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理科题实战秒杀之行程问题

合集下载

2015国家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2015国家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2015国家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行程问题在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往往是考生觉得比较难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过程多,以及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参照物的选择,也就是需要运用到一些简单的初中物理知识,但是只要掌握了好的技巧,那么行程问题也是非常容易的,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行程问题。

对于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S=vt,大家肯定非常熟悉,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会给出很多个v以及很多个S或者t,如果再配上需要选取参照物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可能有些考生就开始犯迷糊了。

判断相遇还是追及问题其实通过速度v的方向也可以判断,如果两个速度的方向是相同的,那么就是追及问题,如果两个速度方向是相反的,那么就是相遇问题。

下面从一道题入手帮助大家认识这一性质。

例:一支600米长的队伍行军,队尾的通讯员要与最前面的连长联系,他用3分钟跑步追上了连长,又在队伍休息的时间以同样的速度跑回了队尾,用了2分24秒,如队伍和通讯员均匀速前进,则通讯员在行军时从最前面跑步回到队尾需要多长时间?A.48秒B.1分钟C.1分48秒D.2分钟中公解析:这道题目其实是描述了3个过程,分别是相遇过程、追及过程、普通的行程过程,设通讯员的速度为V1,队伍的速度为V2,队伍行进的速度方向是向右,则第一个过程中通讯员的速度方向是向右,速度相同的话考虑追及问题,便有追及距离S= (V1- V2)×T1 ①。

第二个过程中V1的方向是向左,V2为0,则这个过程是普通的行程问题,满足关系式S=V1×T2 ②。

第三个过程中V1的方向是向左,V2的方向向右,二者方S=向相反,满足相遇条件,则满足关系式S=(V1+ V2)T3 ③。

分析题目可以得到S=600m,T1=3min,T2 =2min24s,将以上已知条件分别带入①②③式中即可找到正确答案为D。

此题就是典型的行程问题中过程比较多的一类,其实行程问题的难度不在于它的计算,而是过程很多,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广大考生在做行程问题的时候可以将比较冗长复杂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像语言,使整个过程更加简洁明了,从而帮助大家快速列式和计算。

2015-2018年国考必考模块——行程问题-袁召勤

2015-2018年国考必考模块——行程问题-袁召勤

2015-2018年国考必考模块——行程问题河南分校袁召勤2019年国考已经拉开了帷幕,笔试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如何对国考进行行之有效的复习,拿到高分?必然是了解国考的考情,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去复习、备考!今天图图就给大家说说国考中的必考模块——行程问题,就对2015-2018年国考统计题目数量来说:每年一道题,非常稳定。

所以大家要对行程问题重视起来哟。

接下来就来看看这几年考的行程问题吧!【2015年国考-70】甲、乙两名运动员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出发1分钟后乙同向出发,乙出发2分钟后第一次追上甲,又过了8分钟,乙第二次追上甲,此时乙比甲多跑了250米,问两人出发地相隔多少米?()A.200B.150C.100D.50【解析】从乙第一次追上甲到第二次追上甲之间,在8分钟里,乙比甲多走一圈:是400米,故两人的速度差为400/8=50米/分钟。

在10分钟乙比甲多走了:50×10=500米。

实际乙比甲多跑了250米,即在刚开始的1分钟里,甲走了250米。

根据乙出发2分钟后第一次追上甲,得知乙比甲多走了:50×2=100米。

故两人出发地相隔:250-100=150米。

故选B。

【2016年国考-67】A地到B地的道路是下坡路。

小周早上6:00从A地出发匀速骑车前往B地,7:00时到达两地正中间的C地。

到达B地后,小周立即匀速骑车返回,在10:00时又途经C地。

此后小周的速度在此前速度的基础上增加1米/秒,最后在11:30回到A地。

问A、B两地间的距离在以下哪个范围内?()A.小于30公里B.30-40公里C.40-50公里D.大于50公里【解析】设小周速度为V千米/时。

小周6点出发,7点到C地,则到达B 地时间是8点整。

返回时10点到达C,即一半路程花费2小时。

之后速度增加1米/秒=3.6千米/时,花费1.5小时到达A地。

由此可知:2V=1.5(V+3.6),解得V=10.8千米/时。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前十天冲刺制胜方略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前十天冲刺制胜方略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前十天冲刺制胜方略白驹过隙,转眼间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日子临近了,冲锋的号角又将吹响。

在复习的这段日子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考生们的心声。

也有一部分考生临时抱佛脚,考前乱了阵脚,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为广大考生朋友们倾情奉献一道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天复习计划大餐,以求能帮助考生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一、行测篇(一)梳理重要知识点,总结方法技巧基础知识是解题的万能钥匙,考生对储备知识的要点、解题的方法技巧、模拟练习的心得等进行最终的梳理,有助于大家强化记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1.常识判断除了对政治、人文、法律、科技等方面知识重点温习外,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还要重点温习国情社情的知识汇总以及时事热点知识汇总。

注意多浏览、知晓时事热点新闻。

2.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重点复习成语和实词,尤其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和对语境的准确把握。

可将常见成语和实词辨析表再梳理一遍。

常用解题方法为对应分析法。

片段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主旨观点概括、细节理解、词句理解等。

考生需对这些考点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进行梳理。

主旨观点型题目是重点,尤其需要掌握关键信息识别法、结构分析法等。

语句表达主要考查语句连贯,分为语句排序和语句填充两种题型,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要注意快速寻找解题突破口。

3.数量关系数学运算常考题型有和差倍比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容斥原理、排列组合与概率等。

重点复习各个题型的特点、公式和方法。

同时注意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如数的整除性、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奇偶性与质合性、尾数特性与尾数法等。

很多题目技巧性较强,常用方法有方程法、图解法、极端法、归纳法等,常用技巧有十字交叉法、尾数法、特值法等,要注意这些方法的使用范围。

4.判断推理图形推理主要考点有几何特征、数量关系、相对位置、旋转移动与翻转、组合与叠加、空间形式推理等。

常用分析方法包括特征分析法、求同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位置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 数学运算行程问题必考题型

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 数学运算行程问题必考题型

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行程问题必考题型一、基本知识点:1、基本公式:距离=速度×时间2、相遇追及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追及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3、环形运动问题: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同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4、流水行船问题:顺流路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逆流路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5、电梯运动问题: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沿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6、钟面问题(此类问题很多可以转化为追及问题)(1)假设时钟一圈是12格,则时针每小时转1格,分针每小时转12格。

(2)钟面上每两格之间为30°,时针与分针成某个角度一般都有对称的两种情况。

(3)时针与分针一昼夜重合22次,垂直44次,成180°也是22次。

二、例题和解题思路1、甲、乙二人从相距1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车,乙步行,在行走过程中,甲的车发生故障,修车用了1小时.在出发4小时后,甲、乙二人相遇,又已知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且相遇时甲的车已修好,那么,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解析: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因此,乙走4小时的路,甲只要2小时就可以了,因此,甲走100千米所需的时间为(4—1+4÷2)=5小时.这样就可求出甲的速度.甲的速度为:100÷(4-1+4÷2)=10O÷5=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20÷2=10(千米/小时)2、在一条直的公路上,甲、乙两个地点相距600米,张明每小时行4公里,李强每小时行5公里.8点整,张李二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后他们都调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头反向而行,再经过3分钟,他们又调头相向而行,依次按照1,3,5,…(连续奇数)分钟数调头行走,那么张、李二人相遇时是8点几分?解析无论相向还是反向,张李二人每分钟都共走4000÷60+5000÷60=150(米).如果两人一直相向而行,那么从出发经过600÷150=4(分钟)两人相遇.画图可知:在16分钟(=1+3+5+7)之内两人不会相遇.在这16分钟之内,他们相向走了6分钟(=1+5),反向走了10分钟(=3+7),此时两人相距600+[150×(3+7-1-5)]=1200米,因此,再相向行走,经过1200÷150=8(分钟)就可以相遇.所以是600+150×(3+7-1-5)=1200(米)1200÷(4000÷60+5000÷60)=8(分钟)1+3+5+7+8=24(分钟)两人相遇时是8点24分.3、姐弟俩出游,弟弟先走一步,每分钟走40米,走80米后姐姐去追他。

201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行测考点行程问题讲解

201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行测考点行程问题讲解

201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行测考点行程问题讲解北京人事考试网:一、考情分析无论是从题型种类数还是从出现频率来看,行程问题不得不说是数学运算中第一大题型。

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十分常规,考生需要对每种题型的解法了如指掌,这样不单单是对行程问题的得分大有帮助,对其他题型也容易触类旁通。

二、解题方法(一)基础行程问题已知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该类型题目比较简单,举一道例题说明。

例题1:A、B两地相距100公里,甲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前往B地。

6小时后,乙开摩托车从A地出发驶向B地。

问为了使乙不比甲晚到B地,摩托车每小时至少要行驶多少千米?A.24B.25C.28D.30【答案详解】此题为典型的行程问题。

路程为100公里,甲车速度为10千米/小时,则甲车时间为100÷10=10小时;乙车时间不多于10-6=4小时,而路程依然是100公里,则乙的速度不低于100÷4=25千米/小时。

(二)平均速度问题平均速度问题一般是指存在多个过程,每个过程物体移动速度不相同,最终求物体全程平均速度的问题。

这类问题最常见的是时间相同和路程相同两种情况。

1、时间相同2、路程相同(三)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一般可以描述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基本公式:相遇时间=路程÷(速度1+速度2)速度和=速度1+速度2=路程÷相遇时间路程=(速度1+速度2)×相遇时间1、基础相遇问题例题4: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开了6千米。

已知甲、乙两车单独走完全程分别需2小时、3小时,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A.20B.30C.40D.502、直线多次相遇问题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2015年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难题:行程问题

2015年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难题:行程问题

2015年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难题:行程问题
要想通过公务员考试在于多多积累,公务员考试频道为考生们整理准备了“2015年河南公务员行测难题:行程问题”,希望对考生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行程问题是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几乎每年必考的题目,而且被许多考生公认为是最难的题目,其最主要原因是形式多样化。

多次相遇问题于2011年首次出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的行程问题中,之后一些省份举行的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对该知识点的考察,所以各位考生需要重点关注。

从来没有接触过该知识点的考生乍遇到这种题会感觉到特别难,分析过程复杂繁琐,一不留神就会出错,但是只要思路清晰,融会贯通,这种题也可以很快解答出来。

公务员考试频道在此就把这个大家都认为很难的题目进行指导。

多次相遇的模型为: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到达终点之后各自返回,则会形成很多次相遇,我们来进行逐个分析。

(实线为甲所走的路线,虚线为乙所走的路线)
第一次相遇:
由图形可知甲乙合走了两个全程,而速度不变。

则由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可知,路程和为原来的2倍,相遇时间也为原来的2倍,即从第一次到第二次相遇甲乙两人共同又合走了两个全程,所用的时间为原来相遇的时间的2倍。

第二次到第三次相遇:。

公考行程追击技巧

公考行程追击技巧

公考行程追击技巧今天来聊聊公考行程追击技巧的一些实用技巧。

我有个朋友,他参加公考的时候,一遇到行程追击问题就头疼,感觉那些车呀、人的运动情况搞得自己晕头转向的。

就像在一个大迷宫里找出口,完全摸不着头脑。

其实啊,行程追击问题就像一场赛跑。

咱们先来说一个基本的例子,如果有A和B两个人,A的速度比B 快,他们同时出发,同向而行,这就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啦。

这里面有个关键公式,就是追击路程等于速度差乘以追击时间。

就好像两个人赛跑,一个人比另一个人跑得快,他每秒能多跑个几步,那多长时间能够追上前面那个人呢,就看这个多跑的速度乘以时间能不能把一开始差的距离给补上。

我自己也做错过不少这类题呢。

有次考试我就想当然地以为很简单,没仔细看条件就直接用公式计算了。

结果啊,人家题目里设了个小陷阱,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

这就像你以为跑步的一直是匀速跑,没想到他中途突然加速了。

这就是我犯的错误,当时才意识到看清楚题目条件多么重要。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答题技巧。

遇到这种问题,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是否是追击问题的模型,这就像在一群人中先找出运动员来。

接下来再过清楚题目里给出的各个量,像速度啦、路程啊,还有出发的时间先后是不是有影响啥的。

然后看看有没有隐藏条件,这就好比是在运动员身上找有没有受伤或者特殊装备这种隐藏的影响比赛的因素。

不过呢,这个技巧也有局限性。

有时候题目表述特别复杂,数据给得又多,可能就不容易一下子判断出来。

那我的替代方案是,根据题目的问法,先假设是追击问题,把相关的量按照公式列出来,再和题目中的条件去比对,看看能不能成立。

你可能会问了,要是没有掌握这个公式怎么办?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懂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

这时候你可以自己画个简单的图来表示这个行程过程,就像自己画一个小小的跑道,把追击者和被追击者的运动路线画出来。

这就有助于你理解他们之间的路程关系,就算最后不用公式也能把答案推出来。

有趣的是,有时候行程追击问题还会和别的知识综合,像比例关系啦。

公考行程问题技巧

公考行程问题技巧

公考行程问题技巧说起公考行程问题的技巧,我有一些心得想分享。

我刚开始备考公务员的时候,一遇到行程问题就头疼得不行。

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绕来绕去找不到出口。

首先呢,咱们来说说最基本的公式:路程= 速度×时间,这个就像是做饭的基本食材一样,缺了它可不行。

比如说,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问行驶了多远?这就是直接套用公式的简单例子,这时候路程就等于60×3 = 180千米。

这种简单题就像是走路碰到一块小石头,轻松就能跨过去。

那要是复杂一点的呢?假如是相向而行或者相背而行的问题,这就像两个人面对面走路或者背对背走路。

两个人相向而行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减少的速度就是两人速度之和;相背而行时,距离增加的速度就是两人速度之和。

比如说,A、B两人,A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B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他们相向而行,一开始相距20千米,问多久能相遇?这时候就可以把A和B想象成两个合作的小蚂蚁,它们共同完成20千米的路程,二者速度和是5 + 3 = 8千米/小时,根据公式时间= 路程÷速度,那就是20÷8 = 小时就能相遇啦。

对于那些追击问题,就好比是两个人在赛跑,一个人在前面跑,一个人在后面追。

后面人的速度比前面人快,快出来的那部分速度就是用来缩短他们之间距离的关键。

比如说,甲速度是每小时8千米,乙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乙先出发1小时,甲再出发追乙,甲追乙就是他们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乙先走1小时就先走了6×1 = 6千米,甲每小时比乙多走8 - 6 = 2千米,那甲追上乙就需要6÷2 = 3小时。

对了,还有个事儿要说。

在解行程问题的时候,画图是个特别好的方法。

就像给你一堆乱线,你把它整理好画出来就清楚多了。

有时候单纯看题脑袋里乱糟糟的,但把图画出来,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我得承认,这个画图法虽然好用,但也有局限性。

2015年金华公员备考资料: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

2015年金华公员备考资料: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

2015年金华公务员备考资料2015年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金华华图行程问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各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的重点题型,出题频率极高,几乎年年都有涉及。

但是由于这一类问题涉及范围较广,题型较多,对思维要求较高,也是数学运算中难度较大的一类题型。

那么我们的考生如何在复习过程中理清思路,做到快速准确地求解呢?解答行程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即S=vt,一般我们遇到这类问题,首先就应该从基本公式出发,围绕公式选择解题的切入点,针对路程、速度、时间三项,先看题目让你求什么,然后返回题目中去寻找其余两个量,根据公式列方程求解。

除了基本公式以外,相遇、追及公式也是解决行程问题的时候经常用到的公式: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行测考试中的行程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础行程问题、相遇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

解决行程问题一般会用到公式法、比例法,有时还会用到赋值法解决这一类问题。

例1、姐弟俩出游,弟弟先走一步,每分钟走40米,走80米后姐姐去追他。

姐姐每分钟走60米,姐姐带的小狗每分钟跑150米。

小狗追上弟弟又转去找姐姐,碰上姐姐又转去追弟弟,这样跑来跑去,直到姐弟相遇小狗才停下来。

问小狗共跑了多少米?()A.600B.800C.1200D.1600这道题是一道典型的行程问题。

要求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也就是在求小狗的路程,因为路程=速度×时间,小狗的速度我们已经知道了,所以我们只要求出小狗跑的时间就可以了。

小狗跑的时间其实就是姐姐追上弟弟所用的时间,姐姐追弟弟的过程是一个追及过程,追及的时间=追及的路程差÷姐姐和弟弟的速度之差=80÷(60-40)=4分钟,小狗跑了四分钟,每分钟跑150米,那么一共跑了600米。

选择A选项。

例2、甲、乙两人在长30米的泳池内游泳,甲每分钟游37.5米,乙每分钟游52.5米。

行程问题公考万能解题口诀

行程问题公考万能解题口诀

行程问题公考万能解题口诀行程问题啊,说白了就是考咱们的数学思维和速度感,特别是在公考的时候,简直就是必考的“常客”了。

看似简单,其实有点儿“套路”,如果不掌握个诀窍,真有可能被绕进去。

别怕,今天我就给大家来一套行程问题的“万能解题口诀”,帮你一招搞定,简单又高效,保证你考试不掉链子。

首先呢,行程问题大致就是考你如何算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者的关系呀,可以用一个经典的公式来表示,那就是:路程=速度×时间。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的公式,三者之间就像铁三角,缺一不可。

听着容易,做起来可得看清楚题意。

别急,先稳住,接下来告诉你怎么把它拆开来用。

行程问题最常见的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单一行程”,就是说你一个人出发,走一路,到达一个目的地。

你只需要知道你的速度和时间,直接套公式就行。

比如说,某人开车从A地到B地,开了3个小时,平均速度是60公里/小时,那你算一下,总共走了多少路?答案就很简单了,路程=速度×时间=60×3=180公里。

是不是简单?对吧,考场上遇到这种,基本就是几秒钟的事儿,大家心里有数了就行。

但是,如果题目稍微复杂点,开始给你两个人或者两种交通工具,哎呀,麻烦就大了。

不过别怕,给你个诀窍,先记住:“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两大主角。

这些题目出现时,不要慌,照着套路走。

举个例子,假如有两个小伙子,一个骑车从A地出发,另一个骑车从B地出发,两个人相向而行,问题是他们什么时候相遇,路程是多少。

哎呀,这个就需要注意一下啦。

相遇问题嘛,得想象一下,两个小伙子从不同地方出发,最终碰面。

这里有个小诀窍,速度加起来,时间嘛,再按照公式算。

别忘了,两个小伙伴的速度加起来就等于他们两个人“合力”的速度,时间就等于“合力速度”下两人相遇所需的时间。

比如说,A从A地出发,B从B地出发,A骑车的速度是10公里/小时,B骑车的速度是15公里/小时,两人相向而行,问多久会碰面?好啦,这时候你就可以先求出他们的“合力速度”,就是10+15=25公里/小时。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辅导:解行程问题三个妙招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辅导:解行程问题三个妙招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辅导:解行程问题三个妙招行程问题是公职考试中最重要的题型,几乎每个级别的考试都会涉及到行程问题,而且题型多样,复杂多变,因此,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并不容易掌握。

那么,对于行程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呢?在行程问题中,最本质的就是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只要把这三者的关系牢牢抓住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行程问题所有的内容都是从这个基础演化而来的。

相信大家对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已经在熟悉不过了,而行程问题之所以称为国考、省考中的数量常考点、易考点和难考点,往往有很多考生见到行程问题就头大脑晕、不知所措,或者干脆主动放弃,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很多考生都没有把握行程问题的本质,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了行程问题的本质--路程=速度×时间,然后再加上一些基本公式和技巧,那么解决行程问题绝不是难事。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本质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在记住这个公式的基础上,大家还要掌握下面的三种方法:1、比例法:运用比例法的目的是为了将繁琐的数值简化为简单的数值来进行分析计算,同时比例法的实质也是抓住了数学的核心思想“相对关系”。

2、画图法:通过画简单行程图,迅速理清各物体运动轨迹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3、公式法:特定模型应用特定公式,秒杀题目。

但是一定要记住每个公式的运用前提和它的特征。

但是要大家切记,在做行程问题时我们要用比例不用方程,用份数不用分数。

也许有很多考生会问:为什么用这三种方法而不用方程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解决行程问题常采取列方程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学,但是在国考分秒必争的时间里,列方程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在短时间内达到解决行程问题的目的,因此,我们采用比例方法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例题来训练一下:公务员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公务员考试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梦想助力!★成功/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方法不对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原因!在这里,我们将提供:6大优势课程+线上线下集训教学+协议签约!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将给你一次成“公”上岸的机会↓【手机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电脑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例1甲每分钟走80米,乙每分钟走72米,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乙比甲多用4分钟,AB两地的距离为多少米( )?A.320B.288C.1440D.2880【正确答案】D【思路点拨】思路一--方程法:设甲走了X分钟,则得出80X=72*(X+4),解出X=36,36*80=2880,选择D。

2015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行程问题小妙招

2015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行程问题小妙招

2015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行程问题小妙招行程问题是公务员考试的重点题型,由于行程问题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题型,所以这部分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解决行程问题主要用到的方法是:比例思想、特值思想、数形结合和方程思想。

对于这部分知识,重点从两个角度进行学习和掌握:一是对核心公式的掌握和理解;二是对常见模型的掌握。

这里中公教育专家介绍一些行程问题的基础知识。

一、核心公式。

理解性记忆:同向变化是正比关系,反向变化是反比关系,具体情况为:路程一定,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越少 ;速度一定,时间越长,路程越远;时间一定,速度越大,所走的路程越远。

例:A、B两地分别有甲、乙两个人,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相遇时甲比乙多走了200米,求A、B之间的距离? 【中公解析】方法一:列方程:设甲的速度为,则乙的速度为,走的时间为,则所以方法二:正比法:由于题中条件可知,时间一定,所以,即甲走4份路程,乙走3份路程,甲比乙多的1份路程等于200米,甲乙共走7份路程等于7×200=1400。

正反比关系在解决行程问题时能够提高做题效率,省去很多计算步骤。

很方便应用,一定要掌握。

二、简单的相遇、追击问题1、相遇问题:关于直线相遇,题目中通常会说A、B两地分别有甲、乙两人面对面行驶……这里要注意的是相向就是面对面的意思,另外,两人在同一条直线上面对面行驶一定会相遇,并且当他们相遇时所用的时间一定相同,即两个人走的时间一样,所以AB总长就是甲、乙二人的路程和,它应该等于甲的路程加上乙的路程,即叫做速度和。

所以直线相遇的模型:路程和等于速度和乘以时间,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个公式运用的前提条件为:甲、乙运行时间相同是一致的且相向运行。

随着应用的深入,现在相遇公式应用更为普遍,只要时间一定,两个人的路程和一定等于速度和乘以时间。

关于环形相遇,通常给出的模型都是在同一跑道上,甲乙二人从同一地点背向行驶……显然他们是能够相遇的,并且当他们相遇时,他们所走的路程和应该是圆的周长,当他们第二次相遇时,其路程和应该是两个圆的周长,以此类推,第N次相遇时,其路程和是N个圆的周长,所以环形相遇问题,路程和与圆的周长有关,具体的关系要根据具体的情景而定。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必考的行程问题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必考的行程问题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必考的行程问题在近些年的行测考试中,行程问题是必考的。

行程问题主要包括2种基本考察形式--相遇问题、追及问题,4种常见模型--直线多次相遇、流水行船问题、牛吃草问题、时钟问题,此外还有公车问题、接送问题、走走停停问题等等,此部分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命题人出题也非常灵活,大家不要被花哨的出题形式迷惑,万变不离其宗,行程问题本质上是对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的考察,下面我们就详细看一下基本公式及其应用。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看似简单的公式,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我们由基本公式可以得出行程问题中常用到的两个基本思想。

一、特值当题干中只给速度实际量时,路程和时间只需满足路程/时间=速度(一个常数)即可,因此可以任选一个设为特值。

同理,题干中只给路程或时间实际量时,其它两个量可以任选一个设为特值。

例题1:老张上山的速度为60米/分钟、原路返回的速度为100米/分钟,问老张往返的平均速度为多少?A.85米/分钟B.80米/分钟C.75米/分钟D.70米/分钟【答案】C。

解析:题干中只给了速度实际量,路程和时间可以任选一个设为特值,往返时路程相同,不妨设路程为特值,设为300米,则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300×2)/(300/60+300/100)=75米/分钟。

也可直接用调和平均数解决。

二、比例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例题2:小王从家到学校共3600米,没有遇到红灯时,72分钟可以到达。

今天速度提高了12.5%,但因为遇到红灯,仍然72分钟才到达。

已知每次红灯时,小王需要停1分钟,那么他今天一共遇到几次红灯?A.81B.64C.9D.8辽宁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政法干警 | 公安招警 | 村官三支一扶 | 党政公选 |【答案】D。

【行测精品】公务员考试特训:行程问题专题详解

【行测精品】公务员考试特训:行程问题专题详解

公务员考试特训:行程问题专题详解(归纳的最详细的行程问题,看了之后,秒杀一切行程问题)记住:公考不打无准备之仗!!!祝你成功!!发车问题(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

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火车过桥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⑵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⑶火车与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接送问题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2、班车走的总路程;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直击真题 破解行程问题

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直击真题 破解行程问题

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直击真题破解行程问题专家分析近三年贵州省考真题发现,每年10个数学运算题中,在2012年有2个题是关于行程问题的,2013年有1个,到了2014年又上升为2个题,毋庸置疑,行程问题一定是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公考中的行程问题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带领大家直击真题,共同研读这些新亮点。

例题1:小张,小王二人同时从甲地出发,驾车匀速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行驶。

小张车速比小王快,两人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同一地点,问小张车速是小王的几倍【2013年-贵州-67】A.1.5B.2C.2.5D.3中公解析:此题一改以往在学习备考中经常研究的“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经典模型”,而以一种“两人同地同向同时出发”作为出题背景,可谓“用心良苦”,让很多考生猝不及防。

实际上,如果大家已经研究透彻了经典模型,这种小小的变化,其实是不在话下的,那么这题到底该怎么解答呢?首先,我们对于抽象的行程问题,可以通过作图加以描述,如上图。

其次,小王速度慢,小张速度快,上图表示出了第一次两人相遇时的情况,假设小张第一次相遇时走了X,小王走了Y,而第一次两人相遇时走过的总路程为两个全程,而第二次相遇时,小张共走了X+2Y,第二次相遇时走过的路程继续作图可知为四个全程,最后,找到他们的数量关系,在相同时间内,他们的路程之比为,解得,相同时间内,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通过此例,大家会发现,即便之前对此种情况不是很熟悉,只要做出合理的示意图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2:环形跑道长400米,老张、小王、小刘从同一地点同向出发。

围绕跑道分别慢走、跑步和骑自行车。

已知三人的速度分别是1米/秒,3米/秒和6米/秒,问小王第3次超越老张时,小刘已经超越了小王多少次?【2014年-贵州-59】A.3B.6C.5D.6中公解析:此题设问方式有所变化,以往的问法主要是针对多次相遇问题询问相遇几次,这次以“两人同地同向同时出发”为背景。

行测——行程问题解题原理及方法

行测——行程问题解题原理及方法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解题原理及方法两个速度不同的人或车,慢的先行(领先)一段,然后快的去追,经过一段时间快的追上慢的。

这样的问题一般称为追及问题。

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满足速度差×时间=追及(或领先的)路程追及(或领先的)路程÷时间=速度差追及(或领先的)路程÷速度差=时间对于有三个以上人或车同时参与运动的行程问题,在分析其中某两个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还要弄清此时此刻另外的人或车处于什么位置,他(它)与前两者有什么关系。

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时,最好画线段图帮助思考理解并熟记下面的结论,对分析、解答复杂的行程问题是有好处的。

(3)甲的速度是a,乙的速度是b,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一共行的At+bt=s t=s/a+b s甲=a*t=a*s/a+b S乙=b*t=b*s/a+b【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两人都按原定速度行进,那么4小时相遇;现在两人都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那么5小时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可以想象,如果甲、乙两人以现在的速度(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仍然走4小时,那么他们不能相遇,而是相隔一段路。

这段路的长度是多少呢?就是两人4小时一共比原来少行的路。

由于以现在的速度行走,他们5小时相遇,换句话说,再行1小时,他们恰好共同行完这段相隔的路。

这样,就能求出他们现在的速度和了。

【解】相隔路程:1×4×2行完相隔路程所需时间:(5-4)速度和4×2/(5-4)全程=40(千米)这道题属于相遇问题,它的基本关系式是:速度和×时间=(相隔的)路程。

但只有符合“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相同时间相遇”这样的特点才能运用上面的关系式。

不过,当出现“不同时出发”或“没有相遇(而是还相隔一段路)”的情况时,应该通过转化条件,然后应用上面的关系式。

2015国考行测答题技巧:行程问题解法大全

2015国考行测答题技巧:行程问题解法大全

行程问题也算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大难点,行程问题一直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一个热点,不管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在省级公务员考试中,都是每年必考的一类题型。

在行程问题中,所考察的知识点多,常考的知识点有相遇追击问题、多次相遇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牛吃草问题、时钟问题、走走停停问题、接送问题等。

每种类型都有固定的、可套用的解题方法。

我们将其一一总结出来,并加以细致分析,最后熟练掌握之后,在考试中就可以顺利解答了。

数学运算中解题思路最广、方法最灵活的就是行程问题了。

公务员考试行程问题基础知识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相离)路程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我们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恩能够提高我们的解题速度和能力。

深刻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巧妙解题速度的单位一般为米/秒、米/分、千米/时等,代表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代表的是一种线性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这里应注意单位时间其实是可以人为规定的,相当于方程里面设未知数为X,那么路程和速度也相对的被人为规定了,比如某人在一段时间内走过了10千米,那么他在10倍这段时间内就走过了100千米。

能够灵活的运用这种关系,对于理解题目和简化计算过程都非常有好处。

发车间隔问题发车间隔问题的典型例题如下:人在路上走,每a分钟有一辆公车从后面追上他,每b分钟迎面驶来一辆该路公车,求发车间隔(假设发车间隔时间固定)。

那么对于这种问题我们会注意到因人走在路上与电车相遇可以是任意的时间,因此较难确定哪两辆电车之间的距离是与问题有关的,但是从后面追上来的每一辆车始终有一个相同的间隔时间,同时迎面开来的车也是每辆车之间有一个相同的间隔时间,所以同一方向发出的公车具有相同的间隔路程,把这类问题转化成相遇或追及模型就非常容易解决。

2015年公务员考试难题闪开:行程问题

2015年公务员考试难题闪开:行程问题

2015年公务员考试难题闪开:行程问题金华华图在数学运算中,“行程问题”是历年考查的重点题型,也是每年都几乎涉及的常考题型。

它要求大家不仅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常考题型的解法﹑公式。

所以“行程问题”就成为很多考生望而生畏的“难点题型”。

有关行程问题的方法和题型有很多种,这里老师主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技巧--比例法。

它在我们行程问题中有着广泛地应用,熟练地掌握这种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行程问题的准确率。

下面结合几个具体的例题向大家介绍比例法是怎样应用在我们行程问题之中。

一,基本知识点1.行程问题基本比例:乙甲乙甲乙甲t t ⨯=V V S S 。

2.t 若相同,S 与V 成正比例;V 若相同,S 与t 成正比例;S 若相等,V 与t 成反比。

二,典型例题【例1】(北京2012-82)甲乙两人早上10点同时出发匀速地向对方工作单位行进,10点30分两人相遇并继续以原速度前行。

10点54分甲到达乙的工作单位后,立即原速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

问甲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时,乙已经到了甲的工作单位多长时间?( )A.42分B.40分30秒C.43分30秒D.45分【解析】从相遇点到乙的工作单位的这段路程,乙需要30分钟,甲需要24分钟,根据比例法,“S 相等时,t 与V 成反比例”可知,甲乙两人的速度比为30:24=5:4。

甲走完一个全程,需要54分钟,再次利用“S 相等时,t 与V 成反比例”可知,乙走完一个全程需要5.675454=⨯(分钟)。

甲返回自己单位时,来回走了两个全程,所以共需108254=⨯(分钟),此时乙已经等待了5.405.67108=-(分钟),答案为B 。

【例2】(国家2011-66)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汽车慢50%。

如果他骑车从A 城到B 城,再步行返回A 城共需要2小时。

问小王跑步从A 城去B 城需要多少分钟?( )A.45B.48C.56D.60【解析】根据题意可知4:2:1V V V =骑跑步::。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
11月22日国家公务员封闭预测班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备考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中解决行程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用行程问题公式S=V*T来解决问题。

当然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更习惯于直接列方程解答,但是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时间通常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中所缺少的,因此列方程不太适用,所以这边说的是利用比例法来解决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的应用主要为两个比例,在s=v*t这个公式下,
反比:当s相同,v1:v2=2:3等价于t1:t2=3:2;
正比:当v相同,t1:t2=3:2等价于s1:s2=3:2;
当t相同,v1:v2=3:2等价于s1:s2=3:2。

实例:一个人从家到公司,当他走到路程一半的时候,速度下降了10%,问:他走完全程所用时间的前半段和后半段所走的路程比是()。

(11)
A.10∶9
B.21∶19
C.11∶9
D.22∶18。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
行程问题在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几乎平均每年一道,总体难度比较大。

很多同学看到行程问题一律采用方程法,但其实大部分题目结合比例法基本可以快速求解,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用比例法解行程问题。

基本公式为:路程(S)=速度(v)×时间(t),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举几个例子教大家应用比例法解行程问题。

关键:基本公式S=vt结合比例法,当路程S一定时,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效率(或时间)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或速度)成正比。

例3:小张、小王二人同时从甲地出发,驾车匀速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行驶。

小张的车速比小王快,两人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在同一地点,那么小张的车速是小王的()倍。

A.1.5
B.2
C.2.5
D.3
答案:B。

中公解析:本题也不能看出时间是一定的,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假设甲乙两地被相遇地点分为m、n两段,根据多次相遇定义可知,第一次相遇加起来两人走了2个全程,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总的加起来4个全程,所以两次相遇路程比为1:2,得出小王或小张分别两次相遇走的路程比也为1:2,从而得出小王两次相遇路程比为m:2n=1:2;时间一定,小张的车速与小王的车速比与他们第一次相遇分别走的路程比,路程比为m+2n:m=2:1.
以上是中公教育专家总结的行程问题里面比例法的基本用法,重点在于找到不变量,确定等量关系或正反比,结合行程问题的基础知识点来解题,所以掌握好基础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量关系题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所占比重很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数量关系题命题愈发灵活、科学,已经不是几个公式、技巧就可以应对的,而是要弄明白这类题考查考生哪方面的能力。

所以,考生要实现数量关系的突破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积累知识,二是提升能力。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数量关系中必考的行程问题为切入点,了解一下命题思路以及能力提升之道。

【例1】甲、乙两人在长为30米的游泳池里来回游泳,甲的速度是每秒游1米,乙的速度是每秒游0.6米,他们同时分别从游泳池的两端出发,来回共游了5分钟。

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甲比乙多游了( )米。

A.300
B.180
C.120
D.80
【答案】C。

中公解析:甲游了5分钟=300秒×1米/秒=300米,同理,乙5分钟游了=300秒×0.6米/秒=180米,所以甲比乙多游了300-180=120米。

小结:这个题目主要考察的是简单的形成问题,根据题干的描述很复杂,像是一个多次相遇问题,但关键我们要分析的是题目到底让我们求的是什么,这样复杂的问题就会变的很简单。

【例2】甲、乙两条船,在同一条河上相距210千米。

若两船相向而行,则2小时相遇;若同向而行,则14小时甲赶上乙,则甲船的速度为( )千米/时?
A.15
B.30
C.45
D.60
【答案】D。

中公解析:两船相向而行,2小时相遇。

两船速度和210÷2=105(千米/时);两船同向行,14小时甲赶上乙,所以甲船速-乙船速=210÷14=15(千米/时),由和差问题可得甲:(105+15)÷2=60(千米/时),乙:60-15=45(千米/时)。

小结:这是一个简单的相遇以及追及问题,利用核心公式可以快速求解,关键是要知道相遇路程和追及路程到底是多少。

【例3】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54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4千米/时,乙的速度5千米/时。

到达对方的地点都没有停留,马上原速返回。

(1)甲乙二人经过多长时间第一次相遇?甲乙二人再经过多长时间第二次相遇?
(2)甲乙第一次相遇和甲乙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走过的路程和AB间距是什么关系?
【答案】(1)6小时,12小时;(2)1倍,3倍。

中公解析:(1)由速度和×相遇时间=所走路程,(5+4)×t=54,解得t=6,即甲乙二人
经过6小时第一次相遇。

同理,甲乙二人从第一次到第二次相遇共走2个全程,故甲乙二人再经过12小时第二次相遇。

(2)第一次相遇,两人走过的路程和是1倍的AB间距,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两人走过的路程和是2倍的AB间距,所以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两人走过的路程之和是3倍的AB间距。

小结:这道题是行程问题中稍微复杂的多次相遇问题,要想快速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知道多次相遇的结论,知道了结论,这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做数量关系题关键的一点是要分清楚题目是什么类型,找到类型后
就可以迅速解出答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