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两个息息相关的话题,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民主主义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和对人民意志的尊重;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读完有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相关文章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对民主主义和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民主主义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人们有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权利,这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育可以更加开放、多元化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民主主义也保障了人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教育是民主主义的基石。
民主主义需要有高素质的公民来维护和支持,而这些素质的公民正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具备民主精神和法治观念,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民主制度才能更好地运行。
此外,民主主义和教育的结合也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民主主义注重人民的参与和民意的尊重,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当这两者相结合时,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民主主义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教育又为民主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互动关系将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读完有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相关文章后,我对民主主义和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民主主义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只有在民主主义的环境下,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而教育又是培养民主公民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性,为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到处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
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
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
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全书共分26章。
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
他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
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
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再者,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
”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一、教育与社会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
教育不应被视为对个体的简单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往往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应用。
而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参与各种真实的活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项目,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应当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二、教育与民主民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民主素养的公民,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为了实现民主教育,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课堂上应该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成长。
同时,学校的管理也应该体现民主原则,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三、教育的目的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预设的、固定的教育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灵活的、不断发展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达到某个预先设定的标准,而是要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潜力和需求,教育应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2009-08-03 16:14:21)转载标签:随笔教育教育即生长“社会通过对青少年活动的指导来决定他们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
”未来的组成便是现在的儿童,所以现在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社会。
而现在教育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执行者便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以教师的教育好坏便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可能这样说有点太过,但是我觉得在社会如此复杂,如此千遍万化的现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在墨守成规。
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简单了。
“成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
”当然,只有现在还未成熟,才能继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呢?是一个人还未发展到某一点上?或者是一个人还欠缺点什么能力?其实如果我们如果这样思考,那便认为“未成熟状态”是一种不好的状态,是需要马上度过的状态了。
这样我们的想法也未免有点太消极了。
换个思路,“我们把未成熟状态理解为一种生长的可能性,不仅是指现在缺乏一种力量,但将来也许会拥有,而且还指它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力量,即发展的力量。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如果我们在“未成熟状态”,那么我们便有一种发展的力量,如果我们处于了“成熟状态”,便失去了这种发展的力量。
我们的学生显然是处于“未成熟状态的”,而我们教师本身呢?“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是依赖性和可塑性。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必然要依赖教师,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掌握一些技巧和能力。
但是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其实教师也同要依赖与学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便没有了教师这个职业,当然这只是物质层面的。
其实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一些教育的规律,才能去真正理解教育本身的内涵。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实践而只会夸夸其谈,那么他所谈的也仅仅是“空中楼阁”。
所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依赖。
或者说正是这样的一种依赖才形成了学校这样一个“小社会”。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在本书中,屡次出现‘实用主义教育’这个名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儿童中心,师生民主平等,这一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尊严,强调要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
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师生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构建比较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
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约翰·杜威的杰作,自1916年首次出版以来,这部教育学著作一直被视为现代教育的经典之作。
杜威在其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这不仅仅是对当时教育改革的回应,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展望。
书中,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深入影响人的道德和社会发展。
他的这种观点使我深感震撼,因为这与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和应试技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杜威所提倡的教育,是一种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杜威在书中还提出了“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应当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杜威对于教育的热情和追求。
他所提出的理念和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使我更加明白,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入阅读和研究的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杜威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我们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第一篇: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在杜威的众多教育著作中,1916年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作为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总纲。
有些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视其为教育经典中的经典。
在此书中,杜威接着卢梭的自然主要义教育思想,发展出了一整套“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这在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现代儿童教育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温《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演进的钥匙,更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可资镜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民主教育在杜威生活的年代,美国传统教育有两大弊端:一是脱离社会,一是脱离儿童。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教育和造就出什么样的儿童,而如果想造就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又必须从儿童教育抓起。
杜威的想法是社会的公平民主首先要求教育做到公平民主,须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
应该说,这是比较符合教育的社会定位的。
所谓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人人共享利益,人人能够互爱互赖,能够自由交往,能够协力维持社会繁荣和进步的社会。
它有几个基本特征:一、它是人人平等的,不是等级森严的;二、它是自由开放的,并非专制封闭的;三、它是和平共处的,而非以暴力相威胁的。
教育改造人类,改造社会,取代革命。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独自存在,一个民主主义的社会不容许学校教育有背民主和有碍道德发展的现象存在,必须符合民主主义社会这三个原则或精神。
教育民主是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
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第92页)如果说民主是一种通过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种习惯或方式是怎么养成的?这就有赖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本有关教育与政治的经典著作,作者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民主主义理念如何融入教育领域,以及教育如何对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作用。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和民主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才能为民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首先,杜威关注的是教育的实际效果,而非抽象的原则和理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立、有创造性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这种教育应该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和经验性。
他认为,学生要通过自己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民主的理念,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他反对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学习方式,认为这些方法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杜威认为,民主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公共生活中的合作基础之上。
他主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微缩的社会,学生应该在学校中学习到如何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进行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
他认为,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因此,他提倡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社区责任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篇1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先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由4岁到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
由8岁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
但是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就会成为大脑负担,就像不能利用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反而被战利品所拖累一样。
第三个阶段就是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杜威指出,教育最初须是人类的,以后才是专业的。
科学家的出发点是追求知识,儿童的出发点是生活生长。
现在的课堂依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领路人。
”这和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现在很多课堂上老师都注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动手做一做,然后自己总结出公式或者数学规律,自己总结出的这些规律。
学生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很透彻。
这样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方法,学生依然受益匪浅。
特别是小学,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当我们学习这方面抽象知识的时候,都是借助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儿童的知识虽然很疲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那些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的时候,他会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
一般教师脱离儿童生活而仅仅为准备考试才向学生提出问题,儿童却是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的。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我们学教育的,都会知道有杜威这位著名的教育家。
在教育学上,有的学者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尔》并称为三大教育瑰宝。
可见杜威的这本书有多大的影响力。
在民著选读这门课上,我有幸在郭老师的课上更深了解杜威,使得我很想去进一步挖掘他的宝藏。
虽然读过后很多内容还是诸多不解,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能从心底感受到杜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儿童发展的深切关心。
所以我就拜读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章节,并被他深刻的教育理念所折服。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最完整而最详尽的阐述,虽然有些语段初读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就忽有所顿悟。
我喜欢杜威的思想。
杜威在那个时代就能提出这样先进的思想,他把教育与当代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教育。
书中杜威主要包括三大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三大教育思想的一些感想吧。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杜威针对当时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他所提及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
杜威认为: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
可以看出,杜威非常强调教育要联系生活,而且强调生活本身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育和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杜威认为,培养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人,只有在民主的生活环境中进行。
正如他举过的一个例子,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下到水里去。
所以,他要求教育要和生活相联系起来。
然而当今我们中国的教育,学校完全不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来教育,把很多的知识都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了儿童缺乏现实生活的能力。
学校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相孤立,使学校单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成为学习技能的场所。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是一种政治体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理念。
它强调人民的平等、自由和参与,是一个尊重个体权利、尊重多元文化、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治体制。
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民主主义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指出了民主主义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主主义强调人民的平等和自由,这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让他们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只有通过民主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另外,民主主义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民主主义倡导人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这也适用于教育领域。
学校应该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成长,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同时,教育也是民主主义的重要支撑。
民主主义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才能够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因此,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民主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同时,民主主义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成长,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重视民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同时,我也会积极倡导民主管理机制,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在阅读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著作后,我深感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彼此的相互促进与影响。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民主主义教育的本质、目标和实践方法,同时也揭示了民主主义对于教育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感悟与思考。
首先,民主主义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的人才,而民主主义正是强调个体平等、自由和参与的政治理念。
在民主主义的框架下,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公正和平等原则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公民责任感。
其次,民主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尊严和平等。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发展潜力是民主主义教育的基础。
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而不是过分干预或者灌输固定的观念。
每个学生都应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权利,不受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身体条件的限制。
此外,民主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参与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知识和观念,很少有机会质疑和思考。
而民主主义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分析,并参与到议题的讨论与决策中。
通过学习和实践民主价值观,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要实现民主主义教育并不容易。
教育制度的根本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制度应从管制和标准化教学中解放出来,鼓励学校和教师创新,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环境。
同时,培养民主主义意识和教育思维的教师队伍也是关键。
教师需要具备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和民主决策的技能,能够指导学生发展全面素养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最后,我认为民主主义教育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贯穿于社会不同领域。
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机构,从政治决策到公民参与,民主主义的理念与教育的目标相辅相成。
只有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民主主义的精神和实质,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而有效的教育。
通过阅读这本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著作,我对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在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民主和教育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民主,让学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逐渐培养其民主素质和民主意识,是教育学界探讨的核心问题。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的书籍,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该书作者为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他是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的中坚力量,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该书中,约翰·杜威深入剖析了民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套富有启示性的教育理论,为我们正确开展民主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民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作者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而这也是教育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教育应该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并开发他们自身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主和共同协作的精神。
而这正是民主教育所强调的,让我们通过自我理解和合作去促进自身的发展。
由此,我对这本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给我们直观呈现了民主和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民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它还启示我们,要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性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与创新。
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民主,并尝试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学生自治的意识,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积极参与协作,形成团队精神。
在实践中我们还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注重整合优秀资源,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得以更好地发挥潜能,为未来做好思想备份。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第一次读书笔记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
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关于“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
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
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
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
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
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教育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那么对教育灵魂的忽略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的忽略。
教育内容不仅包含教育过程中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等方面,还包含教育精神,即教育的意义的实现,对教育本质的规律的遵循。
那我们对灵魂的忽略究竟忽略在哪里呢?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
精选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2022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各位的参考!篇一《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关于作者作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896-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担任该校校长。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和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经验与自然》(1925)、《教育与经验》(1938)、《自由与文化》(1939)等,《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专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民主主义与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
第1-6章内容分别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会作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即成长”、“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教育即保守与进步”。
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指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进步的教育迈进。
第7-23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教育内容的性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地理和历史的意义”、“学习课程中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劳动和闲暇”、“知识性科目和实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与世界”、“教育与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就教学方法讲,杜威的论述相当精辟,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杜威批驳说,犹如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知识也非真正获得知识。
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
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坚决反对“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
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
“在这种共同参加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
”他们如果忘记谁是师和谁是生,就太理想了。
我们目前教学中所倡导的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引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越有效,而不能凭空来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有些教育家认为经验和生活课程有损于智育水平,杜威便从古代和近代的哲学演变作了论证。
他说,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经验和知识不恰当地对立起来,认为经验是纯属实物性质的,而知识是与事务无关的;经验表现为对物质的兴趣,而知识是关于精神和理性的;经验是附属于感觉器官的低级认识,而知识则是理智的、高超的;经验在于满足一时一事的欲望和需要,知识则探求永恒的普遍的真理。
实际上,经验和知识是统一的,不是对立、两元的。
我们原来的教育观念受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较大,从观念上排斥西方的教育
思想,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人才)是不同的。
西方的教育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能就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原因之一吧。
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界的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虽然晦涩难懂,但字字珠玑,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分析的细致与缜密,他从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角度,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尔巴特、卢梭、黑格尔、比埃默森、福禄培尔、洛克等多人的学术观点,作了分析、综合和概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值得我去认真学习,好好思索。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教育”这种“生活”是儿童的生活,它能比较大的吸引儿童的兴趣,是儿童取向的;“学校”这个“社会”,是将现实社会净化,放进学校以塑造儿童的心灵。
教育、学校和生活、社会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现在提倡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人”教育,而“人”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
我们学校培养的不光是现在能考出高分的学生、将来的工厂熟练工、公司模范职员,更主要是培养“世界公民”,能在社会中生活的堂堂正正的人。
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相孤立,使学校单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成为学习技能的场所。
但由于学校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缺乏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形成了一种“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怪圈。
很多问题、内容缺乏具体的应用性,根本就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杜威认为,培养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人,只有在民主的生活环境中进行。
正如他常举的一个例子,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下到水里去。
所以,他要求学校要办成一个雏形的社会,一个具体而微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这也是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主要依据。
杜威认为,精神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取出来再放进去的,“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
”运用这种特殊环境的作用来唤起儿童的某种反应,并进而能
够使其养成某种行为方式与某种动作倾向。
在这个环境中,他的活动与别人的活动相互作用,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别人的行为与思想感情也就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行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做中学。
是杜威从哲学的认识论做出的推论,也是他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组织”,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首先我们可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倡导发现和探究性学习。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
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
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
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
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一直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骄傲,认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所忽视。
而实际上,人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等能力,这才是更重要的基础。
而我们这种对知识积累的高度重视,则往往使学生陷于长期重复、机械模仿、负担过重、思维僵化,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视儿童的价值,就要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打开束缚他们的枷锁,给他们以自由,同时积极创建环境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放手去做,解放学生的身体。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一味地制止学生活动,可能会使他们“安静”下来,却并不能因此使他们“专心”学习。
这致使课堂
气氛沉闷、无趣,导致学生厌学。
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实际运用知识即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代,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选择并学习有用的知识的能力。
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教好书本知识,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和积累有用的知识。
很多孩子一进课堂就被学校里的条条框框给禁锢住了,他们对于知识的了解也就局限于课本。
杜威说:“严格地说,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
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
”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圈在课堂中,而是应该把他们引向课外、引向最真实的生活中去,真正地“活学活用”已有的知识。
我们要把一些有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和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结合起来,形成开放、多维、有序的课外共同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发现、尝试、锻炼和表现自己天赋和才能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他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读完此书,感觉受益很多,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两点感受,但总觉得自己对本书缺乏整体把握和理解,不足之处或曲解、断章取义之处或许很多,因此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框架,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