包含着成功的机会和经验。
他还指出,人们在失败时,应该学会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所在,以便重新站起来。
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第四篇四章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中“道”这一概念的本质。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和万物的本源和根源,是贯穿始终的规律和原则。
他借用“道”这个概念,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表面的诱惑和物质的享受,而要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赏析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074240c850ad02de8041b5.png)
太上,不知有之原文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③,其贵言④。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
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注释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4、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5、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引语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杯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
当然,这只是老子的主观愿望,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评析老子在全书中第一次描画了他的理想国政治蓝图。
第一句四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从古到今的时代或时间顺序,而是指为治理好坏的统治状况。
在老子的观念上,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
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情境,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
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
赏析——《道德经》三章
![赏析——《道德经》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5f91995159eef8c75ebfb345.png)
作品分析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 具备了“上善”的特质。生活中, 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 可水却大异其趣, 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 与世无争, 而且随物赋形, 顺势趋时, 随遇而安, 无欲无己。它纳百川 而不厌其多, 收细流而不弃其小, 渊深静默, 虚怀若谷,“知其雄, 守 其雌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 取之不尽, 用 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 因 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上善若水”。
《道德经》
是先秦道家典籍,老子所著,或谓老子后学所编 纂,共81章,5000余字。因其“言道德之意”,所 以又叫《道德经》,前面是《道经》,后面是《德 经》。《老子》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文字 简洁,善用譬喻,语言如诗一般有韵律,其中还吸 收了不少民间歌谣和谚语。它是研究老子思想的直 接材料。
3、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 “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 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 展。他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这种消极无为的态度决定他对 人生的看法,在老子看来,圣人应该是一个处处不与人争,不为人先, 守柔处下,少私寡欲,绝学弃智,完全处在自然状态,只有这样的人 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保全自己的生命,无忧无虑,达到精神上的最高 境界。
作品分析
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道”的无私奉献美德。故为人处事要学习水 的品格,只求耗己以利万物,不与万物争利益。做一个像水那样完美的 人,就应居处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样深沉博大;交友 像水那样仁爱清淡;说话像水那样透明真实,以诚相待;为政像水那样 有条不紊,理政治国;办事像水那样发挥特长,无所不能;行动像水那 样抓住时机,顺势而行。正因为她顺其本性不与人争,所以为人处事才 不会有过错。水的品格最微小,水的品格也最伟大。
老子四章赏析
![老子四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7761e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1.png)
老子四章赏析摘要:一、引言二、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1.第十一章:有与无的关系2.第二十四章:道者的品质3.第三十三章:认识自己、战胜自己4.未兆易谋三、老子四章赏析1.第十一章:探讨有与无的辩证关系2.第二十四章:强调有道者的品质3.第三十三章:提倡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4.未兆易谋: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正文:一、引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立者,其思想观念深刻地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中。
本文将重点分析《道德经》中的四章,以揭示其哲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二、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1.第十一章:有与无的关系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揉和陶土制成器皿,正因为其中空虚,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因为其中空虚,才有房屋的功用。
所以,有的东西给人带来便利,无的东西使人发挥功用。
2.第二十四章:道者的品质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翻译:踮起脚跟无法长久站立,迈大步前进不能远行。
自以为聪明的人反而不能明了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
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骄傲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成为众人的领袖。
这些行为在道家中被视为多余的、让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去做。
3.第三十三章: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
知足的人富有,坚持前行的人有毅力。
不失去根基的人才能长久,死后仍能影响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4.未兆易谋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翻译:当事情安定时容易保持稳定,在事物尚未显现迹象时容易制定计划。
三、老子四章赏析1.第十一章:探讨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这一章揭示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强调无的重要性。
老子三章赏析
![老子三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033bb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6b.png)
老子三章赏析
道德经的第三章被认为是整部著作中最经典之作,这三章分别从道德、天地、万物三个方面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
以下是这三章的赏析:
一、道德
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无为而治、无名之名、无状之状”,强调了道作为宇宙本源的超越性和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
在第三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说:“道德之上,则无为而治,万物皆备于我矣。
”这句话表明了道德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道德,人们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和平发展。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而是通过道德引导和自然无为的方式,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二、天地
第四章中,老子谈到了天地的创造和存在,他说:“无名之名,天地之始;有名之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表明了天地的无名和有名,强调了天地的存在和万物的起源。
在第五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天地之间的关系,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天道的公正和人道的不公,强调了天地万物之间的平衡和共存。
三、万物
第六章中,老子谈到了万物的生成和存在,他说:“无名之名,天地之杂,万物之宗。
”这句话表明了万物的无名和有名,并强调了万物的生成和存在。
在第七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万物之间的关系,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句话表达了万物的柔弱和坚强,并强调了万物之间的相互
依存和相互作用。
道德经的第三章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它阐述了道家思想中的道、道德、天地、万物等方面,强调了天地万物之间的平衡和共存,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老子道德经解读心得感悟及赏析范文
![老子道德经解读心得感悟及赏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8c43f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0.png)
老子道德经解读心得感悟及赏析范文老子道德经解读心得感悟及赏析【篇1】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天尤。
”上善若水,当属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无私奉献的。
古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生命,水作为生命之源,无私地像万物献出它晶莹的身躯,却不索取一分一毫。
当酷暑笼罩着大地万物,当连片的土地相继裂开,水幻化成另一种身姿,从天而降,化为甘霖,滋润着生灵。
水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
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
”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纯洁;淡如涓涓细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亩方塘,平静而清幽。
水,以其低身的姿态,穿行在崎岖的土地之间,从不与人争高下,只默默地,悠闲地开垦出生命之园,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谣。
它没有虚名浮利,只懂得宁静致远,悠悠地流向远方。
水有其宽广的胸襟。
因为宽容,才有了浩瀚无垠的大海;因为宽容,才有了那山林深处的溪流;因为宽容,才有了那波涛滚滚的江河。
包罗万象,影布水面,给日月星辰一个梦幻的世界。
河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择优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万物,洗净除尘。
水是谦虚,虚怀若谷的。
水以其最低的姿态,穿行逶迤于土地山川之中,俯身亲吻着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处,也会找个罅隙纵身跳跃,然后摔个粉身碎骨,回到它赖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瀑布。
水从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躯喂养了人们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着,教会稻谷即使丰硕也要垂下头颅,谦虚地饱含鲜食等待人们的丰割,才造就了人们的一日三餐。
水,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
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闲情雅致中,临溪侧畔,静听流水哗啦,细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虚怀若谷的精神,诠释人生的品质,它将永远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难以迄及的高度。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e41df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c.png)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老子八章是《道德经》中的深奥篇章,其中包含了老子对于人生哲学、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的思考与见解。
以下将对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老子八章的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虽然不长,但却富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意在表达道德之高尚与纯洁如水之清澈透明。
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则暗示人们应该学会将自己的价值与价值观融入到社会中,同时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另外,老子在八章中还提到了“处众人之所恶”,意味着“上善”之道并不是世俗眼中的正常和善良,而是需要超越现实社会的限制,寻求彻底的真理与善良。
其次,老子还提出了“夫唯不争,故无尤”的说法,意味着个人应当不与他人争斗、不攀比,从而能够少走弯路,不受到外界的谩骂或挑剔。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老子八章的中文译文:“最尊贵的是像水一样。
水常将利益给到所有生灵而不拼争,常处于人们所不喜欢的位置,聚集在道路上,居住在最好的地区,心中培育着善良之心,待人如同家中亲友,言语坦诚无误,管理国家能够治理有方,才能处处游刃有余。
只有不争斗的人,才不会受到责备。
”从这个中文译文中不难看出,老子八章富有哲学思想的特点也是被中文的译者在译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同时还将其中夹杂的深意表达得尤为恰当。
例如,“利益给到所有生灵而不拼争”这一句,恰当而彰显了贯穿全文的“不争”的主题。
总的来说,老子八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本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的作品。
而对于读者来说,理解八章中所包含的含义,对于认知人生、实践道德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69a62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f.png)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道德经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行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行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现代汉语解读】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
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
摸它又摸不着,叫夷。
三者不行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楚不光明,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行描述,又似乎没有。
这就是没有样子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特别微妙,又辽远到不行探究的状态。
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头。
看今日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道德经感悟赏析】这一章是老子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老子的宇宙观。
微,悄无声息。
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有的意思。
夷,平坦的意思。
一,是指世界混沌状态。
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表达,是世界最初的状态。
这里老子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的确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
这里老子告知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好像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晰。
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头,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
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依据今日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
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
这是老子告知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
老子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
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的确实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赏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
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
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
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
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
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
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
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
来了。
翻译
道能够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能够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能够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能够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能够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能够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