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a9c6bd04581b6bd97f19ea3f.png)
从 物理走 向社会 ”作为物理课程 改革 的基本
理 念 。物 理 教 学 和 生 活 紧 密 联 系 ,一 方 面能
学过重力后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
设想假如没有重力 ,世 界会是什 么样子 ,让 学 生展开热 烈的讨论 ,学 生想象 出很多 现
旗”与 “ 飘扬 ”在音乐中称什么不同?这样
学生就会极 易理解音调的概念 ,然后在让一
来 ,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 ,即能让学生感 受生活化的物理,用 物理的眼光看 待周 围的 生活。
一
位声音比较小的 同学重复刚才的歌唱, 并 思 考这 两位 同学 的歌 唱有什 么不 同?顺其 自
然的就能得出响度 的概念 ,用录音机播放分
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 而是一种 享受 ;另一方
面 由于课程 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符合
也看不到瀑布这样的奇观等 , 整个 自 然界将 是一片混浊 。 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 际密切相关 。总之 , 与实际相联系 , 使学生 尽 可能理 解物理 知识 在生产实 际 和生 活实
际中的应 用。 、 Nhomakorabea让 学生在 生活 中多观察 、多思考
别用笛子与古筝演 奏的同一首歌 ,让学生辨
体验 由于运动 的相对 性而带来 的神 奇 的现
象,并在开车 和刹车时体验 由于惯性使人体
向后倒 和向前倾 的现象 。自行车是 同学们的 重要交通 工具 ,对它非常了解 ,它哪些地方
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 的身边 ,布置一
觉得学习枯燥、深奥 ,难以理解 。如果注意 收集身边 物理现 象 ,就会 激发学 生学 习热 情 ,觉得物理离我们很近。例如 ,在学习声 音 的特性时 , 让一位 同学唱一句 “ 五星红旗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7d34ae4e77232f60ddcca179.png)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者:徐宏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6年第03期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初中物理新课标中也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怎样使学生从有限的生活体验进入物理知识的学习,又怎样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生活中碰到的物理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1以生活情景的导入,引出物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压强”时,首先让学生上台表演钉钉子:一枚是尖的,另一枚是钝的,让其分别用锤子钉入木头里,尔后让这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引导每一位学生利用自己已削好的铅笔或圆珠笔,分别用两手指面用力压住其两端,体验一下两手指的感受,由此生活情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纷纷提出各种物理问题:为什么尖端的钉子更容易钉进去?钝的不容易且更要用力?与铅笔两端接触的手指,尖端痛而平端不痛?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景之中,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2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物理问题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物理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个题目:某一同学将一浸湿水的篮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后,地面上留下了如图1所示的印迹,问哪个印迹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为什么?学生通过借助自己在体育课上或平常打篮球的生活经验,知道高处的球落下撞地后变形大,变形大的在地面上的印迹也大,由此迅速得出了图1a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印迹,并且能量转化关系也分析得非常透彻.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物理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据,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物理问题.3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物理问题学以致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物理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悟出相关道理,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例如,在教学“密度的应用”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春季某农场需用密度为1.1×103 kg/m3的黄泥水进行优良品种精选,现用500 kg清水进行配制,问:需要加入多少千克密度为1.2×103 kg/m3的黄泥?你能帮该农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象这样的问题不能凭空想象,只有尽快地列出方程算一算才知道,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又要搞清楚:(1)黄泥水是由水和黄泥混合而成的,故溶液密度为混合物的密度;(2)溶液质量应是水和黄泥的总质量;(3)水和黄泥皆有各自的体积,二者之和与总体积基本相等;(4)运用密度公式应注意它的同一性;(5)所列方程应合理简要,像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又巩固了数学知识.4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时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物理兴趣,提高学生物理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节中,渗透了超导体知识及其应用前景,在讲“运动与静止”这一节渗透了同步卫星和神九对接的相关知识,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正好达到了我们物理教学的目的.总之,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初中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完整版
![初中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e2b6d99b6648d7c1c746f5.png)
初中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一、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二、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科学探究纳人“课程内容”。
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索。
本标准对这些要素分别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物理教学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教学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0a3d1bc8d376eeafaa3123.png)
物理教学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物理新课标中也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所以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协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在持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科课程,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理解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理解到的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水平。
而从书本到书本式的学习,让学生直接、被动地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学生很难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的意义所在,他们的学习便不是自己去发现意义,而是老师的灌输。
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防碍学生探究水平的形成。
我们能够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实验设计、操作等。
物理课上很多演示实验,比如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等实验是学生能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补充了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可视性小的不足,激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所以每位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水平。
一、以生活情景的导入,引出物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水准就高。
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论文]
![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eed072168884868662d606.png)
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也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科学。
它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物理教学中就应该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教学中,更应该将物理知识与我们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和实话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物理来源于生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的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列举几列:1.破镜不能从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震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震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的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此响声比较小。
3.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这样的民谚、俗语举不胜举,充分说明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学习物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留心我们的周围,会发现很多物理现象,会产生许多问号,带着问题走向物理,开动脑筋,再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激发终身的探索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起了很多的经验、知识。
其中也有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时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夏天时将自行车置于阳光下曝晒时,会发生爆胎;用气管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灯泡使用较长时间后,玻璃内壁会变黑等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用好、用活,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337f0c7502768e9951e7387d.png)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的课程改革改革方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下面我就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首先是教师要控制得住大局。
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堂乱糟糟的课,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各搞各的,像一个市场。
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是很弱的,现在还把很多时间给他看,给他讲,给他做。
如果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压不住课堂的话,不但上这个课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让他们有一种感觉就是上物理课就是可以玩、就是可以说闲话、就是可以开小差、就是可以闹翻天的时间。
这就与我们的目标越走越远了。
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二、其次,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之后改变了很多,变成了老师以“提问启发式”授课,学生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进了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想办法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你不一定有兴趣“帮”他解决,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你肯定会有兴趣、而且会想方设法来解决,人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学习知识上也是这样。
我觉得物理课上应鼓励他们提问题,各种奇里古怪的大自然问题、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行,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有相关的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而不是我提。
当然,相应地,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使他们被你的知识魅力所折服。
三、再次,老师要敢于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得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现代的人不是看谁记住了多少知识,毕竟能记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是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用的知识搜集出来。
有些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你不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
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44dc8c55312b3169a451a410.png)
潘 ‘ 路 从 什 么地 方 出发 , 样 一 思 怎 杏
丽
路 的终点 ,都要踏踏 实实摸 清
楚 ’ ” 读 文 本 , 要 综 观 全 。 解 一
文, 看清总体思路 , 即对文本 的整体 内容 、 篇 章结构、 写作方法、 社会价值 , 乃至作 者等作 宏观理解 ; 二要细读片段 , 看清局部思路 。
个性化 朗
拓展文本
效果最佳的 阅读方法 ,来理解 感悟作 品, 获取信息 。 通过理清 文本思路 ,进一步获得解读的 真谛。叶圣陶认为 :一篇文章 “ 步一步往 前走 ,最后达到这条
新课 标指 出:阅读教学是 “
面的信 息 , 让学生 自己去 收集有关科 学 生 、 师 、 本 之 间对 话 的过 教 文 技发展的资料 , 使物理成 为完全开放 程。 ” 阅读是学 生个性化 行为 , 的、 学生 自主参与的全 新课程 。例如 : 文本 是 课 堂 最 重 要 的教 育 资 在讲 液体 蒸发吸热致冷 时 , 我给学生 源 ,语文教科 书中的一篇篇课 具 讲 了冰 箱的原理 , 随即留 下了课外作 文就是 一个个 敞开 的文本 , l 业 , 学 生 上 网 查 找 空 调 压 缩 机 的 原 有 生命 的灵性 。如何 弓 导学生 让 实现与文 本的对话 , 而在对话 继 理, 以及空 调对 人健康 的影 响、 空调 走进 文本 , 的基础上走 出文本 , 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呢? 的耗能与节 能问题 、 空调产 生的城市
三 、 领 学 生 拓展 文本 引 1展 开 想 象 , 入 探 究 。 . 深
热岛效应 、 空调漏氟 对大气臭氧 层的
、
影 响 、 空 调 的 结 构 和 相 关 技 术 的 发 方 式 法 国著名儿童 心理学家卢梭 说 :儿童 “ 展、 寻找替代氟利 昂作 制冷剂 的环保 有他特有的看法、 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 型空调等等 问题。这样做既充实 了课 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 的看法 、 想 堂教 学 ,又锻炼 了学生收集信 息、 北区小河 中心小 学 处 江苏 省常 州市新 法和 感情 , 那简直是最愚蠢 的。 学生作为一 ” 理信息的能力。 个个性鲜 明的生命个体 , 总是带 着 自己已有 通 过 这 些 活 动 的开 展 , 学 生 更 的知识 、 使 经验和情感来 接触 文本 的。 清楚 了物理课 程 与生活 、 技 、 会 科 社 安排 对 比性 朗读 训I , 能 提 高 朗读 的 练 更 的整 合 ,丰 富 了物 理 课 程 的 内容 , 锻 效 率 。通 过 对 比性 朗 读 , 学 生 在 文 本 中走 让 炼 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个来 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 味、赏析、 内
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2a7965c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8.png)
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摘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它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形成教师利用教材教学生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局面。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来体现呢?本文结合从事教学的经历,从教学及中考命题两个大的方面加以阐述,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课程标准;生活·物理·社会;命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标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作为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与层面进行剖析: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1.1从生活走进物理例如:学液体压强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能像巨人一样工作,这么大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蒸馒头冒“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
1.2从物理走进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既是使学习走向深入的过程,也是物理教育目标的需要。
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一方面让他们懂得知识的用途,体会“物理学改变世界的功能”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从而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动手维护保养自己的自行车。
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d8cd1091cc22bcd126ff0c40.png)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
因此,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从生活走进物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便于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①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下雪不冷消雪冷;骑车上坡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帮助很大。
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子、剪布用的剪子、理发用的剪刀、钓鱼杆、杆秤、天平、起子等,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别说出如何使用然后运用杠杆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
这种教学虽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劲头高涨,课堂效果很好,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②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有的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站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
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经验,对学习摩擦方面的有关知识帮助很大。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7d47e56d48d7c1c708a1452b.png)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让学校的课堂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所谓“有效教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的理念,“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都要通过实验完成。
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无论哪一种实验,都要让学生亲自操作。
特别是演示实验,不能只是老师演示,学生也要参与,所以物理的大部分课程教学应在实验室完成。
一、物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对于要不要将实验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整合,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实验本身就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大可不必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照样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的成长就像登楼梯,每一个阶段都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基础与所攀登的高度相适应。
要想学生快速进步,教师就要与学生换位思考,思考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的理解需具有怎样的基础,引领学生探究需营造怎样的氛围,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的潜力,等等。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所需材料,创设情境,提供发挥的平台,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攀登。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成绩告诉我们: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提供跟研究问题相关的情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向思维,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过程及参与情况进行评价,等等,就必须将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二、重视课堂纪律说到课堂纪律,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部分学生厌学弃学,还以各种形式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和老师对抗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课堂秩序。
特别是在实验室上课,更有大海放生鱼的感觉。
浅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浅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4a1d3fc214791711cc7917e6.png)
浅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都认为物理是单方面的推算,却不知道物理研究的是自然界基本的运动规律。
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探索物理的世界理应充满乐趣,如果只重视理论推演,会忽略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而且难以使学生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文章从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出发,探索物理规律现象,使学生了解物理在生活与社会中的作用,最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来源于自然和生活,观察和实验是它的基础,从自身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是一种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
1.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我国科学教学的要求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应对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策略,面对已经基本完善的各国教育体制,我国也不能无所作为。
重大的教育改革也在我国进行了多次,以便于应对我国教育面对的挑战,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之后,为了培养善于应对国际竞争和科技需要的新型人才,改变了过去困难繁复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均衡、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主要手段,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一味注重理论演算,且当今高考也渐渐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趋向。
2.从生活走向物理是物理的自身特点物理的基础是实验,与数学联系密切,是一门需要严密的逻辑的学科。
它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在物理教学中,将问题和社会、科技相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得到激发,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只有通过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才能体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走向物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3.从生活走向物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1)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物理的知识来源于自然,且可以做实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会逐渐变浓,且在平时生活中具有相当多与物理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例如,下雪不冷化雪冷、用钳子会更省力。
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22fd9565bceb19e8b9f6ba0a.png)
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试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试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c19fe665a98271fe910ef9a6.png)
所以,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新课 ,学生听起来熟悉 , 接受起来也容易。如对 “ 力”的认识 , 我们可以用木块、小
球 、弹簧 等 “ 模 型”类 的物 品 间的相互 作用 引入 “ 力”的概
电、电器安装要符合 国家规定 的技术标准 ,购买电器要看 3 C认证 ,把宣传单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 ,学生不仅获得 了对 物理 知识 的理解 和拓展 , 最 重要 的是 他们 体验 到 了一 种 成功感 , 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 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 户 ,达 到学 以致 用 的 目的 。
更贴近学生 , 应用生活 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新课更能使学生易 于和乐于接受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化, 从而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如现实中生活安全用电成为人 们普 遍关 心 的话 题 ,学生 学 了 “ 安 全用 电”后 ,可 以动手 写 份安全用电知识 的宣传单 ,宣传人们 日常生活要安全用
《 义务物理课程标准 》 指出: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贴近 学生生活 ,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 为以后的学习、 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 , 它与 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 学 生的生活经验为物理教学提供 了丰富的土壤和大量素材 , 教 师如何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呢?这就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 、 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 把生活问题 贯穿教学始末 , 将物理知识构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 , 让物 理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升华 , 让物理知识走出课堂 , 走进大 自 然 ,走 向社会 ,让物理回归生活,与生活交融。
一
不需要省力的时候用的 ( 其他原因 ) 是费力杠杆。 4 .联 系生活 ,重视 学 生学 习物 理 的过程和 方 法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d9dc9893561252d381eb6e2b.png)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
因此,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从生活走进物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便于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①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下雪不冷消雪冷;骑车上坡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帮助很大。
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子、剪布用的剪子、理发用的剪刀、钓鱼杆、杆秤、天平、起子等,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别说出如何使用然后运用杠杆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
这种教学虽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劲头高涨,课堂效果很好,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②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有的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站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
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经验,对学习摩擦方面的有关知识帮助很大。
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4bc91a76c66137ee0619c8.png)
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也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科学。
它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物理教学中就应该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教学中,更应该将物理知识与我们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和实话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物理来源于生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的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列举几列:1.破镜不能从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震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震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的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此响声比较小。
3.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这样的民谚、俗语举不胜举,充分说明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学习物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留心我们的周围,会发现很多物理现象,会产生许多问号,带着问题走向物理,开动脑筋,再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激发终身的探索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起了很多的经验、知识。
其中也有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时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夏天时将自行车置于阳光下曝晒时,会发生爆胎;用气管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灯泡使用较长时间后,玻璃内壁会变黑等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用好、用活,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力图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
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完初二内容《大气压强》后,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
(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
(2)药瓶要吊在高处。
(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他们的发现老师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老师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老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
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初二《摩擦力》内容时,老师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老师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还是一样。
顺理成章地引入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
老师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
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师不只要教学生知道过去,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心并认清明天。
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
物理科学的新动向,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
并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教学所用的手段,如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及国际上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
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时老师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他的作品,老师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的奖,过后老师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