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就教学方法讲,杜威的论述相当精辟,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杜威批驳说,犹如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知识也非真正获得知识。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坚决反对“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在这种共同参加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他们如果忘记谁是师和谁是生,就太理想了。我们目前教学中所倡导的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引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越有效,而不能凭空来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有些教育家认为经验和生活课程有损于智育水平,杜威便从古代和近代的哲学演变作了论证。他说,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经验和知识不恰当地对立起来,认为经验是纯属实物性质的,而知识是与事务无关的;经验表现为对物质的兴趣,而知识是关于精神和理性的;经验是附属于感觉器官的低级认识,而知识则是理智的、高超的;经验在于满足一时一事的欲望和需要,知识则探求永恒的普遍的真理。实际上,经验和知识是统一的,不是对立、两元的。
我们原来的教育观念受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较大,从观念上排斥西方的教育
思想,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人才)是不同的。西方的教育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能就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原因之一吧。
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界的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虽然晦涩难懂,但字字珠玑,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分析的细致与缜密,他从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角度,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尔巴特、卢梭、黑格尔、比埃默森、福禄培尔、洛克等多人的学术观点,作了分析、综合和概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值得我去认真学习,好好思索。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这种“生活”是儿童的生活,它能比较大的吸引儿童的兴趣,是儿童取向的;“学校”这个“社会”,是将现实社会净化,放进学校以塑造儿童的心灵。教育、学校和生活、社会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现在提倡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人”教育,而“人”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我们学校培养的不光是现在能考出高分的学生、将来的工厂熟练工、公司模范职员,更主要是培养“世界公民”,能在社会中生活的堂堂正正的人。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相孤立,使学校单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成为学习技能的场所。但由于学校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缺乏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形成了一种“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怪圈。很多问题、内容缺乏具体的应用性,根本就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杜威认为,培养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人,只有在民主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正如他常举的一个例子,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下到水里去。所以,他要求学校要办成一个雏形的社会,一个具体而微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这也是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主要依据。杜威认为,精神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取出来再放进去的,“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运用这种特殊环境的作用来唤起儿童的某种反应,并进而能
够使其养成某种行为方式与某种动作倾向。在这个环境中,他的活动与别人的活动相互作用,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别人的行为与思想感情也就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行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做中学。是杜威从哲学的认识论做出的推论,也是他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组织”,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首先我们可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倡导发现和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一直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骄傲,认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所忽视。而实际上,人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等能力,这才是更重要的基础。而我们这种对知识积累的高度重视,则往往使学生陷于长期重复、机械模仿、负担过重、思维僵化,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视儿童的价值,就要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打开束缚他们的枷锁,给他们以自由,同时积极创建环境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放手去做,解放学生的身体。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一味地制止学生活动,可能会使他们“安静”下来,却并不能因此使他们“专心”学习。这致使课堂
气氛沉闷、无趣,导致学生厌学。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实际运用知识即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代,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选择并学习有用的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教好书本知识,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和积累有用的知识。很多孩子一进课堂就被学校里的条条框框给禁锢住了,他们对于知识的了解也就局限于课本。杜威说:“严格地说,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圈在课堂中,而是应该把他们引向课外、引向最真实的生活中去,真正地“活学活用”已有的知识。我们要把一些有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和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结合起来,形成开放、多维、有序的课外共同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发现、尝试、锻炼和表现自己天赋和才能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机会。使学生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他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读完此书,感觉受益很多,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两点感受,但总觉得自己对本书缺乏整体把握和理解,不足之处或曲解、断章取义之处或许很多,因此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框架,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