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欣赏论文——浅析李唐《采薇图》
对采薇翁的评论
洛神赋图一、作品简介: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
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原《洛神赋图》[1]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二、作者介绍: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尤其擅长人物画。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
与师承他的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
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派。
画迹有《秋江晴嶂图》、《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等名作,其中《雪霁望五老峰图》被推崇为山水画开创之作。
现存《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均为唐宋人摹本。
三、作品典故: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与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
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
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
四、作品赏析:《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药草_高士与仙境_李唐_采薇图_新解_黄小峰
药草、高士与仙境:李唐《采薇图》新解黄小峰自元末开始,南宋画家李唐的《采薇图》就被认定为是一幅箴规宋朝降臣的政治绘画。
通过对文献和图像的重新考察,本文认为李唐的这幅杰作与南宋初年的宋金对峙并无任何直接关联,画家通过图像想要表达的是一幕仙境,采薇的伯夷、叔齐不是绝食抗议的忠君者,而是采药的高士与仙人。
《采薇图》的创作可能与南宋初年官僚群体的隐居观念有关,甚至有可能是一幅为退休官僚祝寿的绘画。
美术史中有不少影响深远却影像模糊的艺术家,李唐便是如此。
后人推其为南宋绘画新风的先驱,当时的文献却鲜有记载。
我们对他的生平知之甚少,只能从他传世仅有的几幅绘画中去重构其形象。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万壑松风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采薇图》①是他两幅公认的真迹。
前者因为有确切年款而成为考察南北宋画风转变的绝好例证。
后者则因为历史人物的主题而被放在政治语境中来观察,成为负载政治观念的“宣传画”。
本文试图超出这种认识模式,以《采薇图》为对象,重构其历史语境,从而寻找观看南宋绘画的新方式。
一、政治话语的困境《采薇图》(图1)的主角是上古贤人伯夷和叔齐。
先秦文献中,伯夷、叔齐已经很知名,但首次系统描述出自《史记》,故事大致如下:商纣王末年,孤竹国国王有三个儿子,按理,王位应该传给长子伯夷,但父王偏爱三子叔齐。
父王死后,获得继承权的叔齐觉得自己即位有悖长幼秩序,于是让给长兄伯夷,但伯夷觉得自己即位有悖父命,二人于是一起放弃王位,逃离孤竹国。
流浪多年后,他们想去投奔新兴的周国,正好碰到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伯夷和叔齐进谏,希望周武王止兵,理由有两条:1.当时周文王刚刚去世,在这时起干戈,不孝。
2.周是商朝的臣属国,以下犯上,不仁。
武王不听。
于141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是,周武王灭商之后,两兄弟耻食周朝的粟米,躲进首阳山中,采食山中薇菜为生,最后饿死。
最早探讨这幅画用意的是元朝末年的杭州人宋杞。
1362年,他从友人处得到这幅画,于画后写下题跋。
不远于古:宋杞跋李唐《采薇图》
52集锦语 萍*****************************不远于古:□孙文韬在李唐传世的众多画作中,《采薇图》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且反复提及。
高超的绘画技巧,玄远深邃的情境,无不彰显着李唐开创性的成就。
其卷后元末明初人宋杞的题跋,也一直为众研究者所重视。
题跋首先以时代背景的描述引出“宋高宗南渡,创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艺良工,画师者亦预焉,院画之名盖始诸此。
自时厥后,凡应奉待诏所作总目为院画,而李唐其首选也。
”作为元明之际的钱塘籍书画家,追忆南宋临安院画盛事,不免有几分亲切感。
而画院魁首非李唐莫属。
作为北宋院画到南宋院画过渡的关键性人物,自然要述说其来源。
宋杞如数家珍一般将李唐的简历铺陈一过,为的是评论之:“唐,河阳人,在宣、靖间已著名,入院后,遂乃尽变前人宋杞跋文宋杞跋李唐《采薇图》53集锦之学而学焉。
世谓东都以上作者为高,良有以夫。
”回忆临安旧事,宋杞将李唐南渡后的艰难生计做了生动的叙述:“余总角时,见乡里七八十老人犹能道古语,谓:唐初至杭,无所知者,货楮画以自给,日甚困,有中使识其笔,曰:‘待诏作也。
’唐因投谒,中使奏闻,而唐之画杭人即贵之。
唐尝有诗曰:‘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胭)脂画牡丹。
’可概见矣。
”进而交代收藏此画的机缘:“至正壬寅,余获此于沈恒氏,爱其虽变于古而不远乎古,似去古详而不弱于繁。
且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发也。
”“呜呼深哉,昔米南宫嗜画,病世无真李成,乃拟无李论,以其惑。
余它日见唐画亦多,率皆抱南宫之憾,而此画者,所谓吾无间然者也。
因书颠末于左,且以告夫来者,云:‘是岁九月既望,乡贡进士钱塘宋杞授之记。
’”最后钤有“宋授之记”“壬寅乡贡进士”二印。
蕴含古意于新的形式之中,是李唐的风格,“乃尽变前人之学而学”。
宋杞收藏此画的原因,亦是“虽变于古,而不远于古,似去古详而不弱于繁”。
变革是无法避免的,而古意的延续存在于不同的时代风貌中。
由《采薇图》看南宋绘画
由《采薇图》看南宋绘画
窦鑫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画作《采薇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的主题立意及绘画构图特色都能典型地代表了李唐的艺术风格.李唐作为从北宋到南宋的过渡画家,以及“南宋四家”中资历最老的画家,他所创造的绘画风格,为后期南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典范,成为后期模仿与创作的样本.从大山水到边角山水,从披麻皴、点子皴到斧劈皴,从人物形象的神仙化到人物的平凡化、叙事化都有李唐的影响于其中.【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窦鑫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采薇图》看画家的爱国情怀 [J], 刘亚宁
2.宋画《采薇图》中的环境考察——兼论南宋环境人物画的新样式 [J], 冯鸣阳
3.形式、观看与视域——论南宋画院人物画《采薇图》的视觉模式 [J], 冯鸣阳;黎晟
4.从南渡画家看南宋绘画发展的源与流——南宋画院人物画研究之二 [J], 易善炳; 李慧国
5.松窗采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在京开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唐《采薇图》赏析
李唐《采薇图》赏析《采薇图》宋,李唐,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薇图》是李唐南渡之后的代表作,一改北宋院画奢华艳丽的色彩,《采薇图》以黑白为主,更加纯净,这种用色即符合画面意境,也更具有文人情怀,它表现了李唐在南宋开宗立派的风貌。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司马迁所著之《史记》中即有“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国在今河北卢龙南)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继承权让给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说这是父命,不可违背,最后逃跑了。
叔齐见状也离家出走。
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儿子姬发(即周武王)要出兵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拦住姬发的马头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
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伯夷、叔齐深以为耻,表示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逃隐至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县境),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坚决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划了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
图中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之余,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休息对话的情景。
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伯夷脚上这种草鞋,基本上都是穷得叮当响的贫民才穿的。
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图中树石笔法初简,墨色湿润。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
采薇图赏析
这卷《采薇图》取材于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代食的故事。
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有明人项元汴、清人吴荣光等收藏印多方。
《采薇图》描绘在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在其间采摘薇蕨时,休息对话的情景。
画中侧坐的一人是叔齐,他右手按地倾身在说着什么,左手指点着,或许在安慰哥哥,或许在朗诵《采薇歌》。
正坐的一人是伯夷,面带忧愤,露出刚毅之色,双眉紧皱,目光炯炯。
叔齐的匍匐反衬出了伯夷的高亢坚定。
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然正气溢于毫端。
作者着墨不多,却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然作者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徐悲鸿在《采薇图画册》中曾赞道:“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是与米兰藏达•芬奇之耶稣与门兴藏丢勒之使徒同为绘画上的极峰。
”在我们今天看来,武王伐纣是历史进程的必然,伯夷和叔齐的劝谏和耻食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但在李唐所处的时代,南宋与金国正处于对峙阶段,这个历史故事的再现正是赞扬那些保持气节的人,谴责南宋统治者投降变节的行为,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作者在这幅图中把人物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造型较大,很逼近,用淡墨晕染衬出白色的布衣,暗喻伯夷和叔齐的高洁。
左方辽阔的平原和河流的远景与高险山崖的对比,衣纹的简劲和树木的繁茂对比,都能突出伯夷和叔齐对亡国的痛苦和内心的矛盾。
作品用笔精练而又富于变化,简劲锐利,线条挺拔,轻重顿挫似有节奏,墨法枯润适中,突出表现了衣服的麻布质感。
肌肉部分的用线较为柔和,须眉用笔精细且多变化,显得蓬松软和。
背景部分作者用笔较为豪放粗简,老松主干两边用浓墨侧峰,用浓墨细笔勾出松鳞,充分表现出了老松厚重的量感和体积;柏叶点染细密,浓淡变化细微。
图中山石用极豪迈的大斧劈皴,以各种不同深浅、枯润的墨色有力涂抹,表现了山石奇峭的风骨和坚硬的质感。
作者对树丛中远去的河流轻毫淡墨,近处的山石焦墨浓厚,丰富了画面的空间感。
李唐《采薇图》中的人物造型特征
李唐《采薇图》中的人物造型特征摘要:李唐的《采薇图》是宋画的代表之作,此图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画面整体呈现出怡然淡泊的风格,以此对当时的北宋臣子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行为进行鞭挞和讽刺。
李唐《采薇图》除了主题鲜明,有一定的教化意义之外,在审美上也以高超的画工,赢得历代文人的赞誉。
本文基于作品之上,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对于李唐《采薇图》中的人物造型特征进行研究。
首先对于此画的画面进行描述,总括人物造型特征。
其次,从服饰层面分析图中的人物造型;最后,从画中人物的神态和表情分析人物造型特征。
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对《采薇图》有更加深入的鉴赏,并将绘画艺术和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提高人物画的造诣。
关键词:李唐;《采薇图》;人物造型AbstractLi Tang's "plucking map"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 this figure to Boyi and Shuqi "poor but never sway" story, the whole picture showing a happy indifferent style, to castigate and satire o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en the courtiers perfunctory behavior ship Yan enemy thing. Li Tang "plucking map" in addition to the theme, ha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in the aesthetic is also a superb painter, won the praise of literati.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bove works,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Li Tang's "Wei Wei"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ing. For the first picture is described in figure feature. Second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lothing,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I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have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the "Wei Wei", and apply the painting art and skills to their works, improve the attainments of figure painting. Key words: Li Tang; "Wei Wei"; character modeling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的内容大多是作家那个时代和背景的反映,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息息相关。
儒家观点的李唐《采薇图》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即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
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白,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他们这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行为得到普遍推崇。
李唐以此为题就是对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北宋臣子们的辛辣讽刺。
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气节是历代儒者士人努力追求和磨砺的道德品性、道德精神和高尚人格的完成。
从“义不食周粟……遂饿死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到“好持高节”的鲁仲连;从楚国节士申包胥到东汉末“望门投止,破家相容”的张俭;从临死不降的文天祥到高唱“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这些都是受人称赞和敬仰的气节之士,而他们的事迹被后人所传道。
正所谓“士君子又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
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这些气节之士是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染下形成的,气节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目标和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而李唐所画的《采薇图》,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
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美与善在伦理价值上有髙下之分,孔子对这两种乐曲的不同评价,体现了他对舜以禅让得天下和周武王以武力得天下两种方式的不同态度。
气节,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标识一类道德人格和精神气质的独特范畴。
先秦时期,“气”与“节”是作为两个词分别使用的,但其意项与后来连用的“气节”是有关联的。
“气”与“节”连用,合成“气节”一词最早是在《史记》中:“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李唐《采薇图》赏析
李唐《采薇图》赏析一.李唐李唐,中国北宋末南宋初画家。
字唏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人。
生卒年不详。
自幼饱读诗书酷爱画画,37岁时就是一个颇有名望的画家了。
在李唐48岁的时候曾经赴开封参加皇家举办的画院考试,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都在酒家上下功夫,惟李唐画桥头竹外挂一酒帘,深得“锁”意。
宋微宗审阅后颇为欣喜。
从此,李唐就在皇家画院中创作和学习,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正当李唐在艺术道路上蓬勃发展时候,北宋王朝遭到了灭顶之灾。
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了东京、掳走了徽、钦二宗,同时掳走了李唐在内的所有宫庭画家及其它技艺百工等诸色人物。
北宋灭亡了!同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高宗)逃到了临安,建立了新的政权,史称南宋。
此时,很多人听说赵构南渡的事纷纷从金营中逃回,李唐也冒死逃出,长途跋涉,南渡投奔高宗赵构。
1230年左右,李唐赵到了临安,此时的南宋财政紧张无法恢复画院,李唐只好以街头卖画为生,当时,李唐的画销路不好,他的生活日加贫困。
1146年,以后南逐步富裕起来了,于是恢复了书画院,李唐复入书画院为院待诏。
此时,李唐已是年近八旬的老画家了。
他虽年近八旬,但精力充沛,陆续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且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他的传统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长夏江寺图》、《采薇图》等。
二.《采薇图》《采薇图》描绘的是商代贵族,伯夷、叔齐兄弟在商灭亡以后,耻食周粟,以野菜充饥,最终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商代末年,封地诸侯孤竹国君要传位给叔齐,叔齐认为大哥伯夷德才兼备要比自己强,他才是继承王位的最好人选。
因此,请父亲传位给伯夷。
伯夷说父命不可违,否则是不孝。
兄弟二人互相谦让相持不下,竟都离家出走。
最后王位传给孤竹国君的另一个儿子,兄弟俩才如释重负。
后二人不满纣王的暴政,听说周文王善待百姓,便一起去投奔。
到达目的地,恰值文王刚刚过世,其子武王带着灵枢率领大军要去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二人以文弱之身拦在武王马前,劝阻说:“你父亲去世不久,你还没尽丧葬之礼就大起兵事,这是孝吗?作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这是仁吗?”武王听后大怒,命亲兵杀他们,被姜子牙阻拦。
浅谈李唐《采薇图》的崇高之美
=. 布 局造 型 塑崇 高
在《 采薇 图》 中, 为 了塑造人 物崇高 的精神 , 凸显人 物坎 坷生活这 一背景 , 将 伯夷和叔 齐置 于荒郊 野外 的石 壁下 , 俩人相 互对望 , 斜视 对坐 , 不仅增 加 了绘 画 在 形 式上 的美 感 , 使 构图免 于乏 味单调 , 还映衬 出当时 的艰难环 境 。 正 面坐着 的 当是 伯夷 , 侧 面 倾身 而坐 的 当是叔 齐 。 二 人须 发蓬 乱 , 四周老 树环 绕 ,采野 菜
“ 崇高也 称壮美 , 包 括宏伟 、 雄浑 、 壮阔 、 豪放 、 劲健 、 热 烈、 浓郁、 奇 特 ……这
是一种雄 壮 的美 、 刚性的 美。 ” 王国 维也 曾说 过“ 所谓宏壮 , 指的就是 崇高 。 ” 李唐
神 面貌 , 表现 出人 物的坚 强而 刚韧 的性格 和紧 张的 内心活动 , 再 现了一 个不屈 不 挠、 刚直 不阿 的英雄 形 象 , 衬 托 出主 人公视 死如 归坚 守节 操的决 心 。
理 论广 角
●l
浅谈李唐 《 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 》 的崇 高 之 美
邢美艳 聂 飞
湖 南株 洲 4 1 2 0 0 0 ) ( 湖南 工业 大学 包装 艺 术设 计学 院
[ 摘 要] 文 章着 重描 绘 李唐《 采薇 图》 各方 面所 呈 现 出来 的崇高 之美 如 作者 的亲身 经历 ; 画面 的布 局造 型 ; 树、 山石 、 人物、 背 景 的墨色 运笔 ; 题材 寓意 等方 面 来品 味《 采薇 图》 中所 体现 的壮美 崇 高精神 。 [ 关键 词] 绘 画艺术 ; 崇高 之美 ; 李唐; 《 采薇 图 * 中图 分类号 : TU-8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 2 0 1 3 ) 0 2 — 0 2 3 1 一 O 1
浅谈李唐《采薇图》的崇高之美
浅谈李唐《采薇图》的崇高之美作者:邢美艳聂飞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02期摘要:文章着重描绘李唐《采薇图》各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崇高之美。
如作者的亲身经历;画面的布局造型;树、山石、人物、背景的墨色运笔;题材寓意等方面来品味《采薇图》中所体现的壮美崇高精神。
关键词:绘画艺术;崇高之美;李唐;《采薇图》【分类号】:TU-80“崇高也称壮美,包括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热烈、浓郁、奇特……这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王国维也曾说过“所谓宏壮,指的就是崇高。
”李唐所绘的《采薇图》借历史题材表现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抒发自己恢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和爱国主义的情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用此画来表彰以生命为代价确认国族身份,保持民族气节的人,此举可谓宏壮之举,大有振奋遗民心理的标志性意义。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采薇图》的崇高之美。
一、亲身经历定崇高艺术作品往往反映了画家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画家的亲身经历与遭遇对其作品内容、风格等有着间接的影响。
李唐——(约1066一1150年左右)字晞古,河南三城(今河南孟县)人,生活经历坎坷,至中年进北宋宣和画院。
1127年“靖康之变”后随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后与一些北宋官员南逃,可谓历尽颠沛流离之苦;金兵破汴梁后,他辗转到临安,流落街头,靠卖画为生。
入南宋后为画院侍诏,为南宋四大家之首。
李唐的亲身经历间接的影响了他的绘画内容及风格,其人物故事画的取材多与南、北宋之交的政治形势有一定的联系,多绘文人高士形象。
画风南渡后受动荡政局和内心爱国情怀的影响,诚如画史中所说“南渡以来,推为独步,自成家数”,“尽变前人之学”,但爱国这一绘画主题不变,《采薇图》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二、布局造型塑崇高在《采薇图》中,为了塑造人物崇高的精神,凸显人物坎坷生活这一背景,将伯夷和叔齐置于荒郊野外的石壁下,俩人相互对望,斜视对坐,不仅增加了绘画在形式上的美感,使构图免于乏味单调,还映衬出当时的艰难环境。
从“采薇图”看李唐的艺术成就
作者: 张安治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23-25页
主题词: 李唐;人物画;历史故事画;我国古代;南北宋;故宫博物院;孤竹国;代表作品;周武王;宋代
摘要: <正> 现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采薇图',绢本.(图见4页)高27.2、宽90.5厘米.有款
识'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九字,并存有'绍兴'半印.这幅画不仅是宋代伟大画家李唐晚年的代表作品,也是现存的我国古代人物画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从它可以看出南北宋之际以李唐为先驱的新风格的成熟,也显示了宋代现实主义绘画和广泛流行的历史故事画的高度水平.画的内容是描写殷的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亡以后耻贪周粟,宁愿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根据史记'伯夷列传'的记载,伯夷、叔齐是殷时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和第三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继位;但在他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逃去,叔齐还是不干也相继逃避.孤竹国的人只好立中子为君.伯夷、叔齐听说周国的诸侯西伯姬昌(即周文王)统治得很好,就准备到那儿去养老.可是到达的时候姬昌已死,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正兴兵伐纣.伯夷、叔齐就叩马谏阻,武王不听.在灭殷以后天下诸侯都尊周为王,但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决心不吃周朝士地上所生长的粮食,隐居首阳山,采薇蕨一类的。
《采薇图》的政治意涵新探
冯鸣阳【内容摘要】本文从主要探讨李唐《采薇图》的政治意涵。
文章从图像本身入手,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质疑《采薇图》是为南渡降臣所发的意图,而提供一种全新的《采薇图》之政治意涵之说。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考察作品的基本信息,再通过对夷齐故事原典的考察,对图像内容、风格的分析,结合宋代历史情境,最终解读出《采薇图》的政治意涵,即《采薇图》中的伯夷叔齐形象是宋高宗时代理想化臣子的典范,也成为宋高宗对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希冀的复合体。
他们进可叩马而谏,以死抗争,为国捐躯,退可避居山野,采薇而歌。
《采薇图》的出现也使得利益双方都能在其中找到帝王支持自身一方的证据,因此安抚双方又互相挟制,以维护其统治。
【关键词】李唐《采薇图》政治意涵李唐,是宋代绘画史上一个不可绕开的人物。
他的山水画作品及其风格流变已被人们所熟知,其人物画《采薇图》也是南宋画院杰出的作品之命目前对此图的探究及认识深度,甚至不及其另一幅仅传为其作的《晋文公复国图》。
谢柏轲的《西方中国绘画史研究专论》中指出*在以往20年中,对宋和宋以后绘画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以儒学为基础的政治性图像学上,超过了对道释题材的兴趣。
这方面研究得最深入细致的是作于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时期1SI院的-组作品,它们支持宋朝在1127年被今人攻占中原后进行'中兴4勺政治运动。
这组作品包括了传为李唐的长卷《晋文公复国图》它通过历史比喻来赞颂高宗恢复宋家王朝……这组作品中最精美的艺术品,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描写了孤竹君的两位公子宁肯饿死而不事周的事迹,为抵抗金人的入侵提供了榜样。
但这幅画还需做深入的研究。
这组人物画是主宰早期中国宫廷画政治说教型艺术最好的传世品。
我们从雷德#本文与作者发表在《南京艺术学院院报(美术与设计版)》011年第3期上的《〈采薇图〉的政治意涵探究》的部分内容有重合之处,此次发表经过一些删改和增加了附录的题跋整理。
侯编的目录可非常好地看到在后代长期存在的这种说教类型。
《采薇图》的政治意涵探究
画 作 中 出现 的 。画工 们 不 具 备 引导 皇 帝重 新 思 考 政
朝 画院 画家 的 创 作 情 况 ,就 可 得 知 画 家们 的 创作 权
是 怎 样 被 皇 帝 的 喜 好 和趣 味 所 牵 制 的 。 画继 中
一
小经 。杂流 ,则诵 小 经 ,或读 律 考 。平 日习画 ,每 承接 御 府 藏 画 ,以为 观摩 。… ”
一
方 面 起 用 主 战派 中德 高 望 重 的 李 纲 做 宰 相 , 方 一
面 也 没 有 忘 记 任 用 主 和 派 ,意 在 平 衡 两 方 的 势 力 。 宋 高宗 的 策略 是 , 当金兵 大 举侵 入 、威胁 帝位 时 , 他 就 重用 主 战派 ; 当金兵 入侵 不 成而 意欲 讲 和时 , 他就
能 高也 。 [
徽 宗 认 为 画 院 画 工 的 创 作 品 味 、笔 法 、意 趣 都
外 部 ,同 样 表 现 在 国 家 的 内部 , 个 时 代甚 至 同时 一 出现 了 岳 飞 和 秦 桧 这 样 的 千 古 奇 将 和 千 古 罪 人 。 公元 l 6年 , 方 女真人 建立 的 金朝攻 破 了北 l 2 北 宋 的都城 开 封 , 宋 灭 亡 。南 逃的 康 王赵 构于 1 北 2 1 7
宋 徽 宗 虽 然 对 画 家 们 进 行 文 化 补 课 ,但 补 课 的 最 终 目的是 使 他 们 画 出更 令 自 己满 意 、符 合 自己 审
年 称 帝 ,建 立 南 宋 政 权 ,定 都 临 安 。宋 高 宗 经 历 从
北 宋 崩 溃 再 到 南 宋 站 稳 脚 跟 ,期 间 充 满 了惊 涛 骇 浪 ,艰 苦 的 程 度 不 亚 于 创 建 一 个 新 的 朝 代 。 不 管 是 在 逃 避 金 国 的 重 兵 追 击 被 迫 不 断 转 移 中 , 是 随 着 “ 兴 和 议 ”的 签 订 ,政 局 逐 渐 稳 定 还 绍 下 来 以后 ,宋 高 宗始 终 面 临 着 一 个 难 题 ,就 是 如 何 安 抚 和 牵 制 多 方 势 力 ,来 稳 固 自 己的 政 权 和 帝 位 。
论文带读:审美现代性知识论考察、《采薇图》新解、《清明上河图》研究评述
论文带读:审美现代性知识论考察、《采薇图》新解、《清明上河图》研究评述本文从“审美现代性”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不同面相,特别是与20世纪文艺美学的关系、与20世纪美术史的关系,并结合20世纪语言学转向与艺术终结论的问题探讨了艺术在当下的生存境遇,指出了艺术的终结本质是审美自律性自反的结果。
首先是对现代性的定义,是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确立的一种知识规范和文化规范。
18世纪康德的主体自由哲学提出了人类发展的“自由”追求,成为现代性成立的一个标志。
现代性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自由思潮体现为:经济上以市场自由竞争为规则,文化上以对功利性的超越为准则,艺术上以对自由的表达为前提。
文化和艺术上的现代性,体现在19、20世纪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发展上,两者相互影响、借鉴,共同构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学、艺术史。
其次波德莱尔首先在美学上使用了“现代性”一词,他在《现代生活的画家》系列文章中,提出“现代性”的初始含义——现时性,任何时期的人或事物所具有的他们所处时代的性质或品质。
重要的是,他将美学现代性定位于当下生活的瞬息万变,而非一个时代的感受,是当下的目前的感受。
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的永恒规律(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模仿),而他强调艺术的短暂即时,主张“新异”压倒“永恒”,推崇新异美,抛弃了对传统古典的迷恋,这成为审美现代性的另一个标志性特征。
而当代对审美现代性的研究体现在美国比较文学教授马泰·卡林内斯库,他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认为,审美现代性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相继呈现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与之对应,作者把美学现代性理解为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及其理性、功利、进步思想)、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 1 —所以,审美现代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在哲学上表现为结构主义,在艺术和艺术批评上,表现为形式主义。
李唐《采薇图》:看“不入时人眼”的艺术家如何绝地反击
李唐《采薇图》:看“不入时人眼”的艺术家如何绝地反击本期主要画作【作品】采薇图【作者】李唐【年代】宋【材质】绢本水墨设色图 1 采薇图你好,我是徐骥。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
说到李唐,稍微了解美术史的朋友可能听说过,他是南宋绘画四大家之一。
但其实,李唐最开始,是在北宋兴盛一时的宋徽宗宣和画院任职的。
关于李唐是怎么考入宋徽宗画院,这是个有趣的故事。
据记载,宋徽宗亲自指导画院的工作,他还负责考试出题,当年“竹琐桥边卖酒家”就是他出的著名的诗题之一,在这次考试中,众考生绞尽了脑汁,重点都放在表现一个“酒家”的样子。
但这些画皆不中赵佶之意。
画家李唐是动了脑筋的,构思新颖,他画的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是一片竹林,在错落的翠竹中,隐约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
这幅画构图从“虚”字入手,使人浮想联翩。
赵佶看李唐的试卷后大悦,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把“竹锁桥边”的“锁”字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亲自圈点为第一名。
在画院期间,李唐还在宋徽宗的九儿子,也就是日后的宋高宗赵构的府邸里做事,也许是为他作画,也可能是教赵构来学习如何画画,这段经历也为李唐日后进入南宋画院埋下了伏笔。
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了,宣和画院也随之关门。
一些画院的画家辗转逃亡,并逐渐在南宋都城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杭州集结。
前面我们提到宋高宗赵构,他是南宋的首位皇帝。
他虽无意恢复中原,却对画学特别重视,和他老爹一样,希望绘画能为政治服务,便在临安组织了新的画院。
此时李唐也从北方南渡到临安,以卖画为生。
有一天,一位曾和李唐共事过的官员偶然看见了他的画,非常惊喜,便禀告了宋高宗:“这是李唐的画!”这样,年过八旬的李唐又获得机会重新进入画院工作。
虽然我们现在提到李唐,可能会说他是南宋画院的领头羊,是南宋四大家之首。
但在刚进入南宋画院时,李唐的画并不受欢迎。
他甚至做了一首诗来发牢骚,诗是这么写的“云里烟树雨里滩,看之容易做之难。
中国好字画鉴赏李唐《采薇图》
中国好字画鉴赏李唐《采薇图》《采薇图》为绢本,淡设色,纵27.5厘米,横91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李唐(1066年~1150年),宇欷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建炎年间被授成忠郞,为画院待诏。
他对画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都很精通,其中造诣最深的是山水画,当时身处江北的他,笔下呈现的多为北方的雄峻山川。
靖康之难以后,北宋王朝被金人所灭,金军活捉了宋朝的徽宗、钦宗两位皇帝,还俘获了一大批包括李唐等宫廷画家在内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
李唐在被押往金国途中听说赵构在南方建立了政权,就设法逃跑,南归途中被一伙强盗所掠。
其中有一个叫萧照的人早听说过李唐的大名,便离开强盗队伍随李唐南渡学习绘画,后来也成了画家,并与李唐一起进入南宋画院。
李唐到南宋都城临安时已年近八旬,在临安街头隐姓埋名以卖画为生,境况堪苦。
他曾写诗慨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mu丹。
”一日,朝中太尉邵宏渊发现李唐隐名街头卖画惊呼:“李唐来临安了。
”他立即向宋高宗禀告,李唐就此进入南宋画院,授成忠郞、画院待诏。
辗转来到临安的李唐,成为南宋画院的大家,也开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先声。
宋高宗曾在李唐的《长夏江寺卷》上题跋:“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由于生活境况发生改变,见到与北方山水不一样的江南山水,李唐山水画的风格也随之变化,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南渡不久所画,秉承了中轴式构图,高山大川下的松树亭亭玉立,似乎可闻松涛在风中作响,松荫遍布整个画面,周旋流荡,给人震撼。
其小斧劈变为大斧劈的创新画法,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威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李唐还善于画人物,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如《采薇图》是一幅历史题材作品,画的是殷商末西周初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南)君主的两个儿子,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
李唐可比李思训——宋高宗与李唐《采薇图》
李唐可比李思训——宋高宗与李唐《采薇图》李唐《采薇图》,纵二十七厘米,横九十厘米,绢本设色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画面描述孤竹国王子伯夷和叔齐先后放弃继承王权,投奔周武王,后又因武王伐纣灭商,而持节拒绝辅佐周王,不食周粟,隐居山中采薇而食,最终饿死首阳的故事。
画中人物体态优雅自然,描绘衣纹及肢体的笔法潇洒自如,运笔随转折而富于变化,背景山石以大斧劈皴与色墨晕染相结合,平面化了景物的高低起伏,而将精细立体的塑造集中在了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上,从而使人物在画面中凸显出来。
避免了基本上靠白描来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山水皴染中略显单薄的弊端。
画作一改以往人物画以山水作为交代场景的陪衬作用,而是将其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主题和意境,成为南宋初期山水人物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宋李唐采薇图卷局部《采薇图》作者李唐,是一位曾供职于南北两宋宫廷画院且对南宋绘画的演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画家。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的都城汴京,徽、钦二帝及三千余名宗室成员皆成了丧国之囚,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手工艺人和画院画师也被金人一齐掳掠至塞北荒漠,李唐便是其中一员。
在前往北方的路上,他听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被推举登基,正式建立了南宋政权后,冒死逃出军营,辗转躲藏于太行山一带,最后南渡到杭州。
初到杭州时他重操旧业,以卖画为生,后经太尉邵渊介绍复入画院任待诏,授成忠郎,并赐金带。
李唐当年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宣和画院,但在文献资料中却鲜见他在南渡之前的相关记载。
到了南宋,其境遇大不同前,除了和其他知名画家一同任职画院外,他似乎还得到了来自于宋高宗更多的厚爱。
宋杞在《采薇图》后的跋中便说:「宋高宗南渡创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艺良工,画师者亦预焉。
院画之名,盖始诸此。
自时厥后,凡应奉待诏所作总目为院画,而李唐其首选也。
」可见李唐受高宗赏识之一斑。
宋李唐(传)《晋文公复国图》卷局部此外,据《南宋院画录》载,高宗曾为李唐的《山阴图》、《王子猷雪夜访戴图》、《寒江渔舫图》、《雪坞幽居图》、《胡茄十八拍》、《晋文公复国》等多幅作品题字作跋。
李唐《采薇图》本旨探析
李唐《采薇图》本旨探析
刘明波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4(30)6
【摘要】李唐在“靖康之难”中被掳至北方,逃跑后又南渡杭州继续为南宋服务.他的《采薇图》虽描写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其实是以夷、齐自况,因这种自况和暗喻太过隐晦,且与时人传统的绘画欣赏习惯相异,故使世人产生了理解误差.其本旨并非规谏讽喻,实为以人以事而自寄.
【总页数】2页(P235-236)
【作者】刘明波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相关文献】
1.由《采薇图》看南宋绘画 [J], 窦鑫
2.从《采薇图》看画家的爱国情怀 [J], 刘亚宁
3.“李唐可比李思训”宋高宗与李唐《采薇图》 [J], 陈露;
4.鉴赏与好事——宋元明间李唐《伯夷叔齐采薇图》江南地区递藏考 [J], 冯嘉安
5.鉴赏与好事——宋元明间李唐《伯夷叔齐采薇图》江南地区递藏考 [J], 冯嘉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唐《采薇图》
一、两宋时期的画风
北宋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代的院画,对绘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绘画人才。
山水画,至此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
著名画家有李成,范宽,他们继承了荆浩水墨传统,以北方雄浑的自然景观为描绘对象,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之后,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
其他还有擅楼台界画的郭忠恕,擅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擅青绿山水的王希孟等。
花鸟方面,发展的成就突出,花鸟画家比较注重师法自然,注重写生,同时也强调了花鸟画的思想内涵。
主要画家有以黄筌为代表的富贵一派,有黄筌,黄居采,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一派,有徐熙,徐崇嗣,徐崇勋,徐崇矩。
其中徐崇嗣创造了“没骨画法”。
后来还有时画风发生变化的赵昌,崔白,崔悫,吴元瑜,易元吉等。
院画花鸟中,以徽宗为代表,其本人的粗笔水墨花鸟画也是一种创新。
人物画,尤其是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画得到了高度发展。
主要有武宗元,高元亨,毛文昌,祁序等。
文人画开始出现,主要有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
他们强调绘画要有诗的意境,追求萧散简淡的水墨表现风格,主张即兴创作,取神舍形。
此外还有燕肃,宋道,宋迪,李公年,李时敏,梁师闵,郭元方,李延之,王宗汉等。
南宋绘画的活动中心,仍集中在画院。
南宋的画风与北宋有所不同,山水画家一部分仍沿袭北宋,以全景式的构图,雄浑的自然山水为表现题材。
而真正能够代表南宋山水风格的是着重意境,以抒情为目的的偏角山水。
其构图简洁,意境完整,主体鲜明,笔触大胆泼辣,水墨发挥的更加充分。
这方面,李唐是开派大师,后有刘松年,马远,夏圭等。
技法方面,马远的“大斧劈皴”,夏圭的“拖泥带水皴”是一个重大发展。
文人画在实践中创造了杰出成就,梅,兰,竹,菊四君子画,成为文人画的特殊题材。
二、李唐简介
李唐是宋朝一个有名的画家,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几乎无一不工,其中造诣最深的是山水画,其次是人物画,画牛也很出名。
李唐山水初学李思训,能作青绿山水,但更多取法荆浩、范宽,所作山水多用斧劈皴,
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先河。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应推《万壑松风图》。
他开创了南宋一派的画风,而且他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画家。
他具体出生在哪一年,我们也不是太清楚了,大约在1066年。
他从小便饱读诗书,酷爱画画,37岁的时候就是个有名的画家了,曾经有一位毕文简公得到过一幅唐朝的名画《邢和璞司房次律图》,崇宁二年(1103年),毕文简公的后人要把此图复制为别本以藏,就去请当时年仅37岁左右的李唐临摹,李唐完成了这一难度较大的工作。
宋徽宗政和年(1111年—1118年)中,李唐48岁左右,赴开封参加当时皇家举办的图画院考试,那一次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多都在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画桥头竹外挂一酒帘,深得“锁”意。
宋徽宗亲自审阅试卷。
从此,李唐就在皇家的画院中学习和创作,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李唐在画院期间,曾经到过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那里去过,赵构后来当了皇帝,当时居住在康邸。
赵构爱画,尤爱书法,李唐在康邸大约为赵构画过画,指点过书法。
正当李唐在艺术道路上蓬勃发展的时候,北宋王朝遭到了灭顶之灾。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了东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同时掳走了所有的宫廷画家及其他技艺百工,连早已散落在民间的一些艺人也被千方百计地追回,然后押往北国。
李唐当时正在画院,他和成千上万的宋朝诸色人物一起被押往北国。
1127年,惟一没被掳走的徽宗第九子康五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登上皇帝位,是为宋高宗。
于是金军立即把攻击的方向指向赵构,赵构开始了几年逃难生活。
已灭亡了的赵家王朝又继续下来了。
这时,很多人闻说赵构南渡事,纷纷从金营中逃回,李唐也冒死从北国逃出,长途跋涉,南渡寻投宋高宗。
李唐南渡,经过了太行山,这里是梁兴等人率领自发组织的抗金部队的根据地。
李唐在这里遭到了抗金部队的盘查,其中有一位从建康(今南京)赶来参加抗金队伍的英雄,名叫萧照,也颇知书,又善画,他发现李唐所背的行囊中,尽是些“粉奁画笔”之类的东西,于是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画家李唐。
于是,萧照便辞别了抗金队伍跟随李唐南渡,也随李唐学习绘画。
大约是绍兴初年(12世纪30年代初),李唐和萧照赶到了临安。
此时赵构亦刚刚到临安,才稳定下来,朝廷心于军事,财政又特别紧张,一时无法恢复画院。
李唐只好在街头卖画为生。
当时,李唐的画销路不好,因而他的生活日加贫困。
绍兴十六年之后(1146年),南宋朝廷开始富裕起来,于是恢复了书画院,开始招募画家。
于是李唐复入画院,为画院待诏。
这时李唐已经是八十岁左右的老画家了。
《采薇图》就是李唐所画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作品。
三、《采薇图》
《采薇图》描绘的是商代贵族,伯夷、叔齐兄弟在商灭亡以后,耻食周粟,以野菜充饥,最终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商代末年,封地诸侯孤竹国君要传位给叔齐,叔齐认为大哥伯夷德才兼备要比自己强,他才是继承王位的最好人选。
因此,请父亲传位给
伯夷。
伯夷说父命不可违,否则是不孝。
兄弟二人互相谦让相持不下,竟都离家出走。
最后王位传给孤竹国君的另一个儿子,兄弟俩才如释重负。
后二人不满纣王的暴政,听说周文王善待百姓,便一起去投奔。
到达目的地,恰值文王刚刚过世,其子武王带着灵枢率领大军要去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二人以文弱之身拦在武王马前,劝阻说:“你父亲去世不久,你还没尽丧葬之礼就大起兵事,这是孝吗?作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这是仁吗?”武王听后大怒,命亲兵杀他们,被姜子牙阻拦。
不久武王伐纣成功商王周立。
伯夷,叔齐不愿作周朝臣民,于是隐居首阳山。
后人敬仰他们谦让王位的仁义精神,视二人为忠孝节烈的象征。
但也有人认为他们谏阻武王是“愚忠”,认为与其忠于政治残暴、奄奄一息的商朝,不如支持行仁政的周朝。
既然二人同样痛恨商纣的统治,为什么还要用生命去维护?在他们眼中看来,纣王暴政固然是错,可用暴力的方式推翻暴力同样不对。
时代的演进、王朝的更迭,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不管朝代如何变,“仁、义、智、礼、信”,作为人人都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却不会变。
他们在饥苦的菜薇岁月中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采薇图》27.2×90.5 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水墨浅设色、横卷,山石上有作者题款:“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
”画面的伯夷叔齐是两位长须老者:左边一位着上去年龄略小。
似是叔齐,左边一位年龄稍大,应是伯夷。
在采薇的间歇,二人把锄头和篮子放在身边,正坐着说话。
叔齐的身后是悬崖,伯夷的身后是峭壁——在画面上,伯夷、叔齐被安置在中景,环境的暗色调把二人的素衣和苍白的肤色衬托得十分突出。
离我们视线稍近的叔齐侧面而坐身体微微前倾,一手扶地一手比划着,神情激昂地在诉说着什么;坐在对面的伯夷倚树抱膝面带倦容,乍看着一副悠闲的样子,但仔细看去会发现他在倾听,神情十分专注。
二人穿着草鞋衣冠已不肃整,但形神中仍然保留着高贵的气质。
他们虽置身于山林草木之中。
但内在的神形让人感到他们仍在关怀着世事,并为之抑郁孤愤。
这幅画创造性地集人物,山水为一体,成为一种“山水人物”画,这样既能相对深入地刻画人物,也能相对精致地描绘景物这是时代性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