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2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2新人教版
5.历史意义: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是本节课的总结知识点,主要涉及为秦统度为后世封建社会提供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与总结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2.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空观念,理解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6.实践活动资源: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历史事件讨论会、历史知识竞赛、战国时期文化体验活动。
7.作业与评估资源: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历史知识小测试、学生表现评估表、历史学习成长记录袋。
8.学术资源:历史学术期刊、历史研究书籍、历史学家观点资料、历史学术会议论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战国时期社会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习目标】1.知道战国七雄,了解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等图片,培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都江堰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识图学习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比较《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与春秋后期相比,战国时期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当时出现了七个较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自主学习1.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2.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3.列举三个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

4.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各是什么?5.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地位、作用各是什么?探究新知一、战国七雄1.学生根据《战国时期形势图》按地理位置说出战国七雄是哪几个国家(东南西北到中央)?2. 展示《战国铜壶》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蕴含了哪些历史信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及对应的典故?结合教材和P34相关史事归纳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

3.材料研读展示材料:《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但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重要战略的好课例。

二、学生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四起。

但是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历史知识欠缺,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不强,无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通过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商鞅变法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五、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图片或影视资源。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收集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奴隶主的烦恼”: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让我开垦的私田增多,我成了一个大地主,但是,我的私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时刻担心土地变没了,这可怎么办?教师指出奴隶主的烦恼仅仅是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让学生快速把握本课的主线——“社会变化”。

(二)师生互动环节一:看七雄并立,评战国风云1.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在哪里?(3)战国时期主要战役有哪些?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诸侯国形式”、“变化”、“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去读图和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找出史料与问题的相关点,由问思答。

初中历史_《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商鞅变法、都江堰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已经预习本课的基础之上,鼓励其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改革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音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变化的世界》:让学生看到世界在变化,历史也在变化。

当历史从动荡的春秋走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四个篇章(一)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二)商君始变法秦国最强盛(三)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四)说天下大势悟历史智慧二、知识梳理(一)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1、请同学们看课本31-32页,自主归纳知识点:七雄形成,七雄并立,主要战役。

教师: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形势图,并总结规律: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学生:观看仔细战国七雄形式图,根据教师总结的规律,进行2分钟识记。

2、开动脑筋:战国时期那么多的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教师:投放与战争有关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的巨大的灾难。

另一面列举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170多个诸侯国,而到了战国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了。

使学生知道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历史的趋势的必然!3、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通过设想让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反对战争的人生价值观。

(二)商君始变法秦国最强盛1、播放视频《立木为信》教师: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取信于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在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中,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一节较为重要的课程,它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让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结合本次教学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反思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在本课的开头,设计了一系列有奖竞猜活动,比如将战国时期的人物与其代表性事迹进行配对,或根据七巧板拼图来认识时期的城池。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讲解在知识部分的讲解中,我们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讲解、PPT配图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例如,通过展示楚顷梁王墓出土的青铜器和七十二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战国时期的制造工艺已经极为发达;通过关于权力下放到地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转移,社会的分化与政治的疏离,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等。

3.活动结合在知识讲解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活动的手段,如分配角色游戏、团队合作活动等,让学生一方面深化自己的知识记忆,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文献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达到了教学全面性的目的。

二、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心理在重点部分知识的讲解中,一些学生出现了疲劳和枯燥的情绪,这时候需要我们为其配上一些条件,如通过讲解相关的史实,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一步调动他们听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层面,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难易度,也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使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增加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实物展示、图表分析等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方式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深入到知识本身当中,而非单纯停留在表面上。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含反思、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含反思、说课稿)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材分析: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商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商鞅徙木赏金教师:同学们知道“徙木赏金”的故事吗?战国时期的商鞅用“徙木赏金”的办法,提高了威信,为他变法做好了准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战国七雄:教师:战国七雄是怎么来得?展示:战国地图,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

然后找出记忆规律:(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原。

)教师: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

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教师:战国七雄如何形成?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稍后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号称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富强的国家发动战争,因而战争更加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看书找出)教师:经过兼并战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战国的社会变化 教学反思

战国的社会变化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围绕着兼并统一为主线,先介绍七雄形成、方位识记以及主要战争,再引入商鞅变法,对其进行重点阐述,中间设计一个角色活动扮演,对内容进行复述,最后引出都江堰这一工程,带领同学们感悟祖先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然后是课堂总结,习题练习和关于商鞅变法的视频欣赏。

但在讲授过程中明显时间安排不合理,设计欠妥,以至于不仅自己讲授内容过多,而且重点部分安排不够。

部分内容也没有在计划内完成。

针对本次讲课,特作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抓住“社会变化”这一条主线展开课堂教学。

2、对七雄历史事件详细分析,设计了角色扮演的小游戏对商鞅变法内容进行理解。

3、在讲授中将试题与课文内容有意识融合。

不足之处:
1、对一些历史术语解释不到位,如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等。

2、课堂把握不够得当,时间没有控制好,内容布局上存在不足。

改进措施:
1、合理划分课堂时间,强化教学设计,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2、课堂内容可以进行分堂处理,及时总结,讲练结合,合理把控课堂。

3、自主学习这里也要引起重视。

本课总体来说不太满意,在日后上课中语言要简洁明了,有的放矢,设计上要注意时间安排合理。

重点内容详细讲,次要内容简洁过,课堂环节要注意合理化,及时总结并安排习题演练。

同时一定谨记,自己少说多引导,内容大胆放手给学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7课。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了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思想文化的繁荣。

通过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掌握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各国变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各国变法的意义和作用。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特点。

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使学生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2.借助图片等资料,通过归纳整理,使学生掌握本课基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2.了解都江堰工程,是学生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2.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二、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一、导入新课:《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内容学习:1.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参见教材P29、P3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4)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1)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教师明确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赵修筑长城来抵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含反思、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含反思、说课稿)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材分析: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商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商鞅徙木赏金教师:同学们知道“徙木赏金”的故事吗?战国时期的商鞅用“徙木赏金”的办法,提高了威信,为他变法做好了准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战国七雄:教师:战国七雄是怎么来得?展示:战国地图,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

然后找出记忆规律:(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原。

)教师: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

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教师:战国七雄如何形成?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稍后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号称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富强的国家发动战争,因而战争更加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看书找出)教师:经过兼并战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图文,参与成语游戏。

)这些成语故事反映战国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变化。

那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变化和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一)社会背景1.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教师讲述:春秋与战国最大的区别,借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虽然都是以力服人,春秋称霸者还会需要假借周王的名义。

而到了战国时期,争雄者则连这一层也省去了。

2.总结当时社会背景:(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2)赵韩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二)战国七雄1.【图片展示】通过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时空分布。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1.教师帮助学生阅读P33面至P34面内容,提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特征?提示:(1)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2)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四)战国时期的战争与特点1.【图片展示】,展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概况,设问:战国时期有哪些战争?战争有何特点?2.提示:资料: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

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难点】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封建制度形成的作用;商鞅变法的措施、作用等。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国家?2、战国时期的出名的兼并战争有哪些?3、商鞅变法的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4、都江堰的功能有哪些?对周围的环境有怎样的影响?【新课导入】《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战国七雄1、活动一对比P31《春秋争霸形势图》与P34《战国形势图》,思考:(1)对比两幅图,哪些国家是从春秋时期发展壮大一直到战国的?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到哪里去了?(2)说说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答案提示:(1)楚国、燕国、齐国和秦国。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齐国由田氏取代。

(2)齐、楚、燕、韩、赵、魏、秦。

2、阅读教材P33和P34有关“兼并战争”的内容,思考:(1)主要的战役有哪些?(2)与春秋时期相比,这些战争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主要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特点从军队规模、持续时间、用兵谋略、战况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

初中历史_《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商鞅变法、都江堰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已经预习本课的基础之上,鼓励其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改革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音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变化的世界》:让学生看到世界在变化,历史也在变化。

当历史从动荡的春秋走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四个篇章(一)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二)商君始变法秦国最强盛(三)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四)说天下大势悟历史智慧二、知识梳理(一)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1、请同学们看课本31-32页,自主归纳知识点:七雄形成,七雄并立,主要战役。

教师: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形势图,并总结规律: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学生:观看仔细战国七雄形式图,根据教师总结的规律,进行2分钟识记。

2、开动脑筋:战国时期那么多的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教师:投放与战争有关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的巨大的灾难。

另一面列举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170多个诸侯国,而到了战国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了。

使学生知道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历史的趋势的必然!3、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通过设想让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反对战争的人生价值观。

(二)商君始变法秦国最强盛1、播放视频《立木为信》教师: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取信于民。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发布预习资料,包括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相关历史视频和文档,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对社会有哪些影响?”等。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2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掌握历史解释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难点:
1. 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源。
2. 战国时期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国时期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历史地图、时间线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动画等生动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掌握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3.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5.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爱好和认识。

【教学重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教学难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进步及其背景。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课堂小组合作法【学法指导】1.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加深理解。

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3.学会结合文物和地图等,发现历史线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出示中国地图,询问学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引导学生回想上一课的内容,回忆儒家和道家的主张。

3.出示一幅图画,描述图画意义,开始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30分钟)1.讲述战国时期的发展概况,着重介绍经济和文化状况。

2.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战国时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学生活动(40分钟)1.老师分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交流以及小组互动方式,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2.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设计读物提示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成果,并以此增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语言回答知识点。

【教学反思】在此次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历史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经济背景,而且还较好地体验到了在小组互动和讨论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然而,这次教学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分组讨论环节的过程中并未及时进行矫正,导致有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够好。

因此,在下次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及时检查进度,避免学生偏离教学大纲。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也收获颇丰。

历史反思

历史反思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

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其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显著,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如此说法,学生不易理解。

在教学商鞅变法的内容一目,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历史剧。

分别扮演守旧贵族,和商鞅。

由此牢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充分理解其变法的目的和好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

尔后,学生通过讨论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各抒己见,发表见解,达到巩固知识之目的。

最后总结: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封建专制统治,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学比较成功,学生接受知识快,掌握知识点牢固。

但学生对社会性质的变化理解仍然比较模糊,今后教学还需再加强。

历史教学反思岳海芬历史教学叙事岳海芬《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叙事在教学本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浮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

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

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

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

这时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
关于这节课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两点亮点:
一、设计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
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景来呈现问题,让学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课学习铁农具中设置情景“假如现在给你一块地去耕种,而摆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铁器,你会选择哪种?”和学习都江堰修筑原理时设置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会怎样解决岷江水患问题?”,一方面使教学显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设计角色表演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教学商鞅变法的内容这块,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历史剧。

分别扮演守旧贵族,和商鞅。

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们就得牢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充分理解其变法的目的和好处。

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是课堂效果达到高潮。

教学比较成功,学生接受知识快,掌握知识点牢固。

值得提倡。

但由于我教学经验不足,功底不够扎实,因此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一是导入部分显得太仓促,二是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把
握程度还显得不到位,三是与现实的联系欠缺。

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