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 肠”,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棺椁 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 像一间房子似的。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 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 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 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 “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社稷坛
社稷坛五色土
二、庙
庙由于使用者和崇拜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祭祀祖宗的庙 天子、诸侯、官宦贵族,都有祖庙,但规 格、品位不同。只有帝王的祖庙能成为太庙,官宦贵族祭奉祖 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宗庙制度渗透了强烈的政治、伦理 思想。
祭奉圣贤的庙 圣贤是世人崇拜效仿的楷模。最著名的是 祭祀孔子的孔庙,也称文庙,祭祀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 庙。此外,还有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祭祀岳飞的岳庙等等。 祭祀山川、神灵的庙 中国从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 川等自然物并建庙祭祀。最著名的是祭祀五岳的神庙,以泰山 的岱庙规模最大。此外,各地还建有众多后土庙(土地庙)。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皇帝的
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清东陵
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墓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 林
秦始皇陵墓
唐昭陵—以山为陵
唐乾陵
明十三陵—宝城宝顶
二、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前往往都有规模宏大、富丽豪华 的建筑物,主要用于祭祀、装饰、保护陵墓, 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
黄 肠 即 柏 木 黄 心
——
题凑——就是木头垒起一圈墙
三、墓室结构
砖筑墓室 是墓室结构的重要形式,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形 砖砌筑两类。空心砖墓室始于战国末期,形砖墓室 约始于西汉中期,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应用渐广。 石筑墓室 多采用拱券结构。西汉晚期出现石室墓室,墓 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明清陵墓墓 室全部采用高级石料砌筑的拱券,各室相互贯通, 形成一个地下宫殿。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是最为 著名的地下宫殿。
第四节
陵墓建筑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守 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 的影响,中国古代笃信“厚葬明孝、媚祖 邀福”的理念。
帝王的坟墓称为陵寝、陵墓。在战 国时,人们将高大的坟丘称为“陵”。 所谓“寝”,是指皇陵上的宫殿建筑, 它是由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布局形式发 展而来的。我国自黄帝起至清代止,兴 建帝陵之风历代盛行,其分布之广、数 量之多、规模之大、规制之繁令人叫绝。 历代帝王不惜巨金,大兴土木,将陵墓 地上、地下建造成规模宏大、精美豪华 的建筑艺术品。
汉茂陵
任城汉陵地下墓室
汉 王 陵 墓 出 土 的 金 缕 玉 衣
唐十八陵
唐朝18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渭水 之北、北山之阳,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石成室。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也是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 座,并有167座陪葬墓。昭陵保存了大量的唐代书法、雕刻、绘 画作品,其中“昭陵六骏”浮雕,构图新颖,手法简洁,刻工精 巧,是石雕艺术的珍品。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彩绘釉陶俑,工 艺精湛,造型优美,色彩绚丽,全国罕见。
祈年殿-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有鎏 金宝顶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高38米,是 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皇穹宇-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神 主牌位的地方。 圜丘坛-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
祈年殿
皇穹宇
回音壁
圜丘坛
社稷坛
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 位于天安门的右侧(今中山公园内)。主体建筑为坐 落在中轴线上的社稷坛和拜坛。古代以“社稷”代称 国家。社稷坛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坛,坛的最上层 铺垫五色土:中央为黄,东方为青,南方为红,西方 为白,北方为黑,是按“五行”中五方无色的配臵, 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祈求全国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土台中央方形石柱,称之为“礼主石”, 或“江山石”,表示皇帝“江山永固”。每年春秋两 次皇帝要亲自来此祭社神和稷神。
北京太庙
道冠古今坊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 是赞美孔子 之德与天地齐,他的学说古今无二 。
收名 古 古 建 奎 藏之 人 代 筑 文 之。 把 奎 之 阁 处奎 孔 星 一 文子为。始 。阁 比 二 乾 名 为作十隆藏 历天八十书 代上星三楼 帝奎宿年, 王星之高孔 赐,一宗庙 书故,弘三 、以主历大 墨此文题主 迹为章匾体 ,。
唐昭陵
唐乾陵
武 则 天 的 无 字 碑
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县,是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寝的总称。 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依次建有长陵 (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 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 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 (熹宗)、思陵(思宗)。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 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 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十三个陵寝中,建筑 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规模最小的是 思陵。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宏阔壮观的神路。 路两侧排列着造型生动,刻工精巧的石雕,共有石像生18对, 自南向北排列顺序是;雄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 均为两卧两立,其后则是武臣、文臣、勋臣各4个。
唐山旅游区
清东陵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陵区内有雍正的泰陵、 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4座帝陵。 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 的代表作品。陵寝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 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 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 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 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 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 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清西陵
第五节
礼制建筑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包含着浓重的 对祖先的崇敬,对天地、日月、土地、粮食以及各 种神的崇拜,对文神、武神的尊敬。历代帝王为了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将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于 天统治百姓,增强政权的合理性,强化自己的政权 统治。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重要 的政治活动。而且发展到后来,成为统治阶级的专 门权利。《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山川, 祭五祀”,而诸侯只能“祭山川,祭五祀”。
3.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监外有城 墙保护,内有衙署、市衙、住宅等建筑,好像一座小 城。
明十三陵—神道
三、墓室结构
木椁guǒ墓室
从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往往采用此种 结构形式。早期为井干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 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出现用大木枋密排构成的 “黄肠题凑”形式,是木椁墓室发展的顶峰, 即“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 皆向内,故曰题凑”。西汉帝王墓室就是木椁 墓室。
天坛大殿为圆形攒尖顶,围墙方形,也正是 “天圆地方”思想的体现。大殿内的大柱也是按天 象所建的,中央的四根龙井柱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 中间12根楠木柱代表一年12个月,外围的12根檐yán 柱则代表一天的 12个时辰,而中外两层柱子,加起 来共24根,象征一年的24个节气,三层相加共28根 柱子,表示周天的28星宿,再加上柱顶的八根童柱 就象征36天罡gāng。
天坛
由于祭天是“五礼”之首,因而天坛成为坛庙 建筑中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精品。天坛位于 北京外城永定门东侧,是现今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 整、最重要、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组封建王朝的祭祀 建筑群,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充分运用了各种建筑手法与建筑形式,以 及美学、力学、声学、几何学等各方面原理,代表 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它在建筑设计思想上, 充分体现了祭祀功能,它的每一处建筑都与天地息 息相关,透露出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 则天的合葬之地。陵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皇城、 外廓城井然有序,现存有华表、翼马、驼鸟、无字牌、述圣记碑、 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 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 览馆”。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和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唐代瑰 丽的地下艺术画廊。
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 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 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也反映了 当时的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和营造工艺 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和建筑典范。而且受所谓“风水”之说 的影响,选址多在环境优美之处,将自 然环境与建筑物、雕刻绘画与建筑艺术 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陵墓建筑成为 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现大多成 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明定陵地宫
跪 射 俑
将 军 俑
步 兵 俑
铜 车
马
西汉帝陵
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西汉经历了11个皇 帝,除文帝刘恒霸陵、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郊区外, 其他9个帝王陵墓均在咸阳市北原上。自东向西依次 为景帝刘启阳陵、高祖刘邦长陵、惠帝刘盈安陵、 哀帝刘欣义陵、元帝刘渭陵、平帝刘康陵、成帝刘 延陵、昭帝刘弗陵平陵、武帝刘彻茂陵。帝陵园为 方或近方形,四面各一门,门前有阙。霸陵因山为 陵,其余帝陵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底部方或近方 形。西汉帝陵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严谨,随葬品丰 富,是封建时代墓葬制度的最高形式,具有重大历 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1.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是祭殿,又称享殿、献殿,是供 帝王祭祀之用。
祭祀建筑区
陵园建筑
2.神道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是通向祭祀区和 墓区的大道。道前立华表,两侧排列石雕群像,道终 立墓碑。华表为墓地的标志,等级的象征。石雕有石 兽(石像生)、石人(翁仲),是地位和侍从的象征。 陵墓前石刻是陵墓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 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Biblioteka Baidu
定陵
定陵博物馆位于大峪山下,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 宗朱翊钧和他的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陵寝,始建于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六年竣工。定陵地宫 于1956年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地下宫殿距墓 顶27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组 成,全部是石结构,为拱券式无梁建筑,殿门均用汉 白玉雕成。地宫前殿是空的,中殿放有三个汉白玉石 雕宝座和三盏“长明灯”,左右配殿放有棺床,但没 有棺椁。后殿是地宫最大的一个殿,地铺磨光花斑石, 棺床上放臵着帝后棺椁,皇帝居中,左右各一个皇后 棺椁周围放着26只朱漆木箱,内装随葬器物。
定陵神路
定陵神路
定陵神路
定陵神路
定 陵 神 路 石 像 生 文 臣
—
定 陵 神 路 石 像 生 武 将
—
明十三陵
长
陵
定陵地宫
清东陵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 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 位于燕山山脉的南麓,始建于清顺始十八年(公 元1661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陵区依山 而建,因地制宜,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 和谐统一。全陵区建有帝陵5座,以顺治陵墓—— 孝陵为中心,其他陵墓依次分列两旁。东侧有顺 治皇后孝东陵,康熙皇帝的景陵;西侧有乾隆皇 帝的裕陵及裕妃园寝,咸丰皇帝的定陵及咸丰皇 后的定东陵。此外,在东南部有同治皇帝的惠陵。
坛庙是一种祭祀建筑。它不是宗教建筑,却具 有一定的民族宗教文化的崇拜意义;它不是宫殿, 但又渗融着政治、伦理的丰富内容。它是遵从“礼” 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因此,也称为礼制建筑。 同为祭祀建筑的坛和庙,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不同, 祭祀的对象有区别,使用者也有不同。
一、坛
坛是皇帝的专利,一般根据祭祀的对象分为: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等。 历代帝王登基之后,都要去祭祀天、地、日、月 等神。因为君权受命于天,皇帝必须亲自去天坛 祭天,祭天在南郊,时间是冬至日;土地是国家 的根本,皇帝亲自或派人前往地坛祭地,祭地在 北郊,时间在夏至日;万物生长靠太阳,还须到 日坛祭日,祭日在东郊;月亮是夜明之神,也须 到月坛祭月,祭月在西郊。因为祭祀天、地、日、 月都在郊外进行,统称为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