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PPT课件

知识结构
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
•联系旧知 •巩固练习
原因 内容
以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结果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 地的农民分到土地
意义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 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
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返回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
25、牵念,轻捻着如风的时光,无奈捣碎着凌乱的思想,这样一个微凉的夜,心,为谁妖娆,为谁感伤。
•
26、悲伤逆流成河我为谁而不顾一切。
•
27、因为你,我懂得了什么是遗憾。
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
返回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能力测试 选 择 题 材料解析题 问 答 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 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 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 战略决战的胜利
链接…… 链接…… 链接……
拓宽视野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知识结构
战略决战 的胜利
•疑难解析 •音像资料 •巩固练习
背景 过程 意义 原因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 三大战役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动的? 2、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义?
首战目标的选择
张 家口 北平 天津 锦州
长春
沈阳
淮海战役 碾庄
双 堆集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长春
各个击破
沈阳
锦州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州
280 万 365 万 优于 敌军 主 动 被 动
1948年7月
装 备
大为 改善
后 方
巩 固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不足
略占 危机 优势 四伏
第三节 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确定 2、战略反攻的展开及其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2、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中原
陈官庄
徐州
华东
碾庄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双堆集
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 地区,歼敌55万多
激 励 永 远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 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 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肢解敌军 各个击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平 1948年11月 津 ─ 49年1月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
主力打到外线去,交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 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 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 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第三人民解放战争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分析:本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包括三目,其中第一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阅读的内容,学生了解即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原因就是在解放区进行了土改;第二目“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以及第三目“战略决战的胜利”,这两目需要同学们重点把握。
在这两目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
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不是特别陌生,同时对战争也比较有兴趣。
无论是初中知识,还是通过一些相关影视剧的观看都对本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切都有利于本节教学的顺利进行。
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感性认识,对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深层次的只是不太了解。
通过一些当时的史料,以及反映当时状况的图片和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加深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重点(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2.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教学方式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首战选在什么地方? 首战选在锦州? 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
长春
瓮中捉鳖
张家口 北平 华北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 锦州
东北解放军 沈阳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 共歼国民党军47万人
关门打狗
天津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共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解放
中国
⒊三大战 胜利的 大意义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年 ⒊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巩固了解放区,激发 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巩固了解放区, 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 命热情。 命热情。 ②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充分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解放战争发展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年 主要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 没收 主要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度,实行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分配 土改总路线: 土改总路线: 依靠 团结 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 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 消灭 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农业生产。 制度,发展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刘伯承 邓小平 陈赓 晋冀鲁豫 太岳兵团 谢富治 华东解放 陈毅 军主力 粟裕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挺进中原,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2、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社NBA我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③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时间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教学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比较法,阅读理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全面内战是何时爆发的?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战况如何?(1946年,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因此,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战局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并不断取得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讲述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提问: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最早建立在什么地方?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农村,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革命恩局地要得到发展,要得到农民的拥护,必须解决农民的什么问题?(土地问题)2、指导学生回忆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实行过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①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土地法大纲》的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恩泽油气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要紧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通过与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不管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进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己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进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1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如何的作战方式?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与平解放?(2)难点: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与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因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懂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一致时期制定了不一致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一致的时期制定不一致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对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展示一张解放战争的胜利场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师生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
二、讲解(15分钟)
1.通过讲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介绍解放战争从发动到胜利的整个过程。
2.讲解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讨论(15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2.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辩论。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
1.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2.总结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有所收获。
五、拓展(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胜利的作文。
2.引导学生多看相关的历史书籍,加深对解放战争的了解。
以上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三大战役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句话的 三大战役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含义不包括: 含义不包括: D A、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三大战役是人民战争路线的胜利 C、三大战役的胜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1996,17)1947年6月,中国人民放军开始实 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 D A、与敌军主力决战 C、解放中原、华中 B、全面扩大解放区 D、由内线转向外线作战
主攻中原:“三军 敌军被迫实 配合、两翼牵制”。 行重点防御 全国性反攻。
战 略 决 战
辽 沈 淮 海 平 津
攻 敌军、
全
中原
两 中
、 全
解放区人民积极支前
请思考: 解放战 争胜利 发展的 原因 ?
1、1947年,中共决定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政 1947年 C 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A、农民渴望土地 B、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 D、巩固政权的需要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 战:
战
(
战
、意义) 意义)
谢谢观赏
平津战役
张家口 (1948.11.29--1949.1.31)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塘沽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时间、作战方针和战果简表
时间
战略 反攻
1947年 6月底 1948年9月 ─ 11月 1948年11月 ─ 49年1月 1948年11月 ─ 49年1月
作战方针
战果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主攻方向 2、反攻概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书的课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
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此后,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迫歼残敌,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本课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为本课教学重点内容。
由于新教材严格按课程标准编写,重点写决战阶段的军事斗争,内容比较单一。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PPT课件 人教版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条件
①可能性:经过一年来的战斗,敌我力量对 比发生变化;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加深, 敌人后方不稳固;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 后方稳固。
②必要性:减轻 西北 、 山东 战场压力,减少 解放区的财力、物力损耗。
(2)基本任务:外线 歼敌 , 内线 收复失地。 (3)主攻方向: 中原地区 。 (4)概况
4.中共战略反攻和决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人民生产、参军的积 极性。 (2)中共抓住了战机,制定了正确的决策和方针。 (3)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和牺牲精神。 (4)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使蒋介石陷于政治上的孤立。 (5)国民党的决策失误和军队的不协调。
5.坚持两个务必,对加强党的建设有何现实意义? (1)有助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有利于加强和改进 党的作风建设。 (2)有利于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 垒作用。 (3)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4)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 力。
解放 地区
东北 全境
特点
关门 打狗
淮
中原解放军和
1948年
海
华东解放军
11月
战
刘伯1月
平 东北解放军和 1948年
津
华北解放军
11月
战 林彪、罗荣桓、 ~1949
役
聂荣臻
年1月
五十 五万 多人
五十二 万多人
长江以 北中下 游地区
华北 全境
中间突 破,分 段聚歼
随手一练 1.周恩来同志说:“西柏坡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
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是因为 ( A ) A.此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B.在这里完成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任务 C.在这里完成了农村的革命任务 D.农村和农民问题圆满解决 解析 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 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不久中共中央迁往北京,所 以西柏坡是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当时全国尚未完 全解放,全国性的农村土改也没有完成,因此B、C、D 三项都与史实不符。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的内容。
在这之前已分别学习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争取和平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这些内容环环相扣,始终围绕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国民党独裁专制、逐渐失去民心,而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和平民主赢得民心,并逐渐发展壮大,在此大趋势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必然。
本节就主要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以及战略决战的胜利。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地位,确定:(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土地改革路线及结果、意义;掌握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情况;理解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路线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历史的观点客观具体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军事战略观点分析战争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认识中共中央关于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正确决策,进一步认识中共的英明决策;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土改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土地改革路线、土改的意义、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三)教学难点。
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
(一)层层铺垫,激思导学。
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对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的理解认识,始终是本节乃至本章的重点、难点之一。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重视、加深理解,促进迁移、内化。
首先从土改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入手,接着通过对战略决战、战略反攻时机成熟原因的敌我对比分析,得出战争胜利之源在于人民,在于人心之向背,在于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通过这样的层层铺垫,激发了学生思维,打通了学生思维障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A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百万雄师占领南京
C.新中国成立前夕 D.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
质疑与反馈
试题精选
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回答1-2题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童彦凤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变革或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④消灭土地私有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回答3-6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条件 1.条件 2.主攻方向 2.主攻方向 目的 展开 意义 3.其他地区 3.其他地区 4.意义 4.意义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5.历史意义
1947年6月的国共双方 年 月的国共双方
国民党:兵力减少(430到373万,可 机动的兵力尤少),士气低落,后 方不稳. 共产党:兵力增加(128到195万,可 机动的兵力大增),士气高昂,后 方稳固.
年 的 战 略 方 针
线 敌 内 人 , 作 收 复 战 失 , 歼 地 线
在 力 和 地 方 部 队 , 灭 . 内 续 继
任 务 是 : 以 一 部 的 分 主 分 部 战 作 二 年 军 第
外 线 向 大 量 歼 敌 区 域 , 在 …… 我 民 党 国 引
打 性 到 外 线 去 , , 将 战 争 力 以 主 即 反 攻 的
本 任 务 是 : 举 行 全 的 国 基 战 作 二 年 军 第 我
—— 《解 放 战 》 第 二 争
160 万 13800 副 6750 辆 150 万 30.5 万副 88 万辆 180 万 20000 副 40 万辆 490 万
180 多万头 8 亿斤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辽沈 东北解放军 1948年9月 1948年 林彪罗荣桓 ~11月 ~11月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47万多 47万多 东北全境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华北全境 俘虏或毙敌指挥 范汉杰 廖耀湘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 陈长捷等
中原, 1948年11月 55万多 淮海 中原,华东 1948年11月 55万多 ~1949年 解放军 刘 ~1949年1 邓陈粟谭 月 东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平津 东北,华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1949年 解放军 ~1949年1 林罗聂 月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前排右起: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天津塘 沽
平 津 战 役 示 意 图
人 民 解 放 军 举 行 入 城 仪 式
北平国民党守军出城 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
歼敌47万 歼灭和改编52万
北平
歼敌55.5万
解放军为什 么能用和平的 方式解放北平 呢?这种和平 解放的方式有 什么好处?
三 大 战 役 概 况
战役 名称 辽沈 战役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林、罗 东北 解放军 刘、陈 中原、华 邓、粟 东解放军 谭 林、罗 东北、华 聂 北解放军 作战方 针 关门打 狗 结 果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 战役
中间突 破分割 歼灭
先打两 头后取 中间
基本解放长江以 北的华东和中原 地区
华北全境解放
沈阳 锦州
大虎山
营口
辽 沈 战 役 示 意 图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徐州 陈官庄 双堆集 碾庄
淮 海 战 役 示 意 图
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全歼杜聿明部, 至此淮海战役结束。图为战后场面。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130 万人
373 万人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8年秋
(二)经过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打响? 2、辽沈战役为 什么先攻打锦 州?
长春
七年级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共产党军事形势
国民党军事形势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胜利原因
一、中央毛泽东英明决策 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决战经验
政治上集中统一的指挥与机断处置 相结合;对内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敌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
军事上把握时机贯彻“执行有利决 战,避免不利决战”原则;选准决 战的首要方向和战役的首要目标;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
…… ——
年 线在力任军外引打性本我 的 敌内和务第线向到的任军 战《 人线地是二大国外反务第 略解 ,作方:年量民线攻是二 方放 收战部以作歼党去,:年 针战 复,队一战敌区,即举作 》争 失歼,部的 域将以行战
第 地灭继分部 ,战主全的 二 。内续主分我在争力国基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 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 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 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 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 沈 1 6 0 万 1 3 8 0 0 副 6 7 5 0 辆 8 0 万 头 0 .7 亿 斤
淮 海 1 5 0 万 3 0 .5 万 副 8 8 万 辆 6 3 0 0 头 4 .3 亿 斤
平 津 180 万 20000 副 40 万 辆 100 万 头 3 亿 斤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华北全境
杜聿明 黄百韬 黄 维
陈长捷等
合 计 490 万
180 多 万 头 8 亿 斤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俘虏或毙敌指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18题,题分合计36分,单选)
1.1947
年6月,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2.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区土改基本完成
B .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C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
D .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A.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5.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这一地区
A.群众基础好
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
C.战略地位重要
D.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战
6.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事件是
A. B.解放石家庄 C. D.攻克张家口
7.按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多少排列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8.陈毅在《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能。
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A.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0.解放战争中,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获得解放是在
A.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辽沈战役胜利
C.淮海战役胜利 D.平津战役胜利
11.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2.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备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战略防守要地
13.1947年,人民解放军迅速转入反攻作战的原因不包括
A.内战初期采取了运动战的方针消耗了敌人的机动兵力
B.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C.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使中原地区防守力量薄弱
D.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方面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1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民主同盟已和蒋介石集团彻底决裂
B.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发动人民战争打败蒋介石
D.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5.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A.没收地主的土地
B.调整减租减息政策
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
D.废除土地私有制
16.1947年春天,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针对的区域是
如图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7.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挺进中原时开辟的三块根据地,共同涉及的省份是
A.陕西
B.湖南
C.河南
D.安徽
18.解放战争中歼灭国民党整编74师的是
A.华中野战军 B.华东野战军
C.晋冀鲁豫野战军 D.西北野战军
二、非选择题(共3题,题分合计70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1.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请回答:
①国民党军队什么时候把战争引向解放区的?
②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③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外线作战情况怎么样?
④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内线作战的情况怎么样?
2.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在国统区、共产党在解放区各采取了哪些重要的经济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解放战争的结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概述从建党至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主要经济政策的演变经过,并指出其演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答案
一、选择题(共18题,合计36分,单选)
1.3329答案:D
2.3330答案:C
3.3331答案:C
4.3332答案:C
5.3333答案:B
6.3334答案:B
7.3335答案:D
8.3336答案:D
9.3339答案:C
10.3340答案:C
11.3342答案:B
12.3344答案:B
13.3345答案:D
14.3346答案:C
15.3347答案:A
16.3348答案:C
17.3349答案:C
18.3350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3题,合计70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1.3337答案:
①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
②以外线作战为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同时也不放弃内线反攻。
③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部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部进攻豫皖苏地区。
三路大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
④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2.3338答案:
国统区经济措施:
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出卖国家经济权益;社会财富耗消战场,军费激增;滥征苛捐杂税,加紧搜刮人民;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全国工业、交通、金融,掌握大量的社会财富。
解放区经济措施: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影响:
①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国民政府财政赤字惊人,民族资本遭到摧毁性打击,工商业倒闭、农业经济趋于破产,人民极端贫困,经济处于总崩溃的边缘;
②加剧国统区各阶层人民与国民党政权的矛盾,人民民主运动高涨,促使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加剧了国民党政权面临的政治危机;
③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
④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中共在政治上赢得人心,在经济上建立了支援战争的物质基础。
3.3351答案:
演变过程:
①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减租抗捐运动。
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制定了“依靠贫衣、雇衣,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并领导军民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
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④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并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制度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演变依据:根据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相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