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7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4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4](https://img.taocdn.com/s3/m/b5d2f16ff01dc281e53af04f.png)
乡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朗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品悟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朗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欣赏、品悟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启发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
这是每年春节前夕最常见的场景,这些人都走在同一条路上,那就是回家之路。
在外漂泊的人,只要能回家过年,他们什么苦都能吃。
因为他们可能一年就回一次家,那么在平常呢?他们就不想家吗?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古人亦是如此。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的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乡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的乡愁。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背景资料及作者简介1949年,有近200万人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台湾,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
从此,咫尺天涯,骨肉分离。
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
游子的思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漂流到孤岛上千千万万人的情怀。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2017年12月14日去世,享年89岁。
当代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等。
三、诵读欣赏1、读乡愁(1)朗读方法指导:a.把握感情基调:忧郁深沉,绵长的思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赛课教案_4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赛课教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60df0973e518964bcf847c7e.png)
《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几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乡镇学生语文学习功底较弱,对意象意境的品悟能力不高。
这首诗歌理解不难,但仍然要带领学生从意象入手去一点点感受这种托物寄情的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教法学法:听读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拓展迁移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静夜思》师:这是一首什么诗呢?(生:思乡的诗),同学们很少离家,却从小学习品悟过不少游子思乡的诗歌,请你们说说有哪些?(生回答搜集的诗句)师:月亮承载了李白的思乡之情,佳节之中游子王维思亲凄凄,贺知章不改乡音就是对家乡的深爱。
古代诗人们的乡愁我们品悟过,今天再来领会一首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品一品他又是为何而愁,怎么表达出这种愁思的。
二、音韵朗朗读乡愁1、听示范朗读2、自读划分节奏重音3、教师指导节奏划分重音标读4、小时候5、乡愁..的 /邮票.. /是一枚 /小小6、我 / 在这头..7、母亲 /在那头..8、长大后9、乡愁..的 /船票.. / 是一张 /窄窄10、我 / 在这头..11、新娘 /在那头..12、后来啊13、乡愁..的 / 坟墓.. /是一方 / 矮矮14、我 /在外头..15、母亲 /在里头..16、而现在17、乡愁..的 / 海峡.. /是一湾 /浅浅18、我 / 在这头..19、大陆 /在那头..20、21、生个度22、生齐读三、笔意历历见乡愁(一)什么承载了作者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意象)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这些承载了作者感情的,具体可见的物体就叫做“意象”。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433bf63eb52acfc788ebc93e.png)
乡愁【学习目标】1. 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使人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3.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意向,领会其象征意义。
通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怀乡思国之情。
难点: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阵轻风,每一颗雨滴,都会牵动游子的离别情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第一环节【自学互助】检查学生对作者作品的了解情况。
指名展示自学互助情况。
走进作者——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余光中。
下面,我们来检查以下同学们的互助自学的成果(课件展示1)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
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
余光中在大陆生活了二十余年,二十多个的故园情怀,大陆是他灵魂的家园。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云幕遮”,乡愁是他不变的情结。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获奖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2c6ae6334a7302768e9939de.png)
《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文学评论家唐建新说“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
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初中生已经开始接触现代诗,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乡愁》选自(2018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作者是余光中先生。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怀亲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通过学习本诗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 感知诗歌内涵,体会诗美。
3.拓展品读,体会乡愁诗的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配乐《思乡曲》)1.去年的台湾这个时候还很冷,下着冷雨,雨丝伴着寒风,溜进窗子,飘进房间。
89岁的诗人余光中躺在病床上,想起人生的点点滴滴,想起他43岁时写的《乡愁》(师配乐朗读全文)2.大家听得很投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板书课题:乡愁)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课件显示)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请一生读、全班齐读)2.谈感受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3.读方法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4.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请一小组读)三、反复诵读,读出诗意1.好的诗歌都是长在心灵的的伤口上的,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优质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0858f5bc71fe910ef12df86a.png)
《乡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而《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体会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指名学生配乐朗读《乡愁》,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
二、初读感知上节课我们知道乡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诗人是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一种哀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
那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又有怎样深层次的意蕴呢?师总结归纳:台湾同胞对回归大陆,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我们不妨从余光中先生的经历中去体会。
三、拓展升华1. 【出示】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1972年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这首《乡愁》。
2.过渡:整整23年无法回归大陆的漂泊之感又有谁能体会呢?是啊,我们发现小小的邮票可以寄去对母亲的思念,窄窄的船票可以让“我”看到我美丽的新娘......站在海峡的另一端,我甚至可以遥望见故乡,但就是这么一湾浅浅的海峡,我是无论如何也跨不过去的啊。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优质课教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优质课教案_3](https://img.taocdn.com/s3/m/616f23eb360cba1aa811da58.png)
乡愁教学设计,一.课前预热:播放歌曲《乡愁四韵》教师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中关于乡愁的名句有很多,你积累的关于乡愁的名句有哪些?展示一下。
生展示师:老师也准备了几句,大家一起读一读师出示,生齐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看来游子的情感是相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体味那浓的化不开的一腔愁绪。
师板书题目,作者。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涵。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生自读,默记。
师:余光中这位大家,咱们熟悉吗?哪位同学了解,请介绍一下。
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写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请同学们自读全诗,思考:诗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展示,评价补充,生总结。
师出示: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四.细读品味: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凝神细思,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们的脑海里?这些意象包含的情感是什么?在文中批注一下。
生:读文,批注,展示师出示:意象包含的情感:小时候——邮票母子之情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后来——坟墓丧母之哀现在——海峡恋国之思诗歌借助这些意象表达浓浓的乡愁,这是什么写法?生:借物抒情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圈画出这些形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形象逐渐清晰起来,让它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优质课教案_5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优质课教案_5](https://img.taocdn.com/s3/m/08462bd2102de2bd960588b4.png)
《乡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美感。
(难点)2、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重点)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久常新的主题,中国古代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一些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看看他是如何诉说乡愁的。
(二)作者名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
(三)写作背景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四)深情朗读(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读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音韵美。
注意: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深沉、缓慢)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忧郁深沉)(五)品读乡愁(小组抢答)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aa2c2c17647d27284b7351e1.png)
《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3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三、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住校期间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觉?每当返礼时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回家)是啊,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乡愁的情愫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了解余光中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
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代表作有诗作《乡愁》《等你,在雨中》等。
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钟乳石》等,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并给不认识的生字注音。
(深沉、哀伤、缓慢的)2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蕴含的深情,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小时候长大后乡愁..的/船票、../是一张/窄窄..的/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坟墓乡愁../是一方/矮矮我∕在外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3 个别学生范读、男女生比赛读,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无奈,对家乡的思念,仿佛听到了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活动 探究 任务一 自主阅读 3 乡愁》优质教案_3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活动 探究 任务一 自主阅读 3 乡愁》优质教案_3](https://img.taocdn.com/s3/m/1d5902fc80eb6294dd886c7f.png)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技巧。
2、能根据诗歌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这八句诗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今天跟随老师学习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读诗歌,学技巧听视频,学技巧。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提示诗歌朗读技巧)1、学生示范朗读2、诗的第三节重点指导。
3、大家齐读诗歌。
二、品诗歌,悟诗意1、这首诗按什么顺序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时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2、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哪里?这种写法叫什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托物寄情3、诗人借助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的乡愁是一样吗?各自表达了什么感情?邮票------念母船票--------恋妻坟墓——思母海峡——爱国4、一节和三节都写到了母亲是不是重复了?为什么?一节是生离,三节是死别,阴阳相隔,这位母亲生他养他,在战乱中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到越南,到昆明,落脚重庆,但是母亲没有放弃他求学,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却在坟墓中。
5、这首诗仅仅只表达了乡愁吗?还有什么感情呢?链接材料“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到了台湾。
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
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在1972年回大陆无望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由乡愁写到了国愁,目地是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国家实现统一。
三、拓展延伸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
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请同学们调动你的积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抒写你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持续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总结: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次父母的呼唤,都会牵动我们想家的心,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请记住总有一种声音在呼唤你,那个声音叫故乡。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优质课教案_4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优质课教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f36748c89e31433239689351.png)
《乡愁》教学设计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放歌曲《乡愁四韵》一、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上,这首歌曾使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呢?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悟一下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吧!二、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三、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四、教师找学生范读余诗,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师:通过读诗,现同学们对本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共同解决几个小问题,看谁回答的准确)五、师生共同来分析本诗。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师生讨论完成)A.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B.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国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C.在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解思乡之愁?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谁诉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师:这就是余光中,这就是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你感受到了吗?好!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再一次聆听一下他的心声吧!)六、教师再放一次朗读录音,同学们用心来体会。
七、教师放余光中另一首乡愁诗《春天,遂想起》进行拓展练习。
听后,你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教师小结。
)八、教师小结: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刻没有离开过他,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实这就是一颗拳拳的爱国心。
同学们我们当前应怎样去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九、教师放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作词、蔡琴演唱的歌曲《出塞曲》结束本课。
案例描述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3f52294327284b73f24250bc.png)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课件)二、作者简介(课件)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
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
三、倾听乡愁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忧郁深沉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
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
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
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6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6](https://img.taocdn.com/s3/m/769cb2e8195f312b3169a5bb.png)
《乡愁》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内容分析《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诗中表现的是该单元共同的主题——思乡,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奇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宁晋县二中附中的八年级二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他们喜欢读书,喜欢新奇,感情丰富,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较好。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借助意象准确理解诗人思乡之情。
方法与过程:通过朗读和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言语发现感受乡愁;难点:体会诗人渴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于是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激情诵读、自主探究、写作实践”的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利用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能有助于创设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情诵读: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触诗歌体会情感;发现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
自主探究: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写作实践:不仅能锻炼他们创意表达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捕捉生活细节兴趣。
六、课件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课件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有下载的朗诵视频、音频、图片、网页文字等。
课件的开头至结尾选用了六张jpg格式的图片,以在渲染“乡愁”氛围;“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幻灯片超链接了“名家诵读“视频,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浓浓的乡愁会深深地感染着每一颗心;一首mp3音频——歌曲《乡愁》:用在导入环节,一个是用在整节课结束时。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8ce973d481c758f5f61f677f.png)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三、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四、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hào 《黄鹤楼》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初读课文,感受诗歌音乐美读诗技巧温馨提示: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感情重音朗读提示: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
(三)二读诗歌读出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童年寄宿读书,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传递着母子间的牵挂……青年留洋过海,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牵系着对新娘的思念……中年丧母,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母子无情地永远分隔……现在”依然萍踪浪迹,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最大最深的乡愁……(四)三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五)合作交流运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呢?不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6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6](https://img.taocdn.com/s3/m/445c092610a6f524ccbf85f1.png)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积累和能力培训,以及第一单元其他几首诗的铺垫,基本能掌握欣赏诗歌作品的方法,“思乡”主题的作品学生也已接触甚多,他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以及联系所学过的旧知进行主旨理解。但有的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缺乏主动创新的能力,也没有创作小诗的经验,因此,本课时将针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培养。
乡愁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愁这也是本课时的重点先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知人论世加深体会然后从理解意象的角度赏析诗歌更好更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感同时为以后自主欣赏诗歌作品做好架桥铺垫
《乡愁》教学设计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第8周周四第6节
课 题
乡愁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材分析
3.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1.尝试模仿创作。
2.尝试自由创作。
3.师生共同欣赏评价展示的作品。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分别设置了三个任务: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和尝试创作,让学生在朗诵和欣赏诗歌之后,自主创作一首小诗,既完成了单元目标任务,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抒怀的水平。
五、
小结
延续学生品读欣赏诗歌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三、
品读
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重点问题,完成表格的填写。
1.朗读时的情感是否从头到尾都一样,不发生变化呢?请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再读诗歌。
2.为什么作者的乡愁会愈发浓重呢?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这首诗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
3.合作探究: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填写表格。
《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首经典的以“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学习自主欣赏诗歌作品,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乡愁》这首诗将无形的思乡愁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读这首诗,能感受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着的主导情感——对大陆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5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5](https://img.taocdn.com/s3/m/bd9e284ba417866fb84a8ef4.png)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采访余光中老先生的视频和余光中老先生朗诵《乡愁》的视频。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余光中作者简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所篇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3. 划分诗的节奏4.齐读5.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凉,是隐成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充:无奈,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愛乡愁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三、细细品读,读出诗意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2.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初心扉。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多、対祖国的思念)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吹)3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边”)五、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1、读得好,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六、寻美之旅,竟聘“摄影家”1、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七、联想想象,体会乡情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
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如: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69b651d6aeaad1f346933f98.png)
【学习目标】1、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本诗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人和评论家。
1949年到台湾大学外文系学习。
大陆和台湾长期分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乡愁》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二、写作背景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
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
《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预习导学】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邮.票()模.糊()仿佛.()海峡.()Chàng wǎng()()年lún()坟mù()二、搜集有关“乡愁”的名句中国古代写“乡愁”名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三、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押韵等赏析诗歌:再现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感情【自主学习】一、学生听课文朗读(注意:在书本上划出每句诗句的节奏并体会这首诗的语速和语调。
)二、根据示范朗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语速和语调),然后小组间展示朗读效果。
读诗的温馨提示: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第三节,“啊”读作轻声,相当于“呵”,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第四节,语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乡愁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3、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有一种情愫,愈久愈浓,难割难舍,这就是乡愁。
正所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一位叫余光中的老先生,写了一首《乡愁》小诗,在海内外华人影响很大,在国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乡愁不再仅仅只是小小的儿女情长,更上升为一种热爱故土家国情怀。
那么,诗人是怎样把乡愁由小写大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近余光中,走进他的的乡愁世界。
(板书)
二、认识作者。
1、认识余光中,学生自主介绍,教师屏幕展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体会。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背景音乐〉
2、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这首诗读好?(读慢些,不同小节,情感不一样,最后小节加强语气,情感升华)
3、分小组朗诵。
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四,细读探究。
边读边思考:整首诗里,余光中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探究意象、意境以及诗人的感情寄托。
)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说说诗
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
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
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
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
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
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五,课堂活动,排一个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朗诵。
1,课文内容太少,怎样能让主题更丰富一些,大家各抒己见提出设想。
2,安排诗朗诵。
六,品味乡愁,尝试仿写。
1,品味写“乡愁”的歌曲及歌词。
2,修改一个学生的乡愁习作。
小时候乡愁是一根长长的柳树我在这头外婆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条短短的微信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个弯弯的月亮我在下头外公在上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相片我在外头故乡在里头
3,欣赏胡德夫《乡愁四韵》,写一写“我的乡愁”。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七,课堂小结。
“乡愁”的含义
乡愁是一种离情别绪,一种思念,一种期盼,其实就是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初心。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七、布置作业:仿写一首《乡愁》小诗。
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