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XXX国土资源局二○○九年七月目录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工作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数据库建设工作从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28日,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工程现已全部结束,特编写本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实施过程、技术方法、技术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1.建库概述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及《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按照《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具体方法,进行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洛阳市XXX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库目的和任务第二次土地农村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通过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建立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权属和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为一体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立规范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体系,为我局实现高效、准确的动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为城市建设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制订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依据。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等内容,集图形、图像、属性、表格和文档资料等数据为一体的、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依据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6820-1997地图学术语;GB/T 17798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9231土地基本术语;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CH/T 1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TD/T 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6-2003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2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数据库总体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应用数据库和元数据组成。
(测绘行业)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各类成果图件制作方法
二次调查数据库图斑、线状、零星、文字注记移地相关原则1、生成注记要求:1>、地类图斑注记生成:首先重新整理DLTB标识码,然后生成DLTB地Label点文件,用来保存DLTB属性,这个文件要一直保存.在输出地类图斑注记前,将DLTB 面用接合表按分幅重新构面,再从空间位置将图斑编号、地类编码地属性赋值2)在生成注记地时候要注意:国有图斑“图斑编号”属性里面不能有G,否则生成地注记会有两个G,新增地物注记不要生成B.3>、线状地物注记生成:直接从线状地物属性表中地线状地物预编号中转成注记4>、零星地物注记生成:直接从零星地物属性表中地零星地物预编号中转成注记.2、分幅图输出要求:将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注记添加到二调数据项目中,修改好地图参数, 并根据成果要求字体、大小、属性按要求修改好,输出分幅图,移注记•1、移注记地重要原则:1>、关于地类图斑注记:地类图斑注记原则上字体按国标大小,在注记特别密集地地方,注记可适当调到1.5.2>、关于线状地物注记:线状地物编号注记方向与线状地物平行,一般情况下长□32033度小于50M 不标注线状地物编号,即线状地物编号注记长于线状时不表示;线状 地物宽度一般在外业量测点处标注宽度,字头朝北,如外业无线宽量算点地补上并 加注宽度,字头朝北•3>、关于零星地物注记4>、移注记时请强调能放在图框内地注记尽量不要移到图框外.一、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制作1、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图式规范笫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十.地分类图式、團例、色标地娄 ttk 炎ir011 041ITHO El012013021023031* i#d sj z IP"DOG 皿R2SO GL 酣日20042051A 0□&1RB <■□ m052Q&3063n I4»□ I3D BK D>H 235 G IM B 150日eR 210 G I 朋日 135R 21町 n I 沪 R 115:|0 0 | 创 B I-hi R 310 a145 B 1350402地类 编号071RGB【数据]地类 编号RGB【数据]城饿住宅用地RO GO B0 R 240 G 110 B 125072农村宅基地3 0R24O G 110 B 125091081 札关团体川地R220 G40 B30R255 G 170 B200092093082出版川地RO GO BO R255 G 170 B200083科教用地084氏卫慈祥用地085上体娱乐用地086公共设施用地087088R22O G22O B 210 R255 G )70 B200R22O G3O B80 R255 G 170 B200RO GO BO R 255 G 170 B200R210 G 120 B 140 R255 G 170 B200R1A0 G24O B50 R255 G 170 B200R255 G 170 B2000940951011020402K 城军事设施用地使旗馆用地监教场听用地宗«用地铁踣用地 面状线状公路用地 面状线状 高速公路W 道县乡<<V) 以上公略0 )2rzi so 加(3®R 0 GOBOR 0 Q 0 BO R 240 G 100B200R24O G100 B200R 240 G 100 B 200R 240 G 100 B200R 24() O 100 B200RO G 0 B 0R 178 G 170 B 176R 178 G 170 BI76RO G 0 B 0 R 170 G85B80RI7O G85 B8OR 170 G85 B80R 170 G85 B8OR 150 G24O B25502地类地类 式样编号名称 RGB【数据]地类 编号RGB[数据]103 104 105 街卷MJ 地 农村道路 面状 线状机场用地RO R 180 GO G80BO B30114坑塘水面106 107 111 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而状线状河流水而 112 湖泊水而 113水库水ifii200 |6。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
14
14.1
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库更新是指两个时点对比参与变化的要素所产生的数据变化更新,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流向和流量、土地权属和界线的变更、土地属性和图形的变化等内容。两个时点之间的数据变更过程视作为长事务。
XX
XX
XX
XX
X
X
|
|
|
|
|
|
大
类
码
小
类
码
一
级
类
要
素
码
二
级
类
要
素
码
三
级
类
要
素
码
四
级
类
要
素
码
其中:
(1)大类码为专业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其中:基础地理专业码为10,土地专业码为20;小类码为业务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土地利用的业务代码为01,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业务代码为02,土地权属的业务代码为06;一至四级类码为要素分类代码,其中:一级类码为二位数字码、二级类码为二位数字码、三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四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
3.6
矢量数据vector data
用x,y(或x, y, z)坐标表示地图图形或地理实体的位置和形状的数据 [GB/T 16820-1997 5.18 矢量数据]。
3.7
栅格数据Raster data
按照栅格单元的行和列排列的有不同“灰度值”的像片数据 [GB/T 16820-1997 5.19 栅格数据]。
GB/T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二调数据库汇总标准规定
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一、基本要求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成果汇总统计上表之前,应对数据库成果进行检查,数据满足如下要求:(一)数据库图形面积计算要求数据库中图形的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国土调查办发[2008]32号)的要求进行,经过控制修正的图斑面积应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椭球面积检查规则的要求。
(二)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要求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的要求,进行图幅面积控制和分幅累加计算,并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各级面积统计逻辑基本要求1.县辖区控制面积应等于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县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2.村级单位控制面积应等于本村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3.乡级控制面积等于各村级单位控制面积汇总值。
二、基本步骤(一)建立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从数据库中各图层生成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检查基础计算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将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的单位转换为公顷,强制调平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形成基础统计表,检查确保基础统计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三)基础统计表是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的基础,在基础数据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类面积统计报表均由该基础统计表生成。
三、基础计算表结构基础计算表按村级单位为单元,分组统计排列。
基础计算表的单位为平方米,参考表结构如下(基础调平的基表结构仅供参考,各软件可接合自身软件特点设计基表,调平方法需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表1:基础计算表参考表结构四、基础统计表强制调平方法(一)基础计算表正确性检查将基础计算表中的土地总面积(平方米)进行汇总,与县级行政辖区控制面积(平方米)进行比较,如果不一致,应检查核对重新计算汇总。
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抽查核实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28号)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
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抽查核实工作方案为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真实准确,客观评判各地调查工作质量,并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全国调查成果质量抽查积累经验,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核查总体方案》,拟组织对全国部分地区调查成果进行质量抽查与实地核实。
一、抽查核实的范围成果质量的抽查与核实原则上选择全国31个省区一定数量县(区)统一进行调查成果综合评判。
本次抽查核实的重点主要围绕二次调查中,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较为明显的10个省份,以内、外业核查结果为基础,实地核实,检查各地上报成果质量,重点发现调查质量问题。
抽查核实的省份原则上选择“耕地增加数量较多”、“耕地减少明显”以及“建设用地增加较多”的省份。
通过对上报数据的分析,本次抽查省份主要包括:(一)耕地明显增加的省份(2个):内蒙古、辽宁;(二)耕地明显减少的省份(4个):广东省、江苏省、山西省、上海市;(三)建设用地明显增加的省份(5个):内蒙古、江苏省、河北省、河南省和安徽省。
二、抽查核实的内容(一)检查各地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若干意见》情况;(二)检查各地调查工作组织是否有效,调查成果是否准确齐全,是否严格执行土地分类国家标准;(三)现场检查部分地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减的真实性,了解地方调查成果基数的具体情况和真实想法,分析原因;(四)督促检查地方基本农田上图工作的进展情况,掌握各地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总体情况;(五)发现一批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以及成果质量存在重大缺陷的典型案例。
三、抽查核实的方法(一)分析准备。
综合分析国家内业核查意见、地方复核情况和外业核查结果,以及与变更调查数据差异等材料,掌握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大的省份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选择2-3个县区,作为实地抽查重点;(二)座谈交流。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正文:----------------------------------------------------------------------------------------------------------------------------------------------------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
二、调查内容和时间进度(一)调查内容。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XXX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XXX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的通知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公布日期】2008.08.15•【文号】国土调查办发[2008]62号•【施行日期】2008.08.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8〕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为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时完成,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要求,根据2008年工作部署,结合当前各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进展情况,现将报送县级调查成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要求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进度要求,东部地区应于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调查、省级预检及验收工作和报送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核查确认;中部地区及西部重点城市应于2008年年底完成调查和核查确认;其他地区应于2009年10月底前,完成全部核查确认。
各省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按照“完成一个,验收一个,报送一个”的原则,确保调查底图下发后6个月内完成外业调查、内业处理、数据整理与建库及省级预检和验收工作,并于验收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将验收合格的县级调查成果,报送全国土地调查办。
二、组织形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以县(区、市)为单位,由省级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
全国土地调查办接收成果资料后,出具资料报送回执单。
各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向全国土地调查办报送本地区调查进度和报送成果计划,以便全国土地调查办了解和掌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国家级核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试行)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〇八年六月目录前言........................................................................................................................................................... I 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 (1)3.1 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 (1)3.2 格网 (1)3.3 格网单元 (1)3.4 坡度 (1)3.5 坡度栅格数据图 (1)3.6 坡度分级图斑 (2)3.7 坡度分级图 (2)3.8 耕地坡度分级图 (2)4总则 (2)4.1 目的 (2)4.2 组织形式 (2)4.3 DEM选择 (2)4.4 比例尺 (2)4.5 数学基础 (2)4.6 补充规定 (2)5资料收集 (2)5.1 DEM (3)5.2 行政区域调查界线 (3)6技术路线及流程 (3)7生产坡度分级图 (4)7.1 DEM预处理 (4)7.2 坡度计算 (4)7.3 坡度分级图 (5)8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5)8.1 确定方法 (5)8.2 要求 (6)8.3 编制耕地坡度分级图 (6)9成果 (6)9.1 坡度分级图成果 (6)9.2 耕地坡度分级图成果 (7)10检查验收 (7)10.1 坡度分级图 (7)10.2 耕地坡度分级图 (8)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坡度分级要素属性表 (9)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耕地坡度分级图式图例 (11)附录 C (参考性附录)坡度分级元数据文件 (12)前言一、本规定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本规定主要起草单位: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0七年十二月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 ....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4 总体设计 (2)4.1 建设任务 (2)4.2 数据库体系结构 (2)4.3 数据库逻辑结构 (3)4.4 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4.5 数据字典 (5)4.6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4.7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4.8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5 准备工作 (8)5.1 方案制定 (8)5.2 人员准备 (8)5.3 软硬件准备. (8)5.4 管理制度建立 (9)5.5 数据源准备. (9)6 数据采集与处理 (12)6.1 数据采集原则 (12)6.2 数据采集方法 (12)6.3 各要素数据采集 (22)7 数据入库 (26)7.1 数据入库流程 (26)7.2 数据检查 (27)7.3 数据库参数设置 (28)7.4 矢量数据入库 (28)7.5 DEM数据入库 (29)7.6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7.7 元数据入库 (29)7.8 系统运行测试 (29)8 质量控制 (30)8.1 质量控制原则 (30)8.2 数据源质量控制 (30)8.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30)8.4 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 (30)8.5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31)8.6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31)9 数据库成果要求 (31)9.1 成果内容及要求 (31)9.2 成果质量评价 (33)10 数据库更新 (36)10.1 更新目的与原则 (36)10.2 更新方法及要求 (36)11 数据库管理功能 (36)11.1 数据处理功能 (36)11.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37)第二部分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38)12 总体设计 (38)12.1 建设任务 (38)12.2 数据库逻辑结构 (38)12.3 数据库内容. (39)12.4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0)12.5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0)12.6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0)13 准备工作 (41)13.1 方案制定 (41)13.2 人员准备 (41)13.3 软硬件准备. (41)13.4 管理制度建立 (42)13.5 数据源准备. (42)14 数据建库 (44)14.1 数据建库过程 (44)14.2 数据采集方法 (45)14.3 数据采集方式选择 (48)14.4 各要素数据采集 (49)14.5 数据检查 (49)14.6 数据入库 (50)14.7 成果输出 (51)15 质量控制 (51)15.1 质量控制原则 (51)15.2 数据源质量控制 (51)15.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51)15.4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52)15.5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52)16 数据库成果 (52)16.1 成果内容及要求 (52)16.2 成果质量评价 (54)17 数据库更新 (55)17.1 数据库更新目的与依据 (55)17.2 数据更新方法及要求 (55)18 数据库管理功能 (55)18.1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55)18.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56)第三部分: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 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1 基本要求 (57)19.2 管理制度 (57)19.3 数据库安全. (58)19.4 数据库维护. (60)附录A (规范性附录)作业情况记录表 (61)附录B (规范性附录)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 (62)附录C (规范性附录)图历簿. (63)附录D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说明表 (64)附录E (规范性附录)数字形式数据源说明表 (65)附录F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内容表 (66)附录G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68)附录H (规范性附录)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69)附录I (规范性附录)交接检查卡 (70)附录J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表 (71)附录K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表 (72)附录L (规范性附录)数据库安全运行检查表 (73)附录M (规范性附录)文字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74)附录N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76)附录O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缺陷分类表 (77)附录P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表 (78)附录Q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扣分标准表 (79)附录R (规范性附录)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员日志登记表 (81)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质量要求、成果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等,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介绍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介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介绍国土资源部地籍司副司长温明炬二○○七年六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关于“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的要求,国土资源部组织有关人员,成立方案编制小组,经多次调研和讨论,征求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意见,数易其稿,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等材料的编制。
2007年5月14日,曾培炎副总理主持召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方案》,6月5日,方案正式印发。
一、编制过程2003年开始,根据当时我们土地调查现状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部就开始筹划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技术方案和技术规程的准备。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编制历时三年多,历经以下几个阶段:(一)前期调研和试点阶段2003年5月,开展了土地调查制度方面的专题调研,对各地土地调查机构、人员以及基础资料、技术水平等状况进行调研。
同时,利用大调查项目,开展运用遥感等手段进行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试点工作。
调研和试点工作为《方案》编制进行了心要的前期准备和探索。
(二)研讨和起草阶段2004年3月,邀请了在京的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就全面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行了研讨。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十分重要和紧迫,建议尽早开展。
会后,成立了编写组,正式启动了方案的起草和编制工作。
(三)系统内专家论证阶段2004年5月,组织部内有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大专院校、部分省区的专家,对《方案》讨论稿进行了论证,对方案名称、组织模式、实施安排以及调查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讨论。
根据论证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形成《方案》征求意见稿。
(四)征求意见阶段2004年7月,征求了有关单位、部内有关司局对《方案》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数据库平差和统计汇总有关问题处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数据库平差和统计汇总有关问题处理办法的通知各有关软件开发单位:为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更新工作顺利推进,确保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变更结果规范标准,保障按时完成国家级数据库成果更新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汇总工作,针对目前各地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新功能相关标准和规范不统一的局面,现对数据库平差和统计汇总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要求如下,请各软件开发单位严格按照规定对软件进行完善。
一、数据库平差原则任何平差结果必须满足以下原则:(一)行政区变更前后控制面积相等。
(二)涉及变化的图斑,变更前后图斑面积相等。
(三)线状地物基本变更单元长度之和与原线状地物或者变更后长度相等。
(四)图形地类面积没有发生变化的,不允许参与平差。
二、图斑和线状地物变更时的平差方法(一)将误差优先平差到地类面积有变化的线状地物和图斑。
(二)将面积(长度)残差以有效位数的最小值(面积为0.01,长度为0.1),按参与变化的图斑(线状地物)面积(长度)数值,由大及小依次分配。
当线状地物两侧的图斑面积相等时,线状地物的残差采用左小右大的原则进行分配。
(如:当一条线状地物被打断成三段,则需要将打断后的三段线状地物的长度之和(四舍五入后相加的长度之和)与原长度进行平差,优先平差给较长的线状地物)(三)当平差方法产生的结果和原则相抵触时,需调整平差方法以遵循原则要求。
三、年末库的产生方式(一)将原始面积平差给过程数据,然后将过程数据的面积之和赋给变更后数据。
如下图(A1、A2为变更前面积,B1、B2、B3、B4为变更过程面积,C1、C2为变更后面积):原始数据变更后数据计算过程为:1.计算B1、 B2的椭球面积值,求和值为M,与原来的A1面积进行比较,如果有差值需要平差,平差方法按照以0.01平均分配,余数按照面积由大及及小排序分摊。
2.C1、C2的面积分别为B1、 B3之和与B2、B4之和。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发布了。
这份公报包含了全国各地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量和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的数据。
根据公报显示,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为9.6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1.8亿公顷,占总面积的18.5%。
与上次调查相比,中国的总土地面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此外,公报还显示,中国的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其中,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最为明显,已占据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6%,而森林用地面积和草地用地面积也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农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此次调查还指出,全国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城镇扩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耕地保护等方面。
具体来说,城市建设用地的占用现象比较突出,对耕地资源的压力较大。
另外,农村土地流转也在加快,农民将土地转移到城市使用或进行集约化经营。
综上所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数据成果显示了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情况。
这些数据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发表时间:2019-07-22T11:35:00.547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23期作者:谭云兵[导读] 开展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目的是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
谭云兵安化县自然资源局湖南益阳 413500摘要:开展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目的是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
全国国土调查是政府实时掌握国家土地资源具体使用情况的方式,也是我国政府提升土地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率的基础。
我国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于2017年年底以不同于二次调查的方式在国家规定具体调查方向、范围、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内外一体化调查及问题图斑互联网+举证的双轨制调查方式,最终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本文就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展开探讨。
关键词:“二调”;“三调”;国土调查引言“三调”是“二调”的继承和发展,即“三调”是以“二调”的成果为基础,“三调”细化了已有的内容、更新变化的内容、增加了缺少的内容。
“三调”较“二调”在数学基础、遥感影像精度、成图比例尺、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土地分类、核心技术、调绘方式、工作路径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具体的变化,同时增加了部分内容。
1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工作要点(1)土地现状调查。
调查土地的现状是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相关规定,对土地的技术标准进行调查,并且根据特定的比例,调查辖区中每一块土地的范围以及面积等。
(2)土地权属调查。
借助相关部门的土地所有权证明结果以及补查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目前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其他情况以及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3)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按照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以及土地的调查结果,再根据土地的用地评价需求以及精细化的管理情况,能够细化耕地,并且深入调查已经经过审批但是并没有予以使用的土地。
(4)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创建。
按照既定的数据库的标准,进行和土地调查数据相关的数据库的建立,便于能够快速掌握城市以及农村中的土地使用情况,并且实现对农田以及其他土地情况的全面调查管理。
Arc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建库中的应用
Arc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建库中的应用摘要: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其调查主要分为城镇和农村调查两大部分,而调查范围广,地形复杂,地物类型多样,因此数据量庞大,如何快速、准确的进行数据入库的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第二次土地调查用到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很多,如mapgis,arcgis,surpermap等等。
本人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所做的是农村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在arcgis下建立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结合内、外业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数据入库,对入库数据进行了检查,实现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关键词: arc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185-020 引言arcgis desktop 是一个集成了众多高级gis应用的软件套件,它包含了一套带有用户界面组件的windows桌面应用。
作为一个可伸缩的平台,arcgis无论是在桌面,在服务器,在野外还是通过web,都为个人用户也为群体用户提供了gis的功能,这就使得arcgis能够在本次土地调查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本人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所做的是农村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在arcgis下建立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结合内、外业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数据入库,对入库数据进行了检查,实现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1 数据预处理在数据入库时数据预处理就是指在数据入库前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修改,达到数据符合入库要求的过程,主要包括航片的数字化,外业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和数据的简单检查等四个方面。
在二次土地调查中运用cad软件对国家发布的航片进行数字化,数字化时注意分层,外业调查根据数字化后的图幅到实地调查,做到多看,多听,多问,调查实际地类与图幅是否一致,以实际情况为准,同时调查测量线状地物宽度,村界等;根据外业调查的成果对数据进行整理,对图幅进行修改,修改地类图斑,现状地物,村界等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等;数据的简单检查是基于cad软件下的检查,主要目的是检查数据是否合理,方便数据的入库。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浅析ArcGIS平台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浅析ArcGIS平台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摘要:以建设霞浦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例,系统介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目标、实现技术流程,分析ArcGIS平台在建库中的优势,指出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解决方式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ArcGIS平台;数据库建设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意义、目标及主要任务(一)意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当前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目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解决相关问题,具体目标如下:1.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使用现代测绘、遥感等新技术方法,全面查清霞浦县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状况,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
2.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日常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使其成为今后开展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地籍管理、用地管理等业务工作的有效工具,为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创造条件。
(三)主要任务(农村土地调查部分)1.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国家的统一要求,以1∶10000为比例尺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县农村集体土地及农、林、牧、渔场每一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2.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土地权属变更调查的具体任务是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进行补充调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成果,并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变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登记。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_农村土地调查_数据库建设编制研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编制研究张淑芬苏博文张寒梅(湖北省地图院,湖北武汉430071)摘要: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已全面开展,本文对于二调的过程及矢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数据,建立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做了具体说明,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关键词: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MAPGIS建库1、引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二调,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此重要而繁杂的成果数据,MAPGIS 软件作为机助类软件提高了二调工作效率,图件成果能反映多种利用规划现状信息于一图,不仅使图形信息更直观更有参考价值,还提高数据准确度和精确度,检查功能避免了人工误操作,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统一规范的数据属性,使数据的调用更便捷、更有效,可以说整个二调工作过程从配准套合信息到数据入库和调用,每一环节都有MAPGIS软件的参与。
2、技术依据与路线2.1技术主要依据在此次二调过程中主要的技术依据为: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GB/T13989-1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2007年8月颁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2007年12月颁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年12月颁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和其它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2.2技术路线此次二调运用航空摄影测量、全球定位(GPS)、全野外数字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更新调查成果及国家下发转换后1∶1万正射影像图,按新的土地分类,采用综合调绘法,先进行内业转换和室内预辨,再进行室外补调获得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土地权属和分布信息,完成农村土地登记发证,满足建立互联互通的土地调查数据库的需要,并以数据库建设为内业工作核心内容,在数据库的基础上,相继完成数据汇总、图件编制和文字报告的编写等内业工作。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公布日期】2008.06.24•【文号】国土调查办发[2008]58号•【施行日期】2008.06.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8〕58号)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承担单位、监理单位: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明确职责任务,公正公开分配核查任务,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07〕3号)、《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07〕7号)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国土调查办发〔2007〕48号)的有关要求,我办编制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四日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〇八年七月)目录一、总则二、工作内容及任务分配三、职责分工四、工作要求五、罚则附录附录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流程图附录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核查计划任务书附录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任务分配流程图附录四涉密调查成果安全保密责任书一、总则(一)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明确职责任务,公正公开分配核查任务,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7)号〕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国土调查办发(48)号〕的有关规定,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特制定本暂行管理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是二次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保证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一)目标建设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国家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国土资源主干网和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的支持,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满足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
建成长效的数据上报和快速更新机制,保持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广泛需求。
(二)任务1.建设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县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
在平面方向,保证各区域数据成为逻辑无缝的整体。
在垂直方向,通过统一的空间坐标定位保证各类数据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和套合。
在数据内容上,实现对土地调查的图形、属性、影像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逻辑一体化管理。
2.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按照土地调查和软件开发的有关标准和程序,开展数据库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等建设工作,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编辑、统计汇总、更新交换等功能完备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满足国土资源日常应用需求。
3.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建立。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上报及更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更新和上报的长效机制,开展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实现对变更信息的及时汇总统计,以及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维护,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
二、原则与依据(一)原则1.统一标准。
依据二次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框架下,按照统一的数据建库及系统开发标准和规程规范,开展国家级调查成果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确保系统能够实现与部已有系统顺利衔接,实现数据快速调用和共享。
2.突出重点。
为了更好地与部“金土工程”衔接,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要突出重点,优先考虑实现对二次调查成果数据的基本管理需求,包括数据的显示、查询、汇总、统计和上报更新等。
3.分步实施。
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的数据量庞大,系统建设周期长,必须在开展周密用户调查、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注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合理继承。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多年努力,积累了一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建立了一批基础数据库,已初步建成了土地数据的存储平台等环境。
合理继承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成果和经验,可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建设的速度和应用效果。
(二)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4.《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6.《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
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全国土地调查办。
8.《二次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全国土地调查办。
9.《二次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全国土地调查办。
10.《二次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范》,全国土地调查办。
11.《二次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全国土地调查办。
12.《二次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土地调查办。
三、国家级成果数据库内容二次调查采用全数字化作业方式,逐级建立土地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库。
国家级成果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数据格式多样、安全管理要求高等特点。
数据库主要包含以下数据内容。
(一)数据内容。
国家级成果管理系统主要存储二次调查形成的全国农村土地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影像等数据,同时也包括以后每年度更新的土地调查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等更新数据。
主要数据包括:1.矢量数据,包括:基础地理要素、土地利用要素、土地权属要素、基本农田要素、其他要素等。
2.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包括1:2000、1:5000、1:10000和1:50000 DOM数据;3.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4.元数据,是各种数据自身的描述数据,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元数据、DEM元数据、DOM元数据等,为文本数据;5.其他相关数据,包括:各地建库相关文档、验收报告、核查报告、数据汇总表格等。
(二)数学基础。
根据二次调查技术规程,所有成果的空间数学基础如下:●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方式:1:5000、1:10000标准分幅数据按3°分带,1:50000标准分幅数据按6°分带;●分幅和编号: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具体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
(三)数据量估算。
二次调查采用高精度正射影像数据和全数字化调查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调查数据整体精度和调查效率。
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调查成果数据量。
根据估算,二次调查产生的数据量初期达到150TB,备份数据量约300TB,并且数据量将会逐年递增。
这些数据内容复杂,种类多样(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属性数据),尺度不同(有县、市、省、国家多种尺度),对于数据的应用需求也从宏观到微观,复杂多变。
具体数据量估算如下:1.DOM影像数据不小于55TB;2.DEM数据不小于10 TB;3.矢量数据不小于2TB,内容包含:1:2000地区、1:10000地区和1:50000等比例尺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数据格式包括国家统一要求的VCT格式和原始建库数据格式;4.文档及其他数据约为0.5TB;5.中间成果数据不小于30TB,包括底图生产过程数据影像以及说明性文档等。
(四)数据格式。
空间数据要求采用空间数据标准交换格式(VCT)。
为保证数据建库的顺利进行,还需上交原始建库格式作为备用。
四、技术路线(一)总体技术路线。
统一数据质量标准,在各省汇交的县级成果基础上,采用国家统一开发的数据质量检查软件,组织开展数据库自检与汇总;依据国家级数据库建设方案和建库技术要求,对数据进行整合集成。
以调查成果数据的管理需求为最终目标,充分利用已有软硬件和网络等基础,优先采用成熟技术,开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保证建成系统实用、安全、可靠、可扩充以及易维护。
具体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技术路线图(二)系统总体框架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从下到上主要分为基础存储、数据维护、数据应用/数据服务三层。
从功能上,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包含:数据检查、数据更新、数据入库、数据查询统计、数据分发服务、数据安全、数据维护、数据备份、数据汇交等功能模块。
其中数据检查、数据更新、数据入库、数据安全、数据维护、数据备份属于数据维护;数据查询统计、数据分发服务功能模块属于系统应用和服务。
系统的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图2: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图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专门的中间件对国家级数据库进行管理与调用。
中间件主要负责成果数据的存储调度,并为国家级管理系统提供相应的接口,实现对调查成果数据的调用与分析。
对成果数据管理以及数据服务等功能由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三)系统存储环境设计国家级数据库数据量巨大,常规的数据存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服务的要求。
应采用专门的海量数据存储模式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
一方面,应有足够的存储能力存储二次调查生成的各类成果数据,尤其是在线存储容量和备份系统容量。
应具备相应的磁盘共享软件,提高数据管理效率,满足数据及时服务和处理需求,满足对存储空间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构建分级存储机制,实现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经济高效可持续运行模式。
增加二级存储系统,按需构建相应比例的在线、近线和离线存储空间,提高存储系统性价比,利用自动备份归档软件和海量数据分级存储管理软件,实现海量数据快速迁移。
通过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满足不断增加的土地调查数据对存储管理的需求。
系统存储要求具体规划为:1、在线存储容量达150TB,其中SAN光纤阵列50TB、NAS文件存储容量100TB、近线存储容量100TB;磁带库备份空间200TB,离线磁带存储容量可任意扩充;考虑今后备份不能影响业务应用,还将利用虚拟磁带库技术进行虚拟存储。
2、通过软件和接口开发定制工具,实现完整的数据备份恢复和分级存储策略、实现快速的数据迁移、利用双机或集群技术实现系统备份、7 X 24小时不间断运行、数据处理负载均衡等功能。
3、考虑到系统的重要性和系统管理数据的涉密情况,存储网络系统建设达到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三级标准。
(四)土地数据存储管理平台系统建设基于目前已建成的土地数据存储管理平台。
该平台依托专业存储系统硬件,面向数据存储综合管理,建设多源、多应用管理模式的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平台,对调查成果数据的集中管理,实现对海量数据集中管理和数据多元化应用相结合。
设计采用底层数据库管理与系统开发分离的模式,大大提高了二次调查成果数据的管理效率和应用系统运行性能、有效地减少了重复投资。
图3:土地数据存储平台技术框架图土地数据存储平台按数据生产过程,将成果数据划分为四类:原始建库数据、整合成果数据、发布数据和元数据,并分别由资料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元数据库存储管理。
土地存储数据管理系统包含了监控管理功能、权限管理功能、资料入库功能、产品定制功能等,实现了按不同用户权限对数据进行整理、入库,同时满足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请求的及时响应。
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应用接口的方式,提供数据成果对外服务:一方面通过提供平台功能来满足数据管理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数据应用接口,满足平台功能扩展和外部应用系统的数据应用要求。
基于土地存储系统提供的接口,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海量调查数据的快速与直接调用。
(五)关键技术1.海量数据组织与高效检索技术(1)数据组织模式。
二次调查成果涉及全国2864个县级调查单位,数据量达几十TB。
将这些海量数据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服务,又最大程度减少数据整合的工作量,是国家级数据库建设需要考虑的关键点。
不同的数据组织模式以及用户应用需求将直接影响数据的访问效率,对国家级管理系统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2)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