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 ppt课件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63550d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8.png)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首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针对具体的医技操作过程制定的操作标准和程序。
它对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操作步骤、操作流程、感染控制、设备使用和维护等方面内容。
例如,手术操作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在手术前进行手卫生、无菌操作、正确使用手术器械、遵守手术间规范等。
这些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度。
其次,临床诊疗指南是对具体疾病或症状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进行的一系列建议和指导。
它是根据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制定的,旨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临床决策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临床诊疗指南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并且针对各个病种或症状具体制定了诊断和治疗流程,推荐了符合临床实践的最佳治疗方案。
例如,在心脏疾病的诊疗指南中,规定了心脏超声、心电图、心脏造影等诊断手段的使用准则,以及冠状动脉介入、心脏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医学实践的科学性和标准化。
它们的使用对于医务人员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减少错误和偏差,提高临床决策的准确性。
同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也对患者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治,降低医疗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是临床医学领域的重要文件,对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和临床决策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它们的制定和使用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对于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课件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692356f78a6529647d53ea.png)
凉州医院医院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规范【适应证】1、任何原因造成得心脏停搏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2.对心脏停搏得判断包括病人意识丧失,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
【禁忌症】1、相对禁忌证有严重得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多发性肋骨骨折,心包填塞,胸主动脉瘤破裂。
2.凡就是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2。
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与简易呼吸器、面罩。
3、检查颈动脉搏动,无颈动脉搏动4。
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5、建立人工循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胸外心脏按压方法:(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4)按压频率100次/分;(5)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得中断,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
6、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胸外按压过程中由助手完成、7。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8、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
9。
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10。
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11、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焦耳,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2021年医院诊疗操作规范课件》
![《2021年医院诊疗操作规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7fcb2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7.png)
感染控制的基础知识
1 卫生标准
严格遵循卫生标准和消毒规 范,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和 安全。
2 预防传播
掌握感染传播途径,采取有 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 发生。
3 培训与教育
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
器械准备和操作规范
选择合适的器械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求,选 择适当的器械,并按照规范使 用。
输液及静脉穿刺操作规范
1
静脉穿刺技巧
掌握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尽量减少
输液操作规范
2
疼痛和并发症。
遵循输液操作规范,确保药物的准确
输注和患者的安全。
3
静脉血液采集
遵循静脉血液采集规范,确保采集的 血液样本的准确性。
病房护理操作规范
1 病人安全
2 药物管理
遵循病房护理操作规范,确 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2021年医院诊疗操作规 范课件》
本课件旨在介绍医院诊疗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以及提供一份全面的指南,帮 助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诊疗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减少风险
遵循规范操作可以降低医 疗风险,提高患者安全。
提高效率
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提高 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优 化资源利用。
增强信任
遵循规范操作可以增强患 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信 任感。
医疗事故的产生与预防
1
风险评估与防范
2
通过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3
事故原因分析
深入探讨医疗事故的真实原因有助于 找出改进的方向,避免类似事故的再 次发生。
持续改进
建立反馈机制,持续改进诊疗操作规 范,确保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bda48b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7.png)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在医学领域,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它们旨在规范医务人员的临床操作和诊疗行为,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的定义、作用以及其编制的过程。
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定义与作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制定针对特定临床操作的准确、标准化的指导性文件。
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 提供规范操作: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将明确和规范医务人员在特定操作过程中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这有助于减少潜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保障患者安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并通过详细的步骤和风险评估,帮助医务人员减少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提高质量与效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制与推广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协作,减少误操作和重复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4. 促进科学研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通常需要依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进行并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
二、临床诊疗指南的定义与作用临床诊疗指南是依据最新的研究证据与专家共识,针对特定疾病或病种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的系统化指导性文件。
它们的作用如下:1. 统一诊疗标准:临床诊疗指南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出了一致的标准和指导,有助于医务人员遵循相同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诊疗,减少不必要的变异性。
2. 优化诊疗效果:临床诊疗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遵循指南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决策,提高疗效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协助临床决策:临床诊疗指南提供了医务人员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依据。
通过整合大量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指南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分析证据质量,权衡利弊,并在合适的情况下适用于患者。
4. 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临床诊疗指南强调基于证据的实践,强调患者参与和个体化治疗。
临床诊疗规范与操作课件
![临床诊疗规范与操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d497c202020740bf1e9bbf.png)
要求
1制订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 《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2)内容力求明确、精简扼要和重点突出,符合科学性、 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3)积极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பைடு நூலகம்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8
《临床诊疗指南》 《N临am床e技of术pr操es作en规tat范ion》培训
1.目的 2.意义 3.要求
目的
为了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规范诊疗行 为和提高医疗质量。
重要性意义
1.《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可以规 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可以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可 以保障医疗安全。
重要性意义
2.当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 其他高新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诊疗新理论 、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 术,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是广大医务人员所面临的共 同任务,更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紧迫 需要。
要求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临床诊疗技术 突飞猛进,《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需要不断更新,根据等级评审要求,《临床诊疗指 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需要每两年至少更新一 次,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诊疗规范培训PPT演示课件
![诊疗规范培训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5569de0975f46527d3e1f7.png)
2006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由其各医学分会制定了《临床技术操 作规范》,但卫生部却未下文要求各级各地医疗机构遵照执行。 针对 上述《指南》和《规范》,虽然卫生部没有明确其属于“诊疗规范”, 但在已经过去的几年中,已有部分律师或相关人员引用其作为判断医疗 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失,以此进行医疗事故诉讼。由于现代临床诊疗 技术突飞猛进,主要针对某类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已经远远不能规范相 关技术的具体临床应用,比如心脏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内镜微创 技术等就需要单独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如此,在上述《临床诊疗指南》 之外,由中华医学各专业分会制定了大量的指南、专家意见、专家共识、 指导原则等。目前这些分门别类的诊疗技术规范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发挥 着重要的规范性作用,但卫生部未明确其是否属于诊疗规范。 同时, 许多省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也委托当地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制订相 应的指南、专家意见、专家共识、指导原则等,在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发 挥着相应规范作用,但这些地方性医学会制定的技术规范,同样也没有 被正式确认为“诊疗规范”。
28
学习遵守《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诊 疗技术操作规范》,是每一位临床人员应尽 职责和要求;正确掌握运用《指南》和《规 范》是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需要,是防范 医疗事故和避免医疗损害责任的有力武器!
29
谢谢大家
30
由于医疗行为的专业特点,要认定一医疗行 为是否违反相关规范,仅凭法律规范或常识进行认 定是比较困难的。以往用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 地级市以上的医学会组织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这个方法实施七年来饱受争议。那么《侵权责任法》 实施后是否还会继续用这种方法来认定医方是否违 反规范,将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如 果将来仍然采用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办 法,新的《侵权责任法》将难以产生人们期待的社 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诊疗规范培训课件
![诊疗规范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7a268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e.png)
03
CATALOGUE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12
手术操作规范
术前准备
术后处理
包括患者评估、手术方案制定、术前 讨论和知情同意等。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 后并发症,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手术过程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野 清晰,正确使用手术器械,合理处理 术中意外情况。
2024/1/27
13
反馈与整改
将自查和内部审核结果 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 施并督促落实。
29
接受外部评审与认证过程
01
申请评审
医疗机构可主动向相关评审机构提出申请,接受外部评审和认证。
2024/1/27
02
配合评审
在评审过程中,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评审机构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文件
和资料。
03
整改与再评审
放疗实施
确保放疗设备正常运行,准确摆 位,严格控制放疗剂量和照射范
围。
放疗后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放疗后的反应,及 时处理放疗并发症,指导患者进
行康复训练。
2024/1/27
15
其他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2024/1/27
物理治疗
01
根据患者病情和物理治疗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
确保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规范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药物适应症和禁 忌症等因素,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
2024/1/27
药物使用
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说明,确保用药 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时间等准确 无误。
药物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药物治疗效果 。
14
临床诊疗操作技术概述.ppt
![临床诊疗操作技术概述.ppt](https://img.taocdn.com/s3/m/d863615bf61fb7360a4c6557.png)
适应证
全身麻醉; 心跳、呼吸骤停及新生儿窒息的抢救; 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或呼吸抑制需机械
通气者。
禁忌证
喉水肿、咽喉部脓肿; 胸主动脉瘤压迫气管,严重出血倾向者
插管时应百倍谨慎。 不稳定的颈椎损伤 (无绝对禁忌症)
气管插管的设备
喉镜:直板,弯板(常用) 组成:手柄(用于操作),带有电池光源。 镜片:其远端1/3处有灯泡。
气管导管:长度30cm 成人一般用7号或8号。 插入深度一般为19-23 厘米。
导芯:由富有可塑性 的金属制成。
导管选择: 对于COPD者,宜稍粗 急症室,可先选细点,
人心电图、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紧急情况 先插管,再监测。 操作者防护:防护镜,口罩,以至面罩等
体位
病人
操作者
体位
快速诱导:通常成人用2.5%硫喷妥钠或异丙 酚10-20ml静脉注射,必要时使用肌松剂。对 清醒患者可表面麻醉,常用2-4%利多卡因喷 雾舌根和咽喉旁。
插管前如患者情况危急、出血严重者,可通 过连接简易呼吸器输入高流量氧,进行人工 呼吸。
临床诊疗操作技术 概述
一、前 言
诊疗技术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操作 技术,检查结果不仅对临床诊断有决定性 意义或重要参考价值,而且有时操作本身 或通过操作给药,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因此医学生从学习临床方法开始直到此后 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都要确切掌握每项常 用诊疗技术操作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 步骤与要领,并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技术操 作的技巧和准确,熟悉程度,这也是做一 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操作步骤
临床诊疗操作讲解PPT课件
![临床诊疗操作讲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af174ab14e852459fb571e.png)
导尿的目的
1.为尿潴留病人解除痛苦;使尿失禁病人保持会阴 清洁干燥。 2.收集无菌尿标本,作细菌培养。 3.避免盆腔手术时误伤膀胱,为危重、休克病人正 确记录尿量,测尿比重提供依据。 4.检查膀胱功能,测膀胱容量、压力及残余尿量。 5.鉴别尿闭和尿潴留,以明确肾功能不全或排尿机 能障碍。 6.诊断及治疗膀胱和尿道的疾病,如进行膀胱造影 或对膀胱肿瘤病人进行化疗等。
12
④在胃肠减压过程中,如给予口服药物, 应停止吸引1小时。
⑤拔管时间一般胃肠手术后2-3天,胃蠕 动功能恢复正常,并出现肛门排气,无明 显腹胀时,即可拔管。如系双腔管先将气 囊内空气抽尽,但双腔管仍留在肠内以备 反复施术,直至腹胀无复发的可能时,始 可将胃管拔出。
⑥胃管拔出后,擦净鼻腔分泌物及面颊部 的胶布污迹,然后将用物带回,分别清洗 擦净放回原处。
20
尿失禁病人如何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
(1)训练膀胱功能:每隔1-2小时排尿,手掌自上持 续向下压迫,使尿排出,以后延长排尿间隔。(锻 炼盆底肌,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2)饮水:2000-3000ml/日,促进排尿反射,防 泌尿道感染。(不饮水→结石、感染) (3)锻炼盆底肌:病人取立、坐或卧,试作排尿动作, 先慢慢收紧,再缓放松,每次10s±,连续10遍, 5-10次/日。
5
五、鉴别导管在胃内的方法
1.将胃管插入一定深度后,可用无菌注射 器接于导管末端回抽,看是否可抽出胃液。
2.将导管末端放入盛有凉开水或生理盐水 的碗中,看有无气泡溢出。
3.用无菌注射器注入10-20ml空气于胃 管内,将听诊器放在病人上腹部,听有无 气过水声。
6
六、操作要点
7
注意事项
1)插管前清理鼻腔异物 2)动作轻柔,快慢有序 3)经常检查确定胃管位置 4)鼻饲药物时应注意冲管,封闭管口,鼻饲量每
临床诊疗操作技术概述 ppt课件
![临床诊疗操作技术概述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7d5b78e2bd960590c677e3.png)
ppt课件
30
注意事项
8.拔管前要充分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事先 放掉其囊中气体。
ppt课件
31
思考题
如何判断气管插管导管在气管内正确位置?
ppt课件
32
环甲膜穿刺方法
ppt课件
33
适应症
穿刺吸痰 局部麻醉 通气,尤其无法实行气管内插管者
插管前如患者情况危急、出血严重者,可通 过连接简易呼吸器输入高流量氧,进行人工 呼吸。
ppt课件
24
插管操作步骤
物品准备 给氧 左手持镜,从右侧口角进镜,将舌推向左侧,
暴露声门。 右手持管,插入气管,过声门后再推进2-
3cm。 左手固定喉镜和导管,拔导丝,检查,确认
导管位置正确。 退镜,充气囊,放置牙垫,固定。
ppt课件
25
操作技术
ppt课件
26
常见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是插管损伤:包括唇、门齿、 舌、咽喉或气管、声带等部位损伤。损伤程 度从撕裂伤到穿透伤。
气管导管误入食道:不仅导致无通气和氧合, 而且很快导致胃充气的严重并发症。可通过 课件
27
导管位置不正确引起通气不良:插管过深导 致单侧通气,常发生在右侧。因此气管插管 后应胸部摄片检查导管口是否在气管的中1/3 处以及气囊至少在声门下2cm,定期胸部摄 片以证实导管位置。
经口气管插管 经鼻气管插管
ppt课件
12
气管插管术
ppt课件
13
经口气管插管术
经口将气管插管导管置入呼吸道,依靠气 管插管导管外的气囊将气道密闭,并由气 管插管导管直接与呼吸机或呼吸器相连, 进行机械通气.
优点: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紧急抢救时 方便实用.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0839e7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e.png)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根据当前医学科学、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操作步骤和管理措施,旨在规范和提高临床诊疗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制定过程和应用意义,以及一些常见的例子。
一、临床诊疗指南的重要性1. 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大量临床试验和研究成果,旨在提供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医务人员合理决策和操作,提高医疗质量。
2. 规范医疗行为:通过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标准,临床诊疗指南能够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减少因个人经验差异导致的误诊误治。
3. 强调循证医学: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过程需要依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鼓励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证据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提高治疗效果。
二、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过程1. 选题:制定临床诊疗指南前,首先需要确定目标疾病或疾病组群,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紧急性进行优先排序。
2. 团队组建:制定临床诊疗指南需要组建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作组,确保制定的指南具备临床实践权威性和广泛适用性。
3. 文献回顾:工作组成员根据目标疾病,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收集和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指南。
4. 等级评价:工作组根据已有研究的质量、证据的可信度和实践的效果,对相关治疗方法进行等级评价,确定最佳实践建议。
5. 制定指南:工作组根据评价结果和专家共识,制定一系列临床诊疗指南,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用药指导等。
6. 外审和修订:制定完成后,将临床诊疗指南交由外部专家进行审稿和反馈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修订,确保指南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三、临床诊疗指南的应用意义1. 指导临床决策:医务人员可以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提供的操作步骤和管理措施,科学决策和操作,提高治疗效果。
2. 提高医患沟通:患者可以通过了解临床诊疗指南,更好地参与医疗治疗和决策,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 审核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可以依据临床诊疗指南对医疗行为进行审核和评估,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dd8c22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5.png)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2. 生命体征:1 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2 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现场急救处理包括: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2 对头皮裂伤的广泛出血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暂时减少出血;在条件不允许时,可用粗丝线将头皮全层紧密缝合,到达医院后需进一步处理时再拆开;3 静脉窦出血现场处理比较困难,在情况许可时最好使伤员头高位或半坐位转送到医院再做进一步处理;4对已暴露脑组织的开放性创面出血可用明胶海绵贴附再以干纱布覆盖,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加重脑组织损伤;3.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单纯颅脑损伤的病人很少出现休克,往往是因为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骨折、头皮裂伤等造成内出血或外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引起循环功能衰竭;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为防止加重脑水肿而不宜补充大量液体或生理盐水,因此及时有效的制血,快速地输血或血浆是防止休克,避免循环功能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4.局部创面的处理:以防止伤口再污染、预防感染、减少或制止出血为原则,可在简单清除创面的异物后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冲洗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并及早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5.防止和处理脑疝:当患者出现昏迷及瞳孔不等大,则是颅脑损伤严重的表现,瞳孔扩大侧通常是颅内血肿侧,应静推或快速静脉点滴15--30分钟内20%甘露醇250毫升,同时用速尿40毫克静推后立即转送,并注意在用药后患者意识和瞳孔的变化;转送一转送前的准备:1.强调“急”“快”“救”的原则,特别是对成批伤员的情况;2.确保转运途中抢救器材的齐全和功能完好性,及抢救药品的足够;3.转送前对病情做正确的评估,对途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变化时的应急措施;4.确保良好的通讯设施,途中与目的地医院保持联系,将病情和抢救信息提前告知,以便目的地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二在转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对有严重休克或呼吸困难疑有梗阻者应就地就近抢救,待病情有所稳定后再转送,切忌仓促搬动及远道转送;2.转送过程中,为防止昏迷病人因误吸入呕吐物、血液、脑脊液引起窒息,应将头转向一侧,对确认无颈椎骨折者可托起颈部,另一只手压前额使之尽量后仰;必要时先行气管插管后再转送;并注意途中随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3.对于烦躁不安者,可予以适当的四肢约束,在引起烦躁的原因未解除前,慎用镇静剂;4.四肢和脊柱有骨折的病人应用硬板担架运送,在转送前应做适当固定,以免在搬运过程中加重损伤;5.陪送的医护人员在转送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脉搏及意识的变化,情况紧急时随时停车抢救处理;6.到达目的医院后,陪送的医护人员应向接受单位的医护人员分别详细地将所了解的受伤时间、原因、初步的体检及诊断、现场和途中的病情变化以及处理情况;急诊室处理一处理原则:应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特别是在伤员集中送达时,应分轻重缓急;二开通颅脑损伤绿色通道: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20分钟以内需完成以下任务:1.接诊护士:当病人到达急诊科时,急诊接诊护士通过分诊并初步对病情做出判断,疑有脑疝形成时立即通知神经外科医生,同时通知检验科、输血科等有关科室; 2.神经外科急诊值班医生:迅速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下达医嘱;3.护士在通知医生及有关科室后,完成测血压、脉搏、呼吸及建立静脉通道,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同时留取足够的血液标本分别送检验科、血库查血常规、血型及血交叉、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等;当有休克体征时,应尽快建立深静脉通道并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监测,深静脉通道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因其粗大15--20毫米且不会因血容量不足而塌陷,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剃毛备皮可节约时间;4.检验科:当接到标本后立即做出结果并报告医生;5.输血科:查出血型并交叉配血准备血源备用;6.理发员:5分钟内完成理发任务;7.护士遵医嘱对有颅内高压患者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500毫升以降颅内压;通知放射科或CT室作好检查准备;通知麻醉科和手术室作好手术准备;若系三无患者无家属及亲友、无姓名、无单位,则应通知医院有关部门领导;三神经外科急诊值班医生任务:1.采集病史:简明扼要地将受伤时间、原因、外力作用的部位、伤后的意识改变、瞳孔的变化、有无呕吐、误吸,曾做何种急救处理,既往的重要病史等; 2.重点体格检查和损伤分级:1 头部外伤情况:有无活动性出血、颅骨骨折、脑脊液漏;2 胸腹部有无压痛、出血、呼吸困难;3 脊柱、四肢有无骨折;4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神志、瞳孔、眼球位置、肢体活动、锥体束征等;5 综合以上检查做出损伤分级;3.在10--20分钟内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下达医嘱,决定患者的去向;四急诊处理要求:1.轻型I级1 留急诊室观察24小时;2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3 颅骨X线摄片,必要时CT检查;4 对症处理;5 向家属交待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2.中型II级1 意识清楚者留急诊室或住院观察48~72小时,有意识障碍者必须住院;2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3 颅骨X线摄片,头部CT检查;4 对症处理;5 有病情变化时头部CT复查,作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工作;3.重型III级1 须住院或重症监护病房;2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3 颅脑CT;4 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等,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给予脱水等治疗,维持良好的周围循环和脑灌注压;5 注重昏迷的护理与治疗,首先保证呼吸道通畅;6 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先予以20%甘露醇250毫升及速尿40毫克静脉推注,立即手术;第二章出血性休克诊断一、临床表现特点:1、有原发病的相应病史和体征;2、出血征象:根据不同病因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或内出血外伤;3、有休克征象和急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且与出血量成正比;二、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特点: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在短期内急剧降低;治疗1、一般治疗:体位、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2、止血:按照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止血方法,必要时紧急手术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止血目的;肺源性大咯血可用垂体后叶素10~20u,置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消化性溃疡及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奥美拉唑40mg稀释后静滴;对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善得宁,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中静注,每日2次;3、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等张液体,验血型配同型血备用,失血量大者应补液与输血双管齐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诊断一、临床表现1、由喉头或支气管水肿痉挛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2、循环衰竭症状:心悸、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弱、血压下降与休克等;3、神经系统症状: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晕厥、昏迷、甚至抽搐等;二、诊断要点:1、明确的用药史,或毒虫刺咬史等;2、具有上述的临床表现;3、过敏实验:在过敏性休克康复后,可作皮肤试验以明确致敏原;治疗一、一般治疗1、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性反应的物质,由皮肤试验引起的,用止血带结扎注射部位的上臂;2、肾上腺素: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最好在原来注射药物的部位注射,以减缓致敏药物的扩散;用量:%溶液,成人每次~1ml,小儿每次~kg,肌注;严重病例可用肌注量的1/2~2/3,稀释于50%葡萄糖液40~50ml中静注;如心跳停止,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作用短暂,如注射首次剂量后不见效,可于3min后复注射;也可以1~2m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滴;3、吸氧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必要时可作气管内插管可进行人工通气;4、补充血容量:恢复和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重要的一个环节;必要时可作静脉切开,但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以免诱发肺水肿;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克服β受体阻断,在高浓度时可阻止CAMP 分解;成人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以50%葡萄糖液40~50ml 稀释后静注,必要时重复注射;6、血管活性药物:间羟胺50~100mg,加入500ml 液体中静滴;7、针刺疗法:双侧内关,合谷及人中穴;二、特殊方法:1、治疗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可用青霉素酶80万u 肌注1次;2、链霉素过敏反应,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成人一次用量10~20ml,缓慢静注;三、休克恢复期的治疗:应用血管收缩药静滴的病例,在休克控制后,可逐渐减慢其滴速,在严密观察下逐渐停药,停药后24小时血仍无波动者,可认为休克治愈,对注射青霉素或含普鲁卡因的制剂及长效青霉素制剂所引起的休克,尤须注意观察;第四章 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2.发绀 中央性发绀;3.精神神经症状 精神错乱、躁狂、昏迷及抽搐;4.循环系统改变 心动过速、周围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心搏停止;5.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表现 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黏膜水肿、应激性溃疡;诊断要点1.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肺实质性病变、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壁和胸膜疾病、气道阻塞、神经肌肉疾病;2.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3.主要依据血气分析:在海平面、标准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 2<60mmHg,伴或不伴PaO 2>50mmHg;单纯PaO 2<60mmHg 为Ⅰ型呼吸衰竭,伴PaO 2>50mmHg 为Ⅱ型呼吸衰竭;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气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2.氧疗 原则保证PaO 2>60mmHg,或SpO 2>90%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入氧浓度;Ⅰ型呼吸衰竭高浓度,Ⅱ型呼吸衰竭低浓度;鼻导管、面罩氧疗;3.增加通气量,改善潴留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4.病因治疗;5.一般支持疗法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各种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各种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特别注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诊断要点1、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病史;2、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常于夜间阵发性发作,大汗淋漓、口唇青紫、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窒息感、频繁咳嗽、喘鸣、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及休克;3、心界可扩大,心率快,奔马律,两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4、X线检查可见肺门蝴蝶状阴影向周围扩展;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粘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急救处理1、半卧位或坐位,下垂双腿;2、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给氧;3、吗啡5~10mg静滴缓注,可使患者镇静,同时可减轻心脏负荷;4、快速利尿:呋塞米20~40mg静注,于2分钟内推完,10分钟起效,可持续3~4小时,4小时后可重复;除利尿外,还可扩张静脉,减轻肺水肿;5、血管扩张剂:①硝普纳:为动、静脉血管扩张剂,剂量~25ug/min滴入,维持收缩压100mmHg左右;②硝酸甘油:对本药的耐受量个体差异大,先以10ug/min开始,根据病情调整剂量;③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剂,静脉滴注以min,最大可增至~ mg/min,并监测血压;6、洋地黄制剂:最适合于有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首剂:~+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推,必要时2~4小时后可再给~;7、氨茶碱:对一时尚难肯定为心性或支气管性哮喘者,可用氨茶碱+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10~15分钟或静滴;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衰竭ARF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急剧坏转,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临床表现一、少尿期:1.大多数在先驱症状12-24小时后开始出现少尿每日尿量50-400ml或无尿;一般持续2-4周;2.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呃逆、头昏、头痛、烦躁不安、贫血、出血倾向、呼吸深而快、甚至昏迷、抽搐;3.代谢产物的蓄积:血尿素氮、肌酐等升高;出现代谢性酸中毒;4.电解质紊乱:可有高血钾、低血钠、高血镁、高血磷、低血钙等;尤其是高钾血症;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5.水平衡失调,易产生过多的水潴溜;严重者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脑水肿;6.易继发呼吸系统及尿路感染;二、多尿期: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500ml时,即进入多尿期;此后,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ml,甚至可达到10000ml以上;在多尿期初始,尿量虽增多,但肾脏清除率仍低,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仍存在;约4-5天后,血尿素氮、肌酐等随尿量增多而逐渐下降,尿毒症症状也随之好转;钾、钠、氯等电解质从尿中大量排出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脱水,应注意少尿期的高峰阶段可能转变为低钾血症;此期持续1-3周;三、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3-12个月肾功能逐渐复原,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二、急性肾衰竭可根据数日至数周内肾小球滤过功能呈进行性急剧下降,血肌酐每日升高~L~dl或24~72h内血肌酐相对升高25%~100%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可以根据原发病史,少尿和尿改变的特点作出诊断;治疗早期一、治疗原发病二、尽早适用利尿剂维持尿量:1.甘露醇~25g静滴,观察2小时,无效重复使用一次;2.速尿240mg静脉注射,观察2小时;无效加倍使用一次;三、血管扩张剂:多巴胺10~20mg,酚妥拉明5~10mg,加入10%葡萄糖300ml静滴,15滴/分;四、上述治疗无效,急性肾衰确立,按少尿期处理;少尿期一、限制入水量二、高热量高必需氨基酸低蛋白饮食三、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四、保守疗法不理想时尽早透析,透析指征:1.血钾>L;2.血尿素氮>L,或血肌酐>L;3.二氧化碳结合力<15mmol/L;4.少尿期>72小时;5.明显水钠潴留表现;6.明显尿毒症表现;多尿期一、根据血尿素氮调整饮食,递增蛋白质摄入量;二、调整补充水、电解质;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诊断要点1、了解发病诱因和先兆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常见的梗死前症状;2、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上肢或下颌,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五缓解;3、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以呼吸困难、心衰最多见,还可出现上肢疼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晕厥等;4、心电图改变导联描记1S-T段抬高型;①典型改变:ST段抬高弓背向上,病理性Q波,T波早期高耸,后渐降至倒置;②动态变化:a:数小时内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b: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T波连接,数小时至2日出向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2非S-T段抬高型;①典型改变: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a:无病理性Q波,S-T段压低≥但aVR导联可有V1膜下心肌梗死;b:无病理性Q波,也可无S-T改变,仅有T波倒置;②动态变化:a:先是ST段普遍压低,继而T波倒置加深呈对称型,不出现Q波,ST段和T波数日或数周恢复;b:T波改变1~6月内恢复;3定位:前间壁:V1V2V3;前侧壁:V4V5V6;广泛前壁:V1~V5;下壁:Ⅱ、Ⅲ、avF;高侧壁:Ⅰ、avL;右心室:右胸导联V4R等ST段抬高可供参考;5、心肌酶谱改变:1肌红蛋白起病后2h升高,12h达高峰,24~48h内恢复正常,敏感度高,特异性不强;2肌钙蛋白I或T起病后3~4h升高,CTnI于11~24h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24~48h 达高峰敏感指标,10~14天降至正常;3CK-MB升高,4h内升高,16~24h达高峰,对早期<4hAMI诊断有较重要的价值,CK-MB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梗死的程度;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痛持续1~5分钟或15分钟内,疼痛发作频繁,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血压或高或无显着改变,无心肌坏死标记物,心电图无改变或暂时性ST-T段和T波变化;2、急性心包炎:胸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是加重,可闻及心包磨擦音,心电图除avR 外;其余有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3、急性肺动脉栓塞:有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心电图:Ⅰ导S波加深,Ⅲ导Q波显着,T波倒置;4、急腹症:均有腹痛,需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排除之;5、主A夹层:胸痛明显,放射至背、肋、腹、腰及下肢,两上肢血压搏动有明显差别,无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可行超声、X线或核磁共振检查;并发症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多见于下壁心梗,心脏听诊可出现收缩中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严重者可发生心衰及肺水肿在数日内死亡;2、心脏破裂:比较少见,多起病后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3、栓塞:多见于起病后1~2周,为心室壁或静脉血栓脱落所致;4、心室壁瘤:见于左心室,体检见心界扩大,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X线、B超及左心室造影可见局部心缘突出;5、心肌梗死后综合症: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治疗急救处理1、绝对平卧休息:可给安定5~10mg,肌注;吸氧3~6L/min,迅速建立静脉通道;2、止痛:首选吗啡5~10mg,肌注,胸痛缓解即刻停药,心动过缓者给阿托品,静注;3、监测:心电、血压、呼吸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心功能和血压变化;备除颤仪;4、硝酸甘油早期应用:适用于收缩压≥90mmHg,用量5mg入5%葡萄糖500ml,8~10滴/分,静滴,下壁心梗可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5、在起病早期使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25mg,口服,2次/日,Ⅱ°Ⅲ°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秒,听诊有哮鸣音或罗音超过1/3肺野,心率<50次/分,收缩压<者不用;6、纠正心律失常:①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静注,每5~10分钟可重复50mg,直至发作终止或总量达300mg,继以1~4mg/分的速度维持静滴,无效者可用心律平35~75mg于5%葡萄糖20ml中静注,5~10分中推完,20分钟可重复一次,总量<300mg;②缓慢性心律失常:窦缓心率<50次/分,给阿托品,静注;③房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速:1异搏定5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2心律平7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无效时20分钟后重复一次;3阵发性房颤和房扑:西地兰+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2~4h后可再给,总量<,洋地黄不能转复者可用异搏定5~1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7、控制休克:根据休克纯属心源性,抑尚有周围血管舒缩障碍或血容量不足等因素,而分别处理;1补充血容量:低右5%~10%葡萄糖静滴;2升压药:多巴胺3~5ug/kg/min,静滴,或去甲肾上腺素2~8ug/min,亦可用多巴酚丁胺,起始剂量3~10 ug/kg/min;3血管扩张剂:经上述处理血压仍不升,而PCWP增高,心排血量低或周围血管显着收缩以致四肢厥冷并有发绀时,硝普纳15ug/min开始,每5分钟逐渐增量至PCWP降至15~18mmHg;硝酸甘油10~20ug/min开始,每5~10分钟增加5~10ug/min,直至左室充盈压下降;4其他:纠酸、避免脑缺血、保护肾功能等;8、再灌注治疗:1介入治疗:1、PTCA;2、支架置入术;2溶栓疗法:祥见‘AMI溶栓治疗常规’;3紧急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适应症1、持续性胸痛超过半小时以上,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2、相邻两个导联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同时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而无宽大Q波出现者;3、持续心绞痛发作6小时以内者,或者发作超过6小时以上,但患者仍有剧烈胸痛,同时伴有明显的ECG上ST段抬高,无明显Q波出现者;4、年龄<70岁;5、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症者;溶栓治疗的禁忌症一、绝对禁忌症:1、近期内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等消化道溃疡出血、胆道出血、咳血、痔疮出血等患者;2、近期内2周内做过手术、活检、流产、有外伤史者及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手术者;3、近期内2周内有心肺复苏体外心脏按压、心内注射、气管插管;4、经药物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压,血压仍>180/110mmHg;5、证实患者有夹层动脉瘤者;6、有脑血管病脑膜瘤、有出血性脑卒中或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病史者;7、对扩容及升压药物无反应的休克;8、妊娠、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病变伴房颤且高度怀疑左心腔内有血栓者;9、糖尿病合并有视网膜出血性病变者;10、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11、有明显的肝肾功能障碍及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二、相对禁忌症:1、血小板<100×109/L10万/mm3;2、患者已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等,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不超过正常值3s者;3、体质过度衰弱者;治疗方法及步骤一、溶栓术前处理常规:1、描记18导联心电图;2、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配血;3、抽取酶学血样,检查GOT、CPK、LDH、CK-MB、肌红蛋白、肌钙蛋白;4、抽血测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优球蛋白溶解时间;5、建立静脉通道,输入极化液加2~4mg硝酸甘油静滴;6、口服阿司匹林、硝苯吡啶10mg、肝素钙7500u静注;。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92f099731b765ce04081429.png)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二)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 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
4
•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 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
“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 菌”的要求。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
5
• (三) 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
2
• (一)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
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 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
7
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 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
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
6
• (四) 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 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