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
早产儿的神经系统特点及脑损伤的防治
![早产儿的神经系统特点及脑损伤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eed1b2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6.png)
早产儿的神经系统特点及脑损伤的防治
1.神经系统特点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原始反射均较弱,胎龄越小,原始反射越难引出,且协调功能差,肌张力低,觉醒时间短,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因脑室管膜下存在着发达脆弱的胚胎生发层以及脑室周围的脑动脉侧支尚未发育完全,脑室管膜下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发生率较高。
早产儿常见的脑损伤为颅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2.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脑室出血,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重要手段,为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出生体重<1500g者在生后第3~4天可进行床旁头颅B超检查,生后第14天和30天随访B超,以后还要定期随访,必要时行头颅CT检查。
预防早
产儿颅内出血的措施有:维持血压稳定和血气正常,保持体温正常,避免液体输入过多过快、血渗透压过高,减少操作和搬动、保持安静。
生后常规用维生素K11mg静脉滴注给1次。
详见新生儿颅内出血章节。
3.早产儿脑病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与早产、缺氧缺血、机械通气、低PaCO2、低血压、产前感染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症状不明显,可表现抑制、反应差、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严重者发生脑瘫,对出生体重<1500g 者在生后定期进行头颅B超检查,在第4周行随访B超,必要时头颅
CT、MRI检查。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f45d10a38e9951e79a892706.png)
某些慢性疾病缺氧的原因可以导致分娩过程中 出现急性缺氧。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母体因素
有资料显示,母亲年龄在25~34岁的产妇,其小儿CP 的患病率最低,为0.92‰,母亲年龄在40岁以上小 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最高为3.3‰.多胎妊娠、母 孕期做过妇科手术、有外伤史、中毒史以及不合 理的用药史(包括:保胎药的应用)等也是重要的危 险因素。
部位
苍白球、红核、黑质 (旧纹状体)
特点
肌强直(全身)、 静止性震颤、手足徐动、 影响语言、发音、吞咽
尾状核与壳 (新纹状体)
舞蹈动作、和诊治方式
小脑损伤特点
平衡障碍 共济失调 协调运动障碍 动作幅度测定障碍 震颤等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 方式
概述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定义
儿童脑损伤是指在出生前后或婴儿时期,由于中
枢神经障碍而表现出以下四大症状的患儿。 1、脑性瘫痪(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 2、智力低下(智力障碍) 3、癫痫(主要表现为痉挛发作) 4、行为情绪异常。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
病理改变
❖先天性脑畸形 神经管闭合不全(多种畸形) 脑泡演化发育障碍(脑分化障碍) 神经元移行及脑回形成障碍(皮层及脑回) 中线结构异常(胼胝体、透明隔) 小脑发育不全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先天性感染 先天弓形虫病 :大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坏死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https://img.taocdn.com/s3/m/11ade0db915f804d2a16c166.png)
2.缺血缺氧窒息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可 损害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 脑血流。当动脉压力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 可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当动脉压力降低时, 脑血流量减少,引起毛细血管缺血性损伤而出 血;低氧、高碳酸血症还可引起脑血管扩张, 血管内压增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静脉淤 滞、血栓形成,脑静脉血管破裂出血。
5.脑积水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可减 少脑脊液的产生,每日50~l00mg/kg,分3~4 次口服;对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于病情 稳定后(生后2周左右)连续腰椎穿刺,每日 或隔日1次,防止粘连和脑积水,但对此法尚 存在争议。梗阻性脑积水上述治疗多无效,可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预后】
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 围生期因素有关。早产儿、Ⅲ~Ⅳ级 PVH-IVH、慢性缺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 预后差,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防】
1.做好孕妇保健工作,避免早产;提高 产科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伤;对 患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妇及时给予治疗。
2.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医 源性颅内出血的因素发生。
谢谢!
软脑膜下的颗粒层均留存胚胎生发基质(germinal matrix, GM) 。该组织是一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其血管壁仅有一层内 皮细胞、缺少胶原和弹力纤维支撑。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可导致 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室管膜下出血;出血向内可穿破室管膜进入脑 室内引起脑室内出血;血液外渗可扩散至脑室周围的白质。GM层 血管壁内皮细胞富含线粒体,耗氧量大,对缺氧十分敏感,易引 起血管壁破坏出血。此处小静脉系统呈“U”字形走向汇于Galen静 脉,由于这种特殊走向,易发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致出血及出 血性脑梗死。胎龄32周以后GM层逐步退化形成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生后脑白质的基础。
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9c77b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3.png)
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新生儿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天或几周内。
这种情况往往会给新生儿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可能导致长期的神经系统损伤。
因此,准确评估新生儿脑出血的程度和严重性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详细探讨新生儿脑出血的分级标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我们将介绍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当前常用的分级标准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愿本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会简要概述新生儿脑出血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关注。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以便读者对这一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探讨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并介绍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
同时,我们还将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对新生儿脑出血治疗和研究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以及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评估新生儿脑出血的工具,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后,并最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的内容2.正文2.1 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新生儿脑出血是指在出生后的前28天内出现的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内的出血现象。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https://img.taocdn.com/s3/m/dbb176a4866fb84ae55c8d7d.png)
(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 BIPI)
概述
• 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 BIPI) 是 指由于产前、产时或/和出生后的各种病理因素导致早 产儿不同程度的脑缺血或/和出血性损害,可在临床上 出现脑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导致远期神经 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 可能伴有中枢性呼吸暂停、抑制状态、心动过缓、低血 压、高血压或血压波动、意识改变、惊厥、颅内压增高、 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等表现,也可无明显临床症 状。
影像学检查
• 1、头颅B超 2、磁共振(MRI)检查
• 早期可发现严重脑水肿、各种类型的颅内出血、脑梗死、脑白质损伤等改变, • 晚期均可见多囊脑软化、脑空洞、脑Leabharlann 通畸形、严重脑室扩张或脑积水及脑萎缩等
(3) 脑 梗 死 :脑实质内单侧或双侧、非对称性回声增强区及脑水肿形成的肿块效应;随病情进展, 病变区可呈边界清楚的“球形”、“三角扇形”或“楔形”强回声。
(4)室管膜下出血:室管膜下区域的中~高度强回声光团。
(5)脑室内出血:单侧或双侧脑室内的强回声团块,出血可以占据侧脑室的一部分或充满整个侧脑室。
改变。
影像学检查
• 1、头颅彩超:
• 超声表现:
(1)脑水肿:弥漫性脑实质回声增强;侧脑室显著变窄呈裂隙状或消失;脑结构模 糊 及 脑 动 脉 搏动减弱。
(2)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早期病变部位呈粗糙、球形或大范围的回声增强区,回声应高于脉络丛; 随后脑实质回声可转为相对正常;但随病程进展,原回声增强部位可形成多发性小囊肿(多囊脑软 化);以后小的囊肿可消失而遗留脑室扩大或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囊腔,并可与侧脑室相通形成穿通 性脑囊肿。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因进展和临床诊断要点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因进展和临床诊断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e929c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e.png)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因进展和临床诊断要点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是本世纪新生儿医学重点攻克的国际性目标之一。
目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E成为早产儿脑损伤的最主要类型。
在早产儿的发生率高达26%--60%。
除了早期死亡外,存活患儿中,约10%可出现痉挛性运动缺陷即脑瘫,25%~50%呈现认知、行为缺陷或轻度的运动障碍,是早产儿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障碍的最主要原因。
迄今对PVL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尚认知不多;对PVL 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本文将主要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PVL的病因进展,并讨论PVL的临床诊断要点。
1PVL的病因进展目前从病理上已明确,PVL分为局部PVL和弥漫性PVL。
局部PVL与严重缺血有关,主要引起局部白质的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坏死和形成囊腔。
常见病变位于侧脑室三角部和枕角的周围白质(视区)、侧脑室前角和体部的周围白质(半卵圆区)以及侧脑室额角的周围白质(听区)。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则认为与轻度缺血有关,主要引起OL前体弥漫性损伤和凋亡性死亡,少见出现大的囊腔变化。
在临床上,局部PVL患儿主要表现痉挛性肢体瘫痪即脑瘫,弥漫性PVL患儿则主要表现认知、行为缺陷和轻度运动障碍。
无论是局部或弥漫性PVL,其根本的病理改变即为脑白质部位OL前体的受损和丢失,致使脑白质内髓鞘不能形成,临床上呈现脑瘫和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PVL的病因,目前认识到至少有3个主要的相互制约的因素与早产儿发生PVL有关。
其中前两个因素即血管解剖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是形成早产儿好发脑缺血的基础,而主要构成早产儿脑白质的OL前体对缺血、感染所具有的特殊易损性,是早产儿好发PVL的第3个主要因素。
1.1血管解剖因素正常人类早产儿脑白质的血流量极低,其脑白质的血流量仅为皮质和灰质血流量的25%。
应用胶体注射放射显影技术,可清晰显示早产儿的脑室周围系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终末供血区域。
早产儿脑损伤诊断标准
![早产儿脑损伤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ac6694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5.png)
早产儿脑损伤诊断标准早产儿脑损伤是指在胎儿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出现了脑部损伤的情况。
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水平。
因此,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标准非常重要。
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脑影像学检查:脑影像学检查是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脑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婴儿的脑部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脑损伤。
2. 神经系统评估:神经系统评估是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来评估婴儿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发现婴儿存在神经系统异常,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脑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脑损伤。
3. 神经发育评估:神经发育评估是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发育情况,如头部控制、坐立、爬行、走路等方面来评估婴儿的神经发育情况。
如果发现婴儿存在神经发育异常,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脑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脑损伤。
4. 神经生理检查:神经生理检查是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脑电图(EEG)和脑干诱发电位(BAEP)等方面来评估婴儿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发现婴儿存在神经生理异常,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脑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脑损伤。
总之,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婴儿的脑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神经发育评估和神经生理检查等方面的结果。
只有通过全面的诊断标准,才能准确地诊断早产儿脑损伤,为婴儿的治疗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新生儿脑损伤及预后
![新生儿脑损伤及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94239f274b73f242336c5f6b.png)
囊状PVL的MRI表现
生发层基质脑室内出血
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GM-IVH
7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
2010-8-5
IVH发生率
• VLBW中为20-25%, • BW1500克重度IVH发生率为10-15%,
其中3/4的患儿发生CP或/和MR • 每年美国新增IVH引起MR病例3600例 • 经大量临床诊疗措施改进(复苏措施及
定义
• 围产期缺氧、缺血、窒息 • 脑病:临床定义,指意识状态改变,非病
因诊断 •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缺氧缺血的病史、生
化、脑电生理(EEG)、影像学(CT, MRI)、或病理(尸解)表现的脑损伤
• HIE: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 害,有客观证据表明缺氧缺血而且临床上 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 少突胶质细胞损伤 • 脑质周围白质弥漫损伤 • 表现为脑室扩大,不伴脑积水
损伤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
早产儿
1、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常见于侧脑室三角区的后部脑白质、室间孔周围的前 部脑白质、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 早产儿分化中的少突胶质细胞易受损伤,引起弥漫性脑 白质损伤
临床表现:新生儿期仅有轻微的肌张力异常,但难以发 现。后遗症:痉挛性双瘫、严重者四肢瘫(下肢较明 显)、视觉损害、智力低下、行为障碍
温、高钠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病理特点
•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 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 • 但PVL和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非早产儿HIE
所特有
窒息缺氧
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血压升高
出血
血压降低
缺血
早产儿脑损伤神经系统干预措施
![早产儿脑损伤神经系统干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1530b72767f5acfa1c7cd84.png)
概述
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BIPI)是指 由于产前、产时或/和出生后的各种 病理因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缺 氧或/和出血性损害,可在临床上出 现脑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严重者 可导致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患儿 死亡。
经典病理类型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IVH)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出生后突触的发育
1937年奥地利(K.Z.Lorenz)“印刻现象”
洛伦兹与他的鸭宝宝们!
干预措施
一、减少NICU中不良的环境因素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NICU光线明亮度: 暖箱内:25 ftc 室内:60 ftc 特殊治疗时:100ftc.
根据昼夜调节亮度 用毯子遮盖暖箱 声音<60分贝 避免突发高频声音
龄仍可以引出。
惊厥: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以阵挛性惊厥和微小型惊厥为主:阵挛性
惊厥为单侧肢体有规律的阵挛,常常从一侧单一肢体扩算到同侧其他 部位,如面部及颈部。微小型惊厥,器官异常运动,眼球震颤,面部 肌肉抽动、唇部不自主吮吸、单侧或双上肢划船样运动
脑损伤的早期表现
新生儿期 哺乳困难: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劳无力,容易呕奶。 哭声微弱: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小或持续哭闹。 自发运动少:出生后少动,呈无力状态。 肌张力低下:全身松软,肌肉松弛。 肌张力增强:全身发硬,双下肢有力,洗澡时双足蹬盆,换尿布时双下肢难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 (aEEG)
EEG
aEEG
Natalucci等研究发现,重度脑白质损伤早产儿生 后84h内的aEEG结果明显异常,表现为振幅降低、周期 性减弱、成熟延迟,提示早产儿动态监测aEEG有助于早 期发现严重脑白质损伤。 早期尤其是生后72h内aEEG结果对预测早产儿远期不良 神经预后价值较大。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https://img.taocdn.com/s3/m/2b0c7f46f01dc281e53af0e8.png)
李丽华
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早产儿监护室
前言 • 出血缺血性脑损伤(hemorrhagicischemic cerebral injury),指脑室周 围—脑室内出血(peri-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 • 脑室旁白质损伤(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damage),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 损伤形式
防治
• 常规的床边颅脑超声检查,对及时发现白质早 期损伤至关重要,因此时病变处于水肿阶段, 努力去除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适当地予以 神经营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改 善预后。当PVL形成,病变难以逆转。对白质 损伤的小儿,应纳入随访对象,及时发现智力 运动、视听感官功能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予以个体化的后期治疗。
发病机制
• 血管发育特点:长穿支在妊娠24-28周出现, 供应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短穿支妊娠32-40 周发育活跃,供应皮层下白质,长短穿支 的吻合支妊娠32周后逐渐形成,因此,供 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未 完全发育成熟,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 流的特点,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
发病机制
•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缺血的易感性 • 少突胶质细胞是组成神经纤维轴突上髓鞘的重 要成分,不成熟脑的胶质细胞前体对能量的需 求很高,对谷氨酸、自由基毒性的敏感性很高, 故当缺血发生时容易损害。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是最常见的出血类型 脑室周围出血即室管膜下出血(SEH), 也称生发基质出血。当出血量增加,血液 经破溃的室管膜流入脑室内则形成脑室内 出血(IVH)。 也有些早产儿和足月儿出血直接源于脑室 内的脉络丛。
病因
• 解剖特点:是发生基础,生发基质血管结构、 分布、走行、缺乏支持组织 • 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变化,脑血流变化 • 出、凝血机制异常:出血症、DIC、血小板损伤的治疗: 脱水 营养脑细胞药物 康复按摩
早产儿临床管理技术-1878-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早产儿临床管理技术-1878-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867fb7f111f18583d05aba.png)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878-早产儿临床管理
技术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早产儿呼吸管理
1、CPAP应用指征不包括()
A、呼吸困难
B、吸凹
C、呻吟
D、咳嗽[正确答案]
E、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降低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PS治疗的给药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A、用PS前先给患儿吸痰,清理呼吸道
B、将PS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
C、仰卧位、左、右侧位均等注入
D、快速给药,以免引起婴儿不适[正确答案]
E、FiO2>0.5或MAP>8cmH2O,应重复给药,间隔时间约10-12小时
3、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PS治疗者,PEEP不宜太高,应为()
A、1-2cmH2O
B、2-3cmH2O
C、3-4cmH2O[正确答案]
D、4-5cmH2O
E、5-6cmH2O
4、以下哪项不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合并症()
A、感染
B、胃出血[正确答案]
C、颅内出血
D、肺出血
E、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01eb02d998fcc22bdd10d06.png)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出血主要包括硬膜下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与脑室内出血以及小脑出血四种类型。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多见。
目前,由于接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因缺氧引起的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与早产儿存在胚胎生发基质有关。
脑血管组织毛细血管丰富,结构疏松,对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极为敏感,容易发生坏死、崩解而出血。
此外,缺氧使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血管被动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还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壁引起出血。
若患儿同时合并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硬肿征、缺氧缺血性脑病等较严重疾病,颅内出血发生均较高。
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流速度变化,脑血流增减和脑静脉压增加等,而脑室管膜下生发基质未成熟的血管破裂,导致脑室内出血。
足月儿由于胚胎生发层退化至足月时基本消失,故脑室及脑室管膜下出血较少出现。
1临床表现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常见者包括:①意识形态的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冷淡、嗜睡、昏迷等;②眼症状: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③颅内压增高表现:脑性尖叫、前囟隆起、角弓反张、惊厥等;④呼吸改变:增快或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⑤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⑥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射不良、固定和散大;⑦其他: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和贫血。
各类型颅内出血的特点如下。
1.1 硬膜下出血多数为产伤所致的小脑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数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者,在出生后24小时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亦有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而在出生后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有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1.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的桥静脉,典型症状是出生后第2天发作惊厥,发作间歇情况良好,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病例可因粘连而出现脑积水后遗症。
早产儿脑损伤症状,八大现象告诉你
![早产儿脑损伤症状,八大现象告诉你](https://img.taocdn.com/s3/m/107f212c03d8ce2f01662321.png)
早产儿脑损伤症状,八大现象告诉你早产儿的脑一般都会有一些损伤,虽不会很多,但是毕竟在脑里的还是有一定严重性,它会表现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食方面,感觉方面等,身体感受外界世界的各个方面。
1.新生儿或2-6月内婴幼儿易惊、易吐、啼哭不安、厌食和睡眠障碍;
2.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等困难,有流涎、呼吸障碍、气管炎样哮鸣。
3.感觉值低,对噪声或体味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
4.到了90余天仍扶站差、迈步者,要怀疑小儿脑损伤(脑瘫)。
5.过了105天,婴儿还不能抬头,4-5个月头仍然摇摆不定。
6.4个月时仍有握拳、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是小儿脑损伤(脑瘫)。
7.婴儿应4-5个月时看见物体会主动伸手抓,若5个月后还不能者怀疑是小儿脑损伤(脑瘫)。
8.痉挛型脑瘫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脑瘫儿呈愁眉苦脸的面容。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PVL的诊治指南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PVL的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3209312a76e58fafab003e1.png)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诊断建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早产儿常见脑损伤主要为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PVH—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与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
前者为出血性病变,常导致脑室内出血后脑积水和脑室周围出血性髓静脉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后者为缺血性病变,也与官内感染有关。
其中局部PVL的病理特征是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的急性坏死,在后期可形成多发小囊腔。
弥漫性PVL又称为弥漫性白质损伤,其病理特征是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的凋亡性死亡,少见出现囊腔改变。
局部和弥漫性PVL最终均导致脑白质容量减小和髓鞘化受损。
PVH—IVH和PVL是引起早产儿早期死亡、脑瘫、视、听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
早产儿发生PVH-IVH或PVL,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缺乏特异性,因而早期常规影像检查十分重要。
为提高我国对早产儿PVH-IVH和PVL的诊断水平,新生儿学组为此特制订早产儿PVH-IVH与PVL的诊断建议,并附PVH-IVH和PVL的B超诊断图像,以供临床参照诊断。
【临床诊断】一、胎龄任何胎龄早产儿均有可能发生PVH-IVH或PVL,其中PVH—IVH主要好发于34周以下早产儿,PVL主要好发于32周以下早产儿。
二、围产史可具有下列任一异常围产史:宫内缺血缺氧史,出生时窒息和抢救史,宫内感染史,或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细菌性阴道病等孕期感染史。
也可无明显异常围产史。
三、出生后病史部分脑损伤早产儿曾患有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疾患,或曾进行过机械通气治疗。
四、临床症状(一)PVH—IVH:临床症状明显与否,取决于脑室内出血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
1.I级或部分Ⅱ级PVH—IVH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2.Ⅱ级或部分Ⅲ级P'VH—IVH可表现为轻度抑制,自发动作减少,肌张力降低,眼球偏斜。
I临床症状常有好转间隙。
3.部分Ⅲ级和Ⅳ级PVH—IVH病程进展常较迅速,表现为意识障碍、严重肌张力低下、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暂停,继之出现昏迷、前囟突起、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以及强直性惊厥。
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分析
![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d2fbf1192e45361166f5cc.png)
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发表时间:2014-05-16T08:53:00.2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蔡小丹[导读] 脑损伤是新生儿常见疾病,相关研究表明,宫内窘迫、呼吸窘迫、颅内出血、早产均是引发新生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3]。
蔡小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 400014)【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分析其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出生时胎龄小于36周的脑损伤患儿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
对照组早产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早产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加早期护理干预,比较其脑损伤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损伤早产儿施加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脑损伤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维持功能训练的连续性,所以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损伤早产儿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6-0286-02早产儿脑损伤是新生儿早期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而预后较差,常由脑室周围白质软化(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IVH)和早产儿脑室出血(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等原因导致脑损伤,而早产儿脑室出血则由产伤或者缺氧引起[1]。
目随着医学的发展,妇产科学及儿科学的进步,其存活率逐年提高[2]。
早产儿的脑损伤及其发病后继发的后遗症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早产儿脑损伤早期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因此早期发现、治疗是早产儿脑损伤治疗的首要条件,而早期护理干预也对脑损伤早产儿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为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寻找最佳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对我院收治的80例出生时胎龄小于36周的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MRI-DWI的分类、演变及临床意义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MRI-DWI的分类、演变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16b725977232f60ddcca10e.png)
早 产 儿 脑 白质 损 伤 早 期 MR —WI ID 的分类 、 演 变 及 临床 意义
段 洋 毛 , 健 , 富建 华 李 , 娟 薛辛 东 王 晓明 陈丽英 , 。 , ( 1天 津 医科 大 学第二 医院 , 天津 30 1 ; 02 12中国医科 大学 附属 盛京 医院)
中图分 类号 :7 2 6 R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2 6 2 1 ) 80 3 - 10 . X( 0 1 2 -0 80 6 3
常规 MR 和 D 相结合 可动态 观察 C I WI WMD病
变受 累区域 , 与形态学相结合可较客观评价患者预后 , 并对高危早产儿进行早期合理康复。
DU N A
,MAO Ja in,F Ja — u in h a,L u n, E n d , IJ a XU Xi・ 0
WANG a — n Xi o mig,CHEN - ig Liy n
( eScn ayH si lf T n nMe i lU i r t,T n n3 0 1 , .R hn ) 1 eod r o t i j dc n e i pa o a i a v syi j 0 2 1 P .C ia ai
Cls i ain.e ou t n a d ciia inf a c fp e au e if ns a sf t i o c v la i n l c I g ic n e o rm t r na t o n s i wi e e r l i at rd ma e da n s d b RI t c r b a t m t a g ig o e y M — I h wh e e DW
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有影响吗
![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有影响吗](https://img.taocdn.com/s3/m/ab8a31e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6.png)
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有影响吗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有影响,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内容。
一、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的影响早产儿脑损伤是指由于早产儿神经系统未成熟,加上外界环境的干扰等因素,导致脑部发生异常现象,进而影响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因此,早产儿脑损伤会对早产儿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对智力的影响。
据研究发现,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发育受损:由于早产儿脑部未发育完全,脑细胞受损,导致神经细胞连接不完全,神经发育迟缓,进而影响智力发育。
2、智力缺陷:早产儿脑损伤后,容易造成智力缺陷,表现为学习能力低下、语言发育缺陷、记忆力受损等。
3、行为问题:一些脑损伤的早产儿在行为上表现出敏感、易怒、焦虑等问题,影响智力发展。
二、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在早产儿脑损伤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减轻脑损伤的程度,帮助早产儿恢复神经系统发育。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式来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早产儿的神经系统,来改善早产儿的神经发育。
4、心理治疗:早产儿脑损伤后,心理治疗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早产儿克服焦虑、抑郁等问题,提升早产儿的心理素质。
5、手术治疗:早产儿脑损伤如果非常严重,则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减轻脑损伤的程度。
三、早产儿脑损伤的注意事项除了治疗方法,还有一些注意事项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早产儿脑损伤后更好地恢复身体健康。
1、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早产儿脑损伤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帮助早产儿恢复神经系统的发育,提升智力水平。
2、注意脑部保护:注意保护早产儿的头部,避免撞击和刺激,防止脑损伤的发生。
3、营养均衡:早产儿需要注重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素,促进身体健康和神经系统发育。
4、避免环境干扰: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非常脆弱,需要避免过多的环境干扰,保证良好的休息和安静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
十月怀胎是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孕育的时间,没有满足这个时间的称之为早产。
之所以宝宝要怀胎十月是因为宝宝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在妈妈肚子里发育,发育完全的健康胎儿才能健康的降生,更好的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一旦早产很可能出现脑损伤。
那么,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都有哪些?
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都有哪些
首先,新生儿的年龄。
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主体是新生儿。
新生儿的年龄是在指出生前到1岁之间。
也就是说不在这个年龄范围之内的都不是新生儿脑损伤。
其次,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脑损伤,所以在怀孕期间照顾好自己及生下孩子后请照顾好孩子。
双拇指内收,手紧握拳,上肢收敛、内旋。
不注意看人,不注视眼前的人脸及玩具。
反应迟钝,叫名无反应,不能微笑及逗笑。
头不稳定,颈不能竖立,头左右摆动。
躯干硬性伸展或全身发软,有非对称性姿势。
早产儿脑损伤怎么办
如果真的检查出了早产儿的确患有脑损伤时,父母的责任就十分重大了,因为孩子今后能否治疗成功,跟家庭的因素有很大关系。
父母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动向,买一些音乐碟子到家里用DVD放出来,来刺激孩子的耳部功能。
还要多牵着他行走,要多动,切勿让他整天躺着、坐着,是很不利于治疗的;还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对话,尽管你知道他听不懂,但也要触发他的语言功能,避免脑损伤给他造成视听障碍。
所以,家庭中的康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家庭训练的同时,也要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并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采取医生的一些相应措施,定期服用药物;而且父母要绝对地避免过度治疗,担心这个医院不好,那个医院不好,到底都没有个很好的治疗方案,很少拖延脑损伤的治疗而造成后遗症。
早产儿有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表现,脑损伤是其中一种病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早产儿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现代人的营养充足,医学发达,所以只要在妈妈肚子里是健康的,早产也不一定会让宝宝有什么不健康的情况发生,所以只要宝宝健康,爸爸妈妈也不必过于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