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定义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第七讲人际关系

第七讲人际关系

第七讲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人际关系定义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以及心理上的距离。

1)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近,双方都会感到愉快,无所不谈。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远,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心情郁闷、孤立、忧伤。

2)人际关系通常通过个体的情感、愿望、兴趣、需要、评价以及活动动机和目的表现出来。

它体现出个性的一般倾向性,即他们想干什么?为什么要干?以及对待他人、对待工作和对待自己的态度。

3)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直接关系表现为双方生产好感或厌恶,对他人的行为容易接受或无动于衷,积极的交往或关闭自己、与世隔绝,心理上与他人相容或不相容。

在一些松散的团体内直接关系在交往中是主要的。

间接关系是团体内各成员通过对团体价值的评价,通过共同活动的完成而间接表现出来的关系。

2.社会关系的结构1)小团体人际结构的形成(纽加姆)a)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地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从头至尾维持良好关系的人们只是极少数。

b)富有吸引力的成员并不能一直保持其优势,到了后期,其吸引力将会减少,优势将会被其他人取而代之。

c)这一群人在集合的初期,建立了不少于四人以上的小团体,待到大团体稳定后则以三人小团体的结合居多。

d)随着时间的消逝,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日益了解,因此人际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最初的结合群可容纳各种特征的人,结合群内人们的个性呈多样化,最后的结合群往往排除了多样性而变得单一化。

e)团体内有少数孤立者,他们既不主动参加其他结合群,一些结合群也不主动联系和容纳孤立者。

2)人际结构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正式人际关系与非正式人际关系:按所属团体的组织性所做的划分。

如单位中的工作关系与朋友关系◆大团体与小团体:按所属团体的形态所做的划分。

如父子关系与营业员与顾客的关系。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组织间的关系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按涉及范围的划分。

◆其他几类划分法:也可按照时间的长短、权力的大小、行为规则和社会角色等标准来进行划分。

自考《人际关系学》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人际关系学》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人际关系学》必考考点汇总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定义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这条定义强调了两点: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二、人际关系的实质人际关系(除与生俱来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人的本性的要求。

而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利益绝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而是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

人们相互交往,建立某种人际关系都是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一定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

(二)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除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人际关系,其建立的基础是利益。

1.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人类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2.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

4.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

即便是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也脱离不了利益关系。

(三)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人际关系从其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非对抗性的、积极友好的交往关系和消极对抗性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维度是分类的有组织的层次结构,或称为级别。

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尊卑与亲疏的表现非常明显。

尊卑有序,在中国农村,更是人际交往的突出特点。

四、人际关系的特点(一)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首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中国人源于“关怀”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 关怀”而不是“好奇”。很多时候,中国人虽然没有礼貌, 但是对待别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基于这一点就不难发现 ,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性的,只是这种亲密关系或者信 任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利害关系的程度
西方人的“单纯”
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程度。 人际关系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
感和行为成分。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
二,中西方人际关系对比表
崇尚对象 责任担当 主体所处的地位 为人处世的标准 社会环境的约束力 关系维系 利害关系的程度
西方人 神本位 个人主义 生而平等 单一标准 有形且刚性 出于好奇
责任担当的差异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 基于“神本位” 的影响,西方人必然会形成“个
人主义”的观念,即以个人作为单位,对上帝承担 责任。因此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 个人的意见”,表示对其后果由个人来负责。 中国人的“家庭本位”
中国人则是“家庭本位”的观念,即一个人在社 会上代表的是其整个家庭,而并非仅仅是他自己。 例如:中国的小孩很少被问及名字而通常会被问及 是谁家的小孩以判断其家庭背景。中国人做错事情 是对不起父母和祖宗,往往整个家庭都会被指指点 点。基于此建议中国人不要经常将“这是我个人的 意见”挂在嘴边,因为周围的人一定会怀疑你对自 己言论负责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技巧
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包括以下 两个方面:
七术打马养”实际上指的是 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品质,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九分努力 十分忍耐
单纯
中国人 人本位 家庭本位 合理的不平等 双重标准 无形且弹性 基于关怀

什么是人际关系

什么是人际关系

什么是人际关系文章目录*一、什么是人际关系1.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3. 怎样搞好人际关系*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注意什么*三、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禁忌什么是人际关系1、什么是人际关系呢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

显然,此种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从历史上考察,人际关系是同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断面”,因而又对社会关系具有反作用力。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2、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越广,路子越宽,事情就越好办。

这已经被无数经验和教训所验证。

一个优秀的人往往能接受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遇与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

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交际,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使自己与他们的关系更好。

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必备的条件。

3、怎样搞好人际关系 3.1、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文明所倡导的一种美德。

自尊心是人人都拥有且对人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心情感。

人与人之前的情感是相互的,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有可能收获他人的尊重。

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往往会获得人们的称赞与认可。

3.2、善于倾听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而很少去倾听他人的想法与情感。

所以,只要你学会了倾听他人,那么你则会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及好感,进而获得更多的友谊与机会。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关系


阿龙森与林德的研究:受到夸赞的被试,倾向
于选择原来的伙伴;受到抱怨的被试,倾向于拒 绝选择原来的伙伴。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让别人喜欢你?
三、交换性原则

人际关系中,吃亏是福吗?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福阿提出了人际交换的六种回报:金钱、物
品、信息、服务、地位和感情。

增值交换 or 减值交换
第八章 人际关系
幸福是什么?

《心理医生》的调查:
关系密切的朋友 稳定的社会交际圈 朋友和社会的支持 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人 的幸福感!!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 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 互联系。 社会关系 ≠ 人际关系
对陌生人 对熟悉者
自 我 表 露 深 度
最深
非亲密区
对亲密朋友
亲密区
自我表露广度

自我的分层
最表层:兴趣爱好及相关内容 第二层:真实的态度 第三层:人际关系状况与个人对自身的真实评价 第四层:个人隐私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真诚原则 相互性原则
交换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一、真诚原则

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社会渗透理论
奥尔特曼和泰勒的解释 :
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 面特征,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他们从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两个 方向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 露逐渐增加而发展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定义

关于人际关系的定义

关于人际关系的定义我们常常会为人际关系所感到苦恼,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人际关系的具体定义,也就找不到具体的应对之法。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定义,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际关系是什么?人际交往是“人与人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是个体的基本需要。

通过交往,人与人之间在情感、认识、行为等方面全面接触,形成心理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既可以得到支持与理解,又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它具有行为性、社会性、复杂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爱、关心、尊重等交往性活动的需要,在重要性上并不亚于食物、性等生理需要。

如果这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就会像吃不饮饭而营养失调一样,导致心理上的失调。

卡耐基集众多人成功之经验总结到: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交往。

由此可见财贸你们乐于交往还是惧怕交往,都不能避开它。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交往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成败。

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

人际关系的特点①开放性和稚嫩性。

面向外部世界的开放性和反差内心世界稚嫩性。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和自己交往,要求社会开放,这是好的,但也应该看自己的准备程度如何,能不能成功。

② 广泛性和选择性。

广泛性就是注重横向发展的广泛性,选择性是指探索纵向深入的选择性。

我们应该争取和每个人交往,但人是有感情的,在一般情况下,与这个亲近一些,与那个就可能疏远。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和每个人都很亲近。

③ 高层次性和不平衡性。

高层次性是指,我们追求人格、理想的层次是很高,学习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就应向他们看齐,向他们这样做,如有的同学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有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要打入党报告?回答可能不尽如意。

这反映了什么?除了稚嫩有反差外,借助环保术语,就是精神领域“生态”的一种不平衡性。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

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二)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四)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交往定向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关注人们如何管理 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以及 情感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情绪传染理论
情绪传染理论认为,人们 的情绪状态会相互传递, 从而影响彼此的情绪和行 为。
情感社会学
情感社会学研究情感在塑 造社会结构和关系中的作 用,以及情感如何被社会 因素所影响。
互动的行为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
该理论关注人们如何在不确定的 情况下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 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
研究人际关系形成、发展 和变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
朋友关系
非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建 立的友谊关系。
同事关系
恋人关系
男女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 。
在工作场所中,员工之间 建立的相互关系。
Part
02
人际吸引理论
相似性吸引
总结词
人们通常会被与自己有相似兴趣、价值观、信念和人格特质 的人所吸引。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他 人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 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如何与他 人互动。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 要是由外部环境刺激所决定的, 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可以改变 人的行为。
Part
04
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概述
01
依恋理论主要探讨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联结,认为这
详细描述
接近性吸引认为,人们与那些经常接触和互动的人更容易建立关系。这可能是因为频繁 的接触增加了彼此的熟悉程度,从而促进了亲近感的产生。在工作场所、学校等环境中
,接近性吸引是很常见的现象。
Part
03
人际互动理论
互动的认知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与已有 认知或价值观相冲突的信息时, 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从而激发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1

七、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
(一)良好形态: 1、互补形态:关系双方在交往中相互依存,彼此吸取 对方有利于自己的因素,通过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物质、 能量的转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 2、稳定形态:多出现在较长时间交往之后,如多年患 难与共的夫妻、经过长期考验的朋友、相互配合默契的同 事、彼此坦诚相待的同学间等。 特点: (1 ) 具有深刻稳定的认知和情感基础,熟悉对方各种信息; (2)交往的频率高、信息量大、物质或能量转换好; (3)对对方的吸引和需要高而稳定,对交往结果的满意高, 为维护关系而不惜牺牲个人的重大利益; (4)关系本身的自调节功能强而稳定,双方充分理解和信 任,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较容易弱化和解决
(二)社会需要理论 心理学家魏斯分析了人类的亲和需要,提出了六条 基本的“社会关系律”。即: 1、依附的需要。这是由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 供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2、社会整合的需要。这是渴望与人共同分享相 同的兴趣及态度的需要。 3、价值保证的需要。 4、可靠保证的需要。 5、寻求指导的需要。每个人都不断地学习生活, 以丰富自己的经验体系。 6、关心他人的需要。在关心、照顾他人的时候, 个体本身也体验到一种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
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
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交换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社会互相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 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非物质商品交换(诸如赞许、 荣誉或声望之类的)。 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人际交往就如同商品的交换原则一 样是等价的,是公平交易。 认为在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中,也要使双方的报酬与代价 收支平衡,获得利润。
心理学: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八章人际关系

西方人看重:Strong assertive dominant
东方人看重:sensitive empathic generous
honest trustworthy
人际吸引
思考题:网络如何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
以网络为载体的关系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 关系到底有什么不同?从计算机屏幕过渡到面对 面的交流,这种通过计算机建立起来的关系还能 经得起考验吗?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 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 系。
• 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个体性。 (2)直接性、可感性。 (3)情感性。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 爱是一种意志,即决意为达到自身的精神成长或另一个人 的精神成长的目的而奉献自己。
➢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一)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爱情与喜欢有四点不同: • (1)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
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 • (2)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而爱情则比较
A.个人特征
个人的温暖:温暖是影响我们形成对他人第一印象的 主要特质,当人们对其他人有正性态度时便表现出温 暖,而温暖的人较受人欢迎。
个人的能力:人们往往比较喜欢有能力的人,能力所 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智力、社交技巧等。
外表吸引力: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漂 亮的人更招人喜爱。
1.人际吸引
自我展露的差异
文化差异:美国人倾向与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情境中展示 自我,而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和日本人自我展露的 范围则非常有限。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际关系的效果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所决定的。

他主张,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自我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确定的。

他认为,人际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定义:
1. 互相认识。

人们之间需要了解彼此,才能建立互信的基础。

2. 互相接受。

相互理解和接受是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前提。

3. 互相支持。

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建立互惠互助的关系,在需要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4. 互相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此外,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和目的所驱动的。

每个人的需要都不同,同时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目的。

因此,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了解对方的需要和目的,并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努力。

最后,梅奥认为,人际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互相之间的沟通能力。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人们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

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

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考情简介:这一知识点在山东教师招聘统考中会考察到,在其他地方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察比较少。

作为一个生僻考点,可能会在一些地方性的考试中以单、多选的形式去考察,但是考察比较简单,因此在备考中联系生活事例进行识记即可。

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定义(互有所需,互相满足)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也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在于双方能否实现满足)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传导信息的时候),包括语言符号系统(探花交流()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肢体语言,穿着打扮)两大类。

(二)人际关系特点1.群体是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

2.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

3.个性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4.人际关系以情感体验为特征。

5.人际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认知成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在人际关系中,认知起到了唤起情感、控制和改变情感的作用,对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

2.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

3.行为成分:是指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作风、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

任何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改变,都是这三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正式群体中,行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调节着人际关系;在非正式群体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及稳定持久程度。

二、人际关系类型(一)舒茨的分类(只要知道能选就可)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需要有三类:1.包容需要。

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

(积极的)2.控制需要。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圆通人际关系概述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要点归纳
在中国社会中,所有一切都是从 人际关系开始的。要处理好中国式的 人际关系,避免产生可能的矛盾与冲 突,应该把握好以下五大方面和十个 要点。
人际关系的媒介
“媒介”是指各种有形或者无形 的东西。正是透过这些东西与别人建 立起交往的渠道,从而产生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人 际 关 系 差 异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 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包括:亲属 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 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科普中国” 百科科学词条)
人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 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 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这个 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
九分努力 十分忍耐
而在中国人的社会环境中却恰恰相反,目前来看中 国总体上还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便法律体系正在逐步 地完善和健全,但还是富有相当的弹性,因为这样才能 够得以顺利地执行。因此,中国人养成了喜欢讲理由的 习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关系维系
西方人出于“好奇”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 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西方人对人与对动物一样,在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是好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西方 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何的情 感因素,同时,西方人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 的距离,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产生所谓的“代沟”。
主体所处的地位
➢ 西方人的“生而平等”
由于“神本位”以及“个人主义”的影响, 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因为大家同为上 帝的子民,因此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人能够接受“儿子直呼 父亲的名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的定义

⼈际关系的定义 ⼈际关系是指⼈与⼈之间,在⼀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义地说亦包含⽂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下⾯是店铺整理的⼈际关系的定义,欢迎⼤家分享。

⼈际关系的定义1 ⼈际关系的定义是:⼈与⼈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关系,⼈与⼈交往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际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学教授梅约创⽴。

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理解: 1、⼈际关系表明⼈与⼈相互交往过程中⼼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2、⼈际关系有三种⼼理成分组成。

认知、情感和⾏为成分 3、⼈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学将⼈际关系定义为⼈们在⽣产或⽣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的⼀种社会关系。

⼼理学将⼈际关系定义为⼈与⼈在交往中建⽴的直接的⼼理上的联系。

中⽂常指⼈与⼈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为模式及价值观,然⽽⼈际关系对每个⼈的情绪、⽣活、⼯作有很⼤的影响,甚⾄对组织⽓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的影响。

影响⼈际关系的因素 1、⼈际吸引⼒ 思想态度的相似性 需要的互补性 感情的相悦性 兴趣爱好的⼀致性 能⼒、特长、仪表和风格 2、时空上的接近 ⽣态距离 交往的频率 3、社会⽂化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平、⼈们的⽣活⽅式和价值观念、社会风⽓、道德风尚 ⽂化因素 良好⼈际关系的四⼤意义 1、良好的⼈际关系是⼈⽣幸福的需要 ⼈⽣的幸福是构建在物质⽣活和精神⽣活的基础上的。

⼈⽣幸福必然包含有物质⽣活的内容,创造⼈⽣物质⽣活的幸福,会受到⼈际关系状况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地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际关系的定义,欢迎大家分享。

人际关系的定义1人际关系的定义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

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2、人际关系有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3、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人际吸引力思想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感情的相悦性兴趣爱好的一致性能力、特长、仪表和风格2、时空上的接近生态距离交往的频率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社会风气、道德风尚文化因素良好人际关系的四大意义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人生的幸福是构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的。

人生幸福必然包含有物质生活的内容,创造人生物质生活的幸福,会受到人际关系状况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营造使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的优化环境,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能增加物质财富的生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渠道畅通,人与人之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可能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的幸福。

2、人生幸福还必然要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状况,如思想道德、理想情操、心理境况等都与人际关系密切联系。

人需要有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一个志同道合又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群体中,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是一个和谐、信任、友爱、团结、理解、互相关心的客观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能使人们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使人在碰到挫折、困难时得到别人及时的帮助,通过交流达到互相理解;能使人处在一种舒畅、快慰、奔放的精神状态中。

容易形成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们的精神情操、心理环境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3、人际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一些业余时间,如可以定期安排和亲朋好友间的活动。

工作和生活应该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诚,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挡,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高效的完成。

4、人际关系越广,路子越宽,事情就越好办这已经被无数经验和教训所验证。

一个优秀的人往往能接受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遇与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

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交际,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使自己与他们的关系更好。

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必备的条件。

人际关系的定义2人之为人,是它具有按照自己意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产生、作用和提高离不开同类存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个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明白自己的需要,并通过社会满足这种需要,同时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前进方向,人类个体依靠社会完成人生。

是人就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做人的质量。

人际关系是社会人群因自身需要进行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总和。

人际关系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个人间的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等,也包括个人与由个人组成的集体间的关系,如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用人单位、个人与社团等关系,还包括由个人组成的组织与组织间的党派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和组织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也有极大的影响。

人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

人际关系因个人、组织实现利益的`需要而产生,因此,处理人际关系根本上就是处理个人、组织间的相互利益关系。

根据人们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己方和他方利益实现程度的不同,可以把人际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利他型。

这种人际关系中的主体尽可能全面或者主要实现他方利益为目的,必要时还以牺牲自己利益甚至生命为代价。

如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人物马克思、干部焦裕禄、战士雷锋、歌手丛飞等都是此种关系中的杰出代表。

这种关系中的积极面有:第一,有利于无私奉献崇高思想发扬光大。

有利他型人群的乐于助人,必然会产生受助人群,受助人群和非受助人群相比,他们更愿意回报社会。

同时,非利他观念的人们也会受到助人者的带动,这样,奉献的力量就会倍增。

第二,有利于困境中的人们得到及时帮助。

由于此种类型中的人们乐于无私奉献,相对于政府的救济来讲,他们更能够及时给处于各种状态特别是困难中的人们以温暖和生活的信心、勇气及战胜困难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度过难关,继续前行。

第三,有利于个人智慧和能力的成长。

因为服务对象众多,要满足社会的无数需要,所以在这种关系的实践中,主体需要十分的勤劳,多实践,多思考,从而使得心智不断生长,让自己变得更能干,更成就。

无数大家都是从小立志为国家人民做大事成长起来的。

这种关系中的不足有:第一,实践主体少。

此种关系中的个人需要完全忘掉或者克服自己的需要,这使个人很容易出现生存危机导致身心健康乃至生命问题。

因此,需要主体有相当的境界和顽强的意志力,一般人不易做到。

第二,主观臆断他人需要。

个体的特殊性决定着需要的特殊性,主体由于行“善”的问心无愧和理直气壮,很可能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强加给别人和组织,结果,无论这种意志是否实现都会有一方不满意。

第三,受助者成长不足。

奉献对象长期无偿享受别人的付出,容易不自觉地养成不思进取、懒惰依赖的生活习惯而成为别人的负担。

我们对孩子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不少孩子高中毕业,生活却不能自理,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自理,是他们没有自理习惯。

最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孩子们好逸恶劳,怎么可以发明和运用先进科技、担当振兴中华重任?(二)利己型。

这种人际关系中的主体尽可能全面或者主要实现自己利益为目的,必要时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

如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主对奴隶,封建地主对雇农,资本家对工人,不孝子对父母,贪官对国家和人民等等。

这种关系中的积极面有:第一,容易产生人生奋斗目标。

个人最清楚自己的需要,也最容易实现自己的需要,为了自己的需要去打拚也是一种积极人生表现,社会生活中,真正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整个人类也就圆满了。

第二,有利于科技进步。

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就要依靠科技进行管理和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到行业顶尖。

第三,有利于培养人勤奋的品质。

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无论是从政、从商、执教等等任何一个行业的人们想要在此有所作为,不用上自己头脑清醒的所有时间是不行的。

第四,养成主体关心他人的习惯。

现代社会再不是可以单兵作战就可以辉煌,得依靠团队努力,低效率很可能使一个好项目被别人超越而前功尽弃。

任何工程要是没有参与的人愿意参与,参与的人愿意留下,取决于对他们需求满足的程度是否达到他们的预期。

每个有梦想的人必须要关注并满足属下的需求才能梦想成真。

此关系中存在的不足有:第一,产生贫富不均。

少数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诚实劳动或者不择手段把社会财富聚集到自己的手里,会造成部分生存困难和无法生存。

这部分人因为不能认识到别人致富的合理性以及对不公平产生贫富不均的不满,心理容易失去平衡,有的人丧失生存希望而自杀身亡,有的人则采取极端手段报复社会和他人,还有的人急于致富走上犯罪,人间悲剧在所难免。

第二,阻碍社会进步。

富人常常为了自己既得的利益和实现自己更大的利益而为富不仁,恶化社会生产关系,阻滞生产力进步。

第三,以自我为中心。

消极的怨天尤人,积极的不择手段,都将造成社会破坏。

(三)互利型。

这种关系中的彼此,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把实现对方的相应利益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条件,最终双方的利益都可以被实现。

如商品交易中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偿获得服务,做好事后被感激得回报等等。

此种关系带来的好处:第一,扬弃利他型和利己型两种人际关系。

互利型人际关系要兼顾他人和自己的利益,个人就会首先按照自己的需要确定奋斗目标。

其次,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同时培养助人的品质。

第三,助己不忘利人,就不会走上绝路;助人不忘利己,把助人当作助己的机会,不用无畏地牺牲,大家就更乐意助人。

第四,大家在公平的相处中,就不会混淆别人和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会认识到自己利益和别人利益在品质和数量上的不同,自然地就会更努力,求得和别人一样的成果,对贫富不均也能从自己的付出方面找原因。

第五,交往双方根据彼此需要互换利益,不会出现强加意志的情况。

第六,谁也不傻,不管你是领导也好,专家也好,自我中心是行不通的。

第二,人际利益的可持续实现。

谁都着眼于自己的利益,在自己已有利益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价值,用自己不需要的利益按公平原则谨慎地交换回自己需要的别人利益,以实现自己更多的需求。

人们就是在这种不浪费,同时又不断创造新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交换让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每个人财富的增长也就是人类共同财富的增长。

此种关系的不足只有一点:感觉自己的利益实现得不够好,只是感觉而已,这与事实不符。

三种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

利己和利他代表互利的两极,利已和利他型都可能严重破坏人际关系,利已型实践的结果常常可能会把自己做成守财奴而众叛亲离、妻离子散;利他型则可能走向穷困潦倒、家破人亡而被人当成“傻子”。

利己和利他型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比互利型关系可以更快实现局部利益,但它们主要是通过减少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实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人们也容易在这两种关系中度过难关,但不能增加人类利益总量,所以不能较快地促进社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