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邓稼先》教案

合集下载

邓稼先教案优秀9篇

邓稼先教案优秀9篇

邓稼先教案优秀9篇邓稼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型:新授课教法:朗读、合作探究教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以学生搜集邓稼先的故事导入)正如大家材料收集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授新课(一)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二)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2)“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五)评议。

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2、搜集杨振宁的故事。

《邓稼先》教案篇二【教学创意】此课的教学创意是:发现阅读。

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

第1课《邓稼先》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一、教学目标1、搜集、了解有关邓稼生平事迹及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2、品析重要词句,结合人物评价与历史背景,学习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3、体会文章平实真切的语言风格和短句分段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情感。

二、重点难点1、品析重要词句,结合人物评价与历史背景,学习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2、体会文章平实真切的语言风格和短句分段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当我们脑海中浮现中“原子弹”这个词时,你会联想到什么?想到它爆炸的巨大威力?想到它对国防安全的重要,还是想到它涉及的复杂原理?无论我们想起什么,都不能忽略在它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

正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更安稳。

“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这是张爱萍将军在悼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核奠基者邓稼先时所写的词,高度概括了其生平及贡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邓稼先》。

(二)人物介绍杨振宁: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这位战斗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比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他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邓稼先:(1924.6.25—1986.7.29)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县,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邓稼先教案(15篇)

邓稼先教案(15篇)

邓稼先教案(15篇)邓稼先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理清思路, 理解思想内容;积存“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比照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学习他的宏大精神;理清的思路, 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本文通过比照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学生听读。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状况。

多媒体显示:1 )为以下加点字注音。

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2 )解释词语并造句。

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鞠躬尽瘁3.学生自主沟通阅读感受, 并集体评议。

教师归纳争论意见。

明确:热忱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 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深层探究, 理解课文思读课文, 理清全文思路, 理解文章六个局部之间的联系。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把握全文思路。

多媒体显示:(1 )概括文章六个局部的大意, 并想想全文六局部之间有什么联系。

(2 )文章六个局部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观赏的一个小标题, 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发?(3 )在写邓稼先之前, 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局部为什么写“我”?(4 )课文有没有具体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奉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悟读课文, 对文章进展深层探究,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1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局部,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个人备课小结:学科学问构建与板书设计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当心眼,一生喜爱‘纯’字所代表的品行”,“最有中国农夫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谐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虚心、真诚、朴实。

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局部,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行。

邓稼先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邓稼先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邓稼先》【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的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也造就了一些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显高尚和伟大。

二.人物简介1.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曾经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邓稼先:安徽省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结合资料谈谈“我心中的邓稼先”事例一: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事例二: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

”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

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

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事例三: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导语: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振宁《邓稼先》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

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

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唤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不难看出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仍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何谓“发展为本”?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

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笔者认为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可拟设为问题讨论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其具体目标如下: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1邓稼先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一、导入新课点击播放视频(PPT呈现内容)明确: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二、教学新课(一)走进人物走近作者——杨振宁【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介绍——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二)写作背景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为另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结构(一)字词积累宰割、奠基、元勋等词语(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概括六部分内容,并思考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1—9)在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邓稼先》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教案

《邓稼先》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教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重点)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重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4.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敬爱、钦佩、怀念的情感。

(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写的回忆性文章《邓稼先》。

新课教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档案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具有里程碑性的贡献。

2.背景链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XX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掌握生字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殷红(yān)无垠(yín)萦带(yíng)日曛(xūn)兽铤亡群(tǐng)2.理解重点词语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勤恳恳,竭尽劳苦,直到死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优秀5篇)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优秀5篇)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优秀5篇)《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1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

2.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3.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改变中国屈辱史,使-、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邓稼先》。

课堂实录一、知识卡片1.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二、积累字音和词义1.字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鲜xiǎn为人知2.解释下列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明确:1.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有高度奉献精神的一位科学家。

课上小结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5篇语文课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一定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

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激情导入)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第1课时学习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文章速读,整体感知1.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心】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心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和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未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未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

从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未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未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从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喇嘛教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1 邓稼先【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二、作者简介杨振宁,生于1922年,安徽人。

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国留学期间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三、整体感知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概述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1/ 7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以凸现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深情赞誉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2.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邓稼先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人。

从他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可以看出来。

四、探究赏析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为什么?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2/ 7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邓稼先》教学教案

《邓稼先》教学教案

《邓稼先》教学教案《邓稼先》教学教案(通用10篇)《邓稼先》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文章在结构思路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分钟)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

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是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了解这位为中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课前抽测(9分钟)1、介绍邓稼先,朗读生字词。

2、进行抽测。

抽测生字词。

3、学生交换批改。

三、朗读课文(10分钟)○小组接力朗读,其他组纠正读音。

四、合作探究(20分钟)1、教师出示题目。

问题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问题二:从这六部分内容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问题三: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的理解。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

3、教师总结归纳,出示板书。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地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

2、教师进行抽测。

⑴作者杨振宁是诺贝尔奖哪一个奖项获得者?⑵3个生字词。

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3、学生交换批改。

二、合作探究(20分钟)1、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一: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问题二: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问题三:第四部分为什么要写“我”?问题四:第五部分引用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有什么作用?问题五:“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问题六: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不同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优秀4篇)《邓稼先》教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识记: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3、找出文中重点句、段特别是抒情议论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4、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为祖国两弹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为实现强国之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重点】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重点及各段的重点。

2、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怀念邓稼先院长》,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的一支挽歌。

他的朋友们为何如此深沉地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

二、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知识三、速读全文,了解各部分主要内容正音: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记住六个部分各自的小标题四、讨论研究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邓稼先》的开头与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传记性文章的开头有何不同?⑵这些内容与邓稼先有关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⑶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⑷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说明了什么?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用两弹元勋作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好不好?为什么?⑵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用意何在?⑶①段写邓稼先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表明了什么?⑷⑤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⑸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坚持工作,他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⑹两弹元勋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各有什么性格特点?⑵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⑶⑥段主要强调了什么?想说明什么问题?⑷⑦⑧段举例的目的是什么?⑸末段补充说明作者对两人的看法,是否多余?为什么?4 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第四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其含义是什么?⑵这一部分写到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是何用意?体现了什么?⑶这一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的,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5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⑵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呢?⑶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⑷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⑸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曲有什么作用?⑹最后为什么补充说明我父亲喜欢那首歌?6 阅读第六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⑵这一部分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⑶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⑷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⑸这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邓稼先教案(优秀7篇)

邓稼先教案(优秀7篇)

邓稼先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邓稼先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体会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中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

2. 难点:体会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邓稼先的兴趣,进而引出本篇文章。

2. 文学常识(5 分钟)
介绍作者杨振宁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3.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查字典,读准字音。

教师领学生跟读整篇文章,注意字音和断句节奏。

4. 精读文章,理解文意(15 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章,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邓稼先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2 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的认识。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5篇

【导语】《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篇记⼈传记型⽂章,以中华⼏千年来的⽂化为背景,以近⼀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年朋友深情为基调,⽤饱含感情的语⾔介绍了⼀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七年级下册语⽂邓稼先教案 【教学⽬标】 1.了解邓稼先的⽣平事迹,领悟其崇⾼的品质。

2.学习⼈物传记及⼩标题式写作的基本⽅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引⼊课⽂ ⼆、速读课⽂,把握内容 ⼩标题是本⽂结构的特⾊。

请结合⽂章内容,以第六个⼩标题为形式,给课⽂重拟⼀组⼩标题。

1.提出要求: ⼩标题拟题原则 ①要提⽰内容,体现⽂章脉络 ②要围绕中⼼,体现独特个性 ③要格式相仿,体现整齐优美 2.学⽣⼩组合作交流展⽰邓稼先 (⼀)从任⼈宰割到站起来了崛起的中国 (⼆)“两弹”元勋英雄的⼀⽣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纯朴的为⼈ (四)民族感情?友情?民族的⾃豪 (五)“我不能⾛”⽆我的奉献 (六)永恒的骄傲永恒的骄傲 三、精读⽂段,领悟崇⾼ 1.快速找出并朗读对邓稼先评价性语⾔,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例:我朗读的是第⼀个⼩标题中的语句“这是千千万万⼈努⼒的结果……对这⼀转变做出了巨⼤的贡献的,有⼀位长期以来鲜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我从中读到⼀个有巨⼤贡献却鲜为⼈知的邓稼先。

(设计缘由:⼈物传记⼀⼤特⾊就是评价性语⾔,通过对评价性语⾔的寻找与朗读,进⼀步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但对于朗读的设计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

) 2.⼈物传记——通过对典型⼈物的⽣平、⽣活、精神等领域进⾏系统描述、介绍的⼀种⽂学作品形式。

⼈物传记:多件事迹(真实典型) 多处评价(真挚⾃然) 为何本⽂并未过多提及邓稼先的⼯作与⽣活场景(事迹) 四、聚焦细节,⾛进内⼼ 镜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情呢?谈谈理由。

(第⼀组) 镜头⼆:“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案上签字的时候,⼿有没有颤抖?”你觉得邓稼先的⼿会不会颤抖?为什么?(第⼆组) 镜头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次井下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家⼗分焦虑,⼈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句话:‘我不能⾛。

邓稼先教案3篇

邓稼先教案3篇

邓稼先教案3篇邓稼先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__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探究__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第一教时一.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1.速读课文,说出__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品味研究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a.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b. 教师集中讨论结果: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a. 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邓稼先-杨振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

《邓稼先-杨振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

《邓稼先-杨振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生平及突出贡献;2. 掌握他们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分析他们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迪。

导学内容:1. 邓稼先的生平宁贡献2. 杨振宁的生平宁贡献3. 两位科学家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4. 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迪导学步骤:一、导入通过介绍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名字,引起学生对这两位科学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事业的探索欲望。

二、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宁贡献1. 讲述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和科研成就;2. 分析邓稼先在核武器研发和航天领域的贡献;3. 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三、了解杨振宁的生平宁贡献1. 讲述杨振宁的成长经历和科研成就;2. 分析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在中微子领域的钻研;3. 引导学生思考杨振宁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四、分析两位科学家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比照邓稼先和杨振宁在科研领域的差别和共同点;2. 探讨他们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和影响;3. 总结两位科学家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

五、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迪1. 总结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研精神和工作态度;2. 分析他们在科学钻研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两位科学家的经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六、教室讨论和思考1. 分组讨论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研成就及其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3. 总结讨论结果,加深学生对两位科学家的了解和认识。

七、作业安置1. 要求学生撰写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研成就和影响的小结;2. 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调研,了解更多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信息;3.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发扬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学精神,尽力探索科学领域。

八、教室反馈和总结1. 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点评;2. 总结教室进修内容,强调邓稼先和杨振宁的重要性和影响;3. 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索中勇攀高峰,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下1邓稼先杨振宁(省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1邓稼先杨振宁(省一等奖)

《邓稼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是怎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然后自己再组织语言,说说你所认识的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选择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地跟读体会。

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味。

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描写和他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

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语言,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

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

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提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

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

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导语: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振宁《邓稼先》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

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

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唤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不难看出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仍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何谓“发展为本”?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

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笔者认为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可拟设为问题讨论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其具体目标如下: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一、教学过程(一)导语由“我心中的邓稼先”这一话题导入。

学生交流资料,谈自己心目中的邓稼先,,老师适时点出“常人眼中的邓稼先”特点所在,那么科学家眼中的邓稼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振宁的《邓稼先》,共同揭开这个谜底。

(二) 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1.速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生为标题寻找合适的修饰语,如:伟大、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学生自由发言)2.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文章6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③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④作者的情感⑤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⑥评价邓稼先3.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③补充、延伸和扩展①引子②经历贡献④从另一角度扩展⑥总结⑤具体化(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1.学习第三部分(1)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

点名回答:奥本海默——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直诚坦白,从不骄人……(2) 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同桌间两两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重点写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教学内容邓稼先认知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内容;品词析句,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技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作者思路,抓住词语进行语文学习的能力。

情感体会、感悟邓稼先爱国情感及作者的对邓稼先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赞美之情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从几个截面突出一个中心,在一个中心之下深入表现人物各个方面的精神品质。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感悟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气质,以及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研究和武器的这段历史。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中,邓稼先在这一巨大转变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义何在。

为什么称他是“元勋”。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加减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2、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3、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4、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教师出示字词学生完成。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 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1. 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图片)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

(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 课堂设计: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

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

归纳学生发言: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