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PNF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1-2](proprioceptve nuromuscular facilitabon,PNF),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主要适应证:格林-巴利综合征、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脑卒中所致偏瘫、帕金森氏综合征等。

1.1 理论依据:促进作用

促进是一种阈下值的神经冲动使另一种阈下值的神经冲动易于达到达奋阈而引起兴奋的现象。PNF疗法中广泛采用了神经生理学上的促进或易化(facilitation)原理。包括时间上的促进和空间上的促进。

1.2 应用的模式:对角螺旋型活动模式,上肢模式

PNF疗法采用了对角线型运动。其理论依据是姿势和运动的发展按一定的顺序,对角线型运动是最高的形式;这些形式符合正常生理上有功能的运动形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排列也符合这种形式;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个的肌肉运动组成;所有对角线型运动都越过中线,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对角线型运动总是合并有一定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和最高形式之一。诸多的实验证明了PNF疗法中运用上肢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3 手法技术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牵张、抗阻力、协同收缩、抑制等手法技术有效、合理。

1.4合并言语刺激

在PNF治疗中不强调安静,常用柔和的声音以促进稳定,用较大的声音以促进运动。

2 临床研究

2.1 PNF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恢复的研究

刘风珍等[3]对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Rood,Bobath,Brunnstrom方法和50例加用PNF技术(本体促进技术)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加用PNF 技术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PNF技术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有一定的作用。邱小红等[4]在对50例偏瘫上肢治疗中,选择性应用PNF技术。对其在上肢功能恢复作用以及对痉孪状态的影响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发现选择D2屈曲模式可刺激促进伸肌群的活动,逐渐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说明正常运动与姿势取决于屈肌和伸肌的交互性收缩。范文双等[5]通过对PNF 方法的使用,探讨其能更有效地改善伴糖尿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了良好的疗效。其认为PNF法能够最精确地应用真正的本体感刺激,提高脊髓的兴奋性,并在使用中着重强调本体感及外感受器的作用,通过训练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敏感性,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局部、全身位相性反应及局部、全身张力的正性反应,而提高其运动功能。平衡极限能力除了反映平衡能力外,还反映下肢功能。刘建宇[6]利用PNF技术中下肢及骨盆的治疗技术及Bobath、运动再学习等康复技术(对照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8例,发现治疗3个月,治疗组患者立位平衡极限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利用PNF技术对提高偏瘫患者平衡极限能力较临床常用的Bobath、运动再学习等康复技术有明显的效果。

2.2 PNF技术对治疗偏瘫并发症患者的研究

王玉龙[7]遵循运动学原理,依据偏瘫肩半脱位发生的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PNF运动模式和治疗技术治疗偏瘫患者的肩半脱位,通过计算机放射学测量了解治疗前后肩半脱位的变化,研究PNF方法对肩半脱位的治疗效果。发现有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对偏瘫肩半脱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同病程的

患者有不同的疗效,病程短者疗效好。杨丹丹等[8]应用PNF技术治疗早期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取得显着效果,而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彭松波等[9]认为,选择恰当的促通技术和合适的训练项目是确保偏瘫恢复后期足内翻治疗有效的关键。配合手法有效降低踝关节张力的同时,给予改良PNF技术,促进踝背伸、外翻,也强化下肢软弱肌群的肌力,结合重心转移及步态训练后,能更好地促进下肢运动分离提高患者步行速度。

2.3 PNF技术配合中医针灸等方法对骨科及神经科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研究

覃彪民等[10]利用针刺结合PNF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00例,物理组患者采用针刺及PNF技术治疗,药物组以西药治疗为主。结果治疗30 d后,物理组治愈率明显优于药物组(83.0% ,63.1%,P<0.05),未愈率明显低于药物组(1.8%,10.6%,P<0.05) 。说明与西药治疗比较,针刺结合PNF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愈率显着提高,未愈率下降。包忠颖[11]应用针刺配合PNF技术治疗肩颈综合征,取得满意疗效。马春华[12]应用PNF技术配合电针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治疗方法进行研究。40例G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均给予内科治疗、电针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疗法。实验组加用PNF技术训练。结果两组患者肌力和ADL方面较未训练时明显提高(P均<0.01),接受PNF训练的患者肌力和ADL提高更明显。其认为电针促进肢体功能康复的机制,除了与疏通肢体经络有关外,还与电针可能改善患者减轻自由基损伤及加强神经细胞间联系的因素有关。PNF训练使患者肌力和ADL方面明显提高。两者配合可减少GBS患者残疾程度,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 展望与思考

PNF技术自引入国内至今,已在临床康复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及认可。近十年来对其临床应用,尤其是临床康复中的应用,以及配合中医针灸等疗法治疗骨科及神经科疾患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回顾这些研究工作,不难发现目前对PNF

疗法的临床研究仍存在空白:①缺乏对增大受限关节活动度(ROM)的临床研究;

②缺乏对躯干运动模式应用的临床研究;③对PNF技术结合中医针灸等传统疗法在临床上治疗骨科及神经科疾患的研究不够广泛和深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①由于关节退行性改变、骨科术后粘连、偏瘫后并发症等各种因素导致关节ROM受限,在临床康复治疗中非常常见,并且PNF疗法中挺住-放松(HR)、收缩-放松(CR)等手法技术在对增大受限关节ROM中,有确

切疗效,故在今后的临床康复治疗中可多利用PNF技术;②PNF技术中不仅有肢体运动模式,还有躯干运动模式,但其躯干运动模式往往被人忽略,今后在临床治疗颈椎病、下腰痛、骶髂关节紊乱等脊柱相关疾病可多考虑应用PNF技术;③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活血祛瘀。而PNF疗法有增强肌力、增强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挛缩变形、减少并发症、加速神经脱髓鞘的修复等作用。在应用PNF疗法的同时,如果配合应用针灸等传统疗法,进行临床康复治疗,是否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需大量的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 秦丽,黄晓琳. PNF技术的应用[J].中国康复,1997,12(3):139-140.

[2] 杜建,陈立典.中西医结合康复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

[3] 刘风珍,冯丽萍,宋宏颖,等.PNF技术在急性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对照研究[J].现代康复,1998,2(5):510-511.

[4] 邱小红,范巧珍.PNF技术在偏瘫上肢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6):355-356.

[5] 范文双,曹玲.PNF疗法对伴糖尿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06,19(1):77.

[6] 刘建宇. 神经肌肉本体促通技术对偏瘫患者立位平衡极限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9):546.

[7] 王玉龙. PNF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

24(6):322-325.

[8] 杨丹丹,徐琳峰,陈丽娜,等.PNF技术治疗早期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国康复,2007 ,22 (2) :104-105.

[9] 彭松波,程群.改良PNF技术和下蹲训练对偏瘫恢复后期内翻足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8,3(4):289-290..

[10] 覃彪民,老锦雄,穆瑞琴.针刺结合PNF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J].中国康复,2007,22 (2) :98.

[11] 包忠颖. 针刺配合PNF技术治疗肩颈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5):67-68.

[12] 马春华. PNF配合电针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功能改善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9):1141-1143.

PNF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PNF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1-2](proprioceptve nuromuscular facilitabon,PNF),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主要适应证:格林-巴利综合征、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脑卒中所致偏瘫、帕金森氏综合征等。 1.1 理论依据:促进作用 促进是一种阈下值的神经冲动使另一种阈下值的神经冲动易于达到达奋阈而引起兴奋的现象。PNF疗法中广泛采用了神经生理学上的促进或易化(facilitation)原理。包括时间上的促进和空间上的促进。 1.2 应用的模式:对角螺旋型活动模式,上肢模式 PNF疗法采用了对角线型运动。其理论依据是姿势和运动的发展按一定的顺序,对角线型运动是最高的形式;这些形式符合正常生理上有功能的运动形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排列也符合这种形式;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个的肌肉运动组成;所有对角线型运动都越过中线,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对角线型运动总是合并有一定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和最高形式之一。诸多的实验证明了PNF疗法中运用上肢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3 手法技术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牵张、抗阻力、协同收缩、抑制等手法技术有效、合理。

1.4合并言语刺激 在PNF治疗中不强调安静,常用柔和的声音以促进稳定,用较大的声音以促进运动。 2 临床研究 2.1 PNF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恢复的研究 刘风珍等[3]对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Rood,Bobath,Brunnstrom方法和50例加用PNF技术(本体促进技术)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加用PNF 技术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PNF技术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有一定的作用。邱小红等[4]在对50例偏瘫上肢治疗中,选择性应用PNF技术。对其在上肢功能恢复作用以及对痉孪状态的影响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发现选择D2屈曲模式可刺激促进伸肌群的活动,逐渐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说明正常运动与姿势取决于屈肌和伸肌的交互性收缩。范文双等[5]通过对PNF 方法的使用,探讨其能更有效地改善伴糖尿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了良好的疗效。其认为PNF法能够最精确地应用真正的本体感刺激,提高脊髓的兴奋性,并在使用中着重强调本体感及外感受器的作用,通过训练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敏感性,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局部、全身位相性反应及局部、全身张力的正性反应,而提高其运动功能。平衡极限能力除了反映平衡能力外,还反映下肢功能。刘建宇[6]利用PNF技术中下肢及骨盆的治疗技术及Bobath、运动再学习等康复技术(对照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8例,发现治疗3个月,治疗组患者立位平衡极限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利用PNF技术对提高偏瘫患者平衡极限能力较临床常用的Bobath、运动再学习等康复技术有明显的效果。 2.2 PNF技术对治疗偏瘫并发症患者的研究 王玉龙[7]遵循运动学原理,依据偏瘫肩半脱位发生的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PNF运动模式和治疗技术治疗偏瘫患者的肩半脱位,通过计算机放射学测量了解治疗前后肩半脱位的变化,研究PNF方法对肩半脱位的治疗效果。发现有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对偏瘫肩半脱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同病程的

PNF 治疗的应用模式

PNF PNF 治疗的应用模式 新乡医学院康复教研室杨老师 一、PNF治疗的应用模式 1.肩胛带前方上提和上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 其促进手法是节律启动(RD 、慢逆转SR )。促进要领为从近端到远端。为避免痉挛发生和加重,应从侧卧位开始、逐渐过渡到仰卧位、坐位。 治疗师站在床头,近端在肩峰施加阻力,远端防止患者握拳,边施加阻力,指示患者“推我的手”; 屈肘,要盯视自己的手,近端阻力大于远端,指示患者不要终止动作,难以继续时,考虑使用节律启动; 敦促患者一直盯视自己的手,转头。 2.上肢的屈曲-内收-外旋模式侧卧位或仰卧位 通过诱发躯干旋转,肩胛带外展,促进翻身动作。 让患者注意自己的右手,开始阻力小,要求患者不要屈肘; 指示患者不要屈肘,要盯视自己的手,患者上肢位置应较低; 接近终止位置时,动作不足时可施加挤压,促进肩胛骨上方旋转,外展,带动躯干转体。 3.下砍模式的维持-放松 促进上部躯干的屈肌群、旋转肌群、增强躯干的旋转能力。 让患者盯视自己的手,腹肌用力;在患者用自己的力量抬头困难时,治疗者可以辅助; 在接近终止位置时做维持-放松(HR),要求患者不要动,保持现在姿势,不要屏住呼吸。 4.坐起的中间动作半侧身用肘支撑 1)用手接触:两侧肩胛带。 2)促进手法:节律稳定RS。 促进坐起到用肘支撑位时的稳定性;由于支撑面积减小,患者容易出现摇晃,要求患者保持不动,不要仰头。 5.坐起动作 促进手法:抗阻运动。 用手接触:肩胛带施加阻力。 方向与患者运动方向相反。 通过抗阻运动提高运动的稳定性。 要求患者抬头转体,不要仰头,完成动作困难时给予辅助。 不要由于阻力影响转体节奏,如果实施困难,可以反复几次,要求转体完全。强调躯干回旋。做出让患者伸肘指令,在伸肘时保持躯干继续屈曲。 做出让患者伸肘指令,在伸肘时保持躯干继续屈曲强调肘支撑要求转体完全。6.肩胛带前方下降和上肢的伸展-内收-内旋模式 (1)促进手法:节律稳定; (2)用手接触:右手、右肩腋窝前方。 7.节律稳定提高坐位稳定性

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

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 脑卒中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除了出现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外,还会伴随着手功 能的丧失。而且,手功能的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 重要意义。近年来,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备受关注,其通过促进神经系统的再建立和神经肌肉协调性的提高,有望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 康复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本文将从PNF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入手,探讨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PNF技术的原理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是一种 康复理论和技术体系,它主要通过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和大脑皮层下运动控制中枢区的 运动神经元,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和功能性。PNF技术主要包括对姿势控制、平衡能力 和运动功能的训练,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模式,加强神经系统的激活,以促进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性改变。PNF技术还通过增加运动和感觉刺激的量和质,调动 患者自身的康复潜能,从而达到促进功能康复的目的。 1. 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 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丧失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损伤引起的神经肌肉协调性障碍所致。而PNF技术能够通过多个平行和对角线的肌肉伸展和收缩来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元, 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建立,从而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PNF技术还可以通过模拟日常生活 动作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手部功能,促进手部肌肉和关节功能的协调和灵活性。 2. 促进神经系统的再建立 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治疗需要借助神经系统的再建立来实现。而PNF技术通 过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和运动控制中枢区的运动神经元,能够加速神经系统的再建立过程。PNF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从而促进 受损神经系统的再建立,有助于提升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效果。 3. 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自信心 PNF技术强调模拟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在康复治疗中,患者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而PNF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康复训练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患者更容易投入提高治疗积极性。PNF技术还可以通过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反馈,增强患 者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深入探索PNF技术的机制

PNF结合MIE对雪上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康复效果的研究

PNF结合MIE对雪上运动员膝关节损 伤康复效果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PNF结合MIE康复方案在雪上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雪上运动员中膝关节损伤康复期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实施 PNFMIE 康复方案和传统康复方案的对比研究。通过测量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力度和可行性、疼痛程度、关节角度范围、运动能力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PNFMIE 康复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力度 和可行性、疼痛程度、关节角度范围、运动能力等指标,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膝关节损伤症状。同时,PNF与MIE的结合使患 者在进行康复中感受更加舒适和安全。 结论:PNF结合MIE康复方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雪上运动员膝 关节损伤康复方案,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且具有疗效显著性。对于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当引入PNF结合MIE康复方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PNF,MIE,雪上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康复 Introduction: 雪上运动员在进行比赛训练时,常常因为复杂的地形和强力冲击导致膝关节损伤。在康复治疗时,不能只重视功能的恢复,同时要考虑康复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程度。

目前疗效较好的典型治疗方案是PNF和MIE的结合,但对于雪上运动员的膝关节损伤康复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感觉不充分。 Methods: 选择50名雪上运动员中膝关节损伤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NFMIE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两组。PNFMIE 康复组通过 PNFMIE 康复方案辅助恢复,传统康复组 进行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测量患者治疗前、中、后 的力度和可行性、疼痛程度、关节角度范围、运动能力等指标,分析治疗效果。 Results: 在康复期间,PNFMIE康复组的患者可行性更高,疼 痛程度较低,关节角度范围更广,运动能力更强,并且感受更加安全和舒适。对于患者的膝关节损伤症状,PNFMIE康复组 的治愈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检验后发现,PNFMIE康复组 和传统康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onclusion: PNF结合MIE康复方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雪上运 动员膝关节损伤康复方案,在局部症状缓解、力度和可行性提高、运动能力增强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康复方案。在康复治疗期间应考虑PNF与MIE的结合,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PNF与MIE的康复方案需要专业医护人 员的指导和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效果。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关节的受力情况,以避免加重损伤。

pnf的应用和原理

PNF的应用和原理 什么是PNF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中文名为本体感觉神经肌 肉促进法,是一种常用于康复治疗和运动训练的技术。它是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的共同作用,提高身体的运动控制和运动效能。PNF将神经肌肉交互作用和人体姿 势的正常调整作为康复和运动训练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体育科学和运动训练。下面将介绍PNF的应用和原理。 PNF的应用 PNF首先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可以帮助恢复运动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一 些常见的应用包括: - 肌肉协调性的恢复:PNF通过刺激肌肉运动和神经系统,促进肌肉协调性的恢复,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的运动能力。 - 肌肉力量的增强:PNF技术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的相互作用,提高肌肉力量,加速肌肉的恢复 和增长。 - 关节稳定性的提高:PNF的运动模式可以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系统,提 高关节的稳定性和控制,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 运动表现的优化:训练者可以使 用PNF技术,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优化,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成绩。 除了康复医学领域,PNF也被广泛应用于体育科学和运动训练。一些常见的应 用包括: - 运动性能的提高:PNF技术可以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的共同作用,提高 肌肉的灵活性和力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性能。 - 运动技能的改善:PNF可以帮助运动员改善运动技能,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的相互作用,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程度。 - 预防运动损伤:PNF技术可以通过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减少 运动损伤的风险,帮助运动员保持身体健康。 - 提高灵活性:PNF的运动模式可以帮助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运动员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PNF的原理 PNF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提高身体的运动控制 和运动效能。具体原理包括: 1. 反射机制:PNF运用了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刺 激肌肉运动。例如,通过刺激肌腱的拉伸,可以激活肌肉的拉伸反射,使肌肉产生更大的力量。 2. 增强神经传导:PNF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增强神经传导,提高身 体对运动的感知和控制。通过刺激神经传导,PNF可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运动 的流畅性。 3. 肌肉对抗的训练:PNF运用肌肉对抗的训练原则,提高肌肉的力量 和协调性。例如,通过交替进行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肌肉对抗的能力。 4. 动作模式的调整:PNF通过调整人体的动作模式,改善运动技能和 表现。例如,通过使用PNF的运动模式,可以帮助改善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程度。

PNF牵伸技术在运动健身和康复中的应用

PNF牵伸技术在运动健身和康复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关于PNF牵伸技术在运动健身等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有很大的发展,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还仍是体育保健与运动医学领域的重要 课题之一。本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PNF牵伸技术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对PNF牵伸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和在发展柔韧性素质,预防运动损伤和防治 非特异性慢性疼痛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PNF牵伸技术机制康复柔韧性运动损伤疼痛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291-02 PNF牵伸技术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 muscular Facilititation,PNF)中的常用技术,也是牵伸技术的一种[1],由Kabat、Knott和Voss创立和发展。Bob等将其称为最好的运动方式,它被广泛的应用于运动健身 和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2]。PNF牵伸技术遵循PNF的原则和技术,包括等长收缩、选择适当体位以及独立肌肉及螺旋-对角模式。PNF牵伸技术的种类很多很复杂, 但各种技术都包括了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交替收缩和放松[3]。 1 PNF牵伸反应的作用机制 1.1肌肉牵张反射(Myotatic Stretch Reflex) 肌肉牵张反射可以避免一块肌肉被过快、过长地牵伸,从而保护关节避免损 伤[4]。如用叩诊锤叩击肱二头肌腱时,肘关节会自动屈曲,这就是牵张反射的表现。肱二头肌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可以感受肌肉的长度和张力,这样就避免了对 肘关节和肱二头肌的过度牵伸。这种牵伸反射在不同的情况下反生的牵张反射不同,既可以是强的,也可是弱的,或者完全消失。 1.2自主抑制(Autogenic inhibition) 自主抑制(又称逆牵张反射)是由于位于肌腹、肌腱移行处和肌腱内的腱梭,即张力感受器引起的。传统的PNF理论包括逆牵张反射及等长收缩后的效应。一 般认为,腱梭监控着肌腱的负荷,如果负荷相对变大,腱梭被激活,通过神经性 抑制可引起肌肉的依次放松(如图1)[5]。 图1 图2(均引自sharman等[5]) 1.3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 早在1947年Sherrington的研究建立了神经肌肉系统的工作模型,他认为交互抑制是肌 梭调节的反射弧。当肌肉收缩时,通过交互抑制将抑制拮抗肌,允许关节发生运动(如图2)[5]。如果这个反射弧功能有问题,肌肉就会相互竞争,动作会变得困难或受连累。目前的观 点认为反射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任务依赖性的,非自主反应通常以相同方式反生。 1.4其他作用机制 Chalmers等[6]认为骨骼肌和其肌腱都有粘滞和弹性机械性能。肌肉肌腱单元的这些性质 可以适应持久不断牵伸和快速牵拉。肌肉肌腱单元的被动性变异正好可以解释牵伸如何是关 节活动范围(ROM)发生改变。另外,Magnusson等[7]认为与其他牵伸技术比较,PNF牵伸 技术可以使受试者更好的感知和耐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效果。 2 PNF牵伸训练在维持体质健康中的意义 2.1 PNF牵伸训练对发展柔韧性素质的效果 Hewitt等[8]比较了三种牵伸伸方法:静力、爆发和PNF,用以增进坐位体前屈的柔韧性。黄彩华等[9]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的与10周的保持-放松模式的PNF伸展都可以提高柔韧性。Feland等[10]发现利用次最大收缩的CR拉伸同样有利于改善腘绳肌的最大收缩柔韧性,并可 减少与PNF 拉伸相关的受伤风险。Higgs 等[11]研究发现PNF 拉伸可增加膝关节柔韧性,持续 4周、3次/周、3组/次的股四头肌PNF牵伸训练后屈膝范围平均改善9.2°,一次拉伸后大约

关节松动术结合PNF疗法在膝关节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关节松动术结合PNF疗法在膝关节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摘要:目的: 本实验拟采用关节松动术结合PNF疗法,观察其对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作用,评估其临床疗效并对日后临床使用做出指导。方法: 选取本院骨科因膝关 节采取手术治疗后,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 80例 ,年龄32-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63)岁,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然后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观察对象分别 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骨科常规膝关节康复治疗,观 察组除常规康复治疗之外进行松动术治疗并给予PNF疗法,予以处理。最后根据 其实验指标的测定来判断两组之间的差异。主要的实验指标有关节活动度评分以 及视觉模拟评分两种。结果: 两组对比来看,观察组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在两组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上也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是明显占优的( P < 0. 05)。结论: 关节松动术结合PNF疗法对术后膝 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意义,对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指导意义和治疗思路。 关键词: 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关节松动术 ;膝关节功能 外伤的发生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伴随着交通、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的影 响以及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经常发生,而且没有下降的趋势。其中,膝关节作为 承载人类前进的关键部位,其所受到的伤害对人体来说是及其巨大和痛苦的。因 此在膝关节功能发生障碍后,极早期的治疗,尽快的功能恢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取得康复成功的关键步骤。 在常见的骨折中,有一些恢复起来比较棘手,比如远胫骨平台以及髌骨等, 以往的患者以及偏远地区的医疗工作者因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及理念,往往没有 引起其足够的重视。而在其长期自我恢复后,往往形成受伤部位功能屈伸活动的受 限以及因受限引发的肌肉疼痛。因此给患者生活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和痛苦。膝 关节手术,往往因为局部的粘连以及缝合,导致膝关节术后活动不利。因此,我 们在术后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我们的关节松 动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常规术后康复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性的比较。结 果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具体情况以及方法报告如下。 1、观察资料以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6.1月-2016.12月间骨科因膝关节采取手术治疗后,膝关节活 动障碍患者 80例 ,年龄32-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63)岁,性别比例无显 著差异。然后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观察对象分别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0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膝关节关节松动术康复治疗,观察组除常规关节松动术康复 治疗治疗并给予PNF疗法,予以处理。常规康复包括关节松动术,主动关节伸展 以及理疗等手段。关节松动术根据患者的情况,然后使其髌骨向前后,左右,上 下方向进行滑动,从而改善其髌骨的运动。其次,分别被动使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由专业康复师进行训练,使其分别向前后左右做被动运动以活动关节。最 后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对其髌韧带以及其他的韧带通过主动、被动运动之间 的配合进行拉伸。PN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主要内容关键是在其肌 肉的收缩放松以及维持-放松和节律稳定三个方面。所有的动作均应该在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之内进行。每个送左必须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定制维持时间,以10

PNF技术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研究

PNF技术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 研究 摘要:颈神经根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肩颈部感到不适、疼痛、放射性疼痛、手部僵硬、上肢肌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 活质量。观察PNF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发现,该方法能显著改善 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节活动度,提高了患者近远期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PNF;技术;疼痛程度;临床疗效;生活质量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常见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肩颈 部感到不适、疼痛、放射性疼痛、手部僵硬、上肢肌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会影响 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临床常见颈椎病类型为神经根型,表现为肌肉萎缩、上肢 麻木、肩颈部疼痛、头痛头晕等,如不能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影响患 者平时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严重的患者病情恶化可能存在瘫痪的风险,普遍影 响患者社会生活质量,故临床需及时得控制部分患者病情。针灸推拿、按摩、正 常体位摆放,等传统中医疗法可以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神经肌肉本 体感觉促进技术(PNF)采用给予本体感觉器一定的刺激,促使部分的神经肌肉 给出相应反应,神经肌肉的功能作用得到提升,通过抗阻训练和牵拉,肌力提高,大大改善患者颈部肌肉生理状态[1]。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研究现状 PNF技术近年来在体育和临床中经常被用来改善关节的主动和被动学习活动 时间范围。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能改善脊柱的灵活性,肌肉的动力学和静止的耐力,同时也能减轻背痛的程度。治疗原理是基于运动发育滞后。神经系统引起的 疾病或者是外伤,造成的肌力低下,自身不平衡不协调,关节活动受限,需要干预,肌肉组织挛缩,痉挛等障碍。如果要改善这些异常的机理和运动障碍,必须

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

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 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采用PNF技术的效果。方法:笔者选择了3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PNF技术+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手功能Lindmark量表评分明显更高,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手功能Lindmark量表评分,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采用PNF技术,有助于患者提升手功能康复治疗效果。 【关键词】PNF技术;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治疗;促进作用 临床研究PNF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可以为患者实施本体刺激,通过关节挤压、施加阻力、牵引、牵伸等手段,利用螺旋对角运动模式,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明显改善,这一治疗技术的应用价值很高。近些年来,临床在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过程中采用PNF技术[1],尤其是恢复患者上肢以及下肢功能方面,疗效理想,但是,现阶段对手部功能康复的报道不多。本文选择360例患者,分析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在我院2018.1—2019.12随机选择3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组办法是随机号码表法,观察组患者180例,男女是90例、90例,年龄66-85(72.9±1.5)岁,卒中病程8-35(15.5±0.9)d,对照组患者180例,男女是92例、88例,年龄65-84(72.5±1.9)岁,卒中病程7-38(15.4±0.8)d。以上组间数据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为患者实施对症支持,给予患者实施康复功能训练,在脑梗死病后的第3d以及脑出血病后的第7d开展,摆放良肢位,给予患者 实施肢体按摩处理,指导患者开展被动以及主动功能训练以及Bobath疗法等。 观察组患者采用PNF技术+常规治疗,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增加:结合 患者患侧上肢关节的活动,将PNF技术的初始角度合理选择,通过抗阻性肌肉练习,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进行控制,使用等张组合方式,在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内,给予患者实施外旋抗阻训练以及伸展练习等。在患者患肢的每个关节更强活动方 向上开展抗阻训练,理想状态达到后,将方向快速变化,向更弱方向开展抗阻训练,刺激拮抗肌反转,反复练习次数是10次。如果患者肩关节周围肌肉肌力趋 近于正常或者正常,可以使用最大阻力活动肩关节[2],刺激患者肩部肌群向肘肌 群放散,利用对角线方式,推拿以及按摩拮抗肌,每天开展1次治疗,每周开展 5次治疗,持续治疗时间2个月。 1.3效果判定 手功能Lindmark量表评分:使用Lindmark量表测定数据,均分0-3分,满 分24分,分值高,则手功能康复效果好。 1.4数据检验 使用SPSS25.0软件,χ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手功能Lindmark量表评分明显更高,对比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手功能Lindmark量表评分,P>0.05。 表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功能Lindmark量表评分(分)(n=180)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PNF技术

PNF技术 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是一种应用于康复领域的技术,用于改善肌肉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 通过运动和伸展,PNF可以增强神经肌肉连接,提高身体的机能和运动效率。本文将详细介绍PNF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对康复的益处。 PNF技术最早由美国物理治疗师Herman Kabat和Margaret Knott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由于该技术重视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与传统的运动疗法不同。PNF技术通过组合伸展、收缩和扭转的动作,以及与治疗师的配合,使肌肉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更全面的 活动。这种动作的目的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来增强肌肉的 力量和稳定性。 PNF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肌肉的对抗性、伸张性和联 结性。首先,肌肉的对抗性是指肌肉围绕关节的作用。当一个肌肉收 缩时,与之对应的肌肉会被拉伸。通过这种对抗性的运动,PNF技术可以帮助改善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其次,伸张性是指通过拉伸肌肉组 织来改善肌肉的弹性和可伸展性。最后,联结性是指神经系统和肌肉 之间的相互作用。PNF技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连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运动控制。 PNF技术可应用于多种康复场景中。例如,对于运动损伤的康复,如扭伤、拉伤和肌肉劳损,PNF技术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肌肉,并加强受损区域周围的肌肉支持。此外,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中风 和脊髓损伤,PNF技术可以通过刺激神经重塑肌肉控制,促进康复进程。此外,PNF技术还可用于改善姿势和平衡,预防肌肉萎缩,提高日常运动能力等。 PNF技术在康复中的益处很多。首先,它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 稳定性。通过对肌肉的锻炼和伸展,PNF技术可以增加肌肉的交替收缩和放松,从而提高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其次,PNF技术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活性。通过反复拉伸肌肉组织,PNF技术可以改善肌肉的弹性和可

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

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将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加入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并研究其对治疗效果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进入医院的先后顺序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8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功能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手功能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加入PNF技术。结果: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分别对比治疗前后Lindmark手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NF技术应用到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临床治疗上,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手功能恢复并改善其治疗后的日常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治疗 脑卒中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常规性的康复训练在治疗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上效果较为明显,但是对于手功能的康复则相对缓慢,尤其是想要实现手部的精细操作,像是用筷子等,不但康复时间常而且预后性不佳,对于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也会有严重影响。PNF技术指的是以人体发育学、神经生理学为前提,依据人类正常状态下的日常生活功能活动中常见动作模式所创立的一项康复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对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患者进入医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为40例。其中,对照组有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12例,年龄均在41岁~73岁之间,平均值为(61.24±4.96)岁,病程均处在2天至24天之间,平均值为(15.5±2.96)天。观察组有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21例,年龄均在49岁~71岁之间,平均值为(60.97±4.07)岁,病程均处在2天至21天之间,平均值为(14.2±3.13)天。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及科室支持,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的患者在采用常规手功能康复疗法的基础上,采用PNF技术,首先根据手关节的当前活动情况确定好PNF的起始角度,在允许活动的最大范围内进行手部关节的的拉伸与外旋阻力训练;其次在关节适应性较好的时候,在更强的活动屈曲方向进行抗阻训练,当实现理想活动状态后则立即改变方向,训练更弱的方向,以提升拮抗肌的反转能力,该过程需要不断重复10次;然后当患者的肩关节肌肉力量达到可以正常活动的范围后,可以对肩关节施加更大的阻力,以加强这种刺激从患者肩部肌肉群到肘屈肌的放散;最后由患者的肩部肌肉到手部肌肉进行全方位的按揉,并按摩推拿拮抗肌,促进患者肌肉的放松,保证持续治疗全过程,且每周至少5次,每天不得超过1次。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手功能康复疗法,主要是进行肢体按摩推拿、单一

pnf的原理和应用

PNF的原理和应用 1. PNF的概述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中文名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 促进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肌肉及神经系统,从而促进运动控制和功能恢复的治疗技术。PNF主要包括斯金纳运动法、柯伊福运动法和凯泽运动法。 2. PNF的原理 PNF的原理基于如下几个关键要素: ### 2.1 反射性运动 PNF认为我们的身体对于运动有本能的反应。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系统,能够激发肌肉反射性地产生运动,从而实现身体的协调和控制。这种反射性运动是PNF治疗的核心原理之一。 2.2 增强肌肉收缩力和耐力 PNF通过交替进行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能够增强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这是 因为通过持续刺激肌肉,可以增加肌纤维的连结数目,提高肌肉的合作性和协调性。 2.3 加强神经系统的传导能力 PNF通过刺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能够加强神经系统的传导能力。这样可以提 高肌肉对神经系统的反应,促进肌肉的快速响应和精确控制。 2.4 提供交互反馈 PNF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与治疗者的互动和交流,提供即时的反馈,帮助治疗 者理解和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式,从而进一步改善运动效果。 3. PNF的应用 PNF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和运动训练领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应用方面: ### 3.1 运动康复 PNF被广泛应用于运动康复领域,用于帮助康复患者恢复失去的运动功能。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系统,可以促进肌肉力量、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恢复。 3.2 运动训练 PNF也被运动员和教练员用于提高运动表现的训练中。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系统,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快速性和协调性,提高运动技能和表现水平。 3.3 姿势控制和平衡训练 PNF可用于改善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系统,可以加强肌 肉的调节和控制,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的稳定性。

浅议PNF 法在乒乓球训练热身阶段中的作用

浅议PNF 法在乒乓球训练热身阶段中的作用 作者:张文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8期 PNF 法是一种国外应用较为广泛的先进训练法,将其应用于运动训练中能够有效提升运动人员的柔韧素质,让运动员的肌肉能够得到放松,减少他们在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关节扭伤、肌肉拉伤情况。也正是因为其作用十分显著,被广泛的应用于运动项目热身阶段的训练之中,同样将该种方法应用于乒乓球运动的热身训练之中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下面对其带来的具体作用展开探讨。 一、PNF 法概述 PNF 法在早期阶段主要被用于医疗康复治疗中,属于康复方法中的一种,在改善神经性功能障碍肌肉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该方法的应用原理主要是将人体内尚没有开发出来的潜力激发出来,让训练者能够保持更好的状态。PNF 方法能够让训练者的肌肉得到放松,同时增加肌肉力度,让练习者表现出更强的运动功能,同时在稳定性、耐力和平衡性等方面都能够有所提升,将其应用于乒乓球运动的热身训练之中,能够让运动员以更好的状态来展开训练,提升训练的效果。 二、乒乓球运动中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乒乓球运动员在进行乒乓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出现的运动损伤主要有: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两种类型。其中肌肉拉伤主要是因为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做出一些较大难度的技术动作时,肌肉收缩和牵伸超出肌肉自身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使得乒乓球运动员的肌肉出现损伤。而关节损伤中出现得较多的是关节韧损伤,对于这种损伤主要是因为在训练中乒乓球运动员的活动范围超出关节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从而引起运动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 三、PNF 法在乒乓球训练热身阶段中的作用 PNF 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热身训练方法,将其运用于乒乓球训练热身阶段中,能够让乒乓球运动员具备更高的柔韧性,增加运动员肌肉的力度,促进运动员肌肉放松,也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的作用。 ( 一)PNF 法能够有效提升柔韧性素质 PNF 法能够较好的改善训练者的柔韧性,使训练者的柔韧性素质得到提升。在PNF 法练习中主要针对的是运动员的肌肉组织和上下肢关节部位,在热身训练中让乒乓球运动员的练习部位得到扩大,同时有效促进乒乓球运动员动作的协调性,让乒乓球运动员身体肌肉和关节部位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在后期的运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柔韧性。经众多的实践研究表明,长时间运用PNF 加以训练,能够让训练者的柔韧性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这也是PNF 法重要的作用之一。 ( 二)PNF 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肌肉拉伤 PNF 法运用于乒乓球训练热身阶段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动员肌肉拉伤的概率,对乒乓球运动员的肌肉起到较好的保护性作用。当乒乓球运动员在热身阶段用该种方法进行训练,乒乓球运动员的肌肉会做等长收缩,对其肌肉产生较为强烈的刺激,其肌肉会产生一个信号传

PNF 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PNF 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PNF技术,即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1946年由美国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Kabat提出并创立,是目前一种主流的康复治疗手段,通过结合神经生理学和运动疗法,从神经反射机制着手治疗功能障碍。本文旨在介绍PNF技术及近几年来PNF技术在治疗方面的相关应用及进展。 标签:物理治疗技术;神经生理;反射;发展应用 运动疗法从属于物理疗法,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其中,PNF(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是目前一种应用相较广泛,且临床疗效良好的一种治疗技术。PNF由Herman Kabat 于1946年提出,指出通过手法训练能够引发运动单位最大吸限度的兴奋,改善运动功能。其诞生在二战后提出的等张等长训练方法所不适用于各种骨关节伤病和周围神经瘫痪性疾患患者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发展,PNF也已经被大量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去,并被进一步发展到针对性的治疗中去。 1 治疗基本知识 1.1 治疗原则 PNF的治疗原则是按照正常的运动发育顺序,运用适当的感觉信息刺激本体感受器,使得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收缩,从而促进功能性运动的产生。PNF技术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身体和躯干的螺旋形和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命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1.2 基本原则 1. 每一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这是PNF技术的基础。 2. 正常的运动发育是按照由头向足或由近端向远端的顺序发展,因此,当严重残疾存在时,应注意头、颈部的位置,并借助于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器来促进肢体远端的运动。 3. 早期的动作以反射活动占优势,成熟的运动可以通过姿势反射来维持或增强。 4. 早期动作的特征是一种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的屈、伸运动,因此,在治疗中要注意到两个方向的动作。 5. 动作发展的顺序是按照整体的动作模式和姿势顺序发展。

PNF技术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技术 王一君 一,概念 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举例:在闭眼时能够感知身体各部位置。 PNF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的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产生收缩;同时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 理解:通过中文名称,就可以理解PNF技术,强调的是本体感觉,通过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促进神经 肌肉的康复。 PNF是由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内科医师Herman Kabat博士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并首先在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使用。半个世纪以来,PNF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多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有效康复治疗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欧美,日本等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成为康复治疗师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我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使用PNF技术。目前,一些大型的康复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把PNF技术应用于治疗偏瘫,截瘫和肢体功能训练上,但还没有得到普及。 注: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只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二,理论基础 PNF技术以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躯干和肢体的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下面从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两方面介绍一下PNF所遵循的理论基础。 发育学方面的理论基础

PNF技术在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PNF技术在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PNF技术在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lar facilitation PNF)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技术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Kabat 在40年代创立,主要用于治疗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继发性瘫痪。50年代这一技术得到发展与完善,其应用范围也扩大到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帕金森氏病、骨关节炎等患者的肌力、运动控制、平衡、耐力等问题的解决,并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Prof.Herman Kabat1PNF理论基础1基本的神经生理学原理(1)后续效应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的后续效应也随之增加;在维持静力收缩之后,力量增加的感觉就是延续作用的结果。(2)时间与空间总和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同时作用于身体不同区域的弱刺激互相加强(总和)以引起兴奋。(3)连续诱导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4)交互抑制肌肉收缩同时伴随着对拮抗肌的抑制;交互支配是协调运动必要的成分;放松技术经常使用这种特性。(5)扩散这是一种反应的传播和强度的增加,该反应既可以是兴奋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2PNF的解剖学基础◆ 大多数肌肉纤维是呈螺旋形和对角形排列的。◆ 大多数的运动都是肌群的运动而非单一肌肉的收缩,大多数的运动由运动模式组成,而非单一关节运动。◆ 在运动中,只有整个肌群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运动模式,才能完成螺旋或对角运动,而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又可以增加对运动神经元的刺激,提高神经元其兴奋性。3PNF的发育学基础◆ 正常运动发育模式:旋转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 螺旋或对角线运动是动作发育的最后阶段,对角线运动越过中线,有利于身体双侧运动的发展。2PNF的基本原则◆ 每一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这是PNF技术的基础。◆ 正常的运动发育是按照由头向足或由近端向远端的顺序发展,因此,当严重残疾存在时,应注意头、颈部的

PNF技术的应用

PNF技术的应用(1997) PNF(Proprioceptiue Neurorn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是由神经、肌肉和本体感觉共同参与的以神经发育为促进方法的治疗手段。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Kabat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开始主要用于儿麻、脑瘫和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后来证明它可以帮助许多因肌力、运动控制、平衡和耐力有问题的患者,如脊髓损伤、骨关节和周围神经损伤、脑外伤和脑血管意外等。 一、理论基础 1. PNF技术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人类正常状态下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中常见的动作模式创立的。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对角线和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1.2 PNF技术的作用机理 ①每一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在治疗中强调发挥患者的能力和挖掘体内的潜能; ②正常的运动发育是按照从头向足和由近端向远端的顺序发展,因此治疗时应先获得头、颈和躯干的适当控制,然后改善四肢功能; ③早期的动作是由反射活动控制的,成熟的运动可以通过姿势反射来维持或增强; ④婴儿的发育是按照整体的动作模式和姿势顺序发展的,婴儿先学会坐、滚、爬,最后学习站立和行走; ⑤正常运动发育有一个顺序,但并非必要一步一步地学习,治疗中虽然首先要考虑到正常的整体运动模式,但也可以穿插或跳跃应用另外的发育性运动; ⑥动作的发展可以在屈伸肌分别占优势中交替改变,偏瘫患者上肢多以屈肌占优势应以训练伸肌为主,下肢多以伸肌占优势则应以训练屈肌为主; ⑦运动和姿势取决于屈伸肌的协调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梭中的纤维将兴奋信息送到运动神经元,同时抑制信息被送到拮抗肌,这称为交互抑制,而相互拮抗的运动、反射、肌肉和关节运动则影响着动作或姿势。PNF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性拮抗中达平衡; ⑧对较强运动肌群给予大的阻力可引起较弱运动肌群的收缩,或者说在某一运动范围内,较强肌群的活动可带动或激起较弱肌群的活动; ⑨运动能力的改善取决于运动的学习,治疗中的多种感觉输入(本体感觉、视觉和听觉等)可促进患者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⑩反复刺激和重复可以促进运动学习和保持所学的技能,发展肌力和耐力; 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模式在大脑皮层最为熟知和巩固而形成条件反射,并经过反复刺激得到强化。 二、基本技术 PNF技术中最常用是对角线模式(diagonal D),这是一种在多数功能活动中都能见到的粗大运动。身体每一主要部位都有两种对角线运动模式(D1、D2),每个运动模式有三种成份:屈伸、外展内收和内外旋的组合;头颈和躯干的对角线模式为屈曲伸展伴左右旋。在功能性活动中不需要每一种动作模式的所有成分都参与或全范围的关节运动。此外对角线运动相互影响,可以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转变或两者结合起来。运动模式是依照它的运动方向和结束时的体位来命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