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原理与设计》第八章多机器人系统

合集下载

多智能体系统原理和协同力学调度方法

多智能体系统原理和协同力学调度方法

多智能体系统原理和协同力学调度方法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集合,每个智能体都能够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和与其他智能体进行协作。

在众多领域中,多智能体系统已被广泛应用,如交通控制、机器人协作和物流调度等。

为了实现有效的协同工作,多智能体系统需要具备协同力学调度方法,以解决智能体间的合作和协调问题。

多智能体系统的原理围绕着智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展开。

每个智能体都有自己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执行任务。

智能体之间通过共享信息来实现协作,信息可以通过直接通信、间接共享和观察得到。

基于这些信息,智能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约束制定合适的决策策略,以实现协同工作。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协同力学调度方法是实现智能体之间合作和协调的关键。

协同力学调度方法旨在解决智能体之间的冲突,提高整体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其中,重要的调度方法包括集中式、分布式和分散式调度。

集中式调度方法是将所有的信息和决策过程集中在一个中央控制器上。

该中央控制器负责收集所有智能体的感知信息,并根据全局目标和约束制定最优的调度策略。

集中式调度方法具有高效的决策能力,可以全局优化系统性能。

然而,集中式调度方法存在系统单点故障的风险,并且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多智能体系统。

分布式调度方法将决策权下放到每个智能体,每个智能体根据自身的感知信息和局部目标制定决策策略。

智能体之间通过通信交换信息,以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分布式调度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智能体的故障和动态环境的变化。

但是分布式调度方法可能导致局部最优解,无法全局优化系统性能。

分散式调度方法是在分布式调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它在较低层级上通过智能体之间的本地观察和相互作用进行调度决策。

每个智能体基于自身的感知和局部目标,在与其他智能体的交互中调整自身行为。

分散式调度方法兼顾了集中式调度方法的全局优化和分布式调度方法的鲁棒性,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能和适应性。

另外,协同力学调度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和系统约束进行定制和优化。

机器人实训建设方案

机器人实训建设方案

1建设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希望能提供比较多的系统的工程应用训练和工程创新训练,同时渴望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强实践能力,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时候,我们考虑寻找一个能进行综合系统的创新实践的平台。

机器人是非常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它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控制、人工智能和造型技术等众多的先进技术,是高等学校开展工程训练、教学实验、课外创新活动和科研最为理想的平台。

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综合的创新教育平台和教学研究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单片机和微控制器、数字电子和模拟电子、数字逻辑、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工业控制、机器人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并通过采用系统的方法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使学生既能了解基本原理,又能了解实际的测控方法和对象,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主导工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广泛性的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激情。

同时为学校参加中国大学机器人电视大赛和中国机器人大赛等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使学生能够广泛适用于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自动化工程等方向的就业需求,同时满足高校专业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要求。

因此,采用机器人作为机电、自动化、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的教学实验平台是各相关工程专业的最佳选择,这就是我们建设专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的目的和动因。

2实训室建设总体目的为机电工程、自动化工程、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和系统工程等主要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以机器人为实验对象的创新基地,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全面引进先进教学实验模式,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整个教学实验水平,并不断的扩展和延伸,使之能够广泛适用于各个专业教学实践和创新要求。

总的来说,机器人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达到如下目的:1.达到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教育的要求。

搬运机器人系统设计

搬运机器人系统设计

搬运机器人系统设计1. 引言搬运机器人是一种无人驾驶智能设备,能够自主搬运物品。

它们在仓库、工厂和物流环境中广泛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搬运机器人系统的设计。

2. 硬件架构搬运机器人系统的硬件架构包括以下主要组件:2.1 机器人主体搬运机器人主体由底盘、搬运装置和导航模块组成。

底盘负责机器人的移动,搬运装置用于搬运物品,导航模块用于确定机器人在环境中的位置。

2.2 感知模块感知模块由传感器组成,用于获取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会将环境中的障碍物、物品和人员等信息传输给控制模块进行处理。

2.3 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是搬运机器人系统的大脑,负责处理感知模块传来的信息,制定机器人的运动策略,并控制机器人的行为。

它通常由嵌入式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组成。

2.4 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实现机器人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

例如,在仓库环境中,搬运机器人可以通过与仓库管理系统进行通信,获取搬运任务和更新任务状态。

3. 软件架构搬运机器人系统的软件架构包括以下模块:3.1 导航模块导航模块使用机器人的定位信息和环境地图,确定机器人的导航路径。

它通常采用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算法,能够实时构建地图并同时定位机器人自身。

3.2 路径规划模块路径规划模块根据导航模块提供的导航路径和环境信息,制定机器人的行驶路线。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和Dijkstra算法。

3.3 避障模块避障模块负责检测机器人周围的障碍物,避免与其产生碰撞。

它通过感知模块提供的传感器数据判断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并相应地调整机器人的行驶路径。

3.4 任务调度模块任务调度模块接收来自仓库管理系统的搬运任务,并根据机器人的状态和可用资源,分配任务给合适的机器人。

它考虑到机器人的负载能力、运动速度和电池寿命等因素,实现任务的优化调度。

第1章多智能体机器人系统

第1章多智能体机器人系统
25
1.2 多智能体机器人系统的控制(一致性研究)
• 非线性系统的一致性比线性系统的一致性要复杂得多,困难之处在 于非线性使得智能体之间交换信息时增加了一定的限制。
• 二阶 Lipschitz 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控制得到了一定的研究。 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的高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也得到了研究。
第1 章 多智能体机器人系统
1
1.1 多智能体机器人系统简介
• 多智能体系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都有应用,并已成 为当前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与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近年来, 针对多智能体系统相关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不断涌现了大 量的研究成果。将多智能体系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机器人领域就是多智 能体机器人系统。
24
1.2 多智能体机器人系统的控制(一致性研究)
• 许多关于一致性问题的早期结果都是基于简单的智能体动力学,如 一阶或二阶积分器动力学。
• 然而,在现实中大量的实际物理系统不能简单地反映为一阶或二阶 动力学模型。例如,对于多无人机系统,可能需要高阶动力学模型。
• 因此,描述高阶线性多智能体的更复杂动力学模型吸引了大量学者 的关注。之后,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了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
Vehicle,AUV) 、卫星和智能电网等,它们是具有一定协调能力的控
制对象。
17
1.1.3 多智能体系统的应用领域
北京理工大学方浩教授团队设计的无人车集平台,还原了牧羊场景。
18
1.1.3 多智能体系统的应用领域
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无人机“蜂群”。
19
1.1.3 多智能体系统的应用领域
• 移动类智能体,由于其具有自适应性、分散性和自组织性等特点, 在实际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因此开展针对移动类多智能体系统 的研究,提高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工程意义

多移动机器人网络的运动同步控制与协作任务规划

多移动机器人网络的运动同步控制与协作任务规划
灾难救援、农业自动化等。
实际应用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多移动机器人系 统需要具备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如同步移动、协同搬运等。
学术研究价值
研究多移动机器人网络的运动同 步控制与协作任务规划有助于推 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未来的
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多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 ,一些研究者利用强化学习算法实现了多机器人的协同控制,提高了机器人系统 的任务执行效率。
质量,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方式。
信息传递效率
03
优化信息传递路径,减少信息传递延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传感器数据处理与融合
数据预处理
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融合算法
采用合适的数据融合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对多传感 器数据进行融合,提高位置和姿态估计的准确性。
传感器标定与校准
0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实验环境与条件
机器人硬件平台
选用具有相似性能和运动能力 的多台移动机器人,确保实验
结果的普适性。
实验场地
选择室内或室外封闭或半封闭 的实验场地,模拟实际应用场 景。
通信设备
采用无线通信设备,确保机器 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 。
任务规划算法
采用基于行为、基于任务或混 合式任务规划算法,实现多机
通过协同工作,机器人之间可以相互 配合,实现更高效的任务执行,提高 整体工作效率。
机器人网络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简单的机器人群体系统,主要用于军事侦察 和灾难救援等场景。
当前研究
随着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移动机 器人网络系统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领域和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agv移动机器人原理与设计

agv移动机器人原理与设计

agv移动机器人原理与设计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即自动引导车,是一种智能型的移动机器人。

它基于红外线、激光和视觉等多种传感器技术,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自主的导航和运输。

AGV移动机器人的运行原理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导航、位置确定和运动控制。

1. 导航:AGV移动机器人通过激光或红外线等传感器根据设定的导航路径进行自主导航。

2. 位置确定:AGV移动机器人利用位置传感器、编码器和激光器等装置实时获取其位置信息。

3. 运动控制:AGV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主要包括速度控制、方向控制和转向控制等。

AGV移动机器人的设计1. 硬件设计:AGV移动机器人的硬件设计包括机械结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等。

a) 机械结构:机械结构设计决定了AGV移动机器人的形状和外观,同时也影响着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机械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运输任务,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b)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AGV移动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由控制板和电机等组成。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素:控制方式、控制精度和刹车系统等。

c) 传感器:传感器在AGV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和定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用的传感器有: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编码器等。

a) 系统架构:系统架构包括软硬件的分层、模块化和接口定义等。

良好的系统架构有利于程序的设计、开发和维护。

b) 导航规划:导航规划是AGV移动机器人的基础,通过对机器人的移动任务的分析,确定最优的路径。

导航规划通过机器人的传感器信息获取、对环境的感知来选择适当的路径,以实现更高程度的自主导航。

c) 运动控制:运动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软件实现AGV移动机器人的速度、方向和转向等,同时控制机器人的动力、制动和倒车等功能,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通过编写特定的控制算法,避免机器人过度或轻微摆动。

总之,AGV移动机器人原理和设计均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其中,硬件方面包括机械结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等组成部分,软件方面则包括系统架构、导航规划和运动控制等。

移动机器人课程设计总结

移动机器人课程设计总结

移动机器人课程设计总结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移动机器人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移动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掌握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控制方法和感知技术;–熟悉移动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运动学模型和控制方法设计简单的移动机器人;–能够利用感知技术进行环境建模和路径规划;–具备移动机器人编程和调试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移动机器人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移动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2.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和控制方法;3.移动机器人的感知技术和环境建模;4.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导航;5.移动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方法。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一章:移动机器人概述•移动机器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移动机器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第二章: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运动学基本概念和方程•运动学模型建立和求解第三章:移动机器人的控制方法•控制算法和控制器设计•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第四章:移动机器人的感知技术•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环境建模和目标识别第五章: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导航•路径规划算法和实现•导航系统和避障策略第六章:移动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调试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移动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移动机器人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移动机器人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移动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方法。

机器人学基础

机器人学基础
固定在机器人上的机座坐标系 固定在操作空间的工作坐标系
命令以指令形式给出,由解释程序来解释
系统提供的基本指令 使用者定义的用户指令
第八章 机器人编程
16
IML语言
用户利用该语言给出机器人的工作点、操作路线, 或给出目标物体的位置、姿态,直接操纵机器人 IML语言还具有的特征
描述往返运作可以不用循环语句 可以直接在工作坐标系内使用
8.4 机器人的离线编程 21
机器人离线编程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离线编程系统的主要内容
机器人工作过程的知识 机器人和工作环境三维实体模型 机器人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 基于图形显示和可进行机器人运动图形仿真的关于上述内 容的软件系统 轨迹规划和检查算法 传感器的接口和仿真,以用传感器信息进行决策和规划 通讯功能,进行从离线编程系统所生成的运动代码到各种 机器人控制柜的通讯 用户接口,提供有效的人机界面,便于人工干预和进行系 统的操作
第八章 机器人编程
20
机器人离线编程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表8.4 两种机器人编程的比较
离线编程的优点
可减少机器人非工作时间,当对下一个任务进行编程时, 机器人仍可在生产线上工作 使编程者远离危险的工作环境 使用范围广,可以对各种机器人进行编程 便于和CAD/CAM系统结合做到CAD/CAM/机器人一体 化 可使用高级计算机编程语言对复杂任务进行编程 便于修改机器人程序
构型的三种主要方式
结构立体几何表示 扫描变换表示 边界表示
边界表示最便于形体在计算机内表示、运算、修改和显示 结构立体几何表示所覆盖的形体种类较多 扫描变换表示则便于生成轴对称的形体 机器人系统的几何构型大多采用这三种形式的组合
8.4 机器人的离线编程 24
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的结构

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控制设计

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控制设计

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控制设计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控制设计一、引言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

移动并联机器人因其具有高度机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进行分析与控制设计,以优化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的基本结构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是指通过多个机械臂和轮式底盘结合而成的机器人系统。

其具有高度机动性,能够在不同地形环境下进行运动和工作。

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包括机械臂部分和底盘部分。

机械臂部分是机器人的工作单位,负责完成各种任务。

通常由多个自由度的机械臂构成,每个机械臂上安装有各种工具和装置,以完成特定的工作。

机械臂的设计和动力学分析是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研究的重点之一。

底盘部分是机器人的移动单位,负责机器人的定位和导航。

底盘通常由多个封闭式回路构成,每个回路上配有一个轮子或履带,通过电机驱动实现运动。

底盘的设计和动力学分析对机器人的移动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三、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的一种方法,它借助于力学和数学工具,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对于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而言,动力学分析能够揭示机器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力学特性,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提供关键参数。

1. 机械臂动力学分析机械臂的动力学分析是指研究机械臂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机械臂的运动可以分解为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三个方面。

通过分析机械臂各个关节的动力学特性,可以确定机械臂在特定工作状态下的力学性能。

动力学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机械臂的运动规划和控制。

2. 底盘动力学分析底盘的动力学分析是指研究底盘在外力作用下的移动规律。

底盘的移动可以分解为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三个方面。

通过分析底盘的运动特性和所受力的分布,可以确定底盘在不同地形环境和工作状态下的运动性能。

动力学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底盘的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

《机器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机器人学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一门高度交叉、前沿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融合了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机械学、控制理论与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新技术应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器人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现代机器人系统设计、分析、应用等基本能力和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介绍机器人数学基础、工业机器人、服务机播人的基本机械结构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以及机器人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并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安排各类机器人实样参观、专题讲座、实验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开发方法有所了解,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等活动培养其在逻辑思维、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器人技术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具有应用机器人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课程目标2:学习并掌握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状态检测和控制技术,具有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2)课程目标3: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和详细结构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等内容,具有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课程目标4:评定方法包括课后作业(15%)、实验(20%)、项目研究(15%)和期末考试(50%)环节,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和根据具体情况微调。

2.(三)评分标准通过机器人的实验,获得相关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5)(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3学时)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机器人学的起源与发展,讨论机器人学的定义,分析机器人的特点、结构与分类。

《多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及实验研究》范文

《多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及实验研究》范文

《多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及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许多复杂的现实场景中,如仓储物流、太空探索、军事任务等,多个移动机器人协同作业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因此,多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它主要关注于如何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为多个机器人制定高效、稳定且协同的路径规划。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多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算法,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其性能。

二、多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概述多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主要包括环境建模、路径搜索和协同策略三部分。

首先,需要对工作环境进行建模,这包括环境的几何信息、障碍物分布等。

然后,基于该模型,采用合适的路径搜索算法为每个机器人寻找路径。

最后,通过协同策略实现多个机器人之间的协作,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

2.1 环境建模环境建模是多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基础。

通常,可以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设备获取环境的几何信息,然后通过地图构建技术生成环境模型。

此外,还需要考虑动态障碍物对路径规划的影响。

2.2 路径搜索算法路径搜索算法是路径规划的核心。

常见的路径搜索算法包括基于图的方法、基于势场的方法、基于采样的方法等。

在多机器人路径规划中,常见的算法包括势场法、蚁群算法、A算法等。

这些算法需要在保证机器人安全的前提下,寻找最短或最优的路径。

2.3 协同策略协同策略是实现多个机器人协同作业的关键。

它需要考虑机器人的位置、速度、负载等信息,以及与其他机器人的通信和协作。

常见的协同策略包括集中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两种。

集中式控制需要一个中央控制器来协调所有机器人的行动,而分布式控制则允许每个机器人根据自身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决策。

三、实验研究为了验证多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的性能,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场景包括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分别模拟了仓储物流、救援任务等实际场景。

我们采用了多种路径搜索算法和协同策略进行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3.1 实验设置我们选择了A算法、蚁群算法和势场法作为路径搜索算法,并采用了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协同策略进行实验研究。

SE机器人技术教学大纲

SE机器人技术教学大纲

SE机器人技术教学大纲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号预修课程机器人技术 SE总学时 40/20学分1线性代数,C语言与数据结构开课学期秋季学期大纲撰写人赵振刚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课程面向嵌入式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及网络软件设计等专业,通过该课程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掌握运动力学数学原理,熟悉机器人协作控制领域的关键技术环节,综合理解并运用相关软硬件开发技术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机器人的概念及分类,传感技术,运动控制,机器视觉分析,多机通信网络,机器人语言和编程,实时系统,典型机器人系统设计等内容课程以该领域论文为研讨材料,以软件学院多项自主开发平台为依托,以机器人比赛为实践内容,通过分主题讨论、设计、验证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推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三、教学重点、难点操作臂动力学矩阵分析,图像分析与目标识别,无线定位算法,实时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四、教材名称及主要参考书各主题相关论文;可参考《移动机器人技术基础与制作》张毅等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五、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1机器人概论 4学时智能机器概念学时20世纪10大机器人1学时机器人分类与应用1学时讨论 1学时2 机器人的传感技术 4学时内部传感器1学时外部传感器 1学时传感器性能指标1学时平台传感器分析 1学时3 运动控制技术 6学时位置运动学及3D数学2学时运动传感器融合算法 2学时人体动作捕捉与同步演示与讨论 2学时4 自主控制技术6学时控制原理2学时无人机控制演示与讨论 2学时轨迹跟踪迭代学习理论2学时5 机器人视觉技术 8学时典型视觉系统1学时图像处理与特征识别 4学时人脸识别系统演示与讨论3学时6 机器人通信网络 6学时常用无线通信技术1学时基于/的远程移动机器人 1学时机器人无线协作网络技术1学时车联网路况监测演示与讨论 3学时7 机器人编程与系统开发3学时典型机器人编程平台 1学时嵌入式实时系统(、) 3学时8 典型机器人系统设计3学时机器人实践及扩展 3学时六、院系负责人审批意见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设计与优化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设计与优化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设计与优化移动机器人在现代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高效地完成任务,路径规划算法的设计和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的设计原理和优化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一、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的设计原理1. 探索算法探索算法是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信息,采用搜索算法来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直到发现目标位置或者到达指定的探索深度。

常见的探索算法包括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和A*算法等。

2. 基于规则的算法基于规则的算法主要是根据机器人对环境中障碍物、地形和任务需求等的认知,制定一系列路径规划规则,从而指导机器人的移动。

这种算法适用于环境相对简单且规则性较强的情况。

3. 基于图搜索的算法基于图搜索的算法将环境建模为一个图,机器人的移动过程可以看作是在该图上的一系列节点的遍历。

通过在图上进行搜索和优化,机器人可以找到最优的路径。

常见的图搜索算法有Dijkstra 算法、Bellman-Ford算法和A*算法等。

二、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的优化方法1. 启发式搜索优化启发式搜索算法通过引入启发函数,提供更准确的路径评估和优化策略的选择。

通过合理设计启发函数,可以在保证搜索效率的同时,更快速地找到最优路径。

A*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启发式搜索算法,通过估计目标位置和起点之间的代价函数,从而实现路径规划的优化。

2. 动态路径规划优化在移动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中,环境和任务需求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实时进行路径规划的优化。

动态路径规划优化算法可以根据实时的环境信息和机器人的状态,及时修正原有的路径规划方案,以适应变化的环境需求。

常见的动态路径规划优化方法有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

3. 分布式路径规划优化当多台移动机器人同时进行路径规划时,为了提高整体系统效率,需要考虑分布式路径规划优化。

轮式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分析

轮式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I1绪论……………………………………………………………………………………l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2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l1.2.1国内外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历史………………………………………11.2.2移动机器人的新发展与发展趋势……………………………………31.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32移动机器人的体系结构设计…………………………………………………………52.1移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和运动学模型建立……………………………52.1.1移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52.1.2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52.2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72.2.1主控制器模块…………………………………………………………72.2.2驱动模块………………………………………………………………92.2.3PLC模块……………………………………………………………..122.2.4相机姿态调整模块…………………………………………………..192.2.5测距模块……………………………………………………………一202.2.6通信模块……………………………………………………………一222.2.7电源模块………………………………………………………………253Back—Stepping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中的研究……………………………263.1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263.1.1路径规划………………………………………………………………263.1.2轨迹跟踪………………………………………………………………273.2Back—Stepping算法…………………………………………………………273.2.1基于Lyapunov稳定性的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器…………………….283.2.2Back—Stepping算法的设计思想……………………………………..293.3Back—Stepping算法在基于运动学模型的轨迹跟踪中的实现……………3l3.4实验结果及分析…………………………………………………………….343.5本章小结…………………………………………………………………….364连续曲率曲线路径在局部路径规划中的研究……………………………………..37轮式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4.1局部路径规划中的连续曲率曲线的建立………………………………….374.1.1直角坐标系中连续曲率曲线的建立方法……………………………374.1.2连续曲率曲线算法在移动机器人局部路径规划中的实现…………414.2实验结果及分析…………………………………………………………….434.3本章小结…………………………………………………………………….455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移动机器人直线轨迹跟踪………………………………….465.1模糊控制理论……………………………………………………………….465.1.1模糊控制的概念……………………………………………………一465.1.2模糊控制的优点……………………………………………………一465.2模糊控制系统……………………………………………………………….475.2.1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475.2.2模糊控制器的设计…………………………………………………..485.3模糊控制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中的实现………………………….495.3.1输入输出量模糊语言及其隶属度的建立…………………………一505.3.2模糊控制规则的设定………………………………………………。

移动机器人的原理

移动机器人的原理

移动机器人的原理
移动机器人的原理是通过内置的电子和机械系统来实现它的移动和感知功能。

它通常包含以下部分:
1. 控制系统:移动机器人内置一个控制系统,它由微处理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

微处理器可以接收和处理来自传感器的输入信号,并基于这些信号执行相应的操作。

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如光线、声音、温度、距离等。

执行器则用于执行机器人的移动和其他任务。

2. 动力系统:移动机器人需要能源来提供动力。

常见的动力系统包括电池和发动机。

电池是最常见的能源来源,因为它们便携,容易充电,并且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供机器人移动一段时间。

发动机一般用于更大型和重型的机器人,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更高的动力输出。

3. 运动控制:机器人的移动是通过运动控制系统实现的。

运动控制系统使用电机和轮子或腿等机械装置来使机器人实现前进、后退、转向和转向等动作。

机器人通常具有多个关节,可以通过精确控制各个关节的运动来实现复杂的移动和动作。

4. 环境感知:通过传感器,机器人可以感知和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识别障碍物、测量距离、检测地图以及其他环境参数,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和避免碰撞。

5. 决策和规划:移动机器人通常内置了算法和程序,可以通过
分析传感器信息和已知的环境数据来做出决策和规划移动路径。

例如,机器人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使用路径规划算法确定如何到达目标位置,并通过规避障碍物来避免碰撞。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的构建与控制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的构建与控制

安全防护技术
研究多机器人协调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保 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分散式控制策略
总结词
每个机器人独立进行决策和控制,仅通过局部信息进行交互。
详细描述
分散式控制策略将机器人系统中的每个机器人视为独立个体,每个机器人根据自身的传感器信息和局 部环境信息进行决策和控制。这种策略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扩展性,但可能无法实现全局最优控制, 且在机器人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通信机制以实现协作。
混合式控制策略
总结词
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的优点,既实现全 局最优控制,又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扩 展性。
VS
详细描述
混合式控制策略结合了集中式和分散式控 制策略的优点,通过中央控制器进行全局 规划和决策,同时每个机器人根据局部信 息和中央控制器的指令进行独立决策和控 制。这种策略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鲁棒 性,适用于大规模、复杂的多机器人系统 。
协同包装
通过多机器人协同作业,完成大型产品的包装、码垛等环节,提高包装效率与 自动化水平。
农业领域应用
精准农业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在农业领域中用于实现精准播种、施肥、喷药、收割等作业,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智能温室
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温室内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 。
特点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具有灵活性、高效 性、协同性和自适应性等特点,能够 完成复杂、大规模和动态的任务,提 高整体性能和效率。
协调系统的应用场景
物流配送
01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可用于自动化仓库管理、货物分拣和配送等
环节,提高物流效率。
灾难救援
02
在灾难现场,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可以协同完成搜索、救援和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習題:
1、多機器人比單機器人有什麼優勢? 2、多機器人系統比單機器人系統複雜在哪些 方面? 3、查閱資料,總結機器人編隊問題的解決方 法。 4、查閱資料,總結幾種新的定位方 5、查閱資料,總結幾種新的導航方法。
第八章 多機器人系統
• 多機器人協作 • 多機器人定機器人協作的方法
生物學啟發方法 (Bio-inspired Method) 心理學方法 經濟學方法 其他方法 多機器人控制結構問題 多機器人任務分配問題 多移動機器人衝突消解問題 多機器人協作方法的系統可擴展性問題 多移動機器人協作方法的適應性問題
多機器人協作的關鍵問題
8.2 多機器人定位與建圖
多機器人 交替定位建圖方法
三邊法測量原理
基於柵格地圖的複雜環境建圖
兩個機器人協作建圖方法
基於PF-EKF的相對觀測定位方法
綜合利用粒子濾波器和擴展卡爾曼濾波器來實現相對 的定位
基於免疫機理的多機器人建圖方法
人工免疫演算法把抗原與抗體的親和力作為目標函數與 解的匹配程度,抗體間的親和力保證求解的多樣性,通過 計算抗體的期望生存率促進優良抗體的遺傳和變異,用記 憶細胞保存擇優後的可行解並抑制相似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