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开流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开流文化
要想树一方文化,必须有一方文化的历史底蕴,否则,便是无源之水。
鸡西地处北大荒的门户和腹地,有些人说“不仅是地理上的北大荒,也是文化上的北大荒”。
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新开流文化从历史上看内涵博大精深,气势宏伟,其文化覆盖面地域广,是跨地域、跨国度,具有品位高、底蕴深的大文化。
鸡西地区以新开流古文化为源头,其文化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新开流文化的回望与梳理
在密山市东南部的大小兴凯湖之间,西起新开流、东至泄洪闸,有一条长约10公里、宽约200~500米的湖岗,把大小兴凯湖一分为二。
1972年省考古队在新开流以东1.5公里处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32座,鱼窖10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牙器和角器。
考古调查表明,在整个湖岗地区广泛分布着文化遗存,且文化层堆积较厚。
经测定,这是一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考古学上称之为新开流文化。
它的发现为研究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民族起源、环境变化以及艺术起源、手工业发展、民风民俗演变等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
可以说新开流文化是黑龙江东部文化之源,更有充分的理由说它是兴凯湖文化之源。
据考证,新开流先民属于通古斯——满族系统,被后世称之为肃慎族先民,也是今日满族的祖先,是当时黑龙江三大族系中的一支,可以说兴凯湖正是黑龙江东部文明的发源地。
由此可见,是肃慎族的先民们创造了新开流古文化,也可以说,是兴凯湖水养育了他们,那么,兴凯湖则是养育他们的伟大母亲,兴凯湖也是鸡西大地乃至黑龙江东部地区古代文明的摇篮,是伟大的母亲湖。
所以说,新开流文化是最先点燃远古时代黑龙江地区文明的圣火,是这蔟圣火点燃了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文明之火、文化之火、生命之火,它是兴凯湖文化之源。
(一)黑龙江流域是满族人的故乡
我们现在已经弄清了兴凯湖“新开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它是满族祖先的发祥地这一重要论证。
这就使在此之前关于鸡西地区属于北大荒,“天苍苍,野茫茫”,“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那种无历史文化可言的说法被否定了。
“新开流文化”说明,兴凯湖地区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马克思所说的“黑龙江流域是满族人的故乡”这一论断,更加说明黑龙江是少数民族满族主体部分居住区之一,而这个少数民族是从何而来,这个谜底被解开了:从兴凯湖岗“新开流”的史前渔村走出来肃慎先民——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族——女真——满族。
这个历史发展链条说明新开流文化的历史地位何等重要。
我们没有理由不在此处树立一个历史标志性的纪念碑。
这远远超过它仅仅是一个历史文物发掘地的简单概念。
黑龙江省著名学者专家张泰湘推断,“新开流文化”是肃慎先
世的文化遗存。
从我们近年来对三江平原所作的初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早从新石器时代起,满族的祖先就生活在以三江平原为中心的黑龙江流域,以后的肃慎、挹娄人也生活在这个地区,即在夫余东北千余里的张广才岭以东,不咸山(指长白山脉北支老爷岭和完达山)直至日本海的范围之内。
到南北朝以后,挹娄人后裔勿吉人的一支越过张广才岭来到松嫩平原,排挤了原来久居于此的夫余族,形成了勿吉七部中的安车部和伯咄部。
另一支来到松花江上游和牡丹江上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粟末部。
唐代就是以此部为主体建立了我国黑龙江地区第一个封建地方政权渤海国(公元698~926年)。
还有一支勿吉人迁到绥芬河、图门江及俄罗斯滨海地区,排斥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北沃沮人,形成了勿吉七部中的号室部和拂涅部、白山部,以黑龙江、松花江汇流处为中心的勿吉人就是勿吉七部中最为强悍的黑水部。
辽东由黑水部演变成了生女真人,生女真人在松花江下游建立了“五国部”,这一点从考古类型学上也反映得非常清楚。
因从类型学上观察,同仁文化和五国部文化也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五国部和满族、赫哲族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形成满族主体部分的元代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最初都居住在牡丹江口一带,这里属于辽代五国部的范围之内。
明初两部因和背后的兀狄哈人械斗被迫南迁。
在南迁过程中,于东开原城即渤海国率宾府下辖的建州受明王朝册封为建州卫指挥使,从此才有了建州女真一名,在以后近200年的迁徙过程中,最终才形成满族共同体。
从这个推论来看,这个满族共同体的祖先,其发祥地是在兴凯湖新开流地区,在他们从湖岗上走下来以后,一直在黑龙江、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这乃是兴凯湖古文化中最为值得研究的光辉一页。
(二)“海东青”的出土发现改写了鸡西地区的文明史
在“女真人生活的故地:今黑龙江省东部靠近兴凯湖附近的一处距今六千年的遗址中,出土了一种用兽骨雕刻而成的带有脖颈的‘鹰首’。
这件远古的工艺品是经过了精密的琢磨后才雕刻而成的。
这件鹰雕是否与女真族有着直接内在的文化联系尚不可知。
但是,至少它说明了在女真故地,‘鹰崇拜’的意识源远流长”(《金代黑龙江述略》,王禹浪著)。
他又说:“在历史上,女真人一直是捕捉‘海东青’的能手,在长期捕鹰、驯鹰、放鹰的生活习俗中,女真人深深地了解了‘海东青’的性格。
软弱、懒惰、贪生怕死在女真人那里没有任何地位。
在女真人的整个民族精神世界里充满了‘鹰’气(俗称鸷劲)。
以‘海东青’命名为自己的族称,正表达了女真人对‘海东青’热爱和敬仰的一片真情。
女真人从不屈服于任何力量。
然而却心悦诚服于‘海东青’。
在女真人的心目中‘海东青’是最崇高、最神圣的英雄。
我相信这种精神是女真人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才凝聚和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这种精神充溢在大金(打败辽和宋两大帝国)和后金即满族的整个民族历史文化之中。
因此“新开流”文化的提出,为我们研究鸡西地区的文化渊源关系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论据,从而也改写了鸡西地区的文明历史,即我们拥有六千多年的古文明。
新开流文化的艺术特征
(一)“东方之鹰”是女真人的图腾
据考证,新开流文化时期已产生了发达的陶器,但陶器的器形比较简单,仅有罐和碗之类,手工制作,一般是黑褐色或红褐色。
但陶器上的纹饰却十分复杂。
这些繁缛美观的纹饰一般都装饰在陶器表面的上半部,纹饰非常生动,是原始渔猎生活的真实反映,如鱼鳞纹就是兴凯湖中盛产的大白鱼和鲫鱼身上金翅金鳞的鳞片;鱼网纹是千孔百洞的鱼网的写照。
可以推测,当时的先民已经可以利用野麻或树皮来编织鱼网,这是最早的编织物。
还有在新开流遗址出土的那件海东青鹰首骨雕,骨雕十分生动:勾嘴、圆眼、长颈,像一只引颈高飞的雄鹰。
这件远古的工艺品是经过精密的琢磨后才雕刻而成的,鹰嘴的两侧部位刻有平行的短线,尤其是鹰的双眼雕刻得十分逼真,看上去给人一种目光内嫉、性情猛烈之感。
这就是以后文献中常提到的“海东青”的艺术形象。
那么,肃慎族的后裔“女真”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女真”的汉语译作“海青”(亦称海东青鹰),为专有名词,意即东方之鹰之意。
这是一件罕世之宝,它的伟大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通过下面的肃慎先民及肃慎后裔几个历史时期发展脉络的历史考证,“新开流”古文化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民族传承的内在精神联系来证明,水波纹正是兴凯湖中滔滔湖水的形象写照。
文化就是历史的投影,就是社会劳动和生活的浓缩和写照。
文化是物质生活的反映,所以,这些纹饰都来源于兴凯湖岗上先民们的渔猎生活。
(二)新开流文化的渔猎特征
新开流文化遗址不仅有着丰富的陶器纹饰图案,而且还发现了早期的泥塑和角、骨、牙雕艺术。
陶塑人首像类似近代赫哲族崇拜的“爱米”神像,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崇拜的偶像,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品,是黑龙江地区发现的最早泥塑艺术。
新开流发现的一件鹿角雕成的“角鱼”是件罕见的艺术品,它很可能是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
新开流还出土了许多牙雕品,原料一般是野猪牙,6号墓出土的一双牙饰品最富有特色,它是用一双完整的野猪牙加工成的,将野猪牙末端从一面磨了斜面,前端磨成尖,近末端从一面磨成漏斗形圆孔,孔与末端之间削磨内凹,为系绳佩带之用。
整个外形酷似一对“香蕉”,长13.8厘米。
3号墓出土的一件骨匕,虽然是一件生活用具,但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古代的一切艺术来源于生产劳动,兴凯湖湖岗的先民们也同我国其他各民族一样,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并创造了有北方特点,即新开流文化特点的文化艺术,这种艺术带有强烈的渔猎文化特色。
新开流文化的第一次高潮
渤海国时,兴凯湖周围地区一西一东设府(东平府,安远村)九州,可见当时渤海国对兴凯湖周围地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是重视的,其位置是很重要的。
由于渤海国的统治阶级积极投靠唐朝并受节制,渤海国社会政治经济一直处于安定的局面;同时渤海国也重视和周边民族友好往来,发展贸易,使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兴凯湖建设亦不例外,先说经济发展。
(一)文化促进经济繁荣
渤海国在文王大钦茂即位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渤海出现了国泰民安,百业待兴的局面。
他在政治上模仿唐朝的吏、户、兵、刑、工六部而建立忠、仁、义、礼、智、信六部。
而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则专门设立了管理经济机构,如大农寺和司藏寺,掌管渤海全地区,包括兴凯湖周边地区的土地人口、钱粮贡赋、山泽屯田、工匠制造、仓储积累、财贷禀勇以及经商贸易等。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兴凯湖周边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建国初期的恢复阶段进入到发展时期,如鸡西市城子河区的小城市山古城,就很可能是当时的仓储之地。
《新唐书渤海传》载:……俗所贵者,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棚城之鼓,扶余之鹿,鄚颉之家,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锦,龙州之细,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这里的“湄沱湖之鲫”,是当地渤海名贵之鱼。
湄沱湖即兴凯湖。
此外,鸡西市出土的渤海时期一批早晚期陶器、铁器、铜镜、磨谷器等,都说明了兴凯湖周边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
(二)中原和边疆文化的融合
在文化上,可以说渤海国第一个输入唐文化,使肃慎人“颇有之字及书记”,始达到一个文化相当发达的国家。
由于渤海国仿唐设立了文籍院私胄子监(相当于唐的国子监),使渤海各地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中原的古老文化在渤海得到了传播。
在文学上,渤海人摹仿唐诗,以诗会友,蔚然成风。
特别是在音乐舞蹈上,已达历史高峰。
众所周知,栗末靺鞨族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渤海乐中外著名。
宋陈旸《乐书》载有靺鞨舞名。
《金史·乐老》亦记渤海乐。
在隋开皇初年,靺鞨使来朝,隋文帝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跟随起舞,其舞姿多战斗之容,此乃勿吉故俗。
渤海建国后又制新乐,其乐传至日本。
渤海舞蹈更为人欣赏,尤其是在入岁时常聚会作乐,有善职舞者数人在导引,十女相随,更相唱合,回旋婉转,可以想象到新年时兴凯湖周边地区的人民载歌载舞的喜庆风俗。
新开流文化的第二次高潮
(一)民族大交融促进了新开流文化走向辉煌
南北民族大交融、文化大汇合形成了新开流文化的第二次高潮。
元代诗人刘静修曾云:“万里河山有燕赵,一代风俗自辽金。
”可见肃慎后裔们创建的金代风俗文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如果说渤海文化是在自己的故土融会了中原文化的话,那么,这次是这个民族第一次走出“天苍苍,野茫茫”的金源故地及兴凯湖地区,向着能开出鲜艳夺目荷花的燕京大踏步迈去,这个少数民族终于迈出书写自己历史的震惊世界的历史性一步,迈出这一步的结果,正如金史专家王禹浪先生所说:“女真人从黑龙江地区南下和问鼎中原的结果与华北平原长期分离割据的状态,给黑龙江流域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王禹浪先生又论述说:“金帝国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的到来,它不但影响到中华民族文化中巨大的‘华夷之变’,更重要的是继‘渤海’与‘辽王朝’之后把汉文化继续向东北亚地域的极东和极北地区不断的扩散,促使这一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这不能不说是从新开流湖岗走出来的肃慎后裔们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
应该说,公元12世纪肃慎后裔女真人所建立的金王朝,对于黑龙江地区包括兴凯湖地区在内的古代文化的进程都具有特殊意义。
鸡西出土的上千件金代的文物和金印,反映出金代兴凯湖地区的文化盛景;鸡西地区现存的十几座金代古城,则进一步印证了金代兴凯湖周边地区文化、经济、军事的发达。
鸡西市的大锅盔山金代山城,就是金代山城的典型代表。
这些山城的位置一般都选择在山川隘口和水陆交通要道,它不是作为商业城镇而修筑的,从山城筑有严密军事设施上看,这些山城具有军事要塞性质。
兴凯湖地区土质肥沃,资源丰富,气候较为温和,交通方便,是发展农业、畜牧业、商业的重要条件,明代在兴凯湖周边地区营建了城子河古城(位于鸡西市城子河区城子河畔的二阶台地上,周长800米,呈正方形),永安乡古城(位于鸡东县永安乡附近,即大铅盔山山城,周边长12 000米,呈长方形卫古城),四平山古城(位于鸡东县金城乡附近,周长1200米,呈正方形),三梭通古城(位于密山市三梭面临河乡附近,周长1400米,呈不规则形),十二连山城(位于密山市完达山农场十二连处的山的顶端,周边2000米,呈不规则形),朝阳农场古城(位于密山市柳毛乡朝阳农场一连居住地,周长2000米,呈不规则形),二十六连古城(位于密山市承紫河乡朝阳农场二十六连居住地附近,周长2000米,呈不规则形),这些林立的金代古城规模都较宏大,表明了金代兴凯湖地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兴旺发达。
(二)新开流文化的兴衰
再谈一下所谓的兴凯湖地区人烟“骤减”与“骤增”。
女真人的后裔——满人,从黑龙江和东北三省走出山海关,直至问鼎中原,从此完成了肃慎族后裔统一的中国大业。
清顺治三年(1644),清世祖将在东北此地居住的满人(包括兴凯湖地区)迁入关内,即所谓“从龙入关”。
清政府为保护这块龙兴之地,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致使兴凯湖地区人烟“骤减”。
随着外族列强的入侵,清政府为了巩固东北边疆,于光绪六年(1880)废除了对北方的“封禁政策”,对东北边疆派重兵驻守,“修驿道、建驿站”,巩固边防。
并在兴凯湖周边地区错落建起诸如穆棱、梨树、黄泥河、清沟岭、蜂蜜山、呢吗口(虎头镇)等大小驿站十几个,构成了比较便利的水路、陆路交通。
加之对内实行“移民实边”、“设坛节制广布教化”,满人东迁,流人增加,使萧条冷落的兴凯湖周边人烟又“骤增”起来,打破了封建保守的经济,使兴凯湖周边文化又开始兴旺起来。
期间满族歌舞盛行。
满人崇尚萨满教,即源于新开流古人类遗址出土的“人首橡”,信鬼好礼祀。
据记载,每逢年节及红白喜事,可表演各色技伎如“能吃火、自刺、口吐蛇蛙于鼓上,旋吸而吞之”、“吐吐火,胸穿箭,足屡刀刃,气不畏惧”。
可见当时杂技、魔术及带有巫术色彩的表演可谓高超。
又据《柳边纪略》记载,每逢节庆之日,秧歌盛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以三、四扮参军……旁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
这种秧歌以滑稽的表演,戏弄、敲打、歌舞并重,取悦于民众。
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在穆棱河两岸相继设“穆棱河招垦局”、“蜂蜜山招垦局”告示旗民开垦新荒。
从流传至今的民谣中可看到垦荒情景:满族坐地佬,蜂蜜山下人烟少,百姓开荒来占草,蚊蚁蛇妈不得了。
随
着垦民增加,荒地的开垦,地方经济得以发展,兴凯湖周边地区的文化也得以复苏和发展。
新开流文化也是鸡西地区近代文化的历史起点,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移民文化。
随着清政府废除封禁政策,允许拓垦开荒,加之放逐流人,才使兴凯湖周边地区人烟骤增,打破了封建保守落后的经济藩篱,垦荒文化、流人文化、中原文化逐渐得以初兴。
特别是中原文化的移入,使新开流文化具有中原鲁文化的代表性,被称之为“东方第一庙“的虎头关帝庙就是证明。
据虎林县志记载:“雍正年间内地人亦多在吉林请领采参执照,跋涉远来及冬而返,以江东为落脚之地,而江河为汇集之场,久之集人渐伙,获利亦厚,逐于江畔陡崖之间,捐款建关帝庙一座,虔诚以祀。
”虎林关帝庙是黑龙江省较早建造的一处庙宇,经过300年风风雨雨仍屹立在乌苏里江畔,既是中华子孙保卫边关的象征,又是中原文化在此地扎根的实证。
座落在鸡东县平阳镇的八角戏楼,它的创建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八角戏楼在全国并不多见,它是在当时兴凯湖地区的拓荒文化和经济进入历史上鼎盛时期而产生的。
由于关内入进的垦荒者日渐增多,农民经济的发展驱动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手工业发展,加之平阳镇所处的特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当时兴凯湖周边地区的经贸中心。
拓荒使兴凯湖周边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同时促进了兴凯湖文化的发展。
新开流文化的提出,在鸡西市的文化史上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它历史跨度长、知名度高、覆盖面广、具有古文化遗存,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将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