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史讲稿》的听课笔记还未寻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2021年1月8日,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课堂笔记,总字数为3000字左右。
本文笔记着重介绍了11世纪至12世纪中国北方三个国家——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国家形势,三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情况。
1. 辽国辽国的成立时间为907年,是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所建立。
辽国历史上的经济以领土的扩张和农业的发展为特征。
2. 西夏西夏于1038年建立,因为位于西北边疆地带,又叫做“西夏边陲国”。
西夏与中原地区的战争不断,但其文化和商业活动却十分繁荣,这主要是因为西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交易。
同时西夏也保持着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3. 北宋北宋的建立时间为960年,是由赵匡胤所建。
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实行科举制度,设立全国性的学校,让人们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逐步发展出了繁荣的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
4. 三国并立时期11世纪和12世纪的中国北方,辽、西夏和北宋三国统治着各自的疆土。
三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战争、内斗,也有互相勾结以抗御其他国家的各种情况。
这些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后期以来,中国北方历史的走向和演变。
5. 经济方面的交流三国之间的商业交流活动十分频繁。
辽、西夏都位于“丝绸之路”上,商业活动和物资方面的交流十分繁荣。
另外,北宋还有一种神秘的国际贸易活动,叫做“钞引”。
这种贸易模式可以把国家的物资变成金钱,送到遥远的海外。
6. 文化方面的交流11世纪时,中国的文化素养程度已经比较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歌和绘画艺术。
各国都在文化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辽国诗歌风格奇特,西夏则是民族风格浓厚,北宋则崇尚古典文化和书法艺术。
7. 政治上的变化三国之间不断发生政治上的变化,大地震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势力。
辽国开始向南方扩张,对北宋形成威胁,通过联络西夏,形成“契丹、夏窃室”,但实际上后来两国结盟,反而成为了共同抗御辽国的力量。
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第5课《辽、宋、夏、金并立》听课笔记
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第5课《辽、宋、夏、金并立》听课笔记一、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历史地图,标注出辽、宋、夏、金四个政权的地理位置,简要介绍这四个政权的时间背景。
1.2 提出问题:“在同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政权?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学生活动:•观察历史地图,对四个政权的地理位置有初步了解。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
过程点评:•导入部分通过直观的历史地图和问题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1.2.1 介绍四个政权的建立•分别讲述辽、宋、夏、金四个政权的建立过程,包括其建立者、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
•强调这四个政权并存的历史时期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1.2.2 分析四个政权的特点•分别介绍四个政权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不同政权之间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1.2.3 探讨四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分析辽、宋、夏、金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关系,包括著名的澶渊之盟等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四个政权的命运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
1.2.4 课堂讨论•提出讨论话题:“你如何看待辽、宋、夏、金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对比和思考,深入理解四个政权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对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四个政权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课堂讨论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教师行为:•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的提纲:•一、四个政权的建立•辽•宋•夏•金•二、四个政权的特点•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三、四个政权之间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澶渊之盟等历史事件•四、历史意义学生活动:•根据提纲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中国古代文学史听课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听课笔记(宋代部分)《村行》是首记游七律王禹偁:北宋初期的第一个作家。
1、分析“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诗的意象:“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象新颖,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这并不违反事实,作是作者着一‘立’字,把自然拟人化,山峰顿时有形有思,有了生命,于是,此时的‘无语’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于是,山峰不再是山峰,我们从这独特的意象中,看到的是诗人独立寒秋,悄立斜阳的孤独形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的六个意象分别是:雨、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天仙子》是首“嗟老叹春,揽镜自伤”的情绪。
张先:世称张三影或三影郎中。
后期:约定落红:青春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论):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虽从《暗别离》化出,但这样的画面则是得力于“破、弄”两个动词的生动传神。
明月着意穿云,春花有心弄影,这就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故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曰:“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边塞诗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未能在东然山刻石记功,即未建边功。
燕然:山名,在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之杭爱山。
《后汉书。
窦宪传》载,窦宪为车骑将军,。
大败匈奴,遂登燕然山,云塞三千余里,刻古籍勒功,纪汉威德。
归无计:即无计归,没有理由回去。
《岳阳楼记》文体特点:骈散相间,韵白夹杂‘古仁人之心’指: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浣溪沙》晏殊:有《珠玉词》传世3、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的意蕴:两句写春花落去,春燕归来,伤逝而达观的复杂情思。
古文史(二)听课笔记(宋辽金文学)
古文史(二)听课笔记(宋辽金文学)知识要点:1、宋初诗坛最早流行应答酬唱、浅切易晓的“白乐天体”。
代表人物有:徐.、李。
等2、白乐天体之后真宗时盛行晚唐体,他们尊崇的对象是贾岛、姚合,多写山野闲逸情趣,诗意偏狭,以锤炼字句为能。
代表是“梅妻鹤子”的林蒲,有名的佳句“疏影横斜水情浅,暗响浮动月黄昏”。
3、与晚唐体诗风一致的还有惠崇、希昼等九位僧人。
4、宋初最早提倡儒学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他之后还有:张景、姚穆修等人。
5、王禹是宋代文学创作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有《山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6、西昆派: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杨亿编为《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代表作者为杨亿、刘筠、钱惟等人。
收录的诗全部使近体律诗,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形式上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7、范仲淹,字希文,有著名的《岳阳楼记》8、诗文革新的进一步发展却导致儒学复古思潮与文学自身的分离。
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文备众体。
有《六一词》《醉翁琴曲外编》。
他在《朝中措》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10、王安石的文章以明理见长。
他写了不少咏史诗,也以议论见长。
著名的《名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
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与此的复杂感情。
第一首属于翻案文章。
他的后期诗作在艺术上愈趋成熟,既长于取境,又精于锤炼,题材上也有所收束,多为写景诗,体裁上以绝句小诗为见长。
11、曾巩,字子固,整理了《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典籍。
在北宋文学家中,他的文章较为质实,缺少情致,是古文家中保守持重的代表。
12、苏辙,有史论文《六国论》《三国论》,优回环往复、舒畅灵活的特色。
13、宋初词坛仍程序五代花间词派的余绪,袭用艳情、别情的旧有题材,采用令词小曲的传统形式,词进一步雅化,文人化。
这方面的代表有晏殊、欧阳修等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笔记一、原文:初,权谓吕蒙(méng)(2)曰:“卿(qīng)(3)今当涂(4)掌事,不可不学!”蒙(5)辞以军中多务(6)。
权曰:“孤(7)岂欲卿治经(8)为(wéi)博士(9)邪(yé)(10)!但(11)当涉(shè)猎(12),见往事(13)耳。
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14)鲁肃过(15)寻阳(16),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17)才略(18),非复(19)吴下(20)阿蒙(21)!”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22)刮目相待(23),大兄(24)何见事(25)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注释:(1)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3)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9)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11)但:只,只是。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4)及:到,等到。
(15)过:经过。
(16)旬阳:古县名,位于湖北黄梅西南。
(17)今者:如今,现在。
(18)才略: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吴夏: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第五章 宋辽金元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鼎盛
二、宋朝史学繁荣的原因
(1)宋代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为 学术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 环境。 (2)宋代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从皇 帝到下层官吏都重视史事,社会上读史讲 史蔚然成风,史学受到广泛的重视,从而 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繁荣。
(3)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的普遍 使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史书的大量印制和 流通创造了方便条件,有利于史学的普及。 (4)宋朝科举事业发达,读书人的队伍不断扩 大,各阶层士民对史书的需求增大。宋代有些史 著,本来就是为科举所著,如王应麟所作的《玉 海》。 (5)前代积累的丰富的修史经验,为宋代史家 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左传》对《资治通鉴》 产生的影响;《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对宋代 “会通”思想的影响;唐初设馆修史对宋初统治 者重视史事的影响,等等。
其五,南宋初年史炤撰《通鉴释文》,是当时流 传最广的音注。而所有注解《资治通鉴》者,以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为最重要,对 于《通鉴》的名物、制度、地理,以及史实异同, 都加以详细注释,并补充《通鉴》的不足。 改编《资治通鉴》:其一,朱熹及其学生赵师渊 共同完成《资治通鉴纲目》,成为纲目体史书的 滥觞,但它本质上仍是编年体。其二,袁枢写成 《通鉴纪事本末》,属于纪事本末体,已非编年 体。
《四库提要》:“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 详具,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 实前古所未见。” 章学诚:“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梁启 超:“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旧史界进化 之极轨。”
由于纪事本末体以善于叙事见长,故在《通鉴纪 事本末》问世后,仿效之作接连涌现,逐渐形成 了一个庞大的纪事本末体史书系列: 著名的有明代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和《元 史纪事本末》,明代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 清代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清李有棠的 《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清谷应 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以及近人黄鸿寿的《清 史纪事本末》等等。
元史张德辉传阅读答案元史吴澄传答案
元史张德辉传阅读答案元史吴澄传答案元史张德辉传阅读答案元史张德辉传阅读答案《元史张德辉传》阅读材料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
少力学,数举于乡。
试掾史台,会盗杀卜者,有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搒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盗。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 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
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
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
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
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
” 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
”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
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
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 岁戊申春,释奠,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
” 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
耆耋不远数百里来见,戴之若神明。
西川帅纽邻重取兵千余人,吏畏其威,莫敢申理,隶凤翔屯田者八百余人,屯罢,兵不归籍。
会签防戍兵,河中浮梁故有守卒,不以充数。
悉条奏之,帝可其请。
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
八十卒。
(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 《元史张德辉传》阅读题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搒掠诬服,狱具掠:拷打B.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 任:承担C.畀付后人,传之无穷畀:赐予、给予D.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赡:供养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B.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C.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D.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德辉虑事周全,仔细认真。
宋史研究概况
宋史研究概况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自元末至正五年(1345)修成《宋史》以后,历代学者以其粗疏错漏、繁冗芜杂,纷纷重修《宋史》。
元末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就曾想重修。
明正统(1436—1449)末年,其曾孙南京侍读学士周叙奏请许自撰《宋史》,进行了数年,书未成而病死。
正德年间(1506—1521),王洙撰成《宋史质》100 卷。
明朝廷也准备重修《宋史》,以礼部尚书严嵩主持,后亦无成。
柯维骐历时20 年,修成《宋史新编》200 卷。
万历年间(1573—1620)王惟俭修《宋史记》250 卷,明末钱士升成《南宋书》60 卷等,其中以柯维骐《宋史新编》最著名。
此外,王思义、王昂、汤显祖、刘同升、归有光、邵经邦等人,都曾重修《宋史》,亦多未成书。
明修《宋史》,无不是合宋、辽、金三史为一,以宋为正统;又都只是删节元修《宋史》成书,并无事增文省之可言,即使有少数订误,也无多大学术价值。
清初潘昭度得到明末汤显祖《宋史》旧本,拟加扩修,亦未成书。
乾隆二十年(1755)陈黄中成《宋史稿》219 卷,仍是未定稿。
乾隆末年,邵晋涵发愤重修《宋史》,钱大昕、章学诚曾参与制定体例,邵准备先撰南宋史取名《南都事略》,然后再修《宋史》,章学诚也想重修《宋史》,均未成书。
仅有蒋伯超《南宋书》(不分卷)成书,传记只73 人,至清末,学者终于放弃重修《宋史》之举,陆心源撰成《宋史翼》以补《宋史》之缺①。
朝鲜李氏王朝正祖李祘主持重修《宋史》,将宋、辽、金三史合一,以宋为正统,历时20 余年,1791 年成《宋史筌》148 卷。
由外国学者重修《宋史》,这在古代学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明清两代不少学者编撰《资治通鉴》的续编,明初陈■首先修撰《通鉴续编》24 卷,体例实同《通鉴纲目》;成化年间(1465—1487),又有商略等《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27 卷,其后薛应旂以该书为蓝本,稍加附益撰成《宋元资治通鉴》157 卷;另有王宗沐的《宋元资治通鉴》64 卷,但都很疏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听课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听课笔记宋代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王禹 ,世称王黄州,《三黜赋》“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首倡“革弊复古”,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
敢于触及时弊,关心民间疾苦,诗风质朴,清新淡雅,有《小畜集》。
○记游七律。
对异乡独特景物的莫名惆怅以及由这种惆怅引发的思乡之情。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意境:山峰本不能语而“无语”,把自然拟人化,山峰有形有思,有了生命,无语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从这独特意象中瞧到诗人独立寒秋,悄立斜阳的孤独形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 ,写《端拱箴》遭贬。
○用竹楼的特色来强调谪居的乐趣,用饮酒烹茶、送夕阳、迎素月的楼内生活来表白自己不“干谒求取”的清白之志,用竹瓦易朽但不及人事变迁之速来抒发自己“四年而遭三贬”的愤懑不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作者“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的坚贞气节。
○作者善于捕捉视听形象,描写诗意环境,并以此衬托、塑一个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作者写楼的位置就是清幽而旷远,这就是远景,就是从视觉上写。
写楼的特点就是清韵泠然,这就是近景,就是从听觉上写的。
天仙子○张先,字子野,世称“张三影”,有《安陆词》传世。
○其词多写花香月色,离愁别绪。
语言工巧,韵味隽永,追求一种朦胧美。
○愁的意蕴:写词时作者官位低微而又年逾半百,此愁就是沧桑之人那种埋藏于心底的深沉的、执着的愁,就是诸多封建文人在那种时代中不能有所作为的苦闷心情的写照。
○云破月来花弄影:永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榴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字希文,因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被贬。
有《范文正公集》。
○边塞词,通过秋日塞上的感怀抒写,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思念家乡的感情以及对久戍不归的征夫们的同情。
《元史演义》第二十七回得良将北方靖寇信贪臣南服丧师
《元史演义》第二十七回得良将北方靖寇信贪臣南服丧师却说海都被伯颜战退,两年不敢入寇。
嗣闻世祖已殂,伯颜随殁,复乘隙进兵,即将八邻据去。
八邻亦称巴林,在今阿尔泰山西北,势颇险要。
钦察都指挥使床兀儿,一作绰和尔。
系土土哈三子,曾以从征有功,封昭勇大将军,出镇钦察。
既闻海都袭据八邻,遂一面驰驿奏闻,一面率北征军越过金山,即阿尔泰山。
攻八邻地。
八邻南有答鲁忽河,两岸宽广。
海都将帖良台阻水扎营,伐木立栅,把守得非常严密。
俟床兀儿师驰至,命将士下马跪坐,持着弓矢,一排儿的待着。
床兀儿本欲渡河,看他这般严备,不敢轻渡,但矢不能及,马不能前,如何可以进攻!他竟想出一法:命麾下吹起铜角,清音激越,又令举军大呼,声震林野。
这也是疑兵计。
帖良台部下,大吃一惊,不知所措,相率起身上马。
床兀儿趁他慌乱,立即麾军齐渡,涌水拍岸,木栅为之浮起。
守军失恃,吓得脚忙手乱,所持弓矢,不是呆着,就是乱放,经床兀儿奋师驰击,已没有招架能力。
帖良台拨马先逃,余众四散奔逸。
床兀儿追奔五十里,不及乃还,把他人马庐帐,一律搬回。
行至雷次河,遥见山上有大旗招展,料是海都遣来的援军,当下挑选精锐,作为前锋,由自己带着,径自渡河,奔山上冈。
那山上的敌将,名叫孛伯,刚思下山对仗,不防床兀儿已经上山,执着令旗,舞着短刀,纵辔跃马而来。
孛伯亦仗胆上前,与他接战,两马方交,床兀儿部下,已大呼杀入。
那时不及争锋,急忙领兵拦截,无如顾彼失此,阻不胜阻,未到一时,已是旗靡辙乱,无可约束。
大众沿山奔窜,马多颠踬,被床兀儿痛杀一阵,十死八九。
只无从追寻孛伯,想是乘间脱逃,穷寇勿追,收军回营,复遣使奏捷。
成宗闻报,免不得有一番奖赏。
是时诸王也不干,系太宗庶孙,也叛应海都。
驸马阔里吉思,袭父高唐王孛要合封爵,叠尚公主。
至是自请往讨,成宗不许。
三请乃允行,命大臣出都饯别。
阔里吉思酹酒誓道:“若不平定西北,誓不南还!”又是死谶。
遂慷慨北行。
至伯牙思地方,突遇敌军前来,差不多有数万人,即欲上前争杀。
《元史演义》第四十六回得新怀旧人面重逢纳后为妃天伦志异
《元史演义》第四十六回得新怀旧人面重逢纳后为妃天伦志异却说皇次子古纳答剌,由燕帖木儿护送出宫,当至阿鲁浑撤里故第,安居调养。
随来的宫女,约数十人,复从太平王邸中,派拨妇女多名,小心侍奉,还有太平王继母察吉儿公主,及所尚诸公主等,也晨夕过从,问暖视寒,果然冤魂不到,皇子渐瘳。
燕帖木儿奏达宫中,帝后很是心喜,立赐燕帖木儿及公主察吉儿各金百两,银五百两,钞二千锭。
就是燕帖木儿弟撒敦,也得蒙厚赉。
又赐医巫乳媪宦官卫士六百人,金三百五十两,银三千四百两,钞三千四百锭。
各人照例谢赏,正是天恩普及,舆隶同欢。
文宗又命在兴圣宫西南,筑造一座大厦,作为燕帖木儿的外第,并在虹桥南畔,建太平王生祠,树碑勒石,颂德表功。
又宣召燕帖木儿子塔剌海,入宫觐见,赐他金银无算,命为帝后养子。
一面令皇次子古纳答剌,改名燕帖古思,与燕帖木儿上二字相同,表明义父义子的关系。
父子应避嫌名,元朝定例,偏以同名为亲属,也是一奇。
燕帖木儿入朝辞谢,文宗执手唏嘘道:“卿有大功于朕,朕恨赏不副功;只有视卿如骨肉一般,卿子可为朕子,朕子亦可为卿子,彼此应略迹言情,毋得拘泥。
”自己的亲兄,恰可毒死,偏引外人为骨肉,诚不知是何肺肝!燕帖木儿顿首道:“臣子已蒙皇恩,不敢再辞,若皇嗣乃天演嫡派,臣何人斯,敢认作义儿?务请陛下收回成命!”文宗道:“名已改定,毋庸再议!朕有易子而子的意思,愿否由卿自择,”燕帖木儿拜谢而出。
过了数日,太平王妃忽然病逝。
文宗亲自往吊,并厚赠赙仪。
丧葬才毕,复诏遣宗女数人,下嫁燕帖木儿,解他余痛。
又因宫中有一高丽女子,名叫不颜帖你,敏慧过人,素得帝宠,至此也割爱相赠。
何不将皇后亦给了他?燕帖木儿辞不胜辞,索性制就连床大被,令所赐美女相夹而睡,凭着天生神力,一夕御女数人,巫峡作云,高唐梦雨,说不尽的温柔滋味,把所有鼓盆余戚,早已撇过一边。
但正室仍是虚位,未尝许他人承袭,大众莫名其妙,其实燕帖木儿恰有一段隐情,看官试猜一猜,待小子叙述下去。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金与南宋的对峙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金与南宋的对峙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女真族的崛起1.女真统一:女真族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3.发展壮大: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知识点2 金灭辽及北宋4.金灭辽( 1 )背景: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
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 2 )概况: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
而金军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
1125 年,辽被金灭亡。
5.金灭北宋( 1 )背景: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 2 )概况: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知识点3 南宋的偏安6.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岳飞抗金( 1 )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 2 )概况: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 3 )结果: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8.宋金议和( 1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 2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女真族的崛起1.女真族在金太祖时期势力迅速壮大的原因不包括( D )A.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B.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C.仿照中原王朝制度,管理政权D.金灭西夏后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知识点2 金灭辽及北宋2.“金全力追击辽天祚帝,在应州( 今山西应县 )将其俘获……辽亡。
《元史列传第九十六》阅读题解析及原文翻译
《元史列传第九十六》阅读题解析及原文翻译《元史列传第九十六》阅读题解析及原文翻译张起岩,字梦臣。
其先章丘人。
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
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
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
”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
丞相倒剌沙①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
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
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
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
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
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
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
”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
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
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
转燕南廉访使。
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
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堤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②为台臣所纠,去位。
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
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③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
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
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
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
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减)注①倒剌沙,人名。
②别里怯不花,人名。
③剀,切实。
辽、金、元史书少数民族语例释
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Vol.30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8────────── 收稿日期:2007-12-04作者简介:王学奇(1920-),男,北京密云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 1 -✧语言学研究✧辽、金、元史书少数民族语例释王学奇(河北师范大学 中文系,河北 石家庄 050000)摘 要:通过对《辽史》、《金史》、《元史》等史书中的34个少数民族语词的考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的融合在语言上的体现。
关键词:《辽史》;《金史》;《元史》;少数民族语;译音中图分类号:H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3-0001-07Exemplificatoin for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Languages in theHistorical Records of Liao, Jin, Yuan DynastyWANG Xue-qi(Chinese Department,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HeBei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e languages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Liao History, Jin History, Yuan History , this thesis probes the reflection of the multi-ethnic fusion in their languages.Key words: Liao History, Jin History; Yuan History; Languages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ranscription by non-lettered characters我在研治历代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过程中,一直和历代史籍相终始。
金元史十二讲
--------------------------------------第一讲 黑水狂飙:金朝的一、生女真的兴起二、金朝的建立三、灭辽战争四、南下灭北宋第二讲 从熙宗改革到大定明昌之治一、熙宗改革二、天眷官制三、海陵夺位及南迁燕京四、南下攻宋与东京政变五、大定明昌之治第三讲 金朝的衰亡一、卫绍王的统治与宣宗南迁二、三面受敌的兵败危局三、红袄军起义四、金朝的灭亡第四讲 金朝的文人与文化一、金代著名文人二、西厢记诸宫调三、儒学与佛教、道教四、金代的医学五、女真人的社会习俗第五讲 蒙古的兴起和“大蒙一、蒙古的兴起二、12世纪的蒙古诸部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四、大蒙古国的建立第六讲 蒙古的西征和南伐一、蒙古西征二、蒙古南伐第七讲 忽必烈与“汉法”的推行一、忽必烈的潜邸旧臣二、忽必烈治理汉地三、元朝的建立四、“汉法”的推行第八讲 安西王忙哥剌死因之谜一、忙哥剌的不臣之心二、忙哥剌对宗教势力的利用三、安西王相赵炳之死四、忙哥剌争夺汗位被杀第九讲 备受争议的色目人理财一、奥都剌合蛮“扑买”中原课税与祃祃推行钞法二、赛典赤·赡思丁理财川陕、云南三、阿合马与世祖朝财政四、赛梁秉政期间伯颜理财五、元代回回人与“斡脱”钱第十讲 元朝是如何管理西藏的---------------一、凉州会谈二、八思巴与帝师制度三、元朝政府的治藏方略四、宣政院对藏区的管理五、元朝治理西藏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第十一讲 元朝对黄河的开发和治理一、都实探寻黄河源二、元代严重的河患三、贾鲁治河四、开发黄河水运第十二讲 金元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一、女真人的“中国”观与蒙古人的“天下”观二、蒙古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的根本原因三、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的意义四、色目人入籍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新成员五、元代少数民族的新格局六、“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兴起与扩张金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与辽、西夏、北宋、南宋先后鼎立。
从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哈尔滨南阿什河)建国,至1234年被蒙古所灭,金朝共历10帝,120年。
《文言文听讲笔记》PPT课件
第 五 段
劝谏后主
以史为鉴
正
反
前汉 → 兴隆
例史
对 比
后汉→ 倾颓
不应重蹈后汉覆辙
精选ppt
14
第三四五段关系
宫中
亲 ( 荐 之事
贤亲 臣贤
贤 臣
营中 之事
郭攸 之等
向宠
,远 远佞 引 小) 教 人训
亲贤臣, 远小人
亲小人, 远贤臣
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正反 历史教训
汉室之隆,精选可ppt计日而待
返15回
第六七段逐句归纳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
——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 ——由是感激
第八段分析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明确: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 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 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 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 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精激选p之pt 情效忠之愿;
17
最后,强调三方责任,请求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请写出五个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花开的声音——《辽、宋、西夏、金的并立》课堂教学随感
花开的声音——《辽、宋、西夏、金的并立》课堂教学随感我校实施多年的“导学图”模式呼唤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要“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即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七主题第六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时,根据历史教学大纲和所教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作的《导学图》载体包括:1.课前自我预习,梳理知识;2.图像导入,创设情境;3.小组交流,合作互助;4.小组比赛,竞争激趣;5.看图说话,以图说史;6.合作探究,以史鉴今;7.人物品评,情感升华;8.自我检测,增强自信;9.拓展延伸,品史奠基。
在“图像导入,创设情境”中以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剧中的主角图片设问:在这两部作品中出现了哪几个政权?刀光剑影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自然就激发起同学们求知的兴趣。
“小组比赛,竞争激趣”请各小组在小黑板把投影上的表格完善,学生合作展示评比更正。
同学们在争先恐后展示本小组实力时,也通过品评表格把本课的基础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而“合作探究,以史鉴今” 探究活动更使合作互动达到了高潮:展示投影:宋的求和之路。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说说?生抢答:北宋与辽、西夏发生战争后都签订了盟约,南宋与金战后也签订了盟约。
(掌声鼓励)师:宋的求和之路同学们概括得非常明确,下面我们通过图片加深印象,老师呆会儿可又有问题啦。
(引导同学们看图理解)北宋建立后,宋与辽、西夏先后为争夺土地、权利而发生过战争,但又于1005年签订了澶渊之盟,1044年签订了宋夏和议。
金的掳掠,激起了南宋人民的反抗,其中岳飞抗金取得了郾城大捷,但腐朽软弱的南宋政府杀害了岳飞并与金于1141年签订了宋金和议。
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不管宋与辽是兄弟之邦、西夏向北宋称臣,还是南宋向金称臣,都是宋政府拿出大量的岁币,那么宋的求和之路给你们什么启示呢?请小组讨论,然后用一句话把你们小组的启示写在小黑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辽金元史讲稿》的听课笔记还未寻见
作者:柴念东
来源:《博览群书》2016年第12期
《宋辽金元史讲稿》是柴德赓(1908—1970)先生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系任教时的讲义手稿。
1946年至1952年,柴先生在辅仁大学任课时的讲稿有两种:《清代学术思想史》和《宋辽金元史》。
前者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邱居里两位先生整理出版,后者即为此册。
柴德赓先生于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在陈援庵先生的指导下,立志以宋史为研究方向,他在青年时代用力最勤的就是《宋史》。
虽然当时家境贫寒,又要鞠养儿女,但他还是节衣缩食,买下了老同文本《宋史》一百册,用以攻读。
柴德赓先生在陈援老的教诲下,加之自身的勤勉,在史学上有很大进益。
家中藏书也逐渐宏富,“茆屋三四间,充栋贮经史”,仅《宋史》就有两部。
从目前整理遗稿的情况来看,他最初买下的《宋史》一直带在身边,尽管抗战期间全家流离中原、辗转西南,越秦岭、穿蜀道、渡川江、入白沙,性命堪虞,但《宋史》未尝须臾离也。
1970年柴德赓先生于苏州尹山湖农场不幸去世,在处理遗书时,夫人陈璧子先生考虑到子女中并无攻读史学者,遂将生前遗留书籍先后捐赠,计五千余帙,唯独一套点校过、附带有大量批注的《宋史》交与了次子柴邦衡留作纪念。
柴德赓先生与宋史的因缘之深也若此。
然而,他的宋代专门史研究成果并不多,仅1941年有一篇《宋宦官参预军事考》发表于《辅仁学志》。
1949年后,由于工作和历次运动的关系,他的主要研究精力偏向清代学术史及苏州地方史,直到协助陈援老点校《新五代史》才又重新做宋代专门史研究。
在整理遗稿时,我们发现他有许多宋史研究的计划,但都因世事变迁而未付诸实行。
他在“文革”中的一份自我检查的笔记中,曾列举自己学术研究的排序,宋史居首,清代学术思想史次之。
可见,他一生最钟爱的还是宋史研究。
时也命也,真可谓壮志未酬。
他的宋史教学成果则体现在此册《宋辽金元史讲稿》中,该讲义成稿时间为1946年,时值抗战胜利,百废方兴,学界气象一新。
讲稿侧重点是两宋的军事史,从这个角度认识宋代兴亡及后续朝代更迭,这或许是他有鉴于抗战之艰辛而为之。
此册讲稿为手稿,提纲挈领,个别内容的顺序及编排衔接不上。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后学者研读柴先生讲稿的精髓。
柴德赓先生讲课时必定加入大量史实、掌故,使内容丰富起来。
《清代学术史讲义》就是一个例子,讲稿配上李瑚先生的笔记,生动活泼,而《宋辽金元史讲稿》的听课笔记迄今未寻见,实为憾事。
柴德赓先生在书法上也有成就,特别是行草小楷有米元章的骨架兼董玄宰的流畅,到抗战胜利后书已成格,潇洒自如,颇得陈援老的赞誉,这更激励他临池不辍。
此册讲稿正是他书法大进后的成果,展读此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此书之付梓,一为缅怀前修,一为启迪后来。
谨对商务印书馆致以诚挚的谢忱!
(作者系柴德赓先生之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