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残疾人)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一)基本资料:1、案主信息:郎某、男、39岁,情感性精神分裂症,无业2、家庭成员姓名关系年龄职业备注郎xx 父子60 在家务农黎xx 母子60 在家务农袁xx 夫妻35 未知离家出走,无音讯郎xx 女儿9 小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与家人很少交流3、居住情况跟附近的邻居相比,案主家所居住的楼房显得非常破旧,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是比较老的两层楼房,家里堆满了很多废旧的物品和衣物,家具较为简陋,家电比较破旧,居住条件很差。
(二)个案来源:案主2005年4月因为精神健康出现问题被家人送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检查,被诊断为情感性精神分裂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回到家中。
曾经患有精神疾病使案主失去了工作,和朋友也失去了联系。
妻子在他查出患有精神病时,离家出走,家中只剩下他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居住环境较差,家庭经济困难。
并且家人怕他出意外,出于关心常把他一个人关在家里,不允许他外出。
案主情绪不太稳定,病情反复发作,不肯吃药,甚至从2011年10月开始有了轻生的念头。
案主的父母到村委寻求帮助,希望社工能开导案主,使他能放弃轻生的念头,并且按时吃药,接受治疗,后经社工家访及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后经评估后确定介入。
二、问题分析(一)案主经权威部门鉴定为精神残疾二级,发病前曾在部队当过年兵,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后在工作,后因一次交通事故,将一人撞成植物人,需支付大笔医疗费,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分裂;(二)案主发病前比较聪明,表达能力比较强,但发病后变得孤僻,觉得大家都很害怕他,他怕拖累了家里而产生轻生念头;(三)案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交际群体非常小,偶尔案主病情好点的时候,父母才会带案主外出,去村子周围逛一下之类的;(四)由于家庭困难加上案主的病情,村民、周围邻居对案主及其家庭基本不理睬,案主父母亲比较自卑,没有自信心。
三、服务目标及服务计划(一)个案目标:缓解案主病情,引导案主及其家庭正视目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残疾人康复训练策划案例分享
残疾人康复训练策划案例分享一、案例背景。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案例里的主角,张大哥,一位因意外事故导致下肢残疾的朋友。
他受伤之后啊,心情那叫一个低落,整天就闷在家里,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像一下子就没了希望。
但是呢,他的家人可不想就这么看着他消沉下去,于是就联系了我们的康复中心,希望能给他制定一个专门的康复训练计划。
二、需求分析。
1. 身体状况。
张大哥下肢肌肉萎缩得比较厉害,关节活动也很不灵活。
而且啊,由于长时间不活动,他的心肺功能也有点下降了。
这就好比一辆车,放久了不开,各个零件都生锈了,想要重新启动可不容易。
2. 心理状态。
他心里对自己的残疾有很大的阴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正常生活了。
这种心理状态对康复可太不利了,就像一个人还没开始跑,就觉得自己肯定跑不动。
三、康复训练计划。
1. 第一阶段:初期适应(1 2个月)训练目标。
让张大哥慢慢适应康复训练的节奏,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增强他的信心。
训练内容。
床上运动。
每天早上和晚上,让他在床上做一些简单的抬腿、屈膝动作。
这就像是给“生锈”的关节上点油,先让它们活动起来。
一开始,张大哥抬腿的时候都很费劲,但是我们鼓励他,哪怕只能抬一点点,那也是进步。
每次做三组,每组十个动作。
呼吸训练。
为了改善心肺功能,我们教他深呼吸的方法。
像闻花香一样深深吸气,然后像吹蜡烛一样慢慢呼气。
每天练习十分钟,分几次进行就行。
激励措施。
每完成一周的训练任务,我们就给他一个小贴纸。
等集满一定数量的小贴纸,就能兑换他喜欢的小礼物,比如一本喜欢的书或者一张音乐CD。
这就像小朋友在幼儿园表现好得到小红花一样,让他有成就感。
2. 第二阶段:强化训练(3 6个月)训练目标。
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同时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
训练内容。
坐立训练。
借助辅助器具,让张大哥从床上慢慢转移到椅子上,然后进行坐立平衡训练。
一开始他坐不稳,我们就在旁边扶着他,就像扶着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娃娃。
90岁肢体残疾人个案工作案例
90岁肢体残疾人个案工作案例摘要:一、案例背景二、个案分析1.残疾人背景2.肢体残疾程度3.生活现状三、个案工作实施1.康复治疗2.生活援助3.心理支持4.社会融入四、个案工作成果1.康复效果2.生活质量提升3.心理状态改善4.社会融入增加五、总结与建议正文:一、案例背景本文将介绍一位90 岁的肢体残疾人个案工作案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残疾人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如何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个案分析1.残疾人背景这位个案中的残疾人名叫张老,今年90 岁,生活在我国的一个沿海城市。
他年轻时因意外事故导致肢体残疾,失去了双腿,依靠轮椅代步。
2.肢体残疾程度张老的肢体残疾程度较为严重,双腿截肢,依靠轮椅生活。
由于年事已高,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弱。
3.生活现状张老独居,日常生活主要依靠邻居和志愿者的帮助。
由于行动不便,他的社交活动非常有限,生活相对封闭。
三、个案工作实施1.康复治疗针对张老的情况,我们联系了康复医院,为他提供了定期的康复治疗,帮助他恢复身体机能。
2.生活援助我们为张老提供了生活援助,包括家政服务、购物、烹饪等,以减轻他的生活负担。
3.心理支持我们定期安排心理咨询师为张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4.社会融入我们组织了一些适合张老的社交活动,如参观展览、参加文艺演出等,帮助他增加与社会的互动,提高生活质量。
四、个案工作成果1.康复效果通过康复治疗,张老的身体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2.生活质量提升在生活援助和家政服务的帮助下,张老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3.心理状态改善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张老的心态得到了调整,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4.社会融入增加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张老的社交圈子得到了扩大,与社会的互动增加,感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五、总结与建议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劳动者受到残疾人歧视案例
劳动者受到残疾人歧视案例一、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与反歧视在现代社会中,履行社会责任与落实法律义务是每个成员的共同使命。
然而,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残疾人受到歧视的现象。
作为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我们应该致力于消除并预防这种不公平对待。
近年来,有关劳动者受到残疾人歧视的案例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
这些案例涉及企业招聘、员工晋升以及对残疾雇员加以合理调整等方面。
这些事件凸显了我们社会中对待残疾人的偏见和缺乏意识。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类似案例所揭示出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二、劳动者受到残疾人歧视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公司招聘面试中对身体有缺陷甚至是轻微残疾的求职者提问方式不当,在提问环节时刻意暴露其身体或精神上的限制因素。
这种针对残疾求职者进行歧视性提问的行为,不仅伤害着求职者的自尊心,也侵犯了其应有的平等就业权益。
无论一个人身体上是否有限制,他们都应该享受到公正的面试环境,并以其能力和经验来评判求职资格。
2. 案例二:某公司在员工晋升方面偏袒身体正常者,对于表现优秀但身体有残疾或障碍的员工提供更少机会。
这种对于残疾员工的歧视导致了他们在事业发展中遭遇到困难和不公平。
任何合理努力、适应性措施和可行性调整都应该为残疾员工提供同样机会去发挥其才能。
3. 案例三:某企业未提供合理调整,并将有限议题纳入普通员工范畴,使得残疾雇员无法充分发挥其能力。
作为雇主,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同时,还要对残疾雇员进行善意合理调整。
这样做不仅是强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更是给予残疾雇员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三、解决劳动者受到残疾人歧视的对策1. 提高意识:社会大众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加深对残疾人权益的理解和尊重。
政府、媒体、学校和社区等各个层面都应该承担起推进这项工作的责任。
2. 加强法律保障:需要出台更加完善且具有可执行力的反歧视立法。
同时,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违法行为得到适当处理。
3. 鼓励多元化就业: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责任感,在就业岗位中提供平等机会,并通过合理调整来照顾残疾员工的需求。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无力的小良
社会工作者成功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链接到正式的资源,包括残疾人联合会的 轮椅、房屋厕所改造;非正式的资源,包括养老院照顾护理培训资源。在硬件 设施上提升生活便利度。争取但未成功链接的资源,包括阳江其他有康复训练 项目的社工机构、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等资源。
2.扩大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社交圈,提升服务对象自信心和社区归属感:
1.形成合理自我概念与认知: 服务对象及其家人重新构建对残疾事实的合理认知,释放因过去残疾事实而发
生过的负向生活事件所形成的心理压力,提升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社会生存能力增强: 丰富服务对象的知识量,协助服务对象探索出个人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找到一
至两项能力发展方向,并至少把其中一项发展为未来生活的技能,提升参与社 会生活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6. 服务对象生活视野非常受限,缺乏社会生存技能:
第一,受教育水平影响,服务对象的受教育水平为小学五年级,平日不喜欢看 书,缺乏接受知识的途径,另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高,不擅长教导孩子重 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缺乏对生活技能的培养。
第二,受家庭生活习惯影响,父母在家的休闲方式是主要是看电视,比较少外 出与邻里交流,在父母生活习惯的影响下,服务对象平日很少出门,接触的人 群比较少,主要是家人和一两位邻里,且在家的活动内容主要是看动画片和电 视连续剧、听歌曲、打游戏。在各方面的影响下,服务对象的生活视野见识面 比较窄。缺乏自信与生命价值感,缺乏对人生规划的长远思考,不清楚自己生 活中能做的事情是什么。
3.搭建志愿者的恒常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链接志愿者,陪同服务对象办理残疾人换证事宜、陪同 服务对象参加社区活动、提供心理支持提供拓展社交圈、提升能力、情感陪伴 等支持力量
残联法律咨询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男,35岁,是一名退役残疾军人。
在服役期间,李某因公受伤,导致身体残疾,被评定为二级残疾。
退役后,李某按照相关政策享受了相应的残疾军人待遇,包括伤残津贴、医疗补助等。
然而,在李某退役后的第五年,他发现自己在就业、住房等方面遭遇了诸多困难,于是决定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法律问题分析1. 就业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应当优先录用;对不能从事劳动的残疾人,应当给予生活补助。
”然而,李某在求职过程中,多次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理由是担心李某无法胜任工作,或者担心给企业带来额外负担。
这违反了《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规定。
2. 住房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保障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残疾人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符合条件的,应当优先予以保障。
”李某在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时,由于未达到当地规定的优先保障条件,未能成功申请到住房。
这侵犯了李某的住房权益。
3. 残疾军人待遇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残疾军人应当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优待。
”然而,李某在享受残疾军人待遇过程中,发现部分待遇未得到落实,如医疗补助、生活补助等。
三、案例分析1. 就业问题针对李某的就业问题,律师建议其采取以下措施:(1)收集证据:李某应收集相关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其的证据,如拒绝录用通知书、录音、录像等。
(2)投诉举报:李某可以向当地残疾人联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要求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处理。
(3)申请法律援助:李某可以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2. 住房问题针对李某的住房问题,律师建议其采取以下措施:(1)了解政策:李某应详细了解当地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确保自己符合优先保障条件。
(2)申请住房:李某应按照规定程序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如有异议,可以向当地住房保障部门投诉。
(3)寻求法律援助:如李某在申请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寻求帮助。
90岁肢体残疾人个案工作案例
90岁肢体残疾人个案工作案例90岁肢体残疾人个案工作案例一、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特别是对于一些90岁的肢体残疾人来说,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个案描述我在社区服务机构工作期间,遇到了一位90岁的肢体残疾人,我们称他为阿姨。
阿姨由于年老体衰,走动困难,完全依赖轮椅生活。
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基本没有人陪伴。
由于缺乏照料和心理支持,阿姨的心理状态十分低落,甚至有轻度的抑郁症状。
三、个案分析针对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必须进行全面的评估。
首先要考虑的是阿姨的身体状况,包括生活自理能力、饮食起居等方面的需求。
心理健康的评估也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了解阿姨的心理困扰,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沟通服务。
还需要考虑到社交和陪伴需求,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要考虑到家庭支持和社区资源的整合,为阿姨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四、个案方案基于以上的评估和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个案方案。
我们安排了专业的康复护理团队,定期上门为阿姨提供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
我们还建立了心理健康团队,为阿姨提供定期的心理沟通和支持,帮助她缓解心理困扰。
我们也组织志愿者团队,定期为阿姨提供社交活动和陪伴。
我们整合了社区和家庭资源,为阿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阿姨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她恢复了信心,也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我们也看到了她身边亲人的温暖。
回顾这个个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对于肢体残疾人群体的需求和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更多的肢体残疾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关爱。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对于90岁的肢体残疾人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需求。
通过综合评估和综合支持,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服务。
这也需要整个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下,我将以上内容进行详细展开,包括更多的案例细节和具体的方案安排,以及更多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汇总]案例分析题(残疾人)
案例分析题案例:一对夫妇发现他们的孩子小宝快到2周岁的时候行为异常,他只和自己玩,连父母都视为陌生人;当别的同龄孩子会背唐诗时,他却没有语言;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在大街上常迎着汽车跑;他有暴力和自残倾向,动不动就在地上打滚或撞墙;他喜欢摆弄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不到五分钟刚刚收拾的房间就变得一片狼藉……种种迹象让小宝的父母开始怀疑孩子有毛病,并不得不向社工求助。
“刚开始我们以为他的听力或是某个器官有问题,带着孩子看遍了省内外的大医院,从内科到外科,做了脑电图、心电图、微量元素测量等测试,小宝每样指标基本正常。
怎么都查不出结果,一些医生甚至说“男孩子无非发育晚一点、迟些说话也没关系。
孩子好好的,干吗非要查出有病你才甘心?”小宝爸爸说。
终于,在小宝3周岁半的时候,广州儿科专家给小宝确诊——重度儿童孤独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
问题:小宝的父母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时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该案当中社工如何实施介入策略?参考答案: 按照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社会工作者在接到求助时,要有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基本过程,虽然并非每个案例都要一步不差地按顺序作,但改变或跳跃过程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按照上述的程序,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有接案过程,了解案情,建立最初的专业关系。
小宝的父母是主动求助于社工的,是属于自愿服务对象;小宝则是被动求助者,为潜在服务对象。
社工通过和小宝父母的交谈,结合了解到的案例中的实际情况,对小宝及父母的需要有一个最初的评估。
在接案的基础上,社工将作进一步了解,并对了解到的信息作细致的分类,运用适当的预估方法,分析案主所面临的困境,为选择介入策略提供依据。
很显然,小宝父母求助的原因是终于知道小宝患了自闭症。
小宝的父母在四处求医一年多后,才了解到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通常,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日常起居都难以自理,往往需要父母或全职看护来照顾,因此,自闭症儿童的父母生活负担很重,往往心力憔悴,疲于应付;同时自闭症儿童的父母还会承受社会的歧视。
残疾人案例分析
残疾人案例分析【篇一:残疾人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题一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
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
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多挣钱养家,又去做兼职。
杜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但非常懂事,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
邻居也经常关照和帮助他们家。
杜女士觉得丈夫和女儿很辛苦,内心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
一天,她趁着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便割脉自杀,幸好丈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1. 请简要说明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 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各有哪些?3. 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答案要点:1. 在我国,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1分)(1)残疾人的特点包括:(4分)①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②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③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寻在较大障碍。
④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
(2)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种:①社会福利政策落实;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④就业政策倾斜;⑤康复与医疗救助;⑥伤残抚恤;⑦社会保险;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顾;⑩改善社会环境。
2.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的情况,其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分别如下:(1)杜女士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
杜女士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女儿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他,能及时帮助她。
②个人的优势。
杜女士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个为家庭1着想的人。
(2)杜女士面临的主要困难①环境的缺失。
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为了多挣钱养家,还在外面做兼职,陪伴杜女士的时间较少,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内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儿尚且年幼,尽管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非常懂事,但其他时间无法照顾妈妈的生活。
爬楼电动轮椅事故案例分析
爬楼电动轮椅事故案例分析近日,一名残疾人正搭乘电动轮椅爬楼,结果不幸摔下楼遭受重伤。
该事故曝光后,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关于残疾人出行权益保障问题的讨论。
本文就此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完善与预防措施,为残疾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
一、爬楼事故案例分析1、事发经过据报道,当时,事故发生的残疾人在电动轮椅上爬楼,突然机械故障,导致电动轮椅从较高的楼梯上掉下,残疾人也从楼梯上摔落,造成重伤。
2、原因分析从现场情况看,当时的残疾人采用的是一种电动轮椅,爬楼时,电动轮椅机械故障,导致摔下楼,是影响残疾人安全出行的重要原因。
此外,可能还存在残疾人本身行动能力减弱,认知能力受到影响等因素,也有可能是安全防护设施不够完善,也有可能是司机技术水平不够,综合以上原因,最终导致了残疾人出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与预防措施1、建立残疾人出行安全监管机制应充分建立残疾人出行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残疾人的行程监管,提高残疾人出行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残疾人出行安全而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提高司机的安全技术水平针对当时司机,应提高司机的安全技术水平,加强司机的专业技能培训,以确保残疾人出行安全,也能避免出现类似情况的发生。
3、对残疾人实施安全教育应加大对残疾人的安全教育力度,提高残疾人在出行方面的安全意识,提升残疾人的安全行为能力,以确保残疾人出行时的安全。
4、加强安全保障设施应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保障设施,方便残疾人出行,确保残疾人在出行过程中的安全。
三、结论从爬楼电动轮椅事故案例分析来看,多方面的原因叠加,最终导致残疾人出行时的安全事故发生。
建议当事关注残疾人出行权益保障,政府和相关机构应重视加强残疾人出行安全防护,为残疾人实现安全出行提供参考。
2024社会工作中级实务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考试必过冲刺习题含答案
2024社会工作中级实务第七章残疾人社会工作考试必过冲刺习题含答案第一题(案例分析题)案例:小杰,今年12岁,因幼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脚不能自行站立、独立行走。
当时小杰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没有对他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这给小杰的生活、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转眼小杰到了要入学的年龄,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也能给小杰带来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是因小杰双脚不方便,且担心他会因此而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小杰的父亲就没让他按时入学,而是请人在家中单独教小杰读书写字,同时也非常注重小杰在兴趣特长方面的培养。
看到小杰喜欢在纸上乱涂乱画,就请老师教他学习绘画。
后来小杰又喜欢上唱歌,于是小杰的父亲又找来声乐老师教小杰唱歌。
基本上小杰喜欢什么,父亲都会及时请相关方面的老师来教小杰什么。
久而久之,母亲感觉到这样有些不妥,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某社会工作事务所,向事务所里的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1.请针对小杰的情况,分析他所面临的困境与需要。
2.如何依据社区康复的原则帮助小杰?3.当小杰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后,社会工作者应如何配合学校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答题要点】1.小杰现在面临的困境与需要主要有:(1)康复的需要:小杰缺乏必要的康复训练,双脚不能独立站立行走,也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对他人的依赖性很强。
(2)教育的需要:小杰的父母因担心小杰受他人歧视,在适龄时不让小杰正常入学,只在家中接受少量家庭教育,使得小杰没有接受应有的教育。
(3)社会化的需要:小杰封闭在家里,没有朋辈交往,脱离社会,造成社会化困难。
2.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应遵循以下原则:(1)社会化的工作原则。
通过社区康复,残疾人不仅要实现身体功能的康复,更重要的是应实现重返社会的最终目标。
(2)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
社区康复应针对病、伤、残者的康复需求和资源状况,采用低投入、高回报、高效益、广覆盖的方法。
(3)因地制宜的原则。
社区康复应依据社区的社会背景、经济水平、文化习俗、康复技术、资源状况和康复对象需求等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的社区康复模式开展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小明,17岁,某职校学生。
不久前与母亲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截肢。
截肢后的小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与父母关系日渐疏远。
职校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小明返校读书,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针对小明伤残状况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因此,小明至今没有返校。
母亲感到十分自责,对小明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希望能够“赎罪”。
父亲因为唯一的儿子成了残疾人,认为自已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小明感到前途渺茫,内心十分焦虑,了解到小明的情况后,社会工作者决定介入。
【问题】1.本案例中的小明有哪些服务需求?2.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应开展哪些工作?【答案】1.对本案例中的小明的服务需求分析如下:(1)由于截肢后的小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而由于上学难,给小明和家人又带来了心理障碍,对此,小明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利用相关部门和政策对其进行康复治疗,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小明直接接受特殊教育的需要。
其原先所在学校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对小明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使小明接受教育的需求无法实现,令他感到前途渺茫,这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协助。
(3)小明的遭遇让家人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家人的情绪和态度可能会对小明残疾后的生活态度造成影响。
因此社会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小明家人进行心理辅导。
2.社会工作者应该与学校、家庭、社会人士配合,一同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全面介入工作过程:(1)接受教育以及文化生活的照顾。
社会工作者应该联合学校或特殊工作者进行针对小明的文化科学知识及劳动、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个案工作,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咨询服务或各种专门的辅导。
(2)家庭问题。
对于小明的父母,社会工作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已经残疾的小明,改变小明母亲有负罪感、过分自责,以至于对小明过分溺爱、关照等不正常的情况,改变小明父亲认为自己“倒霉”的看法,使他们树立起对小明康复和发展的信心,从而对小明产生一种正影响。
残障群体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残障群体在法律保障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残障群体在法律权益维护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本案例将围绕一起残障人士就业歧视案件,分析相关法律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案例描述(一)基本案情甲,男,35岁,肢体二级残疾,大学毕业后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甲通过政府就业援助渠道,得知某科技公司招聘残疾员工,遂向该公司提交了求职申请。
经过面试,甲被该公司录用,并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
然而,入职后,甲发现该公司并未按照国家规定为残障员工提供无障碍设施,且在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 公司未为甲配备必要的辅助设备,导致其在工作中遇到诸多不便;2. 公司领导对甲的工作态度不佳,时常对其进行言语侮辱和歧视;3. 公司在薪酬待遇、晋升机会等方面对甲与其他员工存在不公平现象。
甲多次向公司反映上述问题,但公司并未予以解决。
无奈之下,甲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仲裁结果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该公司在招聘、使用过程中存在就业歧视行为,未为甲提供无障碍设施,且在薪酬待遇、晋升机会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据此,仲裁委员会判决该公司赔偿甲精神损害抚慰金,并要求公司改正违法行为。
三、法律分析(一)就业歧视问题1.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
”本案中,该公司在招聘、使用过程中存在歧视甲的行为,违反了该法条的规定。
2.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应当根据残疾人的实际能力,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工作岗位,不得歧视残疾人。
”本案中,该公司未为甲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工作岗位,违反了该法条的规定。
(二)无障碍设施问题1. 违反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
”本案中,该公司未为甲提供无障碍设施,违反了该条例的规定。
残疾人法律咨询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男,35岁,身患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
近年来,张某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面对不公平待遇,他深感无助。
在了解到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后,张某决定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法律咨询过程1. 咨询律师张某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一位专业从事残疾人法律事务的律师。
律师详细了解了张某的遭遇,对其进行了法律咨询。
2. 分析案情律师根据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张某的案情进行了分析。
3. 提出建议律师建议张某采取以下措施:(1)收集证据:收集与求职相关的证据,如招聘信息、面试记录、拒绝录用通知书等。
(2)申请劳动仲裁: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因其歧视残疾人而造成的损失。
(3)提起诉讼:如劳动仲裁不成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维权过程1. 收集证据张某按照律师的建议,收集了与求职相关的证据。
同时,律师也帮助张某向用人单位发出了律师函,要求其提供拒绝录用的原因。
2. 申请劳动仲裁张某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书,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因其歧视残疾人而造成的损失。
仲裁委员会受理了此案,并依法进行了审理。
3. 仲裁结果经过审理,仲裁委员会认定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张某的行为违反了《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判定用人单位赔偿张某一定的经济损失。
4. 提起诉讼由于仲裁结果对张某有利,他决定不再提起诉讼。
然而,在后续的求职过程中,张某仍遇到了诸多困难。
于是,他再次找到律师,寻求法律援助。
四、律师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权益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 完善就业援助政策政府应加大对残疾人就业援助的力度,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补贴等政策,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
3. 强化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因残疾人身份而拒绝录用。
残疾人个案服务案例
残疾人个案服务案例
残疾人个案服务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来自某县残联一位50岁的残疾人,李某,患有残疾,有着较低的收入,无家可归,因此需要获得社会援助。
二、案例分析
(一)病情及活动能力
李某患有残疾,但仍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即可以进行某些简单的社会活动,如购物、看电视等。
(二)经济状况及收入
李某的经济状况较差,家庭收入仅为每月1000元,且基本无法维持基本的家庭支出。
(三)家庭状况
李某的家庭负担较重,只有他一人,无其他家庭成员提供帮助。
三、服务对象
李某
四、服务内容
(一)残疾生活补贴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提供李某每月赡养补贴500元,以帮助其维持正常的生活。
(二)社会福利支持
给予李某免费的社会福利支持,如政府补贴等,以帮助其解决收
入不足的问题。
(三)心理支持
定期与李某进行沟通,开展心理支持,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五、服务实施
(一)针对李某残疾情况,组织志愿者、残联工作人员等进行残疾人社会福利救助活动,向他提供免费的社会福利支持,包括每月赡养补贴500元;同时,将通过不定期的拜访,加强对李某的服务,确保他的生存和发展。
(二)与李某及其家人进行沟通,通过定期的专业谘商和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障碍,重新融入社会。
(三)及时发现李某的新需求,及时协助其解决,并及时了解他的情况,为其确定合适的服务方案。
六、服务评价
(一)对于李某,残联组织给予了满意的服务,充分满足其养老及精神需求,确保其能够得到优质的服务和支持。
(二)李某本人对服务表示满意,能够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怀,给他带来了一份温暖。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一:今年,周某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
小宝宝的到来,为家庭增添了许多快乐。
但是,周某和老公都是工薪阶层,每天都要上班,根本没时间照看孩子。
于是请婆婆来照料孙子。
但是,婆婆和周某在照料孩子的方法上产生了分歧,婆婆根据自己以前的经验来带孙子,而周某却觉得婆婆的方法不科学。
时间一长,二者的矛盾逐渐加深。
问题:1.家庭社会工作的原则是什么?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你可以采取哪些辅导措施?案例分析二:张某和李某(女)是一对恩爱夫妻。
李某由于要照看孩子,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做家庭主妇。
张某在一家外企工作,经济收入相当可观,每个月发了工资都主动把工资交给妻子。
由于长时间没有参加工作,李某渐渐对一些社交活动产生了不适应。
张某有时当着很多人的面,指责李某的一些不当行为。
刚开始,这种指责还是偶然的,后来这种指责变成了家常便饭。
李某感到特别委屈,认为自己辞掉工作全是为了家庭,老公对自己一点都不理解。
因此,家庭矛盾越来越多。
问题:1.上述案例中,李某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2.针对李某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辅导策略?案例分析三:张某:下岗失业的女工,自己街头做小生意,丈夫嫌她没有工作,经常打骂她,不敢和丈夫正面谈家庭问题,考虑自己的8岁的孩子,她只好忍,有一次打的太厉害了,她不敢回家,也没有地方去,于是去妇联寻求帮助。
妇联把她介绍介阳光社会工作站如何写一份接案提纲案例分析四:老唐,55岁,三个月前刚刚退休。
原本她期待退休之后可以好好享受生活,而不需要每天起早贪黑的为工作忙碌。
但她没想到的是,退休之后,丈夫认为所有的家务都应该由她来承担,自己只要一心工作为家挣钱就可以了。
因此,丈夫小到拿东西,大到擦窗之类的高难度家务都要老唐来代劳。
刚开始,老唐觉得自己既然退休了,丈夫是为了这个家在奔波,自己多做一点是应该的,但久而久之,她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经常和丈夫因为这个闹得很不愉快。
前几天,老唐在烧菜的时候被油烫伤了,她急忙去医院治疗并打电话给丈夫,希望他能早点回家。
“残疾人肢体康复”个案管理服务(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残疾人肢体康复”个案管理服务(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一)基本资料1.服务对象姓名:杨女士(化名)2.性别:女3.年龄:49岁4.文化程度:小学5.身体状况:肢体一级残疾6.接案原因:社工前期开展入户探访工作,发现服务对象需求,服务对象对于康复需求极强,有强烈的意愿想自主外出行走,服务对象与社工进行沟通,想要进行康复,社工评估服务对象问题及需求,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服务计划后,开展个案管理服务。
(二)背景资料1.个人状况出生安徽,小学毕业,后外嫁到浙江,目前在浙江某市生活,十年前,服务对象有着自己的小生意,家庭收入稳定,但由于过度劳累,肢体失去了知觉,无法站立,随后服务对象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诊断为脑出血,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服务对象右肢仍无法动弹,医生建议回去多行走,逐步就可以恢复原有的肢体功能,服务对象从一开始的卧在地上爬行,到最后可以依靠外力支撑短暂移动,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还是没恢复到自主独立行走的状态,自己也长期蜗居在家中,对新的信息和事物接触较少,社会支持网络较弱。
2.心理状况服务对象在个人及家庭认知很清晰,表达能力强,心态较为乐观,没有因为自己的右脚问题而感到过多的消极情绪。
长达10年的时间,自己对于右脚的问题,也逐步地放下心来,但是对于想要康复的心是一直存在的,对自己的问题,会积极主动去表达,能够对社工坦露心里的想法。
3.家庭成员情况及关系服务对象育有2个孩子,一男一女。
女儿读中专,儿子读小学,丈夫是水泥厂职工,临近退休,两夫妻感情一般,家庭照顾技能较弱,服务对象与孩子的关系很好,孩子比较听话。
4.社会支持网络服务对象的正式支持网络有村委会、残联、社会工作者,非正式网络有亲属、孩子。
社会交往方面,更多是邻里、亲朋的联系;社会支持方面,村居、残联曾给过支持与帮助,如低保认定、残疾人补贴等;社会技能方面,煮饭做菜是强项,有得到过好友和其他人的认可。
二、案例分析(一)理论分析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残疾人法律救济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李某某,男,35岁,因一场意外事故导致下肢残疾,无法独立行走。
事故发生后,李某某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漫长的维权过程中,李某某经历了种种艰辛,最终在法律的帮助下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二、案件经过1. 事故发生2018年,李某某在某建筑工地工作。
一天,施工现场发生了一起事故,导致李某某的下肢严重受伤。
事故发生后,李某某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2. 治疗与康复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李某某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下肢仍无法正常行走。
为了生活和工作,李某某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原本热爱的工作。
3. 赔偿纠纷在事故发生后,李某某向工地所属公司提出了赔偿要求。
然而,公司以种种理由拒绝赔偿。
李某某无奈之下,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4. 法律援助在了解到李某某的遭遇后,当地残疾人联合会为他提供了法律援助。
援助律师详细了解了案件情况,为李某某制定了相应的维权方案。
5. 起诉与审理2019年,李某某在援助律师的帮助下,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受理了此案,并依法进行了审理。
6. 获得赔偿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认定公司应对李某某的伤残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公司支付李某某各项赔偿费用共计30万元。
三、案例评析1. 残疾人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本案中,李某某因意外事故导致残疾,生活和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维权过程中,他得到了法律援助,最终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残疾人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
2. 法律援助在残疾人维权中的作用本案中,李某某在得到法律援助后,才得以顺利维权。
这充分说明了法律援助在残疾人维权中的重要作用。
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承担高昂的诉讼费用。
因此,法律援助为他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残疾人维权途径的多样性本案中,李某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最终获得了赔偿。
这表明,残疾人维权途径具有多样性。
除了法律途径,残疾人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1)向残疾人联合会申请援助;(2)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3)通过媒体曝光;(4)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县黄家屯村村民黄某有一个男孩,由于幼时患病,造成左脚跛瘸,导致行动不便。
2001年,这个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黄某带他到黄家屯小学报名入学,但学校以他是残疾儿童为由,拒绝招收。
为使儿子能够入学,黄某又带他到附近的另一所学校龙门镇小学报名。
而龙门镇小学则以此儿童非所属学区为由,也拒绝招收。
分析:1.本案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为:学校、学生及其家长。
2.黄某的儿子虽有残疾,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尚可自理,普通小学应给其学习的机会,黄家屯小学和龙门镇小学拒收黄某儿子入学的行为是违法的。
其违反了《宪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有关规定。
首先,《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公民劳动、生活和教育。
”由此可知,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国家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因而,黄家屯小学和龙门镇小学的做法是违反《宪法》的。
其次,《教育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征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由此可知,残疾人和健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黄家屯小学和龙门镇小学的做法是违反《教育法》的。
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
普通小学、初等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家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可见,黄家屯小学和龙门镇小学拒绝招收残疾儿童入学的做法,是违反《残疾人保障法》的。
此外,对本案中,龙门镇小学提出的该生不属于其学区,故不能招收其入学的问题,应如何看待呢?我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的设置,由该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关于残疾人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某,男,35岁,某市居民,自幼患有严重听力障碍,属于一级听力残疾人。
由于听力障碍,李某某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都面临着诸多困难。
为了帮助李某某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某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为其申请了残疾人两项补贴。
2019年,某市残疾人联合会和某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残疾人两项补贴的标准进行了调整。
李某某在了解《通知》内容后,发现其补贴金额并未按照调整后的标准发放,遂向某市残联投诉。
二、案件经过李某某向某市残联投诉后,某市残联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调查组对李某某的投诉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发现李某某的补贴确实未按照《通知》调整后的标准发放。
某市残联认为,这是由于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导致李某某的补贴未能及时调整。
针对这一情况,某市残联决定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追责,并立即为李某某调整了补贴金额。
然而,李某某认为某市残联的追责力度不够,且未对其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遂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院审理某市人民法院受理了李某某的诉讼请求,并依法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调取了相关证据,包括李某某的残疾证、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记录、某市残联的调查报告等。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实施办法》的规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
某市残联在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李某某的补贴未能按照规定标准发放,侵犯了李某某的合法权益。
关于李某某要求某市残联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某市残联在得知李某某的补贴未按规定发放后,立即进行了调整,并对其进行了追责,已经尽到了相应的责任。
但是,由于某市残联的失误,李某某在一段时间内未能享受到应有的补贴,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综合考虑李某某的损失及某市残联的过错程度,法院判决某市残联赔偿李某某一定的经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对夫妇发现他们的孩子小宝快到2周岁的时候行为异常,他只和自己玩,连父母都视为陌生人;当别的同龄孩子会背唐诗时,他却没有语言;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在大街上常迎着汽车跑;他有暴力和自残倾向,动不动就在地上打滚或撞墙;他喜欢摆弄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不到五分钟刚刚收拾的房间就变得一片狼藉……种种迹象让小宝的父母开始怀疑孩子有毛病,并不得不向社工求助。
“刚开始我们以为他的听力或是某个器官有问题,带着孩子看遍了省内外的大医院,从内科到外科,做了脑电图、心电图、微量元素测量等测试,小宝每样指标基本正常。
怎么都查不出结果,一些医生甚至说“男孩子无非发育晚一点、迟些说话也没关系。
孩子好好的,干吗非要查出有病你才甘心?”小宝爸爸说。
终于,在小宝3周岁半的时候,广州儿科专家给小宝确诊——重度儿童孤独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
问题:小宝的父母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时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该案当中社工如何实施介入策略?
参考答案: 按照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社会工作者在接到求助时,要有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基本过程,虽然并非每个案例都要一步不差地按顺序作,但改变或跳跃过程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按照上述的程序,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有接案过程,了解案情,建立最初的专业关系。
小宝的父母是主动求助于社工的,是属于自愿服务对象;小宝则是被动求助者,为潜在服务对象。
社工通过和小宝父母的交谈,结合了解到的案例中的实际情况,对小宝及父母的需要有一个最初的评估。
在接案的基础上,社工将作进一步了解,并对了解到的信息作细致的分类,运用适当的预估方法,分析案主所面临的困境,为选择介入策略提供依据。
很显然,小宝父母求助的原因是终于知道小宝患了自闭症。
小宝的父母在四处求医一年多后,才了解到这样一个残
酷的事实。
通常,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日常起居都难以自理,往往需要父母或全职看护来照顾,因此,自闭症儿童的父母生活负担很重,往往心力憔悴,疲于应付;同时自闭症儿童的父母还会承受社会的歧视。
因此,本案案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接受儿子患病的事实,未来如何面对这样的事实。
根据预估的结果,为帮助小宝的父母解决面临的问题,社工的介入策略应当包括:
(1)为小宝的父母提供认识辅导,帮助他们接受儿子患有自闭症的事实,并对自闭症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2)为小宝父母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事实,面对周围环境因此而产生的变化;
(3)帮助小宝父母寻找儿童自闭症专业训练或治疗机构,为小宝提供应有的训练和治疗;
(4)整合资源,帮助小宝父母建立支持网络(如同伴支持网络,自闭症儿童父母联谊会,信息支持网络,自闭症专家服务社等等),使他们有渠道获得可持续的支持。
社会工作者在实施这些策略时,应当和小宝父母进行充分的沟通,深入了解问题,并对采取的介入策略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介入的高效、持续。
方案设计题:
案例:小岳今年36岁,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虽然辛苦但效益还不错,他经常出差到各地拓展业务,家庭生活也很美满。
然而一场意外的车祸却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他住进了医院,因脊髓受伤导致下肢瘫痪。
面对后半生不得不坐在轮椅上度过的现实,他觉得万念俱灰,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将来还能做什么,也不知该怎样面对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
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小岳的困境有哪些?社会工作者应提供怎样的服务(服务方案)来帮助小岳改善和摆脱困境?
参考答案:此案例的问题实际上即要求根据案例,草拟一份服务方案。
一般地说,服务方案应包含社会工作介入的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六个环节,但通常我们将这六各环节归结到下面四个大的阶段:问题的介入(接案和预估)、服务计划(计划)的制订、计划的实施(介入)和结案评估(评估和结案)。
(1)问题的陈述和分析:本案例中服务对象小岳在36岁遭遇车祸,在成为残疾人且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之前,是一名成功人士,家庭美满。
事故的突然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让小岳难以接受自己,也难以面对家人。
残疾的事实让他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不仅需要接纳残疾的现实,还需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一个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人生;虽然残疾了,他在家庭中的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并没有改变,他还需要承担家庭角色。
要做到这些,小岳的人生需要作如下的调整:在个人和家庭生活适应方面,他需要学会生活自理,做肢体康复,进行心理调整,需要社工提供专业介入。
年轻、家庭责任感和对未来生活的思考,都是小岳面对这些挑战时拥有的优势和资源,可供社工在介入过程中利用。
(2)服务计划的制订:针对服务对象小岳的需要,或者说是他面临的问题而制订的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工作目的:适应残疾人生活,树立自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
工作目标:学会生活自理;重新适应家庭生活;未来职业规划。
介入计划和介入系统:对于一个健康生活了36岁、突然成为高位截瘫的人来说,面临的是一个新的人生,有无数的挑战。
针对上面的工作目标,社工将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首先是日常生活。
突然变成残废,日常生活自理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个挑战,小岳本人要有自信、有毅力;如果他本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要迎接这个挑战是不可能的。
小岳的家人、妻子和女儿,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她们的关心和鼓励将会给小岳的康复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否则,小岳在经历了生理剥夺之后,会有被家庭抛弃的感觉,会失去康复和学会日常生活自立的动机和支撑。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小岳还需要有专业康复指导老师,按照医学理论和规律,辅导小岳做身体康复,学会日常生活技能。
其次,
是家庭调整。
尽管遇到了车祸、成为残疾人的是小岳一个人,但他的妻子和女儿都需要调适自己来接受这个事实,客观上说,迎接挑战的其实是一个家庭;因此,小岳的家庭需要接受心理辅导,让专业人士来帮助大家对“小岳残疾了”这个事实有一个适当的认识,对未来将要面对的困难(如沟通模式、家庭外出形象展示等等)和对策有一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除了心理调适和日常生活之外,小岳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事业,即重新就业。
就业标志着小岳不仅在生活、生理和心理上完成了适应的过程,在经济上能够自立,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承担,还标志着他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完全康复。
帮助小岳充分了解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做到准确定位。
上述服务计划涉及的介入系统包括小岳的家庭、康复专业指导员、家庭(心理)辅导员、和残疾人就业相关的机构。
社工需要协调和整合这些系统资源,为小岳的康复提供支持环境。
(3)计划的实施:即按照服务计划,开展介入活动,实现服务目标。
社工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应当进行以下的介入活动。
直接介入活动:1、针对小岳的残疾状况,进行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对小岳的家庭以及其他相关生活环境如轮椅进行无障碍行驶改造,帮助他熟悉社区康复资源,加强康复训练,培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针对小岳自身心理调适的需要,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了解伤残对自己正面和负面影响,端正生活态度,正确对待可能来自社会的歧视; 3、针对家庭需要,提供家庭辅导,加强小岳和妻子、女儿的沟通,使他们能够彼此接纳; 4、针对小岳重新就业的需要,提供就业帮助,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探讨职业定位。
社会工作者将按照上述的计划,分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一定要尊重小岳,以诚相待,并尽一切努力满足小岳康复和恢复社会功能的需要,切忌反移情行为。
(4)结案评估:在计划实施完成时,社会工作者应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
评估应以小岳和小岳家人的生活适应度为参考标准,其中包括家居生活自理、家庭关系、就业和经济收入等指标。
结案记录应及时、完整;应对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继续或中断专业关系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