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2.练习形式:采用个人练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5.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尝试回答:
-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是什么?
-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系?
-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对化学研究有何意义?
6.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解释某个现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上的偏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方法、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和练习过程中的感悟。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掌握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对不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3.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能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应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提问,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并介绍它们在原子中的作用。
2.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通过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解释其计算方法。
3.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原⼦的结构(2)了解电⼦层及核外电⼦分层排布的特点(3)掌握并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结构⽰意图(4)了解离⼦形成的过程,掌握离⼦符号的书写(5)理解相对原⼦质量概念和计算⽅法2、过程与⽅法(1)充分利⽤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类⽐、想像、归纳、概括等⽅法对获取的信息进⾏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进⾏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有关原⼦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原⼦的构成、离⼦的形成三、教学难点核外电⼦运动的特点、离⼦的形成四、教学⽅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新课通过图⽚观察原⼦的体积很⼩,结合第⼀课题在化学变化中原⼦不可再分,思考:抛开化学变化,原⼦可以再分吗?带着疑问学习课题2原⼦的结构2、科学引领,⾃主学习[引⼊]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类对原⼦结构的认识是⼀部壮丽的史诗原⼦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是⼀种极其微⼩,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是否可以再分,原⼦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了长达近⼀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汤姆⽣发现电⼦,汤姆⽣认为电⼦就像葡萄⼲⼀样镶嵌在原⼦中。

【展⽰】卢瑟福的α粒⼦散射实验(α粒⼦,即氦原⼦的原⼦核)现象:绝⼤部分的α粒⼦沿着原来的⾏进⽅向,没有发⽣偏转;少部分α粒⼦的运动⽅向有所改变;甚⾄有极少数的α粒⼦被反弹了回来。

对于这种现象,利⽤汤姆⽣的原⼦理论是⽆法解释的,卢瑟福提出了⾃⼰的原⼦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中,原⼦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的全部正电荷以及⼏乎所有的质量,⽽电⼦带负电在核外很⼤的空间内作⽆规则的⾼速运动。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特点。

一、引入(5分钟)
让学生观察一颗苹果,提问:苹果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引入原子的概念,告诉学生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二、探究原子核(15分钟)
1. 讲解原子核的概念,介绍质子和中子的作用。

2. 展示原子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位置和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不同颜色的豆子模拟原子核的构成。

让学生讨论豆子的颜色代表了什么。

三、探究电子(15分钟)
1. 介绍电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子的质量和电荷。

2. 展示电子云模型,让学生了解电子轨道和能级。

3. 让学生用彩色纸片制作电子云模型。

四、合成(10分钟)
1. 审视原子结构图,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整体结构。

2. 引导学生总结原子的组成和特点。

五、应用(10分钟)
1. 以氢原子为例,让学生估算氢原子的大小和重量。

2. 讨论不同原子的结构差异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六、作业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原子核由什么组成?
2. 电子的作用是什么?
3. 为什么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七、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八、课外拓展
建议学生观察家中的不同物质,思考它们由哪些原子组成,了解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展进行调整。

)。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人们通过对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知的重要成果。

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本课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

所以,本课在整个的化学知识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又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原子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或借鉴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时2 离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回顾】通过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和原子。

【过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哪些这些微粒有多小呢?【类比】1.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导入新课,如“消失的硬币”。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充满气体的透明玻璃瓶中,密封后,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消失,硬币也随之“消失”。引导学生思考硬币去哪了,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的学习。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种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但在微观层面的原子结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原子核、电子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之间的关系可能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有待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理解还不够充分。
教学活动: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环保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原子序数、原子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理解和应用原子核化学反应原理;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原子核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原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提示,如空气、水、铅笔等。

2.温故知新: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

并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节:探究原子结构1.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否是最小的粒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出回答。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存在。

例如:用锌粉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解释原子之间的互相转化;用铁丝在火焰中加热,观察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原子通过热能转化为离子。

3.引出结论:向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出结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第三节:原子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

通过展示引出放射性元素的概念,并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2.原子核的组成:通过PPT和图示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质量、电量、稳定性等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性质对于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原子核化学反应1.引出核化学反应:通过讲解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等核反应,引出核反应的概念。

2.放射性元素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品杀菌等,让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实际应用。

3.引导思考:第五节:拓展应用1.探讨原子核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原子核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实验。

2.知识回顾: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3.从生活中选择一个化学现象,运用所学原子结构知识解释该现象的原因。要求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4.阅读教材中关于原子结构的拓展阅读部分,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切勿抄袭他人作品。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绘制以下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氢(H)、碳(C)、氧(O)、铁(Fe)。要求示意图清晰、准确,标注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2.计算以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氮(N)、硫(S)、铝(Al)、氯(Cl)。请简要说明计算过程。
4.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点。
2.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原子结构的重要性,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原子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化学;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勇于创新;
5.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进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原子结构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他们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但对原子的微观结构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概念理解存在困难,对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把握不够准确。此外,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倾听,了解了历史上“枣糕(西瓜)模型”:通过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播放实验的视频】观看视频,交流观察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第三单元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能解释原子不带电的原因,知道原子内部各粒子间的关系。

2. 知识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微观的讨论,归纳出原子的结构。

(2)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交流,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 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2. 教学难点:原子各粒子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3.2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2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2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原子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原子内粒子关系:教师通过模型和多媒体,讲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师: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维持原子的稳定。而中子则起到调节质子之间斥力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表示?
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难以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原子的组成及粒子关系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指导。
3.课堂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强调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
难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二)教学设想
1.对于原子结构的学习,设想采用以下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模型等,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b.结合生活实例,如半导体材料、原子能等,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定义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中原子行为的解释。
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尤其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运用原子模型解释化学反应。
2.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b.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c.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模型代表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学生回答,引出原子结构的概念。
2.分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3.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讲解周期性规律及其应用。
4.结合实例,解释化学反应中原子行为,引导学生运用原子模型进行思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b.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有哪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学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学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通过“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4.通过举例,认识原子不仅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通过PPT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再现科学家认识原子构成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

【评价设计】1.由于本节课堂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进程的推进既是对已知的评价又是对新知的引导。

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言以及表情以肯定、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每个环节的后面都有课堂检测,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1的达成;课堂检测2评价目标2的达成;课堂检测3评价目标3的达成;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4的达成。

【教学用具】上课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布置作业】如果你是氧原子中的一个电子,请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描述: “我在原子大家庭中的所见所闻”1.描述出原子核、质子、中子的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
2.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原子核内部的结构;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同位素的应用;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1.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原子结构的认知框架。
2.针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上的不足,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简要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应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同位素的应用及在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针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观点。
3.家长辅助作业要注重亲子互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原子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根据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原子核、核外电子等关键部位。
-总结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主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关于东城朝晖学校一一潘振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归纳、槪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回顾:1.什么是分子2.什么是原子?认真听题;考并回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答。

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猜想:原子不能分。

培养学生善于想教师活动形可能是什么样的?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阅读课本53页“原子的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原子核由什么构成?2)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了吗?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发挥想象说: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丽泽中学张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
找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
生的空间想象力,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善于想
象、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

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因为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在第三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借助水电解的微观解释图片或动画,从感性上可能会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

本课题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以及观察物质的独特视角,即通过宏观物质研究其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
辩证观点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对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主要靠记忆,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教学过程】
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不但打开了原子的
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十分复杂。

科学实验
证明在原子中心还有一个原子核。

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
呢?
学习兴趣
【播放动画】动画部分内容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球体,一些粒子围绕球体在高速旋转运动。

通过观看动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了解。

【讲述】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相比,相
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

原子核比原子的体积又小
得多,若把原子比成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
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
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原子核的体积约占原子体积的几万亿
分之一)
想象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电中性)
核外电子(-)
【讲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是整个原子的质量,原子核虽
小,但还可以再分。

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
就是利用了原子核裂变所放出的巨大能量。

那么原子核又
是怎样构成的呢?•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
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其中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如:
碳原子
【讲解】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
电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板书】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
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讲解】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
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投影】表4-2 几种原子的构成【提问】1、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
序号之间有何关系?
3、中子数与质子数一定相等吗?
4、为何原子不显电性?讨论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板书】原子组成中的规律: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组成中的规律:
5、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
6、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序数
7、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中不一定都含有中子(氢原子中无中子)
二、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
x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2
1
一种碳原子的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个x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堂评价练习】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
B.原子是一切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有两种不同的氧原子,一种核内有8个质子、8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8个质子、 9个中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 )
A .核外电子数
B .核电荷数
C .原子的质量
D .原子带电量 3.碳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2和24,则碳和镁的原子质量之比为 ( ) A. 1:1 B. 1:6 C. 2:1 D. 1:2
4.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中含有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 ) A .水银 B .硫磺 C .铁粉 D .镁条 5.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
-15
s )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
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 )
A.氧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B.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C.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过程 D.氧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的运动
6.已知一种碳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质量是1.993×10-26kg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
26kg ,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为 。

7.英国科学家、被称为“原子之父”的道尔顿(J·Dolton)于19世纪初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道尔顿在其著作中指出: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互相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也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是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

”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对他这段话作出正确的评价。

8.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