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建筑节能技术的探讨--朱颖心
中外绿色建筑案例介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颖心
夜间通风的实测效果:2006年7月7日,
降温1.5~2℃,换气2.5~3.5次/小时
温度(℃) 28.5
28
二层北向 四层南向
三层北向 五层北向
三层南向 五层南向
27.5
27
26.5
26
25.5
25
24.5
24
23.5
0:00 0:15 0:30 0:45 1:00 1:15 1:30 1:45 2:00 2:15 2:30 2:45 3:00 3:15 3:30 3:45 4:00 4:15 4:30 4:45 5:00
355
外窗
中空塑钢窗
-
传热系数 W/m2K
0.58
05年节能 标准要求
0.60
0.54
0.55
2. 8
根据窗墙比定 (2.3~3.5)
采暖负荷指标为:21.8 W/m2(含新风负荷,不 含新风的采暖负荷为14 W/m2)
冷负荷指标为59 W/m2
普通图书馆:采暖指标约45 W/m2 ,冷负荷指
28
绿色节能设计要点
半敞开空间设计,降低空调和照明需求
每一层有敞开式平台
作为走廊和聚会空间 打印机间 开水间 小组会议空间
6层的空中花园作为休闲和聚会场所 会议厅的全开启外墙
空调系统小型分散化,降低冷冻水的输配能耗,独立控 制性能好
每个区域有多个小型制冷机组,为风机盘管提供冷水 多联机系统 分体式空调器
中外绿色建筑案例介绍
朱颖心
清华大学 建筑学院 建筑技术科学系
1
内容
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 深圳建科院大楼 英国 de Montford大学的Queen Building 大阪中央体育馆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探讨 朱新鹏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探讨朱新鹏摘要:当前,人们环保节能意识越来越强,可持续理念深入人心,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用节能的理念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重视。
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及具体的节能设计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措施引言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在能源消耗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当下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节能建筑作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被提上日程[1]。
1建筑节能设计的宗旨首先,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建筑行业中,许多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而由于过度破坏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建筑设计,符合其发展的要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基础环节。
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工程造价。
以往的规划设计,设计师考虑的往往是容积率、日照间距、空间形态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等问题,很少从技能的角度设计,节能设计只有在单体方案设计阶段才被重视,从而产生了许多单体设计难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提倡建筑节能应从规划阶段就开始[2]。
再次,满足对环境保护的需求。
建筑节能设计倡导的减少能源消耗流失的理念可以更好的达到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建筑工程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对环境有损害的物质。
通过节能的设计,可以减少因为建筑活动而导致的环境影响。
比如,通过增加建筑物自身的隔热能力,可以减少因长时间使用空调制热和制冷产生的气体排放,从而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此外,还可以采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2.1建筑材料节能设计合理选用节能材料也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原则。
建筑环境学第三版朱颖心主编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建筑环境学第三版朱颖心主编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地理位置的确定(经度,纬度),赤纬,时角,地方平均太阳时,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影响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因素辐射照度,太阳常数,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规律,消光系数,大气质量,风(风速,风向),描述风特征的要素室外气温,气温的变化规律。
影响地面附近气温的因素。
地温的变化湿度及湿度的变换规律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日照的作用与效果,日照质量空气温度改变导致地面温度改变,还是地面温度改变导致空气温度改变为什么晴朗天气的凌晨树叶表面容易结露或结霜。
为保证日照时间满足规范要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要求的最小住宅楼间距是否相同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外扰与内扰包括哪些。
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和温度的波动幅度与外扰波动幅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的形式。
得热量(显热得热、潜热得热)围护结构外表面的热平衡太阳辐射落到围护结构外表面的形式。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室外空气综合温度是否单独由气象参数决定。
为什么。
夜间辐射,夜间建筑物可通过玻璃窗长波辐射把热量散出去吗?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热量来源太阳光照射到透明窗玻璃表面后的会被反射、吸收和投射通过透明玻璃窗传入室内的热量太阳得热系数围护结构内部出现水蒸气凝结的原因,及判断方法分析湿传递的过程及后果通过空气渗透带来的得热(缝隙法和换气次数法)得热量、冷负荷、热负荷和湿负荷,得热量与冷负荷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波辐射可以忽略?透过玻璃窗的太阳辐射是否等于建筑物的瞬时冷负荷?室内照明和设备散热是否直接转变为瞬时冷负荷?围护结构内表面上的长波辐射对负荷有何影响?典型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原理为什么冬季往往可以采用稳态算法计算采暖负荷而夏天却一定要采用动态算法计算空调负荷?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形式影响人体与外界显热交换的4个环境因素(温度、速度、平均辐射温度、湿度)人体的热平衡方程引起不舒适感觉的一些其他物理因素(垂直温差,吹风感等)影响热舒适性的物理因素有哪些人体热舒适方程,影响热舒适的因素,舒适性评价指标(PMV,PPD,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
朱颖心教授、徐伟总工荣获“吴元炜暖通空调奖”
汪晨武:基于Revit的BIM技术在地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员,不了解施工现场环境,在进入施工场地后,面临诸多安全隐患。
借助BIM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使这些人员对整个项目直观地了解和认识,降低安全隐患。
通过与BIM系统的监控系统连接,可以实现全方位场地监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问题,保障施工人员安全施工。
4结语通过某地下车站的BIM技术的应用案例,得出基于Revit的BIM技术在地下施工中应用效果良好的结论,具体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1)通过BIM模型模拟施工过程,利用模拟过程进行技术交底,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并将三维BIM模型与现场对接,实时监控施工现场,保障施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在施工进度管理中,以图表等可视化方式展示施工进度,并模拟各项施工工序与施工全过程,掌握进度管理要点。
(3)基于Revit的BIM技术可以对材料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限额领料,合理撰写采购计划,严格把控材料质量,杜绝材料浪费现象。
(4)基于Revit的BIM技术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可以通过与BIM系统的监控系统连接,进行信息及时传送,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施工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1]苏小超,蔡浩,郭东军,等.BIM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3):219-224.[2]王建秀,殷尧,胡力绳.BIM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综述[J].现代隧道技术,2017,54(4):13-24.[3]唐维,丁浩,陈贤国.基于Revit软件建模的BIM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7,13(3):207-209.[4]方海龙,曾亚武.基于Revit的BIM技术在地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2016,47(4):353-356.[5]张俊霞.建筑工程地下室的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4):3-5.[6]花彩芸.试析基于Autodesk Revit的BIM实现[J].江西建材,2016,(2):297-298.[7]罗文林,刘刚.基于BIM技术的Revit族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5,44(S1):761-764.[8]张建平,范喆,王阳利,等.基于4D-BIM的施工资源动态管理与成本实时监控[J].施工技术,2011,40(4):37-40.[9]欧阳业伟,石开荣,张原.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地铁工程建模技术研究[J].工业建筑,2015,45(10):196-201.[10]杨党辉,苏原,孙明.基于Revit的BIM技术结构设计中的数据交换问题分析[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6(3):13-18.[11]王建秀,殷尧,胡力绳.BIM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综述[J].现代隧道技术,2017,54(4):13-24.作者简介:汪晨武(1988),男,安徽绩溪人,土木工程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BIM技术(543708036@qq.com)。
清华大学朱颖心:以全新视角评估建筑是否“绿色”
评价指标体 系的中国化
朱颖心 强 调 : “ 在 L C A 方法 中 , 清单数据 和环 境 影 响指 标均 具有 很 强 的地 域 性 。 因 此 , 国外 的成 果 不 能直 接 用 于 我 国 的研 究 。 能源 、 建 材 的清 单数据 需要 针 对 我 国 的工 艺过 程进 行 分析 和 重新 计 算 , 评 价 指 标 更 需 要 依据 我 国的特 殊 国情进 行 选取 和 计 算 。 ”
朱颖 心 还 大量 使用 到 了建筑 材 料 和 部件 的含 能 数据 。 所 谓 含 能 是 指 单 位 质 量 的产 品 从 自然 界 原 始材 料 的掘 取 经 过运 输 、 N T 、 组 装直 至 成 品出厂 前 的所 有相 关过程 的能耗总和 。
为 了得 到 上 述 含 能 数 据 , 课 题 组 进 行 了大 量 的数据 调 研 工 作 。 谷 立 静 说 : “ 目前 国 内这 方 面 的 数 据 较 少 。 研 究 中采 用 的 数 据 部 分 来 源 于 国 内研 究 成 果 。 部 分 从 其 他 国 家 的数 据 推 导 。 推 导 依 据 是 国 内外 主 要 产 品单 位 能耗 的对 比 情 况 。 国 内平 均 水 平 比 国外 先 进 水 平 多 耗 能 40 %~ 50 % ”。
“ 从摇篮到坟墓” 的全过程评估
朱颖 心 告 诉记 者 : “ 降低建筑 能耗和 建设活动 对环 境 的不 利 影 响是 我 国可 持续发展 策 略 的重 要组 成方面 。 建筑 不仅 在运 行 阶段 直 接或 间接 地 消耗 各种 能源 、 资源 , 排放 污 染物 , 在 建材 生 产 、 建造 施 工 等阶段 也 是 如此 。 因此 , 要 合 理 制 定建筑 设计 方 案 , 正 确 引导 建筑 可 持 续 发展 , 就 需要 对 建筑 整 个 生 命周 期 的环 境性 能进 行 综 合量 化 评 价 。 ”
“暖通空调与冷热源”慕课建设与混合式教学
暖通空调HV&AC2020年第50卷第7期73“暖通空调与冷热源”慕课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清华大学朱颖心&石文星摘要“暖通空调”与“建筑冷热源”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建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利用慕课与混合式教学是提升课程品质的有效途径。
介绍了清华大学的“暖通空调与冷热源”慕课建设和利用慕课对“暖通空调与冷热源”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经验,并指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暖通空调建筑冷热源慕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MOOC of “HVAC and cold & heat sources”and hybrid teachingBy Zhu Ymgxin^ and Shi WenxmgAbstract “HVAC” and “cold & heat sources of buildings” arc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s vital to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major. MOOC and hybrid teaching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urses. Present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HVAC and cold & heat sources” MOOC in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flipped classroom” mixed teaching with MOOC,and points out the matters needing to attention.Keywords HVAC. cold and heat source of building, MOOC. hybrid teaching, educational reform★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o引言目前,慕课建设与混合式教学在高等院校中越 来越受重视,不断有新建成的慕课课程出现并投入 应用。
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统计方法及典型问题
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统计⽅法及典型问题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统计⽅法及典型问题清华⼤学建筑技术科学系陈海波朱颖⼼摘要借助⽤能统计⼿段摸清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能现状,是此类建筑节能⼯作的基础。
针对某机关系统2003-2006年的办公建筑能耗开展了⽤能统计⼯作,发现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能与普通商业办公建筑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统计实践摸索出⼀套适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统计⽅法,并整理归纳此类建筑⽤能统计中的典型问题,⼀是如何保持数据统计⼝径⼀致,⼆是如何处理⼲扰数据正常获取、分析指标异常变化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统计节能1 背景与⽬的我国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财政性资⾦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1。
摸清此类建筑的能耗现状,是针对性开展详细计量、节能诊断、⽤能管理与考核、节能改造等⼯作的重要基础。
2006年底展开针对某系统办公建筑年能耗的“全⾯、连续、凭证式”统计调查⼯作(要求所有单位填报统⼀调查表)。
在公共机构中如何系统开展此类⼯作并⽆成熟经验参考,因此2006年的第⼀次系统的统计⼯作既要掌握能耗现状,也同时肩负完善能耗统计办法的任务。
2 能耗统计⼯作⽅法2.1 ⽅法及实施进度分前期准备、通知发放统计表、收回统计表、整理及异常数据核实、形成报告共五个阶段,主要⼯作持续6个多⽉(2006年11⽉开始,2007年5⽉完成),见表1。
表1 各阶段任务及时间前期准备发统计表收表、汇总整理核实形成报告2006.11 2006.12 2007.1~2007.2 2007.2~2007.52.2 调查表设计与分析指标选取不同单位填报⼈员业务⽔平存在差异,为兼顾数据可靠、填报⼈员准确理解与填报便利,遵循合理、明确、简要的原则设计统计表,见附表。
统计数据分两类:⼀、能耗量数据,包括电、天然⽓、城市热⼒、⽔(冷⽔、⽣活热⽔)的年耗量及费⽤,因管理惯例将⽤⽔纳⼊统计;⼆、相关基础数据,包括建筑⾯积、供暖⾯积、⼯作⼈数这三项,计算能耗分析指标时将⽤到。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2020特别关注02.001九州同愿,共克时艰云访谈02.002江亿院士:战“疫”胜利时与大家共议建筑节能新思路02.005赵锂院长:办公建筑安全运维,确保返岗人员工作健康战“疫”视线02.007许鹏教授:从传染病防治看南方采暖的必要性02.010央企担当,共筑建筑这座战“疫”堡垒03.001朱颖心教授:战“疫”期谈谈“建环”产学研那些事特别视线09.001国内外南极科考站建筑节能策略孙弘历,段梦凡,赵海湉,周浩,庄惟敏,张翼,任飞,林波荣政策法规07.00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管局银保监会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07.09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农村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图集(试行)》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应用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筑碳中和11.001基于数据挖掘的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分析张仲宸,周浩,林波荣,李嘉麒,田昕,吴佳欣,陈帅元,黄莉11.007公共机构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朱晓姣,廖虹云,刘馨,桑婧萌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01.001广州番禺图书馆共享大厅空间自然通风系统联动控制策略研究张进,赵立华,梁耀昌01.007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后评估案例研究彭渤,吴雅典,杨彬01.013基于建筑空间尺度的环境感知与能耗研究王莹莹,黄琼,张颀01.020围合式庭院对建筑边界冬季温度场的影响探究孔雪姣,吴克,王蕾,崔苗苗,袁景玉01.024基于PKPM绿色建筑软件的医院建筑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及评价刘超,周建民01.030徐州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状况调查与分析王磊,徐峰01.03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外窗自然通风设计指标的简化与应用胡达明01.040昆明地区办公建筑照明节能设计与实测分析杨柳,张孝怡,周晓慧,赵勇,洪笃勤01.044“纸”材料在建筑中的生态性利用孔俊婷,邢腾腾02.011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能耗调研及分析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吴晓海,狄海燕,张晓彤02.016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张坤,孟丹,孙晓璇,葛圆圆,刘娟02.021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趋势及可视化技术探讨周浩,余娟,林波荣,张仲宸,常晨晨,丁杰02.029外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对变电站建筑能耗的影响刘洋帆,张宇峰,蔡振华,张军,刘倩妮02.034加州大学2018年校园最佳奖建筑作品解析及启示阿不都西库尔·扎依提,陈国瑞02.039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刘剑03.022美国零能耗建筑最佳案例与激励政策研究吕燕捷,张时聪,徐伟,James Connelly 03.031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王芳芳,王陈栋,李博03.035严寒地区绿色农房多能互补系统设计与运行杨海鸿,田斌守,米应映,邵继新,张馨予03.040动态表皮类型对采光和能耗影响的比较研究汪丽君,史学鹏03.045浅谈宁夏首个绿色运营三星项目刘妍炯,滕飞03.051采光顶下微气候形成效果测试与分析孙多斌,严淇函,王珏,谢笑坤03.055大型公建后评估与绿色建筑评价比较研究卢凌寰03.058北京共有产权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与实践尹灵03.063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学生宿舍空间位置对能耗的影响项慧珍,程世丹,黄凌江03.070苏州地区公共建筑中庭空间光热环境实测与能耗分析研究杨柳柳,李振全04.091美国高性能建筑研究初探赵小刚,刘雨青,高金峰,张欣烁04.097新疆严寒地区井干式木结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何金春,高颖,熊亚荻04.101章丘山区民宿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与影响因素何文晶,桑志奇,王艺晓04.107兰州市私立幼儿园室内热环境初探刘妍妍,王天鹏05.001绿色住宅适宜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邹琼,王雅平,吴邦本,张嘉龙05.007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节能设计与经济性研究周雯,陈宏,王文超05.011一种相变材料驱动的动态建筑表皮应用研究朱仁杰,刘向峰05.019平面布局对建筑群体风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李静05.027严寒地区居住小区室外风环境研究徐结晶,张永益05.033基于BIM-LCA的建筑方案设计优选方法章驰,李希胜05.040建筑设计视角下呼和浩特高校餐厅热环境实测分析高崇森,贾晓浒,许国强,周家绪05.049基于数值模拟的绿色粮仓储存的节能研究俞晓静,王远成,戚禹康06.027温和地区自然通风办公建筑的实际热环境评价研究孟瑶,牟迪,曹彬,朱颖心06.033夏热冬暖地区超高层绿色办公楼运行实际效果研究周荃,丁可,黄志锋,张广铭06.040基于天然采光的高校教室窗洞口宽度优化设计研究黄博超,苏晓明,郝占国06.046桂林民居冬季室内外热环境测试评价研究梁秒梦,巩新枝,陈爽,刘晶06.051合肥某高校夏季教室物理环境问卷研究董淑月,王旭06.055基于低碳可延续性的高层办公楼遮阳采光节能设计柴云峰2020年总目录202007.039使用需求参数对建筑大数据能耗预测影响规律初探赵海湉,王需,林波荣,朱颖心,张菁华,孙弘历07.043冷通道封闭数据中心机柜热环境指数分析叶思鹭,史伟民,彭来湖,李建强,汝欣07.048穿孔金属板遮阳表皮的开孔构造对室内热缓冲效应的影响崔艳秋,金明明,王志,赖震洲,江朝梅07.053基于全景图的城市街区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对比刘衍,张沫岩,陈睿昕,郭向斐,杨柳07.058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设计宋冰,杨蕾07.062基于BIM技术的NFE ES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分析高喜峰,刘丹阳,韩庆华,徐杰07.066基于层次熵物元可拓模型的绿色建筑绿色度评价李强年,赵巧妮07.072某商业广场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闫加贺07.076基于CFD通风模拟的剧场建筑设计手法浅析贾逸群,郭智,米俊仁07.081光的非视觉效应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张沁宜,林波荣,曾云一,余娟08.001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策略研究李璐,陈昌勇08.010景迈山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周钰,李显秋,熊凯,侯志凌,朱栩君,饶成玲,饶峻峰08.018既有居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化改造实践研究康熙,赵士永,白佳慧,郝雨杭08.02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示范云松金域华府项目高性能外窗应用技术浅析潘玉勤,原瑞增,孙旭灿,杜永恒08.028建筑性能导向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周浩,邓庆坦,陈平,滕绍鹏08.03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零能耗建筑研究薛一冰,孙雅鑫08.038中国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经验应用研究纪伟东,袁振皓,乔亚萍,葛葳09.097BIM与绿建设计的结合应用解析卢琬玫,叶青,马辰,赵强,李昕阳09.104公共建筑机电系统能效评价及分级方法研究狄彦强,廉雪丽,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李小娜,吴晓海09.111从乡土到零能耗———干热地区传统蒸发降温技术的工业化演变尹红梅,王崇杰,房涛09.115基于风环境优化的住宅小区布局模式研究姚昊翊,吴笛,张海麟,任昕瑜,刘迪09.120自然通风系统在地下车站公共区应用分析池东10.021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夏季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感觉分析洪安东,范征宇,时雨辰,胡冗冗10.026北方地区某大型博物馆关键技术节能效果分析王雯翡,吕丽娜,李晓萍,周立宁,李以通,田露10.032陕西关中农村新民居的绿色建构虞志淳,孟艳红10.039高层办公建筑风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宋宇辉,曲冠华,原野,张颀,董伟星10.046某示范建筑中庭冬季光热环境的实测与分析常建国,陈先志,范立,付梦菲,刘鸿超,吕栋10.051建筑能耗预测与建筑节能分析模型构建研究侯广明,卓强,孙宇10.056基于BIM技术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辅助诊断方法研究张诗达,卢琬玫,宋昆10.063基于被动式视角下的乡村建筑节能设计探讨赵莹莹,何青,赵营,田毓丰,刘长春10.067基于ANP-Fuzzy法的装配式绿色建筑评价李强年,鲍俊超,牛昌林11.045建筑多能源系统优化评价方法研究冯晓梅,张瑞雪,李骥,乔镖,薛汇宇11.051装配式自保温双墙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张奕,韦佳,徐乐11.058陕西关中农村传统民居绿色优化设计虞志淳,孟艳红11.06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适用技术研究李晓萍,李宝伟,王国慧,张成昱,李以通,郭振兴11.067室内高温环境评价指标简化计算方法吕一行,孟晓静,卢棒棒,徐扬帆11.071植物冠层单层模型叶片温差的预测与实测沃文叶,付海明,董玉芳11.075绿色技术在地铁站建筑中的应用策略赵鹏飞,张同杰,郭建民,任爽爽11.080三位地域主义建筑师作品中的气候设计分析高奇枫,黄琼,张颀11.086甘肃地区绿色建筑表皮设计技术策略研究毕晓莉,贾丽芬,李鸿飞11.093绿色商场建筑和普通商场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对比研究张永超12.001既有建筑可持续改造设计策略与节能技术研究董轶欣,李绥,Mar tin Wollensak 12.010既有工业建筑适应性再生及节能后评价研究杜书波,杨丽,赵庆双,张鹏12.015基于LCA性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参数敏感度研究杨崴,羊思静12.024遮阳设计与用户行为对夏热冬暖地区住宅能耗的探究分析张楠,刘刚,满孝新12.030未来气候变化下不同屋顶类型的建筑能耗评估闫春辉,任婧,刘吉营暖通空调01.050相变回填材料配比对地埋管换热器蓄能传热特性影响研究杨晶晶,杨卫波01.057相变材料应用于空调蓄冷中的研究进展唐瑞,桂树强,颜俊,李东阳01.062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地源热泵系统精细化设计魏俊辉,褚赛,刘启明,申雪云,鲍超01.068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贵阳某建筑的应用分析赖振彬,黄巧玲,王玉麟,张宇01.072主动式冷梁性能实验研究胡晨曦,吕静01.077空气膜防结露型空调辐射板的可行性研究余志锋01.080合肥某小区地源热泵系统冬季运行及节能初探孟欣,王浩,何伟02.043高校宿舍室内新型空调气流组织及舒适度评价赵福云,成瑾,刘宝,徐颖,申广,王汉青02.052一种气流分布量化描述方法佘昭,潘毅群,黄治钟02.058地埋管地源热泵复合水蓄能系统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褚赛,魏俊辉,刘启明,樊宏图,李永祥02.062地源、空气源热泵联合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庄浩,李新锐2020年总目录202002.069直接接触冷板式液冷冷却数据中心的热回收探讨肖新文02.074冷却塔免费供冷在不同地区商业建筑内区适用及经济性分王硕03.004适于在线应用的空调机组风量连续测试方法特日格乐,赵天怡,刘中杰,张吉礼03.009用于蓄冷空调的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研究进展陈嘉雯,谢应明,杨义暄,孙嘉颖,徐政涛03.015不同通风方式对被动式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的分析李永,句德胜,崔晓梅,刘士龙03.019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新风负荷预测研究李佳殷,周勃,乔清锋04.001集中式空调系统提前关机调度技术的节能分析乔富荣,闫军威,胡小芳04.009空调用共晶盐蓄冷材料的增稠特性实验研究谢奕,史波,冯叶04.014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区岩土体热承载能力评价王洋04.019地能采集井设计工作的数值模拟分析肖天辉,苏柳文,王辰,刘海明04.024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暖通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吴少光,廖晓华04.028基于建筑调适工作对空调系统设计的反思刘广东,张野,唐千喻,李婷05.054基于深入挖掘制冷站监控数据的节能分析及思考何子睿,刘烨,辛本波,唐千喻05.060夏热冬冷地区复合式地源热泵设计与运行策略研究於继康,温勇萍,于国清05.065竖直平板上蒸汽层流膜状冷凝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夏长伦,郭鑫,刘琳05.071天津某文体中心游泳馆空调系统方案设计和分析丁逾凡,吕静,奕婧05.076基于eQUE ST的某商业建筑空调系统节能分析杨福,王衍金,王伟宵06.063膜式叉流新风热回收装置结霜及换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实验黄俊峰,白姣,张舸,王立峰,曹阳,曲凯阳06.069分体式空调冷凝水产量计算方法研究廖德妮,张玉,蓝静,谢天明,黄文豪,雷敏聪,杨鸿滔,张磊06.074太阳能-热泵热水机组末端应用与分析王宇翔,王芳,刘登辉,汪青青,宋一昂06.080青岛某大型综合医院空调系统设计与节能胡军06.084无锡市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分析研究仇铮,倪文晖06.089某文体中心体育馆狭长静压箱气流组织设计优化刘坡军06.091AC F-TiO2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中自然菌的实验研究冯国会,张峥,张亿先06.097不同气流组织方式对厨房PM2.5分布影响及其数值模拟袁扬,朱能,王清勤,李春龙07.003冷风侵入下的大空间地板辐射采暖效果实测分析刘刚,殷宣宣,徐弋,董伟星,黄文龙07.009供热系统换热站供热参数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朱佳,孙春华,齐成勇,夏国强,陈佳丽07.014强化学习算法在空调系统运行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丁志梁,潘毅群,谢建彤,王尉同,黄治钟07.021地下水渗流对竖直U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刘卫,张之强,刘琬铭,刘鹏,郭洁,徐博荣07.027基于EED软件的垂直埋管换热器设计分析陶鹏飞,薛宇泽,韩元红07.033大型商业综合体空调系统节能诊断与调试优化王波,刘铁,单斌08.079寒冷地区土壤源供暖系统土壤取热及补热特性吕轶娜08.086医院非供暖季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分析王思叶,于振峰,赵伟08.091某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的空调及通风设计赵忠梁08.094道路噪声对临街建筑自然通风被动制冷潜力的影响任宇鑫,柳靖09.018空调外机百叶罩S型叶片最佳叶型及倾斜角度研究祁冰,原瑞增,李展,王可可,段飞09.023基于模糊评判法的多能互补供暖系统评价模型及应用冯艳,王志国,连恩广,赵子琦09.029污水源热泵年运行性能实验研究及预测郑仁春09.036剧场座椅下送风不同上座率的最优参数分析黄华明,聂贤09.042喷射式制冷系统的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张瀚月,罗浩,刘荔,赵宇09.047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夏季性能分析汤海波,翁文兵,李霞,柳艳艳09.051清洁供热规划关键问题的思考王东,左河涛,方豪,李政09.055青岛市某健身房内冬季热环境及舒适性研究王英黎,王海英,徐曼殊,石崇根,王琳09.060室内热环境对室内人员工作效率影响研究郁文红,董娜娜,江超文10.072上海某社区文体建筑人员密度及冷负荷研究吕静,奕婧,丁逾凡10.078结合主动式冷梁的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郁文红,李辉,白金超10.083上海市某研发中心空调系统整体节能优化分析焦乾峰,曾艺,杨丹10.089胶球在线清洗装置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实践及节能评估李昶,张建风,刘昊儒,邹凯凯,孙忠尧10.093某体育馆冰蓄冷空调方案经济性分析李兰10.097沈阳商业中心区多尺度温度变化研究杜思宏,孙贺11.01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计算方法与实测分析唐辉强11.016严寒C区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供暖系统正交优化分析赵芝蓉,唐汝宁,李军军11.023间接蒸发在数据机房的新风节能与过滤特性谭浪,刘鹏,周雪梅11.028冷却塔供冷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分析刘乃玲,王淑玲,李向东11.033基于TRNS YS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能耗和经济性分析吴昊,徐以洋,谢若怡,张绍志,陈光明11.038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DHC系统负荷时序预测方法焦良珍,陈海生,高革,李冠男,胡云鹏12.055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组及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的节能热舒适性研究胡俊涛,王赞社,尹芳汀,吴越12.062“红飘带”显示屏背后腔体的通风散热方案分析周浩,张菁华,刘建华,刘加根,洪迎迎12.069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预测模型贺延壮,曾贺湛,赵晓宇,潘立君12.073基于Airpak的冬季办公室机械通风研究宫克勤,杨子昱,张楠2020年总目录2020运行管理与调适02.137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监测技术体系需求分析李振全,雷亚平,高信,马思聪,施海星,许政涛03.148上海地铁某基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能耗分析肖琳04.144医院建筑节能与运维管理分析赵丽娜,许壮莹09.064基于数字孪生的绿色建筑运营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王艺蕾,陈烨,王文10.001我国建筑调适发展现状与前景逄秀锋,宋业辉,徐伟10.008国内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孙洪鹏,陈晨,张广智10.014某高校区域供冷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任德瑜11.116广州市民用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计算研究与分析李叶红,黄涛,江向阳,杨建坤保温隔热与材料01.129聚合聚苯板燃烧热值测定的试验研究王彬,徐长春,陈刚,于跃洋,李振宇,张文华01.133硅酸盐水泥-碱矿渣配制低密度泡沫混凝土试验研究田聪,陈丽红,秦旭飞,王宏园,张敏02.079不同窗型对建筑外窗传热系数的影响分析潘玉勤,孙旭灿,付梦菲,常建国03.089豫中地区传统民居适宜性节能窗应用探讨于冰清,赵威,吕红医04.033屋顶绿化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模拟研究任婧,闫春辉,赵莹莹,刘吉营04.039阜新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材料的应用研究巩玉发,郑文瑶04.044湖北省公共建筑外墙自保温系统热工性能及适用性研究黄倞04.048相变材料耦合太阳能在冬季建筑采暖中的应用晁岳鹏04.052一种热致变色调光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陶勤练05.111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物参数与导热性能的相关性赵伟同,胡东方,江春伟05.115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性能研究姜奇奇06.001典型外墙构造复合相变层的热工性能研究乔宇豪,鲍嘉阳,刘衍,杨柳06.006墙体热阻测试过程三维导热的模拟研究寇方铖,王馨,邹瑜,莫金汉06.012外循环双层玻璃幕墙能耗模拟研究俞天琦,王艳06.018SEPS-VIP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研究原瑞增,李展,贾云飞06.022围护结构二维稳态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王立娟,王海波07.090双层定型相变墙体结构在中国三种典型气候区的温度与能耗模拟研究亓文超,刘志强,俞佳明,张冠华07.096α石膏制备轻质发泡隔墙材料的研究李永生,韩菲菲,徐龙,李美红09.071蒸压加气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中尺寸效应的影响研究李艳娟,孙立新,杨静芬,张孟林,张松浩09.074建筑玻璃贴膜节能性能研究谢建华,宋文荣,龚延风,段凯09.082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型材的尺寸变化率试验研究胡薇月09.086气候变化下蓄热层构筑墙体保温改造热性能研究邓蕾10.102相变特朗贝房关键影响因素优化研究邓仁洁,朱娜,胡平放,雷飞,罗振宇,吴涛,唐广11.098国内规范岩棉板外保温抗风设计对比分析曾松春,徐晓攀,李安娜11.102夏热冬冷地区墙体外保温对建筑节能影响的研究杨少玮,张伟捷12.036西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墙体蓄热性能建议李峥嵘,斯阳,赵群,谢一建,陆世康12.041常见外窗型材填充保温材料对热工性能的影响研究梅国永,李琪,杨娇娇,李海滨,李迪12.046农村建筑外墙局部保温及性能测试王冬计,刘联胜,高英,王爱新,祁广钰,王恩宇,胡玉洁12.051再生聚丙烯颗粒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叶邦土,吕润平可再生能源及其应用03.075基于气候风洞的大型太阳辐射模拟系统研究李令令,孟庆林,张磊03.080基于空气源热泵辅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高朋,刘启明,魏俊辉,刘嘉,张伟东03.084基于弃风利用的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研究信博文,南新元,陈慧05.080江水源热泵系统取退水对水体温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李瑞霞,郭啸峰,张彬彬,岳玉亮,钱堃06.102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在区域集中供热中的应用杨凡09.008公共机构浅层地热能与主动式能源耦合利用适宜性研究冯国会,柳梦媛,李环宇09.013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青海省循化县的运用研究祁焕嵬11.106商业综合体建筑减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刘烨,燕达,郭偲悦12.077公共机构综合能源系统模拟计算平台开发乔镖,倪晶,冯晓梅,李骥,薛汇宇12.083严寒地区供暖用空气源热泵机组群热环境模拟田晓焱,马广兴,梁春阳12.089太阳能百叶窗应用于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的室内热环境研究白梦梦,王沣浩,王志华,康彦青,郑爱平节能改造与技术01.115旧工业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探析毕晓莉,徐杨杨,张顺尧01.122轴向微槽结构平板热管毛细力表征及性能研究张芳莉,杨庆,丁昀,卢玫洁01.127高校教室智慧照明改造案例分析卢彦铮02.097中国公共建筑的建筑典型模型建立陈智博,沙华晶,许鹏,奚培峰02.100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姜向阳02.103低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性能研究李御锋,杨金钢,朱林,曹东旭,邓兰西02.107基于CFD的变压器室通风散热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张勇,徐天光,王永庆,朱超,马玉龙,傅金柱02.112冀南地区农村民居生态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孔俊婷,刘苗02.118某高校校园建筑节能改造有效方法探讨陈岩02.121节能监管平台在高校用水管理中的应用王洪瑞,耿守浩03.094热激活蓄能墙体流热耦合特性动态分析及优化李佳奇,曲世琳,胡玮聪03.100小区级灵活分布式可调控供暖系统研究杨波,宋健京,陈卉,杨肖,杨冬梅2020年总目录202003.106公共机构既有办公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实践朱晓姣,柳松,宋波,张思思,叶少华03.111泉州农村石构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及优化吴钟奇,夏博,韩婧,梁坤03.116高校既有学生公寓外窗节能改造方案评价赵泰,程东03.121某示范建筑暖通和给排水绿色节能设计分析邹宇亮,杨少林,金鹏04.057天津农村既有住宅现状及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岳晓鹏,罗浩,高源,王舒扬04.062多孔铝介质-石蜡复合蓄能炕的热性能对比研究陈月,马秀琴,贺晓杨,胡明月,王慧04.068基于热响应试验地埋管分层热物性研究汪启龙,张卫东,田东蒙04.073开式地表水源热泵引水管道颗粒沉积现象的模拟和优化节能分析郭啸峰,李瑞霞,熊泽宇,齐月松,钱堃04.081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农村住宅节能改造初探李德新,安欣然,李浩宇04.087高校浴室节能改造及优化提升方案探析姜永增,潘军刚05.084基于软件模拟的北京农村民宿节能改造研究魏广龙,付钰,李睿乾,褚娟娟05.090坝上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新型节能窗适寒设计研究杨孟秋,于沈尉,王金奎05.095鄂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节能设计优化研究徐楚星,赵敬源05.100无锡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技术研究仇铮,倪文晖05.106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黄玉珠06.117基于双源热泵能源耦合系统的相变储能研究梁栋06.122基于既有传统乡村建筑改造的研究芮如忆,莫弘之,刘晓哲,项浚,李钢06.126山东地区农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调查研究徐振红,李星宇,王鸿宇,刘俊红07.123土体热物性对能量桩换热效率特性的影响研究令永春,刘大鹏,季伟伟,陆浩杰07.128寒冷地区大型医院能耗分析及节能策略王玉来,李永安07.134传统民居的天然光环境优化研究侯薇,袁景玉,高源,谭柯07.141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风管穿外墙热桥研究刘少亮,强万明07.146建筑用电流向分析在医院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探索汪剑,冯一,代勇,杜栩08.042某校区供热系统改造及分时分区运行优化姚震,周美玲,林日亿08.048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山地乡村民居改造研究任彬彬,安晓莹,冯策08.053冀西山区传统村落石窑洞民居节能改造初探赵小刚,闫晓颖,吴楠,刘雨青,徐良08.059湖南省双峰县伟训堂建筑物理环境模拟与分析彭小洪,伍国正,任雯,郭俊明08.065影响建筑整体气密性关键因素研究综述李扬捷,徐伟,董宏08.070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的既有建筑节能规划分析吴豆豆,斯依提艾力·艾麦提,吴振08.076上海传统民居屋顶节能特性研究刘晓哲,莫弘之,芮如忆,王海松09.124供暖邻室数量对非供暖房间热环境的实验研究沙心奕,李进,龙恩深09.130天津某医院冷凝锅炉节能改造及运行策略优化董明,刘勇,王永亮09.134大型冷库室内保温吊顶创新施工关键技术任斌向,张增国,郭卫萍09.139高寒地区铁路站房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刘韦伟,赵艳,严建伟,张兴艳,欧眉10.109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技术体系研究王建军,李东彬,熊珍珍,郭向勇,袁骥10.116绿色生态视角下乡村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舒平,郭昊阳,解丹10.122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李建华,刘阳,郑欢欢10.129颗粒浓度对含纳米氧化铝石蜡光热特性的影响高梦,杨瑞桐,卢丽冰,李栋,吴洋洋11.124严寒地区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性能敏感性分析金虹,张乙川11.129基于过渡季舒适性的寒冷地区东西向学生公寓节能改造初探李建华,刘玉,任彬彬,梁志恒11.135自动脱气设备在高校供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姜永增,潘军刚11.140PP P模式下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研究李强年,徐弘毅,牛昌林12.096广州市公共建筑室内照明情况现状调研与分析罗运有,刘畅,余鹏12.099基于实际热需求的单一建筑类型区域供热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姜永增,刘涛,潘军刚12.105医院业务增加引起的能源浪费及节能措施分析李智慧,赵琨浩,李树勋12.111集中淋浴废水余热回收利用研究蔡辉旺,陈亦文,曾清标准规范与检测02.126建筑门窗保温性能国内外检测方法研究万成龙,张素丽,单波,王昭君,王俊洋,王洪涛02.130民用建筑典型场所机械排烟口分布因素分析陈捷,刘国成02.134建筑保温砂浆抗压强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王学成,曹杨,张新玉,吴美升03.144广西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张小静05.125马鞍山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能耗定额研究黄志甲,甘琳,江陆军,沈正05.128建设“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绿色建筑———浅析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的修订郭夏清06.059住宅通风设计标准研究任俊,高峣12.129建筑节能率的计算和转换关系研究殷健,瞿海霞电气与智能建筑07.100基于非线性特征工程的短期建筑能耗预测方法王振亚,范成,李达生,曾妍洁,刘明辉07.108低压直流配电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秦文军,陈文波,房建军,李忠,严建海11.111基于BIPV示范项目的低压直流配电一些关键问题研究房建军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01.137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能耗特点王会粉,徐俊芳,王皆腾,梁元元,赵会刚。
建筑光环境-建筑环境学
第八章建筑光环境建筑光环境是建筑环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光环境的需求与所从事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在进行生产、工作和学习的场所,适宜的照明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障人身安全与视力健康。
因此,充分发挥人的视觉效能是营建这类光环境的主要目标。
而在居住、休息、娱乐和公共活动的场合,光环境的首要作用则在于创造舒适优雅、活泼生动或庄重严肃的特定环境气氛,使光环境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影响。
建筑照明能耗在建筑能耗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份额。
国内外的统计数据都表明,在现代的办公建筑与大型百货商场,照明能耗均约占整个建筑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
因此,在保证满足室内光环境要求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照明能耗,对于减少建筑总能耗,降低高能耗所导致的污染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也是建筑设备工程专业的重要的任务。
为了创造令人满意的室内光环境,同时又要避免过高的建筑能耗,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类型的采光、照明设备与方法的性能特点与能耗特点。
本章介绍了建筑光环境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此外,对照明、采光设备、控光材料、照明形式、计算方法等也有介绍,以期读者对光环境的设计原理有正确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光环境的设计与控制方法。
第一节光的性质与度量光是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辐射能。
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很广,只有波长在380nm至760nm的这部分辐射才能引起光视觉,称为可见光(简称光)。
波长短于380nm的是紫外线、x射线、 射线、宇宙线;长于760nm的有红外线、无线电波等等。
它们与光的性质不同,人眼是看不见的(图8-1)。
图8-1 辐射波谱不同波长的光在视觉上形成不同的颜色,例如700nm的光呈红色,580nm呈黄色,470nm呈蓝色。
单一波长的光呈现一种颜色,称为单色光。
日光和灯光都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它们呈白色或其他颜色。
将复合光中各种波长辐射的相对功率量值按对应波长排列联结起来,就形成该复合光的光谱功率分布曲线,它是光源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应用探讨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应用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建筑物内电力系统的设计及设备的布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节能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目前,随着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应用也逐渐得到了普及。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应用,分析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效果和应用情况,总结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建筑电气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通过对节能技术的案例分析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节能技术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建筑电气设计领域的节能工作提升提供参考。
通过调研和总结,还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具体的节能技术应用建议和措施,促进建筑电气设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1.3 意义重要性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和关注点。
建筑电气设计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节能效果直接影响着建筑整体能耗和环保程度。
通过应用节能技术来降低建筑电气系统的能耗,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可以降低建筑运行成本,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节能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提升建筑电气设计的质量和可靠性。
传统的电气设计可能存在着能源浪费和设备损耗等问题,而利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这些损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节能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增强建筑电气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和便利性。
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减少环境负荷,还可以提升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深入研究和推广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提高建筑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性。
深圳建科大楼(2014公共建筑节能最佳实践案例)--朱颖心、林波荣
75 70
相对湿度 平台上24小时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65 60 55 50
日间平台风速
2.5 Air velocity (m/s) 2 1.5 1 0.5
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Time
室外平台测点
区域
专家公寓 实验室 展览区 办公楼部分 总数
描述
半楼层+1/2走廊 半楼层+1/2走廊 1.5个楼层+走廊 剩下部分
面积(m2) 481 1,008 1,466 15,668 18,623 1542
耗电量 (kWh) 15,742 182,586 14,258 943,136 1,155,722 -
Air temperature (oC)
30 29 28 27 26 25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Time 3
2、室内环境与舒适度研究
2012年春天以来: 在10F南、南夹层装了十来台温湿度自计议;在10F室外平台装了一台温 度仪。因此得到了长期的环境物理参数记录 对这两个区域的员工长期发关于热感觉与舒适度的问卷调查:每周1至2 次,问题包括:
座位附近的窗户的调节 是否拥有、利用电风扇 服装情况 关于温度、湿度、风速的感觉与期望 利用的加热、冷却策略 舒适、对热环境的是否可以接受、感觉空气品质
时段 问卷数 2012.04 2012.08 - 2012.10 2012.10 - 2012.11 73 246 101 室内温度 ºC 24.4-29.9 24.2-30.3 22.3-29.3 室外日平均 ºC —— 21.9-37.8 18.5-32.3
第十七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在京召开
《轻集料连锁免抹灰砌块施工技术规程(送审稿)》 审查会在京召开
3 月 1 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供应链与劳务管 理分会组织,北京达诺兴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会同中国 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建三 局集团有限公司 ( 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铁建 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的中国建筑业协会团体 标准《轻集料连锁免抹灰砌块施工技术规程(送审稿)》 (以下简称《标准》)在京召开审查会。中国建筑业协 会质量与科技推广部科技与标准办公室主任石卫、建筑 供应链与劳务管理分会副会长陈晓清、主参编单位有关 负责人以及审查专家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江亿院士同期发布了《2021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
展研究报告》,之后以“中国建筑领域碳中和路径 朱颖心教授分别以“住宅节能与新时期社区治理”、“南 方城镇住宅供暖的思考”、“住宅用什么样的空调更节 能”为题作了演讲。来自天津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分别作了精彩演讲。根据新冠疫情 防控常态化防控要求,本次学术周采用远程报告和网络 直播的方式进行。
2021 No.05
建设科技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行业资讯
第十七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在京召开
由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七届清华 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于近日在京举行。
本届建筑节能学术周的主题为“中国建筑领域实现 碳中和的路径与低碳城镇住宅发展”。清华大学朱颖心、 燕达教授主持了“中国低碳城镇住宅发展”公开论坛。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姜胜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 准定额司一级巡视员倪江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 利出席论坛并致辞。
审查专家委员会听取了编制组编制情况汇报,并对
《标准》逐条进行认真审查,认为《标准》条文编写简 练、结构完整、内容充实,主要技术指标符合现行相关 的设计与施工规范和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填 补了国内关于轻集料连锁免抹灰砌块相关生产、设计、 施工技术和验收标准研究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 领先水平。《标准》实施后,对指导轻集料连锁免抹灰 砌块相关生产、设计、施工技术和验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致同意通过《标准》的审查。经过讨论,为了更好地 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审查专家委员会建议编制组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轻集料连锁免抹灰砌块应用技 术规程》。
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摘要: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加深,建筑节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基础参数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成为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介绍一个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以帮助建筑行业更好地应对节能需求。
关键词:建筑节能;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建筑节能作为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课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建筑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建筑节能标准,并提倡采用节能设计手段。
而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在于合理确定基础参数,如建筑形态、朝向、结构等。
然而,在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参数共享机制,许多设计师往往需要重新收集和计算这些基础参数,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误差。
1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共享平台的概念和重要性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共享平台是指一个集成并交换建筑节能设计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平台。
它旨在促进建筑节能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合作,提供一个资源丰富、可靠的信息库,为建筑节能设计工作提供准确、全面的参考。
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该平台可以整合各类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数据,包括建筑材料特性、能耗模型、设备性能及调整参数等。
这些数据可以为设计师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从而提高建筑节能性能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促进创新和共享:通过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共享平台,不同机构和专业人士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交流、分享和合作。
这有助于促进创新和经验的交流,提高建筑节能设计质量和效率。
同时,在平台上开放数据共享也可以促进行业的合作与发展。
降低设计成本和风险:建筑节能设计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模拟计算,而相关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往往十分耗时费力。
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共享平台可以提供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减少了设计人员搜集数据的成本和时间,降低了建筑节能设计的风险。
支持政策制定和规范推广:建筑节能是全球都面临的重要挑战,各国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来推动建筑节能。
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 朱子房
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朱子房在新时期的发展下,促使建筑行业获得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物体性能、节能、绿色及环保等的要求和需求,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节能技术进行深人的分析,以便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施工的重要性概述1、建筑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含义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升,为推动我国获得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以此提高施工的质量,维护企业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中,应合理地使用节能技术进行施工,进而构建出更多优质、性能佳、舒适的建筑物体。
2、建筑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建筑业的发展,是衡量国家/城市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所以应促使国家大力推动建筑业发展。
我国建筑业以国际环境来看,虽具有较大的发展趋势,资源储量也比较丰富。
然而,受到人口基数庞大的影响,使得人均资源拥有量较低。
对一些贫困地区来讲,应合理使用节能技术,以便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使建筑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主要作用1、有利于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建筑业的良好发展,相关的施工人员、建筑投人资金等需提高要求。
建筑项目研发人员、建筑销售和租赁使用人员,均需按照节能的要求落实工作。
由于加强节能的标准后,施工和应用阶段能够获得良胜的竞争,满足人们对节能环保的需求,从而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因为以往建筑业实现节约能源,主要通过节约资源的方式实现,但是缺少节能的具体方法,也没有合理地使用节能技术。
这也使得建筑施工中,资源的利用仅滞留于能源和资源节约的层面上,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需求。
所以,应合理地使用节能技术,不单单为节省能源、资源的方式实现成本控制的效果。
通过节能技术实现节省资源的目的,以提高成本管理,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同时,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探讨 朱广朋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探讨朱广朋摘要:我国目前中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搭乘改革的东风,各个行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就建筑行业来说,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资源越来越紧缺,建筑节能措施显示出了极其的重要性。
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探讨建筑节能措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节能;措施在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中,节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只有有效的减少能源消耗,合理的使用各种能源,才能使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更多的节能设计和措施应该在具体施工环节中得到控制,管理以及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
只有将有效的节能措施大量应用于建筑工程中,才能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得以提高,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从而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到发展提高。
1现代绿色节能建筑特点现代绿色节能建筑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节能,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而现代绿色节能建筑必须实现绿色节能措施在建筑建设过程中的贯穿与应用;二是促进业主消费心理的变化,建筑企业通过向业主提供绿色节能的居住环境,让人们逐渐意识到节能消费的适度性,赞同节能施工的行为,以此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
但在此基础上需保证建筑质量,满足其宜居需求。
三是使用寿命长,现代绿色节能建筑的建设,使用寿命是关键问题,其使用寿命要比传统建筑的使用寿命长。
在进行工程规划时,需要综合考量工程设计、施工阶段的各项工作,包括建材的运输、垃圾处理和材料回收等环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原则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为了使各种能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其节能措施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
而节能措施在建筑工程中进行应用时,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节能效果取得重大突破。
一方面,合理性原则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措施的有效应用,同时也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房屋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初探 朱中影
房屋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初探朱中影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资源浪费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房屋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房屋建筑企业需要在房屋建筑工程中使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从而帮助房屋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进一步实现房屋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节能技术;施工建筑;运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进入到突飞猛进的状态中,随着大众对环保节能认知水平的提升,绿色建筑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大众的居住环境因绿色建筑得到了改善,生活环境品质也因此有所提升,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宜居的生存环境。
绿色建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下看,建筑施工对生态的破坏程度最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因而可达到资源维持的最佳发展方式。
在绿色建筑环保节能的施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以保护环境为主旨,对资源的节约方式,不断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为实现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在建筑行业,环保节能施工技术对建筑工程有着极大的效用,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人员要不断更新其施工技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研发环保节能施工技术,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以推进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
1房屋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分析1.1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资源节约作为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工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极为复杂的施工环节,施工的周期比较长,因此注重资源的节约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意义重大。
所以,对施工各个环节和阶段的通盘考虑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当着重注意的,从施工技术和施工环节等角度对于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坚持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原则,建立健全施工方案,整体考虑施工的所有环节,实现循环利用的施工设备、材料模式,调配和利用所有的闲置资源,节约集约使用资源。
1.2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有利于低碳环保在建筑工程施工方案中,现代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应当追求绿色环保的施工目标。
浅析建筑施工管理中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朱荷英
浅析建筑施工管理中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朱荷英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十分的迅速,建筑工程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诸多城市开始进行了城市化建设,修建了多类型、多功能的建筑,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对于居住、工作场所的需要。
建筑工程在施工期间容易受到施工技术、人为、极端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出现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等问题,需要建筑工程公司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管理。
同时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口号,现阶段很多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时多采用了绿色建筑理念进行了房屋设计与施工,在对此类建筑进行施工管理时需要建筑工程公司把握好种绿色建筑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管理,确保工程顺利施工建设。
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管理内容、绿色建筑管理要点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此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效果。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引言建筑施工开始之前一般会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施工的季节、施工人员安排等综合因素,以及考虑到施工的成本控制、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的保证等方面,制定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施工计划表。
在施工计划表中的每一个施工流程都十分明确,而且在工程开启的过程中,每一个施工流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可能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导致建筑工程的巨大损失。
所以如何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既能做到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又能保证绿色建筑施工的管理呢?1绿色施工管理的特征绿色施工,其所强调的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环节当中,工作人员使用科学、绿色的管理和设计方案,使用环保性比较强的施工技术以及精细性比较强的管理措施,在对工程项目安全性做出保证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让生态环境承受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地控制,以便于可以让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绿色建筑施工环节当中使用到的材料相较于普通施工材料来说,环保性会显得更强一些,节能性也更强,绿色施工环节当中使用创新型建材,比方说在围护墙体以及室内装修隔墙施工环节当中,可以在建筑围护结构当中应用数量众多的水泥珍珠岩保温砖,以便于可以让建筑物的隔热效果得到保证,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建筑物的节能及环保性能得到保证。
探索面向碳中和的绿色建筑“中国方案”——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颖心
探索面向碳中和的绿色建筑“中国方案”——访清华大学建
筑学院教授朱颖心
王秋蓉
【期刊名称】《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年(卷),期】2022()3
【摘要】“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这是向世界输出绿色建筑“中国方案”的重要契机。
北京冬奥会兑现“绿色办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
其中,场馆的绿色建筑设计也是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王秋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身处其中心处其外——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悦
2.中国绿色建筑:不适合LEED认证--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颖心
3.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能源领域的"嫦娥工程"——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滕飞
4.清华大学朱颖心:以全新视角评估建筑是否“绿色”
5.全面碳中和的北京冬奥会贡献中国与世界——
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教授,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碳管理工作组组长周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能城市中绿色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分析朱碧星
智能城市中绿色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分析朱碧星发布时间:2023-05-30T01:51:05.328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3年6期作者:朱碧星[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升。
绿色建筑是指绿色低碳环保设计,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构建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平衡的建筑。
其中,暖通空调设计满足节能减排和绿色生态的目标,将节能减排理念和工艺融入至安装设计环节中,可以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逐步增强其整体科技水平,为智能城市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新疆凯盛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省乌鲁木齐市 830000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升。
绿色建筑是指绿色低碳环保设计,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构建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平衡的建筑。
其中,暖通空调设计满足节能减排和绿色生态的目标,将节能减排理念和工艺融入至安装设计环节中,可以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逐步增强其整体科技水平,为智能城市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从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策略的技术措施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暖通空调设计;节约能源;智能城市建设背景下,国家提倡环保节能理念,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建筑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暖通空调作为绿色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建筑采风、建筑通风和空调系统等部分。
暖通空调的设计是绿色建筑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对于建筑物的节能减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筑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绿色环保的理念,在降低暖通空调消耗能源的同时,也要提升住户的居住体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节能型社会。
一、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原则1.循环利用。
在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环节,为控制施工成本、减少材料消耗量,必须遵循循环利用原则,在保证施工质量达标、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各类由废弃材料二次加工形成的,或具备回收利用价值的绿色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机电系统原理
带热回收的 自然通风井
雨水搜集 太阳能光伏板
节水厕所
雨水 贮存
低辐射照明 供电
生物燃料 动力系统
污水处理系统
热水
21
生物燃料动力系统热电联产
主要动力系统
容量为130kW ,且与城市电网相联,燃料为周边地 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速生林 整个小区需要一片3年生的70公顷速生林(邻近的生 态公园内),每年砍伐1/3,并补种上新的树苗
所谓的“产能建筑”在全世界来说都是没有 意义的,其代价是大量空间资源的浪费
30
变风量系统是适用于商用办公 楼的更加先进的技术吗?
31
北京与美国费城办公建筑空调能耗对比
变风量系统风机消耗了大部分的空调能耗
建筑 费城某办公建筑 费城150座办公楼平均 北京商用写字楼1 北京商用写字楼2 北京商用写字楼3 北京商用写字楼4 风机 (kWh/m2) 197.1 93.9 (>65% ! ) 8.3 8.2 2.1 15.7 冷水机组与水泵 (kWh/m2) 52 48.1 38 37.5 26.2 20.9 空调电耗 (kWh/m2) 249.1 142 46.2 45.7 28.3 36.6
办公楼111.2 kWh/m2 商场216.2 kWh/m2 宾馆121.0 kWh/m2
以上耗电量只是同类发达国家公共建筑耗电量的 1/3,但远远高于住宅能耗密度,完全不可能实 现“零能耗”!
29
结论
在中国城市建“零能耗”建筑是不可能的
把精力放在这方面是对宝贵稀缺的研究资金、 人力资源以及国家的投资的巨大浪费
德国杜塞尔多夫 城市之门 德国波恩 邮政大楼
德国杜塞尔多夫 ARAG 总部大楼
39
在热带地区应该推广高保温性能的 双层皮幕墙吗?
发源于北欧和以冬季采暖为主的西欧,目的是冬季 获得更多的阳光,并阻止热量散发 热带地区气候特征
室内外温差小,只需要供冷,不需要供热 冬季和过渡季可利用自然通风
全年大部分小时数室外温度低于26℃,应该促进室 内向室外的排热,减小冷负荷
(效率按8%计,未考虑副产物四氯化硅的影响) 1kWp光伏发电系统的含能为 5400-6700 kWh 等效电 (相当于一次能源48~66 GJ) 超过 1/3生命周期用于补偿生产过程的能耗(寿命为 20~25年) 如果效率低到5%,则在广州、重庆使用的意义就不大了
日照区 I II III IV 代表城市 拉萨 北京 广州 重庆 水平面年平均太阳 辐射量(MJ/m2) 7550 6050 4800 3775 能耗回收期(年) 4.5~5.6 5.6~7.0 7.1~8.8 9.0~11.2
34
北京商用写字楼实测:一个系统带6个房 间,无再热,只有一个房间不失控
4 实际室温与设定值的偏差(℃) 3 2 1 0 -1 -2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时间 Box1 Box2 Box3 Box4 Box5 Box6
32
美国建筑对比,用风盘的抱怨最少
风机盘管系统,用户抱怨最少
变风量系统 抱怨大量存在
空调电耗
33
末端再热:多区域系统不可避免
否则很多用户室内参数失控,因为变风量末端的调节范围是很有限的
新风 17°C 14°C 怎么确定送风参数?必然要牺牲某些用户
P
温控器
22°C 变风量末端 18°C 20°C 15°C
整个小区占地1.65公顷,却需要70公顷土地提供 能源 现状:该系统排放不达标,已停用。可再生能源 比例已经从2003年的80%锐减到目前的11%。
22
“零能耗”建筑需要多少空间资源?
在中国,空间也是紧缺资源
23
北京一户普通住宅的全年能源需求
中外除采暖外的住宅能耗
炊事 照明 生 活热 水 总 能耗 (kgce/ (kgce/m2a) (kWh/m2a) (kgce/m2a) 2a) m 中国 美国 日本 8 .1 21 . 1 27 . 8 0 .8 1 .2 2 .6 3 .1 5 .4 6 .8 1 1 .2 5 7 .3 其 他家 电 (kWh/m2a) 6 .3 2 8 .0 空调 (kWh/m2a) 2 .6 1 0 .4 3 .8
35
中美办公建筑全年逐月耗热量对比
美国费城校园办公楼逐月耗热量 Philadelphia, campus offices
北京商用办公楼逐月耗热量 Beijing, commercial offices
36
变风量适用于什么场合?
内区——过渡季和冬季利用新风降温
解决冬季冷源问题 过渡季节省的冷冻机能耗可能抵消大风机增 加的能耗 最适合单一空间 (敞开式办公室、大堂) 多区域分隔小空间
南 北 西 东 屋顶45 ° 水平
屋顶安装在110kWh/m2左右
9
实际运行数据远不如理论估算的高
⎯⎯北京的一个光伏示范电站的测试结果 【数据来源】刘莉敏、曹志峰、许洪华:50kWp并网光伏示范电站系统 设计及运行数据分析,《太阳能学报》,2006年第27卷第2期
2003年11月份开始运行,2004年测量数据
热量:7116 kWh (5000 kWh采暖,1116 kWh生 活热水低品位+1000kWh 炊事高品位)
生活热水——3 m2真空管集热器 采暖——17 m2真空管集热器(冬季125天可全蓄热) 炊事——需要增加9m2光伏板。沼气?需要更多面积! 25
“零能耗”住宅的空间需求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全蓄热、无热损失,无设备老化、无 积垢),100 m2建筑面积至少需要43.1 m2的天空水平投 影面积(或更多的地面面积)来提供能量,也就是说,三 层楼及以上是不可能做“零能耗” 住宅的 考虑到全蓄能的可能性不存在,在中国只有二层楼以下才 有可能实现“零能耗”住宅 按照日本、美国的用能标准,甚至一层的平房都不可能做 “零能耗”住宅,除非有较大的庭院天空面积可用 26
2
是不是获取太阳能的技术越难就 越高科技?
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得到各种补贴和支持 如何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才合理?
3
? 要获得绿色建筑标志吗?请用PV!
17个得分点中有4个与此相关
4
5
太阳能照明方案对比
天然采光方案
天然光 相同面积天窗: 104 lm/W
光伏发电照明方案
光伏板:发电效率13%
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建新电厂与电网等基础 设施的环境影响可能大于光伏发电系统
建立专门的光伏发电厂
应该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15
关于“零能耗”建筑
16
1. 日本关西大学樱井美政教授设计并建 造的零能耗住宅(新西兰)
17
环境水平和占用资源
建筑占地80 m2,一层地上,一层地下 占用整个高地9171平方米,并全面种植植物作 为生物质能 无其他输入商业能源,是真正的“零能耗住宅” 夏季室内温度基本不超过29℃ 冬季室内温度基本不低于12℃ 有电视、电灯,无其他普通现代家电
北京 水平 北京 南向 广州 水平 广州 南向 最大辐照度 (W/m2) 950 448 983 181 最大发电功率 (W/m2) 142.5 67.2 147.5 27.2 夏至日平均太阳辐 照度 (W/m2) 333 128 317 66 最高日平均发 电功率 (W/m2) 50 19.2 47.6 9.9
11
华南地区高层建筑太阳能光伏板应用
高层建筑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多数只 能安装在垂直的立面上,而且往往以 南立面为主 华南地区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局限性
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夏季有很长时 间太阳处于北立面 太阳高度角高。夏季很长时间太阳 处于天顶,照不到垂直光伏板 当太阳高度角低的时候,必定被其 他建筑遮挡(高层建筑群) 大部分地区大气透明度低,等级为 5,仅好于重庆 (等级6) 北 夏季太阳位置
综合透过率70%
低技术途径,在 任何评价体系中都 得不到鼓励。
72.8 lm 9.1 lm
节能灯,光效 70 lm/W
可获得政府 补贴!
6
太阳能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和收益
目前光伏板最高效率为 15%(垂直入射、25℃、新品、 干净无尘) 光伏发电效率随以下因素而降低
入射角非垂直 90° 光伏板老化 光伏板积尘 环境温度高于25℃(每高1℃降低0.4%效率) 被其他建筑阴影遮挡,尤其是太阳高度角低的时候 朝向
7
哈尔滨
北京
武汉
广州
昆明
屋顶南向倾斜20°角安装
任建波:光伏屋顶形式优化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6
8
单位面积光伏板发电量
假定水平面年平均效率为8%,不考虑环境温度、积尘、老化和遮挡的影响
平均效率 8%时全年单位面积光伏板发电量( kWh/m2) 200 150 100 50 0 北京 广州 上海 拉萨
夏至日 太阳位置
12
实例:广州珠江城大楼
高度309米,71层, 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采用的可再生能源技 术为
3000 m2 光伏板,安 装在东、南、西垂直 立面上 4个风力涡轮发电机 安装在四个结构洞里 (1.4亿元特殊结构) 13
收益与付出(设计方数据)
光伏板的成本为 3000万元,风力发电机728万 元,总成本3728万元 获得的可再生能源的量
采暖热量需求
北京,取耗热量 50kWh/m2 (调查统计值50~100),与欧洲 国家相比也算是低能耗。
24
北京100 m2建筑面积的家庭一年需要:
电量:1570 kWh
需要14.1 m2太阳能光伏板,水平安装,不计入网损耗 如果用地埋管或地下水空调,可节省1.8 m2 光伏板, 但需增加至少数平方米户外用地面积
正南垂直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