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前增分热点主题练(五) 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民生问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民生问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民生问题1.近些年来,一批批聚焦人民之所想的电视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山海情》再现扶贫故事;《小欢喜》演绎家长里短;《大江大河》讲述改革发展;《人世间》书写时代沉浮。

这些电视剧的脱颖而出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坚持A.以市场经济为指导 B.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C.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 D.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答案】C【详解】材料提到的电视剧作品均聚焦于人民关注的事件,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市场经济为指导,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D项。

故选C项。

2.1601年,英国出台的《济贫法》,认定贫困的根源来自个人,贫困是“个人责任”,国家不应该承担救助的责任。

这表明当时英国A.率先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B.没有根本解决社会贫困问题C.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D.减轻了下层民众的后顾之忧【答案】B【详解】由材料中英国《济贫法》的内容可知,在自由和社会公平及正义之间,英国选择了前者,这表明当时英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B项正确,排除CD两项;材料中缺乏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信息,A项中“率先”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B项。

3.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浙东大饥,朱熹借常平米600石,在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开耀乡与乡绅刘如愚创办社仓一所,进行赈贷,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社仓事目》(即社仓章程),于淳熙八年(1181年)奏请孝宗批准推行全国。

后人把这个《社仓事目》连同开耀乡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

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创立“社仓”,其主要目的是①维护社会稳定 ②灾年赈济,扶植生产 ③解决全国百姓温饱问题 ④提供社会保障,造福百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与乡绅刘如愚创办社仓一所,进行赈贷”“制定《社仓事目》” “朱子社仓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其创立的“社仓”,维护了维护的社会稳定;在灾年进行赈济,扶植稳定了生产;同时通过立法,为提供社会了保障,造福了百姓,①②④符合题意,B 项正确;其创立“社仓”无法解决全国百姓温饱问题,③错误,排除A、C、D项。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民生和社会保障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民生和社会保障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民生和社会保障
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
1、
①关系民生的土地问题: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平均地权”的主张。

②中国的土地改革
③林肯政府的《宅地法》促进和谐发展,
2、解决民生问题的代表:罗斯福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历史高考复习会热点重点分析——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历史高考复习会热点重点分析——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2)唐太宗:完善科举制,体现了任人唯贤(“尚贤”)的 思想;推行开明的治国政策(如“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 和开放的外交政策),体现了“德政““兼爱”的思想, 以此建立安定统一的国家。
3)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认为美德和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2021/6/18
8
2、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3、西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本思想
1)、智者学派: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2)、从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3)、启蒙运动:认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成立国家的目
的就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
2021/6/18
5
一、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建设
1、近现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建设
1)、太平天国: 2)、中华民国: 3)、建国初期: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与成功 失误: 成功: A、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总体小康、建设全面小
2021/6/18
10
问题解答?
一、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
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举措四:社会保障方面,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全国130
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
中央2财021政/6/拟18 安排3185亿元。……
黄宗羲将民本思想其发展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从四个方面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君害论、公天下论、 “工商皆
本20”21/6论/18、“公其是非于学校”说。
4
2、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统治者对其态度

[最好]初中历史专题总复习5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

[最好]初中历史专题总复习5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

专题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2.中国近现代的民生问题3.世界历史上的民生设问角度一、有关改革的考查1.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革命与建设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生搬硬套别国经验。

2.谈谈你对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1)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4)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3.中外政治制度的创立和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任何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同时,任何政治制度都不是刚开始就很完美的,必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改革者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时刻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作贡献。

(2)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3)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4)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5)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等。

5.从不同性质国家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勇于探索和创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二、有关民生问题的考查1.民生问题包括哪些方面?请你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几点建议(1)民生问题具体包括: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

(2)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些建议:①优先发展教育,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

②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如何正确看待孙中山的民生主义?(1)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从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有利于团结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阶层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历史高考有关民生问题

历史高考有关民生问题
(1)据材料一,孟子提出的社会保障基本标准是什么?(1分)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1分)这一思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2分)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知识链接】
一、以民为本——中国古代民生思想与治国实践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
(1)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提出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2)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
6.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成功:
(1)建国初:
①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②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③三大改造。剥削制度的消灭,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
(2)十年探索、十年“文革”期间:
①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和谐社会
【热点点睛】
一、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高考二轮提优导学案-社会热点(5)关注民生与社会保障(含答案)

高考二轮提优导学案-社会热点(5)关注民生与社会保障(含答案)

热点五关注民生与社会保障【背景分析】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

在全国两会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

会场上,代表委员围绕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诤言、献良策;会场外,老百姓谈期盼、说愿望,会内会外的互动使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切度更为提升。

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就成为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的重要任务。

素材1: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目前(截止2009年7月)社会保障制度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素材2:党的十八大: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

【热点演练】(2013·江门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2015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民生问题与社会发展

2015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民生问题与社会发展

无为而治 ”。 顺其自然 ,“_____ (3)老予、庄子:主张_____
(4)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君,舟也;民,水也。 ______ ____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____ ______“。
宫室 ,制作____ 衣裳 ,还教人 (1)黄帝:相传,皇帝建造____ 挖井 ,发明____ 衣食住行 奠定了基础。 舟车 ,为以后的_____ ____ 都江堰。 (2)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筑______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 (3)商鞅变法内容之一: ______ 徭役 人,可免除______ 。 兵役 赋税负 (4)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减轻农民的徭役 __、 __和__ 努力耕作 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统治时期, 奖励___ ___的农民,劝诫百官______ 关心农桑 。 (5)唐太宗: ____________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 唐玄宗 力量伟大;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____ 重视地方吏治,戒奢侈,重视兴修水利。 兴修水利 。 (6)两宋时期: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______ 元世祖 (7)元朝:_____ 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 《农桑辑要》 做牧场,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______ ,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民法典》 ④1804年法国______ 《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⑤1862年美国______、_________ 等。
3.世界各国解决“民生”实践
(1)日本大化改新:实施班田收授法解决土地问题。 (2)日本明治维新: 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促进了日本资本 主义的发展。 (3)俄国1861年改革: 农奴可以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____________ ___ _使农奴获得了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实行粮食税 , 允许自由贸易 (4)苏俄1921年新经济政策: ______ _____ _,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兴办公共工程 (5)罗斯福新政: ______ ,以工代赈,实行社会救济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稳定社会 秩序。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六 热点五《关注民生与社会保障》(2)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六 热点五《关注民生与社会保障》(2)

热点五关注民生与社会保障一、单项选择题1.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 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C. 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 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2. (2013·安徽卷)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C.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3. 到1922年底,列宁已经充分认识到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适合俄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体制和具体方法。

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是( )A. 巩固个体农民经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 实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计划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 组织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D. 巩固个体农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实行社会主义4. 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B. 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 经济危机物价飞涨会导致贫穷的人生存艰难D. 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5.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位同学在研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时搜集到下列材料。

下列对其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 两次工业革命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B. 以立法形式推进制度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D. 实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二、非选择题6. (2013·罗定中学)对民生的重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中考时政专题复习学案(五):加强社会保障惠及百姓民生.docx

中考时政专题复习学案(五):加强社会保障惠及百姓民生.docx

时政专题五加强社会保障惠及百姓民生教学内容:时政热点分析一一加强社会保障惠及百姓民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分析我国的国家政策,认识党的作用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能力目标:能结合实际、联系教材,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时政热占•八、、9(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牛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增强历史使命感,自觉肩负起振兴屮华的历史责任。

内容分析:农村低保,中央补助5年增长4. 6倍,九大关键词折射2015年惠及百姓民生改革新亮点。

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关注社会、关注实际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我国的方针政策,感悟党的作用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分析时政。

教学理念:通过时政背景的展示,师生互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分析理解社会热点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话题切入:1、展示一组关于中央补助逐年增长的数据,感受重大时政。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展示感受党和国家对百姓的关注。

由此导入本节课将要分析的时政热点。

】2、教师小结:二、活动探究、热点分析:(一)展示时政。

1、农村低保,中央补助5年增长4. 6倍。

中央对农村低保的补助资金连年大幅增长,20153年的资金安排相当于2008年的5. 6倍。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城市低保补助资金481.4亿元,农村低保补助资金506.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5%和17. 4%o资金投入的增加直接带动了保障水平的提高。

截至2015年11 月底,全国平均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收入362元,刀人均补助243元,平均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收入2347元,月人均补助107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 8%和18. 7%,与2008年同期相比较,涨幅则分别达到153. 1% 和137. 6%o2、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266元后保障水平达到401 元,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助1440元后保障水平达到2673元,均比制度建立之初有明显提咼。

历史高考备考热点-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历史高考备考热点-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热点追踪】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

从考查形式上来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考查方式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

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是较高的,且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知识整合】一、公平与和谐思想(一)中国史部分1、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以德”。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3、孟子:“仁政”,“重民”、“民贵君轻”。

4、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制天命而用之”。

5、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天与人“不相胜”。

6、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

7、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8、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天人感应;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9、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长效热点九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长效热点九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长效热点九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长效热点九热点内涵民生问题和社会保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们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开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提高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的开展,而经济的开展正是我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根底。

高考启示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是一个长效热点,每年高考都会考查与这一热点相关的知识点。

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近代不同阶级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与改善民生、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带来的严重的民生问题及其后果、美国罗斯福新政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福利制度、英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及城市化带来的民生问题等。

知识链接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保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4.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5.顾炎武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二、中国近代有关的民生主张及其实践活动1.太平天国的民生主张〔1〕背景:鸦片战争后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2〕内容:公布《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3〕影响: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表达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2.孙中山的民生主义〔1〕背景:中国农民极度贫困,土地过度集中;鉴于西方贫富分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热点--民生与社会保障

热点--民生与社会保障
(2)主张:节制资本。(1分) 影响:为三大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思想理论的依据,丰富并发展了三 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4分)
材料三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 由之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 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 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摘自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 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2015·福建莆田一模·25)(11分)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 首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摘自《论语·季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民生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产生该观点的原因。(3分) (1)观点:均贫富。(1分) 原因: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人民 生活困苦,渴望温饱富裕。(2分)
2. (2013·安徽卷)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 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 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 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 步。”由此可见( )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全部 制造业
技术 非技术性

全部 制造业
技术性 非技术性
OECD 19国
0.3
0.l
-0.7 OECD19国 0.3
0.1
-0.7
加拿大 0.3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话题限时集训8:民生福祉——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话题限时集训8:民生福祉——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话题限时集训(八)民生福祉——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2022·天津红桥区高三二模)对于战争的看法,孟子提出“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墨子认为“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

由此可知两者()A.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D.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C[孟子强调战争要顺应民意,墨子则认为战争不管什么时间发生都会影响农业生产,且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表明他们都有一定的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的利益,故选C项;孟子并不是单纯的反对,“取之而燕民悦”在顺应民意的情况下是可以发动战争的,排除A项;材料仅仅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战争不能代表百姓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其继承了孔子“仁”的理念,但墨子是墨家的代表,并没有继承儒家“仁”的思想,排除D项。

]2.(2021·枣庄薛城区高二期中)《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这主要反映了明朝()A.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B.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C.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D.《大明律》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A[根据材料“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以监守自盗论”可知,明朝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对贫苦之人的救助,并未体现出贫苦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排除B项;“真正”二字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排除D项。

]3.《唐律疏议》中记载,“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处,刺史、县令以时检校。

若须修理,每秋收讫,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

若暴水泛滥,损坏堤防,交为人患者,先即修营,不拘时限”。

该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唐代() A.地方官有修缮河堤义务B.农业水利工程有待完善C.农业面临自然灾害困扰D.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重视D[材料“刺史、县令以时检校”“先即修营,不拘时限”反映的是唐代地方官员具有修缮河堤的义务,而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本质上说明唐代重视改善民生,故选D项;A项反映的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题干属于《唐律疏议》的预设性规定,并不等同于水利工程有待完善,排除B 项;题干属于《唐律疏议》的预设性规定,并不等同于农业面临自然灾害困扰,排除C项。

《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专题试题.docx

《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专题试题.docx

《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专题试题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过众多主张和力行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据此回答1-3题.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反映民生观包括①减轻对农民的阶级压迫②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③保证农民有一定的田产④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 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其主张否定“富民”的是3.唐初统治者在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北宋王安石变法中都非常注重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其中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与 唐代的“庸”十分相似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 4.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起步较晚,京师同文馆(右图)率先将近代科技知识纳入教学 内容,开创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最早可追溯到A.太平天国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5.“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口,分三人好田, 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 匀,无人不饱暖也。

”材料反映的民生思想是A.平均主义的大同思想B.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C.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D.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6.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是抗战时期流行的歌曲,它主要赞颂的是A. 南泥湾赛过江南的美丽自然风光B.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治C.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民生成果D. 抗日军民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战果7.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号召,主要原因在于A. “文革”破坏国民经济,城市就业压力大B.知识分子迫切需要接受社会主义劳动改造C.农村因为三年自然灾害而缺乏大量劳动力D.农业经营落后,需要知识青年去传播科技A.墨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右图),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练(五)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1.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B.强调理性思考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D.反对贵族专权解析据题干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维护等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

答案 A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

这一措施()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停滞D.抑制了生产热情的提高解析题干中“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有利于确保农户的稳定,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平价收购、平价出售粮食,不会加重国家负担,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家反对商业,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要防止农户破产,防止谷贱伤农,故D项错误。

答案 A3.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从周代到宋代的各种救济方式,体现了政府的手段多样化,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涉及周代、汉代及宋代,并不能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的扶贫策略,排除B项;材料仅仅说明的是政府的救助方式并未说明其效果,排除D项。

答案 C4.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

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说明历代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铸铁器、煮盐者”手工业者,没有涉及富商大贾与小农,故C项错误。

答案 D5.口分田是唐代均田制下的一种份地,下表为唐代某时期有关口分田的法令。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均田制加剧了贫富差距B.口分田的推行具有灵活性C.政府立法鼓励土地兼并D.口分田打击了地主利益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政府清楚地罗列了不同情况下口分田的处理方法,这表明口分田在推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B6.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必须“崇本抑末”。

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

这说明他主张()A.格物致知,提倡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C.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D.儒礼民本,反对鬼神享乐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即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意思即反对鬼神享乐,故选D项;格物致知,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经世致用,指到实践中求真知,与材料表达意思不符,排除A项;题干无从体现手工业和商业的信息,排除B项;黄宗羲的确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但与本题题意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7.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

这三大保险法旨在()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解析解读题干可知,三大保险法的通过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故选B项;现代保险制度建立于二战结束后,排除A项;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保险法的颁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不能推动科技创新,排除D项。

答案 B8.20世纪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

罗斯福提出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这说明罗斯福()A.主张创新自由制度以活跃经济B.意在鼓励民众摆脱贫穷C.强调政府应承担社会保障责任D.唤醒人们自信推进改革解析通过题干中“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可知罗斯福主张政府应该承担民众的社会保障责任,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述及创新自由制度问题,故A 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没有涉及摆脱贫穷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述及的是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而不是民众的自信,故D项错误。

答案 C9.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

这些做法()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解析由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体现了以工代赈的思想,故选C项;“实现了充分就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社会救济而非社会福利,排除B项;材料强调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非新政的可行性,排除D项。

答案 C10.罗斯福指出:1936年有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全国47%的家庭的全部收入,少数人积聚了大量财富,而多数人处于依附和贫穷的状态,这样,国家的民主和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

为应对这一问题,罗斯福()A.注重推动社会保障立法B.致力于和外国进行关税战C.极力提高工人的工资D.重视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认为贫富悬殊易导致社会不安全,为应对这一问题,要推动社会保障立法,维护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也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故排除。

答案 A11.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

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

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

为此,这些国家()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解析材料强调“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因此要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故A项正确;B项是罗斯福新政,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缩小贫富差距无关,故C项错误;发展知识经济与缩小贫富差距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12.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

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

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解析据题干中“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

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关注工人、职员、农民收入,故A项正确。

答案 A13.扶贫帮困、改善民生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分类定级,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

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

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票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古人在注重临时性救助的同时,也注重系统性扶持。

仍以宋代为例,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如每逢冬春时节,政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政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

——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在贫困及消除贫困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实现反贫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化是反贫困的基本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共同富裕”理念……后,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即在几年内“使现在还存在的农村中一小部分缺粮户不再缺粮,除了专门经营经济作物的某些农户以外,统统变为余粮户或者自给户,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

——黄承伟、刘欣《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思想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反贫困思想的特点。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今扶贫思想的现实价值。

答案(1)思想: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政府救助为主,民间互助为辅;扶贫手段与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

原因: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农民容易贫困;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2)特点: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的主导;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明确共同富裕的目标。

现实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扶贫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困;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实行多样化扶贫;建立长效扶贫机制,防止贫困现象反复。

(任答三点)14.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也可以反映社会大历史的变化,小人物历史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几年历史学界研究的新方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始每天不落的记账,20多本家庭账册以平民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

下表数据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

——摘编自2018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根据材料找出相互关联的数据自拟题目进行历史的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