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共35页文档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一)《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壮美,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在诗开头,诗人就用常理:“自古逢秋悲寂寥。
”写出秋的意境,秋的特色,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种悲凉、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诗的三、四句,便神来一笔,将这一笔调转成高亢的秋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习题】:(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
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1分)答: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夜雨寄北》《十二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经典古诗词(精品课件)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 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景情完美相融,浑然一体 赋予山水人的情感和磅礴的力量 昭示诗人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开始
傲岸不羁,山河浩荡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小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僵卧孤村”
现实的处境
“不自哀”
坚持的信念
“尚思为国戍轮台” 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夜阑我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悲壮!
梦境 窗外肆虐的风雨声 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风雨”的意象 悲壮的情感 问:“夜雨”的意象在《夜雨寄北》 中表达愁思。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 一般用于渲染凄苦的氛围,与相思、 离愁等情感相契合。此诗中为什么 能和“悲壮”的情感联系起来?
簇:cù 簇拥。 散:sàn 由聚集而分离。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今陕西潼关北,临黄河,依秦岭,历来为军事重地。 终古:久远。 河:特指黄河。 束:拘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来自)》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情怀的句子是: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简答题:1、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2、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简答题: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3、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4、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5、说一说诗歌一、二句的内容,以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三、四句是本诗的名句,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的情景?7、古人最讲究炼字,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最喜欢哪个字?【参考答案】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答:“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
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

节奏划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整体感知
首句你感受到了诗人的处境怎样?诗人当时的心情 如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僵”“卧”“孤”写出了诗人凄凉、 孤独的处境,诗人当时是积极乐观、豁达的心 情。从中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5、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前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句想像他日 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既描写 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 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 时空变换,虚实相映,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整体感知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 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拓展延伸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 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 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 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 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 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 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 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整体感知
颈联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夜阑” “入 梦来”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中的“风吹雨 既是眼前情景,又象征了南宋王 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 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
整体感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共35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zhǎng
诗意速通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水位升高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回家的日期还没有 定啊,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天的池塘涨满了 水。
何时将要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 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诗人十 多岁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 阔风景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诗歌朗读
tóng 潼 关
谭嗣同 sì 终古/高云/簇此城, cù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jiě
主旨点睛
这首诗中,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 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 并以一鹤直冲云霄,表现了自己 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 怀。
诗歌赏析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第一句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第 二句直抒胸臆,以“胜春朝”来热情赞美秋天,态 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诗人将古人的悲秋与 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乐观豁达。
2.请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涨”字 的妙用。
“涨”字用词准确,极 富动态感,既写出巴山 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 又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 的愁思。
3.“秋”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既点明季节,又渲染孤单、悲 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孤寂、落 寞的心情。
4.名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通过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 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的 孤独凄凉和对团聚的期 盼。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四首》教案

《课外古诗四首》教案《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教学目标:1.积累、背诵四首古诗。
2.理解诗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3.感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
而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瑟悲凉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就我们再次学习古代文人更多的赋秋之作。
二、感悟节奏,有感诵读1.老师伴乐指导朗读,注意老师的语调,节奏。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2.加入自己理解,同桌之间互相朗读四首古诗。
三、疏通文意这四首诗被冠以“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名字,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同学们课外阅读、自主学习。
请大家用默读的方法,阅读每首诗的提示文段,把其中对诗歌内容的解释标注出来。
(理解诗歌的内容)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不过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最新】

好
诗
共 赏
秋词 (刘禹锡)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借“鹤” 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反映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让一代代的人不 停的咀嚼、回味那缕缕的哀怨、思念、牵挂。然而刘禹锡的《秋词》, 却另辟蹊径,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 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 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 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 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 义山诗集》传世。
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
“内”即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 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 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 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 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 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知 人 论 世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积极参加革新运 动。但革新遭到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 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着一个悲怀的角色, 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 不停地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 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 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 《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 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赏析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 朝”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 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 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 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 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碧霄”诗人抓住“鹤飞冲天”的景观 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 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 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 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 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 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 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 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 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 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6、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 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 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 神。
7、“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 有何妙处?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 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 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 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 的生动体现。
朗读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字词注释
【1】君:指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 【2】期:期限。却:再。 【3】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4】池:水池。 【5】何当:什么时候。 【6】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7】却:再。 【8】 话:叙说
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 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 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 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 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 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 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 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再 读 诗 词
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2/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 出延长音。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 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再
知
人
论
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中国清末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好
诗
共
方法小贴士
赏
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部编版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汇报人:XXX
壹 本课目标 贰 初读诗词 叁 再读诗词 肆 诵读创作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初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知 人 论
《潼世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好
诗
同
方法小贴士
背
诵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参考答案】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参考答案】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共35页文档共37页文档

共35页文档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Leabharlann 。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XXX二、夜雨寄北/XXX一、《秋词》XXX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XXX。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XXX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XXX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XXX:1、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2、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XXX4、潼关/XXX5、秋天可写的风景很多,XXX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参考答案】1、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天高气爽,万里晴空,XXX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XXX的鹤,好像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
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单单是秋天的生机和色采,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势和高尚的情操。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答:一个“排”字,“推开”的意义,写出了孤鹤搏击漫空的激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朝上进步的激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毫不消沉的坚强意志的生动表现。
部编版七年级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习题及答案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解析】C 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