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表达的弊端及应对思路

合集下载

网络民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网络民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 民民 意表 达 缺 乏理 性 三 网
国的网络 民意表达 主体与过程产生 消极影 响。
二、 网络 民 意应 对 策 略探 讨
由于 网络传播 的开放 性 、 自由性 , 虚假 甚至 恶意
的网络信息往往 弱化民众的理性选择 能力 。 任何人都
网络 民意既有传统 民意所无法 企及 的优势 , 又存
非常 明显 。 网民是城市 多于农 村 , 济发达 地 区多于 经 经济落后 地 区。 同时 , 层群体 、 基 弱势 群体 、 边缘群 体
在现实政治生 活中 , 有关 网络政治建设 的法律 法 的网络民意诉 求渠 道相对滞后 。 ( ) 会 政 治 环 境 欠 完善 五 社 规还不健全 , 网络 民意表达缺乏 必要的法律规 范和保 在 我国 , 社会各界对 网络 民意还缺乏足够 的认 知 障机制 。 一些地 方党委 和政 府部 门 , 网络 民意表 达 对
诸 多问题 。

相 当的距 离。简单地把 网络 民意等同于真实 民意 , 会 在不 同程度上造成片面和偏激 。
f ) 民 主体 理 论 素质 与 表 达 渠 道缺 乏 均衡 性 四 网

Hale Waihona Puke 网 络 民意 存 在 的 问题
( ) 一 党政 干 部 思 想认 识 与观 念 滞后
网民的思想 文化 素质 、 道德修养 等因素对 网络 民 一些 网民对马 政部 门的领导 干部 , 特别 是地方领导 干部对 网络政治 意表达 的过程 与效果 有着直接 的影 响。 与网络 民意的重 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 网络文化缺乏 克思 主义学 习不够 、 对 不懂 、 不信 、 用 , 西方 的 民主 不 对
21 0 0年 第 7期
民主与法治

网络舆情问题与解决方案

网络舆情问题与解决方案

网络舆情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取代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也可以迅速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而,正是因为其高速、广泛的传播特性,网络舆情所带来的挑战也是空前的。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一、网络舆情问题1.虚假信息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信息在网上泛滥。

而虚假信息的传播让网络舆情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准确识别虚假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网络谣言传播网络上流传着很多谣言,这些谣言往往能够快速引发公众恐慌,甚至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同时,一些人会故意制造谣言来达到某种目的,这也给舆情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网络暴力言论在网络上,有一些人会发布一些侮辱、辱骂、羞辱他人的话语,这种网络暴力言论会对被攻击者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悲剧。

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网络暴力言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传统舆情与网络舆情的融合传统舆情和互联网舆情的融合,也给舆情管理带来了复杂和挑战。

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网络舆情解决方案1.加强技术手段应对虚假信息针对虚假信息传播,可以加强技术手段,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识别和筛选虚假信息。

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验证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快速、准确地辨别虚假信息,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2.设立网络谣言专项工作组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谣言,可以设立网络谣言专项工作组。

该工作组可以由相关政府部门、媒体机构以及网络公司共同组成,负责快速响应和处置网络谣言,及时发布真实信息,避免谣言进一步蔓延。

同时,还可以针对其背后的利益推动者进行调查和追责。

3.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针对网络暴力言论,可以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采用技术手段来对网络言论进行监测和分析。

一旦发现网络暴力言论,可以及时发出警示并采取相应措施。

舆情应对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舆情应对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舆情应对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主要问题1.信息传播速度快: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这给舆情应对带来了挑战,因为错误信息或不实信息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导致不准确的舆论。

2.流言与谣言泛滥:在信息爆炸时代,流言和谣言很容易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虚假信息、夸大事实以及无责任推断可以误导公众和损害个人或组织声誉。

3.舆论引导困难: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以及个人意见表达空间的增加,公众舆论变得多样化且参差不齐。

各种观点在争议话题上相互碰撞,在推动正确认知和引导合理声音方面存在困难。

4.缺少科学数据支持:在处理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时,舆情应对常常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赖于已有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可能会引发无效行动或导致进一步危机升级。

5.应对策略不合理:许多组织和个人在舆情应对时缺乏明确的策略和方法,缺乏有效分析、把握和引导舆情。

这导致处置措施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增加局势危机。

二、建议1.及时回应与澄清:面对舆情危机,组织方应当第一时间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以避免谣言传播。

与此同时,有必要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积极进行澄清解释,确保真相传达到公众。

2.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建议组织建立定期监测舆情的机制,借助专业工具对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分析和预警,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与修复。

3.配备专业团队:为了更好地应对舆情危机,在组织内部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团队是非常必要的。

该团队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危机处理经验以及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能迅速响应、处理和解决各类舆情问题。

4.加强合作共享:在面对重大舆情事件时,组织方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媒体机构以及专业的公关外包公司进行合作,共同研究与处置。

信息分享、资源调配与经验借鉴能够提高应对效率和准确性。

5.推动科学研究:在舆情应对中,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机构应该增加对舆情应对领域的投入,开展科学研究,并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在中国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

然而,汹涌的网络民意除了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广泛真实的意见、建议之外,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对社会和谐及政府执政地位构成了威胁。

面对如此形势,国内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应对做法,但是现行做法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民意1.网络民意的产生。

民意,简单来说,就是民众的意愿,它是社会大众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集中表达出来的具有多数一致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并具有对事态产生强烈的影响趋向的意见、态度、情绪和干涉意愿的总和。

而随着新媒体运动的不断深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纷纷涌现,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了民意一个更为广阔的承载传播平台,网络民意就此应运而生。

2.网络民意的定义。

网络民意是民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它是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媒介来表达民意,因此属于媒介民意,但它却摒弃了传统媒介民意的间接表达形势,而采用跨越媒体“把关”和“再加工”的直接表达形式。

其产生源于传播媒介的物质性改变,民意获得了一个新的表达渠道和物质载体,这个新的媒介赋予了网络民意与传统民意完全不同的性质。

3.网络民意的主要特点。

(1)表达方式的直接性。

网络平台的出现,实现了网民间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

网民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国家最高领导人和相关公共决策者的“个人网页”,并可同他们直接对话或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充分地发表意见和想法。

(2)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网络平等开放的特点,客观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精英控制的格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平民化特征。

平民性并不排斥精英分子使用和参与网络表达,只是消解了精英分子权威、专家、官员等的社会身份,把身份地位的“区隔”转换为对人的普遍权利的认同和建构。

(3)发表环境的虚拟性。

(4)问题的公共实时性。

网络上探讨的议题多种多样,广泛自由。

舆情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一、引言舆情处理是指对社会公众对某一特定事件、问题或机构的看法和评价进行管理和应对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舆情问题愈发重要,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目前舆情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二、主要问题1.信息来源不准确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同媒体、自媒体以及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

这样一来,信息的准确性常常受到质疑。

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给舆情处理带来了极大困扰。

2.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测工具在庞大而复杂的互联网空间中,准确监测并筛选有关事件或机构的舆情变化非常困难。

现有工具多数只能根据关键词搜索信息,无法全面反映民意变化,导致处理结果不尽如人意。

3.应对策略滞后面对日益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企业或机构采取应对措施常常滞后。

管理者在舆情出现后才开始应对,往往会导致危机的扩大和处置不当。

4.忽视公众意见舆情本质上是由公众的意见和互动所构成。

然而,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许多企业或机构往往忽视了公众意见,未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进而导致关系恶化。

5.缺乏专业人才舆情处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监测、分析和应对。

然而,当前专业舆情工作者的数量有限,更重要的是缺乏全面发展的培养机制和体系。

这使得有效处理舆情变得更加困难。

三、建议措施1.建立信息验证与传播标准针对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的问题,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联合制定严格的信息验证标准,并拓展信息发布渠道以提供权威性来源。

此外,在教育领域加强培养大众辨识真假信息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舆情处理提供更全面、精准的监测方法。

政府和科技公司应积极研发智能化舆情监测工具,提高信息筛选与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建立预警机制与应对流程对于突发事件或危机舆情,企业和机构应设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流程。

及时的反馈和快速的决策是成功处理舆情的关键要素,以避免舆情扩大化。

4.加强公众参与与沟通企业或机构在处理舆情时必须紧密联系公众,并切实回应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对策建议】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对策建议】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对策建议】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已把人类带入一个多维的信息化时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间的距离,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物件”。

每一个人都崇尚自由、追求幸福。

自由靠什么来实现和维护?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自由意味着责任”。

就网络舆情而言,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并日益展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运用得好,可以让网络舆论成为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可以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

如何管理好网络,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网络监督管理部门的智慧。

一、主要问题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如何甄别真伪,对复杂的网络主体如何评判良莠,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是网络舆情管控思路定位不当。

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多个部门,但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现象,各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大都从宏观管理制度入手,倾向于“看网”,至于如何妥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导致线性管理、多头管理时有发生。

这样既无法实现日常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危机舆情的预警,更无法把握深层次的网络舆情演变规律,从而在危机舆情爆发时,事前无预兆,事后无头绪,发展态势难以判断,应对和引导找不准切入点,进而在危机舆情的处置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网络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

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7月末,中国网民已达5.95亿,境内网站已达320多万家,每天通过微博、微信、论坛、评论发出的声音就达千万条。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互动性、多变性等特点,加之相关网络运行、管理过程中法律的空白和盲点,有些网民甚至有些网站不分事实与否,专挑捡一些抢抓眼球事件来讨论,致使有些发声就失去了底线,夸大其词,谣言四起,很容易造成以讹传讹的危机舆情,致使网络的良性互动秩序缺乏安全性。

互联网民意表达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互联网民意表达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互联网民意表达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互联网民意表达作为一种民意表达方式和途径,在表达愿望和利益诉求、实现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决互联网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民意表达制度,正确和妥善的引导互联网民意表达,既是倾听公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解决其现实需求,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扩大民主范围,丰富民主形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标签:互联网;民意表达;问题;对策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791互联网民意表达的概念及特征互联网民意表达是指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论坛、社区、微博、博客等方式对社会中发生的一些现象或公共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公共决策的政治行为。

互联网民意表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互联网的民意表达主体具有广泛性,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身份、背景和知识构成,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普通公民更好更有效的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只要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就能够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其次,互联网民意表达客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公众既可以就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讨论,还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一些大政方针政策发表意见、进行合理化建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再次,互联网民意表达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公众进行民意表达既可以选择论坛、社区、微博、博客等交流平台,也可以选择网络问卷调查、网络直播互动等方式。

最后,互联网民意传播具有迅速性。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使得某种受到人们关注的互联网表达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快速的传播,能够很快的传播和汇集思想和意见,其影响力是其他民意表达方式无法企及的。

2互联网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民意表达虽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范围和影响,也有利于政府部门科学合理的进行决策,但互联网民意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虚假信息、虚假民意和恶意言论等问题却制约着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引起公众关注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或言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网络舆情愈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却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首先,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比真实信息更容易传播。

一些不负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舆情散播谣言、制造恶意炒作,对公众的认知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舆情传播的监督与管理,构建起科学客观的信息判别体系。

例如,建立可靠的信息源、加强网络媒体的实名认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事实核查等措施,可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是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舆情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开来。

一旦虚假信息或负面事件传播开来,对企业、个人乃至国家的声誉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舆情传播的速度上进行把控和干预。

可以通过设置舆情预警系统、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及时发布与澄清相关信息等手段,有效减缓和阻止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

另外,网络舆情应对中还存在舆论引导问题。

一些有组织、有目的的势力会利用网络舆情煽动公众情绪,通过大规模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手段对个人及机构进行恶意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理性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并积极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

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诽谤、恶意攻击等行为的监管与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

此外,在网络舆情应对中还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问题。

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导致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这给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网络舆情应对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分析与治理策略思考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分析与治理策略思考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分析与治理策略思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网络信息传播的规模和速度也空前提升。

与之相伴随的是网络信息的传播乱象,不实信息、恶意传播和造谣等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网络信息传播乱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以构建一个清朗的网络信息环境。

一、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现状1. 不实信息泛滥。

在互联网上,各种不实信息大量存在,例如虚假广告、谣言、假新闻等。

这些不实信息往往会误导公众,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恶意传播严重。

一些人为了个人目的,利用网络传播恶意言论或攻击他人,导致一些不愿或不能辩驳的群体受到伤害和排斥。

3. 造谣损害社会。

网络上经常出现一些捏造事实的虚假信息,导致公众的观念产生偏差,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的发展进程。

1. 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

当前网络信息传播主要由各大平台和个人自主发布和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管理机制,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

2. 信息传播主体缺乏自律。

一些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机构为了获取点击率和流量,在信息传播中往往忽视事实真相,只追求热点和轰动效应。

3. 公众盲目跟风。

一些公众在接受网络信息时容易盲目跟风,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

三、治理策略思考1. 完善监管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体系,对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机构进行严格管理,并加强对不实信息、恶意传播和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强化信息审核。

各网站和媒体机构应加强对发布信息的审核和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散布虚假信息。

3. 提升公众素质。

通过加强媒体素质教育和网络信息素养培训,提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辨别能力,增强抵制不实信息的能力。

4. 规范自媒体和网络平台。

对自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自律机制,引导其健康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杜绝对不实信息的传播。

我国现阶段网络言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现阶段网络言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现阶段网络言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最基础的权利,也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交流、获取平台,言论的涵义也突破传统的界限向虚拟的空间延伸.由于对网络这一新兴传媒缺乏深入的认识及网络信息自由传播、交流的要求,多年来,立法机构与行政机关并没有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特别的法律规制,使得一些网络公民产生"网络乃法外之地,网络言论绝对自由"的意识,开始在网络这个虚拟开放的空间里不断逾越道德、法律的界限进行"自由"的言论.一、我国现阶段网络言论存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影响力无疑将会越来越大.网络不仅成为一种技术的革新代表,更是一种政治生活和文化变迁的代表.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文化生活、表达方式等等社会到让人类锐变的重要助推剂.今年来越来越多的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现、处理和最终结局越来越彰显网络言论的重要作用.很多现实生活无法得到立即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要求,很容易就会被大多数网民发布到网络上.基于网络本身的优势,因而就有具有在短期内产生其它传媒难以达到的剧烈反应.( 一) 网络言论具有随意性,容易受人误导和扭曲司法公正和实体公正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不能为了迎合社会的"法官心理"而随意践踏自身的法律原则,放弃真正的司法公正.毕竟网民大多数不可能就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他们评判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和自身的情感,往往是随大流,缺乏自身的立场和原则.( 二) 网民道德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由于网络门坎低,加之我国网络监管力度相对不到位,更有一些网民社会道德低下,法律意识淡薄,有意无意的肆意攻击别人的网络,散播反动言论; 恶意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和荣誉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 网络公民自身方面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但是权利的行使必须以不侵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更是应该如此.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就会更加迫切,但有些网络公民肆意的对我国的社会制度进行抨击,随意散发侮辱政体、国体、政策的言论.二、完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建议我国现有网民数量庞大,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网民的人数每天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对于网络言论自由,我们不能完全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论,但自由总是相对的,是有边界的.因而,对于网络言论自由我们应果断的采取积极的态度.( 一)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言论自由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简单的仅凭网络自身管理机制是不可能解决好规范网络言论自由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我国关于完善言论自由、隐私权保护、网络信息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严格规范虚拟网络的行为,引导网络社会的发展.( 二) 加强监管、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建设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优势,积极探索去问题,提前为维护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努力的当好"网络交警"这个角色.2. 规范网络运营商的责任.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制度建设,进行网络技术的改革,是网络运营商的应有之义务.实行网络实名制,能够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有效避免出现大量攻击性言论集中爆发的现象.3. 坚决查处网络犯罪案件、严格相关法律责任,为网络言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对那些利用网络进行侵害国家、公民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的网民,应根据法律规定,追究起刑事、民事法律责任.( 三) 把握舆论的主流性、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网络言论力量的正确引导和强大作用是社会责任实现的重要条件,他应该促进媒体履行社会责任而非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相比较而言,网民最信任的媒体是传统媒体; 就网络而言,最受信任的还是人民网等由传统媒体主办的网站.这表明无论个体性如何在网络中表现,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和主流论坛无疑具有让人们信赖的权威性和品牌优势.媒体要加强自身网站建设,特别是网站言论的建设,树立网上言论中心的地位.形成一支政府引导下、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从而实现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掌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正确引导网络言论.实践证明,以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公众舆论是非常有效的.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友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言论栏目现在正逐步成为国家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手段.三、结语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的大众传媒.网络言论自由体现着舆论力量,担负着社会责任.网络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参与性、开放程度和集纳度都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加之跨时空、超大储存量、互动性强等优势,为现实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空间.如今的网络成为一个相对而言更具言论自由的环境.我们不得不肯定互联网在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实现社会稳定和公民民主权利实现方面的积极价值.因而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和限制显得尤为困难、尤为重要.参考文献:陈明。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重要的话题。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所有与人的意见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影响公众对事件、人物、产品和服务的看法。

网络舆情关乎公众对事件的了解和认识,对企业品牌和政治形象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和对策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网络舆情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舆情风险大面对网络舆情,企业、政府和公共机构难以预测和控制,一旦出现负面信息,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舆情风险。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往往是非理性的情绪化表达,很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和趋势性传播,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更大的难度。

2.信息真假难辨随着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信息质量和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造假和传播成为了网络舆情的常见现象。

当虚假信息被传播后,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和影响,甚至引发恶意攻击和诽谤。

3.舆情管理难度大网络舆情与实体舆情不同之处在于,其风险和传播方式很难预测和掌控。

受限于传播方式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舆情的发酵和影响难以被及时控制和消除。

因此,舆情的管理和处理成为了数字时代面临的重大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来应对: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机构和企业需要设立危机应对小组,明确应对机制和沟通渠道,并及时分析和评估舆情对企业或机构的影响。

在危机管理中,机构或企业需要充分沟通,告诉公众事件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舆情的发酵。

2.建立监测系统建立监测系统是及时发现和追踪舆情的关键。

这个系统应该能够实时提供信息的来源、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并且监测对象不仅包括社交媒体,还要包括在线新闻、博客和网络论坛等。

同时,这个系统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地检测和分析舆情事件,帮助机构或企业在最短时间内采取适当措施。

3.加强信息真实性的保证在网络舆情中,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网络舆情是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与传播,能够引起公众关注和反响,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舆情现象。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网络舆情问题,本文将针对网络舆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问题1.信息不实网络的非限制性和高匿名性,往往使得各类不实消息在网上疯传,例如一些无事实根据的谣言、文字调侃等,会对社会治安、个人尊严和行业形象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2.传播速度快信息传递速度快,引发的轰动效应也随之提高,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传播,从而形成网络情绪。

3.舆论导向问题网络上的舆论容易形成倾向性导向,更多是针对某个对象的谴责,煽动情感,很难实现公正全面的舆情传播。

4.信息过载网络舆情信息量巨大,信息杂乱无章,指纹不清,看的人也很难辨别真假新闻。

二、应对策略1.加强舆情监测,并及时回应可以通过设置舆情监测的系统,实时了解舆情动态,及时回应网友关注,控制舆论风险。

对于不实消息进行辟谣,以消除误导性信息对舆情的影响。

2.建立健全的舆论引导机制可以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引导舆论发展方向。

3.加强舆论研判,制定应对策略针对网络舆情,分析舆情本质,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用正面的宣传营造舆情氛围。

4.提高网络素养在教学中加大网络素养的学习力度,通过加强微信、微博、网贷等的管理,加强互联网金融电子支付等网络诈骗等的打击力度,提高公众对网络的知识和认识,增强其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总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新事物,应对网络舆情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解决,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引导,才能达到控制舆情的目的。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

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

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

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

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

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

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

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

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

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应对网络舆论缺陷

应对网络舆论缺陷

应对网络舆论缺陷网络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

然而,网络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缺陷,例如信息传播不准确、谣言满天飞等问题。

为了应对网络舆论的缺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是应对网络舆论缺陷的一项重要举措。

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需要学会辨别真伪,理性思考。

学校应该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评判网络上的信息。

其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打击网络舆论缺陷必须依法进行。

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对违法、虚假的信息进行严肃处理,从源头上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

此外,媒体和自媒体也应担起责任,推动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媒体要加强自律,严格把握信息真实性,发布准确、有证据支持的报道。

自媒体从业者也要自觉维护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传播正能量,避免制造并传播谣言。

另外,加强舆论引导也是应对网络舆论缺陷的重要手段。

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讲座、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公众对网络舆论的认知,教育公众正确使用网络和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此外,构建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渠道也有助于应对网络舆论缺陷。

只有在丰富多样的信息渠道中获取信息,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事实真相。

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来源,让公众有更多的获取真实信息的途径。

最后,我们每个人也应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不盲目相信网络信息。

在接收到不确定的信息时,要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进行核实,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之一。

总之,应对网络舆论缺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加强监管,强化打击虚假信息的力度;媒体和自媒体从业者要加强自律,提升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公众要增强辨别能力,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网络舆情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形象和企业的声誉,还会对社会稳定和文明互动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网络舆情问题有个全面的了解。

一、网络舆情问题1. 舆情炒作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之快,以及信息传播的匿名性,使得在网络上容易出现一些无端炒作的情况。

一些不实的消息、谣言和八卦往往能够在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导致网络舆情极为复杂且容易失控。

2. 负面信息负面信息的传播对企业和个人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在网络上一些不实的负面消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回应,很容易引起舆情的负面影响,损害企业和个人的声誉。

3. 假冒伪劣产品在网络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销售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对消费者造成了经济损失,也对企业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影响。

二、网络舆情对策1. 提高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在网络舆情的处理中,首先需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各个网站平台要加强门户网站信息的审核,对不实信息要及时进行辟谣和清除。

2.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及时发现并处理虚假信息,有效降低舆情对社会稳定的损害。

3. 提高公众素质和法制意识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需加强。

提高公众法制意识和网络素质,能有效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网络舆情的清朗。

4. 完善网络法制体系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制体系,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5. 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企业和个人在面临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加强危机公关意识和技巧,及时回应并处理负面信息,有效控制舆情,减少危机影响,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声誉。

三、结语网络舆情问题的存在是一个全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唯有加强舆论引导、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与管理,提高公众素质和法制意识等措施的综合配套,方能有效化解网络舆情问题。

网络民意表达的弊端及应对思路探讨

网络民意表达的弊端及应对思路探讨

网络民意表达的弊端及应对思路探讨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兴的民意表达方式,受到各界的关注。

网络民意表达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由于其局限性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对网络民意表达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剖析,分别从政府、媒体、公众三个角度探讨规范网络民意表达的思路。

标签:网络民意;民意表达;网络暴力网络的出现形成了新的表意方式——网络民意。

网络民意就是依托互联网,通过网上论坛、博客等途径自由发表评论所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表达方式。

其本身具有议题设置快速有效、表达坦率尖锐、议题范围向权益倾斜等特征,有时带有某种程度的无理性倾向。

当前,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是积极的,但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网络民意表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网络民意的合理表达。

如何科学对待网络民意、合理引导网络民意表达适应和谐社会构建这一宏大目标,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现状1.1 网络民意表达的合法性得到确立网络民意在当今政治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8年6月考察人民日报社,开创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与网友在线交流的先河。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于2009年2月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2010年9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成为党委政府听民声、采民意、聚民智的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

国家最高领导的实际举动充分体现出其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网络民意表达的合法性也逐渐得到认可。

1.2 网络民意表达助推着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网民的行为逐渐由无序走向理智,多次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担当起社会公民的责任。

网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国计民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献计献策、伸张正义。

面对网络民意,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日益重视网络民意。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影响力和覆盖面在不断增加,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但与此网络舆情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谣言的传播、网络暴力的滋生等,给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带来了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舆情问题1.谣言传播谣言是网络舆情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网络上,谣言可以迅速传播并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疑虑。

一些不实信息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损害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而且,谣言有可能伤害个人和企业的声誉,甚至给其造成严重损失。

2.网络暴力在网络上,由于用户可以隐藏身份,很容易就可以对别人进行攻击和诽谤,这种现象就是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通常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很多时候,网络暴力会进一步扩大,导致社会对立和分裂,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

3.信息泛滥互联网上信息的泛滥也是网络舆情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低质量信息充斥着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这些信息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还可能给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带来误导。

二、对策建议1.加强监管对于网络舆情中的谣言和低质量信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打击谣言,清理网络环境。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要提高网络舆情的监控能力,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并进行处理。

2.加强信息识别在对付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时候,首先需要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

通过开展网络知识教育和提供正确信息,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减少虚假信息对社会的影响。

3.加强法律保护加强网络舆情背后的法律保护是关键措施之一。

要对网络谣言进行法律打击,同时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4.提倡正能量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时,应当提倡正能量,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要提倡理性、宽容的网络言论环境,树立公正、合理的网络舆论导向。

热点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_吕小辉

热点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_吕小辉

收稿日期:2012-01-05作者简介:吕小辉(1986-),男,陕西渭南人,2010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政治现代化研究。

热点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吕小辉(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上的民意表达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自身利益,对公共事件发表看法的一个重要的平台,网络民意表达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改革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民众的建言献策、舆论监督可以使政府决策更加民主化和合理化。

然而,网络民意表达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在药家鑫这一社会热点事件中,所凸显的网络民意表达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关键词:药家鑫事件;网络民意表达;特点;对策中图分类号:D 035-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5-0015-022011年4月22日上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一审做出判决,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至此,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一案告一段落。

然而,这一事件所带给我们的反思却没有随着那一声清脆的法槌敲击之声而沉寂,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

随着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遍化,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声音来源,网络以其开放性、反控制、低成本、匿名性、互动性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上位,超越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利益表达平台。

从民意表达的角度说,互联网比任何一种旧传媒都更开放、更及时,从而也就更加混乱[1]1。

一、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特点1.虚拟性身份之下的放肆表达在互联网中,个体的信息被大幅度地遮蔽,真实的身份成为了一种别人无法识别的东西。

在面对网络这一复杂多样,而有碎片化的社会时,人们不再受到世俗化社会中诸多道德价值准则的约束,失去了所谓的控制,人们乐意更加自由地去表现自己。

在网络的世界中,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针砭时事、品头论足、表达感动、发泄不满、自由驰骋、快意恩仇。

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一、引言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幅提升,舆情问题也日益突出。

对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来说,舆情防控已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然而,在实际应对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二、主要问题分析1. 舆情迅速扩散和失控: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

当出现负面舆情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管控传播渠道,就可能导致舆论蔓延并造成不良影响。

2. 群众参与度不高:虽然互联网给了普通民众表达意见的平台,但研究显示很多人对参与话题讨论缺乏积极性。

部分原因是群众对自己发表意见所能产生的影响力感到不确定或者被忽视。

3. 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科学评价指标和方法,并未形成全面系统地评价机制。

这使得各方无法准确评估防控工作的实际效果,也难以调整策略和改进方法。

三、建议措施1. 加强预警机制建设为了提早发现和应对潜在的舆情问题,我们需要加强预警机制的建设。

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与专业舆情监测机构合作,搭建实时监测体系,并提前规划好危机管理预案。

同时,要加强内外部信息沟通与共享,在感知到负面舆情蔓延趋势时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2. 增加群众参与度为了增加群众参与度,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导并鼓励民众积极表达意见。

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公听会、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来收集民意,并及时回应关注点。

此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问答互动活动,回复用户评论并解决问题也是有效增加参与度的方式。

3. 完善协同机制舆情防控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进行。

政府、企业以及媒体等相关利益方之间需要建立完善的协同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

通过形成多方合力,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

同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要充分考虑各利益方之间的平衡。

4. 加强培训与评估在舆情防控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并提供必要资源支持其能够独立识别并处理不同类型舆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民意表达的弊端及应对思路摘要: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兴的民意表达方式,受到各界的关注。

网络民意表达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由于其局限性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网络民意表达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剖析,分别从政府、媒体、公众三个角度探讨规范网络民意表达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民意民意表达网络暴力
网络的出现形成了新的表意方式——网络民意。

网络民意就是依托互联网,通过网上论坛、博客等途径自由发表评论所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表达方式。

其本身具有议题设置快速有效,表达坦率尖锐、议题范围向权益倾斜等特征,有时带有某种程度的无理性倾向。

当前,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是积极的,但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网络民意表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网络民意的合理表达,如何科学对待网络民意、合理引导网络民意表达适应和谐社会构建这一宏大目标,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现状
1、网络民意表达的合法性得到确立。

网络民意在当今政治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8年6月考察人民日报社,开创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与网友在线交流的先河。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于2009年2月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2010年9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
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成为党委政府听民声、采民意、聚民智的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

国家最高领导的实际举动充分体现出其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网络民意表达的合法性也逐渐得到认可。

2、网络民意表达助推着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

网民的行为逐渐由无序走向理智,多次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担当起社会公民的责任。

网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国计民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献计献策、伸张正义。

面对网络民意,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日益重视网络民意。

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疏导民怨的重要媒介,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参考的好帮手和官民互动的重要窗口。

3、参与主体范围继续扩大,更加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心声。

全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大,农村网民数量增加明显。

2011年1月19日,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如图1所示,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

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同比增长16.9%。

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继续上升,从2009年底的38.6%攀升至41.8%。

初中学历网民增加明显,占比从26.8%提升到32.8%。

农村地区、年长人群及低学历者在网民中所占比例的持续上升,网络民意更加能代表大众的心声。

4、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

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上网的便捷,使得网民随时随地都可
通过网络论坛、虚拟社区、在线聊天、自媒体、即时信息发布、群发信息、电子邮件等方式畅所欲言。

关注的内容也逐渐从以往的纯娱乐为主转向对国家大事、党政机关的行为及贴近民权民生的热点事件。

互联网正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使得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得到较好发挥,为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快速解决的通道,从而也为我国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的诸多网络监督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

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成为了传播资讯、组织赈灾、寻找亲友、悼念祈福、发起志愿行动的重要平台。

二、存在问题
网络民意对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一面可以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

从我国目前来看,网络民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民意表达中存在非理性倾向
公众对网络民意是否理性,一般会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网络的隐匿性,让言论发表者无所顾忌,跟帖时经常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宣泄性,网民在网络中无须承担责任。

二是网络传播中容易体现出道德的缺失和客观性偏移。

网民知识储备与专业素养不一,决定了网络民意表达中难免良莠不齐,甚至不乏常识性的法律错误。

这些都给各种虚假言论、不实言论、恶意言论提供了温床,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网络暴力侵犯公民隐私
网络暴力舆论是近几年网络中一种新兴的现象。

人肉搜索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侵权,也即我们所说的网络暴力。

网络群体的主观意识是造成网络民意偏激化的原因之一。

网民的过激言论往往源于不对称信息或自身利益的受损,而匿名制度更让网民侵权无所顾忌。

3、互联网信息传播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与其相配套的网络法律设施还不是很完备,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存在诸多法律上的真空,这给网络信息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产生网络暴力的根源在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三、规范网络民意表达的对策
1、对政府来说
第一,要建立正规、及时的信息发布制度,树立信息源权威。

对网络民意进行科学甄别,并通过政府正规渠道发布信息,及时澄清不实谣言和猜测,取信于民。

谣言止于公开,公信源于透明。

只有及时、真实、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才能真正扼制谣言。

第二,要变堵为疏,合理引导网络舆论。

政府部门尤其要重视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关注他们在网络论坛及其社区等中的“二级传播者”的地位,以便对公众舆论加以科学的引导。

网络民意作为民意表达的一种新方式,我们既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不加任何约束,也不能只看到他的弊端而因噎废食,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网络
言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