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函谷关简介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关隘·新安函谷关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关隘·新安函谷关
历史上函谷关有三:一为秦关,二为汉关,三为魏关,其中秦关与魏关不复存在。
函谷是衡山岭中一条狭长的冲沟,秦代时衡山岭垂直相切黄河,无河滩可行,当时建秦关于现今河南灵宝西寨村(稠桑驿)。
至东汉,黄河不断冲刷形成河滩,在衡山岭豁口末端的弘农河河谷,东汉建洛阳八关之一新安函谷关,现辖河南三门峡市函谷关镇王垛村,地理坐标:N34°43'13.69" E112°09'57.07"。
新安函谷关建在弘农河西岸山崖下狭长的岸台之上,弘农河东岸渐展开阔,易守难攻。
关口向西通过崤函古道西行潼关,是中原进入八百里秦川的门户。
函谷关是古代丝绸经中原前往西域的必由之路。
分。
函谷关――丝路西行第一关
函谷关――丝路西行第一关从空中俯瞰中华大地,青藏高原是第一个阶梯,从西域延伸到关中的丝绸之路处于第二个阶梯上。
关中平原周围的险关要隘使得八百里泰川成为四塞之地,其中,位于关中腹地最东端的函谷雄关,日夜俯视着处于第三个阶梯上的中原大地,成为冷兵器时代难以逾越的天堑。
●天开函谷壮关中从关中长安至中原洛阳的东西大道,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交通孔道。
它西起今天陕西西安,经灞桥、临潼、新丰、渭南、华县、华阴、潼关,过河南阌乡、陕县、渑池、新安,到达洛阳。
与西安至洛阳的其他路段相比,从新安到潼关这一段路途多沟涧峭崖,十分迂曲难行。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自新安以西……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
其地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绝谷深委,峻坂纤徊。
崤函之险,实甲于天下矣。
”这条长长的山间谷地,因其“深险如函(木匣)”,故而得名“函谷”。
函谷一带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横亘其间。
远古以来,一次次暴雨洪水冲刷侵?g,使得谷地两旁峰岩壁立、绝壁陡起,地势极为险恶。
谷内上下落差50-70米,谷岸左右坡度40-80度,谷底的道路是附近唯一可以沟通东西的交通线路,但也是蜿蜒崎岖,狭窄处不足2米,故有“车不方轨、马不并鞍”之说。
在这里设关,可以扼住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冲,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态势。
河南新安康有为题写的“汉函谷关”供图/视觉中国“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始建于先秦时期的函谷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其前身是春秋时期的桃林古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函谷关位于函关古道西端,是秦国为了防御东方六国而修筑的。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国依靠函谷天险,大败六国军队,以致“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公元前241年,楚、赵等五国联军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除了“秦函谷关”,历史上还有“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尤其以新安汉函谷关最为著名。
公元前114年,楼船将军杨仆上书汉武帝,迁关隘至函关古道东端的新安县,是为汉函谷关。
介绍函谷关
函谷关简介哎,说起函谷关,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一个地界儿,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网红打卡地”,不过那时候可没手机拍照,全靠口口相传,名气大得能绕地球好几圈呢!你想象一下,站在那函谷关前,一眼望去,那山势啊,就像老天爷特意给这关隘配了个天然屏障,险峻得让人心里直打鼓。
两边是陡峭的山峰,中间夹着一条窄窄的谷道,就像是老天爷用斧子硬生生劈开的一样,走在这谷道上,感觉风都能把人吹跑,更别说那些想闯关的兵马了。
这函谷关啊,不光地势险要,它背后的故事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
想当年,春秋战国那会儿,这里可是兵家必争之地,谁要是占了这地儿,那就等于扼住了中原的咽喉,进可攻退可守,那叫一个美滋滋。
所以,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为了这函谷关,那是打得头破血流,你争我夺的。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那位大名鼎鼎的老子李耳了。
据说啊,老子当年就是骑着他的大青牛,慢悠悠地走过这函谷关,留下了那部让后人琢磨不透的《道德经》。
你想啊,这地方连老子都来过,还留下了这么宝贵的思想遗产,能不牛气冲天吗?而且啊,这函谷关还跟不少成语典故扯上了关系。
比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这儿。
你想啊,就这么一个窄窄的谷道,派个猛将往那儿一站,后面再跟上一队精兵,那敌人还怎么攻得进来?简直就是天然的防御工事嘛!再来说说这函谷关的夜景吧,那叫一个美轮美奂。
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着那古老的城墙,金光闪闪的,就像是给这关隘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晚上呢,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山谷间闪烁,就像是古人留下的点点智慧之光,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沉醉在这份宁静与古朴之中。
当然了,现在的函谷关已经不再是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了,它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
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与伟大,还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历史沧桑与厚重。
所以啊,如果你有机会去河南旅游的话,千万别忘了去函谷关走一走、看一看。
感受一下那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与气魄;品味一下那份“道可道,非常道”的深邃与玄妙。
函谷关
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
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
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
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
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紫气东来)、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
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
目前,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另外,汉时函谷关在汉时东移到新安县。
原函谷称为秦函谷关,新安的函谷关称为汉函谷关。
文化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解说词
文化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解说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有亲身体验雄关的雄浑苍凉,这个时候漫步其中,不用冥思,就仿佛回到风雨雷电金戈铁马的古代。
新安函谷关的关址千年不变,虽经狂风骤雨多次侵蚀,金戈铁马几度踏过,历经风雨沧桑仍屹立不倒。
静心游览,你能感觉到每一寸斑驳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城墙都是一个故事。
从郑州出发沿连霍高速向西200余公里就抵达新安县。
新安县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秦时设县推算,迄今也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这里曾经是黄帝、炎帝曾在活动之地。
因而,人们常称新安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
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就是写于新安县。
在新安县城边,闻名古今的汉函谷关就矗立在这里。
这座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涧河谷底古通道上的汉函谷关,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的东关村,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函谷关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
春秋时期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得崤函之地,据险设关,以抵御东方诸侯的进攻。
在由秦岭、黄河、衡山岭构成的天然屏障中,惟有函谷贯通东西,故此关被称为函谷关,后由西汉楼船将军杨仆迁关于新安。
据史书记载,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称为关外。
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
西汉开帝时期有一位楼兰将军叫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幸得“武帝意亦好广阔”,杨遂尽捐家资,在今新安县城东500米处筑起一座雄伟的城池,高大的关坛上建有两层楼阁,坛下为4米宽、7米高的拱式通道——这更是古代洛阳西去长安的通衢要道了,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
新安县汉函谷关访古
新安县汉函谷关访古汉函谷关新安县城东里许,有汉函谷关,为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所建。
据史记载;战国时代,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国西进,在豫西“淆函孔道”的西端,据险设关,名“函谷关”。
汉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叫杨仆,为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而“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便由杨仆主持,把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
是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座西向东,前临涧水,距今洛阳市20公里,据历史记载,原汉关的建筑非常壮观: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
关塞相连,有似长城。
关前更仿秦关布居,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以壮其势。
由此可见,函谷关的东迁,实有其重要的军事目的。
东汉末年,京师洛阳设八关都尉官,汉关居首。
此后各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代有题咏。
2000余年来,汉关历尽风云战乱,屡遭破坏,多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1923年。
此次重修的规模据载为:关高25丈,南北长10丈,东西宽6丈。
关额“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手笔;东门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对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
关上四周有护关寨墙,中间是两层关楼,飞檐画栋,气势磅礴。
关楼四门均有对联,东门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门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南门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北门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
重修汉关虽未必能与古关原貌相比,但两山夹峙,孔道中通,雄关横卧,城楼高耸,东面辽阔天空,西衬新安古城,其气势亦颇为壮观。
每当夜幕降临,人迹敛息,寒星寥落,月上山顶,晚风萧瑟,涧涛轰鸣,乘夜登临,虽不闻古战场声声刁斗,只这冷月寒光,风声涛鸣,也足使人森森然如临严阵。
可惜,它又经战乱风火和风剥雨蚀,毁坏严重。
现在仅存基层砖石结构平垛,有待重修。
汉函谷关——古丝绸之路的雄关要塞
汉函谷关——古丝绸之路的雄关要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对于函谷关,很多人并不陌生。
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关,在此留下《道德经》五千字,墨宝飘香数千年。
函谷关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
春秋时期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得崤函之地,据险设关,以抵御东方诸侯的进攻。
在由秦岭、黄河、衡山岭构成的天然屏障中,惟有函谷贯通东西,故此关被称为函谷关,后由西汉楼船将军杨仆迁关于新安。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北距黄河60公里,西邻镇区,东距洛阳市区23公里。
新安汉函谷关始建于公元前114年(西汉元鼎三年),沿用原设于河南省灵宝市的秦函谷关关名。
汉函谷关在西汉时期是防卫都城长安所在关中地区的东边最重要的军事关隘,至东汉时期都城东移至洛阳盆地,汉函谷关成为洛阳周边八关之首,具有重要地位。
史料记载东汉时期汉函谷关具有交通纽带作用,并曾拥有“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
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的交流盛况。
汉函谷关遗址北依凤凰山,南眺青龙山,西有奎楼山,东望八陡山;关东为涧河,皂涧河流经汉函古关南与涧河交汇。
函谷关遗存主要包括东西向座落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以及关墙外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关楼遗址东西两侧发现有总长约400 米的古代道路遗迹,东侧发现1处建筑基址。
汉函谷关关楼遗址与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遗迹呈“H”形连接,整体东西长约270米,南北宽约80米,两座阙台建筑基址在其东侧南北对峙,二者之间为通关古道路。
关楼遗址历史照片,摄于1907 年汉函谷关遗址以现存的汉代关楼与关墙、阙台、古道遗址,建筑基址,长墙遗址等一系列人工设施遗迹,与南北两山对峙、两河交汇所共同形成的整体格局,揭示出汉代关隘设施控制交通的格局特征。
其作为保障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关隘设施,可为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提供特殊的见证。
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风霜,昔日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置千军于雄关”的金戈铁马,早已随着历史的硝烟成了无尽的追思。
我是小小讲解员介绍函谷关300字
我是小小讲解员介绍函谷关300字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寒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还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外的十垛村,距一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
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
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
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十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这里曾经是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
这里曾经是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关中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函谷关”的。
但要再问:函谷关在哪里?就五花八门了,“函谷关不就是潼关么?”“两个不是一个地方么?”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潼关则是在今陕西潼关县,两者相距70多公里。
两千多年前,函谷关是秦国的东大门。
自它以西的地方就称为“关中”,这里曾是秦国的领地,数十万的秦国将士、普通百姓驻守和析居在这里。
经过千年的历史演变,如今的秦人,与函谷关依旧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
在古代洛阳通往西安的古道上,河南的崤山至潼关段因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
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后,即在此设置函谷关。
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因“丸泥可封”之险自古为军事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腹地与西部地区的通衢要冲;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圣贤老子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故而又被称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
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中,因刘邦先入关中,西楚霸王项羽把气撒在了函谷关,一怒之下愤而烧之。
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上世纪90年代灵宝市政府依照古关原图复制而成的函谷关。
历史上的函谷关有三处,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
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始建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西周康王时期。
春秋时,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侯国西进,在豫西“崤函孔道”的西端进一步据险设关,派重兵把守,凭借天险打败了诸侯各国,统一了中国,称秦函谷关。
汉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距秦关150公里。
因为西汉的帝都在长安,人们习惯把函谷关以西称作关中,以东则称关外。
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西汉的楼船将军杨仆因原籍在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因被人称为关外人心里总不是滋味,感到缺少光荣感,于是便上书汉武帝请求移关。
中国古代有三个函谷关,你知道在哪里吗?
中国古代有三个函谷关,你知道在哪里吗?本文导读:一、历史上的三座函谷关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
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
它在军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秦汉之际,为国内少有的雄关。
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
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兴建。
据说,汉武帝时期曾迁山东一带的豪强富贾至关中地区,关中腹地乃天子脚下。
许多诸侯王被封于关外,楼船将军也被封于关外,但是杨仆耻于做关外侯,因而向武帝请求捐尽家资建函谷关一座,以雪此耻。
新建的函谷关就被称为“汉函谷关”。
现在早已废弃,仅存遗址。
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魏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函谷关镇孟村境内,又被称为“大崤关”“金陡关”。
本为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正始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修建关楼。
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早已废弃,仅存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金陡关旧照二、函谷关的战略地位现今所说的函谷关主要是指“古函谷关”。
函谷关地势险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函谷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协同六国伐秦,秦国依傍着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前211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在函谷关大败而归。
楚汉相争时,刘邦也曾据守函谷关抵御项羽。
“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在此进行过“桃林大战”。
此外还有“出谷会师”“修鱼之战”“周文入关”等战役。
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砖重新修建的,整个建筑庄严美观,有汉代宫阙的风范。
推荐函谷关作文
推荐函谷关作文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新安县,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最令
我流连忘返的要数函谷关了。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老子生活和讲学的
地方,也是我国古代的第一座关隘。
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
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当时函谷关以西,就是今天的陕西,所以被称为“西都”。
站在函谷关的城楼上向东远眺,只见山下是一片绿莹莹的麦浪,再往远处看就是连绵起伏的高山了。
山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山上有许多游客在登山游玩。
而函谷关呢?它已经被淹没在
了历史的长河中,只能从那些古老的碑文中依稀看到它昔日的辉煌。
我最喜欢爬函谷关了。
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见许多古城墙,
并且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呢!比如:四块砖瓦、
两个石墩、一根城垣上的“铁锁链”、两个石狮子和一些石刻文字……
现在我就给大家说一说函谷关最著名的四块砖瓦吧!
这四块砖瓦是明朝永乐年间建造而成的,每块砖瓦都很珍贵,上面雕刻着精美而又形象生动的图案。
—— 1 —1 —。
长安洛阳之间最重要关隘~新安县城东的世界文化遗产
长安洛阳之间最重要关隘~新安县城东的世界文化遗产新安在洛阳西,北临黄河,与济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与宜阳接壤,西与渑池、义马为临,东与孟津、洛阳市区毗连。
新安地处豫西浅山区丘陵地带,地貌概括为“四山”、“三川”。
四山是青要山、荆紫山、郁山和邙山。
高峰,峪里岱嵋寨海拔1347米。
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
荆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间。
“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涧河川。
河流有黄、涧、畛、青、金、磁6条,皆为黄河水系,黄河西由渑池入境,东入孟津,流经37公里。
畛河、青河分别于狂口、西沃入黄河。
涧河过境42公里,汇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黄河。
新安川沟涧溪621条,常年有水者480条,但多小流量,旱干,涝淹。
黄河险滩,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荆紫翠岚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观。
新安是古代长安、洛阳间战略要地,有汉“函谷关”。
历代杰人辈出,人文史迹丰富。
“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撷萃。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的东关村,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关楼坐西向东,北接陇海线,南连青龙山,西通县城,东临涧水。
关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称八特坂或八将山,是著名的古战场遗址。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所言之“汉时关”即为此地。
史称“汉函谷关”,又称为汉关。
汉函谷关又称汉关,其名称中得“函”指匣子,“谷”为山谷,连起来“函谷”的意思则为以山谷为匣,遏其要冲。
函谷关北依凤凰山,北距黄河60公里,南侧为青龙山,南北两山对立。
为了恢复汉函谷关昔日的风貌,历代多有修葺,如明万历七年、清顺治十五年都曾修整过。
1923年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后一次的大型修复。
门洞东西两侧,各有楹联一副,东门“功始将粱今附骥,我为尹喜谁牵牛”;西门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
「河南」探访“丝绸之路”的遗产点——《新安汉函谷关》
「河南」探访“丝绸之路”的遗产点——《新安汉函谷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北距黄河25公里。
公元前114年(西汉元鼎三年),由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将原设在河南省灵宝的秦函谷关移建于此,史称“汉函谷关”。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是一处有内、外城结构的小型城邑。
内城平面呈“H”型,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10米;外城东墙与南北两侧山上的长墙相连接,以关城为中心,北至黄河,南过洛河,直至宜阳散关纵贯南北60余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关塞相连的军事防御系统。
其内有长城、要塞、仓库、窑场等军事设施和相关辅助功能,完全控制了峡谷之中的东西交通,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的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绸之路东起点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遗存。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现存主要包括东西向坐落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以及关墙外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关楼遗址东、西两侧发现总长约400米的古代道路遗迹,东侧发现一处建筑基址。
2013年,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的22处遗产点之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汉函谷关历为京畿之地,是洛阳西行第一关,东汉时期贵为“洛阳八关”之首,它不仅是丝绸之路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而且对保护两京安全、维护东西人员往来、经商贸易、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也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同时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兴盛。
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中写道:“上罗三关,下列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
冠盖纷起云合,车马动而雷奔”,这段生动描写,道出了当时函谷关前车马人员云集,喧嚣繁荣,进行贸易交往的盛景场面。
汉函谷关遗址先后共进行了4次考古调查钻探,确定了汉代函谷关遗址的总体布局:“它是一处内外城结构的小型城邑”。
关城内发现二条道路,一条是早期的,在建关时即行废弃;另一条是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的,在关城的中部东西贯穿,是唯一的通关道路。
函谷关—搜狗百科
函谷关—搜狗百科1、关城遗址建筑无存。
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
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
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2、函谷关东门关楼原关楼已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
东门关楼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入关的要道。
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3、函谷古道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
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
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近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遗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
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斑。
4、战国井式箭库位于函谷磁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于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
箭库象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族,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
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5、尹喜故宅遗址相传为尹喜的寓所。
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
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
6、鸡鸣台,又叫田文台公元前1298年(周赫王十七年),据《史记·孟尝君传》载,秦昭王拜齐国田文(孟尝君)为相,因听信谗言,欲杀田文。
函谷关主要景点介绍
函谷关主要景点介绍
一、函谷关的历史
二、函谷关的地理位置
三、函谷关的建筑特色
3.1 外城墙
3.2 内城墙
3.3 关楼
3.4 壁画
四、函谷关的重要景点
4.1 天外天云梯
4.2 天门
4.3 排云亭
4.4 宏胜寺
五、函谷关的文化意义
5.1 历史的见证
5.2 艺术的宝库
5.3 人文的底蕴
六、函谷关的旅游推荐
6.1 最佳游览时间
6.2 游览路线
6.3 旅游注意事项
七、函谷关的未来发展
7.1 文化保护
7.2 旅游开发
7.3 地方经济的推动
八、结语
在给予了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风景的同时,函谷关也承载着人们对于古代战争的回忆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期望函谷关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珍爱函谷关这一人类宝贵的历史财富。
豫西名胜──函谷关
, ,
临 绝洞
,
南接 秦岭 北 塞黄 河
,
一 人
.
感慨
丫 关 可 以 当 百 雄 天 「
,
由
是函 吞之名
L
遂
地说 弃需
:
“
这 就 是 当 年 入 关弃 需 的 儒 生 啊 !
”
这 就是 终 军
“
一
。
”
_
然而 历史
毛
:
的函补 关并扑
) 乙设
。
硕 ! 您 若 想深 入 了 解 函 吞 关的 丰 厚 内涵
一 睹 它今 日 的
l( )
1 )
~ 公 元前 96 7
。
丰 采 那 还 是 请 您 去 过过 关 吧 !
,
“
”
年
置
春秋 时 关 令 为 尹 鑫 战
, ,
国 时 秦派 兵 据 宁
. ,
凭险 恃 强 婆 吐 诸
“
侯 国
完成大 业
”
。
: “ ,
。
,
的 紫 气东 来 封函谷关
“ ”
、
“
”
、
“
鸡鸣 狗 盔
,
”
,
还 有 放 牛归 马
”
、
“
“
一九泥
”
、
“
”
,
“
毁 作谎言
’,
,
“
积 作积 聚使
”
“
关东 出 相
”
。
关西 出将
”
“
郭丹 买 符 入 关
这 位 美 国散 文 家在 故 事 后 面还 特
河南灵宝,中国历史上最早雄关要塞,有距今2500年的传世之宝
河南灵宝,中国历史上最早雄关要塞,有距今2500年的传世之宝古语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到河南省的灵宝市,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因为处于险要之地。
它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函谷关是到灵宝一定要去的地方。
站在城关上,穿越千年,解开关里关外的历史谜团。
函谷关历史上有三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它也是函谷关。
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
魏关,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已被淹没不复存在,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处。
此图根据秦函谷关复原模型两边高地是稠桑原,中间裂隙则是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在关前还有一条弘农河。
秦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最早始建于西周,东是洛阳,西到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故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站在函谷关东门关楼上,遥想当年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
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古道仅容一车通行,真应了那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纵观历史,先秦时期的关东六国伐秦,必须先渡河,然后才能扣关。
即使打进了关,还要经过15公里长的谷缝,行军风险可谓极大。
在此后两千年间,函谷关因地势险要,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如此重要的函谷关,为什么后来会被荒废掉呢?这就不得不提,西汉武帝刘彻,他把函谷关向东挪动300多里,就是挪到现今洛阳新安县。
新函谷关名曰汉函谷关,位于洛阳新安县。
它是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第一道门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新安函谷关简介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险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历史上的函谷关有三处: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新安函谷关是汉代函谷关遗址又叫汉函谷关。
新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东关村,距洛阳市区23公里,汉函谷关遗址西有奎楼山,东有八徒山,南有青龙山,北有凤凰山,四山环抱;更有涧河、皂涧河之水,绕其奔流,经关南两水交流。
正如《水经注》所说: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
”公元前114年(西汉元鼎三年)冬,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得到汉武帝的批准将位于河南省灵宝市的秦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至他的家乡新安县,史称汉函谷关。
2014年6月22日举世瞩目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申请报告获得通过,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对世界其他文化遗址申请世界遗产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两汉时期以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国家,成为一条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因在中西方文明交流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中的作用而彪炳史册。
新安函谷关,在古丝绸之路中作用独特——从东方起点洛阳向西出发,经过的第一道门户,就是新安函谷关。
新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成功入选此次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同时作为汉帝国交通防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和“绸之路第一关”,见证了由帝国支撑的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对人类文明交流的支撑,对“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突出普
遍价值具有重要贡献。
这座见证了丝路文明的千年雄关要塞,也又一次以全新高度和崭新面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恢弘的历史文明。
汉函谷关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西汉、东汉王朝设在长安、洛阳之间的著名关塞,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以后又作为以洛阳为起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第一要塞。
汉函谷关遗址由关城和长墙组成,是一条贯穿南北的防线,它控制着黄河漕运、崤函北道、崤函南道等三条路径,进而控制两汉王朝核心地带洛阳盆地和关中平原之间的联系,是维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安定、繁荣的纽带和桥梁。
汉函谷关初建时仿照秦关形制,建筑非常壮观,关楼高耸,关楼的雄伟里又不失精致,虽然函谷关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关楼分为两层:下层是砖石构筑的敌台,拱券形门洞,上层为“十”字形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的的敌楼。
敌楼底层砖券结构,四门洞开,正顶十字交缝,每室各镶嵌“无字碑”两块,地面铺灰陶方砖。
四面门洞初均有对联,今遗失。
敌楼二层已经坍塌。
敌台三面由青砖包砌,正中设拱形门洞洞内墙壁基石上刻有“一尺二寸”、“七寸”等文字,中部有安装木质城门的肘眼。
门洞东西两侧均有石刻对联。
东侧楹联为“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
西侧楹联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
上额为:“汉函谷关”四字,为晚清学者康有为所题。
两侧鸡鸣、望气
二台相对而立,鸡鸣台源自鸡鸣狗盗的典故,位于明清关楼东北角,望气台出自尹喜望气的典故,位于关楼东南角。
左右关塞横亘,北起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毫无疑问,函谷关的修建,在新安历史上成为一次规模空前、
意义深远的大开发。
东汉王朝建都洛阳后,新安函谷关成为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和第一要塞。
汉后数百年,新安函谷关一直是各朝统治者的重要军事要塞。
虽然汉函谷关早已废弃,但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却会永远的流传下去。
汉函谷关遗址遗存主要包括东西向坐落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以及关墙外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关楼遗址东西两侧发现有总长约400米的古代道路遗迹,东侧发现1处建筑基址。
汉函谷关关楼遗址与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遗迹呈“H”形状连接,整体东西长约270米,南北宽约80米,两座阙台建筑基址在其东侧南北对峙,二者之间为通关古道路南北两侧汉代长墙遗迹分别与两阙台遗址相连,南侧墙体遗迹残长150米,残宽2-7米;北侧墙体遗迹残长270米,残宽6-13米。
汉函谷关遗产区的四边界为:西边界北起关楼遗址以西175米处向南沿河至涧河中线;东边界、南边界均沿涧河中线;边界北西段沿陇海铁路南侧,向东经凤凰山西侧山谷,北侧山谷至涧河中线。
遗产面积为98.77公顷。
缓冲区的四至边界为:西边界至距关楼遗址950
米的谷城街一线;东边界至关楼遗址东侧1400米;南至涧河南部浅山区;北至凤凰山北侧道路和下王院村西侧山谷。
缓冲区面积为463.76公顷。
汉函谷关修建后,关内外的新安境内不知演绎过多少征战杀伐、悲欢离合,城下的每一段爱恨交织的故事,都与古代人民的生死歌哭相关,同时,考古发掘者在今望气台南侧,分别发现了南北向、东西
向城墙各一段,关城东墙和关城南墙连在一起;在城墙附近还发现了成组的房屋基址遗址。
据此推断,汉函谷关不仅仅是一座关隘,而是一座城。
作为曾经繁华的商驿枢纽,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无论其作为军事设施、关卡还是驿站功能,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见证了丝路的繁荣与兴盛。
外国远方使节和各方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携带奇珍异宝、各色特产在此云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
唐宋之后,此关渐渐失去防御作用,历经战乱的破坏和风雨的侵蚀,三国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被废,已有1700多年。
但其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从没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