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新课标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7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7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7 语文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致,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修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一定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掌握语文教育的特色。

应当尊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侧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育这类能力的主要门路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故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好。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踊跃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步精神。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踊跃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逐渐养成脚踏实地,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拥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拥有平常口语社交的基本能力,在各样社交活动中,学会聆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收集和办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 1~2 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主动识字的梦想。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构造。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词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3.学习默读,做到不作声,不指读。

5.联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质认识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累积词语。

6.关怀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社交2.能仔细听他人发言,努力认识发言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好地叙述小故事,能简要叙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他人谈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踊跃参加议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布的建议。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 3~4 年级)(一)识字与写字4.能使用硬笔娴熟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正直、整齐。

完整版)2017语文新课标

完整版)2017语文新课标

完整版)2017语文新课标教育部于1月16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情况。

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XXX介绍了该标准的修订情况。

教育部组织了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并于2017年底印发,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相较于2003年版有哪些主要变化?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增加了哪些新内容?下面为你总结了五大变化和两大热点。

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研究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了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即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研究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开设2个学期,6学分;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研究,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二)四、课程内容(一)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学习目标与内容(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

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

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中阶段学校普遍实施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规范和指导。

这一标准于2017年发布,旨在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普通高中语文的教育目标和基本要求。

其中,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跨学科素养。

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语感、文化自信和创造力。

在人文素养方面,学生应当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特点,培养对人类共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跨学科素养方面,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习,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提高学科交叉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普通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分层次要求。

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修内容包括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鉴赏以及写作与修辞等六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为核心。

选修内容则以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人兴趣为依据,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应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活动、实践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评价、学科竞赛评价、作品展示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为了使课程标准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

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完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完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语文课程标准2017

语文课程标准2017

语文课程标准2017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和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它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这一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前瞻性和整体性,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它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运用,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这一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

再次,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强调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一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最后,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意义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它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和实践应用,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学科性和学术性,更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能力。

这一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关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指导和依据。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刘卿学语文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刘卿学语文】摘自:中公教师资格网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课标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提要: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化素质教育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一套适用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该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课程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体现时代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科特点,注重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联系。

课程目标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课程内容方面,标准提出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

必修课程包括7个模块,分别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修课程则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

此外,标准还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实施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评价方面,要求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发展状况。

总的来说,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1 月16 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 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 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 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 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提要: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①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増设了选择性必修课程;②新版课标每个部分的课程,均以学习任隽群的形式展开,毎个部分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隽群j③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部分,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一、新版课标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提要1: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2: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3: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4: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推荐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对于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深
远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普通高中发挥其应有的
作用。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是制定科学课程指标,突出发
展思维能力和识记运用能力等重点,践行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产物。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教学体系的建构,
贯彻“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的基本原则。

它把学习者的能力和能力发展置于视
野中心,强调培育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有效发挥自身的潜
能、运用多种语言资源进行认知,以形成整体素养。

在教学内容上,这一课程标准注重内容的时代性、社会性和环境性,以扩大学
生知识面、锻炼重要素养为重点,力争使学生在多元媒介环境中提高文字运用能力,
提高阅读技能,培养语文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此外,该标准还加大对潜能发展的重视,把学习者的道德与学术立场作为语文
课程的核心,从精神层面和智力层面,教育学生懂得做一个有礼貌、有责任感的公
民。

总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细致谨慎的精神,构筑完
善的课程架构,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之精英,更加确立中国
核心文化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适应地位。

因此,此课程标准令人推崇,引起了各界
的广泛关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一版语文课程标准,旨在指导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视。

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才能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只有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自立、自主。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课程标准的出台将对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一课程标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2017年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7年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7年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7年,全国推进小学和初中语文教育改革,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为宗旨,致力于构建新型的语文学习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导,以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表达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阅读为核心,以写作为重点”的重要性,充分表达了新型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此外,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假设分析,主动思考,强化总结概括,增强文字逻辑结构的理解力。

此外,新课程标准采取“强化语言知识,强化写作能力”的策略,重视对文字内容的表述、推理、分析和评价,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技能。

新课程标准充分认识到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的价值,多元化的阅读课程,强调以古人的思想方法为基础,但要求学生克服传统的思维定势,在革新思维的同时,融入现代的思想观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综合实践教学”的要求,要求学生加强实践探究,使用各种多媒体软件,探究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习,用不一样的方式探索世界,在探索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因此,2017年全国推进小学和初中语文教育改革,实施新的语
文课程标准,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维的学习机会,也鼓励教师的积极发挥,从而丰富语文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教学,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素养的中国人才,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2017年发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情感态度。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首先,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和交际活动。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情操。

再次,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语言表达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情感。

最后,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艺术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情感态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规定着教育目标和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培养德育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宣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为了全面把握语文新版课标的设计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与内容等,笔者试聚焦高中语文新课标,从不同角度对新课标予以解读。

一、明确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强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提出了加强实践性的理念;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二、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版课标在旧版课标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新版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

语文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从学科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因为所有的学习只有真正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才有效。

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念,创造性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及答案

新课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及答案

新课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

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构建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构建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

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在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提出了哪些新概念?
增加了哪些新内容?一起来看为你总结的五大变化和两大热点!
1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那么何为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
语言构建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2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
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
语言积累与构建
语言表达与交流
语言梳理与整合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发展逻辑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鉴赏文学作品
美的表达与创造
传承中华文化
理解多样文化
3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即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个学期,6学分;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比重按学分计,安排如下。

4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文积累、梳理与探究
文学阅读与写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跨文化专题研讨
学术专著专题研讨
5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其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

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

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另外,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新课标中的高频词和新热点。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一是内容更全。

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

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

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

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热点二:革命传统教育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

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

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