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汇报
安徽省图书馆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安徽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中心职能的履行、工作机制建立、名录申报和入选、人员培训、宣传与推广等多项工作稳步而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履行职责
2007年9月17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安徽省图书馆举行揭牌仪式。2008年3月17日,省编制办正式发文,同意成立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设在安徽省图书馆,具体承担和负责安徽古籍保护各项日常业务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按照国办发[2007]6号和皖政办[2007]9号文件精神,充分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
配合文化厅建立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草拟《安徽省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方案》和《安徽省古籍普查实施方案》。二、对安徽古籍存藏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渊薮,典籍藏量丰富。但是,跟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一样,我省古籍保管条件堪忧,许多古籍还处于自然状况保存之下。绝大部分图书馆没有特藏书库,没有古籍修复人员。不少图书馆做不起专用书柜,许多古籍目前仍躺在纸盒或木箱里,甚至堆放在图书馆某一个拐角里。古籍整理和研究力量不足,省内一些藏书单位还没有进行完全细致的清点与编目整理,数量不清,版本不清。为摸清安徽所藏古籍的家底,掌握安徽古籍存藏与保护的实际情况,2008年上半年,省中心组织专人对安徽古籍的存藏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调查范围涵盖全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物管理局(所)、博物馆和寺庙等收藏单位及民间个人收藏。调查主要是采用发放调查表的形式,辅之以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当面咨询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调查表的主要内容是3份表格:《安徽省古籍收藏情况调查表》、《安徽省古籍收藏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安徽省古籍保存情况调查表》。共向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发放纸质调查表200多份,同时将调查
表在安徽省图书馆网站上发布,用户可以自由下载。对于民间和其它单位如中学图书馆等的古籍收藏情况,委托当地公共图书馆来协助调查。
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安徽57家单位收藏的总数字是1022248册。其中公共图书馆约56万册,高校图书馆约32万册,博物馆、文物、社科院等单位收藏约14万册。另外,其它有些单位,如中学等有一定的收藏,私人特别是皖南民间收藏一定数量家谱和先人留下的古籍,初步估计这些数量在10—15万册之间。因此,安徽所藏古籍总量应该在120万册左右(不包括契约文书、尺牍和诰命等零散文献)。
三、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2007年8月3日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上,确定全国57家试点单位,安徽有2家:安徽省图书馆和安徽省博物馆。试点工作为期一年。试点期间,2家单位在文化厅领导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导下,古籍工作围绕普查、申报、培训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通过试点单位古籍试点工作的带动和引导,全省古籍普查工作逐步铺开。
四、申报名录和重点保护单位工作
1.首批申报情况
首批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通知下发后,我们认真履行职责,先从本馆做起,逐步向全省铺开。在没有经费、没有经验、没有专门会议的条件下,凭着对古籍保护事业高度的责任心,我们组织安徽8家单位共递交312部珍贵古籍名录申报材料。经过我们的审核、修改和论证,最后确认248部上报给文化部,最终有109部入选。全国首批入选的珍贵古籍名录是2392部,安徽地区以109部排名位居全国第5名。从省级以上收藏单位的入选情况来看,安徽省图书馆以51部排名第7位。从省级图书馆的入选情况分析,安徽省图书馆排名第3位,
结合我省的情况,省中心组织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等5家单位参加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安徽省图书馆以高分成功入选,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单位。
2.二批申报情况
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是从09年年初开始的。从全国来看,有关专家通过对全国各地申报的12199种古籍进行严格审核和查对,最终确定4485部入选,比首批2392种几乎翻了一倍。其中,先秦两汉有17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146部,宋辽夏金元645部。明清时期最多,为3410部,而民族文字13文种266部,其他文字古籍为1部。此次,在民族文字中首次增加了布依文的品种。
我省此次入选的91部古籍珍藏于9家单位。其中安徽省图书馆43部,安徽省博物馆13部,安徽师范大学13部,安徽大学图书馆8部,皖西学院图书馆8部,阜阳博物馆3部,安庆市图书馆1部,青阳县图书馆1部,徽州文化博物馆1部。
入选的二批名录中,有阜阳博物馆所藏的汉简,有省博物馆收藏的北凉神玺三年(公元399年)宝贤写本《贤劫九百佛名品第九》,有安徽省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明刻套印本以及明版地方志和家谱之代表,这些藏品都是《名录》中的精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皖西学院图书馆的古籍收藏以前业界不大清楚,但这次申报数量较大,而且有8部入选。其中一部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的《三国志》,在各大型古籍书目中未见著录此家收藏,这次可谓出尽了风头。青阳县图书馆作为县级图书馆,能有古籍入选国家名录,也是此次我省申报工作的一大亮点。
另外,安徽省又有3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分别是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加上首批入选的安徽省图书馆,我省已有4家古籍保护单位进入“国保”行列。
五、培训和指导工作
从全国来看,人才的匮乏是古籍保护工作的瓶颈之一,安徽也不例外。省中心自成立以来,对人员培训工作非常重视。2007年5月,省图书馆派遣两名同志参加了国图举办的第一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2008年2月,省中心派遣一名同志参加了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第二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08年5月,派遣一名同志参加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08年8月,派遣2名同志参加“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应用软件系统登记培训班。09年,又先后派省中心2名人员分别到北京和太原参加国家中心举办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在国内一流专家的系统讲授和指导下,更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能够胜任古籍普查和修复工作。另外,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市图书馆等单位也于近年来先后派古籍工作人员到国家中心或其它单位组织的古籍保护工作方面的培训学习。
2008年5月12日至19日,由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一期安徽省古籍普查培训班在合肥举办。来自全省有关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宗教单位图书馆以及其他古籍收藏机构计23家单位的34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课程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要求设置,采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一教材。培训内容包括“古籍普查概说”、“古籍基础知识及版本鉴定”、“定级标准解读”、“古籍普查著录与登记”、“古籍破损定级”、“古籍书影扫描”等多个专题,并进行了现场实习和研讨交流。通过培训,所有学员均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