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历史

合集下载

咏春拳的发展史?

咏春拳的发展史?

咏春拳的发展史?咏春流源宗谱五枚->严咏春->梁博俦->梁兰桂->黄华宝(开始有文字记载)->梁二娣->梁赞->陈华顺->叶问->香港传人梁挺,及佛山传人等咏春拳发展简史:清代初期,由于满族统治者对佛教的尊重,使得各地*** 对寺庙管理十分松懈,福建南少林便在这种气氛之下成了反清基地,各地的反清者都向这里聚集,多数以少林俗家弟子的名义,搞各类反清聚会。

清*** 对此终于忍无可忍,于康熙年间围剿南少林,少林僧众死伤惨重,高僧中只逃出五人。

有至善、五枚、白眉(电视剧中把白眉写成个老道,还是反派,同方世玉作对)等,这便是有名的少林五老,其中至善逃到红船(又一反清组织)上,隐姓埋名作了伙夫,而五枚来到川滇边境的大凉山脚下,隐居修行。

由于五枚是女性,而少林功夫多是长桥大马,很不适用于女性,她便利用隐居的时间,精研出一套更为实用的短桥窄马,爆发力强,出拳迅速果断,专打直线的拳法,这便是咏春拳,有趣的是,五枚并未给这套新的拳法取名字(由此可见,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有些道理)。

清兵围剿少林时,由于少林寺户大人多,俗家弟子倒也逃出一些,其中有一个叫严二的,也来到了大凉山下避难,以做豆腐为生,五枚是出家人,便经常买豆腐于严二。

这严二有个女儿,名严咏春,生得标致,因受当地一个黑势力恶霸逼婚,严二便找五枚帮忙,五枚却并未直接帮忙,而是将严咏春带到山中,教她这套新创的拳法。

三年后,严咏春学成下山,将那当年的恶霸三拳两脚打作一堆,吓得那人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随后咏春便嫁给了福建商人梁博*(左单人旁右边一个“寿”),这梁公子也是学武之人,但无论如何也战不过老婆,便要求学这套拳法,咏春便将拳法传给丈夫。

梁公子本来就有艺在身,这一下更是如虎添翼,与人较量无往不胜,人们惊诧于他的拳法迅猛,便问这是什么拳,因当初五枚并未取名,严咏春也未取名,梁公子情急之下,想起是妻子传授的,就脱口而出“咏春拳”,自此咏春拳名扬天下。

咏春拳的来源历史

咏春拳的来源历史

咏春拳的来源历史泳春拳源流:先祖严咏春氏,原籍为广东,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落有丈夫气,许字福建盐商梁博俦。

未几母殁。

父严二事被诬,几陷于狱,因是远徒川滇边区,居于大凉山下,以卖豆腐为活,此清代康熙年间事也。

其时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风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围捕,攻而不下。

适有新科状元陈文维者,邀宠献议,设法勾通寺僧马宁儿等,四处纵火,里应外合,少林寺被毁,僧徒四散。

由是五枚法师与至善禅师、白眉禅师、冯道德、苗显等五人亦分途出走。

而五枚止于大凉山(又名栖霞山)白鹤观。

每日下如市,因与严二父女贸易,渐且作稔熟。

时先师年已及笄。

有当地土霸涎其姿色,恃势迫婚。

父女二人日有忧色。

为五枚法师洞悉其由。

因怜其遇,许以传技保身,使该土霸俟能除,梁氏婚约后始赋于归。

由是即随五枚返山日悉勤修苦练。

技成,乃约土霸比武,卒将土霸击倒。

自此五枚云游四方,频行殷殷诫以严守宗风,等婚后发扬武术,同佐反清复明大业。

综合过去事迹,知咏春派拳术,实宗于五枚法师也。

先祖师既婚,首传技于夫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传梁兰桂,梁兰桂传黄华宝。

黄华宝为红船中人,与梁二娣为伍。

恰至善禅师混迹红船中为“煲头”,将绝技六点半棍传与梁二娣。

而华宝与二娣以共事红船之故,因得日夕观摩,互相传习,补短截长,混成一体。

从而咏春拳之有六点半棍者,盖有由也。

遂至梁二娣传技于佛山名医梁赞先生,梁赞深得其奥,达于化境。

远近武士慕名来请与较者辄为败,由是声名藉起。

后来梁赞传于陈华顺。

而问与师兄吴小鲁、吴促素、陈汝棉、雷汝济等师事陈华顺迄今已数十年。

是则吾侪之于咏春派拳术一脉相承。

其来有自数典不忘乃祖,饮水应念其源,自宜有以纪念先祖孕育之恩。

抑亦所以维系我同门侪辈也,缓拟发起组织咏春堂联谊会焉。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想同门师友定有同情也。

我武唯扬,胥焉有赖此耶。

(叶问)。

咏春拳源流的介绍?

咏春拳源流的介绍?

咏春拳源流的介绍?咏春拳源流的简介《咏春拳源流》是叶问宗师撰写的。

据《咏春白鹤拳谱》记载,白鹤拳是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年***由福建福宁州***现霞浦县***北门外少林举师方钟的独生女方七娘所创。

方七娘-日在白练***莲***寺内织布时,见一只白鹤飞落在梁间,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衔毛,做伸颈觅食之状,后又缠膀歇息,姿态奇妙。

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鹤闪跳避过;又以纬尺击之,覆被白鹤展翼弹出。

俄而白鹤展翅凌空,冲人霄汉。

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辍,乃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创出别具一格的拳法。

后永春等地学习白鹤拳的人数最多,范闹最广,影响最大,使白鹤拳在理论和练功 ... 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点的技术体系,因为这些人的籍贯都在永春,故将此拳称为"永春白鹤拳"。

咏春拳宗于白鹤拳,而方七娘的白鹤拳经过三代人才传到五枚师太,故严咏春没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间,也与古劳咏春派流传的说法不一致。

据叶问宗师撰写的《咏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师太是福建少林白鹤拳高手。

自从火烧少林寺后,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东西。

至善禅帅逃到广州,遁迹于红船内为"煲头",遂引出一段"以拳换棍"的故事。

咏春拳源流的起源咏春拳为南派之有名拳术,据说咏春拳起源于严咏春。

咏春为福建南田县人,自幼丧母,与父相依为命。

其父为少林俗家弟子,咏春自小随父学艺。

一日,咏春练技不久,忽闻林中有鹤呜,起落扑翅,大奇。

于是暗处观看,见一朱顶白鹤正与一毒蛇相斗。

白鹤以双翅及嘴灵活扑击毒蛇,毒蛇亦摆好阵势迎战。

咏春细看良久,深觉合乎拳理,大悟。

广西人氏梁博俦生平性好武术,某日与好友共醉于酒。

散席后回家途中,见一豆腐店内有灯光射出,且传出练武之声。

梁驻足门隙窥看,见一妙龄女子正开拳练武,双脚微屈、脚尖向内,其椿步甚窄,然拳出有力,拳法紧密,为生平所未见也,大奇。

咏春拳简介介绍

咏春拳简介介绍
咏春拳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咏春拳起源与发展 • 咏春拳基本技术与特点 • 咏春拳实战应用与技巧 • 咏春拳文化内涵与传承 • 咏春拳练习方法与注意事项
01
咏春拳起源与发展
咏春拳起源背景
咏春拳起源于中国南方,特别是广武术 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创立了咏春拳。
调的情况。
注重呼吸配合
呼吸是咏春拳的重要元 素之一,要注意呼吸与 动作的配合,做到气沉
丹田。
循序渐进
在练习过程中,要循序 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持之以恒
练习咏春拳需要持之以 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
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何正确认识和选择咏春拳教练
了解教练的背景和经验
01
在选择咏春拳教练时,要了解教练的背景和经验,选择有丰富
咏春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由一位名叫严咏春的少林俗家弟子所 创。
咏春拳发展历程
咏春拳在清朝末年至 民国时期得到了广泛 的传播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咏 春拳传入香港,逐渐 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 的武术流派。
叶问、梁赞等人也都 非常具有代表性。
咏春拳传播与影响
咏春拳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理念,逐渐受到世界各 地武术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摊手是咏春拳中的一种防守技术,它通过 向外推挡对方的手臂或攻击,使对方失去 平衡或改变其攻击方向。
膀手
耕手
膀手是咏春拳中的一种攻击技术,它通过 迅速改变手臂的方向和力量,攻击对方的 身体或手臂。
耕手是咏春拳中的一种防守和攻击技术, 它通过向下或向侧推挡对方的手臂或攻击 ,使对方失去平衡或改变其攻击方向。
手法技巧
咏春拳的手法灵活多变, 包括粘、黏、推、托、� 、捺、点等,可以针对不 同的对手进行应对。

咏春拳之起源

咏春拳之起源

咏春拳之起源
一、反清复明
1644年5月清兵入关,山海关被破,康熙年间,郑芝龙投降后其子郑成功起兵反清,名将施琅功克台湾。

反清复明义士流落民间继续抗清。

成立天地会又名三点会、哥老会、小刀会等,统称洪门。

二、五枚师太
咏春拳创始人五枚师太,相传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女儿,明灭亡后流落四川,削发为尼,法号“九难”,其女弟子吕四娘刺杀雍正成功,乾隆继位后大力追杀南方反清人士,九难师太避居南少林后山改法号为“五枚”。

三、传于红船
五枚传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传女严咏春和女婿梁傅涛,严咏春选王华宝为后继护法,及后加入的梁二娣,后咏春传人起义失败,躲于粤剧红船中,后王华宝和梁二娣选梁赞为新护法。

四、传于叶问
梁赞参与反清活动避居乡间古劳,后传其子梁壁为护法,传于佛山富家子弟叶问,后抗战期间叶问移居香港,为生计广收门徒,其子叶准、叶正和徒弟李小龙等人,发扬咏春拳于全世界。

以上内容如对您有帮助,请转发给身边的武学爱好者。

写一篇关于第四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的文章

写一篇关于第四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的文章

写一篇关于第四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的文章第四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近日,第四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公布,其中咏春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成功入选。

咏春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咏春拳的起源、特点以及传承之路。

一、起源咏春拳起源于广东,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中叶。

其创始人严咏春是一位女性武术家,她将南少林五祖拳之一的洪拳融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创编出了一套独特的拳术——咏春拳。

二、特点咏春拳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技法和理念。

它注重实战性,强调以柔克刚、以快制胜。

在技法上,咏春拳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讲究发劲、化劲、击打和防守的技巧。

同时,咏春拳还注重内外兼修,强调精神与身体的统一。

三、传承之路咏春拳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波折。

最初,咏春拳主要在广东地区流传,后来逐渐传播到香港、澳门等地。

近年来,随着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咏春拳也逐渐走向世界。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咏春拳的传承机构和组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

四、意义与价值作为第四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咏春拳具有独特的技法和理念,对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咏春拳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的起源、特点和传承之路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让我们一起为咏春拳的传承和发展努力,让这一传统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中国咏春发展历程

中国咏春发展历程

中国咏春发展历程
咏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起源于广东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咏春拳的创始人为叶问,他是清朝末年广东佛山人。

叶问自幼习武,曾师从咏春拳的前辈门人张宗禹学习。

在叶问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战和总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拳法体系,即后来的咏春拳。

咏春拳强调实用性和经济性,讲究快速、直接的攻击方式。

其动作简洁利落,节奏明快,极具攻击性。

咏春拳注重战术性的应用,强调胜于打击和防御技巧。

20世纪初,叶问将咏春拳传授予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
李小龙。

李小龙是一位著名的武打明星,通过其在电影中的表演,咏春拳逐渐为世人所知。

李小龙将咏春拳推向了国际舞台,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此后,咏春拳在中国内地的推广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不少武术爱好者和武术学校开始学习和传承咏春拳。

同时,为加强咏春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亦积极派遣咏春拳代表团参加国际武术比赛和交流活动,为咏春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努力。

当今,咏春拳已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瑰宝之一,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设有专门的咏春拳馆和培训机构,以满足越来越多人对咏春拳的学习需求。

总的来说,咏春拳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

其独特的拳法特点和实用性,使其成为许多武术爱好者和实战追求者的首选,也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咏春拳诗词

咏春拳诗词

咏春拳诗词咏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起源于广东佛山。

本文介绍了咏春拳的历史、特点以及相关的诗词。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咏春拳诗词》,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春拳诗词》篇1咏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起源于广东佛山。

咏春拳以敏捷、灵活、柔中带刚著称,其特点是注重内功的修炼,强调以柔克刚,以快打慢。

咏春拳的创始人是广东佛山人叶问,他将咏春拳发扬光大,并传给了世界各地的弟子。

咏春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

当时,广东佛山有一位名叫叶问的武术家,他擅长多种武术,包括太极拳、八卦掌等。

叶问在教授弟子时,发现咏春拳十分适合自我防卫和健身,因此他开始专门研究咏春拳,并将其发扬光大。

咏春拳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咏春拳强调以柔克刚,以快打慢,它注重内功的修炼,讲究气沉丹田、柔中带刚。

咏春拳的招式非常简单,但实用性很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并适用于各种场合。

咏春拳的诗词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咏春拳法》。

这首诗描述了咏春拳的特点和招式,诗中写道:“咏春拳,拳法妙,柔中带刚劲难挡。

快速反应敌难防,以柔克刚法最高。

”此外,还有一首叫做《咏春拳师》的诗,描述了一位咏春拳师的风采和技艺,诗中写道:“咏春拳师,武艺高,敏捷灵活无人敌。

一招制敌显神威,弘扬国术振华夏。

”总之,咏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它以敏捷、灵活、柔中带刚著称,其特点是注重内功的修炼,强调以柔克刚,以快打慢。

《咏春拳诗词》篇2咏春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项目,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咏春拳以敏捷、灵活、迅猛、攻防兼备而著称,是中国武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以下是一首关于咏春拳的诗词:咏春拳法妙无双,灵巧敏捷似猿猴。

攻防兼备行无定,变化莫测神鬼惊。

两手如刀又如剑,舞动起来威风凛。

练到深处身法稳,临危不惧心不慌。

日日苦练不停歇,内外修行齐头并。

咏春拳法妙无双,传承下去万古长。

《咏春拳诗词》篇3咏春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项目,其特点是动作简洁、敏捷、快速,以攻防兼备、以弱胜强、以快制慢、以巧制拙为原则。

咏春拳源流

咏春拳源流

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撰有《咏春拳源流》,简略地叙述了咏春拳的历史:咏春拳源流:先祖严咏春氏,原籍为广东,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落有丈夫气,许字福建盐商梁博俦。

未几母殁。

父严二事被诬,几陷于狱,因是远徒川滇边区,居于大凉山下,以卖豆腐为活,此清代康熙年间事也。

其时少林寺(福建南少林),武风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围捕,攻而不下。

适有新科状元陈文维者,邀宠献议,设法勾通寺僧马宁儿等,四处纵火,里应外合,少林寺被毁,僧徒四散。

由是五枚法师与至善禅师、白眉禅师、冯道德、苗显等五人亦分途出走。

而五枚止于大凉山(又名栖霞山)白鹤观。

每日下如市,因与严二父女贸易,渐且作稔熟。

时先师年已及笄。

有当地土霸涎其姿色,恃势逼婚。

父女二人日有忧色。

为五枚法师洞悉其由。

因怜其遇,许以传技保身,使该土霸俟能除,梁氏婚约后始赋于归。

由是即随五枚返山日悉勤修苦练。

技成,乃约土霸比武,卒将土霸击倒。

自此五枚云游四方,频行殷殷诫以严守宗风,等婚后发扬武术,同佐反清复明大业。

综合过去事迹,知咏春派拳术,实宗于五枚法师也。

先祖师既婚,首传技于夫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传梁兰桂,梁兰桂传黄华宝。

黄华宝为红船中人,与梁二娣为伍。

恰至善禅师混迹红船中为“煲头”,将绝技六点半棍传与梁二娣。

而华宝与二娣以共事红船之故,因得日夕观摩,互相传习,补短截长,混成一体。

从而咏春拳之有六点半棍者,盖有由也。

遂至梁二娣传技于佛山名医梁赞先生,梁赞深得其奥,达于化境。

远近武士慕名来请与较者辄为败,由是声名鹊起。

后来梁赞传于陈华顺。

而问与师兄吴小鲁、吴促素、陈汝棉、雷汝济等师事陈华顺迄今已数十年。

是则吾侪之于咏春派拳术一脉相承。

其来有自数典不忘乃祖,饮水应念其源,自宜有以纪念先祖孕育之恩。

抑亦所以维系我同门侪辈也,缓拟发起组织咏春堂联谊会焉。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想同门师友定有同情也。

我武唯扬,胥焉有赖此耶。

注解及探讨:中国武术界有句古话叫"天下武功出少林",也就是说很多武术流派都源出于少林寺或受少林武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而咏春拳也着实脱离不了这样的关系。

历史趣闻享誉世界的咏春拳传承历史是怎样的?

历史趣闻享誉世界的咏春拳传承历史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享誉世界的咏春拳传承历史是怎样的?
导语:1995年至今,梁焕枝先生在《精武》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多篇有关古劳咏春拳的文章,如《古劳咏春拳散手22式》、《古劳咏春拳技法心诀》等,使武
1995年至今,梁焕枝先生在《精武》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多篇有关古劳咏春拳的文章,如《古劳咏春拳散手22式》、《古劳咏春拳技法心诀》等,使武术界对本门有了新的认识。

1999年5月31日,咏春拳第四代弟子梁挺博士率领印度、匈牙利二国的咏春拳徒子徒孙,以及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往广东鹤山市古劳镇东便村,参观了咏春拳传人梁赞的故居。

为此,施焰雄先生在江门五邑杂志《挚友》上发表了《古劳咏春拳探源》一文。

但文中有几处笔误,个中原因可能是施焰雄先生虽曾在古劳工作,对本门历史略有所闻,但非本门弟子,故资料有些失实。

本人作为古劳咏春拳的传人,实有责指正。

本人师承在梁焕枝师兄的文中也有提及,但由于年龄问题,在功力、技击修为方面尚有不足,实不应“班门弄斧”,只是自小受父辈“食饭教儿”,及长大后受师父、本族长辈的教诲,故认为有必要把所知贡献出来。

咏春拳的源流(古劳咏春拳认祖归宗)
施先生在文中说到:“关于咏春拳的发源地,一直有几种说法:鹤山市古劳说,认为咏春拳源于古劳;佛山人说,咏春拳源于佛山;另有人说源于少林。

”我相信,作为古劳咏春拳的传人,如果听过师门历史,绝不会说“咏春拳源于古劳”。

本人通过参考以下资料及师门历代流传的说法,认为咏春拳源于福建南少林。

一、永春一门人在《永春、咏春、泳春同出一家》一文中说到:“永生活常识分享。

咏春拳历史 文档

咏春拳历史 文档

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多半缺乏文字记载,仅能靠师徒口耳相传。

其间或因个人学识不足而多所短缺;或因受到章回小说影响而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经过若干年后,今日的传说与当年的事实必然有其差距。

依据咏春拳一代名师叶问所述:清康熙年间,广东人严二因事被诬告,携女严咏春远徙四川大凉山脚。

咏春年满15时,有当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来逼婚。

大凉山白鹤观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出身的五枚法师携咏春返山,授以武艺。

咏春技成后返家击败土霸。

咏春婚后将武艺传予夫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再传予梁桂兰,梁桂兰再传予黄华宝。

黄华宝为栖身“红船”之粤剧演员,与曾获另一少林寺武僧至善禅师教授六点半棍的同袍梁二娣为伍。

2人互相切磋武艺,彼此尽得所学,技法亦互相融合。

其后梁二娣将技法传予佛山名医梁赞。

叶问长子叶准根据佛山永春拳的彭南陈述及研究,提出与父亲不同的版本:清雍正年间,湖北艺人张五擅长摊手(粤剧做手),人称“摊手五”。

因故从北京流亡至佛山,组织红花会馆,教授戏曲及武艺。

其拳术已经初具咏春拳的章法,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和发展,历经严咏春、梁博俦、黄华宝、梁二娣等人的努力,咏春成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拳术,至梁赞始发扬光大。

咏春拳的起源历史及创始人介绍

咏春拳的起源历史及创始人介绍

咏春拳的起源历史及创始人介绍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叶问这部电影的吧,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咏春拳宗师叶问的故事,从这部电影中,也让很多人了解到了咏春拳,无论之前知道还是不知道的,从而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希望你们喜欢。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一种说法是始创于福建严咏春,咏春拳因此得名。

严咏春拳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二种说法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

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

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三种说法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据说的严四。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四种说法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拳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

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

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

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泳”字改为“永”、“咏”。

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五种说法又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

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

咏春拳历史(一)——原始咏春之貌

咏春拳历史(一)——原始咏春之貌

咏春拳真实历史(一)——原始咏春之貌首先来说,公认的事实有一点,咏春拳源于五梅师太,近年来网上经常流传说五梅师太的“梅”字为五枚铜钱的“枚”,以讹传讹,如何竟然有人信以为真,以为女子会给自己起名五枚货币“枚”,实在可笑!最早的一支南传古法咏春拳,源自峨眉。

相传于清朝末年,经广西南传越南,后传入中南半岛。

由于分支较早,域外流传,加上历史原因,故国内亦不多见。

作为比较古老的一支咏春流派,与后来东传福建永春县,结合白鹤拳后再传广东佛山后开枝散叶的咏春流派,有较大不同。

四川盆地,气候特殊,地理人文复杂。

川人自古勤劳勇敢,尚武善斗,素以灵巧著称。

产生于这块土地上的峨眉拳术技艺,除具有中华武术的普遍性之外,还独具手法细密、一法多变、掌指兼用、身步灵活、拳脚生风、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等特点。

原始古法咏春拳技法作为女子刺杀术,既继承了峨眉拳术的这些特殊属性,又针对女子身形纤小、势单力薄的特点,自成一格。

动作讲究“刚、柔、曲、直、缩、小、带、巧”。

战术讲究“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有形打形、无形打影”。

特色讲究“消打同步、闪展腾转、擒拿封挂、钩弹蹬踢、吞吐沉浮”。

古法咏春拳认为,柔者刚之本,刚者柔之用,欲极刚,必极柔。

故与敌交手,未发手时,宜松柔灵活,不用一丝一毫之强力,要求“沉肩坠肘、虚领顶劲、外松内紧、寓变化之机而以意示形”。

发手时,则“随处随发、极刚极强、出手似闪电、发力如雷霆、形随意至、步随手行”。

东南亚各族,体型普遍矮小纤瘦,动作亦以灵活见长,与五梅古法咏春正相契合。

习练中,亦不断融合当地技击术,使得五梅古法咏春拳在大部分保持原滋原味的情况下,更为凌厉实用。

后期又结合,经广东香港传入东南亚的其他咏春流派,吸收桥、马等南派武术元素,形成更为丰富又独具风格的现代化武术形态。

五梅古法咏春,始终坚守一点:以弱胜强,以小胜大。

“能让女子快速战胜男子之法,方为咏春”。

如今咏春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已经一代又一代咏春门人的努力下,在全世界开枝散叶,时至今日全球有400万咏春爱好者。

咏春的历史背景和细节描写

咏春的历史背景和细节描写

咏春的历史背景和细节描写咏春,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文艺,但其实它背后有着一段挺有趣的历史。

你知道吗?咏春起源于中国广东省,特别是佛山,那地方的美食可是让人垂涎欲滴,除了好吃的,还有这门武术。

这种武术可不简单,听说是清朝末年的时候,咏春就开始在佛山的小巷子里流行开来了。

那时候,咏春主要是为了自保,毕竟,街头打架的事情可不少,学几招防身的本事是再好不过的了。

咏春的创始人是个传奇人物,叫叶问。

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听过吧?对,正是那个后来的武术电影里的主角。

他从小就练习武术,后来得到了一位叫陈华顺的师傅的传授,跟着他学习了咏春。

哎,你想啊,一个小伙子,身边那么多高手,他一定要拼命练才行。

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叶问的毅力可谓是非同一般,真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典范。

咏春特别注重实战,不像一些武术,动作那么花哨。

咏春的招式简洁明了,重点是“快、准、狠”。

学了咏春的人,经常会说“我这几招,够你喝一壶的。

”有时候你可能一招还没出,敌人就已经倒下了,简直像闪电般的速度。

咏春的动作也很像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比如开门、打招呼,没错,都是在实战中提炼出来的。

咏春的招式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木人桩”,这个东西就像个静止的对手。

你练习的时候,可以揍它,练习力道和精准度,感觉就像和一个木头人过招。

哎,要是不小心把木人桩打坏了,估计得自己掏钱修理,这样的训练可是让人又爱又恨。

在咏春的流派中,最有名的应该是“传统咏春”和“现代咏春”。

传统咏春是指最早的那些招式,保持着古老的风格。

而现代咏春呢,哇,真的是不断创新,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就像老牌店和新兴网红店,各有各的特色,你说哪个更好也没个定论。

再说说咏春的精神,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咏春讲究的是“以柔克刚”,遇到强敌的时候,不是傻乎乎地硬碰硬,而是灵活应对,这就像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也得变通一下嘛。

别死撑着,找个聪明的办法应对,才能避免“自讨苦吃”的局面。

生活中处处是哲理,咏春就教你如何在“打斗”中找到平衡。

《咏春拳经典》:历史与哲学的交融

《咏春拳经典》:历史与哲学的交融

咏春拳经典:历史与哲学的交融介绍咏春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也被称为“咏春拳术”或“咏春功夫”。

它起源于福建省,后来在广东省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武术流派之一。

咏春拳作为战斗技巧和身体健康保养方法的结合,凭借其独特的理念和训练方法,深受武术爱好者喜爱。

历史沿革咏春拳起源于明代末期的福建南少林寺。

由于外部压力和政治环境变化,南少林寺的武僧贵胄曾潜往禅院东台山。

他以少林武艺为基础,并结合了其他各种技法,创造出了咏春拳这一新的武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门武术从禅院中传承至今。

核心理念与哲学思想自然出拳咏春拳强调放松和自然的身体状态,主张在实战中采用经济高效的技法。

拳者的动作应迅速而流畅,力量应以自然的方式释放。

这种思想基于对人体生物力学和运动原理的深刻理解,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潜力。

中线理论中线理论是咏春拳最重要的战略原则之一。

通过保持身体的平衡和中轴线上的稳定性,拳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进攻和防守,从而获得优势。

中线概念也意味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手身体的核心部位,在肩、肘、腕等关键点进行击打。

掌与虎爪拳咏春拳特色之一是其独特的手型:掌及虎爪拳。

掌形如握紧了拳头但无紧绷感,意味着充盈、灵活和变化;虎爪即指手指弯曲似虎爪形态,在抓击时具有出乖露丑攻击目标关键穴位的作用。

这两种手型结合了内外功夫,并为咏春拳提供了特殊而有效的技术。

精神修炼咏春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法,它还强调精神修炼和道德教育。

拜师学艺是咏春拳传统中的重要环节,师徒关系中的尊重、纪律和忍耐等品质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坚持训练、坚持原则和锻炼内心的专注力,拳者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灵上的平衡。

师承与影响力咏春拳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并影响了众多武术流派。

其中李小龙是最为人所知的其代表之一,他将咏春拳引入好莱坞并将其推广至全球。

当今世界上也有许多杰出的咏春拳大师,如叶问、葉問尊者等。

结语咏春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特色、哲学深邃而且实用性强的代表之一,在近年来在国际间逐渐受到关注。

咏春拳遗产概述

咏春拳遗产概述

咏春拳遗产概述导语:咏春拳是一种源于中国的武术拳法,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技术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咏春拳不仅在实战中具备出色的效果,更在身心健康、道德修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咏春拳的遗产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宝贵的武术财富。

一、历史渊源:咏春拳起源于中国广东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传说咏春拳由少林寺僧人洪金洲总结了少林拳法的精华,并加入了自己的理念和技术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咏春拳。

咏春拳起初只在少数民间流传,直到20世纪初才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二、理念与特点:1. 咏春拳注重实战效果,追求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对抗对手。

其特点是以快速、准确的攻防动作为主,注重击打要害和弱点,提倡技巧和智慧的运用。

2. 咏春拳的理念强调“感悟”的重要性,即通过感知对方的动作和意图,并迅速作出反应和适应。

它强调内观察外,外应对内,使修炼者能够更好地洞察对手的意图,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应对。

3. 咏春拳强调身体的连贯性和整体的协调性,注重发力的来源和传导的路径。

通过自我修炼,咏春拳修习者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还能够增强意念的集中和稳定性。

三、传承与扩散:自咏春拳诞生以来,它一直在广东省地区传承流传,并逐渐传播到香港、台湾等地。

在20世纪后期,咏春拳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所接受和追求的对象。

四、影响与价值:咏春拳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武术领域,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咏春拳不仅培养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和自卫能力,还提倡了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团结的价值观。

同时,咏春拳的传统价值观也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尊师重道、忍让待人等。

五、现状与未来:如今,咏春拳已经成为了国际武术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世界各地都有咏春拳的学习机构和俱乐部,许多专业教练被派往海外传授咏春拳的技术和理念。

咏春拳的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和挑战,人们对这一传统武术的研究和发展也将继续进行。

中华武术咏春的700字文案

中华武术咏春的700字文案

中华武术咏春的700字文案咏春拳是中华武术之一,己有超过二百年之历史,其起源有3种说法:一说是福建永春县严三娘创造,一说是由少林寺和尚至善从福建带到广州光孝寺,另一说是方永春所创造。

咏春拳之历史以往一直都是徙弟从师传口传而得知,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作参考。

近代著名咏春拳师叶问曾作《咏春流源》,在七十年代随着李小龙把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的突出贡献,咏春拳得已在全球快速发展,尤其在欧洲为多国特警所采用搏的击技术。

咏春拳为南拳中实用性、技击性较强的拳法之一,在我国香港、广东、福建等地流传广泛。

在中华武术中,咏春跟很多国术一样,需要练听劲,练本能反应。

以一套实际拳术战斗理论为主,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

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咏春拳用一种叫做“寸劲”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

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

咏春拳以往是相当低调。

与其他武术门派的存在方式有很大分别。

咏春拳一直没设掌门之类之职位;咏春拳亦没有其他门派般的严密管理制道。

从不招遥;亦没有舞狮舞龙;更从不以门派身份出席参予任何中国传统喜庆活动。

严格来说,以往咏春拳并不算是一个门派,而是一门流传民间小数人仕手中的宝贵技击武学。

总的来说,咏春拳的修行过程,就是由“有形(招)”迈向“无形(招)”的不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过程。

有形(招)的练习在咏春拳的训练中是有限的,而突破有形(招)追求无形(招)的过程,则是无限的。

或许修习者一生也达不到无形(招)之境,但咏春拳将在这永恒的追寻过程中生生不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7年 退休回乡
1911年 中风养病。
1913年 陈华顺病逝。
[编辑] 陈汝棉先生
陈汝棉(1884年—1942年),广东顺德人,陈华顺的独生子,其父在他八九岁时,便教他咏春拳。由于陈汝棉在十三、四岁时,脾气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别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称号。貔貅即是顽皮的意思。很多人都知道汝棉得不到老父的欢心。华公怕他迟早会惹出大祸。稍后,陈华顺自觉年事已高,欲替他成家立室。最后与邻村昌教乡的一个年老花洪拳教头黎三兴女儿黎好(妙显)结婚,华公在他们婚后,因为中风的关系,隐居在东马宁;佛山的跌打医馆,交由陈汝棉负责。
[编辑] 先合后分、发展咏春拳
叶问先生晚年倡议成立由其弟子组成联谊会(后改称体育会),得邓生探长、同僚彭锦发及蓝贤发在经济上支持得以成立。在会中安排教授课程,叶公亦未有违背祖师训诫。第一个训练班由梁挺主持。上述数人实为有组织地发展咏春拳的第一代功臣。可惜后来加入者,最终因利益、辈份、子嗣等问题分歧而互相批评,再而分裂。
其父严二,清乾隆(1735-1795)时期人士,广东人,善南拳,因事为清官员追捕,逃亡至四川大凉山脚,以卖豆腐为生。严二学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桩拳法”(未有佐证)。并将其改良,授予严咏春先祖。广东商人梁博俦先生在云贵收集茶叶,路经大凉山脚时,认识了卖豆腐的严二。严将女儿咏春许配与博俦。并授与拳术。
[编辑] 黄华宝先生
黄华宝于清嘉庆后期出生(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时期人士,粤剧武生。
由于1854年另一佛山粤剧武生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率众数千人,大多数为粤剧界中人,于两广反抗满清,最终1858年失败身亡,导至粤剧被禁演长达十五年。佛山琼花会馆解散,红船被破坏。黄华宝曾追随梁兰桂学习秘传之拳术。从此在佛山授拳。华宝在红船期间,其中一条船上安装有木人桩,刀桩及棍桩等习武器具,甲板上划有梅花桩步法〈红船木人,地脚梅花〉。此时,共同学习的有船工梁二娣,二娣是洪门中人(少林子弟-三德和尚?),精通六点半棍法。他们亦师亦友,互相交换心得。后二人尽将所学传与梁赞(1828-1901)。梁赞时,正式将此套武学,订名学为咏春拳。
咏春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现代最流行的中国武术门派,在欧洲快速发展,为多国特警所采用的拳术。咏春拳术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目录 [隐藏]
1 传说根源
[编辑] 咏春派源流
五枚: 严咏春→梁博俦→梁兰桂→黄华宝→梁二娣→梁赞→陈华顺→叶问
资料来自1990年咏春体育会出版之“咏春族谱”。
[编辑] 五枚
叶问宗师称咏春拳出自四川西南大凉山,在云南(滇)以北边境外。素以梅花为志。请参考梅花拳。现今大凉山在四川南界;大雪山系南部、有大凉山及小凉山,与云贵相连,在贵州北界大娄山系之西北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盛产茶叶。
[编辑] 不开设拳馆的原因
从梁博俦起,梁兰桂,黄华宝皆没有设立武馆之习惯。梁赞在医馆中教习,陈华顺在缸瓦店内授拳,吴仲素在俱乐部中,传授咏春拳术。叶问在香港教授期间,亦从来未有挂起招牌。叶问曾说过这是遵循袓训,不可公开此套拳学。
理由可能是这套拳学与太平天国或大成国之反清团伙三合会有关。恐怕后人遭到危险。
[编辑] 陈华顺先生
陈华顺(1849年-1913年),享寿64岁。顺德杏坛东马宁人,顺德出生,后居佛山,以找钱为业,绰号找钱华。身材高大,臂力惊人。他知道佛山赞先生的比武事积,时常从门缝里偷看自学,终于在卅九岁时追随已经六十二岁之赞先生学习咏春拳。赞先生去世,华公(于1901后)于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
五枚是否指梁兰桂?至善是否指陈享(或是指陆亚彩之师父?三德是否指梁二娣?一切尚需进一步佐证。
[编辑] 可查历史
由武生黄华宝及船工梁二娣开始,时值太平天国及洪兵起义反清期间,当时(1854年)红船中人李文茂(?-1858)率众反清,导致粤剧全面被禁达15年之久。华宝,二娣从此公开授武。二娣曾习钦州洪兵拳术 (蛇形洪拳、琼花会馆被焚毁后,改称少林拳),孰练六点半棍法,二公传与跌打兼中医师梁赞、梁赞整理后传出。
[编辑] 五枚师太
主条目:少林五老
主条目:南拳
属传说人物,没有佐证。
[编辑] 未查证历史
由严二及严咏春父女起,咏春授与其夫梁慱俦。慱俦传与梁兰桂,慱俦因记念其妻,故命名“咏春拳”。兰桂在佛山红船(广东大戏班)传于当时之武生黄华宝及船工梁二娣。
[编辑] 严咏春先祖
1889年 李华去世,馆务由陈华顺处理。赞生时常来回佛山古劳之间,亲自教授拳术及跌打医术。
1892年 华顺教儿子陈汝锦(8岁时)学咏春,顺跟随赞只有四年时间。
189?年 荣(赞)生堂改名杏济堂。
1901年 梁赞离世,陈华顺离开杏济堂,于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授徒。
1904年 租得桑园大街叶家庄大祠堂,叶问11岁(1904)拜师。
[编辑] 吴仲素先生
吴仲素先生(188?-195?)。其父于佛山开设缸瓦店,因为工作方面需要找换钱币,故与陈华顺成为好友。随后(1901年后)将缸瓦店交付于陈华顺。并将仲素与兄小鲁一同受托于陈华顺,成为陈华顺首两名弟子,故人称吴仲素为二师兄。当时陈华顺在铺内正式开始授徒。
两年后(1904年?)追随华公租用叶氏桑园大祠堂设医馆并授徒。直至三年后华公轻微中风,自觉年老回乡养病。
[编辑] 梁赞先生
咏春拳之名称开始出现。
梁赞先生(1826~1901年),享寿75岁。原名梁德荣。人称咏春拳王。传人有人称找钱华之陈华顺。华公最后所收之入室弟子便是叶问。
梁赞,广东鹤山古劳人,在古劳出生。梁赞父亲因为生下二子“德荣”,把在佛山筷子街经营中医及跌打医馆订名为荣生堂,因为〈荣〉字之行草书形似〈赞〉字,故人称荣生为赞(先)生。
华公于1901年至1907年间授拳,传人共有十六人。大师兄吴小鲁、二师兄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陈汝锦,封门弟子叶问等。
〈简史〉
1884年 (清道光29年)
35岁时生子陈汝锦,顺当时尚未学咏春。
1888年
赞先生62岁,体力开始衰退,而儿子们皆离开佛山谋生,没有意识承继赞生堂。故开始找寻继承人,当时收了39岁之陈华顺为徒.馆务多由大师兄木人华-李华处理。而从当时起,赞生时常回乡古劳。
1.1 五枚师太
2 未查证历史
2.1 严咏春先祖
3 可查历史
3.1 黄华宝先生
3.2 梁二娣先生
3.3 梁赞先生
3.4 梁璧先生
3.5 陈华顺先生
3.6 陈汝棉先生
3.7 吴仲素先生
3.8 叶问先生
12 与白鹤拳,红船永春,混合咏春之分别
12.1 〈咏春〉
12.2 〈白鹤拳〉
12.3 〈红船永春拳〉
12.4 〈花洪拳〉
12.5 〈混合咏春〉
13 参考条目
14 参考书籍
15 外部链接
编辑] 传说根源
咏春拳据传起源于满清中期年代,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术大师五枚师太所创立的。
梅花拳及七星红拳亦见于川楚教乱(1795年-1804年)。传入广东后,融合于洪门拳术或(老)洪拳。
[编辑] 梁兰桂先生
梁兰桂先生是清嘉庆(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时期人士?#65310;颂教旃按蟪晒逼冢挥?843年,洪秀全在广东花县、即今之广州花都区创“拜上帝教”开始至1864年为止。梁博俦之后人或后辈(侄儿或族侄),佛山商人,爱好粤剧,喜与红船中人结交,秘传咏春拳与武生黄华宝。李文戊事件后,恐怕涉嫌在内(或为官府通缉),埋名隐姓,避走他方?#65310;菟堤油龅蕉福唤塘司让魅送趵献粢坏愎Ψ颍凳欠鹫啤?这个,可能是“咏春拳”不可公开教授之理由。)“发扬光大,违背祖师”。梁兰桂先生有可能是参加了反清组织三合会,与太平天国或大成国有联系。南少林之传说;如少林五老之口耳相传,应该是当时从广州佛山一带开始流传,并记录在三合会的会薄中。
梁赞十八岁时先师从红船子弟梁二娣学习钦州蛇形洪拳(南少林拳术)。后梁二娣将梁赞引荐到亦师亦友之黄华宝(四川梅花拳-咏春)门下。黄华宝亦是古劳人,与赞是同乡。黄华宝将咏春拳秘密传授与梁赞。并告诫不可以将此“拳”公开发扬;否则违背祖师等语。
梁赞约于1870年至1890年,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咏春拳从此闻名。
[编辑] 梁二娣先生
梁二娣(黄华宝同时期人),任职红船,长撑船及煲头。是广东洪门(少林)子弟,精钦州洪拳蛇形手,通六点半棍法?#65310;菟荡擞星罩萋尥砉?公),再传蛇形郭保全。有一种说法指少林六点半棍法是由流落红船的至善禅师(洪门组织领袖-参考陈享)传与三德和尚、那么三德和尚是否梁二娣(南拳老洪拳传人)呢?(未能佐证)。太平天国的水军著名将领罗大纲,为两广边界客家人(一说出身潮汕鱼户人家),在广西梧州大湟江口为水贼、加入三合会,后加入太平军。
4 不开设拳馆的原因
5 先合后分、发展咏春拳
6 咏春派源流
6.1 五枚
7 咏春歌诀
7.1 叶问口诀
7.2 用力三论
7.3 用中守中论
8 传统教授程序
8.1 小念头
8.2 坐马
8.3 寻桥
8.4 黐手
8.5 标指〈手不出门〉
梁赞六十多岁后,两名儿子梁璧、梁春皆有工作或已经离开佛山(另有一说赞有五子),不能接替父亲的生意,唯有将赞生堂交托与陈华顺,顺为杏坛人,故改店名杏济堂,后转让与他人。赞先生退休(?70岁)后返回古劳。
[编辑] 梁璧先生
梁璧先生(184?-192?),梁赞长子,自小追随父亲习拳(应比陈华顺早廿十多年),后到香港与朋友经营绸缎店,后传技于叶问。他应该是对咏春之历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为理解之传人。日后对叶问先生影响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