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 管理·教育·教学 ?

397

他们有群众基础,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志愿者的言行能使社区群众信服并影响到社区群众。4 结 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家庭医师制服务过程中,通过志愿者的参与,能加强对家庭医师制服务和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家庭医师能方便的为居民提供所需的服务,同时让居民能更好的接受家庭医师提供的服务。参考文献

[1]?Nationa l Hea l th?Sy ste m,A b out?us[R].?htt p ://www .?nhs.u k /nhs/a b out?NH S .

[2]?L oo m is ,C har l es?Price.S ocia l s y ste m s:?Essa y s?on?Their?Persistence?

and?change[M ].?Princeton ,N.J .Van?Nostrand ,1960.

[3]?易运文.深圳“家庭医师责任制”为何叫好不叫[N].光明日报,

2009-11-5(5).

[4]?余澐,张天晔,刘红炜,等.上海市社区家庭医师制服务模式的可

行性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7-11.

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高金良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吉林?长春?130021)

【关键词】中医;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0-0397-02

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智慧的结晶,是世界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历经数代中医人不懈努力,在当今仍然为人民的健康、保健、预防,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疗效对疑难杂症的治疗,为国内外所瞩目

同时,中医的发展也面临许多困境,在当今现代医学发展迅猛,对我们中医人应有所启发;国家对中医的重视,使我们有了发展的机遇,相对于西医来发展说对我们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发展中医,怎么发展?如何发展?是继承还是发展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位中医人要迫切思考的主要问题[1]。

中医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辨证唯物论观点认为,继承与发展在哲学上应是相互包容,相互依赖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即继承并不否定发展,发展并不否定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对继承的浓缩升华创新。二者既不对立,也不排斥。

光将继承不讲发展,对事物的继承没有任何意义。单讲发展不将继承,发展会走弯路。在此曾有一为老专家,谈论,我们的中医不是发展了,而是倒退了,能守住古人留下的产业就不错了,也就是说,不要说发展了,老祖宗的知识能继承下来就可以了。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光继承了,我们还发展什么,是不是更倒退了。我的观点是肯定的继承,发展是否定不科学的不符合现今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这是医学前进的必然趋势,任何事物的正确与否,只有相对性,而没有绝对性,我们经典在那个时代可能符合要求,是正确的,随时代变迁,不一定就适用现代社会,那么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整理,去伪存真,要完善成新的理论。

当今医生临床如果只继承中医传统的方法去治疗,只吃老祖宗留下的医学经典,理论,方子,看今天的病,那么就是墨守成规的潜心研究,不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势必浪费精力,财力,我们中医不可能进步,就会徘徊不前。我们医生也要从实际出发,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按客观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发展方向。当今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革,人的心态,随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变,疾病谱而改变,再用以前的方案,治现在的病人,其疗效可想而知,会好吗?我们肯定前人治疗经验及成功的基础上,否定不符时代疾病的治疗方案。由此医生的治疗方案也要随之而改变。我们应与时俱进,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经典方剂,药量的变化,治疗效果也不同。我们支持继承的学习研究,学习他的精化、精髓,去掉不科学的,与实际运用不相符的是扬弃,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如果单讲发展,不讲继承,那就是否定祖先留下的中医文化遗产,古人历经数代的经方,是

经过数代医家的验证,是好的,重走古人以走过的旧路,就等于重复性作业,而且毫无目标,发展那也是空谈,脱理实际,而研究中医,那就是毫无前途的狭隘之路。

事实上,继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的前提。如果没了继承,发展就成了,盲人摸象,闭门造车。是想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写出了沿用至今伤寒杂病论,千年古方,叶天士在李东垣的脾胃论基础上写出重视脾胃,已故名医任继学老中医,在继承中医脑病的基础处上,提出化痰活血,通络理论,是中医治疗脑病在前无古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突破了,以往的治疗法则,临床应用效过很好,荣获过科技部3等奖,这就是继承的发展。

继承与发展是相互包容的关系。说包容是抓医学事物论点矛盾的主要方面,扬弃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而不是全盘否定,说包容是否定了医学论点的消极因素,发展了继承医学论点的积极因素。也就是说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前进性的特点。

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明白什么是继承什么是发展[2]。

继承是对中医文化的认可,简单的说经典好比是金矿,我们学习就是掏金,砂中淘金,留下的是金子,丢弃的砂子。是继承。金子重新加工新产品,就是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是继承,同时弃掉糟粕,有所创新,是中医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是人所共识的。

在中医的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我认为应先继承后发展,继承与发展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继承是对中医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前人经验的理论依据,发展是对继承理论的学术创新。

对于继承的问题,怎样继承?

做到对中医药古籍文献,名家医案和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的整理研究,以及民间民族医药知识和技术的挖掘整理,结合当今出现疾病的实际情况加一综合开发利用。在学习方面,以师带徒的方式,学习老中医的诊病的理法方药,多做临床,付诸与临床。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做好继承是前提。我们中医目前的困境,既有内因,对老中医的传承方面,青黄不接,好多学术思想得不到进一步延续,如何谈创新发展。新中医用药疗效欠佳,患者服后疗效差,影响了中医的发展,也有外因,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药价值屡受质疑。我们应苦练内功,向老中医学习,提高自身水平。对于

398

? 管理·教育·教学 ?

(下转封三)

发展的问题,怎样发展?我们的祖先诊病在当时的背景下没有现代的仪器,靠四诊八钢,六经辨证,脏腑经络等手段,诊断疾病,和现代相比其手段,有所局限性。我们在继承诊疗的同时,也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信息。去综合分析诊断,这也是发展。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诊疗,看病人,无异于清朝的义和团大刀对洋枪洋炮,结果,所以纯之又纯又纯的中医发展的空间,应接受现代医学的成果,拿来运用,充实中医的弊端,这就是发展。也就是取长补短。读经典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研究,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进行质的飞跃。那就是掌握理论,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改变世界观。读经典,汲取前人遗留的中医理论,去指导临床实际应用。做临床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实践为基础。首先改变我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在诊断治疗方面:我们不仅要继承祖国医学的精髓,发扬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而且要学习现代医学,借助现代医学的诊疗设备,结合中医四诊八纲,六经辨证,脏腑经络理论,给予明确的诊断。在继承中医文化

的同时,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中医特色的优势,扩大研究方向,做临床,多看病,应用学到的知识,完善与临床。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找出其中的规律。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如此反复使中医水平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方面,要多总结,写文章,做课题研究,中医的发展要走向世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现代中医的认识,慢性病,老年病,现代科学的弊端出现,中医学的发展呈现灿烂的明天。

做好中医医生要做到读经典,跟名师,多做临床,总结经验,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同时要接受现代医学的精华,只有这样在实际应用中,才会融会贯通。服务于人民,造福人类。参考文献

[1]?任路.谈中医的继承与发展[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4(4):

338-339.

[2]?秦洋,王国强.中医药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N].山西

日报,2007-09-04.

分龄分期治疗感冒方法及药物初探

秦慧宁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通过对感冒的合理分型、辩证、分龄治疗学习研究,提高药学服务与药物治疗水平,降低不合理用药及抗生素滥用程度,确保患者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感冒;分龄、辩证、分型;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37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0-0398-02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四种类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西医按照抗病毒或者抗菌治疗方法分为:病毒性感冒(采用抗病毒治疗)和细菌性感冒(采用抗生素治疗),在临床治疗感冒中存在分型不准确、滥用抗生素、药物使用不尽合理现象。1 现阶段感冒治疗的不足与误区

①辩证、分型不准确。②中西药结合不科学。③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普遍。

2 现阶段药学工作者应对策略与方法

加强学习,提高正确分型与辩证施治水平,合理用药,见表1、表2。

3 针对不同年龄段生理特征分龄分期治疗3.1?妊娠期

3.1.1?孕妇治疗感冒的原则

[1]

控制感染,抗病毒,降体温,尽可能少用药物,对轻度感冒,仅有喷嚏,流涕及轻度咳嗽,则不需用药,可注意休息,多喝开水,保暖,往往可以不治而愈。如果症状仍不改善,可口服感冒清热冲剂或板兰根冲剂等中成药;感冒较重有高烧者,除一般处理外,应尽快控制体温.可用物理降温法,如额,颈部放置冰块,湿毛巾冷敷,30%~35%酒精(或白酒加水冲淡1倍)擦颈部及两侧腋窝等方法;选择用药物降温。在选用解热镇痛剂时,要避免采用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有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消炎痛是孕妇禁忌退热药,阿斯匹林孕32周后也不宜使用。3.1.2?孕早期(妊娠1~3个月)

如果感冒但不发烧,或者发烧时体温不超过38℃。这种情况下孕妇应多饮开水,充分休息;如果感冒时发烧39℃以上,并且持续3天

以上,那么除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外,还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可用温湿毛巾或用30%的酒精擦浴,直至体温降至38℃以下为止。孕妇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倘若孕妇是在排卵后2周内患感冒,因为此期的受精卵与母体尚未直接接触,则用药不会对胎儿有影响。

3.1.3?孕中期(妊娠4~6个月)

此时要慎重用药。若孕妇感冒伴有高烧,多预示病情较重,应及时看医师,不要吃消炎痛,这是孕妇禁忌的退热药。但也不要讳疾忌医,应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相对安全的药物。3.1.4?孕晚期(妊娠7~9个月)

此时服用感冒药相对比较安全,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孕妇感冒后如无扁桃体炎、血压高、咯黄痰、流浓涕等,可不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体内,有20%~40%的可能性对胎儿构成危害。3.2?儿童

①小儿感冒治疗的原则是对症治疗,咽痛、发热、肌肉酸痛,选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 H O )和卫生部急性呼吸道感染(ART)委员会推荐首选。咳嗽可以选择氢溴酸右美沙酚和可待因,但可待因有成瘾性,而右美沙酚为非麻醉性镇咳药,被W H O 和美国FDA 推崇使用。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卡他症状,常用的药物有伪麻黄碱和扑尔敏。小儿感冒39℃以上高热,应退高热,待体温降至39℃以下,即换用感冒药对症治疗。②婴儿:6个月以下婴儿因为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力,生病的概率较少,症状表现以鼻塞为主,大多不发热,所以药物的选择以滴鼻剂为主;③幼儿:6个月至3岁的儿童是感冒的高发人群,高热和卡他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以及咳嗽症状明显,在高热时,先退高热,待热度降至39℃以下后,及时使用感

2.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2.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巩固课) (转载)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 族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一、 二、 传统文化 探究活动 民俗文化,让参观者留连驻足。“看这些物件儿,听这些叫卖声,觉得很亲切,总能令我们想起过去的日子。”正在参观的一位北京市民如是说。一些外国朋友在那里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欣喜的赞叹声。人们呼吁留下祖先的记忆,留住民族之根。 镜头二:在人们不太遥远的记忆中,浙江定海古城在一片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成了瓦砾与尘土;另据报载,代表北京民居特色的传统四合院的面积在逐年下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针对一些地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绝活绝技后继乏人的现状,近年来多次呼吁,如不抓紧抢救,“再过年,我们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遗产基本上就会失去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下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 ()在现代社会,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有何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分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 注意 、 三、 .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要与中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 .①②③ .①③④ .②③④ .①②③④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中医理论发展史论文(1)

中医理论的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与创新的不同的阶段。由于中医理论内容广泛,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思想,因此发展与创新往往交替进行。总的来说,中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

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已经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显著发展,学术思想日益活跃。在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该书据说是时人托黄帝之名写的,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位名医,就是被世人传为神话的神医扁鹊,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最终作成《难经》一书,《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使中医理论趋于完善,后世中医的发展,也几乎都是以这两本书为基础的。 《伤寒杂病论》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成熟和完备。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第一部专书,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了具体明晰的辨证方法和准确有效的治疗原则,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极大发展,故后世对其有“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的尊誉,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和大量的处方用药经验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那么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将理论推向临床的完美代表。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由于实践的丰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复习课程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 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 王旭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申遗专家。主编出版《中医美学》、《医史与文明》、《中医文化导读》、《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与教材。在中医养生康复、中医文献、中医文化等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宗明:近些年来,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为何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问题不仅大众对此 不明,就是中医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您是中医申遗专家,

能否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王旭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留住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1年、2003年,我国的昆曲和古琴相继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目录。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正如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内容: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异彩纷呈 A、民族节日各具特色 B、文化遗产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A、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表现 B、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样性 A、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B、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C、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A、文化传播的涵义 B、文化传播的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A、传媒的内涵 B、大众传媒 (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A、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播 B、文化交流的作用

C、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本课引入: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认识文化的发展过程,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怎样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呢?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重大影响。那么文化继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文化的继承呢?在当代,仅仅是文化继承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发展文化,那么我们怎么样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呢?今天我就来学习这一块的知识。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的。 B、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 (1)表现一:传统习俗的继承。 A、传统习俗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论中医药的发展

论中医药的发展 中国,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而中国的医药学则接受着历史的长河的洗礼,越来越变得丰富、精彩。 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据史料记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为黄帝所作,被称为《黄帝内经》。它是一部包括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古典医学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成就,在我国医学史上和世界医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内经》为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对促进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学的必读之物。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还有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 再者神农、扁鹊和华佗也是医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古时,中医文化璀璨夺目。 而如今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因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改变思想认识,普及中医药知识,消除对中医的偏见,不能因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就轻易否定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 二、传统中医的继承与发扬 中医应按照自身规律去发展,在医疗实践中必须坚持中医中药的密切结合,研究和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诊疗手段;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重视师承教育,探索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结合方式。 三、中医药的现代化 1. 实现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建立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 2. 中西医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 四、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人性、更温和、更仁道、更开放、更高远的方向发展,那种机械的、呆板的、狭隘的、冷漠的、极端的存在方式是一定会被淘汰的。像中医这种具有人文关怀仁慈温和并且养疗结合的医疗方式才是文明社会发展必然最佳选择! 高二五班 乔璐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 发展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 【摘要】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下仍有举足轻重的医学地位,其临床较高的实用性建立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念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现代服务中的优势以及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现代发展相互结合。其次,拓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创新模式,内容包括建立中医药健康社区、保证公民主体性、提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以及提高非政府部门的主动参与性四方面内容。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创新 伴随社会的进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与其他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形成了我国医疗界独具一格的意识形态与生命观。保证当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扬,就要求我们孜孜不懈、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方式进行创新,这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木本水源。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经历数千年的岁月

积淀不断传承并积极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与知识,将道家、儒家等各个领域的思想融会贯通,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不断升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自然观、生活观与健康观。我国中药局颁布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明确提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调和致与中天人合一等方面,其整体观可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概括[1]。创新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的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说,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就是中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有价值的实践结果进行传播的 过程。不难看出,实践中的论证、启发与完善赋予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新的活力。中医药文化贯通古今,其核心价值包括医疗中的辨证论治、整体施治以及人文上的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育人以情,授之以渔,培养了古往今来中医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 2.1 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 随着时代发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始终将提供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作为主要内容,并补充了市场的配置。例如,中医院以及中医卫生社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公众使用与分享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公共产品作用界限进行明确规定。传统公

中医发展历史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步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 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表、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辩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 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就是我国的国粹,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就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就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所以,保护、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与发展创新就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就是少之又少,特别就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她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就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就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与深远,就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就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就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与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就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与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就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就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就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就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就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就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与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砂

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 管理·教育·教学 ? 397 他们有群众基础,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志愿者的言行能使社区群众信服并影响到社区群众。4 结 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家庭医师制服务过程中,通过志愿者的参与,能加强对家庭医师制服务和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家庭医师能方便的为居民提供所需的服务,同时让居民能更好的接受家庭医师提供的服务。参考文献 [1]?Nationa l Hea l th?Sy ste m,A b out?us[R].?htt p ://www .?nhs.u k /nhs/a b out?NH S . [2]?L oo m is ,C har l es?Price.S ocia l s y ste m s:?Essa y s?on?Their?Persistence? and?change[M ].?Princeton ,N.J .Van?Nostrand ,1960. [3]?易运文.深圳“家庭医师责任制”为何叫好不叫[N].光明日报, 2009-11-5(5). [4]?余澐,张天晔,刘红炜,等.上海市社区家庭医师制服务模式的可 行性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7-11. 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高金良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吉林?长春?130021) 【关键词】中医;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0-0397-02 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智慧的结晶,是世界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历经数代中医人不懈努力,在当今仍然为人民的健康、保健、预防,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疗效对疑难杂症的治疗,为国内外所瞩目 同时,中医的发展也面临许多困境,在当今现代医学发展迅猛,对我们中医人应有所启发;国家对中医的重视,使我们有了发展的机遇,相对于西医来发展说对我们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发展中医,怎么发展?如何发展?是继承还是发展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位中医人要迫切思考的主要问题[1]。 中医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辨证唯物论观点认为,继承与发展在哲学上应是相互包容,相互依赖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即继承并不否定发展,发展并不否定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对继承的浓缩升华创新。二者既不对立,也不排斥。 光将继承不讲发展,对事物的继承没有任何意义。单讲发展不将继承,发展会走弯路。在此曾有一为老专家,谈论,我们的中医不是发展了,而是倒退了,能守住古人留下的产业就不错了,也就是说,不要说发展了,老祖宗的知识能继承下来就可以了。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光继承了,我们还发展什么,是不是更倒退了。我的观点是肯定的继承,发展是否定不科学的不符合现今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这是医学前进的必然趋势,任何事物的正确与否,只有相对性,而没有绝对性,我们经典在那个时代可能符合要求,是正确的,随时代变迁,不一定就适用现代社会,那么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整理,去伪存真,要完善成新的理论。 当今医生临床如果只继承中医传统的方法去治疗,只吃老祖宗留下的医学经典,理论,方子,看今天的病,那么就是墨守成规的潜心研究,不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势必浪费精力,财力,我们中医不可能进步,就会徘徊不前。我们医生也要从实际出发,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按客观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发展方向。当今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革,人的心态,随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变,疾病谱而改变,再用以前的方案,治现在的病人,其疗效可想而知,会好吗?我们肯定前人治疗经验及成功的基础上,否定不符时代疾病的治疗方案。由此医生的治疗方案也要随之而改变。我们应与时俱进,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经典方剂,药量的变化,治疗效果也不同。我们支持继承的学习研究,学习他的精化、精髓,去掉不科学的,与实际运用不相符的是扬弃,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如果单讲发展,不讲继承,那就是否定祖先留下的中医文化遗产,古人历经数代的经方,是 经过数代医家的验证,是好的,重走古人以走过的旧路,就等于重复性作业,而且毫无目标,发展那也是空谈,脱理实际,而研究中医,那就是毫无前途的狭隘之路。 事实上,继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的前提。如果没了继承,发展就成了,盲人摸象,闭门造车。是想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写出了沿用至今伤寒杂病论,千年古方,叶天士在李东垣的脾胃论基础上写出重视脾胃,已故名医任继学老中医,在继承中医脑病的基础处上,提出化痰活血,通络理论,是中医治疗脑病在前无古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突破了,以往的治疗法则,临床应用效过很好,荣获过科技部3等奖,这就是继承的发展。 继承与发展是相互包容的关系。说包容是抓医学事物论点矛盾的主要方面,扬弃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而不是全盘否定,说包容是否定了医学论点的消极因素,发展了继承医学论点的积极因素。也就是说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前进性的特点。 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明白什么是继承什么是发展[2]。 继承是对中医文化的认可,简单的说经典好比是金矿,我们学习就是掏金,砂中淘金,留下的是金子,丢弃的砂子。是继承。金子重新加工新产品,就是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是继承,同时弃掉糟粕,有所创新,是中医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是人所共识的。 在中医的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我认为应先继承后发展,继承与发展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继承是对中医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前人经验的理论依据,发展是对继承理论的学术创新。 对于继承的问题,怎样继承? 做到对中医药古籍文献,名家医案和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的整理研究,以及民间民族医药知识和技术的挖掘整理,结合当今出现疾病的实际情况加一综合开发利用。在学习方面,以师带徒的方式,学习老中医的诊病的理法方药,多做临床,付诸与临床。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做好继承是前提。我们中医目前的困境,既有内因,对老中医的传承方面,青黄不接,好多学术思想得不到进一步延续,如何谈创新发展。新中医用药疗效欠佳,患者服后疗效差,影响了中医的发展,也有外因,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药价值屡受质疑。我们应苦练内功,向老中医学习,提高自身水平。对于

论中医的发展之路

论中医的发展之路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光承载着历史更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弃之如同丢臂膀,去之就如同损羽翼。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医也可以焕发新的光彩,因为它也是我中华崛起形象的代言之一。 如何才能使中医发展起来呢? 一、可以将中医融入到一些以美容养生、足疗足道等一些预防亚健康的场所。 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医贵在养,西医在治。这个养对当今的社会来讲更加容易接受。对于中国人而言,过去我们生活条件较差,在个人养护方面没有过多关注,因而有些病本可以解决在其萌芽期,结果一拖再拖日积月累形成宿疾,迫不得已倾家荡产来个西医一刀切,实属无奈之举。现如今人们生活一日好于一日,对个人健康愈加关注,更明白预防大于治疗,这也是大势所趋。那么如何预防,就是要通过一些渠道比如中医养生就是很好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印证足见其成效,还有其所用药物都是天然之草本植物,蕴含天地之生命精华,这和一些化学药品有天壤之别,就如同有生命的人和无生命的机器人,你愿意选择哪个做你的伙伴呢。 中医的重心主要应放在“养”上,这也是人们在满足温饱之后的首选,放眼望去,世界许多地方都具备“养”这个条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中医养生打造出一个国际品牌,将“疗”和“养”相结合,比如可以将中草药铺和养生院相结合,可以美容养颜,也可以扶正祛邪消除亚健康,并且无形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气息融入其中,促进人们对中医的了解,将中医推出国门走向世界。怎样才能快速的使中医发展起来,可以通过某些权威的干预,将一些现已做大做强的美容养生疗养院更名,纳入中医养生门内,并将中医的一些要素植入其中,所用药物多以养生草药为主价格便宜,每个店面都配备一些中医医师做健康顾问,这也有助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就业,也是对中医的一种宣传; 二、可以将中医的一些理念和疗法应用到生活的日用品中,比如衣服鞋子、床上用品、 空气清新剂、香料等; 三、还可以结合中医的经络气血脉络等知识原理结合西方的一些养生器械创造出我 们自己的中医养生器械,同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的针灸、砭石等传统疗法。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种体系,一种是较现代式中医疗法,一种是传统式中医疗法,根据顾客的需求,可以任意选择; 四、可以借助中医宝的平台给一些有名的老中医一些坐诊的时间,让他们坐在家里也 可以为国内国外的人们看病,可以借助网络视频,专家通过网络视频对患者进行面诊,然后通过患者描述症状给出建议,寄出药物,收费可以适当低一些。但这所有的前提是中医宝是唯一中医坐诊的官网,就像移动联通一样。 五、还可以鼓励人们开一些食疗馆,从饮食方面推广中医,通过各种食疗养生,让人 们根据自身情况再加以咨询自行选择相应食物来进行自我治疗,使其了解更多药物疗法及食物的相生相克等中医相关知识; 六、化妆品的中医推广,一个人的精神气色面貌一定是由内而外的,食疗是解决人的 内在病因,外再加上敷一些中草药的化妆品一定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中医会随着我国的日益强大而不断的发展壮大的。至于有些说中医必亡的,只能表明其对自身文化乃至国家文化发展的不自信,纵观历史的发展无不是继承与创新。西方之迅猛发展也是踩在掠夺资本及其他文化的肩膀上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的。中医之所以不能灭亡,因为它其中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哲学理念,同时也映射出人和宇宙的关系,是一种能将人和宇宙全息相连接的大智慧的结晶,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分子,都受到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和力的影响,因而只有运用高

1、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疗法的方案及鼓励措施--发版讲课讲稿

xxx市中医医院 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疗法的规划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疾病诊疗中的优势,根据我院具体情况制定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疗法的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为患者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

展。 三、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中医药所具有的创新潜力,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通过提高院内中医药技术的使用和创新,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 1、加强我院中药使用,提高中药饮片、中成药及院内制剂使用率,做大做强我院中医特色优势,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2、加强中医技术临床运用管理,建立中医技术运用管理规定,制定各种中医技术操作规程,各科室按照操作规程运用中医技术,进一步提高我院中医技术运用率,突显我院中医特色浓厚、优势突出的新局面。 四、组织保证 1、为了保障我院中医药继承发扬工作的顺利开展,特成立继承发扬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在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办公室,负责中医药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考核工作。 2、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办公室在医院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中医发展史

中医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