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和乳制品供需关系的相互影响——经济学原理
三聚氰胺的性质及其在奶制品中的危害
三聚氰胺的性质及其在奶制品中的危害摘要针对2008年9月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介绍了三聚氰胺的特性、用途及其在奶制品中的毒理。
关键词三聚氰胺;性质;用途;毒理;食品安全三聚氰胺(Melamine)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为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
简称三胺,又叫2,4,6-三氨基-1,3,5-三嗪、1,3,5-三嗪-2,4,6-三胺、2,4,6-三氨基脲、蜜胺、三聚氰酰胺、氰脲三酰胺。
2008年9月,我国爆发了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探讨了三聚氰胺的特性、用途及其在奶制品中的毒理,以期为人们正确认识三聚氰胺提供参考。
1 理化特性1.1 物理特性三聚氰胺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密度 1.573 g/cm3 (16℃)。
常压熔点354℃(分解);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300℃。
溶于热水,水溶性3 g/L (20 ºC),微溶于冷水,极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
低毒。
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分解时同时放出不支持燃烧的氮气,因此可作阻燃剂。
1.2 化学特性三聚氰胺溶液呈弱碱性(pH值8),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都能形成三聚氰胺盐。
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5.5~6.5)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
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
2 主要用途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中间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原料。
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
该树脂硬度比脲醛树脂高,不易燃,耐水、耐热、耐老化、耐电弧、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光泽度和机械强度,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
从战略视角析三聚氰胺事件成因
毒奶粉:警钟为谁而鸣——从战略视角析三聚氰胺事件成因作者:李壮青文章来源:《销售与市场—战略版》2008-10-13 摘要: 一项惊人结果在2008年9月16日被国家质检总局公之于众——自9月10日起开始的对婴幼儿奶粉的专项检查发现,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个批次产品中,被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
此前,这种白色的晶体被认定加入了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众多孩子罹患肾结石……一项惊人结果在2008年9月16日被国家质检总局公之于众——自9月10日起开始的对婴幼儿奶粉的专项检查发现,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个批次产品中,被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
此前,这种白色的晶体被认定加入了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众多孩子罹患肾结石……随着涉案人员的刑拘、众多高官的落马和众多乳品企业纷纷登台亮相的声明与道歉,事态终将平息。
但是,整个事件中,无论是媒体的轮番报道,还是各种视角的分析评论,多是围绕事件的直接责任主体,首先问责于问题企业,再痛责奶农、奶站和牧场经营者,最后民众、媒体和政府都将矛头直指质检和行业主管部门、协会组织,对上述责任主体不断地进行道德拷问与责任追究,而真正从企业运营与行业环境来分析成因根源的论述极少。
然而,从乳业的产业特性与发展历程、战略选择入手,对事件成因与启示加以思考总结,则对我们更具有警示意义和启迪作用。
正文:9月中旬以来,三鹿毒奶粉事件或者说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故对乳制品行业与消费市场引发的震动犹如又一场汶川地震,而且余震不断,震级惊人,对数万婴幼儿及其家庭造成的身心伤害令人瞠目,致使所有食品行业企业的免检称号被取消,甚至对中国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在世界范围的品质声誉构成了负面影响,可以说,后果十分严重,教训异常深刻。
事件主要相关企业的背景分析一、检测出三聚氰胺的不合格企业无论是事件的诱发者和责任最大者——石家庄三鹿集团,还是蒙牛、伊利、光明、雅士利、圣元、南山等检测出三聚氰胺的企业,都是目前乳业各细分品类的市场领先者和领导品牌,蒙牛、伊利甚至一度是国内食品乃至快消品企业的学习标杆。
三鹿奶粉事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引言三鹿奶粉事件是指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起涉及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被掺假事件,该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舆论讨论。
在这个事件中,奶粉被加入了含有石脂的三聚氰胺,导致大量婴儿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这起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严重缺陷,也引发了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探讨。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新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研究领域,它关注经济行为和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个体行为则通过制度来塑造。
制度可以包括法律、规则、契约等。
在三鹿奶粉事件的分析中,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事件会发生,以及如何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来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鹿奶粉事件的分析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存在严重的监管缺陷,无法有效监督和检查食品生产企业的行为。
其次,三鹿集团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了掺假的手段,违反了行为规范。
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制度失败的例子。
现有的制度无法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各方的行为,导致了这起事件的发生。
因此,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建立更为健全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法律规则。
新制度经济学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启示新制度经济学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首先,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其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对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此外,消费者也应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从长远来看,为了改善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技和研发的投入。
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监测手段的改善,可以有效地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结论三鹿奶粉事件是一个制度失败的典型例子,也是一次令人痛心的事件。
三聚氰胺事件的原理
三聚氰胺事件的原理
三聚氰胺事件是指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到大批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学物质,被用作含氮肥料、树脂、胶粘剂等材料的原料。
三聚氰胺具有丰富的氮元素,可以提高肥料的氮素含量,从而提高肥料的效果。
然而,三聚氰胺的毒性较大,高浓度的三聚氰胺对人体健康有害。
2. 在奶粉生产过程中,制造商可能会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可以通过增加奶粉中的氮含量,提高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从而增加奶粉的价值。
而且,三聚氰胺具有保湿性能,可以吸收奶粉中的水分,使奶粉更加干燥,更易于储存和运输。
3. 在奶牛饲喂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牧草和饲料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情况。
三聚氰胺是一种常用的杀虫剂和杀菌剂,用于预防农作物和饲料中的害虫和病菌。
当奶牛饲食含有三聚氰胺的饲料时,其体内的三聚氰胺会输出到奶中。
4. 奶牛在分娩后会分泌乳汁。
在奶牛生产乳汁的过程中,奶农可能会使用含有三聚氰胺的饲料来促进奶牛乳汁的产量。
这样,奶牛分泌的乳汁中就会含有三聚氰胺。
总的来说,三聚氰胺事件的原理是因为奶粉中可能存在三聚氰胺的添加剂,或者
奶牛饲喂的饲料中可能含有三聚氰胺,这样奶牛分泌的乳汁中就会含有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的添加或存在会导致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产生长期和慢性的危害。
三聚氰胺可以造成肾脏结石、尿毒症等健康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婴幼儿的死亡。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警惕,促使了中国食品安全制度的改革和监管体系的完善。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吴丹摘要:2015年伊始,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范围的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从本质原因上来说,奶牛倒奶杀牛是因为供给过剩,牛奶囤积销不出去,同时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及利润,只能选择浪费新鲜的牛奶。
在牛奶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中,奶农只是产业链的始端,利润分成最低,且没有定价权。
收购牛奶的加工、零售企业对奶农牛奶的需求决定了牛奶的收购价格。
通过分析“倒奶杀牛”事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能够从本质上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供给关系价格弹性市场行为一、“牛奶过剩”现象的起因分析2015年1月份开始,新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奶农“倒奶杀牛”的事件,大量的奶资源被浪费掉,奶农因鲜奶滞销,选择了卖掉、杀掉奶牛或者“弃养”。
由于鲜奶大量积压,储奶罐容量也有限,奶农将每天新产的鲜奶倒进下水道,“牛奶过剩”危机到来。
从数据上看,中国人均的喝奶量是32.4公斤,只是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而已,因此我们全国的牛奶的总消费是4000万吨。
换句话讲,我们还有8000万吨的市场潜力。
很明显的,我们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牛奶需求国,中国巨大的牛奶消费潜力与奶农“倒奶”形成了如此明显的矛盾。
那为什么奶农会选择把过剩的牛奶倒掉、浪费掉呢?造成这种“牛奶过剩”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牛奶供给的“相对过剩”首先,牛奶供给的“相对过剩”是引发本次“弃奶”事件的主要原因。
从市场供需的方面来看,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供给的过剩。
奶农发现牛奶的收购价格变低,为了维持价格与利润,只好选择倒掉“多余”的牛奶。
而且牛奶对于奶农来说,其供给价格的弹性很高,而国内的牛奶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饲料价格依旧很高,价格信号往往直接导致供给的波动,因此供过于求的最有效解决方法是减少供给,奶牛反成了烫手的山芋。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消费者目前的牛奶市场价格并没有发生改变,“过剩”的牛奶似乎没有因为供给的增加而降低市场上牛奶的价格。
三聚氰胺事件和乳制品供需关系的相互影响——经济学原理
陈康裕、李畅、陈原、谢慕龄:三聚氰胺事件和乳制品供需关系的相互影响———基于经济学原理分析1.背景和引言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是我国建国后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目前关于三聚氰胺事件的研究很多,无论从三聚氰胺本身的物质特性、检验检测、行政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
郑丹桂以三聚氰胺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为例,借用了危机管理模型分析在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
也有些研究是从经济学出发的,例如高宁对低端牛奶市场和高端牛奶市场的不同定价策略从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市场突变下的牛奶消费选择与产品定价。
这些研究都有自己的着重点或者通过经济学的其他角度进行分析,而对于乳制品,尤其是奶粉的供需关系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上的研究少而分散。
本文正是基于此而展开讨论的,从经济学角度深层次地反映三聚氰胺事件深层次的矛盾。
2.基于供需关系动态平衡的三聚氰胺事件原因分析西方经济学中研究动态的需求与供应之间平衡的理论是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是基于需求弹性和供应弹性来研究长期的动态平衡。
需求弹性,也称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的是需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系数ED 表示如下:(Q 为需求量,P 为价格,△表示量的变化,△Q/Q 表示Q 的百分比变化,△P/P 表示P 的百分比变化)当价格升高时,需求量会下降,因此需求弹性系数ED 为负数,用绝对值表示。
另一方面,反映的是供给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系数ES 表示如下:(Q '为需求量,P '为价格,△表示量的变化,△Q/Q 表示Q '的百分比变化,△P '/P '表示P '的百分比变化)当价格升高时,供求量会下降,因此供求弹性系数ES 为正数。
对于完全市场上的乳制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消费者相应地选择减少乳制品消费。
而乳制品生产经营者则相应不太敏感,因此供应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乳制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作为一种优质食品,它的消费量并不一定就必然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长,这是因为喝牛奶以及食用其他奶制品是一种需要培养的饮食习惯。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范围的奶农“倒奶杀牛”事件。
从本质原因上来说,奶牛倒奶杀牛是因为供给过剩,牛奶囤积销不出去,同时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及利润,只能选择浪费新鲜的牛奶。
在牛奶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中,奶农只是产业链的始端,利润分成最低,且没有定价权。
收购牛奶的加工、零售企业对奶农牛奶的需求决定了牛奶的收购价格。
通过分析“倒奶杀牛”事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能够从本质上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牛奶过剩”现象的起因分析2015年1月份开始,新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奶农“倒奶杀牛”的事件,大量的奶资源被浪费掉,奶农因鲜奶滞销,选择了卖掉、杀掉奶牛或者“弃养”。
由于鲜奶大量积压,储奶罐容量也有限,奶农将每天新产的鲜奶倒进下水道,“牛奶过剩”危机到来。
中国人均的喝奶量是32.4公斤,只是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而已,因此我们全国的牛奶的总消费是4000万吨。
换句话讲,我们还有8000万吨的市场潜力。
很明显的,我们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牛奶需求国,中国巨大的牛奶消费潜力与奶农“倒奶”形成了如此明显的矛盾。
那为什么奶农会选择把过剩的牛奶倒掉、浪费掉呢?造成这种“牛奶过剩”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牛奶供给的“相对过剩”首先,牛奶供给的“相对过剩”是引发本次“弃奶”事件的主要原因。
从市场供需的方面来看,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供给的过剩。
奶农发现牛奶的收购价格变低,为了维持价格与利润,只好选择倒掉“多余”的牛奶。
而且牛奶对于奶农来说,其供给价格的弹性很高,而国内的牛奶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饲料价格依旧很高,价格信号往往直接导致供给的波动,因此供过于求的最有效解决方法是减少供给,奶牛反成了烫手的山芋。
消费者的牛奶市场价格并没有发生改变,即使有“过剩”的牛奶供应,市场上的牛奶价格也没有降低。
这是因为城市消费者对牛奶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降价并不会增加需求,只会降低奶制品企业的利润。
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绿色环保:随着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提高, 奶制品产业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的生产 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多元化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 求,奶制品产业将开发出更多种类的产品, 如有机奶、功能奶等。
国际化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奶制 品产业将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
改变消费行为:消费者可能因为对奶制品质量安全的担忧而改变购买决策,比如选择价 格更高但质量更可靠的进口产品或有机产品。
对生产者的影响
增加生产成本: 生产高质量奶制 品需要更高的投 入,包括设备升 级、品质控制等
方面的费用。
降低产量:质量 安全标准提高可 能导致部分生产 者无法达到要求, 从而降低奶制品
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食品安全意识对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影响。
消费水平: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购买能力对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影响。
消费选择:消费者在选择奶制品时,对品牌、价格、质量的考虑对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 影响。政策法 Nhomakorabea的经济学因素
政策法规对奶 制品行业的规
范和监管
政策法规对奶 制品质量安全 标准的制定和
市场供需失衡:质量问题可能导致奶制品市场供需失衡,影响市场稳定
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者信心:奶制品 质量安全问题会影响 消费者对奶制品的信 任和购买意愿,导致 市场需求下降。
产业声誉:奶制品 行业声誉受损,影 响投资者信心和奶 制品出口。
社会福利:奶制品 质量安全问题可能 导致公共卫生事件 ,增加社会医疗负 担。
仓储费用:仓储设施的投入和 运营成本对奶制品质量的影响
销售渠道:销售渠道的选择对 奶制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例如 直销与经销的比较
市场供需:市场供需关系对奶 制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例如供 过于求时企业可能采取的措施
对三鹿奶粉事件的经济学思考
对三鹿奶粉事件的经济学思考从现有信息来看,我国奶制品行业中的三聚氰胺危害已非一日之“功”,且在业内几乎尽人皆知。
对此,社会各界在倍感震惊的同时,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如此恶劣的经营行为竟能长期通行无阻?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利润。
但是,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有很大差异。
根据企业谋利方式的不同社会后果,可将企业的经营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性”经营行为,如技术发明、产品创新、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完善服务等等;另一类是“非生产性”经营行为,如制假售假、污染环境、偷税漏税、走私贩毒、蒙坑拐骗等等。
显然,在企业经营中,采用非生产性方式比用生产性方式更有利于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系统的制度结构来有效地遏制厂商的非生产性经营行为,则这类经营行为必然泛滥成灾。
那时,整个社会将成为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牺牲品。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成为追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积极主体,这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经济增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由于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与企业发展高度正相关,相当多的地方政府为保障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采用种种保护主义措施来扶持地方企业的发展,甚至不惜姑息地方企业的各种非生产性经营行为。
由于政府掌握着不受制约的垄断性权力,任何行为主体一旦处于政府的有效保护之下,其他社会力量就难以与之抗衡。
其中,尤以普通消费者的地位最为弱势。
因为,中国的消费者人数虽多,但高度分散,在受到企业非生产性经营行为伤害时,根本不可能有效保护自己,甚至连企业经营行为及其产品质量的基本真相都无从得知。
只有当企业的不良行径引发了大面积的公共危机时,政府的有关方面才会予以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来加以遏止。
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各地厂商只要不违背政府追求高增长和财政收入的目标,不引发大的公共危机,就可以依托政府保护大肆制假售假。
由此,整个中国的产业竞争环境被严重毒化。
企业竞争不再是优质、低价、创新、服务的比赛,而沦为弄虚作假的攀比。
中国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及对策
中国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及对策乳品行业中,奶源是其战略资源。
奶源的不足导致了对奶站的监管漏洞,而奶业供应链各环节成本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也进一步促成部分黑心奶站非法使用三聚氰胺。
本文对该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的根源在于供应链环节之间的缺失监管的市场交易模式,而新的消费需求需要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引进“管理机制”,逐渐把整个供应链纳入统一的组织中间,用“内部组织”来取代“外部市场”。
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1 问题的提出2008年9月11日三鹿奶粉事件首次曝光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极大关注。
此事件对我国乳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信誉损失,也给乳品及相关产品的出口带来挑战,奶粉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丧失信心,消费意愿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如果此次三鹿奶粉事件事出偶然,追究个别企业即可解决问题。
但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问题见诸报端,而且往往会涉及到全行业的企业。
此次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随后发现22家乳品加工企业的奶粉和液态奶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甚至以牛奶为原料的巧克力、奶糖、饼干等企业也涉入其中。
因此,只有找到引发事件的真正根源,才能够从根本上排除食品安全隐患。
2 乳业发展与战略资源改革开放为中国乳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
2007年我国饲养奶牛1387.9万头,奶类的产量为3684.2万t。
同2000年相比,奶牛饲养头数增加184%,牛奶总产量增加301%(见图1)。
图1 1991~2007年我国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奶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消费者收入提高,牛奶消费需求快速增长;(2)农民为了增收而投资饲养奶牛;(3)乳制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4)UHT奶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延长了牛奶的运送半径和延长保质期;(5)政府积极的促进政策;(6)超市的发展为UHT奶开拓了全国销售网络和市场。
迅速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有充足的资源作为依托。
在乳制品行业,基于奶源的资源特性,厂商之间在奶源及奶源利用方面的不对称性产生产品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能够以资源战略的有效实施而长期保持。
对三鹿事件的经济学思考
---------------------------------------------------------------范文最新推荐------------------------------------------------------对三鹿事件的经济学思考事件回顾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婴儿“肾结石事件”。
事件发生后,国务院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对严肃处理做出流向部署。
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派出调查组赴三鹿奶粉生产企业调查事故原因,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同类产品进行专项检查;工商总局加强了对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督检查。
卫生部已组织联合调查组开展该事件的调查处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可能由此造成的婴幼儿患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同时紧急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诊疗方案,其他相关部门也已采取相应措施。
到目前为止,公安部门对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已依法传唤了78名有关人员。
理论思考首先,三鹿牌部分批次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这反映了不法分子采用假冒伪劣手段欺骗消费者,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互利原则,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体现了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运1 / 26用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坚持和优化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可*保证。
其次,事件发生后,国务院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对严肃处理做出流向部署,体现了国家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品行业分析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品行业分析摘要: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给中国乳制品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产业发展环境的因素无疑是导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的重要诱因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乳品行业的比较分析,来探究两国乳品行业产业链的各自不同生态,并提出理顺中国乳业产业链的建议。
关键词:乳品行业;三鹿事件;中美比较分析1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9月11日,三鹿婴幼儿奶粉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三鹿集团开始召回产品。
9月17日,22家企业69批次的婴儿奶粉查出含三聚氰胺。
9月18日,公布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均被涉及含有三聚氰胺。
9月19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告,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
三鹿奶粉事件广泛引发了国人对中国乳业乃至食品工业的质量安全担忧和企业诚信危机。
下文将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乳品行业的产业链情况,分析的侧重点是产业链的底部,即原料奶的生产和采购部分。
2中国乳品行业发展情况乳业在中国是朝阳产业,十五年来保持持续增长,近几年在液态奶崛起的带动下更是爆发性增长。
1998—2003年,乳品销售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液体奶的销售增长率达到25%。
目前,国内乳品消费的人口约有2亿人,经常性购买人口不到1亿,中国乳品消费量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很小,只有8公斤左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
即使与曾经和中国人有相似饮食习惯的日本、韩国等地区比(60公斤以上),中国的乳品消费仍属于低水平。
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目标,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那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能达到或超过韩国等地区目前的水平,也就是说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能达到60公斤左右,折合年复合增长率11.8%,增长潜力非常可观。
中国的乳品行业发展迅速,具有很大成长空间。
近10年来,我国乳品消费量以年均超过14%的速度增长,目前人均已达到25公斤。
但这个消费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聚氰胺事件”所引发的价值链思考
<div class="article_tit"> “三聚氰胺事件”所引发的价值链思考 </div> <span>作者 : 王波</span> <p> 摘要:“三聚氰胺事件”直接引起了中国乳品行业的行业性危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文章以价值链理论为主要工具,分析了该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根源,指出在现有的乳业发展模式下该事件的爆发具有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高速发展的风险规避机制。
<br/> 关键词:价值链;顾客价值;利益相关者关系 <br/> <br/> 2008年9月11日晚,三鹿集团发布声称因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决定立即召回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随后,伊利、蒙牛、光明等乳业巨头的产品都被检出三聚氰胺,事态进一步扩大,中国乳业出现行业性危机。
<br/> “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近年来乳业不顾实际情况高速发展的一个必然事件,是中国乳业这个行业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当前中国的一些企业发展理念上的不健康和短期性。
为了使该事件本身的必然性能更清晰地得以呈现,并且给一些有相似特征的高速发展的企业以警戒和启示,本文以价值链管理理论为分析工具,对“三聚氰胺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高速发展企业可能出现的陷阱提出相应的规避机制。
<br/> <br/> 一、“三聚氰胺事件”的必然性分析 <br/> <br/> 在当前剧变的经济环境下,顾客需求处在一种不断变革和波动之中,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完整地为顾客提供他们日益变化、日益苛刻的价值需求,企业为了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价值需求,必须和供应商、销售商等利益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向顾客提供他们需要的价值。
企业之间在市场中的竞争也被转移到企业所在的价值链和和其他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所在的价值链是否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本身的竞争力。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乳制品安全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乳制品安全问题【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毒奶粉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因为负的外部性的存在市场的价格机制无法反映出各自产品的真实价值,正规厂商没有动机生产高质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小厂商也没有措施促使其改进生产质量,高质量产品产量低估,劣质产品产量低估,由此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体现了市场失灵。
从而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乳品行业在最近几年接连曝出重大安全事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而政府在这里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在市场中应该扮演更加有力的角色,发挥政府市场调节职能。
【关键词】毒奶粉;市场失灵;负外部性;政府职能从2004年安徽阜阳的问题奶粉造成大头娃娃事件发生以来,问题奶粉问题层出不穷,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牵涉出多家乳制品企业奶粉中存在违规添加现象。
包括伊利蒙牛等多家知名奶制品企业产品中都存在三聚氰胺的添加。
2009年浙江等地发现多名婴儿在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的症状,怀疑奶粉遭到污染。
紧接着,蒙牛公司因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人造骨牛奶蛋白)而被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叫停。
乳制品行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从我国目前奶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情况来看,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奶制品中含有非食用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奶制品行业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行为。
消费者对产品所含营养成分越来越关注,这企业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营养成分含量指标。
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份额,使用了多种添加剂。
一方面添加剂是更加便捷而成本低的途径,另一方面在添加剂的检测方面我国现在检测手段还不健全,对各项添加剂的使用量定义又比较模糊,这使得厂商有空可钻。
同时,相当多的被检测出问题的企业是已经获得了国家“免检”资质的大企业,这更给企业使用添加剂创造了便利。
(二)乡镇农村市场中充斥着大量中小奶制品企业产品,伪劣奶粉和过期产品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作者:张驰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10期摘要:2008年的奶制品污染事件是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当时伊利、蒙牛等知名品牌在内的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一共涉及到22个厂家69批次,此事件不仅打击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更引起各国对中国乳制品安全的质疑,对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度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文章站在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探究其背后原因及后果,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研当前河北省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情况,借此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信息经济学;乳制品消费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发生后,整个行业陷入了泥沼,不仅损害了国内外消费者的权益,更使得多家乳制品企业的企业信誉严重受损,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据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调查,仍有七成中国民众不敢购买国产奶。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民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更加追求生活品质,对乳制品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研究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的成因及当前河北省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情况,有利于借鉴当时失败的经验同时了解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二、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乳制品行业做了大量研究,姜冰、曹亚楠等从奶牛存栏、原料乳产量、奶制品贸易结构和贸易地理等方面对全球主要国家的乳业生产、贸易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特点及趋势在国际贸易方面对中国乳制品企业提出提高竞争力的对策;Steve Edpin在新闻媒体的商业道德角度分析了2008年发生的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王东杰、董晓霞等人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中国奶业生产布局更加集中,消费稳定增长,未来十年奶制品价格将在波动中保持上升,进口将进一步扩大;袁可、陈世骄、管益杰等站在消费者消费心理角度研究发现产品质量危机会造成消费者信任度下降,为了修复消费者的信任,企业会采取相关的信任修复策略;梁玲玲、梁冉、石家宇研究發现我国乳制品行业产品竞争力和技术实力方面还存在短板,提出我国乳制品行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努力建设品牌形象的建议。
运用供求理论浅析“三鹿事件”引起我国乳制品价格变动的原因
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 出售的欲望 ,而没有
提供 出售的能力 , 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 , 也不能算做供 给。微观经济学认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同样取决于 多种因素的影 响 , 中的主要因素有 : 其 该商 品的价格 、
生产 成 本 、 生产 技 术水 平 、 关商 品的价 格 和生 产 者对 相
的移 动对 商 品价格 的影 响 。 ( ) 求 曲线 的移动 。 求 曲线 的移 动分 为需求 量 1需 需 的变 动 和需 求变 动 。需 求 量 的变 动是 指在 其 他 条件 不
品 的需求 开始 普 遍 下 降 ,造 成 了需 求 曲线 左 移 至 Q 2 d 处 , 么 此时 , 那 液态 奶 的市场 价 格 下降 为 P 2元 , 业 内 行 多数企 业开始 出现危机 。 22 三鹿 ” .“ 事件 在供 给理 论 中的反 映 此后 , 随着 事 态 的进一 步 扩 大 , 消费 者对 于乳 品行 业 的信任危 机进 一 步 加剧 ,市场 上 囤积 的乳 制 品不 断 增 多 ,大 多数 厂商 在 这一 时 期会 选择 减 少产量 或 者停
图 3均 衡 价 格
12供求 理论 中均 衡价格 的 变动 .
预期等等。根据需求函数的图像可知( 图 I , 见 )可知消
前文已经提到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 由该商品
1 5
论
市场 的需求 曲线 和 供 给 曲线 的交 点所 决 定 的 。因此 需
坛
2 1 年( 3 卷) 4 0 0 第 9 第 期
P
p
市场影响巨大 , 几乎在一夜之间对我 国乳制品的价格造 成 了毁灭性 的打击。那么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说 ,三 “
鹿” 事件 的爆发究竟 对我 国乳 制 品的市场 价格有 何影 响 呢? 面 , 下 笔者 将结合 微观经 济学 中的供 求理论 , 对上 述 问题 进行分 析 。
“倒奶”背后的全球逻辑
“倒奶”背后的全球逻辑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乳品市场有一个现象格外引人注目,即许多地区出现了卖奶难,“倒奶”“杀牛”时有发生。
比如在吉林长春,鲜奶按0.2元/公斤的价格出售,仍然滞销严重。
而按照常理,这个季节应该是鲜奶价格和销量都比较好的时候,2014年同期鲜奶价格高达4元/公斤。
许多奶农只好含泪把牛奶倒掉,奶牛也面临被宰杀的命运。
面对这样的现象,舆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有评论认为,这已经是经典意义上的经济危机。
还有评论认为,这是因为底层百姓收入偏低,内需不足。
更有评论认为,这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人对国产乳制品的质量丧失了信心。
应该说,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倒奶”现象何以愈演愈烈的原因。
但这些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忽视了中国乳制品市场已经内在于全球统一大市场之中,不可能不受世界乳制品市场变化的影响。
检索一下相关资料就会发现,去年以来,“洋奶粉”进口出现了阶跃式增长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1~9月,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这不可能不对中国的乳品行业造成冲击。
一位业内人士就对媒体披露:“新西兰原料奶价格非常低,一吨两万一或两万二,在中国至少三万五以上。
成本价格悬殊使得很多中国乳制品企业减少了当地生鲜乳收购。
”面对“倒奶”“杀牛”的严峻形势,农业部采取了许多措施。
比如,要求各地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要求各地切实加大奶业政策扶持和生产救助力度,抓紧落实奶牛良种补贴、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已有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保护奶农养殖积极性等等。
这些措施毫无疑问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能不能真正起到保护奶农的作用,笔者不是很有信心。
道理很简单,中国奶农目前最需要的是有效的市场保护。
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而相对于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配额制以及配额外高关税保护,中国的原奶、奶粉等乳品市场基本是不设防状态。
比如,新西兰是中国最主要的乳品进口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康裕、李畅、陈原、谢慕龄:三聚氰胺事件和乳制品供需关系的相互影响———基于经济学原理分析1.背景和引言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是我国建国后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目前关于三聚氰胺事件的研究很多,无论从三聚氰胺本身的物质特性、检验检测、行政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
郑丹桂以三聚氰胺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为例,借用了危机管理模型分析在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
也有些研究是从经济学出发的,例如高宁对低端牛奶市场和高端牛奶市场的不同定价策略从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市场突变下的牛奶消费选择与产品定价。
这些研究都有自己的着重点或者通过经济学的其他角度进行分析,而对于乳制品,尤其是奶粉的供需关系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上的研究少而分散。
本文正是基于此而展开讨论的,从经济学角度深层次地反映三聚氰胺事件深层次的矛盾。
2.基于供需关系动态平衡的三聚氰胺事件原因分析西方经济学中研究动态的需求与供应之间平衡的理论是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是基于需求弹性和供应弹性来研究长期的动态平衡。
需求弹性,也称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的是需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系数ED 表示如下:(Q 为需求量,P 为价格,△表示量的变化,△Q/Q 表示Q 的百分比变化,△P/P 表示P 的百分比变化)当价格升高时,需求量会下降,因此需求弹性系数ED 为负数,用绝对值表示。
另一方面,反映的是供给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系数ES 表示如下:(Q '为需求量,P '为价格,△表示量的变化,△Q/Q 表示Q '的百分比变化,△P '/P '表示P '的百分比变化)当价格升高时,供求量会下降,因此供求弹性系数ES 为正数。
对于完全市场上的乳制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消费者相应地选择减少乳制品消费。
而乳制品生产经营者则相应不太敏感,因此供应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乳制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作为一种优质食品,它的消费量并不一定就必然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长,这是因为喝牛奶以及食用其他奶制品是一种需要培养的饮食习惯。
按照市场法则,供给和需求处于动态平衡的,但它们之间由于弹性不同,就会引起反应滞后和不协调发展。
为了便于研究,假设乳制品从奶牛养殖、原料奶生产、奶站收购、企业运输加工,最后到成品包装销售,为一周期,在同一周期内乳制品的供应不变,下一周期乳制品生产经营者会根据上期的经营营利情况退出或者投入更多以增加供应,即时期t 的供给量St 是(t-1)时期的价格的函数S=f(St),本期的供给量取决于本期的价格,也就是时期t 的需求量Dt 是t 时期价格的函数Dt=f(Pt)。
由于乳制品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市场受外力干扰偏离均衡状态的市场价格在对下期供给量变动影响下,使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远离均衡点,使均衡无法恢复,也就是所谓的发散型蛛网。
图3中,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交于一点,均衡价格为Pe ,三聚氰胺事件和乳制品供需关系的相互影响———基于经济学原理分析陈康裕李畅陈原谢慕龄摘要:运用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对乳制品供需进行分析和建立了基于市场价格的乳制品供应和需求的平衡模型,得出三聚氰胺事件必然发生的深层原因,并根据供应链中参与者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
关键词:乳制品供应;乳制品需求;蛛网理论;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Multi-agent 供应链自适应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陈康裕(1985-),男,广东湛江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分析与食品安全;陈原(1968-),女,湖南长沙人,广东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复杂自适应系统与食品安全。
8··第2期2011年1月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No.2JAN.2011图7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供需关系变化均衡乳制品数量为Qe 。
设第1周周期的乳制品Q 1大于Qe ,市场价格P 1由Q 1决定,它低于均衡价格Pe 。
而第2周期的产量Q 2由P 1决定,因为P 1低于Pe ,所以Q 2小于Q 1,这导致市场价格上涨到P 2的水平。
第3周期产量Q 3由P 2决定,由于P 2大于Pe ,Q 3大于Qe 。
这又导致第3周期的市场价格P 3低于均衡价格。
按照如此循环发展下去,就会发生如图4所示的情况,价格偏离均衡价格的距离越来越远,乳制品产量也越来越偏离均衡产量Qe 。
由于乳制品生产存在较长时间的时滞,而且生产者往往根据上一轮的价格来决定下一轮的生产,于是,农户很可能在某种乳制品价格高涨之时,一窝蜂式地扩充养殖,而到了下一轮成品出来时,该种乳制品的过量供给将会大幅度挫低它的价格,低价会打击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选择大量减产;下一轮收获期又会由于产量降低而抬升价格,从而再次引发农户的投入。
于是,价格与产量轮流波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构成上述的蜘蛛网一般交织的形状。
正是这样的蛛网模型导致上一轮价格和产量的巨幅波动,一方面是造成乳制品供应过量,成为农民倒奶事件的经济学原因,而另一方面造成乳制品供应短缺,使不法分隔铤而走险,就直接地为“三聚氰胺事件”埋下了祸根,使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成为必然。
3.基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对供求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乳制品供需关系充分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变化,乳制品供需关系受到市场调控。
反过来,三聚氰胺事件这种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对供求关系也产生突然性影响。
尤其事件发生之时,虽然我国乳制品的供给受到国家的紧密监控,供应量有限,同时乳制品的生产也需要一个周期。
因此可以假设乳制品的供给量一定,但是有奶粉等刚性需求的存在,会支持销量快速回升至一定水平,乳制品的需求还是不断上升的。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如图6所示,虽然乳制品的供给是有限的,正如曲线S ,但一般上不超过供给量的最大值Qmax ,而直线D 、D 1和D 2为需求曲线。
在一定时间内,直线D 会与供给线S 相交于于相对平衡点(Qe ,Pe ),即D(P)=S(P)。
当需求受经济水平、供给和政策等方面影响时,出现需求曲线D 1、D 2就左右摆动。
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就会产生对供需关系进行调整。
图7中,此时乳制品的供给S 比平时大量减少,而需求D '由于刚性缘故,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其市场均衡价格直接由供应量的最大值决定。
需求得不到满足,会促使价格上升,直到达到点(Q ',P ')。
目前正常情况下,我国在宏观调控下,乳制品在市场经济中供给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还是得到满足的程度还是较高的。
4.结语三聚氰胺事件引发国产乳业风暴,几乎在一夜间,“三聚氰胺”事件令消费者患上牛奶恐惧症,人们对奶粉大失信心。
根据经图4价格偏离均衡价格图6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供需关系变化9··企业电子商务的四个误区分析1.企业自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品牌与线下品牌一样认知度很高;结果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知道的不一定买,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所以企业电子商务一定要放低姿态,不要动不动企业高度的,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品牌那么多,人家为啥一定要买你的;你也要知道,卖你东西的不止你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电商在经营。
更多深度内容,欢迎阅读:如何轻松为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定位。
2.产品倾销误区企业认为只要我降降价,比线下便宜,搞一些大促销活动,就能把电子商务做好。
恰恰不是,促销只是经营的手段,而不是经营的目的。
经常用促销的方式来进行活动,其实就是企业倾销,将一些1年,2年,3年的库存倾销出去,当然了,这样做的企业还很多。
3.产品品牌区分策略带来的误区企业认为只要为分开产品或者分开品牌,用户一定会买你的帐,一定会为你买单。
实际情况是,当你把产品分开的时候,你可能就不是你自己了,没有几个公司能做到苹果那样,做什么都有人买的。
线上的消费者与线下的消费者一样,都很挑剔;实际情况是,当你把品牌分开的时候,或者用副牌操作的时候,线上客户一样会有陌生感,就如线下用户不接受你一样。
要知道,你的品牌是建立在你的核心产品上,当你的产品媒介变化了,你的品牌会随之改变,离开了核心产品,品牌价值的扩散将会非常难。
打个比方,Nike 突然告诉你要做女靴子,你会马上购买么?你的品牌具有Nike 那样的高度么?如果你要区分品牌和产品,那么一定是将自己当作一个新人,而不是一个老品牌在那里吆喝。
4.资深玩家的心态误区很多企业说,电子商务只是个渠道,能够在线下玩的转,那么线上一定会很容易。
电子商务对我来说并不难以超越,这种心态造就了他们不去学习“淘品牌”,不去学习“草根族”,认为草根会掉企业的脸,认为淘宝大卖家就是依靠便宜赚了钱。
这种心态会让企业在执行电子商务的时候,无法融入电子商务的社会。
要知道,即便是淘宝大卖家以前卖的是便宜货,但现在的情况是人家在向品牌转变,在通过对品牌的学习来发展自己,而品牌呢,以为自己还是品牌,不去学习大卖家怎么先做大交易量,实在很“杯具”。
总的说来,很难碰到那些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做电子商务的企业;而企业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做,一定可以做的很好,归根结底,还是企业没有准备好。
企业电子商务的四个误区分析【业界视点】济学原理,影响需求平衡的因素就是供给和需求。
供给主要是农户或者加工生产者所直接推动的,或者通过政府等第三方间接推动。
而需求主要是从消费者自身出发,例如消费观念、个人偏好和寻找替代品等方法对需求进行影响。
作为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措施对生产者作适当的引导和营造合理平衡的供需环境,例如提高原奶的收购价等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三聚氰胺事件的原因才能治标又治本。
减低例如三聚氰胺的突发事件对需求关系的影响,不仅能保证整体范围内的食品安全,而且对稳定民众生活和社会局面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郑丹桂.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基于三聚氰胺事件的案例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2):62-65.[2]高宁.市场突变下的牛奶消费选择与产品定价[J].财经界.2009,7:15-16.[3]杨伟民,胡定寰.中国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及对策[J].产业透视,2008,22(44):40-44.[4]刘自杰,李志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的奶业市场形势[J].中国牧业通讯,2008,21:21-24.[5]宾朋,吴铁雄.蛛网理论分析我国的猪肉价格变动现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21):14-15.[6]刘静.经济人假设下的“蛛网理论”分析[J].价值工程,2009,2:142-145.[7]彭韧.回归自然成长法则[J].21世纪商业评论———速度为王与“流沙经济”.2009,2:48-52.!!!!!!!!!!!!!!!!!!!!!!!!!!!!!!!!!!!!!!!!!!!!!!10··。