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合集下载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PPT课件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PPT课件

知识结构
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
•联系旧知 •巩固练习
原因 内容
以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结果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 地的农民分到土地
意义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 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
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返回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25、牵念,轻捻着如风的时光,无奈捣碎着凌乱的思想,这样一个微凉的夜,心,为谁妖娆,为谁感伤。

26、悲伤逆流成河我为谁而不顾一切。

27、因为你,我懂得了什么是遗憾。
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
返回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能力测试 选 择 题 材料解析题 问 答 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 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 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 战略决战的胜利
链接…… 链接…… 链接……
拓宽视野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知识结构
战略决战 的胜利
•疑难解析 •音像资料 •巩固练习
背景 过程 意义 原因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 三大战役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动的? 2、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义?
首战目标的选择
张 家口 北平 天津 锦州
长春
沈阳
淮海战役 碾庄
双 堆集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长春
各个击破
沈阳
锦州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州
280 万 365 万 优于 敌军 主 动 被 动
1948年7月
装 备
大为 改善
后 方
巩 固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不足
略占 危机 优势 四伏
第三节 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确定 2、战略反攻的展开及其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2、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中原
陈官庄
徐州
华东
碾庄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双堆集
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 地区,歼敌55万多
激 励 永 远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 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 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肢解敌军 各个击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平 1948年11月 津 ─ 49年1月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
主力打到外线去,交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 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 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 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模拟试题精选_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模拟试题精选_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2008年广东普高质检) “要走断头路,跟住蒋独夫。

要走光明路,跟住毛泽东。

”“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一百五十八万被消灭。

”以上传单产生于()A.1946年B.1947年C.1948年D.1949年B 解放战争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于1946年夏,依据“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可知此时就为1947年10月左右。

2.“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陈毅这首诗所指战役的意义是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C.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C 此诗写的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上海十二校第二次联考)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是人民解放军()A.由战备防御转入反攻B.取得三大战役胜利C.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D.攻占南京全国解放A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4.(2008年太原调研)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B 在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后,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方针,逐渐由内线作战到外线作战,并开始以外线反攻为主。

5.(温州市十校联考)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C.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C 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作用。

6.(南京九中12月)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到:“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挺进中原,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2、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社NBA我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③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时间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教学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比较法,阅读理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全面内战是何时爆发的?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战况如何?(1946年,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因此,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战局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并不断取得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讲述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提问: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最早建立在什么地方?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农村,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革命恩局地要得到发展,要得到农民的拥护,必须解决农民的什么问题?(土地问题)2、指导学生回忆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实行过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①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土地法大纲》的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恩泽油气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要紧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通过与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不管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进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己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进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1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如何的作战方式?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与平解放?(2)难点: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与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因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懂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一致时期制定了不一致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一致的时期制定不一致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淮海战役 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 震林 参战部队:中原、华东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5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3)平津战役 指挥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东北、华北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2万,解放华北。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人,国 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结构
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一)土地改革 1.背景 2.概况(1)时间(2)总路线(3)土地改革运动 3.意义(1)(2) (二)战略反攻(外线作战):1.概况:时间 过程 2.意义 (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四)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时间 地点 2.内容(1)(2)(3)3.意义 (五)渡江作战:时间、概况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渡江作战 1949.4.23.占领南京,国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府垮台。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国民党方面: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二)中国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 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目的为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争取人民的支持,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土改,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3.内容①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②土地改革总路线(学生归纳总结)
4.结果:农民获得土地,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三.伟大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
1.条件
从兵力、实力、后方三方面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从1948.9-1949.1连续发动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概况
三大战役简表
时间
名称
指挥员
战况
战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义
1949

9月
1949
年1月
辽沈战役
林彪
罗荣桓
攻占锦州,断敌退路
长春守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
2.胜利原因
1中共有正确的军事和政治方针的指导。
2中国共产党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3蒋介石集团卖国、溃败,失去民心。
4解放区土地改革得到广大农民支持成为胜利保证。
5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地下工作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
历史意义:历时4个月零19天,歼敌(起义、改编)154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东北、华北、华东连成一片,为解放江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1.条件
从1946年7月-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歼敌100多万,使敌我力量发生了有利于解放军的变化,为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思考回答解放区土改的原因、目的、内容、意义。
(从兵力、后方、人心所向比较得出结论)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总之,国民党的优势减弱,共产党的劣势开始向优势转化。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PPT课件 人教版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PPT课件 人教版

重点精讲
1.解放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1)抗战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 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2)人民解放战争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必须满足 他们对土地的需求,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需要进行土地 改革。
2.中共为何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 (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当时国民党正重点进攻 陕北、山东,兵力分散。 (2)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进攻中原,可直接威胁国 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这 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3)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 略反攻,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的总形势。 (4)大别山是一个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 于立足。
6.为什么说1949年国民党提出的和谈是一个骗局? (1)从阶级本质上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不会放弃其独 裁专制政策,更不会交出政权。 (2)从结果上看,双方举行了北平谈判,通过了《国 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命题视角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建国大业》受热评
3.战略决战首选东北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全国各大战场中,只有东北战场的兵力对比解放 军占优势。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敌军是撤是守, 举棋不定。 (3)东北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 的物资力量雄厚。 (4)歼灭东北敌军,既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 又可挥师入关,配合其他战场作战。
(2)土地改革总路线: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 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 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 土地改革总 路线。 (3)土改的意义:使解放区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和 支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细节点拨“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中“挖蒋根”, 就是指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 制度。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重点: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大决战[结构图示]:辽沈 → 第三年 淮海 第一年 第二年人民解放战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问题设计]:1、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探究: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观点1:二者没有根本区别理由:二者都是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国情而产生的。

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而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必须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观点2: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2、全国性反攻的条件是什么?——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⑵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形成第二条战线⑶一些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使蒋在政治上更加孤立⑷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后方巩固。

3、“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三军:刘邓大军——大别山;陈谢兵团——豫陕鄂;陈粟兵团——豫皖苏两翼:西——彭、贺收复延安;东——⑴华北:聂解放石家庄⑵东北:林、罗发动攻势,使敌孤立⑶山东:谭、许胶东战役,改变局面4、三大战役为何首战东北?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

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

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

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

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青年教师优质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青年教师优质课]

国民党军
430万
兵力
375万 365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兵力
280万
195万 130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敌我力量对比表
机动 形 总 军队 兵力 兵力 势 人民 280 优于 主 解放军 万 敌军 动
1948年7月
装 备
大为 改善
后 方
巩 固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国民党 军队
百色高中历史组
林媛媛
1、解放战争爆发于哪一年?1946夏 2、解放战争第一年敌我双方形势 如何? 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敌我 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政治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危机四伏,中共领导 的人民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 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 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 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刘伯承 邓小平 陈赓 晋冀鲁豫 太岳兵团 谢富治 华东解放 陈毅 军主力 粟裕
三 军 配 合
两 翼 牵 制
西北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三 军 配 合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 蒋介石2 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 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 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 事变。 ——毛泽东
55万多
长江以 北中下 游地区
平 津
52万多
华北 全境
陈长捷等
板书
一、战略反攻(1947、6----1948、9)
二、战略决战(1948、9----1949、1)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
①军事上:我军人数增加到280万人,装备 改善;国民党军队人数减少,士气低落,被 迫集中兵力进行重点防御,对东北是防是守 举棋不定。
②政治上: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反对,处境孤 立;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使后方巩固。
③经济上: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 个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 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 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 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胜利的原因
(1)战略决战的条件: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历史条件:
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 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 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阅读课本P59材料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 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 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方向:中原地区 (4)时间:1947年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 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 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 验,指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政权的道路。这标志我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了 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在中国推行 “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中严重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我军造 成的失利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 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 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中心依然放在农村。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一、本课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本课教学重点。

本课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为本课难点。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启发学生联系近代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形势,分析理解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的原因和背景。

2.紧扣教材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说明1947年土改总路线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3.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开阔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讨论明确:土地改革巩固了解放区,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插图“土改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上,进行宣传”,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一目,在讲授之前,先提问学生: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何时?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形势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在这一年间,解放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国民党在发动内战时所依赖的优势,如军队数量多,武器装备好等在人民军队的打击下,正在一步步丧失。

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在蓬勃发展。

国民党反动派已陷入孤立的困境。

由此导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本目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加★的史料,并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择在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
(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 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 要; 3.其他地区
4.意义:扭转了全国 战局,是解放战争走 向胜利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共产党军事形势
国民党军事形势
辽沈战役
淮英明决策 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沈 160 万 13800 副 6750 辆 80 万头 0.7 亿斤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Merry Christmas & Ha ppy New Year !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2、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 ) 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 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 3、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 方向,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一地区( )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区的土改:
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 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 什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
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条件 2.主攻方向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

_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_教学设计

_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_教学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 ( !) 三大战役的结果及意义
* 课堂案例
!" #$%& $% ’(
上, 分析战略反攻具有可能性( 力量对比) 和必要性 ( 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 。 [ 教师活动] 中共中央为什么选择中原为反攻的 主攻方向?你知道关于中原的成语有哪些? [ 学生活动] 思考, 踊跃举例: 逐鹿中原、 问鼎中 原。 [ 互动与收获] 学生通过对这些成语的了解, 认识 到中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 威 胁国民党统治中心。 [ 教师归纳] 另一原因, 此地国民党兵力空虚( 联 系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说明) 。 [ 教师活动] 外线作战的情况如何? [ 学生活动] 看图, 结合教材, 了解外线作战的概 况。 [ 互动与收获] 学生通过看图和教材, 了解外线作 战的状况: 三路大军呈倒品字型, 像三把尖刀, 插入敌 人的心脏。教师引导, 得出外线作战打破了国民党军 队的中原防御体系的结论。 !" 其他解放区的反攻 [ 教师活动] 让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 其他解放区 的反攻( 内线作战) 情况如何? [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思考, 回答。 [ 互动与收获] 通过阅读教材, 掌握了内线作战的 情况。 教师引导分析, 得出: 通过一年的作战, 解放军在 内、 外线大量歼灭敌人, 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这一年, 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 历 史 转 折 点, 也是国民党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 战略决战的胜利 ( $) 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 教师活动] 战略决战的条件有哪些? [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 思考归纳出战略决战的条 件。 [ 互动与收获] 学生通过阅读, 了解了战略决战的 条件。 教师引导分析: 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 化, 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 中共中央抓住战机, 与 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 %) 三大战役的进程 [ 教师活动] 三大战役为什么首选东北?指导学 生看“ 三大战役示意图” 、 “ 三大战役简况表” 了解三 大战役的详细过程。 [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 结合图表, 了解三大战役 的详细过程。 [ 互动与收获] 学生通过阅读图表, 准确了解三大 战役的过程。教师引导分析三大战役首选东北的原 [ 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课后通过史学著作、 影、 视、 传说, 了解的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 人物、 趣事有 哪些。在你身边活着的老年人, 如果经历过解放战争 这一伟大的历史场面, 请他给你谈谈他的切身经历与 感受。下节课大家互相交流。" ( 责任编辑* 王长礼) 三、 课后延伸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原创精品]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原创精品]

二.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何时?解放战
争第一年的形势如何?
1947年夏战略 反攻时机成熟
430 万人
373 万人 195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 争开始。在这一年间,解放区军民粉碎了 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在发 动内战时所依赖的优势,如军队数量多, 武器装备好等在人民军队的打击下,正在 一步步丧失。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国民党反 动派已陷入孤立的困境
1947年9月起,东北解放军先后发动秋、冬 季攻势,迅速占领东北广大地区
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
二.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解放军突进中原转入战略反攻
2.其他解放区军民的反攻
3.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意义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 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 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 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
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 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
作战,歼灭内线敌人, 收复失地。
内线作战:
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 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
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 东北解放军
范汉杰 廖耀湘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4、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如何理解?(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A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百万雄师占领南京
C.新中国成立前夕 D.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
质疑与反馈
试题精选
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回答1-2题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童彦凤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变革或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④消灭土地私有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回答3-6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条件 1.条件 2.主攻方向 2.主攻方向 目的 展开 意义 3.其他地区 3.其他地区 4.意义 4.意义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5.历史意义
1947年6月的国共双方 年 月的国共双方
国民党:兵力减少(430到373万,可 机动的兵力尤少),士气低落,后 方不稳. 共产党:兵力增加(128到195万,可 机动的兵力大增),士气高昂,后 方稳固.
年 的 战 略 方 针
线 敌 内 人 , 作 收 复 战 失 , 歼 地 线
在 力 和 地 方 部 队 , 灭 . 内 续 继
任 务 是 : 以 一 部 的 分 主 分 部 战 作 二 年 军 第
外 线 向 大 量 歼 敌 区 域 , 在 …… 我 民 党 国 引
打 性 到 外 线 去 , , 将 战 争 力 以 主 即 反 攻 的
本 任 务 是 : 举 行 全 的 国 基 战 作 二 年 军 第 我
—— 《解 放 战 》 第 二 争
160 万 13800 副 6750 辆 150 万 30.5 万副 88 万辆 180 万 20000 副 40 万辆 490 万
180 多万头 8 亿斤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辽沈 东北解放军 1948年9月 1948年 林彪罗荣桓 ~11月 ~11月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47万多 47万多 东北全境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华北全境 俘虏或毙敌指挥 范汉杰 廖耀湘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 陈长捷等
中原, 1948年11月 55万多 淮海 中原,华东 1948年11月 55万多 ~1949年 解放军 刘 ~1949年1 邓陈粟谭 月 东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平津 东北,华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1949年 解放军 ~1949年1 林罗聂 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版新课程)(优秀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版新课程)(优秀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 展
定州中学 历史组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西 安
孟良崮
武昌
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西 安
孟良崮
武昌
南京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挺进中原 2、反攻展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两翼牵制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张家口 新保安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北平
北平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2、反攻展开及其意义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延安
孟良崮
西 安
三军配合
豫陕鄂

豫皖苏
南京


武昌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挺进中原 2、反攻展开:中原 华北 东北
西北
3、反攻的意义:扭转战局 走向胜利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决战时机的成熟 1948年7月
部别
总 兵力
机动 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 280 优于 解放军 万 敌军
河北定州中学 薛伟强 改编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原因: 2、主攻方向: 3、反攻的展开:主要与其他 4、历史意义:
看下列材料思考:
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 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 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 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 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 项目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6年7月 130万人 430万人
原因:
1)敌军防守力量薄弱。 (主力在陕北和山东)
2)中原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 3)战略地位重要可以威胁南京和武汉。
练习:1947年6月人民军队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与敌军主力决战 B、全面扩大解放区 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示意图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
战略反攻前的战争形势:
国民党方面: 兵力:430万人 373万人
(由于战线延长,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 的机动兵力已经大为减少;由于屡战屡败,兵 力削弱,士气急剧下降;国统区内人民奋斗争, 使国民党军队的后方极不稳固.)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持:
战役 名称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合计
160万 13800 6750辆 副 150万 30.5万 88万辆 副 180万 20000 40万辆 副 490万 人
80万 头 6300 头 100万 头 18多 万头
0.7亿 斤 4.3亿 斤 3亿斤 8亿斤
提问:解放战争第一年敌我双方形势如何? 1)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 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危机四伏,中共领 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 • •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全国土地会议:时间、《大纲》及内容 2、土地改革路线 3、重要意义
1947年7月 1948年7月
195万人 373万人 280万人 365万人
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的原因 1)可能性: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具 备反攻能力。反攻前的形势
2)必要性:减轻内线(解放区)压力,将 战争引向外线(国统区)。
中共中央为何将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2、主攻方向中原地区选择:
练习:1947年,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战略态势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思考: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民解放军(1)(2)(3) 1、战略决战 时机成熟: 3)国民党军队(1)(2)(3)
共产党方面: 兵力:128万人 Nhomakorabea195万人
(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因大量缴获而得到很 大改善;由于不需要分兵把守后方供给线 和城市,机动兵力大大增强。在解放区, 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 广大农 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人民解 放军的全方已得到巩固.)
思考: 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
1)若首战始于华北或华东,将会出现什么不利局面?
2)辽沈战役之前,东北地区军事形势如何? 3)控制东北对全国战局有什么积极影响?
2、战略决战首战东北的原因: 1)整个战局的需要:1、解放军消灭东北敌军,可以挥师
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 2、东北解放,可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 得战略总后方。
思考:1、中共中央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做出哪些贡献?
2、解放区人民群众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1)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把握决战时机,正确选 定决定方向,有利地保证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 的胜利
2)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国统区的中 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也为战争的胜利,积极贡 献力量。
1948年 9月-11月
47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长江以北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1948年11月 55万多人 中下游地 淮海战役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1949年1月 区 粟裕 谭震林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等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 放军 1948年11月 陈长捷 52 万多人 华北全境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1949年1月
2)淮海战役:碾庄(守敌:黄百韬)——双堆集 (援敌黄维)——陈官庄(残敌杜聿明),为解放 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3)平津战役:张家口、天津(分割歼敌)——北 平(和平解放)。
影片
图片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 时间 歼灭和改 解放地区 编敌人数 歼灭或俘获 敌指挥官
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两翼牵制 三军配合
延安
西 安
刘 太岳兵团 邓 大 军 豫 皖 苏 大 别 山
孟良崮
华东解放军
豫陕鄂
武汉
南京
3、战略反攻的展开:
示意图
影片
思考:解放战争第二年外线,内线作战情况如何?
1)外线:三把尖刀,品字阵型。 2)内线:西北、山东、华北、东北战场。
4、历史意义:扭转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的历 史转折点。
2)有必胜的把握: 1、在兵力上我军占优势:我军有正
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而敌军只有48万。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是撤是守,举棋不定。 3、我军后方巩固,后援充足。
3)有利于推动全国战局的发展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示意图
1)辽沈战役:锦州——长春——沈阳,此后解放军 达300万,而国民党军队下降为290万,敌我力量发生 倒转。
3)解放军广大官兵英勇作战。 4)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空前孤立
小结:
1、条件:1)必要性 2)可能性 (一)战略反攻
2、主攻方向的选择
3、战略反攻的展开:外线和内线
1、时机成熟 (二)战略决战 2、首战东北的原因 3、三大战役
4、胜利原因
影片
解放区人民支援前线图片 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