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养老体制

谈中国养老体制
谈中国养老体制

浅谈中国养老体制

一、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古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经济、医疗水平都高速发展且发达的现代社会似乎已经不相符了。并且随着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实行几十年来,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已经初见端倪。那么作为已经为国家、家庭奉献了青春,已经老去的人们,将何去何从?我国的养老机制现状如何?假期我在对于此进行了浅显与不全面的收集与调查,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养老院失独老人养老保险养老体制

二、导论

(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建立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和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增长,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来,对深化改革,维持社会稳定,实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时间不长,本身还不是很成熟,而快速的老龄化又给我国的养老体制带来了新的问题。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强调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二)、养老体制存在的问题

1、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

(1)、城乡、区域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资源分布向城市

及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特别是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明显集中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院很难留住人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患者经常被多用药、用贵药,甚至虚报药价。

(3)、医疗保障体系与医疗公平不相适应。现有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全国只有享受国家公费医疗保障的少数人得到了较实在的医疗保障,其他均处于一种较为脆弱的医疗保障之中,居民看病自费比例逐年攀升,个人负担加重,医疗公平明显不足。

2、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

(1)、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在我国,纳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低于20%的国际最低标准。

(2)、统筹层次低。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统筹局面,绝大部分还是市县级统筹,只有个别省份建立了省级统筹,养老保障制度

的“适用性”和“便携性”差,有关养老保险具体的改革方案、政策制度和基金的调剂等问题都是由地方政府决定,而各地在缴费和待遇标准等具体政策方面千差万别,老工业区及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收不抵支,养老基金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致使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3)、养老保险收支严重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临近,支付压力日益增大。

(4)、养老保险转轨成本高。

(5)、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低。

(6)、养老保险缴费率高。全国23%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明显高于世界10%的水平,也超过国际20%的警戒线水平;养老保障标准低,城市基本养老保险月均1000元,而农村不到100元。

3、养老资源严重缺乏

老年人口数量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社会养老

资源的总量明显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总的来说就是养老设施总量供不应求养老床位供求数量严重匮乏,供需矛盾突出。公立养老院入院难,民营养老院生存困难。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同时,又表现为供给相对过剩,有些养老机构设施落后,生活缺乏情趣;有些又过于奢华,收费过高,致使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加上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滞后

,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不能适应快速老龄化的社会现实需求。最突出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同时,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三、解决方法及对策

(一)、中国特色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应对老龄化不能简单照搬西方高福利的模式,必须国情出发,走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健康、保障、和谐”老龄化的新路子。

1、积极老龄化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采取主动战略,动员社会、集中资源、有所作为,从思想认识、物质基础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格局;引导社会创造条件,为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机会,使其继续融入主流社会,成为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

2、健康老龄化

构建健康发展的老龄社会。积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系

统,实现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完好状态;鼓励年轻时进行“健康储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3、保障老龄化

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挖掘人口红利,创造社会财富,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资源储备;树立“人人都会变老、投资老年人受益全人群”的理念,构建国家、集体、企业、家庭、个人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责任分担体系;建立低成本高效益、低标准广覆盖的管用实用养老保障制度,化解保障资金“支出压力大、使用效率低”的两大难题,实现经济供养有资金、生活照料有渠道、精神慰籍有途径、临终关怀有安排的目标。

4、和谐老龄化

统筹微观需求和宏观影响的关系,不仅考虑老年人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等个体需求,更要考虑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统筹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均衡关系,老龄群体与生产、分配、消费等的均衡关系,个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均衡关系;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格局,实施社会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平分配制度;从生命全周期视角出发,由重保障的“事后补救”转向重应对的“事前干预”,使人口老龄化应对可持续。

(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新思考

1、人力资本综合开发战略

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是抚养比升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提高抚养能力的基本途径。但目前降低抚养比的关键在于增加就业,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战略,为人口老龄化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

(1)、实现人口红利。实施就业优先策略,实现潜在人口红利向现实人口红利转变。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扶助失业等系列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潜在人口红利。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

中小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

 (2)、挖掘人口红利。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加强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对优化人居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

 (3)、延长人口红利。提高老龄人口素质和知识技能,延长老龄人口的健康期,适当拉长就业和准就业年限,从而延长人口红利期。积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鼓励年轻时“健康储蓄”,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系统,延长健康预期寿命;适时延长退休年龄,创造、增加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机会,完善职工培训和再学习机制,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以延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

2、国民养老保障提升战略

构筑国民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商业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1)、通过国民养老金制度,构筑一个普惠的保障底线。资金通过政府强制性的收费或社会保障税等形式筹集,保障所有老年人最低收入水平,无论其就业或供款记录。该层次意在体现公平,实现资金的代际分配,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2)、通过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促进国民收入在一生内的平衡。将现行个人帐户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剥离出来,和职业年金一起组成第二层次。

(3)、通过商业保险制度,提高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服务。

3、老服务社会化战略

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工提供服务为载体,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家庭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决定单纯通过建立养老机构解决养老问题不现实,必须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从政策扶持、公共投入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居家

养老服务,制定发展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

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居家养老的资金和人力瓶颈。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组织、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人口计生网络改造,在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经营性的养老机构布局遵循市场化原则,但政府可利用产业规划进行调节,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部分养老机构则向高端发展,走优质高价的发展之路,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高端需求。

(三)、全民健康促进战略

1、树立健康发展理念。

2、构建健康发展的老龄社会。积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年轻时进行“健康储蓄”,“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系统,实现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完好状态。

3、老龄社会无障碍化改造。

4、加强老年人康复辅具研发与应用。

四、参考文献

1、《中国养老现状分析》 马光远、张鸿

2、《对我国目前养老制度现状的认识》 王丽娟

3、《中国养老体制的问题及出路》佚名

中国养老院现状分析

中国养老院现状分析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但养老护理人员不论是规模还是专业水平都不能适应这种严峻的现实,目前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1.69亿,养老床位2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中国1000名老人中只有15人拥有养老床位,而发达国家是70人。 公立养老院入院难民营养老院生存困难。民营的养老院为什么会生存困难?第一,它门槛高,这样就导致大量的民营养老院处在灰色地带,因为他没法拿到那个资质证明,按照床位数、人均居住的平米数以及人员相关硬件的门槛,如果投资,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在社区一级的地带里,他就不能拿到相应的补贴,因为补贴也是按照规模来的。比如50张以上床位,才能够一个床位一年拿到3000块钱的补贴,而且这个补贴更多的也都是在公立养老院里才能拿到,所以相对来说,优势的资源都集中在公立。 现在面临的就是公共服务的短缺问题。整个的社会化养老呈现出三个短缺:第一,是相关法律短缺,仅仅一个就是1999年民政部出台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全国的养老床位短缺。在发达国家,床位跟老人的比例是5%到7%,我们是1.5%左右;第三是护理人员非常少。按照老龄化程度,目前我们最少需要护理人员1000万,但是真正的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员只有22万,在这22万里,

真正持证上岗的只有2万人,这个缺口比例是相当大的。那么在人员缺失、法律缺失、机构缺失的情况下,这些老人也没有别的选择。 兴办养老院的入门标准太低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够。民办养老机构从建立之初,基础就不是特别牢靠,养老院入门的标准太低,或者说在入门时的执行力度不够,有很多资质、条件、管理水平都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养老行业。养老机构在运行的时候,由于经费的紧张,由于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够,造成了它们低成本的运行,所以本来应该达到一个较高的服务水平,结果现在因为经费的问题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养老院就达不到这个标准。 据预测,2014年全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每7个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让老人安然养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养老的社会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按照专家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真正进入到所谓的重度老龄化的阶段,到这个阶段以后,中国的老龄人口是4个多亿,这在全球人口里排第三位了,而且基本上3个人里有1个是老人。到这个阶段以后,如果单纯依靠家庭来养老,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养老的社会化是一个大趋势,而且是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 让人有尊严的活着,特别是让老人有尊严的活着,是发展经济和社会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目的。联合国有一个专门的老年人的基本原则,其中有两个基本原则非常重要,第一个是照顾原则;第二就是尊严原则。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制度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该制度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形式,社会统筹部分由国家和企业共同筹集,个人帐户部分则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其目的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有三种模式,可概括为传统型、国家统筹型和强制储蓄型。 传统型养老保险制度 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称为与雇佣相关性模式(employment-related programs)或自保公助模式,最早为德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与缴费义务联系在一起,即个人缴费是领取养老金的前提,养老金水平与个人收入挂钩,基本养老金按退休前雇员历年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和不同档次的替代率来计算,并定期自动调整。除基本养老金外,国家还通过税收、利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基本上也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统筹型(universal programs)分为两种类型: 1)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又称为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为英国创设,目前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养老保险费全部来源于政府税收,个人不需缴费。享受养老金的对象不仅仅为劳动者,还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通常只能保障最低生活水平而不是基本生活水平,如澳大利亚养老金待遇水平只相当于平均工资的25%。为了解决基本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问题,一般在力提倡企业实行职业年金制度,以弥补基本养老金的不足。 该制度的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抵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该制度也有明显的缺陷,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政府的负担过重。由于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当于部分都用于了社会保障支出,而且经维持如此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必须采取高税收政策,这样加重了企业和纳税人的负担。同时,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只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 2)国家统筹型的另一种类型是苏联所在地创设的,其理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

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

2017年中国养老政策蓝皮书简介

2 1 7 中 国 养 老 政 策 蓝 皮 书 -------书目介绍

《2017年中国养老政策蓝皮书》介绍 1、创作背景 据联合国权威机构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预计到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87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6.5%。这意味着我国将快速的进入深度老年化社会阶段。作为全球第一大老龄化国家,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因此如何应对并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是当下全民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课题。 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养老健康产业,从多层面出台行业相关政策,指导行业快速有序的科学发展。养老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行业在发展,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组织及个人如何及时、正确、全面理解这些国家政策,如何针对性的选择方向去突破,这都需要对相关政策有充分的了解方能有的放矢。但市场化的养老行业还很年轻,相关研究还非常薄弱,行业急需要业内专业人士对政策做梳理、汇编及解读,从而帮助组织及个人充分认识掌握最新行业政策,从痛点入手去指导经营开发,因此及时汇编解读行业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内容概要 本书遵从汇编及专业解读之宗旨,收集了2017年对养老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热点国家政策及重点地方政策,通过年度精准政策汇编,业内专业人士政策解读,来帮助行业更好的发展。全书共计约20万

字,共收集2017年国家养老行业相关政策11篇,各省地方养老政策12篇,以及各个代表性政策的行业相关专业解读。开篇以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这一宏观政策开始,内容逐一涉及到养老市场开放、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老年人服务内容确定、商业养老保险、智慧健康产业发展、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信息消费升级、养老机构中医疗机构的设置、医养结合的问题、公建民营的改革探索等各热点板块。内容精准,详实有效。 甘期兵 2018.1.2

公司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公司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条投保范围 凡属公司正式聘用的员工(含钟点工),一律需要按政府有关规定缴纳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其中: 1.本市户籍员工,如果在本市其他单位仍有缴纳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凭其保险手册(卡),可以不在公司缴纳保险; 2.非本市户籍员工,如在户口所在地未办理社会保险,一律在公司缴纳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3.退休返聘的员工,可以不缴纳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4.本市以外合资企业的当地员工,可参加当地社保; 5.公司驻外机构的当地聘用人员,可参加当地社保。 第二条缴纳标准 1.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员工的月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工资。缴费工资总额不可低于本市上年度城镇员工月平均工的资的60%;不可高于本市上年度城镇员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2.本市户籍员工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员工缴费工资的17%,其中11%进入个人账户,6%计共济基金。 非本市户籍员工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员工缴费工资的10%,其中7%进人个人账户,3%计共济基金。 3.员工个人账户积累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利息全部转入员工个人账户中。

第三条养老金的领取 1.有本市户籍的员工,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但不满缴费年限的(缴费年限累计为15年),其个人账户积累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从共济基金中支付一次性生活费;一次性生活费标准:缴费年限每满1年支付给该员工1个月退休时本市上年度城镇员工月平均工资。 2.有本市户籍的员工,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并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时享受月养老金,月养老金的构成是: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基础性养老金按退休时止年度本市城镇员工月平均工资的20%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按退休时个人账户积累额的1/120计算。 3.达到国家退休年龄的非本市户籍员工,个人账户积累额转入其户口所在地的社会保险机构,或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4.退休前调出或辞职离开本市的员工,个人账户积累额按以下办法处理:当地有社会保险机构的,积累额全部转入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当地没有社保机构的,积累额全部退还本人。 5.退休前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定居员工,个人账户积累额全部退还本人。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10-3-31 13:36 任舸【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文章简要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取得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

中国如何养老

中国如何养老?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长远发展看,老年人应当以区县为单位集中赡养、结交知音、相伴生活,甚至结伴远游祖国各地,不会封闭于狭隘的本乡本土“老死不相往来”。 建议国家慈善总部,合理调度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平原与山区、内陆与沿海的老人互换驻地(三年搬迁一个新环境?),领略各种气候、地形、植物、食品、风俗,开阔视野,变换思维,愉悦身心,颐养天年。 老人,不用工作了,可以到处漫游。美国老人自驾游,拖着房车。 中国老人,特别是比较贫穷的农村老人,不可能自驾游。中国的交通条件、人口数量,也难容纳太多的车辆。因此,应该由国家统一组织,以火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把各地区的老人整体搬迁到异地,交换居住环境,这样漫游,安全、高效、节省、浪漫。 冬天,尽量搬迁到暖和的地区,节省暖气费;夏天尽量搬迁到凉爽的地区,节省空调费。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节省了一笔巨额经费。 老人到处迁徙,集中居住,各地的房地产就不紧张了,房价就平稳了,国家的耕地总面积就有保障了,粮食问题就安全了。春 敬老院应当与幼儿园相邻,因为老人喜欢孩子,也很有空闲;童心无瑕,不知功名利禄,不分高低贵贱,对所有老人一视同仁。这样能够培育平等、博爱的风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彻底摒弃假冒伪劣、坑蒙诈骗、欺下瞒上。附1:临淄区敬老院建设存在问题 2005—2007年,临淄区各乡镇建设敬老院13处,共计投资2000万元,配备工作人员63人,供养老人806人。其中3处是由老乡镇政府办公楼改造而成的,节省了不少投资。 ①高档但不实用 2007年春,对慈善资金审计时,在某镇敬老院,我发现一位老太太用双手加双臂紧紧搂抱着楼梯扶手,小心翼翼地向上爬。 原来,镇政府对这个敬老院进行了大力改造,提高了档次,但是,光亮的瓷砖地面和楼梯容易打滑,不锈钢扶手又滑又凉。这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不实用。 ②没有规模效益 13处敬老院供养的老人分别是18人、33人、37人、42人、52人、57人、57人、60人、68人、71人、90人、98人、123人。平均每处供养老人62人,不足50人的4处。 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敬老院,花钱不少、工作人员不少,但是老人不多,

2013年以来我国最新十大养老政策

我国最新十大养老政策 对于养老事业、养老行业、养老产业、养老企业来说,2013年被称为“养老元年”。国家、地方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中国养老咨询团队在2013年年末为大家奉上养老政策的饕餮盛宴,汇编整理了关注度最高的十个文件,为大家学习研究养老政策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NO.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版 文件号:主席令第七十二号时间:2013.7.1 主要内容:新法的内容由原来的50条扩展到了85条,变化主要表现在明确了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定位,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设立为老年节,对家庭养老做重新定位,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更加注重对老年人的日常服务,逐步提高对老年人的优待水平,推进宜居环境建设,保障老年人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上榜理由:从法律高度对养老行业产生影响。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NO.2《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 文件号:民政部令第48号时间:2013.7.1 主要内容:《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为开办养老机构设立了门槛,包括床位数在10张以上,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等。 上榜理由:明确了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 发布单位:民政部 NO.3《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文件号:民政部令第49号时间:2013.7.1 主要内容:《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内部检查、监督管理做了规定。按照管理办法,养老机构应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定期体检,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养老机构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做好老年人安全保障工作。 养老机构中从事医疗、康复、社会工作等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持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上岗。养老机构应当在醒目位置公示各类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并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价格管理有关规定。 上榜理由:明确了养老机构的管理要求和监管部门。 发布单位:民政部 NO.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2010秋本科公共事业管理卢筱昀 【内容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建国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很好地为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早出现,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诸如资金缺口、空帐运行、养老金替代率高且不一、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低等。政府可从重新确立政府职能、解决空帐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多渠道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等方面入手,研究解决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总之,一个运行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年龄偏低 一、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率进行控制,有效的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在发展之余,计划生育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由于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青年人数相对与老年人的比率越来越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一书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现在中国老龄化呈现五个基本特征:老龄人口绝对数为世界之冠;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衰,经济压力很大;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从现在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随着20世纪60~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2021~2050年是人口加速老龄化阶段。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051~2100年是稳定的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的两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就意味着作为非劳动力的老龄人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分析报告 2020年5月

目录 成熟国家典型养老金体系介绍与我国三支柱发展不充分的现状 (3) 强制储蓄、税免政策引导居民养老投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成国际主流 (3) 成熟制度代表:美国政府、企业、个人养老三支柱体系充分发展保障居民退休养 老收入 (4) 解决老龄化增速过快问题的成功代表:新加坡强制雇员养老储蓄,并投入国家发 展建设 (5) 解决老龄化程度严重问题的成功代表:瑞典融合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统筹管 理养老金 (6)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发展第三支柱缓解养老金压力迫在眉睫 (7) 中国老龄人口占比较高,老龄人口增速名列世界前茅,社会整体养老压力不断增 大 (8) 当前中国严重依赖养老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发展不充分,而第三支柱建设尚处于 起步阶段 (9) 养老第三支柱承载着破局使命,而养老目标基金是其重要组成 (11) 养老目标基金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现状:初期皆小,规模增长依赖市场积累 (11) 养老目标基金1990 年代在美国诞生并迅速发展,当前已成为第三支柱的重要组 成部分 (11) 中国养老目标基金规模276 亿元,诞生初期规模虽小但承载破局使命,对标国 际前程远大 (12) 中国各基金公司在养老产品上的布局:结合市场现状,同时考虑长远需要 (14) 目标风险基金以一年持有期稳健型和三年持有期平衡型产品为主 (14) 目标日期基金到期日覆盖未来30 年,易方达到期日设计丰富了产品序列满足差 异化需求 (15) 中国养老目标基金诞生一年多以来业绩良好,适合长期持有 (17) FOF 业绩优于同期普通公募及股指,而养老目标基金是我国FOF 的主体 (17) 目标风险基金通过权益上下限控制风险,半年、一年业绩统计皆获正收益 (18) 一年持有期稳健型权益上限不超30%,三年期平衡型权益上限不超60% (18) 目标风险基金受益于波动率控制策略在今年极端行情下表现出明显的抗跌特性 (19) 目标日期基金面对巨幅波动有效控制短期风险,长期持有价值经受住考验 (20) 持有期越长,到期年份越远,目标日期基金下滑曲线起点越高期初权益比重越大 (20) 极端市场行情目标日期基金通过调整权益比重控风险,近期市场回暖配置机会进 一步凸显 (22) 市场提示 (24)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账户制度设计欠合理,既不够公平,也缺乏效率 目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设计欠合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效率与公平未能有效结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指统筹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与个人所缴的基金的结合)的个人账户制度在结构上欠合理,即个人账户“统账”不分,不能体现个人账户的法律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在制定养老保险政策时,必须制定责权明确,产权明晰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政府、企业和个人本是三个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个人账户中的“统账”不分既不能理顺职工个人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也不能理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还不能理顺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严格来讲,企业按比例上缴的养老保险费应属于社会统筹基金,是一种公共财产;而个人账户应属于个人基金,是一种私人财产,这两种基金应严格区别开来,不能混淆。可是,目前,个人缴费比例是 5%,而个人账户的建账(或提取)比例为11%(即按本人缴费工资的11%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这样,个人账户增加了6个百分点,而社会统筹账户少收6个百分点。可见这样的个人账户不是一个正规的个人账户,而是一个公私混合账户,这里的“个人”就有一点名不符实。 2.按照现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执行的结果是一定比例的统筹基金(单位按比例划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结合形成的个人账户不但不能体现参保个人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而且,一旦因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而在社会保障部门未按规定记足个人账户时,个人有权提出申诉,企业和政府就成了被告,形成被动的局面。不仅如此,由于企业全额缴费与企业欠缴(即由于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没有分开核算,所欠缴部分是统筹基金还是个人基金并不清楚)在记账上是一个样(即都按11%比例记账),从而形成了企业多缴或欠缴养老保险费在计算职工待遇上不受影响。因为,现行政策没有因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而扣职工个人账户的严格规定。这造成了吃社会统筹的“大锅饭”的现象。 3.从目前制度实际运行情况看,无论企业多缴费还是职工个人多缴费,按政策规定账户规模都为1l%,不能扩大,所以,企业和职工个人都不愿意多缴费,尤其是个人。实际上,个人账户只是计算待遇的一种方法,且目前为“空账”,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资本账户,这就会导致企业与职工产生信任危机,不利于基金征缴。 (二)养老保险制度总体设计不够合理,既损害了公平,也损害了效率 首先是制度分割,覆盖面窄。由于国家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在城镇三大社会系统组织中的三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各不一样。机关公务员及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仍实行由国家财政统包。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虽然实行了社会统筹,个人缴费,但在具体政策和业务操作上,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1)基本政策不统一,包括实施范围、缴费工资基数(双基数)、缴费比例。(2)与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只处在社会统筹阶段,个人缴费未与计发待遇挂钩,还没有建立职工个人账户,人员流动频繁,而基金无法转移。(3)养老金计发办法与企业不一致,养老金调整也不一样。(4)退休审批权与业务经办相分离。即退休审批权在人事部门,而业务经办和养老金发放在社会保障部门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着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高,待遇不统一等现象。部分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在全社会分担风险的功能,存在着制度起点上的不公平,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公共社会保险体系皆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政府强制性收取的社会保险费组织建立形成养老基金,在劳动者失去基本劳动力以后,发放退休金,从而可以保证该离职人员的基本的生活生存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已经在全国普及流行的实施制度,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在1935 年时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起养老、遗属及残障保险制度(简称OASDI),这便意味着美国保险制度的确立。几十年以来,通过自身不断地完善与调整已经形成了以三大支柱为基本点的完善社会保险体制。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险的体制的发展和调整可提供更好的样本。因此,接下来会对中美两国的保险制度的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从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上进行讨论,美国对于退休时间的提供了宽泛的年龄范围,从大体上来讲,个体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正常、提前亦或者延迟退休年龄。而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形势起伏较大的现代社会,正常的退休年龄会同社会发展现状平行变化,当然很大比例上,美国职工会选择在正常年龄退休,对于提前退休的年

龄界限美国给出了62岁的规定,而推迟退休,则可以相应的获取更多的退休金补偿,这就表明了美国政府鼓励延迟退休,美国将延迟退休的年龄上限设置为了70岁。而中国的退休年龄则普遍在60岁左右。但随着中国经济现状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矛盾也显现出来。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目前劳动人口数量却在逐渐减少,缴费的人减少了而需要养老金的人却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金出现巨大缺口。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状,目前政府放开二孩政策,并延迟退休,这些改革都是增加劳动人口的措施。其次问题出现在中国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偏早。中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退休年龄仍然执行的是之前的鼓励提早退休的政策,所以现实与政策之间出现了落差。 因此提出了一下可行的有效改革的办法。总体来说就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与延长缴费年限。首先渐进式延迟退休。规定一个特定时间,然后在此基础上延长几个月,这样经过几年的又或者长期的发展达到从整体上延迟退休年龄的目的。已现如今的我国状况为例,可从2017年开始规定每隔三年退休年龄向后推迟,循序渐进,最终达到65岁退休的效果。其次,对于不同行业的退休年龄,做出具体的规定,已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用最大化。比如教师以及文职公务员可能在60岁之后的工作效益会比之前更高,而同时体力也是跟得上的,则可以选择将其退休年龄延迟至60岁往后,而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的人员就不适合这种退休改革,总之是面对不同的工作人

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路径和发展方向

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路径和发展方向 —基于1949--‐2014年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研究 韩艳 (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 摘要:养老服务政策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养老服务资源的功能。建国以来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政策科学的角度来看,养老服务政策呈现出政策客体逐渐扩大,养老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更加凸显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作用,更多运用市场型、动员型政策工具,更加关注政策效果,注重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特点。然而,养老服务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政策理念上重城市轻农村、重设施建设轻服务供给,政策内容上没有有效解决养老服务管理部门的碎片化,政策效力低,与其他政策缺乏有效衔接,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不足等。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公平的政策理念,明确养老服务的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老人福利法》的出台,并注意养老服务政策与其他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关键词:养老服务;政策客体;政策工具;政策效果 一、引言 养老服务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养老服务、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出台的政策,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养老服务资源的功能①。我国1999年正式进入老年社会,2013年底60和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4.9%和9.7%,远远超过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统计标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还伴有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数量庞大、家庭结构小型化的特点。②③老龄形势的严峻性需要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落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很多国内学者从不同维度剖析了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例如付诚、王一、穆光宗、胡琳琳、胡鞍钢等从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角度,认为当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④彭华民、杨宜勇、魏文斌从福利多元主义出发,指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SH062) 作者介绍:韩艳,女,1985年生,安徽亳州市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社会政策、社会保障。 ①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253633893.html,/chinese/news/1134589.htm ③ 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④ 付诚,王一. 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增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合作逻辑[J].吉林大学学报,2010(5). 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度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度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提速,养老服务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养老服务的体系框架、目标和任务逐步清晰,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十三五”时期既是中国老年人口达到峰值的平台期,也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点,必须认真检省问题,并以前瞻性视角探寻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值得肯定的成就 站在“十二五”收官之际,与前一个五年相比,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成就是显著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大幅增加 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有3.88万家、床位数320.8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17.8张;到2015年9月,上述指标数量扩张的幅度较大,分别达到4.67万家、654.9万张、32.3张。从中央到地方用于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公办养老机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大增。同时,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中,社会资本渐趋活跃,目前社会办养老机构达到了1.37万家,对机构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 (二)养老服务政策蓄势连发 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将长期以来对养老服务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和实践探索上升到了法律,使得这部法律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务实政策和改革举措。既涉及养老机构的设立、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也涉及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与发展以及鼓励和引导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这五年养老服务政策出台的密度之大、措施之实可谓前所未有。 (三)各方共担的责任框架基本形成 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关系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前提。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意识到,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肩负责任,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代表,市场则是现阶段实现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核心机制,而社会和家庭显然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由谁来提供、提供哪些养老服务绝对不能“一刀切”。养老服务说到底是由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与21世纪头五年“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理念相比,“十二五”时期对于各方责任的认识显然有了质的飞跃,政府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边界,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各方责任架构。 (四)社会投资由普遍观望转向有效行动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拥有床位266.2

演变的中国养老政策

12 CHINA-TODAY FORUM 演变的中国养老政策 李双利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摘 要】信息时代是经济社会的延续,也给法律带来了一些值得深讨的新问题。这首先表现在养老理念由道德观念向法制观念的强制化转变;以及社会媒体的单一舆论向多元化媒体舆论的转变;最后养老政策从利益衡量论向关联性理论发展。 【关键词】养老政策 演变 体制 养老政策是调整养老的社会综合化的政策,由私人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多元化养老发展。不过,从近代到现代,养老政策也存在着一定时期一定特色的不同变化。 一、“私人或家庭”养老方式的退出 中国养老政策体制的演变,基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984年10月以前的私人或家庭养老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单位或社会多元保障阶段;1995年3月以后的“私人加单位与社会统筹相结合”阶段。在中国的养老政策的发展中,私人或者家庭毫无质疑的成为了养老绝对的主要力量。在还不是信息时代的岁月中,由于我国的社会构造结构主要有家庭为单位构成,因此家庭或者私人便是养老的主力军,它们以传统所说的养儿防老,这便是一种传统的私人养老观念。 在1950年以后,城市化与工业化大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养老政策的各种变化,社会体制的逐渐改变也影响着养老观念的变化。当然,经济现代化的出线,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私人或者家庭养老向着单位养老和集体、社会多元化养老发展。比如中国的新时代伊始变出现了家庭保姆、劳工这种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养老方式。这种“单位、私人加上社会的”的养老的方式,从1950年一直到1980年大体而言是相对有效的。1980年的中期开始,中国的养老效果有所下降,并导致了养老政策或者是社会养老方式的进一步演变。其中导致养老政策的演变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这些方面中,包括了年老的人数的增加,家庭的人数规模有所下降;而更加关系经济的一方面则是,国民经济的大力发展,使国家的经济在促进养老政策方面反而相应的有所降低,对养老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没有跟上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些经济发展、企业变化。也大大促使了养老政策迫在眉睫的变化情形。国家先后在不同地方各种试点开展了“以支定收,略有节余”。1991年6月,经过了以上的各种试点运行养老新政策,中央制定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于是便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点集中于市级和县级两个层次的广泛养老改革工作,相应的这一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为这一政策是立足于国情,并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建立在相应的中国经济之上的。从资金的筹集方面,体现了私人、家庭、以及单位和社会的全方面结合。使之成为多方位的力量支持养老政策的新的演变。这次养老政策的演变是积极主动的,敢于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并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因此使这次养老政策的演变取得了相得益彰的好成绩和好效果。 二、“单位或社会多元保障”养老模式的渐变 我国在1995年开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改革的试点。在1995年3月,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改革方向是实行私人、单位与社会统筹养老多种方式多层养老渠道的有机结合,还提出了实行私人、单位与社会统筹养老方法两个具体实施办法,并淳于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性合理试点。因为不同部门对养老政策有不同的见解,我国于1995年3月的变革同时给出了两套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准许了地方可以自由选择甚至适当修改。 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农村的养老政策的建设要以农村家庭假设加上社区的支持和国家最大的宏观调控支持相结合,成为名符其实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政策体系。这也缩短了城乡养老的差距。我国在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颁布。从1993年到2005年间一系列变革措施下,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制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三、“私人加单位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完善 社会统筹养老政策性保险制度的三大层次是企业支持养老保险,私人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2005年前后,中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已从城镇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职工,扩展到了其他所有制企业职工,惠及中国12%的人口;并且在2000年作为养老储备的全国社保基金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大,在2005年10月底,总资产约有1921亿元人民币,而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养老保险改革方面也以试点的形式铺开。在我国,由企业等社会力量支持养老政策,支持养老保险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演变,中国的养老政策、养老体系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并且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演变。但总的国情要求养老政策需要更多的得到推进。 无论如何,在现今的世界里,鲜有像中国这样能用短短30年的时间使养老政策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使中国的养老政策在异常艰难的岁月里,演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利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养老政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信息管理,有助于养老政策得到更好地完善,提高养老的水平和质量,使养老政策在信息时代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尚晓援.从国家福利到多元福利:南京市和兰州市社会福利服务的案例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1(4).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107,427. [3]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