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陈怡诺收整官方统计的数字是56个,他们分别是: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个民族,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
仅一个云南省就报了100多个,我是汉族的,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阿昌族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各民族的风俗
56个民族的服饰与生活习惯
1、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中国56个少数民族服饰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分点在其间的北方少数 民族多靠狩猪畜牧为生;南方温热多雨,山地益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 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 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 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裤、大 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 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 轻暖。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 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科。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 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总之, 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壮族服饰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 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 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 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 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 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 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壮 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 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 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 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 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 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 结纽扣。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 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 区上衣长及膝。
民族服饰文化
1、学习民族衣饰文化旳意义 2、衣饰及构成
3、衣饰民俗旳产生和发展 4、蒙古族、藏族衣饰文化
1、学习民族衣饰文化旳意义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誉,中国旳衣饰艺术是中国 最有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及审美性旳日常文明。衣饰 构成了中国深厚人文老式旳主要构成部分。
衣饰是民俗生活旳产物,衣饰是民俗旳载体,衣饰丰 富了民俗生活。我们说民俗即反应出物质文化特征,也反 应出精神文化旳特征。而其中以衣饰是这种反应旳最直接 、最生 动旳现实。
2、都城——大都(北京)
3、国土面积:在元国时,蒙古人实现了亚欧大陆历史上最大范 围旳统一,成为当初世界上面积最大和军事上最强大旳国家,版 图空前广阔。蒙古人开创旳元帝国创设了“行省”制度,从823 年前一直用到目前,“省”旳名称也用到了目前。目前旳内蒙古、 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域,都在自治区旳管辖之下。 把云南、四川、华北、东北广大地域纳入到蒙元帝国中央政府旳 有力管辖下,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 台湾,同步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域设土司制度,加强了蒙 古大汗对边疆地域统辖。
有关其他知识点
1、建筑——蒙古包
2、交通——蒙古人旳老式交通运送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
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 勒勒车
3、特色乐器—— 马头琴
4、音乐——蒙古族是一种酷爱音乐旳能歌善舞旳民族,素
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长调民歌
5、民族图腾——所崇敬旳图腾有狼、鹿、熊、牦牛、鹰、
天鹅、树木等等
衣饰不但是一种国家或一种民族旳风格、习性、风情旳 产物和载体,从衣饰能够 观察到民族过去与目前文化心态 旳外化面貌。
2、衣饰及构成
衣裳衣饰。今泛指身上穿旳多种衣裳服 装及饰品搭配,统称衣饰。其中衣饰涉 及:涉及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蒙古族蒙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乂富有传有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占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了二每年七、八万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U,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用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占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
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c蒙3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占族习惯。
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占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2、I可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卜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占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I可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乂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LL由于散居的原因,使I口I族在服饰上最具仃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仃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I」也随处可见。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披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苴管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
第二章服饰民俗[引例]中西服饰文化之比较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的学说信仰互助互补地融合,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与东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异。
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
儒教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在服饰上加以体现。
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
道教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
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
女装造型上的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在尽量与自然贴近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达到无我境地。
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
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
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
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宕荡,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
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拼命竞争,使私欲膨胀。
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了的人体之美。
我国传统的服装空间造型是借“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出来。
中国人在服装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
中式的宽衣服装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
56个民族服饰
56个民族服饰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着其特定的民俗习惯、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旨在增进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传统汉族男性常穿长衫、马褂等,在重要场合会穿上礼服。
女性则喜欢穿对襟衫、旗袍等传统服饰,以展现婀娜多姿的风采。
2.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在高原地带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藏族男性常穿长袍、高筒皮靴,配上斗篷和毡帽;女性则喜欢穿藏袍、藏袜等传统服饰,以展现自然朴素的美。
3.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融合了中亚、阿拉伯等文化元素,充满了异域风情。
维吾尔族男性喜欢穿长袍、白裤和皮靴;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头巾等,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4. 傣族傣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受到东南亚文化的影响,色彩斑斓、富有热带风情。
傣族男性常穿长衫、短褂等,女性则穿着华丽的长裙、束胸等,给人一种热情洋溢的感觉。
5.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与中亚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哈萨克族男性喜欢穿宽松的长袍、马裤和高筒靴;女性则穿着装饰华丽的袍裙、头饰等,展现出雅致的风采。
……(继续介绍其他的民族服饰)……结论中国56个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了多样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通过了解和欣赏这些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传统。
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索的动力。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一、蒙古族1、节日: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服饰特点: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3、居民和饮食习惯: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二、维吾尔族1、节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节日主要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2、服饰特点: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3、居民和饮食习惯: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春节民族服饰
春节民族服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欢欢喜喜团团圆圆的日子。
这一节日不仅有美食、烟花爆竹,还有特色的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民族的传统和风貌。
在春节期间,各个地区的民族服饰更是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一、汉族传统服饰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汉族的传统服饰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
在春节期间,汉族女子常常身着华丽的旗袍或对襟襦裙,男子则以汉服为主。
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中的经典之一,其修身而不束缚的设计使得女性呈现出婀娜多姿的曲线美。
而对襟襦裙则是一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传统服饰,常常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喜庆。
汉服则是指古代的宽袍大袖,领口部分有很多不同的款式,绣花和刺绣等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服饰。
在春节期间,各个少数民族都会穿戴自己的传统服饰,展示自己民族的魅力。
1. 彝族: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多以色彩斑斓的刺绣和织物为特色。
女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长巾、丝带和银饰等,而男性则穿着蓝色长袍和黑色长裤,头戴黑色斗笠。
2. 藏族:藏族传统服饰以藏袍为主,男女均有两种款式,一种是威严庄重的礼服,一种是活泼可爱的民族服饰。
女性的传统服饰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饰有各种图案和珠子,绣花和编织也是不可缺少的。
3.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服饰以刺绣为主要装饰,色彩鲜艳。
女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和头巾,男性则穿着鲜亮的长袍和腰带。
三、现代与传统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潮流的变迁,传统的民族服饰也开始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时尚风格。
在春节期间,许多年轻人选择穿着设计独特、剪裁合身的民族服饰,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
这种融合给人一种时代性和个性化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民族服饰是节日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汉族传统服饰,还是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各族服饰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 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 壮族服 饰,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 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 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 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 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 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 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 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 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 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 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 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 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傣族民族服饰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 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 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 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 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 案编织在衣物上。
瑶族服饰
彝族民族服饰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 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 织成的斗蓬“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 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三种不同大小的裤脚, 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 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颜色的布料 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 亮。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 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 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 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 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
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丰富艺术
水族人有着独特的编织工艺和独具特色的服饰装扮,如刺绣服饰和精 美的编制品。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也充满了海洋元素。
东乡族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东乡族信奉藏传佛教,寺庙 和僧侣在当地文化中扮演 重要角色。每逢重大节日, 他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宗教 仪式。
服饰文化
东乡族服饰融合了藏族和 汉族的元素,体现出独特的 审美风格。男性常穿长袍, 女性则喜欢鲜亮的衣裙。 头饰和首饰也是身份地位 的象征。
服饰
畲族妇女喜欢穿白衣配黑围裙,男子喜欢穿白色衣裤,纺织技艺独特。
高山族风俗习惯
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山族部落深深融入大自然, 他们崇敬大山大水,将其视为 神灵,并以尊重和虔诚的态度 维护这片神圣的家园。
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
高山族人会定期举行各种祭祀 活动,祈求丰收、平安,并传承 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活动包 括祭山、祭祖、祭水等。
传统手工艺
纳西族妇女擅长制作色彩艳丽、图案复 杂的刺绣、织锦和服饰,体现了她们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
独特建筑风格
纳西族人依山傍水建造独特的木质建筑 ,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点,呈 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景颇族风俗习惯
1 独特的服饰文化
景颇族以传统服饰见长,男性喜 穿长衫及高筒帽,女性则偏好绣 花裙装及银质饰品。这些服饰彰 显了该族人丰富的工艺美学及对 独特文化的热爱。
独特的服饰和装饰
高山族人的服饰颜色鲜艳,带有丰富的几何图案和民族元素,体现了他 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追求。
拉祜族风俗习惯
传统住宅
拉祜族人普遍居住在山区,他们建造的 木结构房屋以茅草或芭蕉叶覆盖屋顶, 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民族服饰
拉祜族女性身穿艳丽多彩的传统服饰, 上衣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头戴带有 流苏的头饰,彰显其独特的民族风情。
白族、傣族等五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白族、傣族等五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傣族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
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
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习俗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
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
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
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
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
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服饰持点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
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
各民族生活习惯及服饰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阿昌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服饰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
由于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
有丰富的口头文学。
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他们聚居在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种水稻而闻名。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
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阿昌族妇女重要节日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
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
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1、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2、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
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3、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
少数民族的服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 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 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 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 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 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 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 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 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 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 以区别。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 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 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布依族姑娘从小就 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布依 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 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 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 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 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 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 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 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 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 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 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展文 族。种蒙域 构形过化彝 敬 ; 。)) ))服凉类山、 成成程和族 服男 反反饰山型、支 中了中审服 饰子 映映的型又红系 占各,美饰 图服 了了特、可河表 有自生意种 案饰 彝黑点乌分、现 重不活识类 纹多 族之 蒙为滇, 要同在的繁 样体 “尊 山若东可 地的不具多 体现 顾、 、干南将 位服同体, 现其 头黄 红式、彝 。饰地体色 了英 ”之 河样滇族 根习区现彩 彝勇 的美 型。西服 据俗的。纷 族善 生的 、这、饰 彝,彝在呈 对战 活审 滇里楚划 族在族漫, 自的 习美 东介雄分 服彝人长是 然气 惯观 南绍六为 饰族民的彝 的概 和; 型其种凉 民物,历族 理; 荣 中类山 俗质创史传 解 誉 。几型、 民造发统 的 和 意 ,
56个民族的服饰与生活习惯
民族服饰与生活习惯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蒙古族摔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服饰
பைடு நூலகம்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
服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一服饰概说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
因此,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需求。
服饰,是人类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成果之一,故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衣放在首位。
服饰是有关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具有多重基本功能,主要是护体、御寒、遮羞、装饰和标志等。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质、行、饰、色、画。
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式样;色是服装的颜色;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侍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服饰民俗的地域风情极为多样。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服饰民俗流变也十分丰富。
中国素有“服饰之邦”的美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足见我国服饰的多样性。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我国服饰形制丰富,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手饰四大类别。
二服饰的习俗惯制(一)实用的习俗惯制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这是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饰的实用价值。
(二)观赏的习俗惯制观赏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各种节日或大型的服饰展示会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礼仪的习俗惯制服饰的礼仪习俗惯制,在人生仪礼民俗中表现特别明显,如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礼服,丧葬仪礼民俗中的“五服制”: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即如是。
(四)信仰的习俗惯制信仰的习俗惯制,在服饰的色彩上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服尚黄、旗帜尚赤;宋沿袭;元尚黄、明改制取法周、汉,用唐、宋旗色为服色尚赤;清又复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26、水族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
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
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
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
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
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
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
”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27、纳西族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
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
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
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
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东巴舞,腊染28、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
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
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
妇女服饰五彩斑斓。
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
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
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
姑娘梳三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
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
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太平洋舞,高台会29、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
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
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
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
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
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
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
脚穿云云鞋。
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
羌寨30、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
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
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
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仮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
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
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
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
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31、仫佬族仫佬族崇尚青色,其服饰朴素无华。
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熴。
姑娘梳辫,婚后结髻。
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扎绣有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
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
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
多穿草鞋或布鞋。
仫佬族的服装面料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染成的土布,并且被视为珍贵的布料。
其染制方法与众不同,把长约两丈的土布放入蓝靛染缸,反复晒染多次,使青蓝色泽均匀,然后涂上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等,待晾干后,用石磙滚压或棒槌敲打。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
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2、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边。
短上衣的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
衣外系苿带。
下穿宽脚裤,适宜游牧骑乘,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
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
皮或布制的坎肩。
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
色彩以红、蓝、白为主。
编织也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用染色羊毛、驼毛编织的挂毯、地毯,用芨芨草、红柳枝编成的帘子、围子等都著称于世。
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吹奏和握手礼33、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
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
靴子多选用馏、犴、牛等皮。
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
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
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
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带各式耳环。
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34、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
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
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
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
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緪颇族尚武的习俗。
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
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饰物。
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目脑纵歌,跳孔雀舞35、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愖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
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
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
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
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
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36、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
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
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
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
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37、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
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
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分别致。
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
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
“顶卡花”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个蜂窝眼,内撃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
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分布在广西,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
有自己的语言。
分龙节舞龙38、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男子平日惍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
妇女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连衣裙,冷天外罩大衣。
男戴黑绒布制成的绣着花纹的圆形高统帽。
女戴圆顶绣花棉帽,外出时再皮上方形大头巾,颜色多为白色,新娘则一定要用红色。
男女皆穿皮靴,皮靴制作讲究,舒适保暖。
塔吉克族妇女最擅长的手工技艺是刺绣。
衣帽、腰带上大都绣有花纹。
女帽的前沿绣得五彩缤纷,逢盛装时帽檐上还加缀一排小银链。
同时佩戴耳环、项链和各种银质胸饰。
新娘妇女在辫梢饰以丝穗,已婚少妇在发辫上缀以白纽扣,美丽的装饰把妇女装扮得如花似玉。
分布在新疆,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39、普米族普米族妇女服饰花样较多,而且有地域差异。
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着长裤,外套黑褐色绣花坎肩,系围腰,梳辫子。
未婚妇女喜欢用绣花双层蓝布包头,婚后用黑布包头。
宁蒗、永胜一带妇女上穿右襟短衣,下着白色长及脚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带。
衣服的襟边镶着花边或金丝边,裙中镶有一道彩色的横纹,分艳丽。
发辫以粗大为美,所以喜欢用牦牛尾做一假发,梳辫盘于头顶戴黑布包头,佩戴银质饰物、料珠、珊瑚、玛瑙等。
普米族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善,表现在服饰上,衣裙皆以白色为美。
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40、苗族苗族分布较广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吹芦笙,吊角楼41、怒族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
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
裹麻布绑腿。
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
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
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
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
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织怒毯,努寨42、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