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养老体制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摘要:文章简要对比了国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侧重比较了中美保险制度的差异。
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养老保险中美制度对比制度改革成就现存问题发展趋势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和国外各种保险制度比较,更能发现我国保险制度的缺陷,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国际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不同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尽管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五花八门,但几乎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所构成,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具有成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一比较,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会提供一些借鉴。
从制度特点来看,国外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储蓄积累型等。
目前,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属于投保资助型,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是福利国家,前苏联、东欧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实行国家保险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国则实施储蓄积累模式。
这些模式在具体设计上各有特点,以下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一)资金来源基金的负担方这一问题来说,一般以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出资为主或至少是其中两方出资。
就各国实际而言,投保资助型国家主要以三方负担为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间接的;而储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担责任。
我国基本养老制度
我国基本养老制度我国基本养老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和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项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下面我将从我国基本养老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我国基本养老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的我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为困难。
为了解决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国家决定建立养老金制度,旨在提供一种可靠的经济保障。
随着时代的推移,我国基本养老制度逐渐完善。
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陆续建立起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项制度主要针对的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并通过职工单位和个人的共同缴费,形成养老金。
这一制度的实施,为职工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养老保障,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有的基本养老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度覆盖范围不够广泛,许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群体仍然无法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
其次,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
再次,养老金发放方式存在不平等现象,有些地区养老金较高,而有些地区则较低。
最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亟待改进,存在着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将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
其次,提高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再次,加强了监管和管理,提高了制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最后,推动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基本养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养老制度的弊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养老制度的弊端篇一:中国养老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养老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口的老年化进程日趋加快,特别是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后备人口相对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的比重也日趋加重,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年化社会,而2030年到2050年我国将迎来老龄化人口的高峰。
与世界人口老龄化相比,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老年人口基数大,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占亚洲的二分之一。
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人口结构迅速完成由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三、老龄化趋势明显,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大降低。
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大多是经济发达后出现老龄化现象而我国是未富先老。
五、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老龄化比较明显,西部不明显。
基于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也变得日益迫切,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甚至我在某网站上看到有人直接呼出:中国的养老保险就是骗钱的,具有巨大的欺骗性。
下面我将对我国养老保险的政策及遇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写有比较明确的了解(中国养老制度的弊端)。
首先,我国实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而这可能直接引起个人账户出现“空账”及养老金隐性债务等问题。
社会统筹的资金远远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经常是政府向个人账户进行透支,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其透支额依旧不断扩大,如何弥补这部分资金是一个巨大问题。
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是产生隐性债务的直接原因,其间接原因是人口老龄化。
其次,我国养老保险的管理相当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不统一,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管理是按照养老保险的不同对象,分部门分行业进行,既有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民政部门进行管理,也有煤炭部门、邮电部门以及供电部门等行业进行管理,是养老保险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政策不协调现象极为严重,也是养老保险资金分散,调剂性较差,不利于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困境与对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保险制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很多不足与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将就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困境与对策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认清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存在的困境。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三个多”的特点:多层次、多元化、多种体制的特点。
这种体系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城乡差距问题,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远高于农村居民。
其次是地区差距问题,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再次是职工与居民之间的差距问题,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通常要高于居民。
这些问题使得全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性,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我们应该推动城乡统筹。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很大,这种现象不仅不公平,还会加剧城乡二元化。
我们应该加快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并轨,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统一。
我们需要加强地区统筹。
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公平,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统一。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地区间养老保险待遇的统一,实现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我们需要逐步实现职工与居民的统一。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待遇中,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要高于居民,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职工与居民之间的不公平,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平衡。
我们应该逐步实现职工与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的统一,推动职工与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保持一定的均等性。
除了这些对策之外,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创新举措来解决全国养老保险的统筹问题。
我们可以逐步推动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社会统筹为主,而个人账户制度发展较为滞后。
我们可以逐步推动个人账户制度的发展,引导参保人逐步提高个人缴费。
不断完善“多元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多元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转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给新时代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个性突出、条件迥异,要以老年人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元一体”养老服务体系。
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地位。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精神关爱等社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家庭本位思想,居家养老弥补了“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家庭养老的缺位,也适应了具有自理能力或半自理能力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工程。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巩固其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是适度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扩大居家养老的覆盖面。
以县(区)为单位,对居家养老财政投入进行统筹协调,逐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品类,将居家养老覆盖人员由“三无老人”“特困人员”“低保人群”“个别付费”向更大范围推进,从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均等性、可及性和保障水平。
二是加强机构和平台建设,提高居家养老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大力培育和引进养老服务机构,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促进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推动养老服务机构由建章立制到效能提升转变;加强适应老年人需求的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平台对老年人需求进行分类,并实现“一键下单”、快速回应。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促进服务资源和养老需求有效对接。
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要推动社区、机构、社工、志愿者、慈善资源联动服务,加强内部资源整合与外部资源链接,形成居家养老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概述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概述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是指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的总称。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保障老年人养老的制度和机制逐渐完善,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就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背景、内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一、背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95%,超过2.5亿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四分之一、其次,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不再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起一种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内容1.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是指在企业中建立的员工退休养老金计划。
它是一种通过员工和企业共同缴费的方式,为员工在退休后提供一定的养老保障。
目前,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由居民个人缴费、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该制度主要面向农村和城市非工作人口,包括农民、农村居民以及城市居民中的无固定职业人员。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养老金水平不高:目前中国的养老金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基本养老金曾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每月1280元人民币,而实际上很多地区和行业的养老金水平远远低于这一标准,导致很多老年人仍面临着经济困境。
2.养老保障覆盖范围不广:目前仍有部分农村居民和城市非工作人员未能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导致他们在退休时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养老金待遇。
3.体制分割问题:由于中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是分散和分级的,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存在差异,致使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受到影响。
4.资金缺口问题: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剧,养老保障制度正面临着不断增加的资金压力。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历程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探讨——基于《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摘要:本文结合最近颁布的《社会保障法》,阐述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背景及意义,回顾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历程。
结合近十年的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进一步说明了在该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解决途径1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产生背景及意义1.1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产生背景1.1.1 经济体制改革在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后,“单位”的概念开始淡化,职能开始变弱。
医疗、养老等事物推向社会,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不适应新的状况。
1.1.2 人口老龄化一般说来,人口老龄化 ,是指人口年龄结构中6 0岁以上或 6 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一定数量后并继续增长的过程。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6 0岁以上(包括 6 0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1 0 %以上 ,或 6 5 岁以上(包括65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7%以上。
2009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我国以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1.1.3 家庭模式变化家庭的4-2-1结构已经成型,4:2:1模式,即一个家庭,两位年轻夫妻,养活4位老人和一个小孩,也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
甚至是8-4-2-1结构,对于30-50岁之间的人,负担可想而知。
表1.1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预测(单位:%)(资料来源:刘贯平,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36)注:表中数据是指(各个年龄段人口数/总人Vl数)的比值。
由表1.1可见,每一百个劳动者赡养的老年人数量,由2010年的12个将增加到2050年的27个。
需要明白的是,这里还不包括劳动者需要赡养的小孩、无劳动能力人口的数量。
这意味着,中国目前面临着很重的养老负担。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基本养老缴 费的费率过高, 地区间没有统一。
1.3最低缴费年 限对于基本养老 保险制度持续发
展难适应。
.
9
2.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2.1实际覆盖面和制度覆盖面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2合理定位基本养老和老有所养。
2.3逐步提升“统筹层次”。
.
10
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4.1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不成熟 4.2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3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经验借鉴
.
11
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4.1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不成熟 4.2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3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经验借鉴
.
12
4.1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不成熟
第一,”碎片化"特征明显; 第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检制度缺失; 第三,强制性和自愿性并存; 第四,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无论是哪一种养老保险进行转移,都一直坚持转换方便、利于向上、趋向一致的原则。具 体来讲就是:已经参保“旧农保”的人员,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调动的情况下,被转换为“城保”或 “新农保”,这时候既可选择保留“旧农保”关系,也能够自由转移。而在转移之前已经 领取了养老金,则应按照“新旧农保”制度规定的待遇差距,得到补贴;至于“新农保” 选择往“城保”迁移的,则个人账户也会随之迁移,在缴费基数上要按照"城保"缴费年 限进行折算处理,根据征地安置的种类进行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换是"新农保"向"地保"
第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仍然较为狭窄,城乡养老保险待遇差距大;
第六,我国城乡养老保栓管理体制不顺畅。
.
13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 (三)养老保险基金未能实现保值增值目标
•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市场波动大,风险因素多, 因此养老保险基金大部分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这些风 险低,同时基金收益率也低。据有关部门测算,基金平均 回报率扣除通货膨涨率后,实际收益率为负值。养老基金 不能实现投资增值,对抵御人口老龄化和减轻国家、企业 负担都很不利。
• 3、现收现付制存在某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如有碍于
增加储蓄,制约劳动力市场供求等。
(二)完全基金制
• 资金从当前的就业者开始,流向养老保险机构,经养老保 险机构的投资运营和保值增值,再流向养老金领取人口
• 完全基金制的优点:
• 1、有助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通过预提积累保险期基 金将劳动者本人劳动阶段的部分收入转化为退休时期的养 老保险金,并通过基金的积累增值,为劳动者提供较为可 靠的退休收入保障。在许多面临老龄化问题的国家,完全 积累制被给予了广泛的重视。
二、中国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3日发布消息称,截 至2012年10月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 保人数达到4.59亿,其中1.25亿城乡老年居 民领取养老金 ,比例是33.5%。
三、养老金保险体系
• (一)现收现付制
• 这是以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 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制度安排。
• 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 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结构, 其中补充养老保险将从现在的小补充走向将来大补充,从 而改变个人养老收入的来源结构。但是,由于政策规定采 取自愿原则,加上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过高,目前企业补充 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仅占参加基本社会保险人数的 。
浅议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
但截止到 0 5年 3月底 , 劳动 社 会 保 障部 公 布 的参 保 人 数 是 1 65 ,5 4万
人 , 同 期 我 国城 乡就 业 人 员 7 34 而 ,7 0万 人 , 这 个 数 字 看 出享 受 社 会 从 保 障 的 人 员 的数 字 较 低 。 目前 , 乡镇 企 业 职 工 、 城 农 民工 、 镇 私 营 进 城 企 业 就 业人 员 以及 许 多 灵 活 就业 人 员大 多没 有 参 加 社 会 保 险 . 这 部 而 分 人 员 占从 业 人 员 的 比例 逐 年增 加 。 此可 以看 出 我 国社 会 保 障 的 覆 由 盖 面水 平还 比较 低 , 国 际 比较 , 相 当 于低 收人 国家 水 平 。 与 只
社 会 保 障 管理 体 制 。
一
业 、 族 、 位 方 面 的 身 份 限制 ; 民 地 对符 合 享受 保 障 的 各 类 对 象 , 保 障 在
待遇 上 按 照 同 一 标准 。
是政 策 管 理 与 法 制 管 理 相结 合 . 以法 制 管理 为 主 。政 策 是 具 体
的行 动准 则 。 然 属 于 制度 的范 畴 . 是 具 有 短 期 性 和 变 动 性 的 特点 。 虽 但 政 策 一 般 是 以文 件 的形 式 发 布 的 . 有 一 定 的 法 规 效 力 , 是 与法 律 具 但 相 比 。 策 的 强 制 性 和规 范 性 不 足 , 间上 的变 动 性 明 显 。 制 则 是 指 政 时 法
财政金 融
浅议 中国养老保 障制 度 的改革
浙 江 长征 职 业技 术 学 院 赵佳敏 王勇
【 要】 摘 中国养老保 险体 制改革 正在 处于“ 为国有企业改制服务” 向“ 转 为全社会 和谐发展服务” 的初期 , 不断出现的养老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问题和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问题和对策内容摘要: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晚年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模式在现收现付的基础上,既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支出需要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又存在着缺乏政府的财源支持、企业和个人缴费已不堪重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前进的道路是十分曲折、困难的。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外的一些经过实践而逐渐成熟的经验,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试点开始进行改革探索,90年代改革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建立了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社会统筹部分采取现收现付模式,均衡单位负担;个人账户部分采取积累模式,体现个人责任,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形成,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8%,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财政每年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基地给予养老保险资金补助。
2007年中央财政给予养老保险资金补助873亿元、地方财政补助260亿元。
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
从长远看,基本养老保险应当实行全国统筹,但是,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实行全国统筹难度比较大。
因此,统筹层次比较低,2007年底,全国共有17个省市实现了省级统筹,能够在全省统一调度使用养老保险基金,其他地方仍在实行县市级统筹。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890万人,其中在职人员16597万人,离退休人员5293万人。
谈谈你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状的看法
谈谈你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状的看法———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是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因而对基金筹集模式进行改革,由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这样任何国家都必须面临解决原有体制下未决责任的吸收消化和明确新模式的费用负担这一高难度问题。
只有解决了养老保险的隐形债务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
所谓养老保险的隐形债务,是指在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政府对养老金权益受到调整的对象偿还在旧制度下已经承诺但新制度下没有对应资金来源的尚未实现的养老金权益的价值总和。
在现阶段,应当关注的是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模式转化为完全积累模式或部分积累模式的隐性债务。
当由现收现付模式转变为完全积累模式时,隐性债务就是对旧制度下已经退休的“老人”所承诺的养老金权益和参保“中人”对应于旧制度下参保期间所承诺的养老金权益的价值之和。
隐性债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养老保险制度转轨,间接原因是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因而养老支付的刚性特征,保险费率逐年攀升,造成国家、雇主和雇员的沉重负担,不得不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措施之一就是基金筹集模式转化,有现收现付模式转轨为完全积累活部分积累模式,这涉及到养老金权益的调整,自然就涉及到隐性债务的吸收与消化问题。
本质原因是在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人所获得的养老金权益超过其对养老保险制度所作的贡献。
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初期,一些人缴纳少量保险费甚至没有缴纳保险费,而往往获得慷慨的养老金,从而形成养老金缺口。
由于养老金水平的刚性特征,也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这种缺口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在政府信用担保的条件下,仅能寄希望于后来参保者缴纳更多的保险费来将养老金这种“错位”支付延续下去。
一旦制度转轨,就意味着这种支付链条在某种程度上的断裂,就涉及到隐性债务的逐年偿还问题。
隐性债务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困难。
浅谈我国最新的养老政策论文
浅谈我国最新的养老政策论文我国养老服务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多方面反映出我国的养老政策还需不断的完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养老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养老政策论文篇一:《优化养老产业政策对比研究》[摘要]社会政策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风险。
中国的社会养老政策是弥补家庭养老的缺乏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社会养老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
在中国“孝”文化的背景下,社会养老政策不能完全“家庭化”,基于家庭责任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通过社会政策来鼓励家庭成员照顾老人,让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劳动,避免老人被抛弃、虐待,贫穷。
部分家庭养老资源通过社会养老政策支持。
[关键词]社会养老政策;对比;研究一、国内老龄化现状分析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经历的过程,每一个国家,地区,是人类无法抗拒。
老年人的数量在上升,增加的人口比例将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
最明显的是家庭。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只有每个家庭幸福,而我们的家庭,整个社会将会和谐,国家稳定。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使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了“4-2-1”模式。
2000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明显,超过65岁和老年人比例达到7%,而这个数字现在是8.9%。
现在,许多家庭有“4-2-1”家庭结构,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4-2-1”家庭结构加速度:一个四口之家的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是一对夫妻,父母,既要照顾四个老人,照顾他们的孩子。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双方还将逐渐变老,到了高龄期,老人需要更多的人来照顾,所以两个人照顾四个老人如何安排?如果在10年或20年,这对夫妇也变老,他们的孩子也有了孩子,四代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快乐的生活在地球上,但他们的孩子就需要照顾八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样的任务是如此艰巨。
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沉重负担的年轻人照顾老年人,他们不能离开工作在专心照顾老人和孩子,所以养老行业出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出现了。
中国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中国养老问题的现状在社会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养老问题已变得日益突出。
随着人口结构转变,养老需求不断增加,但现有机构和政策仍无法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
面对这一困境,中国需要采取有效且可持续的对策来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落后的养老设施与服务中国目前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与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许多养老院及护理院设施陈旧,条件恶劣,并且缺乏适应老年人需求的设计和配套设备。
此外,专业化护理人员和医疗资源也紧缺,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2. 缺失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当前我国针对退休人员、失能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都有相应的养老保障政策,但总体而言还远未健全完善。
政府在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导致部分特殊群体无法获得足够支持。
此外,个人养老金制度还不够健全,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养老需求。
3. 缺乏普及的养老意识养老问题不仅是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领域,也需要广大市民提高自身的养老意识。
在目前中国社会中,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得许多人在年轻时忽视了积累养老资金或对未来的生活作出计划。
二、中国应对养老问题的对策1. 加大养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于养老院、护理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并且要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其中。
建立一批符合标准且具备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养老院和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群体。
2. 完善养老保障政策和体制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现行退休制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完善特殊群体养老金制度。
此外,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财政承担来推动发展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3. 推进医疗与护理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强对医疗与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素质提升,吸引更多专业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投身于养老行业。
建立在线上咨询、线下跟踪等方式相结合的医护联动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关怀和优质服务。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有待扩大我国传统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劳动者,制度的设计与“低水平、广覆盖”的初始目标相矛盾..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外合资及外资企业、全民集体企业中的计划外编制的职工,都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制度。
因此,且在城镇三大社会体系组织中的三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各不一样。
机关公务员及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仍实行由国家财政统包。
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虽然实行了社会统筹、个人缴费,但在具体政策和业务操作上,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2、人口加速老龄化与人口政策方向性转变造成了巨大的养老压力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同时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政府用于养老的财政支出增加,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3、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型过程中的财政风险。
如果社会保障基金不足,国家便无法扩大保障范围、无法使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如果社会保障出现赤字,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阻滞因素。
、4、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潜在的支付危机日益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筹集比例的限制,再加上有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比如低报工资、使得个人账户变得有名无实,成为“空账”。
复归到单一的现收现付制。
5、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欠缺。
养老保险金的长期积累性决定了其存在着潜在的贬值风险,若不能保值,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风险。
6、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造成政策差异过大,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
二是扁平化结构降低组织效率。
三是导致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四是基金征缴脱节。
7、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的落后现实。
一是,立法还缺乏合理的观念。
二是立法缺乏统筹规划,体系结构残缺,如已颁布的七部法律是社会由保障内容与非社会保障内容混合在一起。
三是法制建设的层次低,即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少,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多。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班级:经济1102班姓名:马路学号:1101010242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养老保障关乎一个国家、社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自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养老问题的关注愈加强烈,由此养老保障制度被更多数人所认同,欧美等国的社会福利之高也为全世界所仰望。
中国,自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而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创建阶段(1951~1965):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以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其主要工作是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2、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1966~1976年是养老保障制度的严重破坏阶段。
当时中国的社会保险事业与全国经济文化一样遭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制度停止,相关的费用负担全部由各企业自理,社会保险演变成企业保险,正常的退休制度因此而中断。
3、恢复调整阶段(1977~1992):在十年动乱结束后,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我国在养老保障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渐进性的调整,恢复了正常的退休制度,调整了养老待遇计算办法,部分地区实行了退休费统筹制度。
4、创新改革阶段(1993至今):1993年到现在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创新改革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创建了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模式,改变了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基本养老金增长机制和实施了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最终基本建成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改革运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逐步蔓延进而导致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系纷纷开始进行变革,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进入了改革的行列。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形成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多支柱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在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适应了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优势,分析其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
接着,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阐述该制度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结合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养老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做到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优势。
本文也注重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丰富研究内容和提升研究水平。
二、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老观念。
这些理论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强调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基本权利的体现,它认为社会保障具有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我们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组织架构
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组织架构一、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主体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特征,政府在其供给过程中的责任无可替代。
国家发布的各项养老服务政策对于化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引导和规范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是保障养老服务管理体制有序发展的关键。
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服务管理政策便随即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引导养老服务的发展。
通过对多项政策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养老服务政策由政府多部门合力制定,同时政策内容趋于全面,保障性政策增多,对老年人的保障不断加强。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服务事业的地位逐渐提高,在老龄事业管理机构设置、养老服务重要性、社会建设纳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等方面,养老服务完成了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1949年,我国设立内务部,主要管理民政工作;1978年,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负责民政等社会建设,具体指导我国养老服务的管理与发展。
1983年,国务院批准“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为常设机构,至此老龄工作拥有了正式的管理机构。
1995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改名为“中国老龄协会”,成为国务院副部级事业单位,并由民政部代管。
2005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老龄协会实行合署办公,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开展相关工作,并在民政部下设办公室。
至此,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有了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老龄工作及养老服务的发展被纳入国家统一规划的系统,由此可见,老龄工作发展地位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养老服务管理体制下的各部门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养老服务管理机构设置图发展改革部门依法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养老服务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和普惠性养老项目实施考核工作。
民政部门依法组织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工作,并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安全和运营进行监督管理,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机构信用监管,规范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服务机构行为,指导养老服务机构登记管理工作,并对其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养老体制
一、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古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
但在经济、医疗水平都高速发展且发达的现代社会似乎已经不相符了。
并且随着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实行几十年来,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已经初见端倪。
那么作为已经为国家、家庭奉献了青春,已经老去的人们,将何去何从?我国的养老机制现状如何?假期我在对于此进行了浅显与不全面的收集与调查,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养老院失独老人养老保险养老体制
二、导论
(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建立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和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增长,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来,对深化改革,维持社会稳定,实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时间不长,本身还不是很成熟,而快速的老龄化又给我国的养老体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强调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二)、养老体制存在的问题
1、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
(1)、城乡、区域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
医疗资源分布向城市
及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特别是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明显集中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院很难留住人才。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
患者经常被多用药、用贵药,甚至虚报药价。
(3)、医疗保障体系与医疗公平不相适应。
现有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全国只有享受国家公费医疗保障的少数人得到了较实在的医疗保障,其他均处于一种较为脆弱的医疗保障之中,居民看病自费比例逐年攀升,个人负担加重,医疗公平明显不足。
2、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
(1)、养老保险覆盖率低。
在我国,纳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低于20%的国际最低标准。
(2)、统筹层次低。
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统筹局面,绝大部分还是市县级统筹,只有个别省份建立了省级统筹,养老保障制度
的“适用性”和“便携性”差,有关养老保险具体的改革方案、政策制度和基金的调剂等问题都是由地方政府决定,而各地在缴费和待遇标准等具体政策方面千差万别,老工业区及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收不抵支,养老基金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致使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3)、养老保险收支严重不平衡。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临近,支付压力日益增大。
(4)、养老保险转轨成本高。
(5)、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低。
(6)、养老保险缴费率高。
全国23%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明显高于世界10%的水平,也超过国际20%的警戒线水平;养老保障标准低,城市基本养老保险月均1000元,而农村不到100元。
3、养老资源严重缺乏
老年人口数量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社会养老
资源的总量明显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总的来说就是养老设施总量供不应求养老床位供求数量严重匮乏,供需矛盾突出。
公立养老院入院难,民营养老院生存困难。
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同时,又表现为供给相对过剩,有些养老机构设施落后,生活缺乏情趣;有些又过于奢华,收费过高,致使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
加上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滞后
,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不能适应快速老龄化的社会现实需求。
最突出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同时,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三、解决方法及对策
(一)、中国特色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应对老龄化不能简单照搬西方高福利的模式,必须国情出发,走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健康、保障、和谐”老龄化的新路子。
1、积极老龄化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采取主动战略,动员社会、集中资源、有所作为,从思想认识、物质基础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格局;引导社会创造条件,为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机会,使其继续融入主流社会,成为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
2、健康老龄化
构建健康发展的老龄社会。
积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系
统,实现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完好状态;鼓励年轻时进行“健康储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3、保障老龄化
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挖掘人口红利,创造社会财富,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资源储备;树立“人人都会变老、投资老年人受益全人群”的理念,构建国家、集体、企业、家庭、个人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责任分担体系;建立低成本高效益、低标准广覆盖的管用实用养老保障制度,化解保障资金“支出压力大、使用效率低”的两大难题,实现经济供养有资金、生活照料有渠道、精神慰籍有途径、临终关怀有安排的目标。
4、和谐老龄化
统筹微观需求和宏观影响的关系,不仅考虑老年人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等个体需求,更要考虑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统筹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均衡关系,老龄群体与生产、分配、消费等的均衡关系,个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均衡关系;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格局,实施社会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平分配制度;从生命全周期视角出发,由重保障的“事后补救”转向重应对的“事前干预”,使人口老龄化应对可持续。
(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新思考
1、人力资本综合开发战略
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是抚养比升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提高抚养能力的基本途径。
但目前降低抚养比的关键在于增加就业,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战略,为人口老龄化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
(1)、实现人口红利。
实施就业优先策略,实现潜在人口红利向现实人口红利转变。
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扶助失业等系列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潜在人口红利。
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
中小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
(2)、挖掘人口红利。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加强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对优化人居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
(3)、延长人口红利。
提高老龄人口素质和知识技能,延长老龄人口的健康期,适当拉长就业和准就业年限,从而延长人口红利期。
积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鼓励年轻时“健康储蓄”,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系统,延长健康预期寿命;适时延长退休年龄,创造、增加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机会,完善职工培训和再学习机制,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以延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
2、国民养老保障提升战略
构筑国民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商业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1)、通过国民养老金制度,构筑一个普惠的保障底线。
资金通过政府强制性的收费或社会保障税等形式筹集,保障所有老年人最低收入水平,无论其就业或供款记录。
该层次意在体现公平,实现资金的代际分配,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2)、通过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促进国民收入在一生内的平衡。
将现行个人帐户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剥离出来,和职业年金一起组成第二层次。
(3)、通过商业保险制度,提高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服务。
3、老服务社会化战略
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工提供服务为载体,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家庭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符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决定单纯通过建立养老机构解决养老问题不现实,必须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
从政策扶持、公共投入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居家
养老服务,制定发展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
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居家养老的资金和人力瓶颈。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组织、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人口计生网络改造,在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经营性的养老机构布局遵循市场化原则,但政府可利用产业规划进行调节,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
部分养老机构则向高端发展,走优质高价的发展之路,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高端需求。
(三)、全民健康促进战略
1、树立健康发展理念。
2、构建健康发展的老龄社会。
积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年轻时进行“健康储蓄”,“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系统,实现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完好状态。
3、老龄社会无障碍化改造。
4、加强老年人康复辅具研发与应用。
四、参考文献
1、《中国养老现状分析》 马光远、张鸿
2、《对我国目前养老制度现状的认识》 王丽娟
3、《中国养老体制的问题及出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