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分析

合集下载

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内涵研究

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内涵研究

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内涵研究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与发展电视谈话节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类型。

其最早的形式往往是主持人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或专家学者就某一具体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观点。

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电视谈话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也越发多样化,涵盖了各个领域和话题,如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一些电视谈话节目还通过在线直播和互动方式来吸引观众,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内涵1. 文化传承与创新电视谈话节目在传播信息和观点的也传递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通过参与讨论的嘉宾或主持人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观众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一些电视谈话节目还通过引入新的话题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推动了文化创新和艺术表达的多样化发展。

2. 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电视谈话节目通常会涉及一些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性别平等、文化多元、环境保护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节目能够引导观众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众参与。

3. 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通常扮演着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角色,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话语逻辑来影响观众的思维和情感。

这种价值导向不仅体现在言辞表达和态度品质上,还通过话题策划和嘉宾邀约等方式来塑造节目的整体氛围和核心价值观。

电视谈话节目在文化传播中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塑造性,能够对观众产生积极的社会心理影响。

1. 促进公众理性思考电视谈话节目通常以对话和辩论的方式展开讨论,给予观众多角度的信息和观点,能够激发人们的思维活跃,促进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

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信息来源,还培养了观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

2. 增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电视谈话节目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能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平台,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电视访谈节目的内容选择反映了其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在内容选择上追求多样性和深度性,并关注当下热点话题、社会问题以及各种文化现象。

一些访谈节目以名人或专家学者为主要嘉宾,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职业经历和人生态度等,使观众能够了解名人的内在世界。

另外一些访谈节目选择普通人作为嘉宾,通过他们的真实故事和经历,传递普通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内容选择旨在满足观众对不同领域的好奇心和实际需求,让他们能够获得娱乐性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电视访谈节目的传播途径决定了其文化诉求与定位。

在传统电视媒体的基础上,访谈节目利用网络媒体的发展实现了多屏互动,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

这种传播途径的创新让访谈节目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形成更加广泛和快速的传播效应。

传播途径的变革也为访谈节目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如融合真人秀、情感交流、社会实验等元素,以增加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电视访谈节目的受众定位体现了其文化诉求与定位。

访谈节目的受众定位多样化,既包括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也包括不同社会群体和职业群体的观众。

这种多样化的受众定位使得访谈节目能够更好地传递多元文化和满足各类观众的需求。

受众定位的变革也为访谈节目走向专业化和特定领域提供了可能,如金融、科技、健康等特定领域的访谈节目能够吸引更加细分的目标受众。

电视访谈节目通过内容选择、传播途径和受众定位等方面的文化诉求与定位,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与知识,让他们在娱乐中获取思考和启发。

访谈节目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中,以适应观众需求的变化和媒体环境的变迁,展现出持续发展的活力和魅力。

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分析

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分析

期末论文标题: 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分析姓名谭云天学号 32009062205专业广告学摘要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一般认为凡是以启迪教育、益智增识为主要目的节目都可以收归摩下。

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正确的人生理念、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流精神为己任。

回顾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走过的十几年,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的从业人员都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规律。

本文就文化访谈类节目的概念界定及传播类型,以及文化访谈类节目发展原因、生存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文化访谈类节目未来发展道路作了分析。

关键词:文化访谈传播环境存在问题未来发展目录前言 (2)一、文化访谈类节目概念界定及类型 (3)(一)文化访谈类节目概念 (3)(二)文化访谈类节目类型 (3)二、文化访谈类节目的发展 (4)(一)文化访谈类节目传播环境的改变 (4)(二)、若干文化访谈类节目成功原因 (5)三、文化访谈类节目的传播作用、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 (7)(一)文化访谈类节目的传播作用 (7)(二)、文化访谈类节目的不足 (8)(三)、文化类访谈节目未来发展道路思考 (8)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前言文化访谈节目顾名思义就是能让人在节目中收到教育,得到启迪。

目前的电视节目种类繁多,而文化访谈类节目作为其中脱颖而出的生力军,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

然而,事情有它的长处,就必然有它的不足,文化访谈类节目在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需要改进。

本文在阐述《百家讲坛》、《搜城记》等一些文化访谈类节目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也例举出了一些不足,希望能对这类节目有所借鉴。

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分析一、文化访谈类节目概念界定及类型(一)文化访谈类节目概念文化访谈类节目的概念,就其传播形式而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访谈类节目,是指以谈话为主要传播要素的电视节目,多边谈话、双边对谈、个人演讲都可计入,谈话的主题涉及到文化以及文化现象的均可算作文化访谈类节目。

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对策探析

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对策探析

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对策探析一、电视节目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1. 娱乐化倾向过重当前,许多电视节目更加偏向于娱乐性质,追求收视率,而忽略了对文化的传播。

一些节目制作人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夸张、低俗的内容频繁出现,这种娱乐化的倾向不利于文化传播的深入和推广。

2. 文化价值观念不够引导一些电视节目在文化传播中没有正确引导观众,大量的娱乐节目和低俗内容充斥在电视荧屏上,对观众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扭曲和误导。

3.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当前,电视节目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大量为了利益而制作的节目,对文化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些低水平、低品质的电视节目,无疑会降低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对策探析1. 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含量为了改善电视节目文化传播中的娱乐化倾向,可以适当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含量,增加文化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增强文化元素在电视节目中的存在感。

推出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人文情怀的电视节目,这样可以提高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2. 引导电视节目走向社会化电视节目应该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引导观众思考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节目制作人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和民生问题,创作一些能够引导观众思考、提升文化品位的节目,以此增强观众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 加强电视节目内容质量监管为了保证电视节目内容的质量,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电视节目的监管,严格审核和把关电视节目的内容质量,杜绝低俗内容和低水平节目的播出。

可以建立电视节目内容评价机制,鼓励高质量的节目制作,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品质。

4. 推动电视节目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电视节目和文化产业应该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合作,推动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可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电视节目,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优质文化节目在国际交流方面,应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一些优质的国外文化节目,推广国际文化交流。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1. 引言1.1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在文化诉求方面,电视访谈节目致力于传递正能量、提升观众的文化修养,引领观众关注社会热点、思考重大问题。

其定位在于为观众提供有益的信息和知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文化消费需求,打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文化视听盛宴。

电视访谈节目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文化诉求与定位不仅影响着节目的内容策划和制作,也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接受和反馈。

通过深入探讨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地位。

2. 正文2.1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传播功能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通过独特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传播和弘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价值观念。

比如一些访谈节目会围绕着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等展开讨论,引导观众思考和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些访谈节目也会关注当代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讨论这些问题来引发观众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2.2 电视访谈节目的受众定位电视访谈节目的受众定位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和喜好。

在确定受众定位时,节目制作人需要考虑到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因素。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受众定位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电视访谈节目的喜好有所不同。

年轻人可能更喜欢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节目形式,而老年人更喜欢内容较为传统和稳重的节目。

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受众定位的重要因素。

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在对节目内容和风格的偏好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节目制作人需要根据性别特点来设计节目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受众。

受众的职业和文化背景也会对受众定位产生影响。

不同职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电视访谈节目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所差异,因此节目制作人需要根据受众的特点来进行节目内容的选择和策划。

电视访谈节目的受众定位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只有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才能制作出受到欢迎和关注的节目。

2.3 电视访谈节目的内容选择与策划电视访谈节目的内容选择与策划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一种具有传承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节目类型,通过电视媒体向观众传播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对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传播文化,保持传统特色,同时实现创新,成为当前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面临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和创新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传统媒体电视的形式,向观众传递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传播价值。

1. 传承文化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方式,让观众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比如通过文化史话、纪录片等形式,让观众了解古代文明的绚烂和智慧,通过文化名人介绍、传统技艺展示等形式,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促进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发展。

2. 塑造文化认同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域、民族和时代的文化特色,加强观众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比如通过纪录片、文化旅游节目等形式,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让观众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从而形成文化包容的态度。

3. 传播正能量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传播正能量的内容,引导观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比如通过文化名人故事、传统节庆活动等形式,展示正能量的文化内容,激励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促进社会正气的传播。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成为当前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的关键问题。

以下提出几个创新路径。

1. 多元化内容呈现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往往通过讲述、演示等方式呈现,缺乏新颖的观赏形式。

可以通过增加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比如虚拟现实、互动式体验等形式,提高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

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对策探析

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对策探析

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对策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视节目不仅仅是娱乐消遣的方式,更是影响和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

由于电视节目文化传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并寻找有效的对策来规范和引导电视节目文化传播。

本文将从电视节目文化传播的特点出发,分析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探讨。

一、电视节目文化传播的特点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具有多样性、普及性、影响力和娱乐性等特点。

1. 多样性随着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节目种类日益丰富,包括新闻、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覆盖了各个年龄层和群体的需求。

这种多样性使得电视节目文化传播更加立体、丰富,也更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 普及性3. 影响力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4. 娱乐性娱乐性是电视节目文化传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电视节目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娱乐的心情,吸引了大量观众。

电视节目文化传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浅薄化、低俗化和单一化等。

1. 浅薄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开始走向功利化,娱乐性和商业性过于突出,忽略了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导致节目内容浅薄化。

2. 低俗化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收视率,一些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偏向低俗化,内容充斥着庸俗、低级、低素质甚至低俗的元素,严重影响了文化品位和社会风气。

3. 单一化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内容的单一化也是一个问题。

某些类型的节目被制造成了“铺天盖地”,而其他一些优秀的文化节目却鲜有机会在大众眼前展现。

三、对策探讨为了规范和引导电视节目文化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上述问题。

1. 加强监管加强对电视节目文化传播的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给予从严处理。

只有合法、健康的节目才能够在电视上播出。

2. 审慎筛选对于文化传播节目,应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筛选,确保内容健康、积极,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

访谈类节目分析

访谈类节目分析

访谈类节目分析访谈类节目分析1定义:电视谈话节目的英语原文为“TV Talk Show”,其字面的意思是“电视交谈的展示”,港台电视从业人员则音义结合地译为“电视脱口秀”。

它给人的直觉突出了电视主持人“脱口而出”的语言机敏和较多的表演色彩,不但声音相近而且也颇为形象生动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引入屏幕,并将这种传播方式本身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

节目一般是在固定谈话场所举行,由主持人、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围绕某一公众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文等话题展开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群言式的交流、对话,以期达到某种传播效果。

2特点:(1)针对性和实效性强(2)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化(3)图文并茂,有助于背景,材料的提供(4)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使受众犹如身临其境。

3节目构成要素:根据传播学的一般理论,传播包括三个基本元素:传播者和接收者、传播环境、传播内容。

对于电视谈话节目而言,其基本要素相应地包括主持人、现场嘉宾、现场观众、环境、话题。

(一)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是在电子媒体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媒体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能动地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4]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来说,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元素,“主持人若不得力,节目的档次、品位就会被拖下来;反过来,主持人得力,就有助于提高节目的档次和品位”[5]。

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譬如《一丹话题》、《小崔说事》。

在整个节目过程中,主持人的名字反复多次出现,以强化其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因为主持人实际上是节目的商标,主持人的风格往往就是一个栏目的风格,是形成一个电视谈话节目自身独特品格的最重要元素。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承担着三种角色:首先,虽然主要处于在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穿针引线的位置,但主持人本身就是一个谈话者;第二,不论是否有现场观众,即使一对一的访谈,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都是现场的组织者,一方面要主导节目,引导话题,另一方面要作为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第三,作为节目的形象代表,主持人是媒体对外的传播者。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播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播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播
黄 宇
(作者单位:厦门广电集团厦门卫视)
摘 要:近年来,电视访谈类节目此消彼长,呈现出曲线的发展态势。从早期的《康熙来了》,到后来的《鲁豫有约》《非 常静距离》 《杨澜访谈录》 《艺术人生》 等节目, 电视访谈类节目也曾红极一时, 曾对我们的生活以及行为处事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 成为年轻一代人生道路上举足轻重的角色。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与广泛传播,具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文化内涵;传播;传播学 1 电视访谈节目含义 电视访谈节目是一种以主持人提问、 受访者回答为主要节目形式的节目形态。 主持人从受访者人生轨迹中提取出比较 重要或有代表性意义的人生节点,对受 访者提出问题,受访者回答后,主持人 不断深入提问,探讨受访者内心深处更 为形象具体或者有启发性意义的事例, 为观众提供人生参考或者娱乐消遣,满 足大众的猎奇心理。 电视谈话节目种类繁多,经过多年 的发展已经衍生出多种变体。从内容上 可分为人物访谈类、话题访谈类、新闻 访谈类等。笔者认为,湖南卫视《新闻 当事人》,主持人从嘉宾的来历、代表 作品或突出贡献,或者成功的领域出发, 对嘉宾进行提问,嘉宾积极回答,从而 将整个节目的环节进行串联的方式就是 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典型访谈方式。 2 电视访谈节目的传播者 2.1 传播者:主持人,把控全场 主持人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起到重要 的传播者的作用,同时主持人自身形成 一个品牌。主持人不只是要在电视谈话 节目中引导嘉宾积极回答问题,而且要 把控全场,灯光、音响、画外音、现场 观众全是围绕主持人的话题在展开。例 如,《非常静距离》的主持人李静,有 次在采访电视剧《龙门镖局》的主创之 一郭京飞时曾说:“大多数人只知道你 跟陆毅是好朋友,却从来没人知道你们 其实是连襟的关系,你在演艺圈的发展 是不是得到过陆毅的帮助?”在当时问 出这个问题时,现场观众均表现出惊讶 状,摄像、灯光均给了郭京飞脸部一个 特写镜头,期待从郭京飞的面部表情和 语言动作看出些许端倪。这一切都是主 持人在把控全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主持人本身的言谈举止,说 话时的语言、动作、表情都传达出一种 意义,对观众产生一种或亲密、或疏离、 或意味深长的劝诫,发人深思。有时候, 主持人对现在热点问题的即兴发挥,对 活跃现场气氛、表达主流观点意义深远, 有利于引导舆论走向。以目前最火的文 化访谈类节目《朗读者》为例,当了 22 年主持人的董卿,以丰富的主持经验及 个人素养掌控全场,节目以朗读和访谈 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 《朗读者》首播之后,在一众以颜值为 看点的真人秀,以犀利吐槽为主旨的综 艺节目中已经脱颖而出,也使得央视这 档新节目口碑爆棚。 2.2 传播者:嘉宾,大众中的意见 领袖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意见领袖”理论。何为“意 见领袖”?即在人际传播中提出自身观 点, 对他人意见形成重要影响的 “大咖” 。 他们从信息海洋中提取重要信息,过滤 加工,形成自己观点,并将信息通过大 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受众,促使受众对于 某件事情或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引导大众舆论走向中影响深远。 笔者通过分析《康熙来了》《鲁豫 有约》《非常静距离》《杨澜访谈录》 《艺术人生》等电视访谈类节目,发现 受访者多数为各个领域中的代表性或杰 出人才,在行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丰富的采访技巧不仅使嘉宾更容易明白 问题,也让观众能够更加快速获取信息。 例如,在《杨澜访谈录》中,杨澜不时 对嘉宾的回答进行追问,不仅体现出主 持人与嘉宾的对等关系,刺激嘉宾交谈 的兴趣,访谈氛围更为活跃,观众也可 以获得诸多鲜活信息。如杨澜采访老布 什,老布什提及在战争中不幸坠海的经 历,杨澜马上追问:“您真的害怕了吗? 您在给妈妈说您一点都不害怕死亡,对 于 一 个 小 伙 子 来 说, 这 是 多 么 了 不 起 啊!”这种层层递进的追问,让在政坛 打拼多年的老布什展露真情实感,展现 出人性柔软的自我——一个敢于承认内 心怯懦的自我,这让老布什平素高大上 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更容易引起观众 的情绪共鸣。 3 受传者:电视访谈节目受众定位 《康熙来了》《鲁豫有约》《非常 静距离》等电视节目的目标受众群体明 确,即社会中关注明星八卦、明星的个 人成功史、情感史以及对明星日常生活 的窥探。主要集中在 18~30 岁的年轻受 众群体。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大 城市的年轻人早出晚归,生活压力大、 生活成本高,节目的年轻化一方面能提 供娱乐消遣,缓解年轻人的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迷途不知该去往何方 的年轻人一些人生经验及启迪。而《杨 澜访谈录》《艺术人生》则将人群定位 在高端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采访群体 主要是各种政要,在演艺界、政商界有 卓越贡献的领军人物,主要通过对这些 人物价值观、 人生观的报道, 传播正能量, 促进社会形成拼搏奋斗、健康向上的良 好氛围。 4 传播模式: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使用与 满足理论 1974 年,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 85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传播价值和创新路径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和创新路径。

1. 维护文化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展示和介绍传统的艺术形式、手工艺品、习俗等,让观众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起到维护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2. 促进文化交流: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元素传递给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和感受到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塑造社会价值观: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展示社会正能量,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

例如一些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节目可以传递爱国主义、家庭美德、助人为乐等积极的价值观,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 融入新的媒体技术:利用新的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媒体等,将文化类电视节目与新的媒体形式相结合,可以创造全新的观看体验。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入艺术创新元素: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引入一些艺术创新元素,如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等,使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例如可以在传统舞蹈节目中加入现代舞剧的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有趣。

3. 体现社会热点和时尚元素: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关注社会热点和时尚元素,加入一些时下流行的元素,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例如可以将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进行结合,制作一些现代化的音乐节目。

4.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在传达信息的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使得电视节目更具有思考性和内涵性。

可以通过专题讲解、专家解读等方式,让观众对文化背后的历史、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看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塑造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访谈类电视节目的现代文化解析

访谈类电视节目的现代文化解析
或被邀 嘉宾 的有声语 言。
《 娜仁花
影后归来 》 这期 节 目中 , 鲁豫则身着一
件豹纹 长裙 , 而在《 宁静大女人的情 怀》 中则身着 饰有大量亮片的黑 色长衫 ,脚穿一双大红色高跟
鞋 ,这 些 大胆 的着 装 风格 都 是 多元 的 现代 流行 文
化 的体现 。
( 1 ) 主持人的语言: 大众谈话模式 如果 把节 目的成 功 比喻成 一座 房子 的话 , 主持 人 华丽 且 独具 特 色 的服饰 则 是房 子 的 主体结 构 与 框架 , 主持人所使用的语言便是一砖一瓦 , 每一个 字 或 每 一个 发 音 无 不 体 现 着 房 子 的 细节 之 处 、 内 在之美 。现代文化对主持人在节 目中所使用 的语 言 ,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使节 目主持人 的语言更加

学 术探 讨 ・
体现 。潮流的 、 前卫的、 时尚的现代文化元素时常 在 主持人 的衣 着 中得 以体 现 。 在《 咏乐汇》 中, 主持人李 咏一般身着黑色紧 身西服套装 , 一双欧版尖头翘皮鞋 , 以及修身衬衫 等等 , 都使其 自成一派 , 独树一帜。在《 今夜有戏》 中,主持人郭德纲的服装也随着节 目采访嘉宾不 同 而略 有变 化 , 时 而 白底 印花 衬衫 , 时 而黑 色丝 绸
众 的需求 。 1 . 节 目名 称个 性化
的喜爱 , 形成了品牌效应。而在《 今夜有戏》 中郭德 纲的“ 盖儿头” 让人会联想起清代 的辫子 , 但边儿
上不 留头发 , 头 顶 则 留有头 发 , 又 会令 人 想起 茶 壶
盖儿 。这种发型体现的则是对传统文化深加工后 形成的现代文化。 毕竟在现代文化这种大背景下 , 没有什么潮流 , 也没有什么趋势 , 找到适合 自己的 便是正确的。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一、文化诉求
1. 知识传递与普及:
电视访谈节目通过对重要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名人等的采访,传递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前沿观点,提供给观众更新的思维触角和认知方式,从而使观众提高综合素质和学识水平。

2. 社会问题关注:
电视访谈节目常常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和现实问题,通过与相关人士的对话,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社会现象,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3. 文化传承与弘扬:
电视访谈节目通过邀请文化名人、艺术家等传递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和民族艺术的知识和技艺,推广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使观众对自身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4. 艺术表达与创新:
电视访谈节目以其独特的节目形态和互动性,为受众提供一种崭新的艺术体验和观看方式,通过艺术表演、音乐演奏、舞蹈展示等形式,呈现多种艺术形态与元素,推动艺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定位
1. 信息性:
电视访谈节目着重传递信息和知识,通过认真研究采访对象的专业领域知识和观点,对话中主持人通过提问抛砖引玉,将学科知识变成具有信息性和教育性的内容,在观众中传播知识。

2. 娱乐性:
电视访谈节目在传递信息的通过活泼且富有娱乐性的形式和节目效果,使得观众更加愉悦和投入,提高观看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批判性:
电视访谈节目通过对访问对象的深入分析和剖析,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解读,引发观众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4. 参与性:
电视访谈节目鼓励观众参与和互动,通过观众电话、网络留言等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提问、解惑、分享经验等,增加观众对节目的参与感和亲和力。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电视访谈节目是一种通过电视媒介形式传递信息和交流意见的娱乐节目,其文化诉求和定位在于提供全面、客观、深入的访谈内容,以满足观众对于新闻、娱乐以及社会问题的需求。

以下是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和定位。

1. 传递真实信息:电视访谈节目的第一要义是向观众传递真实的信息。

通过邀请权威专家、名人、政要或普通人士来参与访谈,以揭示事实真相。

访谈主持人应注重真实性,做到事实准确、言之有据,避免夸大其词或歪曲事实。

2. 探究社会问题:电视访谈节目应关注和探究各类社会问题,提供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洞察。

通过与来宾的对话和辩论,让观众了解各种观点和立场,并促使他们思考和讨论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3. 提供娱乐性内容:电视访谈节目不仅要具有新闻和教育的属性,还要具备娱乐性的内容。

通过活泼的访谈形式、幽默的对话和有趣的故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访谈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和风格也对节目的娱乐性有着重要影响。

4. 传播文化价值观:电视访谈节目可以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民族和人类的文化价值观的平台。

通过介绍各类文化艺术、传统习俗、道德伦理等内容,让观众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增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5. 满足观众需求:电视访谈节目要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喜好,选取多样化的话题和访谈对象。

观众希望通过访谈节目了解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获得娱乐和放松的享受,同时也期望能够获得一些启发和思考。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和定位在于传递真实信息,探究社会问题,提供娱乐性内容,传播文化价值观,满足观众需求。

这些都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在娱乐中获取到有益的知识,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各种观点和立场,拓宽眼界,促进思考和交流。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一种有着特定主题、旨在传达文化知识、提高观众文化素养的电视节目。

这类节目在播出时常常会涉及到历史、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如讲述故事、纪录片、访谈、音乐会等。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观众的文化品味和意识。

传播价值:1.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舞台表演、音乐会、历史故事等形式,传承和传播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帮助观众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提高观众文化素质:文化类电视节目以普及知识、讲述故事的方式,向观众传递各种文化知识,培养观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类电视节目常常会涉及到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通过呈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促进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互动。

4.弘扬正能量和传递价值观: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讲述正面故事、传递积极价值观,具有教育和启发观众的作用。

这类节目常常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传递正能量,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创新路径:1.制作多样化的内容: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兴趣,制作不同主题、形式多样的内容。

不仅可以通过大型晚会和音乐会展示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纪录片、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传承。

2.运用新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可以被应用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中。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互动性强的观众参与节目,增加观众的参与感。

3.引入专业人才:文化类电视节目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持,所以引入专业人才对于节目的创新非常关键。

制作团队应聘请具有专业背景的编导、策划等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为节目带来新的创意和想法。

4.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与其他媒体进行合作,如电影公司、音乐公司等。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它是传播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力工具。

随着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其创新路径也日益多元化。

本文将分析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并探讨其创新路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播文化传统和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文化类电视节目,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传统习俗,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类电视节目也可以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参考和启发,激发人们对文化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二、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视听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多样性,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文化类电视节目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可以推动文化产品的销售和产业的发展。

文化类电视节目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对相关文化产品和活动进行推广和包装,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

而要实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和创新,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一、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不断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制作出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节目,让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还可以通过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合作,丰富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节目的观赏性和欣赏性。

二、拓展传播渠道和平台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和平台进行传播,如电视、网络、移动设备等,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节目内容。

还可以通过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开展网络直播、互动传播等形式,拓展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

四、注重创新和突破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注重创新和突破,不断开拓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打破传统的节目模式和传播方式,创造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节目形式。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在于传递文化信息。

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电视访谈节目有
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因此其承担着向观众传递各种文化信息的重要责任。

无论是国内外的
文化风俗、历史传承、艺术品鉴还是文化热点,电视访谈节目都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内容
之一,通过精心策划、深入挖掘,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文化的陶冶,增进对文化的理
解和认识。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在于引发文化共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认同
感和共鸣感更加强烈。

电视访谈节目应该关注观众的文化兴趣和需求,通过深入的采访与
探讨,引发观众对文化的共鸣与共鸣。

在节目策划和制作中,可以选择一些贴近观众心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话题,比如传统美食、乡村振兴、文化名人等,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拉近观众与文化的距离。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定位应该具有深度、多样性。

在娱乐化的大众传媒环境下,电视
访谈节目应该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深度和广度。

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文化传承和批判
精神,不断提升节目的学术水平和思想深度。

也要保持节目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当下的流
行文化元素,采用新颖的表现形式和节目策划,吸引更多受众,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获取
丰富的文化滋养。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应该在传递文化信息、引发文化共鸣、促进文化交流
和具有深度、多样性的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塑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形象,不断提升自
身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影响力。

希望电视访谈节目在文化传播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
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与定位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访谈节目在综艺节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电视访谈节目的定位和文化诉求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文化诉求和定位的角度探讨电视访谈节目的特点和对观众的影响。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体现了传播媒体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积极推动。

电视访谈节目通过与嘉宾的对话和互动,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领域的人物的思想、观点和经验。

这种文化交流和碰撞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拓展了他们的眼界和视野。

电视访谈节目的定位决定了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风格。

不同类型的电视访谈节目有不同的定位,比如政治访谈节目、名人访谈节目、文化访谈节目等。

政治访谈节目关注社会政治问题,通过政治人物和社会思想领袖的观点和解读,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名人访谈节目以嘉宾的个人经历和成就为主题,通过介绍名人的生活故事和职业经验,满足观众对明星的好奇心理。

文化访谈节目则通过介绍文化名人和文化创作作品,推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艺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诉求还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注和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电视访谈节目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有关人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活动,推广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也通过介绍现代文化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示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通过这种文化诉求,电视访谈节目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电视访谈节目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宣传教育的使命。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不仅起到了对话和引导的作用,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道德伦理观念,能够准确把握嘉宾的观点和态度,及时提出问题和反驳意见。

节目制作方也要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避免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倾向。

通过这种方式,电视访谈节目不仅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也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访谈节目的文化传播与创新模式——以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为例

访谈节目的文化传播与创新模式——以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为例
2021年第5期 NEW MEDIA RESEARCH
访谈节目的文化传播与创新模式
——以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为例
霍璐
摘 要 泛娱乐化现象是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人物访谈节
目《十三邀》,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辨性的节目内容在众多娱乐至上的谈话节目中突围 ,兼具社会功能与文
节目每期设立单独的话题 ,以 13 位嘉宾为切 片将目光聚焦到不同领域 ,将宏大的主题解构并具 象化处理 ,既追踪当下热度又回应节目主题。例如 , 在第五季第四期许知远对话王宝强时 ,节目运用大 量描述片场群演生活的镜头 ,以小人物的故事关照 社会中为生活、梦想奔波的群体。一方面 ,通过纪 录群演的生活让观众联想到王宝强的过往曾经 ,使 其努力坚韧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 ,传播 主体从个体转向群体 ,观察群演职业生涯的背后当 下年轻人追梦的心路历程。
在内容策划方面 ,节目重塑主持人与被访者的 身份 ,以许知远为主体带领观众进入嘉宾的生活进 行亲身体验。第五季中 ,许知远不断切换身份 ,以 群演身份在王宝强的片场体验演员的工作 ,以学生 的身份进入罗翔的课堂 ,以粉丝的身份观看五条人 的演唱会。许知远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 ,与嘉宾一 起成为被观察者。节目中还加入了对许知远进行访 谈的环节 ,让观众从许知远的视点切换回客观视点 , 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其进行理性思考。记 录体验过程的目的是为随后的人物访谈做铺垫 ,让 观众也带着疑问和思考去观看访谈 ,比起直接进行 访问而言 ,这种真实体验后的人物访谈变成了答疑 解惑的过程 ,让受众充分发挥认知能力寻找到叙事 逻辑以及话题的前因后果。 2.2 形式创新 :丰富视听语言 ,突破传统叙事 结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媒体资源和公众注意 力成为传媒产业内容生产的重要部分。网络平台自 制的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独树一帜 ,该节目依 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完成技术与内容的革新 ,体现出 精英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

探析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探析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探析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些文化节目会邀请专家学者或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访谈和演示,观众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与专家学者直接交流,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部分电视节目还会推出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互动交流,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电视节目的传播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各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各具特色,电视节目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地展示和传播。

在春节联欢晚会等节目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表演都会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电视节目也可以通过现代手段和创新手法,使传统文化更好地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一些电视节目会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推出一些具有现代元素的文化节目,让观众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

通过现代手法和创新手法,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保持其生机和活力。

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电视节目的商业化导向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原有的纯粹性和深度,有时过分迎合市场需求,导致传统文化的扭曲和变形。

一些电视节目在传播传统文化时也存在着浅尝辄止、功利化的问题,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表面形式而忽略其内在精神,导致传统文化的空洞化和碎片化。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应当加强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

对于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的挖掘和呈现,注重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播和内涵表现。

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人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保护,鼓励他们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中,提高传统文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应当加强对电视节目内容的监管和引导,引导电视节目走向更加健康、深刻和有内涵的方向,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的趋势。

文化访谈类节目对外传播的路径分析

文化访谈类节目对外传播的路径分析

文化访谈类节目对外传播的路径分析作者:***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3年第06期本文以《十三邀》为例,以《十三邀》的节目内容定位作为切入点,分析文化访谈类节目对外传播的路径。

在内容定位上,注重差异化、多元化和分众化;在传播过程中,采用网络社群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跨界传播,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场。

内容定位《十三邀》的节目内容定位为“独特的,有深度的”。

因此,它的内容呈现方式也与其他文化类节目不同,主持人负责整个节目的录制、制作和发布。

整个节目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主持人采访嘉宾和访谈观众,后半部分是嘉宾讲述和观众参与讨论。

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能让观众了解到主持人更多的想法和思路,同时也更具有参与感。

节目在嘉宾选择上也具有差异化、多元化、分众化的特点。

节目组主要邀请了文化、艺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国际视野的人,如李银河、刘瑜、陈丹青等。

同时也邀请了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差异化:“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在这个时代,“文化身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不同国家的相互理解。

在《十三邀》的一期节目中,谈到了跨文化传播与跨种族传播等问题,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这一过程中,许知远通过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解读,重新定义了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身份”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和美国都拥有自由、包容、开放、民主、平等等价值理念。

这样一种对美国“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义,实际上也是在建构一种中国“文化身份”。

多元化:拓宽国际传播的路径节目不仅邀请了国内的嘉宾,同时也邀请了国外的嘉宾参与到节目中,拓宽了国际传播的路径。

如日本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获得者黑木瞳,以其对|生别、生命等问题的独特见解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可。

在《十三邀》节目中,黑木瞳对女性主义问题的见解也赢得了诸多外国观众的喜爱。

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作者同时也是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日本知名演员木村拓哉、以《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而被观众所熟知的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等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和影响力的明星和学者们也都作为嘉宾出现在节目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分析期末论文标题: 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分析姓名谭云天学号32009062205专业广告学的主题涉及到文化以及文化现象的均可算作文化访谈类节目。

狭义的谈话节目,仅指多边谈话,或称“群言式”谈话节目,即一个谈话节目的现场,至少包括一个主持人、一个以上特邀嘉宾和一群观众。

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林林总总,时间或长或短、题材或大或小,一般认为凡是以启迪教育、益智增识为主要目的的节目都可以收归摩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与纯娱乐节目相对而界定的。

文化访谈类电视节目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正确的人生理念、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流精神为己任。

(二)文化访谈类节目类型(1)科教类访谈节目文化类访谈节目可以说是从科教类访谈节目中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

创办于2001年7月9日的《百家讲坛》与科教频道同时诞生,“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是整个频道的定位。

这个栏目大体坚持了“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创办之初,科教频道基本上是公益频道,所以对收视率没有硬指标。

有关领导希望在频道中有档节目可以利用专家资源,让他们畅所欲言,于是诞生了《百家讲坛》。

由于频道的定位,自然科学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几乎全部进入了“讲坛”。

可那样的节目专业性很强,一般观众根本听不懂,再加上时段也很晚,收视率常常接近零。

那时在科教频道综合评定中,《百家讲坛》经常叨陪末座。

自从2007年1月《读书时间》被央视“末位淘汰”后,《百家讲坛》也注意到自己需要进行改变,找到突破点。

而这个突破点直到北京市社科院的阎崇年把《清十二帝疑案》讲完后才真正找到,就是在电视上传播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并且邀请能说的名家,选择好话题,把话题说透。

逐渐形成栏目很多独到的创新:名家主讲的巨大号召力、悬念营造的吸引力以及节目顺势编排的冲击力等。

由此引发的阵阵涟漪,在一般观众和学术圈中不断激荡成社会焦点话题,再加上平面媒体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如今的《百家讲坛》已经俨然跃升为科教频道乃至央视的王牌栏目。

(2)都市文化类访谈节目1996年后,文化访谈节目的蓬勃发展,使“谈话”元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各家栏目纷纷改版,在节目中凸现“谈话”,转变说话方式。

随着人们对谈话本质的深入了解,现场观众参与的形式不再是谈话节目的必要元素,完全由主持人和嘉宾构成的访谈节目大受青睐。

这类节目属于电视专访节目与谈话节目的交叉部分:它比正式的专访节目少了些正襟危坐,多了些轻松自然;比群言式的谈话节目少了些众说纷纭,多了些深刻翔实①②北京电视台在2007年年初推出了“文化通档”,每周7天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文化类的节目。

包括《大宝真情互动、《这里是北京》、《搜城记》、《中华文明大讲堂》、《天下收藏》、《唱响奥运》、《七日周末版》。

七天七档,各不相同,但是都紧扣在“文化”上。

《搜城记》栏目被定位为“表现都市文化和都市时尚的气质”使栏目特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搜城记》栏目因其题材的都市性、形式的创新性、视觉表现的时尚感、受众的年轻化、主持人的明星化符合台领导对全台节目和卫视改版“都市感、现代感、时尚感”的要求,在全台全社会42个竞标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2007年度北京卫视改版的亮点,受到台领导的高度肯定和业内同行的赞许,并作为全台重点栏目推出。

有许多业内同行认为,《搜城记》的新锐话题和时尚外表改变了北京台的传统形象和他们对北京台的固有印象,为北京台的改革创新做出了贡献。

开播至今,《搜城记》共制作了70余期节目。

其中,有许多节目创造了收视的亮点。

“侯耀文辞世”专辑内容独家,报道迅速,创造了 5.95的收视率,不仅创下了栏目收视新高,也成为2007年北京卫视同时段单期日常节目收视冠军。

“陈晓旭出家”“陈晓旭辞世”“从陈晓旭辞世看抗击癌症”等三期专辑,及时、充分地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不仅收视表现出众,而且成为此报道最新最权威的信息源,报道内容及报道素材被我台、CCTV等诸栏目和报纸刊物广泛转载和引用,红极一时。

除日常节目外,《搜城记》还尝试与社会力量合作,策划、制作了准直播的现场特别节目《玫瑰慈善夜》,活动组织完善、形式新颖,在时尚、娱乐界中有效地宣传了栏目的品牌,达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3)大众文化评论类访谈节目所谓大众文化,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

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文化访谈录》是中央台在2004年下半年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访谈节目,它具备比较成熟的谈话节目的各种要素。

栏目以“聚焦热点文化事件、剖析典型文化现象、评说重大文艺作品”为宗旨。

《文化访谈录》开播前,中央电视台在1996年曾推出过一档文化类访谈节目《文化视点》,该栏目以讨论各种文化现象,针对文化领域之时弊,挖掘古代文化遗产,追踪最新文化动态为主,但最终因为“文化”二字曲高和寡而默然退场。

《文化访谈录》开播后,在吸取前人(《文化视点》)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大众文化口味的新方式,把大众关心的文化问题和大众文化的普及作为栏目的关注点之一。

找准了定位,收视率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从开播时的1.12%,提升到1.67%,吸引了越来越多观众的瞩目。

二、文化访谈类节目的发展(一)文化访谈类节目传播环境的改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娱乐节目“火”遍大江南北,到本世纪初,“超女”为代表的选秀节目席卷荧屏,少量的年轻、前卫电视人把电视的“娱乐功能畸形”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这类娱乐节目虚火“红透半边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视文化栏目日渐式微,生存堪忧。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型,文化体制的变革,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教育的普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因素,程度不同地影响到电视文化。

这些外在的社会演进,既给电视传播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丰富的营养,也使电视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

电视文化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任何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其特殊性会发生嬗变,从而决定了其作为不同的、多元的文化形态而出现。

当代中国文化因其所处的社会语境、文化语境不同于以往,擅变的可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所以,传播环境直接导致传播意识的改变。

信息化的洪流,快节奏的生活,迫使文化类的电视节目必须与时俱进跟着变。

从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到“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和平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百家讲坛》等文化访谈类节目定位的改变,即是顺应社会环境而变幻的成功范例。

(二)、若干文化访谈类节目成功原因(1)适时调整栏目定位仍以《百家讲坛》为例,它之所以改变为大众服务的普及性节目,目的是并非只面向精英的学术论坛。

改版前,《百家讲坛》的宗旨是“建构时代新常识”,在内容上定位为古今中外一切领域中的知识。

其选题范围为大学通选课,社会上有影响的专题讲座,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及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的主题报告等等,内容大体分为人文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以及边缘学科、交叉科学等等。

2005年12月26日,央视科教频道改版。

此次改版最大的特点就是调整栏目结构。

将原有的37个栏目调整为23个,在这23个栏目中,除了4个新栏目以外,其余的都是原来的一些精品栏目。

而这些已经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电视栏目中,《百家讲坛》栏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iii。

如果说2004年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让《百家讲坛》开始改变,栏目终于在市场规律引导下迈开了第一步,那么,2005年刘心武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加速了这档节目的热播,2006年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为核心的节目则把《百家讲坛》拉到了如日中天的境地。

目前,《百家讲坛》的定位是“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和平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

内容从人文、自然和社会无所不包转向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史经典。

不论是一个人讲还是几个人谈,它都不是观念性的,而是知识性的,即使是观念层面上的探讨也不是学术性的。

至于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理念,大众和专家在寻求知识、探索真理方面并不矛盾。

面对“歪曲学术规范”的指责,制作方回应道,没必要从学术的角度来挑刺。

强调《百家讲坛》不是个学术论坛,这么说不是推卸责任。

《百家讲坛》的程度定位就是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百姓做的,节目的宗旨是让专家为百姓服务,这也是节目比较快地在社会上得到认同,收视率不断提高的原因。

虽然它是个为大众服务的栏目,但是并不排斥有一定学识地位的人来讲课。

说大众和专家并不矛盾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把研究成果进行普及是学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大众需要比较高层次的人来指点他们。

北京电视台的《搜城记》栏目,定位是要做都市的"搜索引擎",搜索都市的热门话题和一切具有"新、奇、美"特征的前沿事物,表现都市文化和都市时尚的气质,引导都市生活风尚。

2007年在北京卫视全新推出。

是一档50分钟的大型演播室沙龙形态的周播栏目,由李湘主持。

《搜城记》把文化、娱乐和时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谈话形式新颖,给予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

“都市新锐话题”、“沙龙角色扮演”和“搜城信息”的概念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并持续调动了他们的热情。

2007年元月至今,《搜城记》平均收视1.5左右,在收视受众结构中,年轻观众(15岁—35岁)所占比例与同时段节目和新闻专题节目相比较,均明显偏高。

《搜城记》以“新锐”和“时尚”在荧屏立足,观众也以此为标准对《搜城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许多热心观众表达了对栏目的喜爱并对栏目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搜城记》栏目在选题和文案形成过程中应该培养和形成高效率、高质量、高品味意识。

2008年《搜城记》自我定位于做一档有文化影响力的节目,选题方向力图体现“生活中的文化,文化地生活”的定位。

(2)、栏目内容集中化栏目内容从无所不包的杂家到传统历史文化的“专一”,是央视《百家讲坛》这只金凤凰完成火中涅槃的显著标志。

在对百家讲坛2001至2005节目栏目统计,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内容的调整过程。

2001年至2003年,自然科学占了31%,人文科学63%,养生保健6%,而笔者对2004年至2005年播出的《百家论坛》节目题材进行内容分析,调查发现其历史文化类约占41%,中外文学类约占30%,社会问题类题材约占13%,礼仪类题材约占6%,自然知识类题材约占3%,电影电视类约占3%,政治经济及其他类题材占约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