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太谷行(及赵家宅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太谷办事,有两小时空闲,走马观花看看太谷吧。

从外围新的大街转道南关街进入老城,先看到了路西面的白塔。此塔建于北宋元佑五年,八面七级砖木结构,通体洁白,高43.6米,坐落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边寺(原普慈寺)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八大白塔之一,也是太谷的标志。但再详尽的资料却一时无从查考。

按路口箭头指示,从南街中间的一条巷子向西百余米,到孔祥熙故居。门口挂着许多牌子:“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中市金融博物馆”、“东华理工大学旧址”、某某研究中心、某某实验基地等等。进去走马看花看了约40分钟。(其内容下次另发博文)

南街上气派的老商铺,二层楼十间门脸。同样高大气派的旧民居、店铺太谷城里还有许许多多!

东西南北街中心交汇联通的鼓楼,也是太谷城最主要的景点。这是南面,砖题额为“仪凤”,城楼上三块大匾为“光被四裡”、“大观楼”和“主兴文运”。其中,篆书匾“光被四裡”和行楷书匾“大观楼”写得非常好。而因为与文运相关,楼上就出现了高考祈福类的标语。

鼓楼又称大观楼,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底层砖砌台基高约8米,上面的城楼两层三檐,高大雄壮。下图是东面,砖额为“观象”,上面两匾为“蔚起人文”、“变理通明”。

鼓楼西面砖额为“眺汾”,两牌匾为“桂藉果报”、“开化九天”(照片省略)。

鼓楼北面为“拱辰”,牌匾为“乐得纵观”、“直通参井”。从其路西边可以缴费登楼,因时间太紧没上去。

鼓楼下面有十字交叉的四个门洞,可以通汽车。

其实,我们这次游太谷的主要目标是再去看看媪的故居——严格说是媪的父亲童年的旧居,东关田家后街的一片老院落。前几年曾匆匆看过一次,媪老觉得没看够。我根据印象能找到大致方位,再略问一下当地人“颠儿后”(太谷话)在第几个路口,就找到了。媪怀疑不对,因为原来最先看到的应该是一个因为地面淤积而很低矮的圆门洞,现在却是个大方门洞了。后来住户解释说圆门洞太矮,进出不便,今年刚请房管部门把上部的圆拱拆了重砌成了较高的方门洞,用的还是旧料,所以媪认不出了。

门洞里,横放着一块石板,仔细看,上面刻着“太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家住宅/太谷县人民政府/一九五六年七月公布”。

赵家住宅指的就是媪的老爷爷兄弟们的住宅,赵铁山是其中老三。他们有东、中、西三套院子。这是东院,过去东院有好几座二层楼,现在杂居着老百姓。前楼迎面门脸顶上的“福”、“禄”等砖雕还标志着昔日建筑的精良。

原本应该从前楼中间进入东主院的,现在都住了人,只能从侧面绕进主院了。媪小时候回来住过,还记得有一个二楼是专门存放灯笼的,是否就是旁边的侧楼呢?媪也记不清了,她那时候只有七八岁,时间过去六十年了。

东主院前楼内侧(北面),楼上原来是糊纸的木格花窗,住户为了保暖都改了。

屋角的砖雕,旁边还能看到早年残存的彩绘。

东院主楼门前建有门檐,楼上现在没人住了。

门檐横木上还可以看到残存的贴金。

主楼东面还有略矮的配楼。

东院外墙的石条窗口,很坚固吧?

退出东院再往西是中院。前面两边的房子都是新盖的,原来这一片是一个不小的花园。后面才是老的中院,平房但很精致。

大概因为赵铁山这一族是开明绅士,所以土改时把中院留给了赵家人住。解放初期媪回来就住在这个院子的东屋。媪记得中院的台阶原来很高,现在已经被埋了有半米多了。

“这就是咱家的院子?”女儿背后原来是过厅,两边曾摆着祖宗牌位和画像,媪记得有些阴森,那些眼睛好像老盯着看人,她小时候还真有点怕呢。

雕梁画栋,凤头斗拱,记录着往日的繁华。

西屋两边的砖雕和团寿字。

正房前面的暖阁(玄关)顶,雕花彩绘的斗拱梁桁,还保留着精美的形态和花纹。

正房屋顶的砖雕也很漂亮。

中院西面还有一个小跨院,院门显然被改建过了。注意,照片中左上角是西院、即“拔贡院”的楼房东外墙。

西院是赵铁山被推举为拔贡后修建的,故称拔贡院。但其前面新盖的院落密密地挡住了视线,而能进入西院的住家的铁门紧闭,我们无法进去浏览和拍照。

再往西,是赵姓的本家赵JL的院落,这是他们的正楼。

媪在此遇到了他的本家兄弟赵JL,小时候,媪还和他的姐姐JH一起玩过。

赵家全部的宅地占了这条街的北半部,东西有100多米,南北也有六七十米。可惜长期无人照管,损毁严重,有些楼全塌了。据说前几年县里曾有意归还给赵家,让赵家人开发成旅游景点,但赵家众人无人响应,可能是赵家后人中没出什么大款吧?过去的宅院、花园的样子已全无踪影,只有一张简单的平面位置图,许多家具文物更不知道去向,再要修复太难了。

翁执笔2012,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