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一、知识点概括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生活中的比,具体内容如下:1.了解什么是比2.了解比的性质3.掌握比的意义和读法4.掌握比的基本运算二、知识点详解1. 了解什么是比比是指两个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其中,用来比较的两个数叫做比较数,用来比较的关系叫做比。

2. 了解比的性质在比的定义中,比较数的顺序不能交换,否则比的结果将不同。

例如,3比2大,但2比3小。

3. 掌握比的意义和读法比表示的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的读法一般是“冒号”左边的数除以右边的数。

例如,8比6可以表示为:8:6读作:八比六。

4. 掌握比的基本运算(1)相等的比如果两个比是相等的,即两个比较数的比值相等,那么它们就是相等的比。

例如,4:2与8:4是相等的比,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2。

(2)同类比的比较同类比是比较两个同类物品(如长方体和长方体、三角形和三角形等)之间的大小关系。

对于同类比,两个比较数应该是相同的单位,并且应该代表相同的性质。

例如,两个长方体的比是长的比宽的,因此单位应该是长度,比较数应该代表长和宽。

(3)不同类比的比较不同类比是比较两个不同类别的物品(如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形和圆形等)之间的大小关系。

对于不同类比,两个比较数的单位是不同的,应该选择一个相同的比较基准,并把一个物品的数据换算成与基准相同的单位。

5. 生活中的比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到比的场合,例如:1.身高的比较:比较不同人的身高,看谁更高。

2.体重的比较:比较不同人的体重,看谁更重。

3.面积的比较:比较不同房间的面积大小,看哪个更大。

4.距离的比较:比较不同路段的长度,看哪一个更长。

三、学习方法1.多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比的基本读法和运算方法,理解同类比和不同类比的比较规则;3.针对练习题,加强对于比的意义和运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对于比的应用能力。

四、学习反思通过学习本章,我明白了比是用来描述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概念。

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标题: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解简单的比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理解比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解简单比例的方法。

2.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如同样大小的两个苹果,一个被切成了4份,另一个被切成了6份,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新授:
(1)定义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讲解比的读法、写法和比值的求法。

(3)举例说明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 练习与实践: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升题,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设计:
设计一些有关比的应用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五、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参考。

《生活中的比》说课(导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说课(导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说课(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比–掌握比的表示方法–掌握比的运算法则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为第一章《比与比例》中的“比”的知识点。

学生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已经学习过“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并加深对“比”的应用和运算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比”运算法则2.教学难点:–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比”的运算法则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为主。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和五年级学过的“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复述或画图表示。

第二步:新知讲解1.讲解“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师可通过画图、比例尺等形象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2.讲解“比”的运算法则,包括乘除和加减,通过例题讲解和让其他学生解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第三步:练习巩固1.分发练习题,以“比”的应用为主。

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5米,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3/5,求小红的身高。

2.课堂上把练习题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并讨论。

第四步:巩固拓展1.布置家庭作业以巩固知识点2.通过讨论“比”的应用,例如:身体健康比,用图表示比例等,让学生拓展“比”的应用领域,鼓励勇于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复习、巩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同时通过练习和拓展应用等方式巩固知识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数学思维的运用。

比的意义导学案(表格式)

比的意义导学案(表格式)
结合上面的讲解,板书下表: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4、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做一做”。新课标第一网
2.练习十一第1、2题。








练习十一第3题




比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
六年级数学学科教师:王冬英
学习
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
2 水的体积:500×=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6)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1、填一填
(1)4÷5=()÷()=
(2)16:12=(16÷□):(12÷□)=4:3
(3)分米:米的比值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4)六(1)班有45名同学,共买了225本练习本。练习本的总数与人数的比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2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3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学习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 10比15记作10∶15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学生先自己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质疑问难
交流探讨
二、归纳整理,实施创造
课件出示:电饭煲煮饭的情境:谁是父母的小帮手?
用电饭煲煮饭,如果水与米的比为3:2,那么1.2千克大米应加多少千克水比较合适?(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解答。
2、分组交流,总结各自的方法。
3、全班集体订正,沟通比与分数的内在联系。
“211”教学模式导学案(数学科)
2013年9月24日制订
年级
六年一班
教师
崔丹
课题
生活中的比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达成目标
1、创设情境,巩固求比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2、沟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3、在实际的生活情境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重点
使学生能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附课件:
1、学生独立解答以上各题,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
2、全班集体汇报交流,提出不同的解法,并说明理由。
四、图片欣赏,知识拓展
利用课件播放一组有关“黄金分割”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黄金分割,体验数学的美。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6÷4写作6:4,读作6比4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是6:4的比值。
新知检测
精设预习
三、解决问题,整体提高
你会算吗?
(1)小明的爸爸想给快成熟的柑桔打药水,农药说明书是这样写的:“此药配制时,请将药与水按1:100的浓度配制。”根据需要,他要配制这种药水4040千克,请你帮忙算一算,需要买药粉多少千克?
(2)为了保持校园整洁,学校政教处决定把840平方米的校园按面积划分给各班,其具体分配如下:三、四、五、六各年级所负责面积比为:1:2:3:4。你知道各班环境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一、知识点概述比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是指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比来描述和比较事物的大小、数量和质量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知识,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生活中的比》这一知识点,并为学生们提供一份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知识点详解1. 比的基本概念比是指两个数或物之间的相对大小,通常用“:”或“/”号表示。

例如,将12与6进行比较,可以写成12:6或12/6,读作“12与6的比为2:1”,表示12是6的2倍。

2. 比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描述事物的大小:小明的身高是小红的两倍。

•描述数量的关系:老师给了班里1/3的学生讲台上讲解。

•描述质量的关系:这种牌子的电池比那种牌子的质量好。

3. 比的运算比的运算主要包括比的化简和比的扩大。

•比的化简:将两个数或物的比化成最简比,即除去公约数。

例如:16:32可以化简为1:2。

•比的扩大:将两个数或物的比按照相同的倍数扩大,其结果不变。

例如:将5:3扩大2倍,得到10:6,其结果相同。

4. 比与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其分母表示比较的基数,分子表示相对大小的关系。

例如12:6也可以写成2/1。

比还可以用分数的概念来进行运算,如比的加法和比的乘法等。

三、导学案以下为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活中的比》这一知识点。

一、知识预习1.仔细阅读教材15页至17页的相关内容,了解什么是比、比的化简和比的扩大,并能够简单应用。

2.完成教材P17页的练习题1、2。

二、课堂探究1.小组讨论: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例如:•如何化简10:40的比?•将2:3扩大5倍的结果是多少?•如果有8条鱼和5条鱼,这两种鱼的比是多少?3.完成教材P18页的练习题3、4、5。

三、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P18页的练习6、7、8。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按比例分配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按比例分配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理解比的意义基础上,知道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案1.自学课本第74页内容,完成相关练习,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收集生活中有关比的应用实例,准备课上与同学分享。

探究案一、交流探究1、交流预习中的收获------你学会了什么2、与同学分享你调查的生活中比的应用资料二、合作探究1、猜一猜,你平时喝的糖水,糖和水按什么比例放比较合适。

2、试一试,配制糖水,并记录下糖和水各自的用量(不断调配,直至甜度适宜为止)。

小组探究记录表糖水糖水感觉1勺2勺1+2=3勺太甜1勺5勺1+5=6勺还太甜1勺7 1+7=8勺还有些甜甜度适宜1勺9勺1+9=10勺多数同学感觉甜度适宜3、如果每勺重量为10克,请填充下面的()。

糖水糖水解法:1 :9 1010克:90克100克()克:360克()克60克:()克()克()克:()克1000克4、通过上述实验,你获得了什么知识,说出来跟大家分享。

三、当堂检测1、航天小学1400名师生,师生比为1:19,算一算航天小学有教师()人,学生()人。

2、一个人长方形,周长是490米,长和宽比为4:3,长方形长()米,宽()米,面积()平方米。

四、讨论题:此题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策略)的多样性小米和小豆是好朋友,有一天一块坐出租车出去。

小米在3千米处下车,小豆在6千米处下车,共付出租车车费24元。

两人怎样分担出租车费用,请你设计至少3种分配方案。

1、先尝试独立解决2、再同桌交流3、班内分享方案一:好朋友,小豆一人自愿付款24元方案二:24÷2=12元,平均分,每人12元方案三:按路程比分配3:6=1:2, 小米24÷3=8元小豆 8*2=16元方案四:前一半路程各付12÷2=6元,后一半路程有小豆付款12元,这样小米付12÷2=6元,小豆付12+6=18元五、全课总结、评价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按比例额分配一课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设计的导学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比的应用-北师大版(年秋)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比的应用-北师大版(年秋)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比的应用-北师大版(年秋)引言比的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导学案以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依据,结合北师大版教材的特色,对比的应用进行深入解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应用。

一、比的概念和性质1.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通常用分数、小数或整数表示。

比的两个量必须是同类的,即它们具有相同的单位。

1.2 比的性质- 比的大小:比的大小可以通过比较两个量的数值来确定,如果第一个量大于第二个量,则比大于1;如果第一个量小于第二个量,则比小于1;如果两个量相等,则比为1。

- 比的倒数:一个比的倒数是将比的前项和后项互换得到的,例如比3:2的倒数是2:3。

- 比的等价:如果两个比的大小相等,则它们是等价的。

比3:2和比6:4是等价的,因为它们都表示相同的大小关系。

二、比的应用2.1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购物时比较价格、在烹饪时按照比例调配食材、在运动时比较成绩等。

通过比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2.2 比在数学中的应用比在数学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例如在几何中比较线段的长度、在算术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概率中比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

比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3 比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比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在物理学中比较物体的质量、在化学中比较反应物的摩尔比、在生物学中比较物种的数量等。

通过比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

三、比的运算3.1 比的基本运算比的基本运算包括比的增加、减少、乘除等。

例如,比3:2增加1,得到比4:2,即比2:1;比3:2减少1,得到比2:2,即比1:1;比3:2乘以2,得到比6:4,即比3:2;比3:2除以2,得到比3:4,即比3:4。

3.2 比的复合运算比的复合运算包括比的比例、比的平均、比的混合等。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年秋)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年秋)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年秋)引言比,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概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大小、比较速度,到科学实验中的比例计算,比的概念无处不在。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将生活中的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本导学案将以此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对生活中的比进行深入探讨。

一、比的概念及分类1.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通常用两个数的比值来表示。

比值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可以表示为分数、小数或整数。

1.2 比的分类比可以分为同类比和异类比。

同类比是指比较的两个量属于同一类,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异类比是指比较的两个量不属于同一类,如比较速度和时间。

二、生活中的比生活中的比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2.1 比较大小比较大小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比的应用,如比较身高、体重、成绩等。

通过比较大小,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2.2 比较速度比较速度是比在生活中的又一重要应用,如比较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比较工作效率等。

比较速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快慢。

2.3 比例计算比例计算是比在生活中的高级应用,如溶液的配制、折扣的计算等。

比例计算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出所需的数量。

三、比的计算及应用3.1 比的计算比的计算主要包括求比值、求比例和求比例数。

求比值是将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求比例是根据已知的比值和其中一个数,求出另一个数;求比例数是根据已知的比例和其中一个数,求出另一个数。

3.2 比的应用比的应用广泛,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如根据身高比选择合适的衣物尺寸、根据速度比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等。

四、教学策略4.1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的计算和应用,加深对比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

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

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

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几 几
总价÷数量=单价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6 : 4=6÷4=6/4=1.5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良 类别 我在课前准备环 节的情况 我倾听别人发言 的情况 我与小组成员合 作情况 我在学习活动中 的表现 对新知识的掌握 情况 我发现问题和提 出问题的情况 我在学习中的收 获 总评价 优秀 好
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 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 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课前准备活动: 教师提前两天把导
学生先独立解决导读单
1、为新课的学习 做好铺垫。2、提高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通过“兵带兵” “兵练兵” “兵 达到 强兵”的目的。
复习旧知, 为新 读单发给学生, 而后 的此部分内容,不懂的 课 学 习 做 好 铺 根据小组长的信息 垫。 反馈, 以及自己和学 生的谈话,了解学 情。 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
(二) 、探索新 1、课件出示小组合 学生六人一小组进行合 通过探究体会几个 知 感 知 比 的 意 作研究的内容。 并在 作探究,小组长负责组 长得最像的长方形 义。 小组合作期间巡视、 内一切。 本组有争议的, 的长和宽之间一定
活动一: 通过小 指导, 了解学生合作 学 生 可 以 到 其 他 组 请 存在固定的倍数关 组 合 作 操 作 研 情况。 教。 系,初步感知、体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 单位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兴华小学 郭月娟
教材分析 1、《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 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 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 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 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 “速度与水果 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 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 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2、此部分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课标对其提出的要求是: ●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 方法来解 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 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方面都能得到充 分发展。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 | 北师大版一、前置知识在学习本节课前,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了解比的定义。

2.理解比的性质和比的大小关系。

3.了解百分数。

二、学习目标1.了解生活中比的含义和使用。

2.能够运用比及其性质进行数值计算。

3.能够进行百分数和百分数的计算。

三、学习重点1.生活中比的运用。

2.比的性质和大小关系。

四、学习难点1.用百分数进行计算。

五、学习内容1. 生活中的比1.1 常见的比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比。

比如在超市里,我们会看到有些商品上标注“多少比一”,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比的含义了。

例如:“4元钱一斤的苹果,3元钱一斤的梨,哪种水果价格更便宜呢?”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比:4:3(读作4比3),表示苹果的价格比梨的价格贵。

又比如,小明比小红还要高10厘米,可以表示为:小明的身高与小红的身高的比为10:1。

1.2 比的性质和大小关系比的性质包括以下几点:1.比具有“对称性”,即如果A比B大,则B比A小。

2.比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比B大,B比C大,则A比C大。

3.比的第二项不为0。

同时,我们还需要理解比的大小关系。

在学习比的大小关系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比的第一项相同时,比的大小关系与第二项的大小有关。

比的第二项越大,比就越大。

2.比的第一项不同时,需要将比转化为同类比较,即将第二项化为相同单位进行比较。

这里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2. 百分数2.1 常见的百分数百分数指以100为基数的分数。

例如:“小明考试得了80分,班级平均分是70分,小明的成绩比平均分高多少?”这里就可得出百分数,即小明的成绩是班级平均分的114.3%。

2.2 百分数的计算在处理百分数的计算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1% = 0.01,100% = 1;2.换百分数为小数:将百分号去掉,将数值除以100;3.换小数为百分数:将小数乘以100,加上百分号。

3. 练习题1.“小明比小红还要高10厘米”,这里的比是多少?2.“4元钱一斤的苹果,3元钱一斤的梨,哪种水果价格更便宜呢?”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

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的比

2011—2012学年上学期六年级数学导学案编号15 使用时间_________ 编写人: 李海洋审核人: 班级__六____小组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 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比较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3、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预习自学】创设情境一:1、晶晶和同学周日去游乐园玩,她来到哈哈镜馆,晶晶站在不同镜前一照,里面出现了不同的样子.2、观察哪几张照片与图A比像?(观察课本48页)3、引入新课: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表1:把长、宽填在表格中,观察长与宽的关系。

的速度=路程÷时间)创设情境三:1、生活中两个数或两种量之间存在比的关系多着呢?(课本49页晶晶来到水果摊前,三个摊位上的售货员都称自己的苹果便宜,到底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呢?用算式表达出来。

)2、生列表或计算。

(交流)3、抽象出数量关系:(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解决过程就是比什么?)(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也就是单价便宜)4、怎样求单价?(出示:单价=总价÷数量)【讨论合作】1、前面解决照片的像与不像和比较速度的快慢,价钱是否便宜,这些问题,都采用了什么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哪些?2、交流比的知识A、先说说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B、 6 : 4 =6÷4=1.5()()()()C、6:4 写作()读作()【展示提升】(1)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 :15。

问:那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它的宽应是多少?(2)人的脚长和身高的比约是1 :7。

读了这条信息你知道为什么破案时警察总要测量罪犯留下的脚印呢?(学生说一说)在一次破案中警察测得罪犯留下的脚印是25厘米,请你推测一下罪犯的大致身高是多少?(学生说一说)【当堂达标】1、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呢?和分数相比呢?2、请同学们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不可以为零?为什么?3、消毒液标签上的1:500,1:300,1:100,你明白它们的意思吗?【反思】。

新北师大班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新北师大班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学校构建高效课堂数学导案班级六年级主备人授课人编号日期: 审批:比一比,看谁表现最好!拼一拼,力争人人过关!课题:1、旧知链接:2、新知自研: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课本的内容,把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习主题】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训练课(时段:课后自习 , 时间:40分钟)“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题” 自评: 师评: 基础题:1. 一个比的后项是9,前项是4,这个比是( )。

2. 4∶5==( )÷( )=( )3. 10÷15=( )∶( )=( )4. ( )∶5=0.2 5∶( )=0.55. 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4 cm 、6 cm ,它们半径的比是( ),周长的比是( ),面积的比是( )。

6. 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放入20克盐,盐和水的比是( ),盐和盐水的比是( )。

7. 一个比的前项是35,比值是53,比的后项是( )。

8. 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的比是( ),圆的周长与的直径比是( )。

9. 芳芳与明明都参加了射击运动,芳芳射击40次命中38次,明明射击20次,命中18次。

芳芳射击命中的次数与射击总次数的比是( ),比值是( )。

明明射击命中的次数与射击总次数的比是( ),比值是( ),( )的射击命中率比较高。

10. 连一连。

32∶535∶1 15∶3 9∶103∶5 2∶1 168∶84 0.06∶0.1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认识到数的大小关系。

3.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难点1.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向学生出示一组图片,例如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思考一下用什么形式来表示这两个橘子的大小关系可能更加准确。

在学生的帮助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定义比:比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比所得的商数,用冒号“:”表示。

例如,两只狗的体重比为5:3,表示第一只狗重5千克,第二只狗重3千克。

2.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些比,例如某天气温为15℃,而昨天气温为10℃,那么今天气温比昨天高多少?可以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也可以用算式来表示。

3.给学生发一些水果,让学生分组比较各组内水果的重量比,然后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

3. 学生练习1.练习册上的练习题,不要求完成全部,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抽查。

2.在生活中找一些例子,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

4. 教学总结简要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出比的概念,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练习。

学生参与积极,能够基本理解“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但在具体问题上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下一步需要加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训练,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优质课 生活中的比 导学案

优质课  生活中的比  导学案
五、作业设计:
1、我会填:
①12:15= =0.8,比的前项是( ),比的后项是( ),比值是( )
②六一班共有40名男生,38名女生,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2、如图,工人师傅用两块同样长的木板搭了两个斜坡:
问题导向
1、理解比的意义。
2、怎样求比值。
3、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学习过程:ຫໍສະໝຸດ 一、谈话引入:二、探索新知:
1、诱导
观察下面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形A比较像?
2、探究活动:
对比这些图形,完成下表:
并完成下表
图形


长是宽
的几倍
宽是长的
几分之几?
A
B
C
D
E
3、谁的速度快?
路程
时间
速度
马拉松选手
骑车人
4、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完成下表:
摊位
总价
数量
单价
A
B
C
小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速度、单价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一认:(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
6:4=___÷____= =1.5,其中6是这个比的_____,4是这个比的______,1.5是6:4的_______.
主备教师
####
科目
六年级数学
课题
比的认识(一)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经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的应用导学案(推荐3篇)

比的应用导学案(推荐3篇)

比的应用导学案(推荐3篇)【比的应用导学案第1篇】课题:比的应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三、巩固练习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教学设计
3.比例尺的概念:介绍比例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4.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如地图、建筑设计图等,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比例尺。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比?它们有什么作用?
2.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比是什么?比有什么作用?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比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比的性质、比例尺的概念及其应用。
1.比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身高比、价格比等,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量的大小关系。
2.比的性质:利用图像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两个重要性质,即比具有可逆性和传递性。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6.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的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两个城市的距离说:“同学们,我们知道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1200公里,那么如果我们要把这段距离画在这张地图上,应该怎么表示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知识。”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的性质,能运用比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掌握比例尺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比例尺进行测量和绘图。
3.解决比例问题,如按比例分配、比例尺的应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
年 级

学科
数学
课型
讲授
授课
教师
设计时间
2014.7.15--2014.8.15
总课时
40
授课
时间
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比(一)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导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
年 级

学科
数学
课型
讲授
授课
教师
设计时间
2014.7.15--2014.8.15
总课时
41
授课
时间
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比(二)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2、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习重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学习难点
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学习准备
课件
集体备课
二度备课




温故互查:
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 2÷3=
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
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
合作探究:
出示比、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表格
想一想: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不能为0?
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




学生展开讨论。
汇报点评:
指名回答
师订正时指出:足球赛中记录的“2: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时各自的进球数,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或者说二者不具有相除关系,这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不是一个比。
2、交流自学后的收获。
3、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比,并说出比各部分的名称。
合作探究:
师指板书,请学生观察,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用字母表示,强调比的后项不能为0。
巩固训练:
1、联系实际说一说“1:4”的含义。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6÷4=6 : 4 =分数的关系。
学习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学习准备
课件
集体备课
二度备课




温故互查:
(出示图)学生观察图片,说自己的看法。
1、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宽、面积)
2、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
3、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巩固训练:
完成70页“练一练”
拓展延伸:
学习人体中有趣的比。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2 ﹕ 0
导学反思
4、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5、解释为什么图片C和E不太像。
(因为A、B、D的长都是宽的1.5
倍,而C、E不是)
小结:要使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相




象,只要把原来的图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就可以了,也就是长与宽的商不变,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自学感悟:
1、自学教科书第70页的“认一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