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
脾阴虚证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脾阴虚证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什么是脾阴虚证?由于饮食不调,劳倦忧思或久病耗伤,或邪热内灼,或汗、吐,下利太过,损伤脾阴,以致运化失职,精微亏乏不布,虚热内生所产生的临床现象,称之为脾阴虚证。
脾阴虚证怎么引起?脾阴虚证发病原因?《血证论》曰:“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阴虚则不能滋养血脉。
”阴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在生理状态上,阴血同源异居,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在病理的状态下,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脾阴虚弱,营阴亏损,血脉不充,以致血液运行不畅而瘀滞。
又因瘀血阻滞,妨碍阴精的化生,可加重血瘀,导致血液黏度增高、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而出现血瘀证。
脾阴虚证诊断标准&脾阴虚证做哪些检查?(一)症状诊断学脾阴虚证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内热现象。
口干唇燥,不喜多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形体消瘦,疲乏无力,大便不调,手足心烦热。
1,魏睦新等的30例脾阴虚证中有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3种疾病共20例,还有夏季热及白细胞减少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运失司”,均有大便不调之症,22例便溏,8例便秘。
80%的病人不思饮食,60%以上出现腹胀。
2、贝叔英等的25例脾阴虚证中有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舌乳头炎,口角干燥症,功能性水肿,夏季热等。
舌红苦少或光剥苔,口干唇燥,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大便不调。
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手足心烦热,脉细无力。
必需具备舌红苔少或光剥苔。
(二)检体诊断学面色无华,脉细无力。
必需具备舌红菁少或光剥苔。
脾阴虚证的治疗用药在补益脾阴时,应佐以养血活血之品,加当归、白芍等药品。
脾阴虚证,脾血当耗,脾火上炎,若服温补,则火愈胜,需滋补脾阴。
由脾气虚证病情加重,扶脾阳虚证进一步发展为脾阴虚证比较多见。
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均可出现“脾运失司”的现象,唐容川云:“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2023年脾阴虚学习心得
2023年脾阴虚学习心得2023年过去了,脾阴虚学习心得也就在这一年中逐渐总结出来。
脾阴虚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体内的脾脏功能受损,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腹部胀满、口干舌燥、大便干燥等一系列症状。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脾阴虚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到一些有效的改善策略。
首先,我明确意识到脾阴虚是一种体质,而非一种疾病。
因此,在治疗脾阴虚时,我注重的是整体调理,而非追求短期效果。
首先,我改变了自己的饮食结构。
在饮食上,脾阴虚的人应该多摄入一些养阴益气的食物,比如黑木耳、绿豆、薏仁等。
此外,还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对脾脏造成刺激。
在饮食调理上,我确实感受到了体内的热量有所减少,腹胀的感觉也有所缓解。
其次,在生活习惯上,我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脾阴虚的人通常体内火气较旺,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为了缓解这种症状,我开始定期参加一些舒缓放松的活动,比如瑜伽、冥想等。
这些活动可以使我的身心得到放松,减少焦虑和压力。
此外,每晚临睡前使用一些中药养心安神的方法,也对我入睡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另外,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注意到了脾阴虚对我的影响。
脾阴虚的人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症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我在学习或工作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和影响。
我还采用了一些记忆增强的技巧,比如制作框架式的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脾阴虚与思维敏捷度的关系。
脾阴虚的人通常思维较为迟缓,不够敏捷。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开始进行一些思维锻炼,比如解谜游戏、数独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开拓思维,提高思考能力。
最后,我还加强了自己的运动锻炼。
脾阴虚的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浮肿的现象。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每天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比如慢跑、散步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气血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身体的状况。
同时,我还进行了一些体能锻炼,比如瑜伽、举重等,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尝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的治法,为后世发展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
为全面深入地发掘《金匮要略》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试作探讨。
1.风气百疾,滋脾法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虚劳病人容易感受外邪为病,而阴阳气血俱不足,可因脾阴亏损、化源不足而引起。
本病的治疗,宜扶正为主,佐以法邪,以免单纯袪风,反伤正气。
扶正方面,着重调补脾胃,脾胃健运,饮食增加,自可达到滋生和恢复气血阴阳的目的。
张仲景首重滋脾,以薯蓣、大枣为主药。
周慎哉称:“山药(按即薯蓣)则补脾阴。
”张锡纯谓: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
成无己云:“大枣滋脾土。
”薯蓣丸以薯蓣三十分、大枣百枚为君,辅以人参七分、茯苓五分、曲和豆黄卷各十分,术、姜各三分、甘草二十八分调中益气,归、地各十分,阿胶七分,穹、芍、麦冬各六分养血滋阴,柴胡五分、桂技十分、防风六分法风散邪,杏仁六分、桔梗五分、白敛二分理气开郁。
诸药合用,滋脾壮气,补袪兼施,扶正不恋邪,袪邪不伤正。
再考其服法:“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此所用蜂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亦为补养脾阴之良药。
空腹酒服者,乃为顾及脾阴不足阴气同虚的临床特征,在滋脾袪邪的同时,兼顾脾气之输运和饮食之消化。
虚劳病变阴难骤补,服量过多恐滞气机,遂以百丸为剂,缓缓图之。
综观全方,循滋脾之径,收益气之功,执中州以灌四旁,扶正气以袪风邪,体现出扶正重视滋脾的主导思想,指导临床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们将本方酌情加重甘淡滋脾的比例,.用以治疗虚人感冒百余例,均使御邪能力显著增強,使长期的感冒得以次数减少,症状减轻。
举案例如下:余某,女,43岁,干部。
1995年3月15日初诊。
身体虚弱,稍有不慎即患感冒。
体倦头昏,常伴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飲,手足烦热,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微数。
脾阴虚及其证治探析
中图 分类 号
R 2 28
李 东 垣 首 创 “ 胃论 ” 提 出 不 能 经 脾 转 输 它 脏 . 脾 . 以致 脾 脏 阴 诫 :脾 之 一 阴一 阳 , 可偏 废 ” “ 不 , 并 形 象地 指 出 : 脾 阳 不 足 。 谷 “ 水 “ 内伤 脾 胃 , 病 由生 ” “ 脾 胃 百 。治 亏 , 身 也 不 得 其 养 。故 张 仲 景 本 宽 以 脾 水 以 安 五 脏 ” “ 治 者 。惟 在 调 和 治 用 麻 子 仁 丸 . 肠 润 燥 。 软 固 不 化 . 阴 不 足 . 谷 仍 不 化 .善 譬 釜 脾 胃” 大量 的 临床 实践证 明 。 其坚 , 。 欲使 脾 阴从 内转 耳 。 明 ・ 缪 也 . 如 釜 中 煮 饭 。 底 无 火 固 “ 病 不 愈 .寻 至 脾 胃而 愈 者 颇 希 雍 日 : 胃气 弱 则 不 能 纳 , 阴 不熟 。 中无 水 亦不 熟 也 。 ” 治 “ 脾 釜
多。其临床 表现 、 病机、 治法、 药与 胃阴虚 亦有所不同。脾 阴虚 的病机是津液虚损 , 失健运 , 3以滋脾 阴为主 , 宜补 方 脾 治- 且
而不 燥 , 而 不腻 。 滋
关键词
脾 阴虚
历 史 中 医病机 中 医 药疗 法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9X(0 7 0 - 0 00 6 23 7 20 ) 10 5- 2
思 房 使 肠 枯 便 坚 .还 可 制 约 于 脾 。 使 补 前 人 未 尽 之 余 蕴 也 ” 清 末 医 内伤 七 情 、 虑 过 度 , 室 不 节 , 脾 不 能为 胃行 其 津液 。水谷 精 微 家 唐 容 川 则 更 强 调 血 证 益 脾 阴 致 精 血 亏 耗 , 阴亦 损 。 《 镜 》 I 脾 医
论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证治
论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证治脾阴虚及其兼证临证体会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以运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纳食不化,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偏废不用,或手足烦热、溺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涩等为特征。
现代名医蒲辅周曾概括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1]治疗当以养阴和营为主,药选山药、黄精、芡实、白芍、石斛、甘草等甘平濡润之品。
胃阴虚多为阳热之病所伤,以纳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饥不欲食,食不知味,口渴欲饮,干呕呃逆,或胃中灼热,或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特征。
治疗以生津清热为主,药用石斛、沙参、生地、芦根、乌梅、花粉、玉竹、麦冬等甘寒凉润之品。
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恣食肥甘,湿郁化热,损伤胃阴;或肺津不足,痨瘵阴亏,子盗母气,耗伤脾阴;或汗吐大泄,医者误治,耗伤脾胃阴津。
临床常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脘腹灼痛,口唇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红苔剥,脉细或细数。
治宜育阴增液。
案例一:李×,男性,12岁。
2003年7月16日初诊。
禀赋不足,素体阴亏,食少便溏。
复因感寒,医以解表发汗治之,汗出过多,重伤脾胃之阴,口干舌燥,手足烦热,干呕呃逆,大便干结。
脉细而数,舌红中剥少津。
遂以益脾养胃治疗。
处方:石斛、麦冬、花粉、玉竹各9g,山药、扁豆、太子参各12g,地骨皮、炙甘草、竹茹、谷芽各6g。
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
5日后渴减,余症也有减轻,大便5日未解。
原方加白术10g,火麻仁15g,又进5剂,大便日行,口干舌燥、手足烦热、干呕呃逆等症明显减轻,继以养阴健脾调整月余而愈。
按:此患儿脾阴因禀赋而不足,复因津耗重伤脾胃之阴,药以甘润养阴和甘寒生津共用,佐以益气养阴,结合病史,临证着眼于“运”、“纳”共病的特点。
脾阴虚胃热证脾主四肢,脾气充则肉盈,脾阴足则肉活,周身肌肉红活充盈,乃后天健旺之征。
若胃有伏热未解,食尽脾阴,临床常见四肢肌肉皮肤干粗瘦削,奄奄欲绝,常思冷饮[2],纳亢,多见于体弱抑郁之人或小儿因饮食损伤脾胃,日久元气日落,或食生冷鲜物,停滞于内,邪热丛生,服药未当,渐渐而成。
肺阴虚、心阴虚、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的辩证调理
肺阴虚、心阴虚、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的辩证调理阴虚成因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物质所致。
有句话叫做“阴虚则生内热”,因为津液不足了,所以由于阴虚不能制火,所以会出现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口干咽燥、想喝凉水、尿黄、大便干燥、舌红少苔等症状。
具体来看一下五脏阴虚的症状和调理方式:阴虚1、肺阴虚证:肺阴虚以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与证候:咳嗽无痰、或量少质黏,咽干口燥,形体消瘦。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则:滋阴润肺。
预防治疗主方:百合固金丸。
肺阴虚调理要点:肺阴虚多因燥热之邪所伤,所以在治疗上宜采用清肺、润肺的方法来滋养肺阴。
中药上,应当选用麦冬、天冬、百合、生地黄、阿胶、川贝母、当归、芍药、甘草、玄参、桔梗等滋阴润肺的药物。
饮食上,可选用银耳、黑木耳、蜂蜜、雪梨、山药、白萝卜、百合、绿豆、荸荠等食品进行调理。
中药调理法,在中药上宜选用养阴清肺丸、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沙参麦冬汤。
2、心阴虚证:本证以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与证候:多见平素肝肾不足,真阴亏耗,或热病后期阴伤未复者,阴血不足,血不能养心宁神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盗汗,虚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
或有两颊发红、头晕目眩等症。
治则:滋补心阴,清心安神。
预防治疗主方:天王补心丹。
心阴虚调理要点:1、在饮食方面,宜食高蛋白,平常的饮食要以富含营养和易消化为主。
可多吃属性偏凉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不宜吃辛辣的食物,避免动火耗阴,加重病情。
1、生地15克、玉竹10克、丹参10克、玄参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远志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2克;2、砂安神丸加味:生地12克、当归10克、黄连6克、朱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2克、百合15克、莲子心10克、甘草6克。
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体会
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体会糖尿病,因临床常见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的临床表现,故多属中医“消渴”范畴,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病因复杂,病机特点多概括为“阴虚燥热”。
因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伤阴者亦可伤及脾阴。
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收到良好的效果。
1 从脾阴虚辨治的理论依据《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
《灵枢·本神》曰:“脾藏营”。
说明脾脏之阴精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
关于脾阴虚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伤寒论》中的脾约证。
脾约证的机理,是因脾阴外渗,导致脾阴亏虚引起的症状,后世医家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脾阴虚的概念。
脾阴虚的临床表现为:纳少腹胀,烦满,口干不欲饮,便秘,舌干少津,脉细数等,从临床观察发现,根据脾阴虚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脾阴独虚、气阴两虚、脾气下脱3个阶段,这在糖尿病患者中,表现尤为突出。
1.1 脾阴独虚:此阶段只是脾阴轻微亏虚,但由于阳气不虚,因代偿而加强其蒸化作用,尚不致引起脾气亏虚,临床症状不明显。
1.2 气阴两虚:脾阴虚导致脾气虚,精微物质不能及时上归于肺,部分停积于脾而化为湿浊,造成脾为湿困,此时患者无三多症状,表现为脾困湿阻,这在素体肥胖患者更为明显,甚者常有面浮腿肿或全身胀满感,然而由于上归于肺的精微物质减少,肺脏输布乏源,脏腑组织所需物质亦现亏乏,患者常有乏力的感觉。
1.3 脾气下脱:随着病情的发展脾阴进一步亏虚,导致脾气更虚,由于清不升浊不降,部分精微物质随浊阴之气下流,患者出现多尿,尿有甜味。
此时脏腑输布乏源更甚,所需精微物质更加亏乏,欲通过多饮多食来调节这种失衡状态。
由于化生精微下脱流失,多饮多食亦不能满足脏腑组织所虚,却加重了脾的负担,使脾气更虚,恶性循环不止,脏腑组织长期失于濡养,患者则日渐消瘦,精微物质不断流失,日久累及它脏,则变证丛生。
如脾虚土不生金,肺失所养,肺气或肺阴不足,则出现气短、乏力、咳嗽、口干渴或潮热、盗汗、咳痰带血等。
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体会
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体会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主要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其中脾阴虚病人较为常见。
本文将从脾阴虚辨治糖尿病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经验和思路,希望能对糖尿病患者和中医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阴虚的特点。
在中医理论中,脾阴虚指的是脾脏失去阴液,导致气阴两虚、消化不良的状况。
具体表现为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
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会使得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导致血液浓缩,从而刺激口渴、饮水过多等症状的出现。
此时,我们应该着重从调理脾阴入手,帮助身体恢复阴液,补充水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中医治疗糖尿病,通常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方法,药物方案因人而异。
对于脾阴虚型糖尿病患者,基本药方在于“八珍汤”,不同调理方法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例如,对于病情稍重的患者,可以在药物中添加黄连、梔子、猪苓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帮助消肿降火,改善口眼干燥等症状,对于消化虚弱型的患者,可以添加白术、陈皮等健脾开胃的中药,帮助患者增加食欲,减轻消化不良,促进消化吸收。
治疗病症虽然重要,但是中医治疗糖尿病也强调平衡身心,减轻压力。
脾为后天之本,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消化吸收,还包含了肉体与精神养分的转化、贮存和运输等重要功能,因此脾虚不仅可以影响到身体里面的各种吸收和排泄功能,还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精神压抑等。
因此,医生综合患者的身心状态,平衡治疗方案,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心理的舒缓和安慰,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除了中药治疗外,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缓解症状、调整患者身体平衡的作用。
特别是在治疗脾虚的过程中,按摩可以激活人体的经络气血,促进人体血液和气的循环,增加身体能量并增强康复能力。
总之,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治本不治标的理念,通过调理脾阴、平衡身心,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脾阴虚证治述略
色萎 黄 ,肌 肤不 荣 ,神 情疲 惫 ,少 寐 ,五心 烦 热 , 口 干唇 裂 ,甚 则 口糜 多 E不 愈 ,饮 水 不 多 ,不 饥 少 纳 , l
1 5 。3剂 。复诊 时知 呃逆 已止 ,渐 思 纳食 ,原 方 去 .g
云:“ 李东 垣 后 ,重脾 胃者 ,但 知 宜 补脾 阳 ,而 不 知
滋 养脾 阴 。脾 阳不 足 ,水 谷。譬 如釜 中煮 饭 ,釜 底 无 火 固不熟 ,釜 中无
集 》中指 出 : “ 兼 香燥 ,便 发 虚 火 ;少 加 清润 ,则 略
泄 泻必 增 。 ”药性 之 间 ,他 倡 导用 平 剂 。 《 问 ・ 法 素 刺 论 》云 :“ 欲令 脾 实 …… 宜甘 宜淡 。 甘 能养 脾 阴 ,淡 ”
言 脾 阳者八 九 ,述 脾 阴 者 一 二 。 叶天 士 云 : “ 阴 阴 太 土 ,得 阳始 运 。 临床 实例也 支 持 脾 病 以 阳 弱 为 多见 , ” 治 疗 时用 阳热 之 剂 ,每 能 获 效 。然 而 阴 阳是 互 根 的 ,
食后 腹胀 ,脘 痛 ,嘈 杂 ,泛 恶 ,大 便 溏 薄或 虚 秘 。在
赭 石 ,加玫 瑰花 1 5 ,续 服 5剂而 胃纳 迭增 ,能下 床 .g
行走 而 出 院 。
妇女 则 多见 月经错 后 而 量 少 ,色 淡 。舌 红 少 津 、少 苔 或光 剥 ,脉 细数 或 濡 数 。其 中以 舌红 少 津 、少 苔 , 口 干唇 燥 ,脉 细数无 力 ,面 色萎 黄 少 华 等为 脾 阴虚 证 的
现 ,一 为运 化无 权 ,诚 如 《 证 论 ・ 女 异 同论 》所 血 男
脾阴虚证治之浅识
脾 阴虚 临 床表 现 为营 阴不 足 之 象 , 现 腹 中 隐 隐灼 痛 , 出
嘈杂似饥 , 口干咽燥 , 食少便干 , 形体消赢 , 肤 甲错 , 红 肌 舌 少 苔 而 干 , 细 数 等 征 象 。 由 于脾 阴亏 损 , 肠 腔 腺 体 萎 缩 脉 使
及黏膜变薄 , 泌减少 , 血亏虚 , 强脾弱 , 脾虚津少 , 分 营 胃 为 肠 液干燥 , 致大便坚 硬 ; 以 胃热 气 盛 , 嘈 杂 似 饥 , 则 口千 咽
约束, 不能为胃行津布液, 输布无能, 血无所生, 而成脾的 内
亏 阴虚 之 证 。总 之 , 热 下 陷 、 伤 津 液 、 食 失 调 、 逸 失 邪 灼 饮 劳
“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
胃 。” 在诊 治 脾 阴亏 损 时应 重 用 酸 、 、 、 。酸甘 化 阴 , 故 甘 温 润
《 帝 内经 》 出 : 脾 为至 阴之 脏 。 在 五 行 中位 于 中 黄 提 “ ’ 髀 央 戊 已土 。五 脏 六 腑 皆由脾 散精 而 使 心 有 所 主 , 有 所 化 , 肺 肝 有所 藏 , 肾有 所温 煦 ,脾 为 气 血 之源 ” “ 。脾 胃的功 能活 动 皆 由阴 阳两 者 共 同协 调 完成 。 能 化 生 营血 ,营 血 者 , 其 脾 “ 泌 津液, 之 于脉, 以为血 ” 注 化 。说 明 了营 血 由水 谷 精 微 所 化 生 , 脏 运 化 水 谷精 微 , 生气 血 。有 人 认 为肠 壁 的腺 体 及 脾 化 黏 膜 为 有 形 之 物 , 泌 物 减 少 , 示 脾 阴 不 足 , 脾 之 阴 精 分 提 而 的 化 生 , 须靠 脾 阳 的作 用 , 肠 液 分 泌量 的减 少 为 脾 阴不 必 故 足 之表 现 , 见脾 虚 证 是 有 一 定 理 论来 源 的 。伤 寒 杂 病 论》 可 《 在“ 约 ” 脾 的论 证 中 提 出 了脾 阴弱 为 脾 之转 输 功 能被 胃热 所
脾阴虚及其兼证临证体会
忽视 。气 阴俱虚 或 常 与 其他 脏 腑 之 阴虚并 存 , 脾 是
所在 。导 致脾 阴虚证 的原 因很 多 , 湿热燥 邪 , 吐 凡 汗
阴 ; 汗吐 大泄 , 或 医者 误 治 , 伤 脾 胃 阴津 。 临床 常 耗
逆, 大便干 结 , 体消 瘦 , 红苔 剥 , 细或 细数 。治 形 舌 脉
不欲食 , 不 知 味 , 食 口渴 欲饮 , 呕 呃 逆 , 胃中 灼 干 或
脾 阴虚 胃热 证
热, 或大便 秘结 , 红少 津 , 细 数 等 为 特 征 。治 疗 舌 脉 花粉 、 竹 、 玉 麦冬 等甘寒 凉润 之 品。
脾 主 四肢 , 气 充则 肉盈 , 阴足 则 肉活 , 身 脾 脾 周
阴健脾调 整 月余 而愈 。
周 曾概括 道 :脾 阴虚 , “ 手足 烦热 , 口干不 欲饮 , 满 , 烦 不思 食 。 … 疗 当 以养 阴 和 营 为 主 , 选 山药 、 ”1治 药 黄
按: 此患儿 脾 阴因禀 赋而 不足 , 因津 耗重 伤 脾 复
胃之 阴 , 以甘 润养 阴和甘 寒生 津 共用 , 以益 气 养 药 佐 精、 芡实 、 白芍 、 石斛 、 甘草等甘平濡润之品。胃阴虚 阴 , 结合病 史 , 临证着 眼 于“ ”“ 共病 的特 点 。 运 、纳” 多为 阳热 之病所 伤 , 以纳化 功能失 常 为 主 , 床 以饥 临
食后 腹胀 , 脘腹 灼痛 , 口唇 干燥 , 呕 呃 干 阴虚证 的临床 特征 , 也是 不 易 被 人 正确 认 识 的原 因 见不 思饮食 ,
下利 , 偏 嗜 , 饮食 积滞生 热 , 思伤 脾 , 忧 五脏 虚损 等 皆 宜育 阴增液 。
可导致脾 阴虚证 , 临床 多表 现 出食 少 纳呆 , 或食 后 腹 苔薄 、 脉濡 而微 数 。然脾 阴亏 虚 , 单 独 出现 , 与 或 或
治疗脾阴虚的秘方补脾阴---重要体会,试论脾阴与胃阴之殊
治疗脾阴虚的秘方补脾阴---重要体会,试论脾阴与胃阴之殊科教材《中医内科学》未述及脾阴虚证,由此可见脾阴虚证未被重视。
然临床中脾阴虚证却颇为多见且按滋养脾阴论治多可获效。
其实对脾阴前贤早有认识,鉴于脾阴虚证论治在《中医内科学》中的缺如,笔者撷取名贤医家有关脾阴虚的论述,试就脾阴的实质、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鉴别及治疗脾阴虚的方药予以概述,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病症中有脾阳虚衰证却无脾阴虚证,有胃阴亏虚证却无脾阴虚证,人们多忽略脾阴,或以胃阴统脾阴混治之,然《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每一脏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脾脏自然也有脾阴脾阳之分,一旦阴阳偏颇即可发生病变。
而脾阴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或发生于疾病的某一阶段,其临床表现有着共同之处。
故有必要使脾阴虚彰显示人。
一、脾阴要想了解脾阴虚,首先要了解脾阴为何物,其实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脏真濡于脾。
”的提法,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
《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
直至明清时代,脾阴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也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如缪仲淳、周慎斋、胡慎柔、吴澄、吴鞠通、薛生白、曹庭栋、唐容川、陈修园、张锡纯等名贤代有发挥。
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胃气弱者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可见,滋养脾阴,必须用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
滋而不腻,运而不燥。
周慎斋在《慎斋遗书·卷七·虚损门》中说:“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矣脾之气旺,旺则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升火降矣”。
吴澄在《不居集》中说道:“古方理脾健胃。
脾阴虚学习心得
脾阴虚学习心得脾阴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消化功能不佳、容易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
针对脾阴虚体质,中医学提倡调理饮食、合理补充营养和调整生活习惯等方法来进行调养。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些脾阴虚学习心得,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首先,饮食调理是脾阴虚学习的基础。
脾主运化,对于脾阴虚的人来说,消化功能不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
首先要保持饮食的规律,尽量每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者过度节食。
其次,要注意细嚼慢咽,养成细细咀嚼食物的习惯,以助于消化吸收。
另外,在饮食中应多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蔬菜、水果等,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
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白木耳等,有助于调理脾阴虚。
其次,注意休息和调整心态。
脾阴虚的人容易疲劳,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
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以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
此外,要学会适当放松自己的身心,如适度运动、听音乐、打坐冥想等,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和疲劳。
此外,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刻提醒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再次,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
脾阴虚的人做事情有时会拖延和没有计划性,容易感到事情困扰和心情压抑。
因此,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时间观念,明确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其次,在处理任务时要有条不紊,把任务分解成小部分,逐步完成并进行有效的总结。
另外,要保持学习和工作环境的整洁和干净,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
此外,要学会放松自己,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适当给自己放松和休息的时间,以保持精力充沛和思维活跃。
最后,合理补充营养和中药调理。
脾阴虚学习需要合理补充营养和对脾阴虚体质进行中药调理。
2024年脾阴虚学习心得范本(2篇)
2024年脾阴虚学习心得范本总体特征:阴液亏少致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1、情志调摄。
循《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法,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
2、饮食调摄:可以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黑大豆、黑芝麻、蚌肉、兔肉、鸭肉、百合、豆腐、豆浆、猪头、猪髓、燕窝、银耳、木耳、甲鱼、牡蛎肉、鱼翅、干贝、麻油、番茄、葡萄、柑橘、荸荠、香蕉、梨、苹果、桑葚、柿子、甘蔗等。
少吃羊肉、狗肉、辣椒、葱、蒜等性温燥烈之品。
推荐食疗方:莲子百合煲瘦肉—莲子(去芯)____克,百合____克,猪瘦肉____克,盐适量。
制作:用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加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
本汤具有清心润肺、益气安神的功效。
3、起居调摄。
夏应避暑,秋冬养阴。
居室应安静。
不熬夜,不剧烈运动,不在高温下工作。
4、运动保健:每天半小时-____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慢走、游泳、太极拳等。
可做搅海、漱津,即齿常叩,津常咽。
八段锦的“五劳七伤往后瞧”和“两手攀足固肾腰”加做1-3遍。
注意事项:熬夜、剧烈运动、高温酷暑的工作生活环境等能加重阴虚倾向,应尽量避免。
5、穴位保健:①.选穴:三阴交、太溪定位: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三阴交和太溪穴,两侧穴位同时操作。
每次按压操作5-____分钟。
每日____次,____天____个疗程。
②.耳穴选穴:肝穴、肾穴定位:肾穴位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____;肝穴位于耳甲艇的后下部。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肾穴及肝穴上,用胶布固定,每穴用拇、食指对捏,以中等力量和速度按压____次,达到使耳廓轻度发热、发痛。
每日自行按压3-____次,每次3-____分钟。
两耳穴交替贴压,3-____天一换,____天为____个疗程。
6、药物调养。
2024年脾阴虚学习心得范本(2)脾阴虚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脾胃功能失调或疾病导致的消化不良。
2024年脾阴虚学习心得
2024年脾阴虚学习心得
标题:____年脾阴虚学习心得
摘要:本文以____年脾阴虚学习心得为主题,以____字的篇幅对自己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总结和反思。
同时,通过深入分析脾阴虚的症状与原因,结合中医养生与调理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和改善建议。
本文旨在分享学习与健康方面的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章目的和结构
第二章:学习成果总结
2.1 学业方面成果
2.2 个人能力提升
第三章: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3.1 时间管理困难
3.2 学习动力不足
3.3 学习方法不当
第四章: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法
4.1 时间管理策略
4.2 学习动力提升策略
4.3 学习方法改进
第五章:脾阴虚的症状与原因分析
5.1 脾阴虚的症状表现
5.2 脾阴虚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中医养生与调理方法
6.1 中医养生方法介绍
6.2 脾阴虚的中医调理方法
第七章:身体状况评估与改善建议
7.1 身体状况评估
7.2 身体状况改善建议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
8.1 学习心得总结
8.2 身体状况展望
8.3 展望未来学习与身体健康
全文共计____字左右,将详细介绍作者在____年学习方面的成果和心得,以及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同时,通过分析脾阴虚的症状和原因,结合中医养生与调理方法,为作者的身体状况评估和改善提供了建议。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学习和健康方面有所帮助。
脾阴虚证辨治体会
脾阴虚证辨治体会
陆中岳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1991(9)9
【摘要】脾胃学说中,对脾阴历来多有忽略,有关论著亦详于胃阴而疏于脾阴,明清以降,不少医家在实践中觉察到这种局限性,才逐渐有所研讨。
由于脾阴的生理病理,脾阴虚的脉因证治有着自身的内容,故与胃阴不可混为一谈。
【总页数】2页(P12-13)
【关键词】脾阴虚证;辨证论治
【作者】陆中岳
【作者单位】安徽泾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肺癌阳虚水停证与阴虚水停证治辨异 [J], 黄磊;吴承玉
2.胃强脾弱证的辨治体会 [J], 董汉良
3.脾阴虚证辨治体会 [J], 王敬珍;李密清
4.从脾阴虚辨治小儿疳证的体会 [J], 胡胜根
5.百合固金汤合生脉散辨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肾阴虚证疗效观察 [J], 韦忠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阴虚学习心得
脾阴虚学习心得第一篇:脾阴虚学习心得脾阴虚学习心得脾胃学说临床一般侧重脾气、脾阳、胃阴、胃阳,并无脾阴虚之说。
虽然脾阴之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特别在温病学派的发展,曾赋予不少新的内容,但其客观规律,包括对脾阴的症候、病机及其治疗方法,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致产生偏见。
比如有关脾胃病证的分型治疗,只列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胃阴虚,而无单独的脾阴虚证。
须知,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亦然。
脾位于中焦,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脾阳〈气〉的升运而体现的。
脾阳〈气)升运正常,则生机洋溢活泼。
脾阴也是脾脏功能活动的内在基础,在运化等机能中,起着辅助脾阳(气)的作用。
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脏腑机体得到滋养。
脾阴不足,失于濡运,脾的升运即受到影响,则食少纳呆,或食后饱胀,化源亏乏,精微不布,则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营阴不足,虚热内生,则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
可见,没有脾阴的协调,脾阳是不能单独完成脾脏生理功能的。
因此,脾脏的虚证,除了阳(气)虚,还有阴虚。
临床土,脾脏阴阳失衡,既可出现阳(气)虚的证候,又可出现阴虚或气阴不足、阴阳俱虚等各种证候。
《温病条辨》指出:“寒湿多伤脾胃之阳,湿热多伤脾胃之阴。
”外感湿热,湿郁化火,伤及脾阴。
燥之伤人,肺津受损,波及脾阴,发生痿证。
故《局方发挥》有:“肺金体燥而居上,脾土性湿而居下,肺热(燥)则不能管摄一身,脾(阴)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
”饮食不节,内伤脾胃,脾胃失调,“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
”(《先醒斋笔记》)“劳倦内伤,乃脾之阴分受伤者多。
”(《医统》)房劳则伤脾肾之精气,神劳则暗耗心脾营血。
“脾血消耗,虚火上炎,脾虽虚而仍热,若服湿补,则火愈甚而阴愈消,必得滋补脾阴,则阳退而无偏胜矣。
”(《症因脉治》)忧思过度,暗耗脾阴,脾阴不足,则心阴亏虚,心阴不足,心火炽盛,反伤脾阴。
郁怒伤肝,肝火上炎,横逆克土,灼伤脾阴。
脾阴虚学习心得
脾阴虚学习心得脾阴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体质,常见症状包括容易疲劳、食欲不佳、口干舌燥等等。
如何调养脾阴,对脾阴虚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我是一名脾阴虚患者,同时也是一名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脾阴虚对学习的影响。
为了使自己的学习成果更加有效,我一直在做调理脾阴的工作。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给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饮食调理是调理脾阴虚的关键。
我们应该注重膳食调节,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桂圆、百合、糯米、银耳等。
此外,也要注意饮食规律,保证每日三餐,尽量避免快餐食物和过度油腻的食物。
饮水也是需要注意的,每日喝水应该适量,建议饮用温水。
其次,睡眠调理同样重要。
脾阴虚的人常常容易感到疲劳和精力不足,因此我们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建议每天晚上十点以前入睡,尽量保证每晚七到八小时的睡眠时间。
此外,在睡觉前也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来帮助入睡,如听轻音乐、泡脚等。
再者,学习调理同样重要。
学习是一项精神耗费大的工作,脾阴虚的人容易感到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在学习时需要注意调节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建议在学习前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活动,如散步、冥想等,帮助放松身心。
在学习中也要避免疲劳和过度用脑,可以适当休息,活动一下身体。
最后,我想说的是,认真对待身体的健康是学习的重要前提。
只有拥有一个健康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认真对待身体的调理和保养。
总之,调理脾阴虚需要长期坚持,需要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从饮食、睡眠、学习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另外,脾阴虚的调理也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可以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只有坚持调理,才能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加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发表时间:2011-06-15T10:08:19.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张清博[导读] 单独、孤立的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体脏腑之间确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张清博(黑龙江省宝清县万金山乡卫生院黑龙江宝清 155605)【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0-0415-01 【关键词】脾阴虚体会1、五脏均有阴虚证,脾脏也不例外,但脾阴虚有其一定的特点:首先是脾阴虚证的基础,是脾气虚。
脾虚证侯每以气虚为多,气虚在先。
如经及时治疗,饮食起居调摄得宜,脾气虚弱逐渐恢复,疾病趋向治愈。
如若气虚不复,久则脾阴随之亦虚,或由脾气虚进一步导致脾阳虚,由阳虚而发展到阴虚。
所以,一旦出现脾阴亏虚,往往同时还存在脾气虚。
其次是脾阴虚多兼胃阴虚。
脾合胃,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上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原发病位或在脾,或在胃,一旦出现阴虚证,一脏一腑,常相继或兼见。
再次是脾阴虚证常可继发于肺、肝和肾阴虚证。
如肺病经久,肺气肺阴亏虚,治节失司,阴津不足,于是脾胃之阴亦常耗伤;肝病阴虚,脾胃失荣,其阴亦常不足;肾阴久虚,精气耗损,脾阴也常相继虚衰。
反之,脾胃阴虚日久,每易导致肺、肝和肾阴随之亦虚。
综上所述,单独、孤立的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体脏腑之间确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2、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胀,大便易溏,(饮食极少时,大便有可能少而干结),神倦乏力,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久则形体日益消瘦。
兼胃阴虚者,胃脘嘈热,口干欲凉饮,舌红或光如镜。
脾肺阴虚者,兼咳喘、短气、颧红,肝脾阴虚者,兼目眩头昏,或胁痛腹胀,溲液甚少,脚弱无力。
脾肾阴虚者,兼腰膝酸软,小便灼热量少,男子阳痿遗泄,女子月经涩少。
一般均为内伤慢性疾病,常见于久泻、胃痞、胃脘痛、咳喘、肺痨、痿证、虚劳、臌胀、水肿后等疾患,亦可见于温热大病之后、内脏手术后,恶性肿瘤放射线多次照射或化学药物治疗期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
首先是脾阴虚证的基础,是脾气虚。
脾虚证侯每以气虚为多,气虚在先。
如经及时治疗,饮
食起居调摄得宜,脾气虚弱逐渐恢复,疾病趋向治愈。
如若气虚不复,久则脾阴随之亦虚,
或由脾气虚进一步导致脾阳虚,由阳虚而发展到阴虚。
所以,一旦出现脾阴亏虚,往往同时
还存在脾气虚。
其次是脾阴虚多兼胃阴虚。
脾合胃,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上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原发
病位或在脾,或在胃,一旦出现阴虚证,一脏一腑,常相继或兼见。
再次是脾阴虚证常可继发于肺、肝和肾阴虚证。
如肺病经久,肺气肺阴亏虚,治节失司,阴
津不足,于是脾胃之阴亦常耗伤;肝病阴虚,脾胃失荣,其阴亦常不足;肾阴久虚,精气耗损,脾阴也常相继虚衰。
反之,脾胃阴虚日久,每易导致肺、肝和肾阴随之亦虚。
综上所述,单独、孤立的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体脏腑之间确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2、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胀,大便易溏,(饮食极少时,大便有可
能少而干结),神倦乏力,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久则形体日益消瘦。
兼胃阴虚者,胃脘嘈热,口干欲凉饮,舌红或光如镜。
脾肺阴虚者,兼咳喘、短气、颧红,
肝脾阴虚者,兼目眩头昏,或胁痛腹胀,溲液甚少,脚弱无力。
脾肾阴虚者,兼腰膝酸软,
小便灼热量少,男子阳痿遗泄,女子月经涩少。
一般均为内伤慢性疾病,常见于久泻、胃痞、胃脘痛、咳喘、肺痨、痿证、虚劳、臌胀、水肿后等疾患,亦可见于温热大病之后、内脏手
术后,恶性肿瘤放射线多次照射或化学药物治疗期间。
久泻脾气必虚,长期不愈,脾津日亏、导致脾阴虚馁。
由于脾胃运行需赖肾阳之温煦,故在
脾气、脾阴俱虚的基础上,尚有兼肾阳不足之证。
故临床每见晨泄,完谷不化,畏寒喜暖,
甚则面肢浮肿,此时,不仅肾阳亏虚,脾阳亦常受损,病情较重,病机复杂。
关于内脏手术之后(如胃、食管、肺等内脏手术),由于手术伤创或术后禁食数日,津血耗伤,缺乏水谷精微之充养,每常出现口干、舌红等阴虚证征。
待调护、补液数日后,饮食渐进,食量渐增,逐渐使津血耗伤获得恢复和充养,阴虚征象可相应得以改善。
这类脾胃阴虚,一般属急性过程,且由胃而迅及于脾。
3、古今方剂甚丰富,补脾气之方甚多,补脾阴者却极少。
局方参苓白术散属于补益脾气而
治久泻之常用方,方中山药、扁豆,既补脾气而亦或补脾阴,又有莲肉“补助脾阴”(《本经
逢原》)、“厚肠胃”(《纲目》),故此方亦可列为补益脾阴之剂,然仍以健脾益气为主。
《慎柔五书》慎柔养真汤为较合适的滋养脾阴方剂。
山药、莲肉以外,尚有白芍、五味子、
麦冬等敛阴、养阴之品。
然而,其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仍属补益脾气之品。
故临床上运用滋养脾阴方药时,应以健脾补气为基础,相互配用。
而且,滋养脾、胃之阴,
也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况且慎柔养真汤“养真”二字,意指调整补养五脏之真气,综观全方,
可入脾、胃、心、肺、肝、肾诸脏腑,并非单为养脾胃而设。
鉴于滋养脾阴之方甚少,故选
用此方为代表而已。
4、关于用药问题,据以个人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拙见,以供参考。
4.1 滋养脾阴:以淮山药、太子参、扁豆(或扁豆衣)、石莲子等为主,白芍、石榴皮、甘
草为辅,神曲、谷芽为佐。
淮山药甘平,健脾气、养脾阴,补而不滋,健而不燥,气轻性缓,故列为首选。
太子参甘润,补脾气而又生津。
扁豆健脾和中,清暑止泻;若腹胀较甚者,可以扁豆衣代之,均须炒用为好;大便次多而溏者,炒焦用之尤佳。
石榴皮味酸而涩,敛阴而治久泻久痢,故亦适用于脾
阴亏虚之证,若食少而大便干结者去之。
4.2 脾阴胃阴俱虚者,当以养胃阴为主,诚如吴瑭所云:“胃阴复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
”药
取甘凉为主,甘平为辅,宜用沙参、麦门冬、川石斛、山药、太子参、甘草等,并加味酸敛
阴之白芍、乌梅。
鉴于脾胃阴虚者,消运不力,常兼气滞,故宜佐以理气而不耗阴之品,如
佛手花、绿梅花、橘皮等。
若阴虚有郁热者,酌配淡子芩、蒲公英、石见穿等。
并可加入白
及以护膜宁络。
麦芽和胃而助消化,亦能疏肝,皆可配用。
4.3 脾肺之阴俱虚者,宜补肺养阴,兼顾两脏。
一般常用者如百合、山药、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甘草等。
肺燥郁热者,酌加阿胶珠、芦根、茅根、枇杷叶等。
西洋参、太子参注
水代茶。
药治之外,以藕粉、冰糖,加水煮成糊状服之,药食相兼,颇有裨益。
4.4 肝脾阴虚,治宜柔肝养阴,药如炒当归、白芍、栀子、石斛、山药、炒生地、平地木等。
黑大豆甘平,养肝脾之阴而兼活血利水,亦可用黑豆衣滋阴除烦热。
此外,如枳实亦可加入。
4.5 脾肾阴虚,一般可用景岳左归饮加减。
药如山药、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当归、杜仲、茯苓、泽泻、龟板、白蒺藜、甘草等。
由于此类病证常伴有脾肾气虚,阴虚气虚互兼而各有
所侧重,治疗用药当据证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