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9f9689d1f34693daef3e91.png)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 体快。
第 1 页 共 13 页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
1 2
S总
1 2
v t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 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 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体积 V 就可据公式: m 求出物质密度。 V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 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 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 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 摩擦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 力(自行车的刹车)。
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 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 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 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 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 多彩的光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
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108米/秒,而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3×108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68767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5.png)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是由于振动的波形不同所造成的。
2.噪音:指无规律的、不和谐的声音,对人体有害。
3.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反射。
当反射的时间大于0.1秒时,我们就能听到回声。
4.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外界振动的作用时,如果它的振动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就会发生共鸣现象。
5.声音的干扰:当两个声源发出的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扰现象,分为同相干涉和异相干涉两种。
6.声音的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弯曲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衍射。
7.声音的吸收:声波遇到物体时,会被吸收,吸收的程度与物体的材质、厚度和声波的频率有关系。
2.人们用分贝来衡量声音的强度,30到40分贝是较理想的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噪声应该控制在90分贝以下。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该控制在50分贝以下。
3.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二章光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近似为3×108米/秒。
3.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包括影子、日食和小孔成像。
2-1 光的反射1.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需要注意的是,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有两种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此外,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6.平面镜的应用包括成像和改变光路。
2-2 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沪科版物理知识点初三
![沪科版物理知识点初三](https://img.taocdn.com/s3/m/a9f3355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c.png)
沪科版物理知识点初三沪科版物理知识点初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方向向下。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运动。
-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3. 力和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
- 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与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5. 功和机械能:- 功: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工作,是力与位移的乘积。
-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 简单机械:- 杠杆: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来改变力的大小或方向的简单机械。
- 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或省力的装置。
- 斜面:通过增加距离来减少提升物体所需的力。
7.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8.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
- 电压:推动电荷流动的力。
- 电阻: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d9a011dd88d0d233d46abd.png)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μm=103nm。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624a2c689eb172ded63b715.png)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一、声学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包括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声速、回声、人耳听声的过程、立体声、双耳效应。
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4. 声的利用:包括超声和次声、声与信息、声与能量、声与音乐、声与建筑二、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2. 光的反射——反射规律和两种反射类型3.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4. 光的折射——折射规律5. 光的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6. 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以及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原理7. 光的色散8. 不可见光9. 光的反射与折射作图三、热学1. 温度与温度计2. 物态变化——六种类型3. 物态变化——晶体与非晶体4. 分子动理论5. 内能: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6. 比热容7. 热量计算8. 热机:蒸气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热机效率、燃烧值四、力学1.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2. 机械运动——参照物3. 机械运动——速度4. 质量与密度:质量与密度的测量、密度特点与应用5. 认识力——力和力的测量: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6. 认识力——重力7. 认识力——摩擦力8. 认识力——力的图示和示意图9. 力的合成10. 力的平衡:多个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1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12. 力与运动——惯性13. 压力与压强:压力和压强概念、压强计算、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14. 液体压强:P=ρgh15. 大气压强: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的变化、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16.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7. 帕斯卡原理(或叫伯努力原理)18. 浮力:浮力概念、物体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19. 简单机械——杠杆与杠杆的平衡条件20. 简单机械——滑轮、滑轮组21. 简单机械——杠杆与滑轮作图22. 简单机械——斜面23.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4. 功的原理25. 功率26. 机械效率27. 机械能:决定动能与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五、电学1. 电荷:电荷间的作用、验电器、原子的结构、元电荷2. 摩擦起电3. 电路——串并联电路联接4. 电路——断路和短路5. 电流:电流的概念、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6. 电压:电压的概念、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7. 电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导体和绝缘体8.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9. 欧姆定律——计算10. 欧姆定律——两表一器的变化11. 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12. 电功13. 电热:焦耳定律14. 电功率15. 生活用电——家庭电路的连接16. 生活用电——触电和保护六、磁学1. 磁现象: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场3. 电生磁:奥斯特实验、安培定则、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4. 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七、信息、材料与能源1. 信息科学:信息的记录、电报与电话、电磁波的产生、波的特征、模拟信号与数安信号、光纤、现代通信、互联网2. 材料科学:材料的种类与性质、半导体材料、新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沪科版初中物理公式总复习提纲速度:v=s/t密度:ρ=m/v重力:G=mg压强:p=F/s(液体压强公式不直接考)浮力:F浮=G排=ρ液gV排漂浮悬浮时:F浮=G物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功:W=FS功率:P=W/t=Fv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Gh/Fs=G/Fn(n为滑轮组的股数)热量:Q=cm△t热值:Q=mq欧姆定律:I=U/R焦耳定律:Q=(I^2)Rt=[(U^2)/R]t=UIt=Pt(后三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电功:W=UIt=Pt=(I^2)Rt=[(U^2)/R]t(后2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电功率:P=UI=W/t=(I^2)R=(U^2力学:1.速度:V=S/t2.重力:G=mg3.密度:p=m/V4.压强:P=F/S5.机械功:W=F*S=Pt6.功率:P=W/t=FV7.机械率=W1/W2*100%电学:1.欧姆定律:I=U/R2.电功:W=UIt=(U^2)/t=I^2Rt=Pt3.电功率:P=W/t=UI二:串联电路:I=I1=I2U=U1+U2R=R1+R2并联电路:I=I1+I2U=U1=U21/R=1/R1+1/R2物理量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m 千克kg温度t 摄氏度℃m=pv速度v 米/秒m/s v=s/t密度ρ 千克/米³ kg/m³ ρ=m/v力(重力) F 牛顿(牛)N G=mg压强P帕斯卡(帕)Pa P=F/S功W 焦耳(焦)J W=Fs功率P瓦特(瓦)w P=W/t电流I 安培(安)A I=U/R电压U 伏特(伏)V U=IR电阻R 欧姆(欧)Ω R=U/I电功W 焦耳(焦)J W=UIt电功率P瓦特(瓦)w P=W/t=UI热量Q 焦耳(焦)J Q=cm(t-t0)比热 c 焦/(千克·摄氏度)J/(kg·℃))/R。
2020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2020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e4a775763231126edb11a2.png)
2020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020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2020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6a7bdd4b52acfc788ebc931.png)
2020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热量热量内能和热机内能和热机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例例2.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4.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5.了解常见晶体的熔点和液体的沸点。
晶体熔化需要的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达到熔点,二是必须要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也需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达到沸点,二是必须继续吸热。
4.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和区别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发生地点不同只在液体表面进行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温度条件不同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能进行剧烈程度平和的汽化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温度变化温度降低温度保持不变吸热对象可从外界或自身吸热必须从外界吸热影响因素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气压的高低5.举例物态变化白汽,露珠,雾,“人造雨”,飞机上的尾气等是液化。
白炽灯变黑是先升华后凝华。
冰箱制冷是工作物质先蒸发后液化。
舞台上的淡淡薄雾是干冰升华吸热降温,周围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消失是升华现象,冬季晾在外面的衣服也能变干是升华现象。
用酒精为高温病人降温是酒精蒸发吸热。
冰花,雾凇,碘升华实验中烧瓶周围的颗粒,霜等是凝华现象人工降雨中的物态变化是干冰升华升华吸热,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熔化熔化化成雨例厨房自制尾气中的问题电冰箱中的问题黑霜问题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图液体沸腾中的气泡问题地窖中的冬季储菜问题6.了解水资源危机和节约用水7.热量,内能,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3ee27d01f69e3143329440.png)
九年级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一、内能1、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word版本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word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0ab8abc367ec102de3bd89de.png)
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1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J)15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不力势能:动能.性势能。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没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若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⑴ 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⑶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体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4、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
5、物质世界从小到大的尺度:电子一原子核一原子一分子一生物体一地球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宇宙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1.. 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二种状态。
开华£嗽热)__________南太避空/屋幽吟片本吸& \同/自ME化津拗凝化CttM)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要吸热。
3.凝固:物质从液态艾成固态的过程。
要放热.4.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f 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6.熔化和凝固曲线图:T M T /点|凝玉)1 J T t t(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w晶体熔化曲线图)。
(完整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完整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a6a363f8c75fbfc67db24d.png)
九年级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一、内能1、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ba8cec84868762cbaed52d.png)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第一节.熔点与沸点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水的熔点是0℃3.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灯丝变细、干冰升华(舞台烟雾效果、人工降雨)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③现象:露、冰棍冒白气、雾等都是液化现象。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凝华是放热过程。
凝华:现象:雾凇、霜、冰花、用久的灯泡发黑:先升华后凝华。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温度与内能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液体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3b1c4c7c1cfad6185fa78b.png)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1、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1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1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J)15、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没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若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
5、物质世界从小到大的尺度: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4、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5、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7、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8、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9、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0、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完整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沪科版
![(完整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d427ea168884868662d665.png)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二、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秒(S);其它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ms=10-3s 1μs=10-6s 1ns=10-9s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的最快,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二、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长空气柱产生的音调低。
2、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人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4、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也叫音品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三、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频率高于20000Hz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叫做次声波,它们是人听不见的声音。
2、减弱噪声主要是从消声、吸声、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初中物理沪科版考点总结
![初中物理沪科版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b11d154afe04a1b171def2.png)
初中物理沪科版考点总结初中物理沪科版考点总结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与路程不成正比,时间不成反比。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阻力,电磁吸引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
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
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不能说受到惯性,只能说具有惯性。
10、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11、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外电路有电源。
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拉力多大摩擦力多大。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7、求作最小动力,力臂应该。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42154f700abb68a982fbf6.png)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 ;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3) 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初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三节 快与慢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③换算关系:m 101km 3 ,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2、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5、测量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3)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第三节快与慢(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
它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t=速度=时间sv/路程/(3)单位:①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
②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
③单位换算:④速度公式变形:vts=或s/vt=第四节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1、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3)平均速度:①平均速度是表示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②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s/tv=③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必须一一对应。
第三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乐音与噪音第三节超声与次声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物体振动不一定发声)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物体振动才能发声。
但不是所有振动都能使人耳有声音的感觉,有些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我们都无法听到所发的声音。
2、常见物体的发声原理:人发声——利用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空气柱振动蜜蜂、蚊子——利用翅膀的振动琴、二胡等——利用琴弦振动发声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振动发声3、声音的传播条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我们将会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若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则闹钟的声音又会逐渐增大。
以上现象说明了闹钟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事实表明,声音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如空气)才能传播出去(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不仅仅空气能传播声音,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①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②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
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5、人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第二节乐音与噪音1、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①分贝(dB):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
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②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5)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6)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③在人耳处减弱: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1)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2)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
(3)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2、超声: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也叫超声(人听不见)。
3、次声: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也叫次声(人可以听见)。
4、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彩超)(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一节光的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光的折射第四节光的色散第五节 凸透镜成像第六节 眼睛与视图矫正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第一节 光的传播1、光源的特点: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个条件)3、光的传播速度: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s m c /100.38⨯=,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的2/3。
4、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800,000,000,000m )。
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6、应用及现象:(1)激光准直。
(例子: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2)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3)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4)小孔成像: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第二节 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1)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
法线: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用符号i表示。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表示。
(3)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光线定会沿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去。
(4)反射类型:①漫反射:反射面凸凹不平,使得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②镜面反射:反射面很光滑,使得入射的平行光线反射后光线仍然平行。
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a. 相同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现象,每一条光线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不同点:是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表面光滑的平面,平行光束反射后仍为平行光束;而漫反射的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平行光束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
④实例:a. 光的反射现象例子: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凸面镜、凹面镜、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b. 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路,例如用平面镜反射日光照亮地道;利用漫反射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例如用粗糙的白布做幕布放映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